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 正方体的认识 表格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正方体
教学目标:1.认识正方体的形状特征,理解正方体的定义。
2.掌握正方体的一些相关术语,如棱、面、顶点等。
3.能够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1.正方体的定义及形状特征。
2.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2.掌握正方体的相关术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正方体模型及实物,并准备相关图片资料。
2.订正方体相关的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回答什么是立方体以及立方体有哪些特征。
2.展示正方体的实物并让学生观察、描绘其特征,引出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
3.引导学生思考,正方体和立方体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讲解正方体的定义及形状特征(15分钟)1.教师对正方体的定义进行解释,并指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棱、面、顶点等特征。
2.讲解正方体的六个面均为正方形,每个面相互平行且相互垂直。
3.引导学生理解正方体的棱长相等。
三、学习正方体的相关术语(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正方体的一些相关术语,如棱、面、顶点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正方体的特征进行理解。
2.学生通过实物观察或图片研究,熟悉正方体的术语,能够正确使用。
四、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讲解计算公式:正方体的表面积=6×边长×边长,正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
3.通过示范计算,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的理解。
五、练习和梳理知识(20分钟)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对正方体的认识程度。
2.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梳理思维。
3.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2.引导学生发言,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正方体的认识以及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属性;2.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3. 能够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1.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属性;2. 判断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教学难点:1.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白板、彩色粉笔、实物模型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向学生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殊的属性和应用场景?Step 2:学习长方体的特点和性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图片,描述长方体的特点和性质:有六个面,两两相等且平行,每个面都是矩形。
2. 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出身边的长方体,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 利用黑板或白板展示一些长方体的投影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特点。
Step 3:学习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图片,描述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互平行。
2. 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出身边的正方体,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 利用黑板或白板展示一些正方体的投影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特点。
Step 4:判断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1. 准备一些物体的简化模型,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它们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外形和特点,确定它们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Step 5: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1. 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强调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以及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2. 带领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或计算,计算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Step 6:巩固和拓展1. 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数学认识正方体的教案
数学认识正方体的教案数学认识正方体的教案教案一:认识正方体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认识正方体,能区分正方体与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感知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骰子、正方体图形纸、课件2、学具准备:制作正方体的图样纸、彩笔、胶棒活动过程:一、预备活动。
1.师幼问候2.情景导入"今天我要带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术乐园玩,接下来我们要踏上神秘的魔术之旅了,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做。
"《积木房》:积木宽,积木长,我用积木盖新房,小朋友们请进去,都夸房子真漂亮!二、集体活动。
(1)观察图形幼儿观看课件师:"图形纸上有什么图形?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师:"这张图形卡纸上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们变个魔术,看看它能变成什么?"(2)操作活动教师做示范,将图纸折叠后变成正方体。
师:"今天变成的这个新图形叫正方体。
"小朋友们也来试试吧。
(3)认识形体请幼儿观察正方体师:"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请小朋友用彩笔点数)师:"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一样大吗?"小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4)师幼互动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
三、游戏活动:1.游戏名称"掷骰子"游戏2.游戏规则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
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上台掷骰子。
(骰子上标注问题)数字1:正方体有几个面?数字2:正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吗?数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数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数字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图形?数字6:再掷一次骰子。
3.活动小结篇二:认识正方体教案【活动目标】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2.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姓名:马萍时间:2017年3月15日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正方体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
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
本节课堂教学的设计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⒈学生学科知识的储备情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
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正方体的特征,认识正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正方体的实物,会看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方体的认识》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教案
《正方体的认识》是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一大难点。
正方体是孩子们初中化学和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在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对正方体的认识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老师可以通过图示、实物演示等方式教授孩子们正方体的基本概念。
正方体是一种立方体,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两个相对的面相同。
在这里,老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把同一食品盒的六个面全部展开,帮助孩子们了解正方体的基本面体积和结构特点。
