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防治专题2010
蚕病防治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养蚕过程中,主要病害有:病毒病(包括血液型、中肠型脓病、病毒型软化病)、细菌性疾病、真菌病、中毒症等。
一、病毒病病毒病是生产是最常见的蚕病,主要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三种。
1、血液型脓病的诊断本病自感染至发病的潜伏期,小蚕期一般经过了3-4天,大蚕期经过5-7天发病。
血液型脓病特有的典型症状是:体色乳白、体躯肿胀、常在蚕匾边缘狂躁爬行、皮肤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液。
2、中肠型脓病的诊断本病是一种慢性病,潜伏期较长,蚁蚕感染的,要到二、三龄发病,三、四龄感染的,要到四、五龄甚至上蔟前才发病。
中肠型液病蚕,个体发育迟缓、喜潜伏于蚕座蚕沙中、吐液、排白色稀粪或粘液、胸部透明呈空头症状。
3、病毒性软化病的诊断本病发病较快,大蚕期发病后很快死去。
观察病蚕外观症状,亦有空头、下痢等症状,但病蚕整个肠腔没有桑叶、空头症状更明显。
4、病毒病防治对策①严格消毒,杜绝病源,防止污染。
养蚕前,必须对蚕室、贮桑室、蚕具及蚕室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用含1%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液或漂白粉液消毒,都能收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养蚕期间,经常用0.3%-0.5%有效氯次氯酸钠液或用0.5%-1%新鲜石灰水对蚕室贮桑室及周围环境进行喷雾消毒。
养蚕结束后,对蚕室蚕具要进行消洗消毒,并加强对蚕沙、蔟具的管理。
②隔离弱小蚕,选除病蚕,防止蚕座传染。
凡发育迟的弱小蚕,应采用分批提青的措施与健康蚕分开饲养。
一旦发现病蚕,必须及时选除,以防蚕座重复感染。
③添食药物,防病抗病。
在2-4龄起蚕及5龄蚕期添食蚕病清,对病毒病有一定辅助疗效,能抑制和延缓发病。
④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让蚕儿吃饱,防止高温闷热对蚕儿的不良影响,使蚕儿发育齐一健壮,以提高蚕儿的抗病力。
二、细菌病本病夏秋蚕期发生较多,常见的有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病和细菌性胃肠病三种。
1、细菌性败血病蚕儿发病后停止食桑、体躯挺伸、静伏蚕座、胸部膨大、排软粪、死后尸体腐烂流出污水。
蚕病防治
3 物理因素
(1)引起蚕病的物理因素 ❖ 机械创伤:养蚕操作粗放(收蚁、给桑、扩座、
除沙、采茧、蚕头过密、鉴蛹等)。 ❖ 射线损伤:直射阳光等。 (2)物理因素作用的特点
具有触发性;无特异性;无潜伏期。 4 饲料因素
桑叶质量差:桑品种、肥培管理、采运贮、病 虫害等。
原发性感染与继发性感染;
3 转归期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先行感染后
痊愈;维持病态又前;被者死另称亡一原;种发病性原感微染生,物后传者染为,继
发性感染。
第三节 蚕体的防御功能
❖ 昆虫缺乏免疫淋巴系统,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 然而,昆虫却是地球上最为繁荣的一类生物。
为什么?
❖ 昆虫经4亿年进化所形成的许多独特生存机制, 尤其是抵抗病原体侵染的活体防御机制起到了 主要作用。
指组织器官
蚕感病后出现
的病症。
的典三肉型眼症蚕可状病见。的的 发病经过
(一)病症、病变与病程
1 病症、病变、病程的概念。
2 有典型病症病变的蚕病种类
有典型病症与典型病变的蚕病。
3 病原微生物感染蚕后的病程。
从蚕感染到出现病 症或死亡的时间。 据此,可分为急性、 亚急性、慢性。
常见传染性蚕病的病程
发病因素 血液型脓病
中肠型脓病
浓核病 细菌性败血病 细菌性中毒症 细菌性肠道病 白僵病 绿僵病 曲霉病
微粒子病
蚕龄 1~3 4~5 1
2~3 4~5
1~2
1 2~3 1~2 4~5 Nhomakorabea发病或死亡时间 3~4天 4~6天 4~7天 6~10天 8~12天
一般7~12天 1天
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2~3天 7~10天 1天 2~4天
蚕病防治方法
蚕病防治方法
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为害为主,目前由于养蚕时间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以血液型脓病、僵病等蚕病为主。
血液型脓病(俗称爬蚕、奶奶蚕)
1.发病主要原因。
由于清毒不彻底有病毒存在、桑叶偏嫩含水率高、养蚕环境高温多湿、蒸热和眠起处理不提青造成健康蚕与病蚕混养相互传染。
2.防治方法。
每次给桑前把蚕体乳白、狂躁爬行的病蚕提取放入有石灰的容器中统-深埋,然后洗净手,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每天l―2次。
在饲养中重视桑叶成熟,不吃嫩叶、不成熟叶(-龄用叶为新梢笫2―3叶,二龄用叶为新梢最大叶,三龄用叶为三眼叶,四龄用叶为全芽叶),并注意室内通风换气,l―2龄眠中蚕室内要有空气对流窗,3―4龄室内空气要流通,5龄要开门窗养蚕,如碰到阴雨天桑叶湿的话更要重视开门窗养蚕。
僵病
