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123456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期末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期末教育概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基础性课程,旨在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教育概论的学习对于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重大。
在教育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要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对教育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 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一种对人进行有目的引导和培养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审美等多个方面。
教育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和引导人的过程。
2.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包括: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者主要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机构等,而受教育者则是学生。
4.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
5. 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听课、讲课、实验、讨论、研究等。
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选择,灵活多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展现。
二、教育学基本理论1.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近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启蒙运动、德儒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等。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本主义教育、个性教育、社会批判教育等。
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个性教育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强调对学习行为的塑造和强化;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重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建构;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个性教育理论主张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掌握复习规律 “123456”决胜09教育学统考
掌握复习规律“123456”决胜09教育学统考专家通过多年浸淫于教育学考试辅导,总结出了教育学复习规律123456: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种境界,四大原则,五项修炼,六大总结一个中心围绕着教材和大纲为中心,尤其是强调大纲两个基本点要以基础知识为基本点;以重点为基本点注意基本概念的识记(1)以基础知识为基本点基本概念是基础的基础,如教育,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制,班级组织,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这些概念都是各章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名词解释的好出处书中的框框里(12院校袁振国版)的内容也要记住,不太明显的概念也要记住,如毛入学率净入学率,最近发展区,容易混淆的概念,布鲁姆布鲁纳;(2)以重点为基本点笔记中要标明重点和难点学习文科知识抓重点进行学习是非常有效和有利的由于考研的书较多,尤其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不可能全部都记住复习到最后,该记忆的阶段,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记住,很是失望,最后在考前突击了一下重点,结果包揽了所有的考试试题复习时要认真地记录书本上的重难点,分清主次,这样会减轻记忆的难度,同时把每一章节或者几个知识点之间进行串联和归纳,这样几轮下来,脑海中就已经脉络清晰,一点也不觉得内容繁杂了我主要是通过分析历年各院校真题,从中找出重点,易考点,考的题范围就在里面,所以我告大家复习专业课是不要都抓,要有侧重点啊易考点就是比较贴近最近几年教育发展,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的,如终身教育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带来一系列的转变首师大题中就有与此相关的论述题,北师大的交往教育主体间性后现代反本质教育等三个阶段三种境界第1阶段基础复习阶段进行地毯式学习对所考核科目建立一个宏观知识逻辑框架,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认识理解即可第2阶段:强化复习阶段勾勒出一份属于考生自己的专业课考试大纲第3阶段冲刺阶段学会用标准的答题方法解答相关问题,多做模拟试卷,进一步归类整理总结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兼顾零散知识点教育学专业三轮复习的安排及各轮重点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打牢基础,考生无论是自己把握进度,还是参加基础辅导班,都要尽早开始,并注意掌握复习方法,避免第一轮复习走弯路,使后续复习更有效果该轮教育学复习要把握两点:一是知识点要尽可能地全面;二是学习时不必记忆,重在深入理解,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第二轮复习的目的是再现和强化第二轮复习中,为避免再次看书导致的枯燥感,考生要尽量变换复习方式这里向大家推荐第二轮复习中的方法:复习题引领法:可以借助课后的复习题,进行搜索式复习,若发现不会的问题可以增强复习紧迫感,也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重点使用复习题引领法,还可以在第二轮复习中换与第一轮复习所不同的教材,增加新鲜度,也可弥补使用一本教材的不足新考纲引领法:第二轮复习时新考纲已经出炉,这时可以借鉴新考纲,对照考纲进行提问复习对考纲的通盘复习还可以大大增加考生应考的自信心比较和理清概念: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尤其要注意澄清模糊概念,比较类似事件的相同与不同点如比较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教育制度有什么继承性和变革之处?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外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如何区分等?这些模糊点往往是同学头脑中认识不清易于混淆的地方,所以要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轮复习的目的是查缺补漏,并强化应考能力本阶段的重点要把握两点,一是模拟,二是记忆模拟时跟其他科目一样,要真实练兵,找到考试的感觉,调节好生物钟和各方面状态记忆要记重点,作模拟时出现次数多的往往是重中之重,这些一定要记忆第一轮复习的科目顺序是: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基本是按分值的分布来排列先后次序,这样可以保障分值大的科目的复习效果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统考中的重要部分,分值100分,且由于是最基础的科目,所以放在复习的初期提醒考生可以结合个人实际略微加快进度中外教育史内容繁多,涉及中外国教育思想史和中外国教育制度四部分,第一轮复习的关键是要对中外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形成整体的观念,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第二轮复习的科目顺序与第一轮恰好相反,这样的排列有两个原因:第一,顺序反排能避免复习的疲劳感;第二,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在理解上难度比前两门学科要大些,尤其心理测验和有关效度信度评估等内容比较抽象,所以第一轮刚看过第二轮再了解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有助于强化复习的效果而且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这两部分内容是大师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工具,所以无论从应考还是后备学习的角度考虑,都要认真复习大师,落实到位第三轮复习适应自己考生应该对教育学统考所涉及的知识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熟悉,第三轮复习时可以随意抽检,起到检验和查缺补漏的效果王国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三种记忆方法(1)结构记忆法就是把各章节的标题和结构闹清楚,这是不仅非常有利于记忆,而且考试时一旦出现综合性试题,你可以一下定位到某章某节某个要点中去的,这样答题是很有逻辑性和广度的(2)关键词记忆法记关键词是很有效的一是关键词好记,大家可不必记那些冗长的句子,记住关键词就可以记住整个句子的意思二来是死记硬背下来的在考试时应运是不灵活的,易形成思维定势大家可以从我的笔记中发现,关键词记忆法让你一目了然的,关键词记忆法要和联想记忆结合(3)反复记忆法一定要把书本看透,万变不离其宗,最关键的还是课本,书看多了才有较深的印象建议大家至少要看五遍书四项原则研读指定参考书目研读历年真题考核科目的笔记讲义浏览未来导师的论文和学术观点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建立学习型考研群体六大总结1概念性知识:教材中一些基本概念的东西;1-3级概念2类别性知识:例如一些研究方法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3程序性知识:如基本过程和程序性的知识;4方法性知识;着重考查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5关于要求特点作用功能原则出一些简答题,模拟考试6背景性知识:发展历程和历史渊源。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1.教育学开展的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性。
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教育为统治阶级效劳,教育具有阶级性。
教育容封闭。
教育方法机械。
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教育容具有开放性。
教育具有法制性。
教育呈现终身化。
教育具有国际性。
教育具有科学性。
2.现代教育学的共同特征.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教育容具有开放性。
教育具有法制性。
教育呈现终身化。
教育具有国际性。
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根本属性有哪些"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长期性阶级性4.东西方对于教育涵的不同理解.1、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双边活动,且教师占主导地位。
2、重视书本知识。
3、教育具有强制性。
西方1、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
2、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
