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适应突围
四十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四十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4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传统体制机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转变。
梳理40年我国国企发展之路,改革、创新、脱困、突围,这些字眼伴随着国企一路走来。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决策、自我发展的微观市场主体,如何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作为政府附属物的国营企业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独立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企业——“新国企”,也就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
对于中国这个庞大的、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项任务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拓性任务,不仅需要突破思想意识形态的藩篱,从理论上创新将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而且还需要在实践层面克服各种历史遗留和现实困难,创造性地提出具体措施并探索各种改革模式。
经过4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部分已经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从计划经济体制附属的传统国营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国企”。
1978至1984年,以放权让利为重点,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1978 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
1979年,国务院就逐步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连发5个文件。
1979年扩大自主权试点,1984年,试行厂长负责制。
1985至1993年,以两权分离为特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逐渐摆脱“束缚”,走上放权搞活、自主经营的改革发展之路;1994至2003年,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战略性调整;2004至2012年,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为主,推动国企改革发展;2013年至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中国十年变化
中国十年变化知多少中国从新千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年。
十年内,遇到的困难、挑战和机遇、发展都非常多,而回顾这十年我们发现,十年中尽管遭遇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种挑战,但是在政府的领导和号召下,我们都迈过了这些坎儿,并且得到十分迅猛的发展。
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强国,并且鼓足尽头有赶超美国之势。
这也令美国惶惶不安。
且不管美国如何,回顾这十年,值得分享和思考的大事件有太多太多,在这些事件背后,我们的收获同样是太多太多。
十年前,我国的GDP首次突破了十万亿大关,而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G DP更是一跃成为世界第二!据统计,目前我国GDP接近五十万亿,不但震惊了我们自己,更是让全世界叹为观止。
十年前,我国刚刚完成与美国欧洲的谈判,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当然谈判是很艰难的,所幸我们攻坚克难,以“过五关斩六将”迅猛之势打开了世贸的大门。
经过十年的时间,今天,我国贸易额和G DP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
十年前,我国面临转型期,下岗和失业给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在政府和各界的扶持下,许多下岗工人自立根生,从小生意做起,做到了大生意,每个人都自足自给给书写了一本生意经,经过十年的积累,到今天,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覆盖亿万人民。
相比我国,再反过头来看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兼职是五味杂陈。
除了以上这些铁铮铮的事实,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在建设、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同样令全世界瞩目。
2001年青藏铁路正式开工;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2009年三峡大坝工程全面完工……这每一项壮举都将被永久记入人类史册,这每一项壮举都在向全世界证明着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这十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鼓励加大农业建设,减轻了农民兄弟的生活负担。
免除了学杂费,鼓励加大教育发展,让更多的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有书读,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突围与评判
第 4期
魏胤 亭 :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转 变 : 围与 评 判 论 突
・ 3・ 1
有 明显 效果 。据 国家 统计 局公 布 的材 料 ,0 9年 1 20 月 至 9月 , 国 G P增 长 7 7 , 中投 资贡 献7 3 全 D .% 其 . 个 百分 点 , 消费 贡献 4个百 分点 , 口贡献 一 . 个 出 36 百 分点 , 资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比消 费 几 乎 多 一 投 倍 。2 0 0 9年 在 主 要 靠 强 刺 激 投 资 实 现 的增 长 中 ,
降转 升 , 民收 入 稳 定 增 长 , 缩 阴 影 逐 渐 消 退 。 居 通 据 国家统 计 局 2 1 0 0年 1月 2 日发 布 的 数 据 显 1 示 ,0 9年 中 国 国 内生 产 总 值 353 3亿 元 , 20 3 5 按
可 比价格 计 算 比 上 年 增 长 8 7 ; 民 消 费 价 格 .% 居
这 是 中 国 经 济 在 国 际 金 融 危 机 冲 击 下 “ 为 困 最 难” 的一年 , 出 的一 份 令 世 人 瞩 目的答 卷 , 份 交 一 堪称“ 亮丽 ” 成 绩 单 。在 全 球 经 济 低 迷 的 大 背 的 景下 , 中国经 济 的“ 长 ” 增 给全 球 经 济增 长 贡献 了
第 3 卷 第 4期 0
21 0 0年 7月
天
津
商
业
大
学
学
报
Vo . 0 No 4 13 .