僵病的分生孢子(白毛毛)通过风吹、桑叶等外界带入,落在蚕体上后经l0―l2小时钻入蚕体内,吸取蚕体的营养和水份来维持生命,经-天后又钻出蚕体生成菌丝和分生孢子,通过分生孢子再传染给健康蚕。
l.发病原因。
有僵病分生孢子存在,加上空气中湿度大,有利于僵病分生孢子的生长,-般在多雨的春、夏、晚秋期易发病。
1。
3_7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喂,让蚕儿良桑饱食。
3. 在标准饲育温度下,采用略偏低温度饲养,
严防高温危害
4. 光线应均匀、散射,并有一定的亮度。
(六)做好眠起处理工作,严格淘汰迟眠蚕
1. 加强蚁蚕、起蚕、将眠蚕的保护管理 2. 严格分批、提青,彻底淘汰迟眠蚕、弱小蚕 3. 减少起蚕饥饿时间,在分批提青的基础上起齐
4. 装桑叶与装蚕沙的用具必须严格分开。
5. 要注意操作,除沙时尽量减少灰尘飞扬,除沙
后经清扫或消毒地面后才给桑。给桑、扩座、 除沙、分批等操作要在架上进行,严禁把蚕匾 放在地面上操作。
6. 蚕沙要及时正确处理。
7. 病蚕及其尸体要放人消毒缸内。缸内盛石灰粉
或2%有效氯漂白粉液或其他消毒药液,浸渍12d后埋于土中。不能随便乱丢或喂家畜家禽。
方格蔟消毒时间要比蚕室蚕具药剂消毒早一些。 先清除死蚕、屑茧等杂物,用火燎法烧去乱丝, 再喷洒4%福尔马林,堆积在向阳处,加塑料薄 膜覆盖,利用太阳光加温,覆盖密闭24h,再打 开晾晒,贮存备用。
五熏:将消毒后的蚕具搬入蚕室,插入蚕架, 封闭蚕室门窗,用氯制剂或醛制剂进行熏烟消 毒,并密闭蚕室24小时。醛类熏烟要保证温度
3. 蒸汽消毒:利用蒸汽湿热,使病原体蛋白质凝 固而死。 ⑴消毒对象:病毒、真菌、细菌。
⑵适用范围:竹木制品的蚕具、棉麻织品及草制 品的蚕网。 ⑶消毒标准及方法:100℃30分;若温度不够, 加福尔马林10ml/m3,90℃30分。降至60℃以 下开灶取出。
四、农村养蚕消毒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敌情”观念淡薄
泥土地面示情况刮去一层表土。
清扫出的垃圾、表土搬至远离蚕室处作堆肥。
蚕病的综合防治
• (3)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诊断、鉴定方法 在诊断、鉴定工 作中发展了许多特定的快速鉴定技术,如核酸探针技术和 DNA扩增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强 的特点,既可提高检测速度,又可提高检测精度和准确性。 • ①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是指带有标记的特异DNA片段, 当采用已知基因做探针时,也叫做基因探针。经过变性处 理后,在适当条件下,该片段可以与待检样品中与其互补 的DNA杂交。由于探针DNA具有特异性,如果能杂交,就表 明该样品中存在目标病原体。标记是指在探针DNA片段中 掺入放射性同位素或生物素等化合物,在杂交后,标记物 可以通过放射自显影或酶促反应,将杂交分子显示出来。 • ② DNA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技术是一种模拟生物体 的天然DNA复制的过程,在体外通过DNA聚合酶将特定的 DNA不失真地大量扩增的技术。经扩增后的PCR产物可以用 凝胶电泳检测,也可以用斑点杂交,Southen印迹杂交方 法等检测。在病毒病的预知检查,微粒子病原的鉴定等已 有研究开发。
• (一)加强对蚕发育的观察,防止蚕病的 加强对蚕发育的观察, 发生与蔓延 1、注意观察青头蚕、迟眠蚕 2、 观察蚕的发育及眠、起状态 3、食桑及活动 性 4、蚕粪的形状和硬度
• (二)、正确诊断 )、正确诊断 • 1、肉眼鉴定 肉眼诊断主要观察群体发育、蚕的行动、体 形、体色、体态、病斑、脉搏、吐液及 排粪等外观的症 状。同时,对血液、消化管、丝腺等组织器官的病变进行 观察。为了提高肉眼诊断的准确性,应抓住各种蚕病的特 异性病症及病变。例如,体色乳白,体躯肿胀,行动狂燥, 血液乳白呈脓汁状者,可诊断为血液型脓病;胸部透明, 排出带有乳白色黏液的蚕粪,中肠后半部出现乳白色横皱 者,可诊断为中肠型脓病;如出现空头的症状,体色带黄 发亮,中肠充满黄褐色污液者,可大体诊断为病毒性软化 病;尸体头部向前伸出,手触略有弹性,不久渐次变僵者, 可诊断为僵病;丝腺有乳白色脓胞状小点者,可诊断为微 粒子病;胸部膨大,苦闷、吐液,体躯缩短,痉挛,倒卧 于蚕座者,可诊断为中毒症。对于一些病蚕的肉眼诊断未 能确定者,可作显微镜检查。
蚕病的综合防治
室必须 换 鞋 。切 桑 给 桑 前 或 除 沙 后 必 须 洗
蚕
学
通
讯
3 卷 O
手 。未经 消毒 的蚕具禁 止 带入蚕 室 、 桑室 。 贮
术, 使蚕 发育 好 , 病 力 强 , 蚕 茧 的 优质 高 抗 为 产 打下 了 良好 的基 础 。
3 2 选 用抗 病力 强 的蚕 品种 . 蚕 品种 和质量 是关 系 到蚕抵 抗力强 弱 的
的效果 。总之 ,蚕 病 的 综 合 防 治 , 把 握 好 要 防与 治的关 系 , 防 为 主 , 治 结 合 , 能夺 以 防 才
取养蚕 的稳 产 和高 产 。根据 笔 者 近几 年 的实 践, 主要是 从 以 下几 方 面 着手 搞 好 蚕 病 的综
气 。硫磺 用量 为 1 ~ 1 g m。 3 5/ 。
第3 O卷
21 0 0年
第 1 期
3月 4 3
蚕 病 的综合 防治 李 洪
( 庆市开县蚕桑技术推广站 重 450) 0 40
蚕病 的发生 与蔓 延是 由病原 体 的存在 及 感染 、 蚕抗 力 的强 弱 和 环 境 条 件 三 方 面 因 家 素共 同作 用 的结果 。因此 , 根据 病原 、 蚕 应 家 有机 体 、 环境 三者 的 有机联 系和互 相影 响 、 互 相制 约 的辨证 关 系 , 合 本 地 区不 同 季 节 和 结 条件 , 病 发 生 的 种 类 、 律 来 制 订 防病 措 蚕 规 施 。实践 证 明 , 防 治蚕病 , 要 不能 只采 取单 一 措施 , 必须 抓住 主 要矛 盾 , 防治 方法 和养 蚕 把 技术 结合 起来 , 取综 合 的措施 , 能 收到好 采 才
