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概论分析
特殊教育概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包括
干预
特殊教育育
教育
学生
资源
类型
概论
障碍
功能性
评估
制定
介绍
计划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特殊教育概论》是一本关于特殊教育的综合性教材,涵盖了特殊教育的各个方面。本书的内容 摘要如下: 本书首先介绍了特殊教育的定义、历史发展、意义和目的。特殊教育是为了满足具有某种特殊需 求的学生而设计的教育,这些学生可能存在身体、智力、情感或其他方面的障碍。特殊教育旨在 为这些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资源,帮助他们获得与普通学生相同的教育机会和成果。 本书详细介绍了特殊教育的不同类型,包括视觉障碍教育、听觉障碍教育、肢体障碍教育、智力 障碍教育、情感障碍教育等。每种类型的特殊教育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 生的需求。 本书阐述了特殊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个别化教育、适应性教育、功能性教育等。
目录分析
《特殊教育概论》是一本关于特殊教育的专业书籍,其目录作为书籍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于读者了解书籍内容、掌握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将对《特 殊教育概论》的目录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本书。
《特殊教育概论》的目录清晰明了,按照章节和子章节的顺序排列,方便读 者快速找到所需内容。每个章节的标题都简洁明了,概括了该章节的主要内容, 使得读者可以迅速了解该章节的主题。
这句话强调了特殊教育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多个领域 的专业人士合作,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提供服务。
“家庭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是指针对那些在智力、心理、语言、视听等方面存在障碍或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的特殊教育工作。
这些学生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支持,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能。
特殊教育旨在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和成长。
特殊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了“个别教育”这一概念,主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教育。
然而,特殊教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是在19世纪。
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那些有学习障碍或残疾的学生,试图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特殊教育的目标是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殊教育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其中之一是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支持。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
特殊教育还强调包容性教育。
包容性教育是指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他们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通过包容性教育,特殊教育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特殊教育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设计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和策略。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他们还应该与学生的家长和其他教育专家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特殊教育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尽管有很多困难和障碍,但特殊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希望和机会。
通过个体化的教育和包容性教育,特殊教育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获得成功和成长。
特殊教育是针对有学习障碍或残疾的学生进行的特殊教育工作。
它旨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能,通过个别化教育和包容性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特殊教育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和教育专家参与,共同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1. 障碍主要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哪些领域?身体发展:主要表现为身体发育和体格,体型的影响。
感觉运动发展:感觉统合失调。
认知能力发展:影响认识的广度,速度,和深度。
沟通、交往发展:缺乏比较典型的、常用的、或用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与机会。
2. 如何理解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的关系?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逻辑角度看,缺陷补偿是潜能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从因果关系看,缺陷补偿是促进潜能开发的重要手段,而潜能开发是缺陷补偿的目的;从教育活动的内容看,缺陷补偿本身就是潜能开发活动的一部分,或是一种开发的形式。
3.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角色有何特点?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化。
特殊教育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学生优势智能的开发者、学生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指导的合作者。
4.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原则?零拒绝,无歧视评估,免费而适当的教育,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程序保障,家长学生共同参与。
5.简述三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课程观医学矫正模式的课程观,心理学发展模式的课程观,社会学生态模式课程观。
6.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特点是什?人文关怀——特殊教育文化的灵魂;博爱奉献——教师文化的集中表现;自强不息——学生文化的典型表征7.列举早期3位特殊教育的先驱人物。
简述其历史贡献 1770年,法国莱佩在巴黎建立了世界第一所聋校 1784年,法国阿羽依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盲学校 1837年,法国谢根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的第一所智障学校 8.特殊教育与教学有哪些主要的原则?除一般原则外,应具有个别化原则,适调性,补偿性原则。
9.个别教育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的现有水平,年度目标,特殊教育相关服务需要及其方案改进等内容。
10.教学辅助技术包含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辅助设备:是指可以提高保持或改善障碍学生学习功能的设备。
设备服务:是指帮助障碍学生选择,获得或使用辅助设备技术的任何服务。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是指为了满足那些因为身体、智力、感知、情感或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障碍而无法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得到适当教育服务的学生提供的一种特殊教育服务。
特殊教育旨在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特殊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适合自己特殊需求的教育。
特殊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别化教学,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
特殊教育强调的是个体的能力和潜能,而不是其残缺或缺陷。