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加减法运算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为:V=a³,其中,a代表正方体的边长。
老师可以让孩子们用标尺或单位立方体自己测量正方体的边长,然后帮助他们找到计算公式。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6a²,并且帮助孩子们理解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在讲解完这个公式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纸模、原材料等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理解。
老师可以通过实例来让孩子们体会正方体的应用价值。
例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模拟正方体造型玩具的设计与制作过程,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图示、实物演示、计算公式引导、实例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老师可以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注重互动,鼓励孩子们发问和探究,营造积极、开放的教学氛围。
相信通过这些努力,孩子们一定能够掌握好正方体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三篇
【导语】正⽅体的学习是以长⽅体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将两者联系在⼀起,便于学⽣的学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体》教案 ⼀、学习⽬标 (⼀)学习内容 “正⽅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做。
本节内容是在学⽣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体、正⽅体等⽴体图形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学⽣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体,知道正⽅体有6个⾯,每个⾯都是正⽅形。
在教学正⽅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长⽅体特点,感知“正⽅体是特殊的长⽅体”。
(⼆)核⼼能⼒ 能运⽤迁移类推的学习⽅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体,建⽴空间观念,提⾼分析对⽐,抽象概括的能⼒。
(三)学习⽬标 1.在认识长⽅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体、动⼿操作折正⽅体,⾃主探究正⽅体关于⾯、棱、顶点的特征,建⽴空间观念。
2.通过对⽐分析长⽅体和正⽅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体和正⽅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体的特征,理解长⽅体和正⽅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空间观念,形成⽴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体实物,长⽅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体展开图。
⼆、学习设计 (⼀)课前设计 (1)长⽅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来认识它的?请⾃⼰整理出来。
(2)请找找⽣活中的正⽅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课堂设计 1.谈话导⼊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活中的正⽅体物品,谁来和⼤家分享⼀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体,正⽅体也叫⽴⽅体,这节课我们⼀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活实际,学⽣对正⽅体已有⼀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在⽣活中找到的正⽅体,使学⽣对正⽅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步学习正⽅体的兴趣。
】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体和正⽅体都属于⽴体图形,回想⼀下,我们是从⼏⽅⾯来认识长⽅体的? (⾯、棱、顶点,长宽⾼) 师:对于正⽅体,你们准备从⼏⽅⾯来认识? ⽣⾃由发⾔。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与他们讨论不同之处。
2.学习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是由长方形面拼接而成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 × 宽 × 高。
3.学习正方体:–讲解正方体是一种所有边相等且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练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立方。
4.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5.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间体积计算等。
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题目。
2.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计算它们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特性。
2、学会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基本元素。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 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与识别。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元素及其性质。
3、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方法
1、实物演示与图像辅助。
2、小组讨论与互动问答。
3、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实物(如骰子、饼干盒)或图片展示,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2. 概念讲解
①详细阐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属性,包括它们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及其特点。
②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3. 互动探究
①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列出它们的特征,并与同学交流。
②教师提问,例如:“所有的正方体都是长方体吗?”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4. 应用实践
①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例,并描述其特征。
②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测量家中某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物
品的尺寸,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五.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汇报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理解程度。
六. 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需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区分。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和相关的计算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模型,黑板、彩色粉笔。
2.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相关教材。
3.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如图书盒、骰子等。
2. 讲授•通过黑板和立体模型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让学生动手触摸、观察,并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3. 练习•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判断所给图形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并进行解释。
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分能力。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容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5. 总结•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找出例子并进行描述。
六、教学反思•回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足之处,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做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会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他们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模板(通用6篇)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2.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认和区别。
教具准备:1.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例1、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位置平面图幻灯片,幻灯机,录音机。