消毒 。一 般 各 龄 起 蚕 撤 防僵 粉 一 次 , 鲜 石 新
蚕病防治技术
蚕病防治技术
生产中常见蚕病有血液型脓病、白僵病、蝇蛆病、农药中毒症、蚂蚁危害和鼠害。
防治措施有:
一是用消毒王、漂白粉、灭蚕病药液进行2次以上蚕前、蚕后的蚕室蚕具严格消毒;
二是蚕中坚持防病卫生制度,每个龄期起蚕第一天早晚两次1:10防僵粉消毒;起蚕饷食前硫磺熏烟,10-15分钟后开门窗通风换气,眠中不熏硫磺;蚕室地面每天用1:80漂白粉水液消毒1次,贮桑室每龄期消毒1次;除沙后地面及时消毒,蚕沙和桑叶用具严格分开,洗手给桑;病死蚕放入石灰浆中浸渍消毒后深埋入土,蚕沙远离蚕室,集中堆沤,充分发酵腐熟后作肥料;
三是五龄期用灭蚕蝇添食或喷蚕体防治蝇蛆病;
四是桑叶试喂,严防农药中毒;
五是装沙窗门严防鼠害和其它动物危害蚕体。
蚕病的综合防治
蚕病的综合防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树立“叶质是基础,消毒是前提,精心饲养“的管理理念,在养蚕各个环节中全面、彻底抓好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防治蚕病发生。
一、彻底消灭病源,切断传染途径,杜绝传染。
抓好蚕前、蚕期、蚕后消毒工作,做到蚕前消毒抓得狠,蚕中消毒抓得紧,回山消毒三彻底。
蚕前消毒做好扫、洗、刷、粉、消、煮、熏、晒八个字。
要求做到1、蚕室要清扫、洗净、不留死角,达到一尘不染。
2、药剂配准,对症下药,3、药量用足、喷匀并保持40分钟湿润。
4、蚕室具消全,管好,做到不卯不漏。
蚕期中消毒:一是蚕座消毒,在蚕起、眠、中必须消毒;小蚕每天一次。
二是环境消毒,蚕室、地面、空气严格消;三是抓好日常卫生工作,1、防手脚带菌传染,2、防用具带菌传染,3、防蚕座混育感染,4、蚕沙远离蚕室、5、贮藏室与蚕室分开,6、蚕室地面用1%漂白粉液消毒,特别是在除沙后。
7、病蚕集中放入消毒缸中,病死蚕不乱丢乱放,不能晾晒。
8、蚕沙发酵后才可施入桑园,严禁蚕室周围堆放蚕沙。
养蚕后消毒:养蚕室、用具、簇室、簇具、环境彻底消毒。
二、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1、做好补催青工作,抓好收蚁,做到蚁蚕体质强健。
2、养好小蚕,强健蚕儿体质,不养密蚕;3、注重选叶,改善叶质;4、控制好气象环境。
5、抓好眠起处理,做好提青分批,防止混育感染。
6、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7、大蚕期做到良桑饱食、稀座、通风排湿,勤除沙,7、上蔟做好三匀三干燥,加强簇中管理提高茧质。
三、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四、做好蚕座的检查和应急处理。
五、加强四防:鼠害、农药、烟草、煤气。
六、加强桑园治虫,避免带菌传染。
蚕病防治专题共134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蚕病防治专题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3_1蚕病防治基础知识
三、蚕体对疾病的抵抗
蚕儿的抗病力、抗逆力存在一定差异,。
(一)体壁的防卫作用: 只有僵菌能侵入健全的体壁,但不同品种,因皮 肤中脂类物质的含量不同,因而抗病力也不一样。 蚕儿的发育阶段不同,皮肤的抗性有异,如蚁蚕、 各龄起蚕及吐丝熟蚕的真皮层薄嫩,真菌孢子易 发芽侵入。
(二)血液的防御作用:
1. 血球的作用:吞噬、包围作用,凝固(愈伤) 作用 2. 抗病物质:
第三部分 蚕病防治技术
第一讲 蚕病的种类及发生规律
第二讲 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第三讲 其它主要蚕病的防治技术 第四讲 主要消毒药物及使用 第五讲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
第一讲 蚕病的种类及发生规律
一、蚕病的种类(95)
桑蚕病虫害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传染性和非传 染性两大类。 传染性蚕病:因病原不同分为病毒病、细菌病、 真菌病、原虫寄生病(微粒子病))
非传染性蚕病:包括节肢动物虫害和中毒症等。
传 染 性 蚕 病
病毒病 细菌病 真菌病 原虫病
细胞核多角体病(血液 细胞质多角体病(中场 浓核病 细菌性血病 卒倒病 细菌性肠道病 白僵病 黄僵病 绿僵病 曲霉病 其他真菌病(灰僵病、 镰刀菌病等) — —微粒子病
+表示可以;-表示不可以;+*表示主要途径;?表示未明。
3. 病原体传播的方式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1)水平传播:病原体在同一期蚕,在近乎于同一 个平面中的扩展蔓延方式。如蚕座内传染,养蚕户之 间的传染,共育室间的传播及由桑园害虫的病原体通 过桑叶向蚕室内的传播都属于水平传播。 (2)垂直传播: 狭意指病原体由亲代直接传递给子代的传播方式,如 经卵传播。一是胚种传染,二是卵面传染。
常见蚕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办法
常见蚕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办法养蚕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蚕病。