3、学生自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5.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容有哪些"人的开展是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开展即:一方面,人的开展方向是全面开展〔具体为: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开展;人的精神道德与审美情趣获得充分开展;其结果的能够适应劳动的变化,从一个劳动部门流动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另一方面,全面开展中主要表达在德智体三个根本素质上面。
6.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效劳,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劳动者;德智体全面开展;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
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涵及其特点是什么.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是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的功能。
它是一种脱离社会开展和人的开展的实际需要,违反教育教学的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教育学概论柳海民电子版
教育学概论柳海民电子版
教育学概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旨在系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状况,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进一步研究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接下来按照列表的形式,简要介绍教育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
1. 教育的定义和分类
2.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3. 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4. 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二、教育学基本理论
1. 教育观
2. 教育目标论
3. 教育内容论
4. 教育方法论
5. 教育评价论
三、教育学基本原则
1. 教育客观性原则
2. 教育因材施教原则
3. 教育全面发展原则
4. 教育服务社会原则
四、教育学方法论
1. 教育学研究方法
2. 教育调查方法
3. 教育统计方法
4. 教育实验方法
5. 教育评价方法
五、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状况
1. 古代教育
2. 现代教育
3. 中国教育
4. 国际教育
5. 教育改革与发展
总结起来,教育学概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及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状况。
掌握教育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课
程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概论word版
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说法1:研究对象单一说●研究“教育现象”说----¡°教育现象¡±中只有被关注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才能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研究“教育事实”说----¡°教育事实¡±中只有被认为具有研究价值的事实才能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研究“教育规律”说----¡°教育规律¡±是教育研究的目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本身要研究的对象。
●研究“教育问题”说----¡°教育问题¡±是反映教育事实与价值期望之间的矛盾。
说法2:研究对象综合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总结教育经验的科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总结: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在教育事实、教育现象、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基于研究价值的选择与研究条件的可能,从反映理想与矛盾差距的教育问题入手,探讨教育的或然性联系。
㈡教育学的定义存在多种说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总结教育经验的科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总结:教育学是在教育事实存在、教育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人的教育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学理㈠教育学学理的内容A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定义、学科基础与学科性质、研究范式与价值;B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念与本质、要素与属性、功能与价值;C教育的基本关系----教-人关系:人发展的内涵、动力、身心特点及其教育制约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教-社关系:社会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社会这些因素及其发展的影响;D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发展、教育目的的功能与依据、教育目的的类型与当代发展;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E教育主体论---教师的性质与定位、教师的资格与专业发展;学生的内涵与地位、权利、社会化;师生关系的内涵与发展;F教育客体论---教育内容的定义与历史发展、课程的概念与特点、课程的类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G教育控制论---国家教育行政、学校教育管理、学制结构分析、校本管理、班级管理。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引起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促进教育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利于教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统治阶段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播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
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知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与水平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一、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这个我们生活中时常提及的词汇,到底是什么呢?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家庭中的言传身教、社会中的各种实践体验,都可以被视为教育的一部分。
而从狭义上讲,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意味着教育具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性。
教育不是随意发生的,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比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传承文化等。
同时,教育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的,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而且,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还包括品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首先是教育者,他们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能够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
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等。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能够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其次是受教育者,这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内化。
再者是教育影响,它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
教育手段则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
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又会反过来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决策。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学概论》纲要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
而《教育学》上谈的主要是狭义教育。
2.学校教育概念:教育发展受社会制约;教育具有不同层级、结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4.“成均”、“庠”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5.中国古代学校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6.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分为经管(儒家经典学习)和小私塾学(识字)两类。
7.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包括: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重视学生自学、师生关系融洽。
书院官学化倾向开始于宋朝。
清朝时改为中小学堂。
8.“文翁兴学”的旧址现在在成都。
9.我国选士制度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0.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1.近代学制:癸卯学制-545;壬子.癸丑学制-434;壬戌学制-633,小学中学分别为-42、33。
12.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辖全国教育。
13.我们大规模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开始于20世纪初。
14.教育民主化基本内涵: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反对压抑儿童个性。
15.教育平等:教育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差别性对待原则。
16.西欧早期教会垄断学校教育。