3.长方形、正方形拼组成的机器人及长方体、正方体拼组成的机器人。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于黑板。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有学问了,不信呀,跟着教师来看看。
大家看机器人的手、脚和脖子,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谁能说说长方形有哪些特点?师:再看看机器人装满学问的肚子和脑袋又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谁也来说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评析:通过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1.初步认识长方体。
①师:这个机器人不仅很有学问,还很神奇。
你们看,老师把它的手和脚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按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将机器人的手和脚拼成一个长方体。
)师:大家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的形状也是这样的?指名列举。
师:对了,像书、盒子、砖头以及老师手中的模型这样的形状,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体。
出示例1上半部分幻灯,并板书:长方体。
②师:(触摸桌面)大家看这是课桌的一面,我们的长方体也有这样的面。
请大家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跟老师摸一摸。
带领学生摸长方体的上面。
师:我们刚刚摸过的地方是这个长方体的上面,大家再摸摸看,除了上面,长方体还有哪些面?谁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说,让大家更容易记住。
指名回答,板书:上下、前后、左右师:一共是几个面?板书:6个面。
师:原来长方体有上下、前后、左右一共6个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正方体的棱。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正方体框架。
学生: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导入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
长方体有()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有()条棱,可分()组,()的()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以及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教师设疑:这个图形的长、宽、高都相等,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呢?这样的长方体又叫什么形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正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出示生活中的正方体图形:1.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1)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纸盒,分组观察并讨论。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点?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3)操作: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再量一量它的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观察比较,找到关系。
(1)长正方体异同点(2)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长都相等。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2.能区分长方体、正方体;3.通过实物操作和试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4.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区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正方体与长方体相似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和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谈谈所学过的立体图形。
2.引导学生认识下面两个实物图:–图1:正方体–图2:长方体2.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1、实物图2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定义;2.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
3. 计算表面积(35分钟)1.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考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有什么区别。
2.给出实物,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并将计算方法公布在黑板上。
4. 计算体积(35分钟)1.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思考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什么区别。
2.给出实物,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并将计算方法公布在黑板上。
5. 实验练习(40分钟)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做出两个实验:–实验1:掉进水中的正方体、长方体的浮力比较实验–实验2:在相同表面积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比较实验2.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这些结果。
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家庭小实验:学生以家中物品为例模仿课堂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过程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1.整节课教学生动主观能动性强,能够通过实物操作和实验感受到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较为生动。
2.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方法时,采用举实物、过黑板复习和口头解释的多种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习题方案和答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探索活动,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异同,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难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异同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牙膏盒、微波炉、公交车、魔方、包装盒、方凳图片。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一定见过这些物体吧。
如果要把它们进行分类,你会分成哪几类呢?通过一年级的知识我们知道,可以将这些物体分为长方体和正方体。
那你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结合一年级所学知识,引出课题,通过一系列针对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二)探索新知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指着长方体的面,这是围成长方体的一个面。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1)长方体的面师:用手摸一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师:再观察一下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发现?生: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师: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
请同学们再用手摸一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生:横着看长方体有4条水平的棱,竖着看有4条竖直的棱,侧着看有4条侧方向的棱。
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
师: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吗?你觉得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生:我猜测4条水平的棱长度相等,4条竖直的棱长度相等,4条侧方向的棱长度也相等。
师: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长方体上面是长方形,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可以推出上面两条水平的棱长度相等;前面是长方形,可以推出前面两条水平的棱长度相等;下面也是长方形,可以推出下面这两条棱长度也相等。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1-2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1-2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关于几何图形的学习,其中第1课时是正方体的认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正方体的特征,学会用正方体的特征来描述和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对正方体特征理解不深刻、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深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的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等基本元素。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正方体空间观念的建立,正方体特征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对正方体特征的感知。