由于诱发蚕病的原因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相同,防治方法也不一样。
为提高防效,降低蚕病损失,现就本市蚕区常见蚕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病毒病1、血液型脓病(俗称脓蚕、拖白水、水白肚)主要症状:食欲减退、体色发亮、肿胀、狂燥爬行,流乳白色脓液,其他如高节蚕、起节蚕、竹节蚕、不眠蚕、斑蚕等。
传播途径:食下和创伤传染。
1~5龄蚕均能发生,多发生于三龄眠前,爆发于五龄中后期。
2、中肠型脓病(俗称干白肚、亮蚕)主要症状:食欲减退,群体大小不齐,空头、下痢起缩、尖头、临死吐液。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病势发展缓慢,病程较长。
3、病毒性软化病主要症状:空头、起缩、下痢,群体发育不齐,龄期延长。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多在夏秋蚕五龄期时发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1)适当减少养蚕次数,切断垂直传播途径(即从上个蚕期传到下个蚕期)。
(2)严格消毒,杀灭病原(蚕前消毒严,蚕中消毒勤,蚕后消毒及时)。
(3)严格分批提青,隔离和淘汰弱小蚕,防止蚕座混育感染。
(4)加强饲育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5)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治,防止交叉感染。
(6)选择抗病药剂添食,增强蚕儿体质。
二、细菌病1、细菌性败血病主要症状:停止食桑,体躯挺直,行动呆滞或静伏于蚕座,胸部膨大,腹部各环节收缩,吐肠液,排软粪。
腐败发臭,流出污液。
传播途径:伤口传染。
各季均有发生,夏秋季高温多发生。
防治方法:(1)消灭病原,减少传染机会。
(2)操作仔细,防止创伤,减少伤口传染。
(3)添食抗菌素。
2、细菌性中毒症主要症状:急性中毒症状是突然停止食桑,前半身抬起,胸部膨大,渐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
慢性中毒状是体色较暗,空头、下痢,渐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多发生在大蚕期。
防治方法:(1)消毒防病。
(2)防治桑树害虫,减少交叉感染。
(3)添食抗菌素。
3、细菌性胃肠病主要症状:起缩、空头、下痢。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蚕病虫害防治
蚕病虫害防治蚕病虫害防治是保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蚕桑养殖中,蚕病虫害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对蚕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采取合理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提高蚕桑养殖效益和减少经济损失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蚕病虫害防治的一些重要点:1. 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 在蚕养殖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蚕害、蚕蜂、吹蚕、蚕病等。
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是制定防治措施的基础。
- 通过学习相关的蚕病虫害知识,养殖户能够及早发现病虫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2.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 蚕的养殖环境直接关系到其健康状况。
保持室内的通风、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适宜,能够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 定期清理蚕室,防止杂草滋生和害虫孳生,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3. 加强蚕的养殖管理:- 合理安排蚕苗的接种和饲养时间,避免蚕苗的过早或过晚接种,从而降低感病的风险。
- 做好蚕的饲养管理,定期投喂营养饲料,保证蚕体的充分营养和健康生长。
- 注意蚕的饮水管理,保证饮水清洁,避免传染疾病。
4. 使用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例如引进食蚜昆虫、蚂蚱等作为天敌,控制蚕害的数量。
- 利用寄生虫控制害蚕等病虫害发生。
这种方法对于害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且较为环保。
5. 适当使用化学农药:- 在必要时,可以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
但是,使用化学农药时要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