17.杜威反对赫尔巴特理论,提出三中心论,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1.教育对劳动力发展的影响:改变劳动力性质和形态;使潜在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劳动力自身再生产;使简单劳动力变为复杂劳动力。
2.教育与政治:政治决定教育(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者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反作用(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人才;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民主化与平等化。
)3.文化对教育制约(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不同特点;提供教育内容。
)教育对文化反作用(使文化得以延续传播;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创新;创造独特学校文化。
教育概论(1-9)复习提纲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①萌芽阶段:⑴《学记》,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人类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⑵《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昆体良,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②独立形态阶段:⑴16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⑵1762《爱弥儿》,卢梭,法国,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⑶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⑷1806《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学者,③多样化阶段:⑴《明日之学校》,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代表学者,实用主义教育学派,“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
⑵《教育学》,凯洛夫,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1930《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④理论深化阶段:⑴1963《教育过程》,布鲁纳,⑵1958《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1975《教学与发展》,赞科夫,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⑶巴班斯基,苏联,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最优处理教学问题3、教育的质的特点(教育的本质)①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活动4、教育的概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服务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内容④教育活动方式6、现代教育的特点①学校教育逐渐普及②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④教育制度逐步完善7、未来教育的概念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它强调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3.目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4.*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5.**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6.**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7.**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教育对社会民主的推进主要表现在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2.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和知识。
古希腊有着非常发达的教育体系,他们提倡全面的教育,包括体育、音乐和哲学等。
中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宗教教育,这期间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和修道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新回归到人文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国际教育动态国际教育动态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等。
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立法、政策法规。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理论反思和思考,是研究教育事业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从而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中心理现象和教育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支撑和指导。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和指导。
第六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教育资金来源和分配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金和教育效益等方面。
教育概论
一、名词解释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这种理论认为,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
3、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4、《学制》: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及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格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学制作为规格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
5、教学: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说,教学是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
6、壬戍学制:1922年,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学制提出了新的学制改革方案,此学制被称为“壬戍学制”新学制的改革指导思想史发扬平民教育的精神、谋求个性的发展,依据这个标准,学制系统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3段。
小学6年,初级中学3年和高级中学3年,即所谓的六三三制。
7、普通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在其中,赫尔巴特认为要形成独特的教育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就必须把教育学建立一定的学科基础上,普通教育者本教育学巨著已经完全脱离了哲学的体系,形成了教育学自身的话语体系。
8、《学记》: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述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任务、制度、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等,体系比较严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9、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集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俗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前提。
教育概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萌芽阶段:孔子、《学记》、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2、形成独立学科阶段: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康德、赫尔巴特、杜威科学教育学阶段:杨贤江、凯洛夫4、现代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的定义: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有目的的活动。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受到的各种有目的影响.狭义: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构成要素——最基本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当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经济制约教育1、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经济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二)教育反作用于经济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培养科技人才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科学研究。
政治制约教育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反作用于政治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服务于一定的政治。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概论—第一章教育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价值
1、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养和基本要求 2、确立科学教育观的前提和基础 3、反思、诊断教育问题和开展教育批 评的需要
教学内容
一、关于教育的感性认识 二、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第一章)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育与社会 (第二、三章) 1、纵向 (古代、近代、现代社会与教育) 2、横向 (人口、社会物质生产、政治、文化等社会 子系统与教育)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五章) 1、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相互关系 2、各人生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五、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
1.你认为这场冲突是否可以避免?教师应如何处理才不至 于扩大事态? 2.一旦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应如何化解?
