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1.(四川眉山中考改编)至迟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密的容量问题。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B )
A.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数学成就领先于其他国家
2.(河北唐山乐亭期末)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
下列历史史实在《史记》中能查到的是( A )
A.武王伐纣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设置西域都护府
D.华佗发明“麻沸散”
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教师讲述等形式,突破了本课重点。
为了突破难点,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领域取得新成就的原因,认识秦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整节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初中历史上册第十五课教案
初中历史上册第十五课教案1.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在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理解唐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2. 理解唐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资料;2. 分组合作的小组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故事等形式,引入唐朝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
二、呈现(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盛世之上的一些方面。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 分组合作,让学生研究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成就、文化繁荣等内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重点。
2. 各小组根据分配的任务进行合作,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完成任务。
四、展示交流(10分钟)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进行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
五、归纳总结(5分钟)总结唐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思考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合作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探究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纸的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五禽戏”、麻沸散;司马迁与《史记》;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一)、导入新课: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本课我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二)、导入新课:一、造纸术的发明过渡:在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人都有哪些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有哪些缺点?学生:甲骨、帛、竹木简想一想:它们在使用上有哪些明显的不便?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也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无法推广。
(1)纸的发明展示《甘肃天水出土的纸》图片,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该纸面平整、光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其原料为黄麻,是西汉早期麻纸。
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纸绘地图。
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后来,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这就是改进造纸术的蔡伦(展示蔡伦的图片)。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七上历史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七上历史第十五课教学设计引言: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设计一堂七年级上学期历史课,以“七上历史第十五课教学设计”为标题,内容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包括秦国统一六国和汉朝统一了中原地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和汉朝统一中原地区的过程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引入部分: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现象。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重点讲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 案例分析: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汉朝统一中原地区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此次统一战争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
4. 总结归纳: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2. 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点,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应的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记分汇总:将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相结合,进行记分汇总,按照学生的等级进行评定和反馈。
六、教学设计亮点:1. 引入部分的设计: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2. 合作探究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
3. 归纳总结的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
教材通过具体的史实,展示了两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一段古代农业生产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的?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实。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要人物和事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识记: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七上P82-83)
(1)“西域”的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包括欧洲),称为西域。
(2)西汉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两次出使西域的主观目的:第一次——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目的没实现);
第二次——厚赂乌孙,招其回归故地,使之助汉(目的也没实现)。
张骞出使西域起了客观作用——加强了西汉同西域的联系。
西域→内地: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乐器、歌舞、地毯等开始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内地→西域: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的发展。
(3)新疆开始归中央政府管辖的史实: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理解: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七上P83-84)
(1)“丝绸之路”(指陆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作用:丝绸之路是新航路开辟之前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的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兴盛产生积极作用。
这条中西方交通的陆上要道,在我国当今的西部大开发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程标准: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推动了科技、文学、宗教的发展,反过来文化、科技的发展又促进了国家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们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对许多历史人物贡献等常识性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属于时代性总结,对一个时期的史学、医学、宗教、科技的系统性总结。
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老师的设计,去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领会司马迁著史的宗旨。
通过改进造纸术、发明麻沸散,著有《伤寒杂病论》,了解蔡伦、华佗、张仲景的历史贡献。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预习1、在纸问世之前,人们甲骨、简帛作为书写材料,或者将文字铸造在青铜器上形成金文。
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人们广泛书写的材料,便利文化传播。
2、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张仲景被后世成为医圣。
东汉末年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并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
华佗模仿熊、虎、猿、鸟、鹿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参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造纸术的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难点: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基础解读】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出现以前的书写载体。
2、造纸术的发明(视频展示)蔡伦改进造纸术历史人物档案卡3、论从史出‚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①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②蔡伦制造的纸被称为什么?蔡侯纸③这种纸有什么优点?轻薄柔韧,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
4、蔡侯纸的制作流程汉代造纸工艺流程5、造纸术的传播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①人物基本信息②人物贡献《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坐堂医生‛的来源与张仲景有关。
2、华佗①人物基本信息②五禽戏华佗提倡养生之道。
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
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西域;X骞;X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正确识读“X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X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语言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X骞等人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2)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及启示的探讨,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兴衰。
