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蚕病种类及防治方法
蚕病防治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养蚕过程中,主要病害有:病毒病(包括血液型、中肠型脓病、病毒型软化病)、细菌性疾病、真菌病、中毒症等。
一、病毒病病毒病是生产是最常见的蚕病,主要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三种。
1、血液型脓病的诊断本病自感染至发病的潜伏期,小蚕期一般经过了3-4天,大蚕期经过5-7天发病。
血液型脓病特有的典型症状是:体色乳白、体躯肿胀、常在蚕匾边缘狂躁爬行、皮肤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液。
2、中肠型脓病的诊断本病是一种慢性病,潜伏期较长,蚁蚕感染的,要到二、三龄发病,三、四龄感染的,要到四、五龄甚至上蔟前才发病。
中肠型液病蚕,个体发育迟缓、喜潜伏于蚕座蚕沙中、吐液、排白色稀粪或粘液、胸部透明呈空头症状。
3、病毒性软化病的诊断本病发病较快,大蚕期发病后很快死去。
观察病蚕外观症状,亦有空头、下痢等症状,但病蚕整个肠腔没有桑叶、空头症状更明显。
4、病毒病防治对策①严格消毒,杜绝病源,防止污染。
养蚕前,必须对蚕室、贮桑室、蚕具及蚕室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用含1%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液或漂白粉液消毒,都能收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养蚕期间,经常用0.3%-0.5%有效氯次氯酸钠液或用0.5%-1%新鲜石灰水对蚕室贮桑室及周围环境进行喷雾消毒。
养蚕结束后,对蚕室蚕具要进行消洗消毒,并加强对蚕沙、蔟具的管理。
②隔离弱小蚕,选除病蚕,防止蚕座传染。
凡发育迟的弱小蚕,应采用分批提青的措施与健康蚕分开饲养。
一旦发现病蚕,必须及时选除,以防蚕座重复感染。
③添食药物,防病抗病。
在2-4龄起蚕及5龄蚕期添食蚕病清,对病毒病有一定辅助疗效,能抑制和延缓发病。
④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让蚕儿吃饱,防止高温闷热对蚕儿的不良影响,使蚕儿发育齐一健壮,以提高蚕儿的抗病力。
二、细菌病本病夏秋蚕期发生较多,常见的有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病和细菌性胃肠病三种。
1、细菌性败血病蚕儿发病后停止食桑、体躯挺伸、静伏蚕座、胸部膨大、排软粪、死后尸体腐烂流出污水。
蚕桑养殖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技巧
蚕桑养殖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技巧蚕桑养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而病虫害是制约蚕桑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地保护蚕桑养殖业,以下是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技巧。
一、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1. 白僵菌病的防治白僵菌病是蚕桑养殖中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
预防和控制白僵菌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病蚕种,提高遗传抗性;-加强饲料管理,保持蚕室干燥通风;-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干旱或过湿;-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百菌清等。
2. 细菌性蚕病的防治细菌性蚕病是蚕桑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
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抗病蚕种,增加蚕的免疫力;-控制饲料的污染,保持蚕室的清洁卫生;-加强饲料营养管理,提高蚕的抵抗力;-使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化学药剂,如四环素等。
3. 桑根黑斑病的防治桑根黑斑病是蚕桑养殖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健康的桑树苗进行栽植,提高桑树的抗病能力;-避免桑树过度密植,保持通风良好;-及时修剪枯死的树枝和叶子;-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百菌清等。
二、常见虫害的防治技巧:1. 蚕蚜的防治蚕蚜是常见的蚕桑养殖中的害虫之一。
防治技巧包括:-定期巡视蚕室,发现蚕蚜及时清除;-合理施肥,保持桑树的生长健康;-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寄生性蜂类等;-在桑树的底部放置黄色的黄板,吸引蚕蚜并进行集中捕杀。
2. 蚕叶螨的防治蚕叶螨是蚕桑养殖中的常见害虫之一。
防治技巧包括:-及时清除桑树的杂草和枯叶,减少螨虫的滋生地;-合理控制湿度,避免过湿;-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敌百虫等;-进行规范的轮作和间隔休养,减少螨虫的发生。
3. 蚕蛾的防治蚕蛾是蚕桑养殖中的重要害虫之一。
防治技巧包括:-在蚕室周围悬挂黑色的灯泡,吸引蚕蛾并进行集中捕杀;-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干或过湿;-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氰戊菊酯等;-进行规范的轮作和间隔休养,减少蚕蛾的滋生。
综上所述,蚕桑养殖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技巧包括白僵菌病、细菌性蚕病和桑根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以及蚕蚜、蚕叶螨和蚕蛾的防治技巧。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柞蚕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昆虫之一,也是桑叶的主要消费者。
但柞蚕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因此病虫害防治是农民生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就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进行介绍。
1.白痘病白痘病是柞蚕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特点是幼虫体表布满白色痘块,严重时可导致幼虫死亡。
白痘病的发生一般和饲料质量不佳、饲料过度发酵、饲料受潮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防治方法:及时更换饲料,加强草桑花青料的应用,保证饲料质量。