特殊教育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智力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情感行为障碍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障碍,特殊教育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特殊教育的实施需要多方合作。
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和专业机构等各方应共同努力,为特殊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的过程,与学校和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学校应提供适合学生特殊需求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培养专业的特教教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方案。
社区和政府应提供支持和资源,促进特殊学生的社会融入和发展。
特殊教育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个别化教学是特殊教育的核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其次,多元评估是特殊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评估,了解其发展水平和需求,为其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服务。
再次,合作与共享是特殊教育的基础,特殊教育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和社区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最后,社会融合是特殊教育的目标,特殊学生应享有与一般学生一样的权利和机会,实现自主、平等和有尊严的生活。
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支持和研究。
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为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此外,特殊教育研究应关注特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探索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和策略,推动特殊教育的创新和改进。
《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概述

残 疾 人
肢体 残疾
智力 残疾
精神 残疾
多重 残疾
我国特殊儿童 的分类与此相一致。
第7页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特殊儿童
美国的分类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与发展趋势
儿障 童碍
自闭 症
聋盲
聋
情绪 障碍
听觉 碍
创伤性 脑损伤
视觉障 碍和盲
学习 障碍
言语或 语言障
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与发展趋势
韦伯 在开办了 第一所为 智力障碍 儿童单设 的特殊教 育学校。
1866
美国 罗德岛开 办了智力 障碍儿童 特殊班。
20世纪初期
美国 开始了正 常化和去 机构化运 动。
1839
伊塔德 对一名11 岁的野孩 进行了系 统的训练。
1848
《智力障碍 以及其他障 碍儿童的精 神治疗、卫 生保健和教 育》一书出 版。
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和 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2. 职业教育体系 职前、职后与培训相互结合,初中高职
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成 人教育协调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残疾 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3. 教育责任 普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 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 特殊教育学校。
第 21 页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1896
《智力障 碍及其生 理第治一疗步的的试验内容 方法》出 版。
20世纪40年代
智力 障碍教育 机制初步 形成。
第 16 页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视觉障碍教育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与发展趋势
1874年,穆瑞创办 了“瞽叟通文馆”(现 北京市盲人学校)。
特殊教育概论

第一篇特殊教育概论一.特殊教育对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l needs)1.对特殊儿童的理解:统计学上根据IQ判断,指IQ高于130和低于70的人(5%);社会常模根据行为思想等与社会的符合于否判定;医学上认为无疾病的人便是正常的人,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来判定的。
2.特殊教育对象:广义---残疾儿童(盲聋等感官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病残和多重残疾);问题儿童(如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超常儿童(有超常智力,能力);狭义---残疾儿童,甚至仅仅指残疾儿童中的盲聋,弱智儿童。
★特殊儿童的分布或出现率:某一年度特殊儿童在某一年龄层的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二.特殊教育的意义:1. 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平等的权利;2. 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3. 能使残疾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4. 能更好地对儿童因材施教,促进儿童的发展;5. 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
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医学可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部分。
三个代表性的涉及开展特殊教育的必要性的社会学理论: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也只能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行事,曾一度成为种族歧视、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当然不可能顾及社会中任何弱势人群,尤其是残疾人的教育和发展;二是社会心理学派,过于强调心理,尤其强调大众心理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强调社会中仁人志士或悲天悯人者对发展人类的特殊教育起主要作用;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二战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和基础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
四.特殊儿童的分类1、残疾儿童:感官残疾儿童:盲童,弱视儿童肢体残疾儿童:脑和脊髓神经损伤所致,如脑中枢麻痹性瘫痪、脊椎裂;幼年期严重的营养不良所致;意外事故,如车祸等外伤所致。
特殊教育概论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学生达到全面而个 性的发展。
二、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 课程、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 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 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关于对特殊教育的定义有很多,但从内涵 上分析,主要包括:教育对象、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教育场所、从事特殊教育和相 关服务的人员。
对教育内容的调整,通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替代性课程 对于程度严重的智力障碍儿童, 教育内容注重功能性。
调整原有课程 调整的主要方式有:其一,改 变呈现方式,如把视觉信息转化为听觉信息; 其二,将内容简化,即从范围和数量上进行 减少。
补充必要的内容 根据特殊儿童发展需要,适 当补充职业教育内容。
(三)教育方法
6.1817年加劳德特和克拉克共同建立了美国第 一所聋校,也是美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采 用的是手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视觉障碍教育