6.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
- 设置监测点,定期进行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来判断和预测病虫害的发展趋势。
7.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记录:- 记录蚕养殖中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措施和效果等相关信息。
- 通过记录和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治措施,提高蚕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8.加强蚕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蚕养殖户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
蚕病综合防治措施浅论
农 家之 友 NONG JIA ZHI YOU
NO.4,2010 (cumulatively,No.)
蚕 病 综 合 防 治 措施 浅 论
韦木荣
(广 西柳 城县 凤山 镇农 业服 务中 心, 广西 柳 城 5 4 5 20 8 ) [摘 要 ] 养 蚕 要 高 产 , 防病是关键. 目前, 蚕病 已 经 成 为 危 害 蚕 茧 产量 , 质 量 以及 养 蚕 经 济 效 益 的 主要 因 素 .只 有 在 无 病 或 少 病 的 情况 下 , 才 能提 高 蚕 茧 产 量 , 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做好蚕病的 防 治 工 作 显 得 至 关重 要 . [关 键词 ] 蚕病 ; 消 毒; 除 沙; 科 学饲 养 [中图分 类号 ]S 884 常 见 的 蚕 病 包 括病 毒 病 , 真 菌 病, 细菌 病, 微 粒子 病, 黄 僵病 , 赤 僵病, 黑僵 病 等 . 其 中 以 病 毒 病 (血 液型脓病, 中 肠 型 脓 病) 发生最为严 重. 据 笔 者 所了 解 , 蚕 病的 发 生 和 蔓 延与蚕儿的体质,病原体及环境条 件 三 者 有 密 切 的 关系 . 因此, 生产中 必须将病害防治和养蚕管理结合起 来, 采 取综 合 措 施 防 治 蚕 病 , 才能收 到良好的效果. 一, 严格 消 毒 是 前 提 消灭病原是贯彻 " 预防 为 主 , 综 合防治" 方 针 的首 要 措 施 . 因 此 , 必 须将消毒防病工作贯穿到养蚕生产 的全过程, 切实搞好养蚕前, 养蚕期 以 及 桑 叶 的 消 毒 防病 工 作 . (一)养 蚕前 的 清 洗 消 毒 养 蚕 前 的清 洗 消 毒 是 整 个 防 病 消 毒 工作 中最 重 要的 一环 , 也 是夺 取 蚕 茧 高产 的先 决 条件 . 为 提高 消毒 效 果 , 在消 毒步 骤 上要 做到 " 一扫 , 二 洗, 三刮, 四消, 五 刷白 " .消毒过程 中 要 求做 到六 个 要: 蚕室 要 打扫 净 , 蚕具要洗得净, 药 剂 要 配 得 准, 药液 要喷得匀, 室具要消得全, 消后要保 [文 献标 识码 ]A 管好 .要 注意 的是 , 在 蚕室 , 蚕 具, 蔟 室 , 蔟 具 消 毒 前 , 必 须 用 水 充分 洗 涤, 使附 着的 病 原体 数量 尽 量减 少并 使之 暴 露, 以 提 高消 毒效 果 .因 为蚕 病病 原 多隐 藏在 病 蚕尸 体, 蚕粪 及其 污染 的 室具 尘土 等 有机 物中 , 阻 碍消 毒药 物 与菌 体直 接 接触 , 并 且会 消耗 药剂 有 效成 分, 降低 消毒 效 果. (二) 养蚕期的消毒 养 蚕 期以 蚕 体 ,蚕 座 消 毒 为 主 , 定 期 用 石 灰 粉 或 防 僵 粉等 进 行 蚕体, 蚕座消毒, 同 时 严 格 做 好提 青 分 批 工作 , 对 体 质虚 弱 , 发育迟缓的 蚕 进 行隔 离 饲 养 或 淘 汰 . 同时, 还要 加 强 桑园 消 毒 , 防止 交 叉 感 染 . 采回 的桑叶 应放在 专用的贮 桑室内 , 切 忌 桑 叶 堆 放 在 蚕 室 内 , 以 防病 原 体 污 染 桑 叶 . 方 法 是 在 用 叶 前 2~3 小 时, 用 0 .2% ~0.3 % 的 漂 白 粉 澄 清 液 喷 湿 桑叶 两 面 , 稍凉 干 后 喂 蚕 . (三) 蚕 期 结 束 后 的 消毒 养 蚕, 采 茧 结 束 后 , 遗 留 下很 多 病 蚕尸 体 , 蚕 粪 及霉 烂 的 蚕 茧 等 , 要 集 中 力 量 及 时 清 理 消 毒 ,防 止 病 原散播. 采 茧 后 要 将 所有 的 蚕 室 , 桑 室, 蔟室, 蚕具, 蔟具等用 消毒药 液 三, 科学 的 饲 育 管 理 是 核 心 (一)选 用 抗病 力 强 的 蚕 品 种 目前已育成有抗氯,抗脓核病 二, 良 好 的 卫 生 习 惯 是保 障 桑 叶筐 和 除沙 筐 要 严 格分灰 粉 要经 常保 持 新鲜 , 进 出 蚕室 需经 石灰 坑消 毒. 蚕 室内 放置 病 蚕 用的 消毒 缸 , 贮桑 室 要经 常冲 洗 消 毒 等. 饲养 人 要在 切桑 , 给 桑前 洗 手, 坚 持 换鞋 入 室 , 每 隔 2~3 天 用 含 有 效氯 0.3 % ~1 % 的漂 白 粉液 或浓 度 为 1 % 的石 灰浆 消毒 地面 .每次 除沙 后 的蚕 网要曝 晒,避免 因潮湿导 致病 菌 滋生, 未经消 毒的蚕 具禁止带 入蚕 室 使用. 除沙时 尽量减少灰 尘飞扬, 除 沙 后经清 扫或消 毒地面 后才给桑 .蚕 种 场,站 发蛾时 要防止 鳞毛飞扬 .给 桑, 扩座 , 除 沙, 分 批等 操 作要 在 架上 进 行, 严禁把蚕匾 放在地面操 作. [文 章编号 ]1671- 8143( 2010 )04- 0055- 02 喷洒消毒后再进行打扫清洗.用过 的草蔟最好立即烧毁或集中起来与 蚕沙一起制成堆肥,如继续使用者 应进行消毒, 然后集中保管.