同时进行适当的疫病预防,可选用拌饲药物,如氯氧胂等,防止白痘病的发生。
2.棉铃虫病柞蚕的另一种常见病害是棉铃虫病,主要的症状是幼虫体长不大,头黄足弱,整体体质较为虚弱。
该病害的发生多与养殖环境的空气湿度和温度有关。
防治方法: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控制空气湿度和温度,保持通风干燥,减少室内虫口密度,同时可选用前线氯氰菊酯类杀虫剂,如氟氯氰菊酯等,进行疫病防治。
3.细菌病柞蚕的常见细菌病症状为,幼虫体表出现黄绿色液体,危害比较大,很容易导致幼虫发生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饲料管理,保证饲料卫生干燥,避免饲料中发霉。
同时要进行幼虫病体的维护,提高幼虫的免疫力,可以采用葡聚糖、氨基酸等营养添加剂进行加强,也可以添加微生物制剂,提高幼虫体内益生菌的数量,增强免疫能力。
4.热病柞蚕的热病主要症状是幼虫运动缓慢、疲劳无力、食欲不振,严重时可能导致幼虫死亡。
该病害是由于饲养温度过高或养殖环境湿度不足造成,往往在夏季饲养尤为容易发生。
总之,柞蚕养殖中的病虫害防治是农民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步,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做好养殖环境的管理,提高柞蚕的免疫能力,从而降低发生病虫害的风险,提高柞蚕的养殖效益。
几种蚕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摘要:蚕病防治一要严格消毒,杜绝传染;二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加蚕儿体质;三要正确诊断,及时发现蚕病;四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关键词:蚕病;症状;防治方法一、细菌性肠道病(一)症状本病也称细菌性胃肠病,外表症状为食桑缓慢,体躯瘦小蚕体虚弱,排软粪、稀粪和污液。
由于发病时期和寄生菌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症状。
饷食后发病容易出现食桑很少或停食、体躯细小、体色灰黄的起缩蚕。
盛食期发病会出现胸部膨大,排不正形蚕粪的空头蚕,最后排出稀粪污染尾部,病死前伴有吐液现象。
(二)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2、注意通风换气,合理贮存桑叶。
3、添食氯霉素、克氯素或氟哌酸等药物。
二、浓核病(一)症状家蚕感染病后发病初期仅见食欲减退,发育不齐,表现为起缩和空头症状,以空头症状居多。
起缩症状多是在饷食后在1-2天内发病,病蚕基本上不吃桑叶,蚕体显著缩小,皮肤多皱,皮色灰黄,排黄褐色稀粪。
在4-5龄的中期发病者多呈空头症状,病蚕完全停止或很少食桑,头胸昂起,胸部稍膨大,呈半透明状,排泄污液,死后尸体软化变黑,外表症状与质型多角体病有相似之处,唯有解剖中肠后可见本病病蚕中肠呈黄褐色,而质型多角体病病蚕中肠呈乳白色。
(二)防治方法1、养蚕前进行彻底消毒。
2、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止本病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3、防治桑树害虫,防止野外昆虫传染。
4、添加氯霉素等抗菌素对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农药、烟草中毒(一)症状1、敌敌畏(有机磷)中毒:中毒蚕很快停食,头部收缩,向四周乱爬,胸部膨大,中吐污液污染全身,经十多分钟到数十分钟麻痹倒下死亡。
临死时腹足抽搐,前半身萎缩,脱肛,体躯似鼓槌。
2、敌杀死(菊酯类)中毒:蚕儿接触毒叶3分钟停食,表现为吐液,足后退,翻身打滚,体躯向背面、腹面弯曲十分严重,并弯曲呈螺丝状,最后大量吐液、脱肛死亡。
3、杀虫双(有机氮)中毒:蚕体软如绵,静伏不动不吃,不吐水、不摇头,体躯伸直,瘫痪6-7天慢慢死亡。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柞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广泛应用于丝绸产业。
柞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为了保证柞蚕养殖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了解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以及如何进行综合防治。
柞蚕常见的病害有白点病、黄点病、黄化病、流浆病和黑化病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它们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白点病的症状是柞蚕身体上出现小白点,有时会脱皮。
如果不及时治疗,白点会不断扩大,柞蚕的身体会逐渐变软甚至死亡。
预防是关键,要保持柞蚕舍内的卫生,经常更换垫料,保持环境通风,避免柞蚕受到细菌和真菌的感染。
黄点病是柞蚕身体上出现黄点,这些黄点逐渐集聚形成大块黄色,从而影响柞蚕的生长发育。
黄点病通常是由饲料不合理造成的,如过多或过少的营养物质、长期存放的饲料容易引发病害。
预防方法是合理调配饲料的成分和数量,经常更换新鲜饲料,避免因饲料问题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化病是柞蚕体色变黄,通常伴随体重减轻和活动力下降。
黄化病的主要原因是柞蚕接触到污染的饲料或水源,或者受到病菌感染。
防治方法是加强饲料和水源的管理,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饲料器具和饮水设备。
流浆病是柞蚕体内出现黄绿色液体流出,严重时甚至会溢出体外。
流浆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传播。
预防流浆病的关键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保持柞蚕舍内的卫生,经常清洗消毒饲料器具和水源。
黑化病是柞蚕体表出现大片黑斑,严重时身体会逐渐变黑且出现裂伤。
黑化病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和环境湿度过高。
预防黑化病的方法是加强卫生管理,保持干燥通风的环境,定期消毒柞蚕舍和饲料器具。
综合防治柞蚕病害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和卫生条件,合理调配饲料,及时发现病害并进行有效治疗。
还需要注意柞蚕的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进行养殖,这样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有效的柞蚕病害防治工作对于保障柞蚕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病害的预防和综合防治,我们能够避免柞蚕的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蚕桑的病虫害防治
