血液组成及功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男性:40~50%
女性:37~48%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2、血浆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
成分
特性/功能
水90%
血浆蛋白6% 白蛋白54% 球蛋白38%
维持血液与组织间隙液渗透压 脂类与金属离子的载体、抗体
纤维蛋白原7%
凝血因子
其他1%
酶、激素、凝固因子
电解质:钠、钾、钙、镁等阳离子,氯、碳酸 氢根、硫酸根、磷酸氢根等阴离子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二、白细胞
1、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
名称
直径 百分比% (um)
形态特点
中性粒 10~12 50~70 细胞核为杆状或分叶状,细胞质颗粒微
细胞
细,染成紫红色
嗜酸性 10~15 0.5~5 细胞核分为两叶,多呈八字形,颗粒粗
粒细胞
大,染成红色
嗜碱性 8~10 0~1 细胞核不规则,有些分为2~3叶,颗粒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造血过程:指的是种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一) 造血过程及调节
1、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 三个阶段 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 前体细胞(precursors)→分原始、幼稚(又分早、 中、晚三期)及成熟三阶段。 2、调节:造血微环境。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3、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交 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正常分 布,促使组织液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具 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第四章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的机制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的红色粘稠液体。
1、血细胞比容
55%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 的容积百分比。
白细胞渗出:除淋巴细胞外的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 出伪足作变形运动,通过毛细血管内皮间隙从血管 内渗出,这一过程称…… 趋化性:白细胞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 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二、白细胞
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1道防线。 嗜酸性粒细胞:含大量嗜酸性颗粒,已证明此类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密切 关系。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颗粒中有肝素及组织胺和过敏反应物质等,故有 肝素与组织胺的作用。(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 单核细胞:功能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也有变形与吞噬能力。离开血管到 组织间隙发育成巨噬细胞,起重要免疫作用。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及体液兔疫作用(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
出血时间:用针刺破耳垂或指尖,测定出血延续时间,这一 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收缩
三个时相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使血栓进一步巩固。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血管收缩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
血小板
血小板生成素、巨核细胞集 7-14 落刺激因子(刺激因子), 血小板本身(抑制因子)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定向祖细胞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自 行停止的现象称生理性止血
三、血小板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3、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可沉着于血管壁/填补内皮细胞空隙。
各种血细胞 1.2.3.单核细胞 4.5.6.淋巴细胞 7.8.9.10.11.中性粒 细胞 12.13.14.嗜酸性粒 细胞 15.嗜碱性粒细胞 16.红细胞 17.血小板.
纤溶系统的组成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血浆素原) ◆纤溶酶(血浆素)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抑制剂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1.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2、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小肽的过程。 3、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的抗活化素 ◆抑制纤溶酶的抗纤溶酶(正常血液中抗纤溶酶活性远高于纤溶酶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血液的比重 2、血液的粘滞性 3、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溶解的晶体物质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 4、血浆酸碱度:稳定,pH7.35~7.4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3、血浆渗透压
粒细胞
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深蓝色
淋巴 细胞
7~12 20~40 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成深蓝色, 细胞质少,染成天蓝色
单核 14~20 3~8 核呈肾形或马蹄形,细胞质比淋巴细胞
细胞
的稍多,染成灰蓝色
二、白细胞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二、白细胞 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
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故 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体积甚小, 直径2~4μm,呈双凸扁盘状;正常数值为100~ 300×109/L。
三、血小板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指血小板粘着于非血小板表面 ◆聚集: ◆分泌或释放: ◆ 吸附: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使损伤 部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
4. 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液混合,将会发生红细 胞聚集成簇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二、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血型
A型
A1
A2
B型
AB型
A1B
A2B
O型
凝集原(抗原) 凝集素(抗体)
A+A1 A B A+A1+B A+B 无
抗B 抗B+抗A1 抗A 无 抗A1 抗A+抗B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一、人类的血型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1.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目前已发现25个 不同的红细胞血型系统)。
2. 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 称为凝集原(抗原)。
3. 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 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抗体)。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二、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二、ABO血型系统 2、ABO血型系统的检测
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二、ABO血型系统 2、ABO血型系统的检测
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三、Rh血型系统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1、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分型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二)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合成原料
调节因素
寿命(天)
红细胞 白细胞
蛋白质、铁、叶酸、 爆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 120
VB12
生成素、激素
中性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4-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个月 难确认
气体:氧、二氧化碳、氮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类、胆固醇
代谢物:尿素、肌酸酐、尿酸、胆红素
激素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3、血量 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每公 斤体重有70-80ml血液。) 循环血量:血量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 动,称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 流动很慢的血液称储存血量。