1.1784年,法国慈善家霍维(Valentin Hauy,1745—1822)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校 (国立盲童学校)。创立了凸字教学方法。,印 制了第一本盲人用书。
(三)个别差异
1.个体间差异
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 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它表 现在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两个方面:质的 差异是指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以及行为方 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是指发展速度快慢 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2.个体内差异
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在能力发展的 不平衡。
(1)学习障碍 (2)言语或语言障碍 (3)智力障碍 (4)情绪障碍 (5)多重障碍 (6)听觉障碍 (7)肢体障碍 (8)其他健康障碍 (9)视觉障碍 (10)自闭症 (11)聋—盲障碍 (12)外伤性脑损伤 (13)发展迟缓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一、特殊儿童广义: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能力、情绪和行为发展、身体或语言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犯罪的儿童。
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二、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三、个别差异:包括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个体间差异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两方面个体内差异指同一个体内部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是人的个性化。
四、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内容上主要包括: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场所(瀑布式安置体系P6)、从事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人员五、我国特殊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安置方式:1普通幼儿教育机构、2残疾儿童福利机构、3残疾儿童康复机构、4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义务教育1.教育体系我国大陆已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
2.安置方式特殊教育学校【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辅读学校)】、特殊教育班、随班就读六、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P17(一)重视生态学模式(二)重视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的措施。
(三)重视个别化教育与转衔服务(四)特殊儿童教育安置以融合教育为主(五)多学科团队合作(六)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一是立法和政策保障,二是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七、回归主流问题回归主流,就是尽量将残疾儿童放回到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正常的生活八、全纳教育我国学者认为~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教育概论》目录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P1-2)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P2-6)第三节特殊教育的意义(P6-7)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融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特殊儿童观第一节特殊儿童的存在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发展第三节特殊儿童的教育第四章特殊教育的体系第一节国际上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二节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五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一节视力残疾学生第二节听力残疾学生第三节智力障碍学生第四节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六章特殊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第一节特殊教育的目标第二节特殊教育的课程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学组织第七章特殊教育教师第一节教师的职业性质第二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的基本条件第四节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和培养第八章特殊教育的多方支持与合作第一节特殊教育多方支持与合作的意义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明确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熟悉我国特殊儿童的基本状况,了解特殊教育对象称谓变化的原因,明确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称谓的演变,特殊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广义的特殊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狭义的特殊教养对象、一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缺陷、残疾、障碍;特殊教育。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
教学课时:4导言自有人类,就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自有人类,就有教育的活动。
然而,残疾人教育并没有因残疾人的客观存在而随之发生,特殊教育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至今也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
幸运的是,人类始终是在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殊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进入21世纪的特殊教育已不是最初意义上的特殊教育。
因此,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了解特殊教育,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教育。
本课程将学习和探讨有关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等方面的问题。
本章将集中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特殊教育?那些人是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意义是什么?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一、教育与特殊教育(一)教育的概念一般认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身心的活动,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王道俊、王汉澜,1988)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相应的社会人的活动。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加深,人们对教育的定义也进行了重新探讨。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教育分别从社会与个体相结合的两个方面加以重新界定,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理解教育的概念对于理解特殊教育的概念,理解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等有重要的帮助。
(二)特殊教育的内涵什么是特殊教育?可以从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形式、方法等角度来下定义。
1、从教育对象的角度 狭义的特殊教育:指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又称为“缺陷教育”、“残疾人教育”、“残障教育”。