第一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现代社会,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教育成 为生活常用词,似乎每个人对于教育都能说 出个一二三,其实不然,越是你认为简单的 东西,越是难以界定,即使现在全世界教育 界对于教育概念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定义。因为教育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开放 的社会系统。 复杂开放:悠久历史、复杂结构、多重联系。
确定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的主要内容
1确定教育目的(促进个人发展,满足社会 需要)
教育目的——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 念地存在存在着地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需要取得的结果, 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 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制约教育目的的各种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 系及建立在其上的政治制度,教育价值等。 教育目的受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 —— 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性,是人们有意识地 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 评价。
教育概论——精选推荐
教育概论第⼀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义:是指能增长⼈的知识技能,影响⼈的思想品德,提⾼⼈的认识能⼒,增强⼈的体质,完善⼈的个性的⼀切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学者的⾝⼼发展为直接⽬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揭⽰教育规律的⼀门社会科学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关系:三要素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先,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其次,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是去了对象。
最后,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源之⽔,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标,也都⽆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2、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1)19C法国社会学家托尔诺:提出教育起源于“⼈类⽣存竞争的⽣物本能”的观点2)20C初,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提出教育起源于“⼉童对成⼈的模仿”之说3)教育产⽣于社会⽣活的需要4)教育起源于⼈类在劳动中形成的超⽣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等3、各个阶段教育的特点原始教育:○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化古代教育:○1学校教育与⽣产劳动相脱离○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以⼈⽂学科为主近代教育:○1⾃然科学教育与⼈⽂学科教育并重○2基础⽂化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现代教育:○1教育的终⾝化○2教育的全民化○3社会的学习化○4教育⼀体化○5信息技术现代化4、教育学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及代表⼈物、著作四个阶段a)萌芽阶段孔⼦《论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b)独⽴形态阶段夸美纽斯《⼤教学论》“⼀种把⼀切事物教给⼀切⼈类的全部艺术”。
是教育学独⽴形态时期的起点性标志。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教育学概括1-3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二)“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
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包括三个要点:①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②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耦合过程;③教育具有动力性。
二、教育的起源⑴教育的神话起源论:宗教⑵生物起源:法国,利托而诺英国,沛西·能⑶心理起源:美国,孟禄⑷马义的劳动起源:(社会起源说)三、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原始教育特征: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学校名称:痒、序、校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武士内容:军事体操教育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内容: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培养:教士、僧侣教会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欧洲封建社会{培养:封建骑士骑士教育{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1.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埃及,公元前2500年我国,公元前1000年的商代)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③学校与生产劳动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三)近代社会与近代教育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对教育的影响:(1)(2)(3)(4)(四)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提出1972年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3年印度达夫《终身教育与学校课程》1994年意大利“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多元化4.教育的民主化5.教育的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教育目的的概念; 2、理解教育在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特点; 3、了解教育的基本起源; 4、能结合对我国教育现状分析列举自己心目中理 想的教育状态。 教学重点:教育、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发展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设想自己理想的教育状态。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界说 (二)教育的产生 (三)教育的定义
陈述名称 层 级
制定者 政府/国 家 学科专家
特
点
举
例
一
级
教育方针或 教育目的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教育目的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应 然”状态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从“抽象” 逐步过渡到 “具体”
二 级 培养目标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 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 用多种阅读方法
普 通 教 育 学
西安文理学院教育系 樊彩霞 2010.02
第一编
教育观--以人为本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教育学概述 教育概述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三、教育学学科体系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育学与师范生的发展
各阶段的特点与标志。
(一)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其特点是感性化,注重现象描述, 主要是点滴思想的形成 。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教育原则:
(1)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 曰:“教学相长也” 。
1. 教育基本理论;
2. 教学论;
3. 德育论; 4. 学校管理理论。
(三)从教育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分
1. 学校教育学; 2. 社会教育学; 3. 家庭教育学。
(四)从教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 1. 教育哲学; 2. 教育心理学; 3. 教育社会学; 4. 教育技术学; 5. 教育经济学; 6. 教育统计学;
重视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
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他的代表作是《教育论》。
斯宾塞
德国教育家拉伊(W. A. Lay, 1862-1926)
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
育学的系统论述。
美国教育家杜威
(J. Dewey, 1959-1952)
1916年出版《民本主义
与教育》。
杜 威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总体:人的教育问题(范围不同); 2.组成:观念确立与实践技能形成。 (三)教育学的基本任务 1、发展完善教育理论; 2、分析解释教育现象与问题; 3、指导改造教育实践; 4、提高、建构教师素质。