蚕桑的病虫害防治蚕桑是中国传统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为了保证丰产和质量的,必须加强对蚕桑的病虫害防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病虫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蚕蛾的防治蚕蛾是蚕桑的主要害虫之一,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破坏。
为了有效防治蚕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围网防蚕蛾入侵:可在蚕场四周设置白色网窗,有效阻止蚕蛾的入侵。
2. 诱捕蚕蛾:在蚕场内设置蓝色物质(如蓝色板、蓝色布等),吸引蚕蛾靠近,并减少蚕蛾对蚕场的侵害。
3. 科学施药:合理选择农药,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施药,注意防止药物残留。
二、桑蚕疫病的防治桑蚕疫病是蚕桑的常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疫病,会给蚕场带来很大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有效措施:1. 选用抗病株苗:在桑树育苗过程中,选择抗病性强的桑树品种进行培育,降低疫病的发生概率。
2. 合理施肥:注意桑树的肥料合理施放,保持桑树整体的营养均衡,增强桑树的抗病能力。
3. 定期加强药物防治:可以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杀灭病菌,减少疫病的传播。
三、绵蚧的防治绵蚧是蚕桑的另一个常见害虫,主要危害蚕桑的叶片和花穗。
针对绵蚧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定期巡查:定期对蚕场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绵蚧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手工清除:手动清除受害植株上的绵蚧,可以有效控制绵蚧的数量。
3. 物理治理:可以选择使用遮阳网等物理方式,阻止绵蚧的进入蚕场,减少害虫的危害。
以上是针对蚕桑的一些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但是防治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蚕桑的生长环境确定具体的措施。
只有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才能保证蚕桑的健康生长,为蚕农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蚕病综合防治
PART 03
综合防治措施
REPORTING
养殖环境优化
01
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 好、排水方便的场地建 设蚕室,避免低洼潮湿 环境。
02
定期清理蚕室、蚕具,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 少病原滋生。
03
维持适宜的养殖密度, 避免过度拥挤,保证蚕 体正常生长发育。
04
调节蚕室内温度、湿度 、光照等气象条件,创 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PART 06
养殖户培训与指导服务
REPORTING
养殖户知识普及教育
蚕病基础知识
向养殖户传授蚕病的种类、症状 、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提高其
对蚕病的认识。
养殖环境管理
指导养殖户合理布局蚕室,保持良 好的通风、采光和温度湿度等环境 条件,减少蚕病的发生。
饲料与营养
介绍适合蚕生长的饲料种类及配制 方法,保证蚕获得均衡的营养,提 高抵抗力。
技术创新突破
通过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手段,研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的蚕病防 治技术和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
市场需求拓展与品牌建设
市场需求分析
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了解蚕农和丝绸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产品研 发和推广提供方向。
品牌建设与推广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蚕病综合防治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立养殖户、专家、政府等多方 参与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 和处理蚕病防治相关信息。
应急处理预案
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制定相应 的应急处理预案,包括隔离病蚕 、消毒处理、药物治疗等措施。
资源配置与调度
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应急处理所 需的物资、设备、人员等及时到 位。同时,加强区域合作与信息 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常见家蚕病害预警及防治措施
常见家蚕病害预警及防治措施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家蚕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家蚕养殖的经济效益,预防和控制家蚕病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家蚕病害预警及防治措施,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家蚕养殖。
一、常见家蚕病害预警1. 白点病白点病是家蚕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病毒传播。
预警信号包括家蚕体色发白,呈现出白点状;食欲减退,蚕体生长缓慢;蚕室内出现大量死蚕等。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桑蚕热病桑蚕热病是由桑蚕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预警信号包括家蚕发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食欲减退,蚕体生长缓慢;蚕室内出现大量死蚕等。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常见家蚕病害防治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家蚕病害的基础。
要合理安排蚕室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条件,保持蚕室内清洁卫生,定期更换蚕床和饲料,及时清除蚕室内的蚕粪等。