Jun l f in nU i ri f o m re o r a o aj n es yo m ec T i v t C
Jl 2 1 uy 0 0
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突围与评判
刘世锦:“十四五”改革再突围
19刘世锦:“十四五”改革再突围■ 贺斌刘世锦:受疫情影响,去年没有设定GDP的增长目标,中国经济仍实现了不错的增长。
“十四五”时期中国应采取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增长指标,可以考虑采取“就业指标打头、GDP指标收尾”的指标体系。
就业指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就业指标也能有效衡量全社会资源利用状态,这应是一个力争完成的指标。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若干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全局性指标,包括居民人均收入、物价水平、宏观杠杆率、全要素生产率、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等。
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GDP指标。
作为全球通用的反映经济增长总量的指标,未来GDP指标应该是预期性、结果性、后置性的,不再作为挂帅指标。
事实上,如果其他指标处在正常或好的区间,GDP增速就是适当的。
从中长期看中国要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立足点、注意力应当更多地放在提升增长质量上,而非过度追求难以企及的增长速度。
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在你看来,新的结构潜能是什么?刘世锦: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还有相当大的结构性潜能驱动增长,而非主要依赖于宏观刺激政策。
在房地产、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长期结构性潜能逐步消退后,“十四五”期间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
为此,我们提出一个“1+3+2”结构性潜能框架。
其中,“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实现更高的空间集聚效应。
从经济增长动能角度,“十四五”期间和更长一段时间,百分之七八十的增长动能都在这个范围内。
“3”指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新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
在能源、物流、通讯、金融等领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性垄断、竞争不足,提高了全社会的成本,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全社会降成本。
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
今后十到十五年时间,中等收入群体应力争由4亿人增加到8~9亿人,实现倍增,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扩大人力资本。
退役军人讲座
退役军人角色转换与心理调适
一、 换位思维——调整心态,适应环境
所谓换位思维,即主观上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考虑与 发现一个问题或观点的正确性,避免因考虑问题的主观 性,使自己的观点缺乏客观普遍性,产生片面结果或片 面的决策。重复旧的思维模式,行为得到的只有旧的结 果;新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行为才能得出新的结果。
退役军人角色转换与心理调适 讲师:朱红艳
退役军人角色转换与心理调适
在座的各位在部队环境下生活工作了一、二 十年,离开部队回地方工作,可以说是人生道路 上的一大转折,是心理素质上的重大挑战。 军队工作与地方工作比较,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般人不可能改变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 适应环境。要完成从军队人到地方干部的角色转 换,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就必须变消极 思维为积极思维,先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再做 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有自身品牌的 人。
退役军人角色转换与心理调适
要保持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平 常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每一件事情,那么在我们的生命中,将会少一些 焦虑,多一份快乐和幸福。处于困境时,要积极 的去面对;处于顺境时,要懂得怎样去感恩。抱 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 突围和超越。
退役军人角色转换与心理调适
• 要保持一种自强不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进取 心理。人处在变化的环境中,一般容易产生两种 行为现象:其一,萎靡不振、自暴自弃;其二,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军人经过多年的部队实践 锻炼,具有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作风纪律 严等很多长处。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变化也许是一 种机会,许多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工作后,由于 心态调整得好,适应环境快,最后都为自己赢得 了一片灿烂的天空。
浅谈军转干部的角色转换(汇编)
浅谈军转干部的角色转换一般人不可能改变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适应环境。
军队干部到地方工作后,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适应地方环境,先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再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有自身品牌的人。
一、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军队工作与地方工作比较,有许多不同之处。
工作的性质、内容、方法都不一样,工作的程序、环境、条件也有差异。
完成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模式的跟进。
军队转业干部离开部队回地方工作,可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昔日在军营呼风唤雨的感觉从此不会再有,要面对的是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同事、新的生活,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模式、熟悉了的工作方式已经不管用了。
当自己不再年轻的时候,这种变化带来的最大压力就是心理压力。
要顺利实现角色换位,首先必须调整好心态,这是适应地方工作环境、保持自身身心健康的首要准备。
要保持平常心态。
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处于困境时,要积极的去面对;处于顺境时,要懂得怎样去感恩,最终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我们每一个军队转业干部都应尽量看淡自己的荣辱得失,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忘记自己曾经的辉煌。