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独立阶段 (三)、科学化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一)教育的理想----教育目的 1、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1)内涵: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教育活动所
要培养的人的预期结果,更突出强调人才质量 规格的总要求。 区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2)功能:
导向功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方向标; 调控功能——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控器; 评价功能——教育结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激励功能------目标一致、步调统一。
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
的教育学。
凯洛夫
(四)、理论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特点是教育流派不断出现、理论体系不断分化与融合,注 重实际应用。 1、三大流派: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育过程》 根舍因《范例教学》; 2、理论体系:自身分化(概论、教学论、德育论、管 理论、学科教学法等); 对象分化(学前、普通、高等、成人、 特殊教育等); 职业应用(军事、工程、工业等); 教育范围(学校、家庭、社会); 与其他学科结合(哲学、经济、心理等)。
三、教育学学科体系
(一)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
(二)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分 (三)从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分 (四)从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
(一)从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分
1. 学前教育学; 2. 初等教育学; 3. 中等教育学; 4. 高等教育学 ; 5. 成人教育学;
……
(二)从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分
1、教育者—主导作用发挥者; 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发挥者; 3、教育方法和手段—实现目标的 保障; 4、教育内容--实现目标的中介与 桥梁。
(二)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方法 手段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三、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二)古代形态的教育 (三)现代形态的教育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理解教育的关键
目的
教育 影响 身心
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去影响自身发展的一
种社会活动。与此相应,他人教育是某个人或某些人 有意识地去影响他人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自我 教育是个人有意识地去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 活动。 狭义:教育就是学校中的人员有目的、有计划、系统 地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他人教育就是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社 会活动;自我教育就是学生个人有目的、有计划、系 统地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产生
生物起源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活动--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于成 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
劳动----德国哲学家恩格斯。
(三)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认识:根深蒂固的误识:教育就是他
人教育!
两部教育大辞书的“教育”词条释文: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论语》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如何当教师: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2. 如何当学生: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 学思结合; 3. 慎独:吾日三省吾身; 4. 虚心:三人行必有吾师; 5. 笃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孔 子: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柏拉图: 《理想国》---哲学王。
3、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4、教育的权力均等,机会不均等;
5、教育事业发展迅猛:规模、速度、
思潮与流派等。ຫໍສະໝຸດ 四、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一)教育的理想----教育目的 (二)理想的教育----对教育的诉求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人,无论 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 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 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 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 的还是情感的。 ------------朱永新《教育
(四)教育存在的方式:他人教育和自
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 不论教育现象如何纷繁复杂,其基本形 式只有两种,那就是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
我们一般所说的教育在没有特别强调
的意义上,都是指的他人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
德 国: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 美 国:比纳的智力量表;杜威及其进步主义 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
英 国:斯宾塞《实证教育论》;
中 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马卡连柯《教育诗》。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H.Spencer,1820-1903)是
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
(三)塑造专业精神:敬业精神(职业态度)
----人文精神(关切)----科学精神(探索);
(四)形成专业人格:良好的性格与高尚的
品格。
复习思考题
1、准确理解、表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列举教育学各阶段的特点与标志。
3、用实践检验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 教育概述
一、 教育的概念 二、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 教育的历史形态 四、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四)教育存在的基本方式
(一)教育界说
1、文字的出现:在古汉语中,“教育”
一词最早出自《孟子· 尽心》篇。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 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负于天,俯不诈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解释:《说文解字》:
“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
也。” “养子使做善谓之 育”。
赫 尔 巴 特 夸 美 纽 斯
柏 拉 图
(二)独立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叶 其特点是从现象描述到理论概括、完整 体系的确立。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德国)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 教育学》。
(三)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其特点是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指 导思想研究教育学 。
……
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二)教育实验法; (三)教育调查法; (四)教育文献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形成教育思想:认识层面(解决知与
不知的问题)----观念层面(解决行为的问题)---理念层面(解决价值取向的问题);
(二)提升教育智慧:教书匠(知识技能)---能师(能力)----名师(智慧);
“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 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 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 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 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 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