各种常见蚕病的症状及防治
各种常见蚕病的症状及防治各种常见蚕病的症状及1、⾎液型脓病:①传染途径:病源体经⾷下传染,创伤传染及野外昆⾍的互相感染⽽引起蚕⼉发病。
从感染到病菌到发病约经过5—7天时间,⼩蚕期发病较快,⼤蚕期发病较慢,主要发⽣在3—4眠前后及⼤蚕将熟蚕时。
②症状:蚕体肿胀,体⾊乳⽩,⾏动狂噪,常在蚕座四周及窝边爬⾏,⽪肤易破,爬⾏过的地⽅留有乳⽩脓液的痕迹,死亡后,蚕体腐烂发⿊,由于发病时期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可分为:不眠蚕:各龄眼前发病的蚕,⽪肤紧张发亮,不晚桑叶,在蚕座中狂燥爬⾏不能⼊眠,最后⽪肤破裂流脓⽽死。
⾼节蚕:在四、五龄盛⾷期前后发病的蚕⼉、环节间膜⾼起,形状⽵节。
起缩蚕:5龄饷⾷后不久发病的蚕⼉,⽪肤松驰,起节间膜后叠折成环状,体躯缩⼩,逐渐停⾷,多成环缩蚕。
脓蚕:5龄盛⾷期到催熟期发病,全⾝肿胀,体⾊乳⽩。
2、中肠型脓离⼦与空头性软化病中肠型脓病与空头性软化病均是由病毒引起,各批造蚕均可发⽣,但发⽣较严重的季节是第3—6批蚕,此时是⾼温季节。
①中肠型脓病症状:蚕⼉参差不齐,⼤⼩不⼀,眠起不齐,发育缓慢,病蚕蚕体瘦⼩,⾷桑减少或不⾷桑,各龄起蚕发病呈缩蚕;4—5龄⼆三天后发病,病蚕胸部略透明,病重时完全不⾷叶,腹部较肿胀,尾部萎缩;病蚕爬已窝边吊滞不动⽽后以出⼤量胃液⽽死亡。
②空头性软化病症状:各龄饷⾷1—2天出现起缩蚕,特别是五龄起蚕发⽣较多,病蚕少⾷桑或不⾷桑;存各龄盛⾷期特别是5龄期多发⽣的空头蚕,病蚕头胸昂起,胸部膨⼤,上半⾝透明或全⾝透明,少⾷桑或不⾷桑。
3、细菌病主要是病菌通过⾷下传染和创伤传染的途径⽽传染给蚕引起发病①细菌性肠胃病:主要症状是:饷⾷后不⾷桑,蚕体皱缩瘦⼩,蚕体前半部消化管有桑叶,充满着消化液,外观呈半透明,病蚕排稀粪,也叫是起缩、空头,疴痢等症状。
②⿊胸和灵菌败⾎病:属急性病,⼀般感染24⼩时死亡,死后⼫体胸部膨⼤变⿊的为⿊胸败⾎病,死后⼫体有褐⾊⼩斑点,全⾝软化变红褐⾊,⽪均破,流出红⾊臭⽔等症状的为灵菌败⾎病。
蚕常见病的防治
。2.症状:细蚕青身,将眠蚕皮肤紧张光亮,起蚕皮肉松弛收缩。大蚕体色乳白,狂躁不安,常爬向窝边,环节肿胀多成高节蚕,皮肤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本病属急性病,染病后4~6天死亡。3.防治:①彻底消毒蚕房、蚕具。发现病蚕及时拣出丢在石灰盆内。②各龄起蚕替屎前,用新石灰粉进行蚕体和蚕座消毒,发现病蚕时每天撒1次。③壮蚕期适当疏饲,减少蚕儿互相抓伤。分窝要细致轻放,避免损伤蚕体。④避免食嫩桑,增强蚕儿体质。温、湿度要调节均匀,不能忽高忽低,抓好排湿工作。
三、体腔型脓病。1.病因:①食下传染。病原是滤过性病毒,常附于卵面或桑叶上被蚕儿食下而感染。小蚕和起蚕抗病力弱,容易食下传染发病。②创伤传染。蚕儿体皮创伤后,病毒由伤口侵入蚕体而染病。大蚕因创伤机会多,发病率较高。③不良环境条件诱发。当蚕儿感染病毒后,在气温变化大的湿重环境里,或吃食老、嫩桑叶,或过度密养等情病。俗称花肠,是毁灭性的传染病。1.病因:受微粒子虫的孢子感染所致。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即由患病母蛾产下感染的卵传给后代;二是食下传染,即蚕儿吃下了微粒子虫的孢子而致发病。2.症状:群体发育不齐,蚕体瘦小,食欲差,多成不眠蚕,迟起或蜕皮不良,有时在腹面两侧有胡椒粉状大小不一的黑褐色病斑。将5龄病蚕撕破外皮可看到绢丝腺呈乳白色的病变(突起)。病重的多不吐丝而毙死蔟中。胚种传染的多在2、3龄前死亡,3龄染病的5龄才死亡。3.防治:①制种场应严格执行虫蛾镜检,以制取无病蚕种,杜绝胚种传染。②养蚕前蚕房、蚕具彻底消毒。蚕期做好蚕体消毒和防病工作,减少食下传染。③加强饲养管理,收蚁时不收苗、尾蚁蚕,实行偏高温饲养,蛾、二眠淘汰迟眠蚕。
二、白口仔病。包括中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各龄期蚕均可发生,特别在3~6造高温季节,更易造成5龄期蚕暴发,是最普遍、最严重的传染病。1.病因:①蚕食下带病毒的桑叶。②不良环境条件诱发。如高温闷热,通风不良,叶质老硬和凋萎,蚕体饥饿等影响,易引起发病。蚕食下达到致病量的病毒4~7天发病。蚕儿染病后经48小时,病毒即随蚕粪排出体外传给健蚕,造成蚕座混育传染。如2~3龄期有少数蚕染病,5龄期便大量发病。4~5龄期染病,遇到高温等不良环境,5龄后期则暴发蚕病。2.症状:①中肠型脓病:小蚕食桑差,行动呆滞。大蚕体色变白,蚕体瘦小,排白色软粪,撕破蚕体,可看到中肠后部或整条中肠呈乳白色皱突。②空头性软化病:外表症状与中肠型脓病相似,但病蚕胸部较膨大而透明,似假熟现象,排稀粪或褐色污水。中肠无乳白皱突,肠内多无桑叶积累,呈黄褐色,略透明。3.防治:蚕大食前以消毒防病和饱食为主,大眠后以饱食防热埚为主,白口仔病即可控制。①严格做好养蚕前、饲育中和结束后的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病蚕、弱蚕和迟蚕,防止混育感染。②选桑育壮小蚕,让蚕儿食饱、食好。干燥天气桑叶要添水喂蚕,增强蚕儿体质。③力求蚕房阴凉通爽,做到疏放,低放,少放,分散精养。④饱食就眠,起蚕及时放桑。
2010年泾县晚秋蚕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动物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期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土壤以沙泥土、麻石黄红土、扁石黄红土为主,土壤结构疏松,通气性能好,非常适宜桑树的生长,特定的气候也符合家蚕的生理要求。