要保持进取心理。
军队转业干部经过多年的部队实践锻炼,具有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作风纪律严等很多长处。
但我们处在改革年代,“变”是一种时代特征,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就是一种机会,不管愿不愿意,现实总是活生生地摆面前,只有面对困难,才能战胜困难。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我的荣誉就是我的生命,二者相互结为一体。
取去我的荣誉,我的生命也不复存在。
”这就是强者,这就是做人的尊严。
要保持坦诚心境。
曾经有很多军队转业干部都谈到过一种困惑,就是新环境中朋友和熟人太少,有一种孤独感。
其实,这是所有面对新环境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有段古训值得借鉴。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重名义,又复重名义之念。
是事镜之尘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
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人民日报任仲平: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
人民日报任仲平: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上)(一)党的十八大就要召开了。
“中共十八大不仅是中国十年来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世界的大事”,“中国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做出如此判断的,不是国内新闻机构,而是国际知名媒体。
从辽阔的非洲大陆,到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从联合国大会的发言,到总统竞选的电视辩论,世界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瞩目中国,关注未来中国的走向。
怎么能不关注呢?过去十年,社会主义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4.4%提高到10.4%,从欧盟和美国的进口额双双增长4倍以上,仅近12个月以来,出口到中国市场的外国车就达120万辆。
深陷经济危机泥淖的西方慨叹:“幸好还有中国人”。
在世界的天平上,中国已是一个分量越来越重的砝码。
十年之前,“中国崩溃论”风行西方:“中国的经济正在衰退,并开始崩溃”,“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年”。
十年之后,西方历史学家却已开始讨论这样的问题:我们正在经历500年西方统治的最后阶段。
穿越华尔街的风暴,跨过欧债危机卷起的遍地沉疴,中国再次以自己抢眼的表现告诉那些始终将其视作“异数”的传道者们: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
(二)这是一条在危机和忧患中开辟与发展出来的道路,也是一条在质疑和挑战中不断突围与突破的道路。
自30多年前,改革开放将这条道路送入世界的视野,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打量。
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曾经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
”当“关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共识,“解读中国”,则像庞大的中国本身一样复杂多元。
这种复杂,不仅因为它开创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另一条路径,改变了以欧美为主导的单向演进的现代化历程,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也因为在这个占据世界1/5人口的大国,这种“创造”、“改变”与“提供”的背后,所必然带来的深刻的变革、剧烈的转型、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会适应变化如何应对变化的五个策略
学会适应变化如何应对变化的五个策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面临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学会适应变化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能力。
无论是工作上的变动,人际关系的变迁,还是个人成长的转变,适应变化都是关键的一环。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变化,以下是五个策略。
策略一:保持积极心态在面对变化时,积极心态是应对变化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接受变化的现实,并理解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积极地思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寻找发展的新方向。
同时,保持乐观和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任何变化。
策略二:灵活调整计划变化常常伴随着计划的调整和重新规划。
在应对变化时,我们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及时评估当前的情况和需要做出的调整,然后制定新的计划,并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检视和调整计划,以适应变化的各种情况。
策略三:扩展自己的技能在应对变化时,我们需要不断扩展和提升自己的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变化所需的新技能和知识,然后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培养这些技能。
通过学习新技能,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并与变化保持同步。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阅读书籍、与行业专家交流等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
策略四:建立强大的支持系统在应对变化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
首先,我们可以寻找并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建议。
其次,我们还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从他们那里得到鼓励和帮助。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职业导师或者教练的指导,得到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策略五:保持适应能力的开放心态在应对变化时,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首先,我们要保持适应变化的愿望和动力,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其次,我们还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创新和改进自己的行动方式。
最后,我们要与变化保持同步,及时调整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总结起来,学会适应变化并应对变化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必备的能力。
如何在职场中快速适应和应对变化和挑战