合成部位 肝 肝 内皮细胞
内皮、血小板 肝 肝 肝 肝 肝 肝 肝
主要功能 形成纤维蛋白 转变为凝血酶 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参与凝血大部过程,辅因子 增强因子Xa激活因子II的作用 参与外源性凝血过程 增强因子IXa 激活因子X的作用 IXa可激活因子X 参与激活因子II及VII,VIII,V XIa在Ca2+存在下激活因子IX 激活因子XI为XIa 使纤维蛋白单体之间形成肽键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一、红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形态特点 双凹碟形,无核、高尔基体、 线粒体 数量 成年男性:500万/mm3 成年女性:420万/mm3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一、红细胞
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渗透脆性 ◆悬浮稳定性 ◆选择通透性
3、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占细胞重量32%) 男性血红蛋白含量:120~160g/L 女性血红蛋白含量:110~150g/L
wenku.baidu.com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十二种主要的凝血因子
编号 因子I 因子II 因子III 因子IV 因子ⅴ 因子VII 因子VIII 因子IX 因子ⅹ 因子XI 因子XII 因子ⅹIII
同义名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凝血激素 ca2+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蛋白质C系统
-
-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 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系统的组成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血浆素原) ◆纤溶酶原(血浆素)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抑制剂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 溶解,简称纤溶
二、血液凝固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PKa HK+ 正反馈
PK
Ca
Ca 加速
正反馈
Ca 磷脂
加速
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凝固的化学 本质是溶胶状态 的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凝胶状态的 纤维蛋白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后1-2小时,由于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 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 吞噬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肝素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
定义:根据红细胞膜上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称为 Rh血型。
血小板止血栓 (初步止血)
血凝块形成 (有效止血)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的过程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 因子 凝血因子的激活:多数凝血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以无活性的 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而暴露或形成 活性中心后才具有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以凝血因 子右下角加a以表示活化型)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的激活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途径 内源性凝血激活途径: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 因子X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 外源性凝血激活途径:由来处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与血液 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两者的作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凝血反应的启动 中起关键作用,而内源性凝血途径则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 放大和维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活性,故在生理条件下,纤溶酶难以发挥作用)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4、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XII
XIIa
-
-
-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4、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凝血与纤溶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正常 情况下,两者是对立又统一的,保持着动态平衡,既可 在血管或组织损伤避免失血过多,促进生理性止血;又 可保证血流畅通,防止血管血栓的形成。
男性:40~50%
女性:37~48%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2、血浆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
成分
特性/功能
水90%
血浆蛋白6% 白蛋白54% 球蛋白38%
维持血液与组织间隙液渗透压 脂类与金属离子的载体、抗体
纤维蛋白原7%
凝血因子
其他1%
酶、激素、凝固因子
电解质:钠、钾、钙、镁等阳离子,氯、碳酸 氢根、硫酸根、磷酸氢根等阴离子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二、白细胞
1、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
名称
直径 百分比% (um)
形态特点
中性粒 10~12 50~70 细胞核为杆状或分叶状,细胞质颗粒微
细胞
细,染成紫红色
嗜酸性 10~15 0.5~5 细胞核分为两叶,多呈八字形,颗粒粗
粒细胞
大,染成红色
嗜碱性 8~10 0~1 细胞核不规则,有些分为2~3叶,颗粒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造血过程:指的是种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一) 造血过程及调节
1、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 三个阶段 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 前体细胞(precursors)→分原始、幼稚(又分早、 中、晚三期)及成熟三阶段。 2、调节:造血微环境。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3、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交 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正常分 布,促使组织液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具 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第四章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的机制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的红色粘稠液体。
1、血细胞比容
55%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 的容积百分比。
白细胞渗出:除淋巴细胞外的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 出伪足作变形运动,通过毛细血管内皮间隙从血管 内渗出,这一过程称…… 趋化性:白细胞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 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二、白细胞
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1道防线。 嗜酸性粒细胞:含大量嗜酸性颗粒,已证明此类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密切 关系。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颗粒中有肝素及组织胺和过敏反应物质等,故有 肝素与组织胺的作用。(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 单核细胞:功能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也有变形与吞噬能力。离开血管到 组织间隙发育成巨噬细胞,起重要免疫作用。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及体液兔疫作用(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
出血时间:用针刺破耳垂或指尖,测定出血延续时间,这一 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收缩
三个时相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使血栓进一步巩固。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血管收缩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
血小板
血小板生成素、巨核细胞集 7-14 落刺激因子(刺激因子), 血小板本身(抑制因子)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定向祖细胞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自 行停止的现象称生理性止血
三、血小板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3、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可沉着于血管壁/填补内皮细胞空隙。
各种血细胞 1.2.3.单核细胞 4.5.6.淋巴细胞 7.8.9.10.11.中性粒 细胞 12.13.14.嗜酸性粒 细胞 15.嗜碱性粒细胞 16.红细胞 17.血小板.