此外,还要定期检查家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防病抗病家蚕养殖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防病抗病。
一是加强家蚕的免疫力,可以通过合理调配饲料,添加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增强家蚕的抵抗力。
二是定期给家蚕进行消毒,可以使用消毒剂对蚕室和器具进行消毒,减少病菌的传播。
三是合理使用药物,如家蚕病害严重时,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家蚕产生不良影响。
3. 种蚕选择在家蚕养殖中,选择抗病性强的种蚕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可以选择一些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养殖,减少病害的发生。
此外,还要注意选择健康的种蚕,避免引入病原菌。
4. 合理饲养合理饲养是预防和控制家蚕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合理安排家蚕的饲料,保证蚕室内的饲料干燥,避免饲料发霉。
同时,要注意给家蚕提供充足的饮水,保持水源清洁卫生。
5.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在家蚕养殖中,要定期检查家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蚕常见病的防治
汇报人: 日期:
• 蚕病概述 • 蚕的病毒病 • 蚕的细菌病 • 蚕的原虫病 • 蚕的其他疾病 • 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01
蚕病概述
蚕病的定义和分类
• 蚕病是指在蚕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微生物、不良环境 条件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蚕的生理机能和组织 结构受到损害,生长发育停滞或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引起产量 减少或局部或大量蚕死亡的一种蚕业生产灾害。根据病原体的 不同,蚕病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原虫病等。
防治方法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在病蚕的尸体和残余物及包装物上撒布石灰等消毒剂。对多 发性的败血病,应选用抗菌素进行预防。
04
蚕的原虫病
原虫性软化病
症状
蚕的体色变得暗淡,体壁发软,食欲减 退,排稀粪,最后全身麻痹死亡。在蚕 的各龄期都可能发生此病,但以大蚕期 发病较多。
VS
防治
改善饲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如避免蚕 室温度过高或过低,保持蚕室干燥和空气 流通。给桑要适当,避免饥饿或过饱。使 用新鲜、干净的桑叶饲养。
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蚕病的发生
预防性用药
在饲养过程中,根据蚕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合理使 用药物进行预防性用药,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 物等。
治疗性用药
当发现蚕病发生时,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根据病情 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良好且不 产生副作用。同时要严格控制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时间 ,避免药物过量和药物残留对蚕体造成伤害。
病毒感染性干涸
症状识别
病毒感染性干涸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病,主要症状包括 体色变黑、身体萎缩、行动困难等。在严重情况下,病蚕会 全身干涸而死。
防治方法
首先要严格消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同时,要避免从有此 病的地区获取蚕卵。如发现病蚕,应立即淘汰并集中处理。 在饲养过程中,可采用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蚕的免 疫力。
常见蚕病种类及防治方法1
常见蚕病种类及防治方法1摘要:摘要:介绍了桑蚕病害发生的种类和发病症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蚕病; 病害种类; 防治方法蚕病是养蚕生产的最大敌人,生产中因蚕病造成的损失约为20%左右,必须认真进行防治。
防治蚕病,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各项防病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养蚕前消毒彻底,养蚕过程中坚持消毒防病卫生制度,消除蚕座内感染。
常见蚕病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败血病、白僵病、蝇蛆病及农药中毒等。
发现蚕发病后,立即将病蚕、死蚕从蚕匾中捡出,丢在消毒缸中。
每天除沙1次,蚕沙不能乱堆,立即运走,堆积腐熟,除沙时换下的蚕匾、蚕网必须消毒后才能使用。
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多使用新鲜石灰粉,每次喂叶前都在蚕座上撒1层。
1 血液型脓病症状:就是农村中所说的白浆浆蚕。
在三龄后比较常见。
病蚕特征为:狂乱爬行、蚕体肿胀、体色呈乳白色、体皮容易破裂、流出乳白色血液。
蚕感染病毒的时期不同又出现不眠蚕、竹节蚕、脓蚕等症状。
蚕感染病毒后一般要4,7 d左右才死亡,温度愈高,死亡越快,蚕死亡后不久尸体就发黑溃烂。
2 中肠型脓病症状:俗称“水亮蚕”,夏秋蚕期发生较多。
病蚕表现为不爱吃叶,发育很慢,成为迟眠蚕和不眠蚕,蚕体大小不齐,部分蚕常爬到蚕匾四周呆伏不动,有的蚕体躯瘦小,体色灰黄,体皮多皱,身体越缩越小。
五龄后期的病蚕常出现空头,外观与熟蚕相似,不结茧,吐水而死。
另外本病比较典型的病征是:排乳白色与绿色混杂的粘粪,撕破病蚕背面的体壁,可见中肠后端有乳白色的肿胀横纹。
本病从感染到发病经过5,12 d。
3 病毒性软化病症状:病征与中肠型脓病相似,蚕生长不齐,食桑量慢慢减少,胸部空虚,呈半透明状态,发病严重时,甚至全身透明,病蚕排出的蚕粪很软,不成形,严重的排褐色污水,病蚕在蚕匾中常头胸部昂起、不动,很容易识别。
病蚕出现空头、排稀粪后很快就死去。
解读家蚕饲养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