如何在职场中快速适应和应对变化和挑战职场新人,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团队配合,无论是刚进入工作还是转换职业,都需要适应和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和变化。
快速适应新的职场环境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融入团队,同时应对挑战可以提高我们的个人能力和职业水平。
那么,如何在职场中快速适应和应对变化和挑战呢?1. 沟通是关键在新的公司里,很难马上找到和自己融洽的同事团队,这时候就要紧紧抓住沟通这个关键。
不要害羞,不要怕担心,主动去认识同事,了解他们的工作和职责范围,主动聊天,问问题,学习彼此的工作。
此外,和同事之间可以确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分享工作进展和问题,互相支持和帮助,形成一个紧密的团队。
2. 开放心态职场变化很快,不能一成不变,很多时候需要接受新的工作要求,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职责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开放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
不要拒绝学习新的东西,在新的领域学习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的职业能力,并且可以使我们在新的领域获得更多的机会。
3. 计划和目标制定计划和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和变化。
制定计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工作目标和计划,安排合理的时间和资源,以及掌握每一个任务的进展情况。
目标可以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方向,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到达哪个位置,从而更好地准备工作,并取得成功。
4. 独立自主在新的职场环境中,我们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职业人士。
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职责和任务,并且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作为。
例如,当我们需要做出重要的决策时,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需要承担后果并坚守自己的原则。
同时,我们也需要成为自我的导师,在职场上不断成长。
5. 对变化保持积极的态度对变化保持积极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并适应变化。
不要害怕职场变化,因为职场变化可以提供职业成长的机会。
例如,在新的领域中工作,需要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方法,这可以提高我们的职业能力。
地方都市报的转型路径和突围策略——以山西《生活晨报》为例
632021年第4期总第382期VIEW ON PUBLISHING地方都市报的转型路径和突围策略——以山西《生活晨报》为例文/张凡桢 佟霏一、互联网时代都市报的现状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是信息革命的源头。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国都市报的发展势头良好。
为了顺应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改变长期以来传媒市场以党媒为主的宣传格局,新闻传播市场上出现了都市报的身影,这给新闻传播市场注入生命力。
1.前互联网时代,都市报与市场唇齿相依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一大批都市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迅速发展,鲜活生动的报道风格、贴近民生的新闻内容使其成为传媒市场上的一股新鲜力量。
《华西都市报》《都市快报》《新京报》等报纸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都市报。
当时,大部分日报下面都有属于自己的都市报,都市报依靠庞大的发行量得到快速发展。
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及媒介形式和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都市报迎来了挑战。
2.互联网时代,都市报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互联网时代,信息革命带来信息的无限量供应,转载量、阅读量、点赞量成为衡量信息传播效率的新指标。
在报业广告呈现断崖式下跌和受众阅读新闻数字化趋势的双重影响下,高度依赖市场的都市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以往依赖的市场在当下也成了制约因素。
因此,不少都市报休刊甚至停刊,逐渐退出传媒市场。
2018年,在我国全年停刊、休刊的53家报纸中,39家为都市报。
裁员、降薪、减版、休刊、停刊成了近年来都市报的高频词。
然而,依旧有很多都市报在报业的转型发展时期“搏击市场,敢为人先”,走出了一条艰难的生存之路。
部分有影响力的都市报在这场变革中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如《华西都市报》的封面新闻策略和《南方都市报》的大数据策略等,这些全国性的都市报都在寻找新的突破点。
因此,地方都市报要在现今的环境中生存,需要找准自身的着力点。
二、山西《生活晨报》的突围和嬗变山西《生活晨报》创刊于1994年,是山西本地唯一一份晨报性质的都市报,其发行主要以山西省省会太原市为中心,辐射全省各市县,主办单位为三晋文化研究会。
“双减”背景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突围
“双减”背景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突围一、概述“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其核心理念在于彰显学校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平、责任和服务三维属性。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这一变革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
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管化”改制的隐式影响,二是“无限性”责任的需索带来的压力,三是停留在“单向度”的服务格局中难以突破。
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变革目标的实际实现,也影响了学校效能的提升。
我们需要调配多方主体与要素,以期望能够捍卫学校的自主运作、厘革学校的责任态势、构建整全的服务格局,从而为“双减”政策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1. 简述“双减”政策的背景和目的。
“双减”政策是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其背景是教育领域对减轻学生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迫切需求。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彰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平、责任、服务三维属性,使学校这一公共产品更加符合其存在的整全意义。
“双减”政策旨在通过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同时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推动形成更加良好的教育生态。
2. 引出学校变革在现代化治理中的重要性。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校的角色与功能发生了深刻转变。