纤溶系统的组成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血浆素原) ◆纤溶酶(血浆素)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抑制剂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1.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2、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小肽的过程。 3、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的抗活化素 ◆抑制纤溶酶的抗纤溶酶(正常血液中抗纤溶酶活性远高于纤溶酶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血液的比重 2、血液的粘滞性 3、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溶解的晶体物质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 4、血浆酸碱度:稳定,pH7.35~7.4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3、血浆渗透压
粒细胞
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深蓝色
淋巴 细胞
7~12 20~40 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成深蓝色, 细胞质少,染成天蓝色
单核 14~20 3~8 核呈肾形或马蹄形,细胞质比淋巴细胞
细胞
的稍多,染成灰蓝色
二、白细胞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二、白细胞 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
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故 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体积甚小, 直径2~4μm,呈双凸扁盘状;正常数值为100~ 300×109/L。
三、血小板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指血小板粘着于非血小板表面 ◆聚集: ◆分泌或释放: ◆ 吸附: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使损伤 部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
4. 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液混合,将会发生红细 胞聚集成簇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二、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血型
A型
A1
A2
B型
AB型
A1B
A2B
O型
凝集原(抗原) 凝集素(抗体)
A+A1 A B A+A1+B A+B 无
抗B 抗B+抗A1 抗A 无 抗A1 抗A+抗B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一、人类的血型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1.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目前已发现25个 不同的红细胞血型系统)。
2. 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 称为凝集原(抗原)。
3. 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 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抗体)。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二、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二、ABO血型系统 2、ABO血型系统的检测
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二、ABO血型系统 2、ABO血型系统的检测
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三、Rh血型系统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1、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分型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二)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合成原料
调节因素
寿命(天)
红细胞 白细胞
蛋白质、铁、叶酸、 爆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 120
VB12
生成素、激素
中性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4-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个月 难确认
气体:氧、二氧化碳、氮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类、胆固醇
代谢物:尿素、肌酸酐、尿酸、胆红素
激素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3、血量 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每公 斤体重有70-80ml血液。) 循环血量:血量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 动,称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 流动很慢的血液称储存血量。
合成部位 肝 肝 内皮细胞
内皮、血小板 肝 肝 肝 肝 肝 肝 肝
主要功能 形成纤维蛋白 转变为凝血酶 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参与凝血大部过程,辅因子 增强因子Xa激活因子II的作用 参与外源性凝血过程 增强因子IXa 激活因子X的作用 IXa可激活因子X 参与激活因子II及VII,VIII,V XIa在Ca2+存在下激活因子IX 激活因子XI为XIa 使纤维蛋白单体之间形成肽键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一、红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形态特点 双凹碟形,无核、高尔基体、 线粒体 数量 成年男性:500万/mm3 成年女性:420万/mm3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一、红细胞
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渗透脆性 ◆悬浮稳定性 ◆选择通透性
3、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占细胞重量32%) 男性血红蛋白含量:120~160g/L 女性血红蛋白含量:110~150g/L
wenku.baidu.com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十二种主要的凝血因子
编号 因子I 因子II 因子III 因子IV 因子ⅴ 因子VII 因子VIII 因子IX 因子ⅹ 因子XI 因子XII 因子ⅹIII
同义名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凝血激素 ca2+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蛋白质C系统
-
-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 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系统的组成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血浆素原) ◆纤溶酶原(血浆素)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抑制剂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 溶解,简称纤溶
二、血液凝固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PKa HK+ 正反馈
PK
Ca
Ca 加速
正反馈
Ca 磷脂
加速
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凝固的化学 本质是溶胶状态 的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凝胶状态的 纤维蛋白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后1-2小时,由于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 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 吞噬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肝素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
定义:根据红细胞膜上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称为 Rh血型。
血小板止血栓 (初步止血)
血凝块形成 (有效止血)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的过程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 因子 凝血因子的激活:多数凝血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以无活性的 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而暴露或形成 活性中心后才具有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以凝血因 子右下角加a以表示活化型)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的激活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途径 内源性凝血激活途径: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 因子X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 外源性凝血激活途径:由来处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与血液 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两者的作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凝血反应的启动 中起关键作用,而内源性凝血途径则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 放大和维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活性,故在生理条件下,纤溶酶难以发挥作用)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4、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XII
XIIa
-
-
-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血系统 4、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凝血与纤溶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正常 情况下,两者是对立又统一的,保持着动态平衡,既可 在血管或组织损伤避免失血过多,促进生理性止血;又 可保证血流畅通,防止血管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