泾县家蚕饲养分为3季:春蚕5月1日左右收蚁,中秋蚕8月6日左右收蚁,晚秋蚕9月6日左右收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蚕桑生产布局调整,“压中秋,放两头”,及养足春蚕,少量养中秋,看叶养晚秋。
为此春蚕和晚秋蚕是全年的主产季节,但每年的晚秋蚕产量不稳,时高时低,特别是2010年晚秋蚕,脓病发生严重,单产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蚕农绝收[1-2]。
现就泾县2010年晚秋蚕饲养情况及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12010年泾县晚秋蚕饲养情况2010年晚秋发种1.07万盒,分为2批出库,第1批9月6日收蚁,第2批9月10日收蚁,品种为菁松×皓月、明虎×苏菊。
在9月的整个饲养期间,气候恶劣,温度忽高忽低,这对泾县的晚秋蚕生产是非常不利的。
2010年晚秋蚕普遍发生脓病,产茧量比往年减少。
尤其是泾县的养蚕大镇桃花潭镇厚岸片在10月初的大蚕期大面积突发脓病,致使晚秋蚕茧大幅度减产。
各调查点随机调查10户蚕农,其中厚岸片调查的地点为发病较严重的村民组。
2脓病的发生原因2.1气候原因2010年的晚秋蚕发种以后,小蚕期气候稳定,但在后期温度骤然升高,白天达到34℃,并持续了4~5d ,当时第1批的蚕正是三眠期至四龄前期,这对蚕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厚岸和琴溪两地饲养的均是第1批的蚕种,正遇上高温的侵害,而榔桥所饲养的蚕还是在小蚕期,抵抗高温的能力强。
后期蚕上簇前,又遭遇20℃以下的低温,致使蚕体抗病力下降。
因此,恶劣的气候是造成蚕儿后期发生脓病的极大诱因[3]。
2.2养蚕环境污染严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同批同品种的蚕,琴溪镇发病情况较轻,而厚岸片发病严重。
琴溪镇也是个养蚕老区,以前一直是晚秋难养,近几年该镇农技干部采取了一方面加强养蚕环境的消毒防病措施,另一方面引导蚕农不养中秋蚕,致使这几年晚秋蚕产量一直很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四讲 真菌病
刘吉平 华南农业大学
传染性蚕病之家蚕真菌病
焦点问题:
1. 白僵病 2. 黄僵病 3. 绿僵病
4. 曲霉病等
1982年,浙江省嘉兴地区医药公司收购白 僵蚕数达290.15吨;2009年春宜州?
一、真菌病病原
最大的杀虫细菌。
华南蚕区春、夏细菌病常发生
(图片来自廖先谋和廖征宏)
一、细菌性败血病(烂芋荚)
细菌性败血病
• 常见的有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和黑胸 败血病等 。
–幼虫发病初期呆滞,胸胀腹缩,排软粪或念珠状 粪,最后痉挛侧倒而死;
–病蛹死后腐烂变黑,流臭液; –病蛾鳞毛污浊,活动呆滞,腹部膨大,翅不振展,
个 体 发
死 降差 死 病 死
染毒
病
易发传染病
个体发病
群体发病
(三) 病原体的定位、扩展及排出
病原体
特定途 径排出
特定部位 侵入沿蚕组体织器官;血寄生繁殖
液循环;通过神 经系统。
局部或全 病原体长期以来形成了稳 身病症 定的寄生体环内境传,播只在特定 的组织或器官中寄生。
定位后寄生繁殖, 在体内传播,引
• 家蚕不存在对 BmIFV 的完全抵抗性(1986)。 • Savanurmath等(1995)在印度个别养蚕区域的养蚕大户中,发现
在血清学关系上不同于 BmDNV 的球状病毒。 • Isawa等(1998)根据病毒核酸的全序列及分子结构确认为小RNA
病毒科病毒(picornavirus)。
日本 1970年因蚕病危害的蚕茧损失
死于交配或产卵过程。
• 病程较快,在25~28℃温度下一般为12~ 24小时。
细菌性败血病
败血病的防治
1、消灭病原,减少传染机会
–加强蚕体蚕座,防止病原细菌接触蚕、蛹、蛾的机会。 –用水要注意清洁,湿叶贮藏或堆桑过久、过厚而造成
细菌在叶面滋生。 –及时病蚕、烂茧,防止污染种茧。
2、操作仔细,防止操作损伤。
–推行蚕网除沙,适当稀饲,熟蚕不过多堆积在一起, 适期采茧。
–种茧要有计划地延迟削茧和雌雄鉴别的时间,是避免 和减轻败血病危害的有效措施。
–蚕蛾保护要保持较低温度和黑暗,注意空气流通,蛾 箱的蛾数不宜过多,更不要混入异性蚕蛾,以减少雄 蛾受伤的机会。
败血病的防治
3、添食抗菌素
–红霉素胶囊(蚕用):喷桑叶使用:一次量,本品1粒加 500 ml冷开水, 搅拌溶解喷洒于5 kg桑叶叶面,以桑叶 正反面湿润为度,阴干后使用。四龄添食1~2次,五龄 添食3~4次。严重发病时,第1天喂饲药叶24 h,第2、3 天分别喂饲药叶6 h,基本上可制止蔓延。
病蚕大量死亡或病原被消灭。
(二) 影响蚕病流行的因素
1 环境条件
蚕体
环境
病原
蚕体质差 病原繁殖
易发病
表现为:春季好于夏秋季;北方好于南方;新区好于老区。
2 饲育技术
良桑饱食环境适蚕 分批提青淘汰弱小蚕
增强 体质
不易发 病
3 遗传因素
抗病力弱的品种
易发病
华南蚕区常见蚕病的种类
病毒病 ——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 体病、浓核病等
– ③严防高温焗热,力求蚕房阴凉通爽,做到疏放, 低放,少放,分散精养。
– ④饱食就眠,起蚕及时放桑。
第三节 浓核病
三)浓核病
急性软化病、“白口仔”、“黄狗”、“假熟 蚕”、通身、通头。
2005年6月宜州太平乡山湾村寺背屯大规模发生的铁蚕
浓核病蚕
?