X u m u s h o u y i在家蚕的饲养过程中,常见病害相对较多,家蚕接触病原体或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发生病害,如果防治措施不当或者防治不及时等,甚至会造成蚕的死亡,进而影响家蚕饲养效益。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家蚕饲养中的常见病害,并就具体的防治措施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1、家蚕病毒性病害以及防治措施(1)血液型脓病血液型脓病的病原是家蚕细胞核多角体病毒,这种病毒也被称为NPV。
发病后,家蚕的身体呈乳白色,同时还会伴有环节肿胀的现象。
家蚕的皮肤变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出现破裂,并且在皮肤破裂之后会有乳白色脓汁流出。
发病的家蚕在死亡之后,其尸体会由乳白色转为黑色,并且尸体会腐烂发臭。
针对1-4龄蚕血液性脓病的防治,可以应用新鲜实惠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这种方法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预防效果。
大蚕期可以添食诺氟沙星,以此来提升蚕的免疫力,进而降低血液性脓病的发病几率。
如果出现了病毒病多发的状况,可以对家蚕添食福音胶囊,这不仅能够对血液型脓病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而且针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也十分显著。
(2)中肠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的病原为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该病毒通常也被成称为CPV。
中肠型脓病的发病初期,并且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家蚕的胸部半透明呈“空头”状,蚕的身体会变得暗淡无光。
将患病的蚕进行解剖,能够发现其中肠出现脓肿,脓肿呈乳白色。
针对中肠型脓病的预防,可以采用鸡免疫卵黄,在鸡免疫卵黄中具有家蚕细胞多角体病毒的抗体,能够提升家蚕的免疫能力,降低中肠型脓病的发病几率。
(3)浓核病浓核病的病原为浓核病毒,这种病毒也被称为DNV。
家蚕患上浓核病,首先会影响家蚕的进食,导致家蚕发育缓慢。
患病后期,会出现空头和起缩的症状。
从外表观察可以发现浓核病的症状与中肠型脓病的症状比较相似,但是通过解剖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患上浓核病的家蚕中肠会呈现黄褐色。
针对浓核病的治疗,针对1-2龄蚕可以应用氯霉素;针对3-4龄蚕可以应用大蒜汁或者氯霉素进行治疗,这种方式不仅对浓核病的治疗十分有效,而且对中肠型脓病以及血液性脓病同样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蚕桑的病虫害防治
蚕桑的病虫害防治蚕桑的病虫害防治引言蚕桑是产丝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因此,对蚕桑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蚕桑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蚕桑病害的防治1. 白粉病白粉病是蚕桑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其病症表现为叶片上覆盖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
防治白粉病的方法包括:- 清除病源: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株,减少病源的传播。
-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耐病性强的品种种植,降低发病风险。
- 施肥及时:适当施用氮肥和磷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 喷洒药剂:喷洒效果良好的药剂,如硫磺粉、五氧二硫、氢氧化钙等。
2. 炭疽病炭疽病是蚕桑叶片、嫩枝以及各部分果实上常见的真菌病害,其病症表现为黑色小点,并逐渐扩展成为黑色坏疽斑。
防治炭疽病的方法包括:- 剪除病株:发现病株及时剪除,避免病害的扩散传播。
- 病害烟熏:使用烟熏病株附近的地方,以减少病害菌的存活。
- 喷洒药剂:使用拜耳菌剂、苯醚甲环唑等有效药剂进行喷洒。
二、蚕桑虫害的防治1. 桑蚕蚕食害桑蚕是蚕桑的天敌之一,会以蚕桑的叶片为食,导致蚕桑的叶片被严重破坏。
防治桑蚕蚕食害的方法包括:- 人工捕捉:可以通过手工捕捉桑蚕,减少其数量。
- 鳄鱼陷阱:在蚕桑周围设置捕捉桑蚕的鳄鱼陷阱。
- 喷洒药剂: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杀灭桑蚕。
2. 桑叶螟害桑叶螟是蚕桑的另一种虫害,其幼虫会钻入桑叶并破坏其组织,导致桑叶的凋谢和萎黄。
防治桑叶螟害的方法包括:- 桑叶清理:及时清除落叶,减少桑叶螟的滋生地。
- 使用黏虫板:在蚕桑上设置黏虫板,吸引并捕捉桑叶螟。
- 喷洒药剂:喷洒有效的杀虫剂,如敌杀死等。
结论蚕桑的病虫害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及时清除病株和病叶、种植抗病品种、施肥及时以及喷洒合适的药剂,可以有效防治蚕桑的病虫害问题。
目前,相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还在不断改进和研究中,相信未来能够更好地保护蚕桑作物的健康生长。
蚕病防治
• 病蚕(蛹、蛾)或患病昆虫的蜕出物:卵壳、蜕、 鳞毛、茧等。
• 病蛾所产的卵。
2 病原体的分布 空间分布:蚕室、蚕具、桑园及周围环境。 时间分布:同批蚕小蚕期少,上蔟达到高峰; 全年中春蚕期少,夏秋期增加。 3 病原的生命力 多角体、芽孢、分生孢子;包被 >>裸露 (二) 传染途径
接触传染;创伤传染;食下传染;胚种传染。
发病因素 血液型脓病 中肠型脓病 蚕 龄 1~3 4~5 1 2~3 4~5 发病或死亡时间 3~4天 4~6天 4~7天 6~10天 8~12天 一般7~12天 1天 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2~3天 7~10天 1天 2~4天 3~12天 7天~蛹或蛾 病 程 亚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慢性 慢性 慢性 急性 急性 慢性 亚急性 慢性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慢性
蚕病可分传染性和 非传染性两大类。
蚕 病 的 种 类(一)
病毒病 血液型脓病(NPV) 中肠型脓病(CPV)
浓核病(DNV)
卒倒病 黑胸败血病 灵菌败血病 青头败血病
传 染 性 蚕 病
细菌病
败血病 肠道病 白僵病
真菌病
绿僵病 曲霉病 蝇蛆病
壁虱病
非 传 染 性 蚕 病
3 酚氧化酶系统 正常情况下,昆虫血液 中的酚氧化酶系统(PO)以其非活化的 前驱体(proPO)存在,当病原侵入后, PO被激活。
刚蜕皮的蛹,体壁柔软,体色乳白
4 防御性物质(抗菌物质)
抗菌蛋白
蚕体
诱导因素
抗菌物质
凝集素 溶菌酶
(1)抗菌蛋白
蛋白酶抑制物
1980年,Hultmark等从惜古比天蛾 (Hyalophora cecropia)蛹中分离出抗菌蛋白, 称为天蚕素(cecropia)。 • 作用:对人、畜、昆虫、植物的重要病原细 菌及某些病毒、原虫、癌细胞均有抑制或杀灭 作用。