3.问题教学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模型、正方体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正方体的特征。
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正方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形状。
2.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正方体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构成。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别。
教学设计:一、已有知识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画出一个平面图形并用手摸摸感觉。
教师解释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平面图形。
然后出示一些立体物体(如牙膏盒、粉笔盒等),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是否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解释这些物体不在一个面上,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提问学生能否举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例子,如冰箱、楼房等。
二、自主探究——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1.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观察它们的构成和特点,并记录下来。
2.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学生认识情况,然后让学生汇报。
3.教师用数一数、摸一摸等方法集体合作认识具体知识点并板书。
1) 顶点——三条棱交叉的点。
——长方体、立方体都有8个定点。
2) 棱——两个平面交叉的线段。
长方体有12条棱,分三组,每组长度相等——分别成为长、宽、高。
正方体有12条棱,所有棱都相等——棱长。
学生可以通过量物体的长宽高或者棱长来证明自己的观察是正确的。
3) 面——长方体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立方体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面大小相等。
学生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或者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或者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来证明。
4)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结论,并做集合图板书。
3.学生试着完成表格,把现在认识的长方体的顶点、棱、面的特点填在表格中。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教学实施(一)、长方体的认识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学生:面。
(教师板书:面)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
(板书:棱)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
(板书:顶点)(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数出这6个面分别是什么?从位置上看前、后两个面正好是怎样的?教师讲述:我们把这样的两个面叫做一组相对的面。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正方体的认识》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讲解
数学是一门需要理解和熟记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对于数学教育的提高,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讲解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它包含了一些有趣而又实用的知识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正方体是一种由六个正方形构成的特殊几何体,在《正方体的认识》这篇教案讲解中,讲师通过探究正方体及其各个面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正方体的概念、特点和结构,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解决正方体相关问题的方法。
讲师介绍了正方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正方体为什么具有这个命名。
正方体是一种由六个正方形构成的特殊几何体,因为它的六个面都是以正方形为基础的,因此它被称为“正方体”。
这个概念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命名方式非常规范,而且不同的命名方式可以更准确地描述不同的事物。
讲师讲解了正方体边、面和顶点的性质。
通过一个装饰盒子的例子,讲师引导学生了解正方体和立方体的差别,并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正方体模型,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正方体边、面和顶点的性质。
这些实践操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接着,讲师讲解了正方体的展开图,并用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正方体的展开图制作方法。
通过制作一个会动的立体模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展开图和立体的关系,也能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并在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趣味性。
讲师以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为例,向学生介绍了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讲师将问题简化,让学生通过对简单问题的运算,理解如何求解更难的问题。
同时,阐述正方体与其他几何体的联系和差异,更容易让学生记忆,并掌握不同几何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认识》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讲解通过实际例子、亲身体验和交互体验,让学生了解到正方体的各种性质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教案-认识正方体
数学教案-认识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正方体的形状特征,能够识别正方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正方体的形状特征。
2.识别正方体。
三、教学难点1.正方体的形状特征的掌握。
2.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正方体模型若干个。
2.正方体图片若干张。
3.学生分组合作材料(如:正方体拼图、正方体搭建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是什么图形?2.学生回答:正方体。
(二)探究正方体的形状特征1.老师提问:你们知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吗?2.学生回答: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12条边都相等,8个顶点。
(三)识别正方体1.老师出示正方体图片,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图片中的正方体吗?2.学生回答,找出正方体图片。
3.老师提问:你们是如何判断这些图片是正方体的呢?4.学生回答:根据正方体的形状特征来判断。
(四)操作活动1.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正方体拼图或正方体搭建材料。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用正方体拼图或搭建材料,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1.老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正方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六、作业1.请学生回家后,找出家中的正方体物品,观察并描述其形状特征。
2.家长签字确认,明天交回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正方体的形状特征,识别正方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操作活动中,部分学生对于正方体的形状特征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拿出一个正方体模型,问:“同学们,你们能在教室里找到和这个模型长得一样的物品吗?”2.学生开始在教室里寻找,并纷纷举手上台展示,如魔方、骰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年级:学科: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
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
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
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
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大屏幕找长方体。
2.学生回答
3.学生观察感知并交流。
4小组间同学看、数、说、议,然后小组汇报。
5学生借助数、量、涂色等活动自行探究特征。
然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
然后找代表说一说。
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
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后小组汇报。
小组成员间指各自的正方体纸盒互说一下特征。
完成表格
(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概括正方体的概念及特征。
.小组汇报做的过程,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