(其教育对象被称为disabled children) 广义的特殊教育:指对各类身心发展异常者的教育,其中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也包括对心理发展超出者进行的教育。
(其教育对象被称为exceptional children)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特殊教育,还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类别作进一步的具体划分,如我国的视力残疾教育、听力残疾教育、智力残疾教育、超常教育、工读教育等等2、从教育形式、方法等多角度下定义 朴永馨: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知识与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的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特殊教育辞典》)评:该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
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般目标,也有特殊目标;二是在教育措施或手段上既有一般的,也有特殊的;三是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汤盛钦:特殊教育是由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服务。
评:一是指出了实施机构;二是点明了教育的对象;三是给出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
方俊明: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盛永进:特殊教育是针对个体特殊异常身心差异,旨在满足个体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刘全礼:特殊教育是指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的体质的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的缺陷或行为的活动。
二、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的关系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理论和特殊教育学是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概念。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 是培养特殊学生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理论是特殊教育活动实践的概括和总结;特殊教育学,special pedagogy 则是研究这种活动的一门学问,是特殊教育理论系统化、范式化、科学化的标志,特殊教育学依赖于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特殊教育学是研究这种活动、现象及其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是教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一个分支学科。
特殊教育学一般是以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少年的教育为研究重点。
由于二者都离不开教育活动这一基本点,因此,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活动成为二者的结合点。
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教育的对象是以前由于不同方面的原因而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或简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或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
那么,那些儿童才是特殊儿童呢?特殊和正常是相对的概念。
特殊的理解。
学术界一般从概念性和操作性标准两个方面着手,根据统计、医学和社会常模等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区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
统计原理认为,人的行为特征、智力状况大致上都是呈正态分布的。
如:韦氏智力分布表所示,占人口总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即95%的人,其智商在70-130之间,所以,将负两个标准差以下,即智商低于70的人成为智力落后者;将两个标准差以上,即智商高于130的人称为智力超常者。
10 某种限度内代替听觉呢?因为发音体的波动也可以为触觉所感受。
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经看或听,只有琴木的颤动和振动,便可只剩因为尖锐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触觉曾受有分辨这些差别的训练。
我们无疑地能由手指而知琴所发的全部音调了。
”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倡导无神论思想,反对宗教迷信,强调知识来源于感觉。
他不仅在众多的论文中涉及到盲人、聋人的认识问题,还专门写出两篇论文《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简称《论盲文书简》)和《给听说健全者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简称《论聋人书简》)。
在1749年发表的《论盲文书简》一文中狄德罗指出:“一个天生的盲人是怎样形成各种图形的观念的?我认为是他的身体的各种运动,他的手在若干地点的相继存在,一个在他的手指之间通过的物体的连续不断的感觉,使他得到方向的概念。
如果他把手指顺着一根绷得很紧的线摸过去,他就得到一条直线的观念;如果他顺着一根松弛的线摸过去,他就得到一条曲线的概念。
说得更一般一点,他是凭着那些反复取得的触觉经验,得到对于那些在不同的点上感觉到的感觉的记忆的。
他善于组合这些感觉或点,并从而形成图形。
”他还认为,一个天生的盲人是不能凭视觉判别一个球形和一个立方体的。
狄德罗所论述的感觉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的这些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教育民主理念,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的唯物主义思想都为公正地对待残疾人和创立特殊教育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2.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身心缺陷产生的实质提供了客观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要求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也就必然会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生理学、生物学开始建立起来。
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并提出了有关学说。
解剖学的研究直接揭示了身体器官的生理构造和功能。
瑞士医学教授菲普拉特杰尔(1537—1614)在1614年出版的《观察》和其去世后出版的《医学实践》中把精神病人与弱智人区别开来。
法国医生皮内尔等人进一步明确了精神病人与智力落后者的区别。
自然科学的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身体器官功能缺陷的原因,正确认识残疾和残疾人,并且也揭穿了中世纪神学所散布的缺陷是“魔鬼精神缠身”,将残疾人视为妖魔,剥夺其人权的邪恶学说的本质,为特殊教育的创立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
3.个案探索教育残疾人的实践揭示了残疾人受教育的可行性。
正规的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于18世纪,但此前对残疾儿童的个别教育尝试在16世纪就有文字记载。
(1)聋教育: 卡尔丹诺,聋教育理论奠基人,意大利内科医生,著作:《论精神》。
分析了耳聋的病因,并对其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区分了程度;需要专门组织教学,采用书面语和骨导方式可以教会聋人发音和理解书面语;哑人通过阅读可以“听”到,通过书写可以“说”话。
庞塞(1520—1584),16世纪西班牙聋人教育先驱性人物,尝试教聋儿阅读和书写,同时让聋儿用手指出文字所代表的事物,并将书写和发音联系起来。
博内特:从教聋童书写开始,教字母语音的音值,强调唇和舌的正确位置对发音清晰的必要性。
发明单手手指字母。
撰写《关于字母的变形和教聋哑人说话的艺术》,书后附有手指字母表,这是最早公布的利用手指字母帮助聋人学习语言的论述。
他还注意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和具体化。
阿曼:荷兰人,在教聋人的实践中形成用口语方式教聋童说话的观点,强调口语教学对聋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著作《书话的聋人或先天聋人学会说话的途径》,《关于言语的论文》。
11 (2)盲教育盲人兄弟会:英国,教盲人定向行走的方法,利用盲人在无视觉条件下定向行走的优势求得独立生存的途径。
(3)智力落后教育 皮内尔:法国精神科医生,最先将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区分开,提出白痴、精神病、智力落后是不同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