饲养蚕的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方法
饲养蚕的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方法饲养蚕的病虫害是丝绸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诊断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将会对蚕的生长和丝绸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介绍饲养蚕的常见病虫害,并提供相应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以帮助养殖人员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
一、病害的诊断与防治1. 白粉病白粉病是蚕羽化期常见的病害,其症状表现为蚕体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质,严重时会导致蚕的死亡。
诊断时,可以观察蚕体表面是否有白色粉状物,并用显微镜观察病斑组织下的病菌。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蚕舍的清洁干燥。
- 对于受感染的蚕宝宝,及时进行隔离,并进行药物治疗。
- 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预防,如硫酸铜溶液等。
2.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引起蚕羽化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症状包括蚕体变蓝、溃烂,严重时会导致蚕的死亡。
诊断时,可以观察蚕体的颜色变化,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
防治方法:- 饲养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洁净,避免细菌的感染。
- 对于发病的蚕,可以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等。
- 注意饲养仔细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3. 蚕出血病蚕出血病是由蚕独特的DNA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蚕的血液系统,致使蚕的体内发生内出血、发黄和衰弱等症状。
诊断时,可以观察蚕的外观,如发现腹部出血和皮肤发黄等症状,可初步判断为蚕出血病。
防治方法:- 确保蚕的饲养环境清洁,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 对于感染蚕进行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 使用病毒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如链霉素等。
4. 蚕蛾损害蚕蛾是蚕养殖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会侵害蚕的蚕茧,造成丝绸质量下降。
诊断时,可以观察蚕茧表面是否有明显的破损和蛾卵的存在。
防治方法:- 保持蚕茧存放环境的清洁和干燥,避免蛾类的孳生。
- 对于有蛾卵的蚕茧,可以用手动排除或使用有效的杀虫剂进行处理。
5. 蚕粪蠹害蚕粪蠹是一种以蚕粪为食物的害虫,其幼虫主要危害蚕茧。
诊断时,可以观察蚕茧是否有明显的孔洞或蚕粪的存在。
常见蚕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办法
常见蚕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办法养蚕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蚕病。
由于诱发蚕病的原因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相同,防治方法也不一样。
为提高防效,降低蚕病损失,现就本市蚕区常见蚕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病毒病1、血液型脓病(俗称脓蚕、拖白水、水白肚)主要症状:食欲减退、体色发亮、肿胀、狂燥爬行,流乳白色脓液,其他如高节蚕、起节蚕、竹节蚕、不眠蚕、斑蚕等。
传播途径:食下和创伤传染。
1~5龄蚕均能发生,多发生于三龄眠前,爆发于五龄中后期。
2、中肠型脓病(俗称干白肚、亮蚕)主要症状:食欲减退,群体大小不齐,空头、下痢起缩、尖头、临死吐液。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病势发展缓慢,病程较长。
3、病毒性软化病主要症状:空头、起缩、下痢,群体发育不齐,龄期延长。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多在夏秋蚕五龄期时发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1)适当减少养蚕次数,切断垂直传播途径(即从上个蚕期传到下个蚕期)。
(2)严格消毒,杀灭病原(蚕前消毒严,蚕中消毒勤,蚕后消毒及时)。
(3)严格分批提青,隔离和淘汰弱小蚕,防止蚕座混育感染。
(4)加强饲育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5)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治,防止交叉感染。
(6)选择抗病药剂添食,增强蚕儿体质。
二、细菌病1、细菌性败血病主要症状:停止食桑,体躯挺直,行动呆滞或静伏于蚕座,胸部膨大,腹部各环节收缩,吐肠液,排软粪。
腐败发臭,流出污液。
传播途径:伤口传染。
各季均有发生,夏秋季高温多发生。
防治方法:(1)消灭病原,减少传染机会。
(2)操作仔细,防止创伤,减少伤口传染。
(3)添食抗菌素。
2、细菌性中毒症主要症状:急性中毒症状是突然停止食桑,前半身抬起,胸部膨大,渐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
慢性中毒状是体色较暗,空头、下痢,渐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多发生在大蚕期。
防治方法:(1)消毒防病。
(2)防治桑树害虫,减少交叉感染。
(3)添食抗菌素。
3、细菌性胃肠病主要症状:起缩、空头、下痢。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柞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但在生产过程中,柞蚕也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针对柞蚕常见的病害,以下将对其症状和综合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1. 柞蚕瘟疫柞蚕瘟疫是柞蚕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和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