二、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一是X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三、教学难点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五、板书设计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X骞通西域1、西域:2、目的3、意义二、丝绸之路1、概念:2、起始点:六、教学过程处的?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势力的增强,统治者就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
汉武帝之前:和亲更加了解。
为了稳操胜券,汉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与其协同作战。
因此,汉武帝想到了哪一个国家?生:大月氏。
学生查彩图18页地点:大月氏,并在填图册上填出。
使学生脑中有直观印象对。
汉武帝从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饮酒器。
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图报复,但苦于找不到盟友。
于是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
X骞挺身而出,自愿前往。
(出示X骞简介)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学生自由讨论,踊跃发言。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格局》word教案 (5)
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促进国家 强盛的重要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对儒家学派的内容进行回忆,并分析推行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增进对其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知识梳理
板书设计
请你回忆一下,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然后完成下表:
措施
作用
影响
经济问题
思想问题
王国问题
监察问题
学生对照课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归纳总结
本课我们学 习了汉武帝通过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 嗯令,削弱王国势力等措施,巩固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推经了大一统的格局。
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教师解决疑难问题: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有以下原因:(1)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宣扬君权神授。(2)提出“三纲五常”(3)主张“以德治国,以刑辅之”
2、秦汉两朝为巩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封建统治, 结果形同, 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政策措施不同
共同
探究
提出问题:
2.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谁向汉武帝提出来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4.汉武帝为什么要削弱封国势力?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巧妙在何处?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教学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过程:问题激趣。
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仔细阅读教材,做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注重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可以用百家讲坛、颁奖典礼等形式从科技领域、时期、人物、成就方面列表展示。
方法指导四:歌谣记忆历史: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又改进。
质优价廉宜推广,文明传播世界行,东汉末年张仲景,出书《伤寒杂病论》。
外科祖师是华佗,“麻沸散”五禽戏立根基。
司马迁著《史记》,记录黄帝到武帝。
编撰使用纪传体,文笔简洁是范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⑵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⑴辩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⑵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生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活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⑶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实求真的学风,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㈠、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展示材料两汉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以及今天的版图等等。
除此以外,两汉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㈡、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科技篇——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1、自主学习、建构知识①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②东汉时,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2、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教师质疑:你知道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世界各地各有哪些书写材料吗?它们各有哪些不足?学生小组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播放视频《中国早期书写材料》。
师生共同归纳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这个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一)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和缺点1.【材料研读】材料一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遗传后世子孙者知之。
——《墨子·兼爱下》材料二先王寄理于竹帛。
——《韩非子·安危》材料三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2.教师设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提示:(1)书写材料:甲骨、简帛、青铜器等。
(2)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二)造纸术的发明1.图片展示最早的纸此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
纸面平整、光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其原料为大麻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2.设问:我国造纸术是何时发明的?到东汉,造纸术有何变化?提示:(1)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术的基本方法。
缺点:这种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由于麻纸不太适合书写;东汉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达,对纸张需求强烈。
(三)蔡伦改进造纸术——方法、原料、优点1.材料研读:“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2.教师设问:(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提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的贡献、《九章算术》、司马迁的《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②知道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认识到秦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
后人便以“学富五车”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
那时候人们一般用竹简或者木简记事,只有少数重要文件才用轻便昂贵的绢帛书写。
竹简木简制作不易,份量重,通常一辆马车只能装5000片左右,一片简只能写30来个字,所以一车简的总字数大约15万字,装满五车也不过75万字左右,放到现在也就是二三本书的概念。
这种情况是如何改变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秦汉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各有何贡献?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有哪些缺点?答案提示: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帛书;笨重、昂贵、书写不便、不易携带教师指导:用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当书写材料的弊端那就是笨重而且浪费原料,不方便携带。
帛书虽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
因此,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造纸术,解决书写材料的问题。
2、教师指导: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P84内容,说一说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汉兴,有纸代简。
——张怀瓘[guàn]《书断》答案提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教师指导:材料解析:自从西汉建立开始,当时人们就发明了纸,用来取代竹简②【史料实证】结合材料说一说当时的造纸术有何弊端?现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其原料为大麻,纸面平整、结构紧密,但又软又薄,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起了重要作用。他对中国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
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
学
资
源
预
习
设
计
学程导航第49页1-5页
施教日期年月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引入
今天的新疆,两汉时属西域。西域在哪里?大家可知道历史上的张骞、班超通西域?请听本节两汉对内对外关系。
二、预习讨论
分组讨论回答
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进而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
结合图表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向皇上(学生)上奏各自出使西域的情况。
“丝绸之路”(陆上):长安→()→()→()→欧洲。
调整与反思
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甘英出使大秦,既是班超经营西域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重要一笔。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四、小结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共几课时
2
课
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2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
学
重
难
点
东汉与大秦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出示板书。
作业设计
第二课集中练习与评讲学程导航50-51页的作业。
学生对照预习题阅读课文,
讨论预习情况。
三、自主学习
对外关系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何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
汉通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