第四节 病毒性软化病
四)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
73.8 5.8 7.3 1.5 2.2
3.0 6.0
1975 2.7
67.6 8.0 9.8 1.6
0.6 3.7 8.7
1980 2.2
58.7 22.4 12.3 0.9 0.6 2.3 2.9
1983 2.8
53.7 36.5 4.0 0.4 0.3 2.7 2.5
• 在正常情况下,养蚕损失的 80% 是由于病害的流行所引 起。养蚕病害率控制在 5% 以下时。说明蚕病的流行得到 了有效的控制(渡部 仁,1985)。
1、简称NPV,又称体腔型脓病、肥公、薄皮脓、 浮、拖水白
病蚕血液图片在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 多角体
投射电镜观察病毒多角体 内的病毒粒子
NPV病毒粒子
血 液 型 脓 病
血液型脓病
夏天流行发生的病毒病
2005年7月宜州石别镇土桥村土桥屯大规模发生 血液型脓病
大面积发生NPV后,病蚕倒在水渠 里?!
2009年9月广西环江中肠型脓病蚕(图片来自河池环
江廖征宏)
CPV HIV
家蚕CPV病防治
• 蚕大食前以消毒防病和饱食为主,大眠后以 “饱食防热焗”为主,“白口仔”病即可控制。
– ①严格做好养蚕前、饲育中和结束后的消毒工作, 及时消除病蚕、弱蚕和迟蚕,防止混育感染。
– ②选桑育壮小蚕,让蚕儿食饱、食好,防止饥饿。 干燥天气桑叶要添水喂蚕,增强蚕儿体质,提高 抗病能力。
IFFVlacherie 真M菌u病scardine NNPuVclear polyhedrosis
病毒性软化病病毒IFV
蚕病损失3712吨茧 Total estimated damage
3,712 ton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
• 我国在1958年~1959年我国大面积发生传染性软化病, 病原被认为是一种非包含体病毒,在日本发现BmIFV后 我国也将该病原称之为BmIFV ,但该病原在80年代被 确认为BmDNV。
苏云金杆菌的生物农药
被Bt杀死的野蚕
B. thuringiensis aizawai
国产的Bt农药
• Bt悬浮剂+杀虫双农药,对人畜为中等毒 性,蚕中毒后,肠道内引起“胃溃疡” 和“败血症”,很快就出现拒食、麻痹、 虫体瘫痪,最后死亡。
• 满 贯(3.6%虫酰·苏可湿性粉剂) :满 贯是由科诺公司生物杀虫剂Bt与美国陶 氏益农的新型仿生杀虫剂虫酰肼复配而 成。蚕取食后,不该蜕皮时产生蜕皮, 最终导致饥饿、脱水、畸形蜕皮、肠穿 孔而死亡。
• 1998年中秋蚕期,浙江某蚕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病率 达97.2% (实际饲养数136188张,发病数132323张)。
发病率(%)
10以下 10~20 20以上 颗粒无收
蚕种数
76384 31147 24792
2035
发病蚕种占总蚕种比率(%)
56.1 22.9 18.2 1.5
一)核型多角体病
• Ayuzawa(1972)首次分离了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ombyx mori 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BmIFV)。
• Kawase等(1982)根据病毒的生化性状等认为该病毒为小RNA病 毒。
• Watanabe等(1986)确认家蚕传染性软化病具有强烈的蚕座内传 染性,是规模化养蚕的主要病害。
苏云金杆菌(Bt)在生防上应用
• 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 最成功;
• 占生物防治剂总量的95%以上,已有60多个 国家登记了120多个品种;
• 美国用以防治蔬菜害虫和玉米害虫的面积分 别占总面积的80%和50%,销售额从1980年 代末的4000万美元上升到1990年代的5亿多 美元。
–盐酸诺氟沙星溶液(蚕用):取本品2ml加200 ml水稀释, 均匀喷洒于2 kg桑叶叶面,以桑叶正反面湿润为度。发 现病蚕时,第一天连续喂饲药叶24h,第二和三天分别喂 饲药叶6 h。对预防败血病蛹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二、细菌性中毒病(家蚕卒倒菌)
Bt对宿主的毒性机制
细菌中毒死蚕不同时间经过体内B.t. 浓度变化
传染性蚕病的特点:
1.病原微小 2.数量多 3.传染力强 4.病原菌抵抗力强 5.病程短 6.不同的蚕病发病时期不同 7.危害大
第二讲 病 毒 病
刘吉平 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 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
第二讲 病 毒 病
第一节 核型多角体病 第二节 质型多角体病 第三节 浓核病 第四节 病毒性软化病
一)家蚕病毒病病毒类型
• 国内至今分离到BmIFV的不多。但近年来大规模发生软 化病后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事例时有发生。
浙江新报道家蚕病毒性软化病IFV病原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
病毒病防治措施
• 传染来源→传染途径→蚕体质→环境 1. 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 径 2. 严格分批、提青,防止蚕座感染 3.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质 4. 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5. 其它措施。
第三讲 细 菌 病
刘吉平
细菌病
• 研究较深入的病原细菌有100多种。寄生 家蚕的细菌有大杆菌(苏芸金杆菌、卒倒 菌和蜡螟杆菌);短杆菌(沙雷铁氏菌和气 单孢杆菌)和链球菌等。
• 最主要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简称B.t.), 自1901年石渡首次从患病的家蚕发现该病 原菌以来,它已成为当今研究最多,用量
起病变。的来源及扩散
病蚕或病虫(E、L、P、A)
尸体
排泄物
脱出物
卵
蚕粪、蛾尿等 消化液、血液等 蜕皮、鳞毛、茧、卵壳
桑叶 蚕具 养蚕人员 家畜家禽 自然漂移
桑叶
蚕
三 蚕病的流行规律
(一)传染性蚕病流行的几个阶段 1 流行前期: 病原侵入至蚕群局部发病。最佳防治期 2 发展期: 传染源再次感染 有效防治期 3 大流行期: 出现大批典型症状,死亡达高峰。难以控制 4 熄灭期:
➢第九章 综合防治
蚕
➢绪 言 ➢第一章
概论
病 ➢第二章 病毒病
学
➢第三章 ➢第四章
细菌病 真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