柞蚕瘟疫主要是由慢病毒感染引起的,病症表现为柞蚕体温高热、食欲不振、发白、体倦乏力、呼吸急促等症状。
柞蚕死亡率高了柞蚕的死亡率很高,并且病毒在蚕体内可以大量复制和扩散,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综合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病菌一般会通过食物而进入蚕体内,要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蚕室内的环境卫生和蚕体的健康。
(2)药浴消毒用药剂将蚕室、蚕蛹箱的表层、内壁、铺面及蚕籽消毒处理。
2. 柞蚕菌病柞蚕菌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属于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病症表现为柞蚕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蚕体变得虚弱、色泽发黄等。
病情严重的蚕经常会呈现出受伤后流瘀的情况,严重者会死亡。
(1)做好蚕室环境消毒在饲养过程中,加强对蚕室环境的消毒处理和保持卫生,尤其是在换蚕和喂蚕期间,一定要做好地面的清扫、拖洗,保证蚕室内的空气流通。
(2)对蚕室内蚕籽、蚕蛹箱进行消毒对于已经成为病源菌的蚕籽、蚕蛹箱,则需要采取密闭式消毒法,深度消毒,彻底杀灭病菌。
3. 柞蚕烂柞柞蚕烂柞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症状为蚕体上的柞子出现软腐、变黑和溃烂等情况,严重的病情甚至可以导致蚕体丧失食欲,行动困难,最终死亡。
(1)保持蚕室内的空气流通空气不流通是主要原因之一。
要经常开门换气,减少蚕群的过度拥挤,防范病菌扩散。
加强饲养管理,如注意饲料质量、控制饲料含水量、加强消毒管理等。
总结:柞蚕瘟疫、柞蚕菌病和柞蚕烂柞都是柞蚕生产中常见的病害,这些疾病对柞蚕的生长和发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危及柞蚕产量和质量。
综合防治常常是最有效的方法,必须从宏观控制蚕室环境卫生、饲料质量、药剂使用等进行全方位的干预。
桑蚕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新兴技术在桑蚕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良桑 蚕的抗病性状,培育高抗病性新品种。
纳米技术
研发纳米农药、纳米肥料等新型纳米制品,提高 桑蚕病害防治效果和农业生产效益。
生物技术
挖掘和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农药、生 物肥料等生物制品,促进桑蚕产业的绿色发展。
桑蚕病害防治技术要 点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桑蚕病害概述 • 桑蚕病害的预防技术 • 桑蚕病害的诊断技术 • 桑蚕病害的治疗技术 • 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桑蚕病害概述
桑蚕病害的种类与危害
01 真菌病害
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黑斑病等,会导 致桑叶枯黄、脱落,严重影响桑蚕的生长和发育 。
保护和繁殖天敌昆虫,如 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 控制桑蚕病害的发生和蔓 延。
微生物制剂
利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如 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 农药,对桑蚕病害进行生 物防治。
生物多样性保护
维护桑园生态系统多样性 ,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抵 抗力,减少桑蚕病害的发 生。
物理防治方法与措施
清除病原
定期清理桑园内的落 叶、枯枝,减少病原 菌的越冬场所,降低
等方法。
技术咨询服务
建立健全的技术支持体系,为农 民提供病害防治方面的咨询和指
导。
政策与法规的保障措施
制定完善的法规
建立健全桑蚕病害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防治责任主体,规 范农药使用和管理。
强化监管和执法
加大对违规使用农药、违反防治规定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法规 的有效执行。
提供经济支持
各种常见蚕病的症状及防治
各种常见蚕病的症状及防治各种常见蚕病的症状及1、⾎液型脓病:①传染途径:病源体经⾷下传染,创伤传染及野外昆⾍的互相感染⽽引起蚕⼉发病。
从感染到病菌到发病约经过5—7天时间,⼩蚕期发病较快,⼤蚕期发病较慢,主要发⽣在3—4眠前后及⼤蚕将熟蚕时。
②症状:蚕体肿胀,体⾊乳⽩,⾏动狂噪,常在蚕座四周及窝边爬⾏,⽪肤易破,爬⾏过的地⽅留有乳⽩脓液的痕迹,死亡后,蚕体腐烂发⿊,由于发病时期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可分为:不眠蚕:各龄眼前发病的蚕,⽪肤紧张发亮,不晚桑叶,在蚕座中狂燥爬⾏不能⼊眠,最后⽪肤破裂流脓⽽死。
⾼节蚕:在四、五龄盛⾷期前后发病的蚕⼉、环节间膜⾼起,形状⽵节。
起缩蚕:5龄饷⾷后不久发病的蚕⼉,⽪肤松驰,起节间膜后叠折成环状,体躯缩⼩,逐渐停⾷,多成环缩蚕。
脓蚕:5龄盛⾷期到催熟期发病,全⾝肿胀,体⾊乳⽩。
2、中肠型脓离⼦与空头性软化病中肠型脓病与空头性软化病均是由病毒引起,各批造蚕均可发⽣,但发⽣较严重的季节是第3—6批蚕,此时是⾼温季节。
①中肠型脓病症状:蚕⼉参差不齐,⼤⼩不⼀,眠起不齐,发育缓慢,病蚕蚕体瘦⼩,⾷桑减少或不⾷桑,各龄起蚕发病呈缩蚕;4—5龄⼆三天后发病,病蚕胸部略透明,病重时完全不⾷叶,腹部较肿胀,尾部萎缩;病蚕爬已窝边吊滞不动⽽后以出⼤量胃液⽽死亡。
②空头性软化病症状:各龄饷⾷1—2天出现起缩蚕,特别是五龄起蚕发⽣较多,病蚕少⾷桑或不⾷桑;存各龄盛⾷期特别是5龄期多发⽣的空头蚕,病蚕头胸昂起,胸部膨⼤,上半⾝透明或全⾝透明,少⾷桑或不⾷桑。
3、细菌病主要是病菌通过⾷下传染和创伤传染的途径⽽传染给蚕引起发病①细菌性肠胃病:主要症状是:饷⾷后不⾷桑,蚕体皱缩瘦⼩,蚕体前半部消化管有桑叶,充满着消化液,外观呈半透明,病蚕排稀粪,也叫是起缩、空头,疴痢等症状。
②⿊胸和灵菌败⾎病:属急性病,⼀般感染24⼩时死亡,死后⼫体胸部膨⼤变⿊的为⿊胸败⾎病,死后⼫体有褐⾊⼩斑点,全⾝软化变红褐⾊,⽪均破,流出红⾊臭⽔等症状的为灵菌败⾎病。
蚕常见病的防治
。2.症状:细蚕青身,将眠蚕皮肤紧张光亮,起蚕皮肉松弛收缩。大蚕体色乳白,狂躁不安,常爬向窝边,环节肿胀多成高节蚕,皮肤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本病属急性病,染病后4~6天死亡。3.防治:①彻底消毒蚕房、蚕具。发现病蚕及时拣出丢在石灰盆内。②各龄起蚕替屎前,用新石灰粉进行蚕体和蚕座消毒,发现病蚕时每天撒1次。③壮蚕期适当疏饲,减少蚕儿互相抓伤。分窝要细致轻放,避免损伤蚕体。④避免食嫩桑,增强蚕儿体质。温、湿度要调节均匀,不能忽高忽低,抓好排湿工作。
三、体腔型脓病。1.病因:①食下传染。病原是滤过性病毒,常附于卵面或桑叶上被蚕儿食下而感染。小蚕和起蚕抗病力弱,容易食下传染发病。②创伤传染。蚕儿体皮创伤后,病毒由伤口侵入蚕体而染病。大蚕因创伤机会多,发病率较高。③不良环境条件诱发。当蚕儿感染病毒后,在气温变化大的湿重环境里,或吃食老、嫩桑叶,或过度密养等情病。俗称花肠,是毁灭性的传染病。1.病因:受微粒子虫的孢子感染所致。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即由患病母蛾产下感染的卵传给后代;二是食下传染,即蚕儿吃下了微粒子虫的孢子而致发病。2.症状:群体发育不齐,蚕体瘦小,食欲差,多成不眠蚕,迟起或蜕皮不良,有时在腹面两侧有胡椒粉状大小不一的黑褐色病斑。将5龄病蚕撕破外皮可看到绢丝腺呈乳白色的病变(突起)。病重的多不吐丝而毙死蔟中。胚种传染的多在2、3龄前死亡,3龄染病的5龄才死亡。3.防治:①制种场应严格执行虫蛾镜检,以制取无病蚕种,杜绝胚种传染。②养蚕前蚕房、蚕具彻底消毒。蚕期做好蚕体消毒和防病工作,减少食下传染。③加强饲养管理,收蚁时不收苗、尾蚁蚕,实行偏高温饲养,蛾、二眠淘汰迟眠蚕。
二、白口仔病。包括中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各龄期蚕均可发生,特别在3~6造高温季节,更易造成5龄期蚕暴发,是最普遍、最严重的传染病。1.病因:①蚕食下带病毒的桑叶。②不良环境条件诱发。如高温闷热,通风不良,叶质老硬和凋萎,蚕体饥饿等影响,易引起发病。蚕食下达到致病量的病毒4~7天发病。蚕儿染病后经48小时,病毒即随蚕粪排出体外传给健蚕,造成蚕座混育传染。如2~3龄期有少数蚕染病,5龄期便大量发病。4~5龄期染病,遇到高温等不良环境,5龄后期则暴发蚕病。2.症状:①中肠型脓病:小蚕食桑差,行动呆滞。大蚕体色变白,蚕体瘦小,排白色软粪,撕破蚕体,可看到中肠后部或整条中肠呈乳白色皱突。②空头性软化病:外表症状与中肠型脓病相似,但病蚕胸部较膨大而透明,似假熟现象,排稀粪或褐色污水。中肠无乳白皱突,肠内多无桑叶积累,呈黄褐色,略透明。3.防治:蚕大食前以消毒防病和饱食为主,大眠后以饱食防热埚为主,白口仔病即可控制。①严格做好养蚕前、饲育中和结束后的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病蚕、弱蚕和迟蚕,防止混育感染。②选桑育壮小蚕,让蚕儿食饱、食好。干燥天气桑叶要添水喂蚕,增强蚕儿体质。③力求蚕房阴凉通爽,做到疏放,低放,少放,分散精养。④饱食就眠,起蚕及时放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蚕病种类及防治方法
摘要:摘要:本文介绍了洮南市桑蚕病害发生的种类和发病症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蚕病;病害种类;防治方法。
蚕病是养蚕生产的最大敌人,生产中因蚕病造成的损失约为20%左右,必须认真进行防治。
防治蚕病,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各项防病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养蚕前消毒彻底,养蚕过程中坚持消毒防病卫生制度,消除蚕座内感染。
我市常见的蚕病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败血病、白僵病、蝇蛆病、农药中毒等。
发现蚕发病后,立即将病蚕、死蚕从蚕匾中捡出,丢在消毒缸中。
每天除沙一次,蚕沙不能乱堆,立即运走,堆积腐熟,除沙时换下的蚕匾、蚕网必须消毒后才能使用。
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多使用新鲜石灰粉,每次喂叶前都在蚕座上撒一层。
一、血液型脓病
症状:就是农村中所说的白浆浆蚕。
在三龄后比较常见。
病蚕特征为:狂乱爬行、蚕体肿胀、体色呈乳白色、体皮容易破裂、流出乳白色血液。
蚕感染病毒的时期不同又出现不眠蚕、竹节蚕、脓蚕等症状。
蚕感染病毒后一般要4-7天左右才死亡,温度愈高,死亡越快,蚕死亡后不久尸体就发黑溃烂。
二、中肠型脓病
症状:俗称“水亮蚕”,夏秋蚕期发生较多。
病蚕表现为不爱吃叶,发育很慢,成为迟眠蚕和不眠蚕,蚕体大小不齐,部分蚕常爬到蚕匾四周呆伏不动,有的蚕体躯瘦小,体色灰黄,体皮多皱,身体越缩越小。
五龄后期的病蚕常出现空头,外观与熟蚕相似,不结茧,吐水而死。
另外本病比较典型的病征是:排乳白色与绿
色混杂的粘粪,撕破病蚕背面的体壁,可见中肠后端有乳白色的肿胀横纹。
本病从感染到发病经过5-12天。
三、病毒性软化病
症状:病征与中肠型脓病相似,蚕生长不齐,食桑量慢慢减少,胸部空虚,呈半透明状态,发病严重时,甚至全身透明,病蚕排出的蚕粪很软,不成形,严重的排褐色污水,病蚕在蚕匾中常头胸部昂起、不动,很容易识别。
病蚕出现空头、排稀粪后很快就死去。
此病中肠不出现乳白色横纹。
防治方法: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都是病毒病,防治方法一样。
勤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每次喂叶时撒一次。
或用脓病灵进行添食。
取药剂4毫升,加清水0.5千克稀释后,均匀喷洒在5千克桑叶上,稍晾干后进行添食,四龄起蚕1次,五龄起蚕后隔天1次。
四、白僵病
1、症状:此病是一种急性病,从感染到发病,小蚕期经过2-4天,大蚕期经过4-6天。
病蚕初期无明显病征,后期蚕体上可以看到黑褐色的斑点,最后口里吐水而死,死蚕头胸部向前伸出。
刚死的蚕,尸体很柔软,几小时后渐渐变硬,经1-2天后,蚕尸体上还要长出许多白毛和白粉。
2、防治方法:撒施漂白粉防僵粉或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漂白粉防僵粉1-3龄用2%有效氯,4-5龄用3%有效氯。
用量1龄每平方米22.5克,2龄每平方米36克,,3龄每平方米54克,,4龄每平方米72克,,5龄及熟蚕每平方米81克。
每天1-2次。
还可用优氯净防僵烟剂进行熏烟,计算好蚕室空间,用药量每立方米1克,将药剂点燃,吹灭明火,即会发烟,人退出蚕室,关闭门窗熏烟
0.5小时以上,即开门窗通风换气。
五、败血病
1、症状:此病为急性病,从感染发病到死亡,约经过一天。
常见的败血病有黑胸败血
病和灵菌败血病。
黑胸败血病症状为:病蚕死后不久,尸体前部出现黑褐色尸斑,并很快扩展变黑,最后全身变黑腐烂,流出黑褐色有臭气的污液;灵菌败血病:病蚕死后不久尸体缩短,出现尸僵现象,并伴有淡褐色小圆点状尸斑,以后尸体软化变红褐色,腐烂流出红色臭液。
2、防治方法:用1000单位浓度的氯霉素在桑叶上进行喷洒防治。
一瓶兑水0.5斤即为1000单位浓度,将配好的药液均匀洒在5斤桑叶上,稍干后喂食,结合给叶连续添食三次,以后每天添食一次,到不再发现病蚕为止。
添食时最好在晴天进行,阴雨天尽量不添食。
或每天用漂白粉防僵粉、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七、农药中毒
1、症状:不同的农药,中毒后症状不一样,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毒后不活泼,平卧伸直,如杀虫中毒后,重的不食不动,体色不变,瘫软静伏在蚕座中,1-4天后死去,轻的在几十个小时后可以吃叶,能够入眠,成为半蜕皮蚕或不结茧蚕。
(2)中毒后兴奋、烦躁、不安静、痉挛、吐水、乱爬、吐浮丝、体躯缩小等,最后死亡。
如敌敌畏、敌百虫等。
(3)微量中毒:蚕轻度中毒后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是由于微量农药的不断积累,使蚕儿发育迟缓,大小不齐,体质下降,容易发生蚕病。
2、防治方法:发现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