学校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成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摇篮。
学校的变革成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治理的关键力量。
学校需要适应政策要求,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有限的课内时间里获得更高效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学校还需积极探索课后服务的新模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非学术性发展的需求。
只有学校在现代化治理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学校的自我革新也能促进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3. 提出文章主旨:探讨“双减”背景下,学校变革面临的困境及突围策略。
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变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
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关键因素
以做大 . 能够取 得规 模效益 : . 强
市 场竞争力强; .口 好 目效益好 : . 少
变以集权论为支撑的行政本位思维模式 .建立 以集分 适应论 为依据的企业本位思维模 式。否则 . 调产 会 。 陷入 。 产业空壳化陷阱 。
第三. 在产业政策 方面 . 必须转变适应统制经济 时 期的行政手段 为主 . 直接干预的政策类型 . 重构适应混
行投入 和贴息 .共带动社会和银 行资金投入 1 0亿元 .拉动系数 o
为 11, :0 起到 了 。 财政 四两拔千 斤 的作用。为 了使 刚露 。 尖尖 角” 。 的 调产” 不再夭折 .0 1年 20 5月 , 山西省又出台 了 “3 1 1 1 规 划, 即在 。 十五”期间 . 中抓好 集
1 0个 农 业 产 业 化 龙 头 企 业 。O 0 3
山砥经济结构调整的 战略起点 : 创新思维
山西省经济企 业界 已形成一 个共识 :山西经济 的
结构性落后 . 是思 维的落后 ; 结构性贫困, 是思维的贫
困。 没有创新性思维 . 就无心 、 无法、 无力推进山西省 的 产业优化升级。
维普资讯
特 嗣 策 捌
能达到 。 “ 调产”的突破 口在哪, 经过一番打量 , 潜力产 品开始浮 出水面 。这就是 山西倾全省之力 进行 潜 力产 品为切入 点 的产 业 结构调 整。说到产品.有优势产
西 到处 “ 唱着 ‘ 产歌 ’. 着 调 举 ‘ 调产旗 … . 其声 势之大 . 足见 决策者的 良苦用心 。据说 ,0 1 2 0 年, 山西 省里共选择了 1 0个潜 5 力产 品项 目 .拿 出了 1 0亿 元进
作 为政绩 .但山西投资结构变化
增强适应能力适应变化和转变的方法
增强适应能力适应变化和转变的方法增强适应能力:适应变化和转变的方法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个人的适应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面对工作环境的变动,还是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我们都需要拥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来应对变化和转变。
那么,如何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呢?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接触新事物接触新事物是增强适应能力的重要一步。
通过接触新事物,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了解不同的理念和观点,培养自己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我们可以通过多读书、多旅行、参加各类培训等方式来接触新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
二、保持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适应变化至关重要。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保持乐观态度,积极面对。
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相信变化中往往蕴藏着更多的机遇。
通过积极心态的调整,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三、学会调整自己的计划在现实生活中,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
在面对变化和转变时,我们需要学会灵活调整自己的计划。
不要固守已有的计划,而是及时调整,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只有做到随机应变,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并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四、自我反思和调整适应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
面对变化和转变时,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和做法,并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只有积极进行调整,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五、与他人进行积极互动与他人进行积极互动是增强适应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能够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他人的互动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团队合作和协作的环境,提升适应能力。
六、保持学习的状态学无止境,在不断学习中我们能够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不论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培养,都能够使我们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的变化。
保持学习的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面对变化时更加从容应对。
职场中,如何快速适应新技术变革
职场中,如何快速适应新技术变革在当今快速发展的职场环境中,新技术的变革犹如汹涌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职业发展。
能否迅速适应这些新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职场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这瞬息万变的技术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快速适应和成长呢?首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很多人在面对新技术时,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足以应对工作。
然而,这种固步自封的心态只会让我们在技术变革的洪流中逐渐落后。
我们应该认识到,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现有问题或者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和探索,才能发现其中的机遇。
比如,当公司引入新的项目管理软件时,不要抱怨学习成本高,而是要看到它可能带来的更高效的团队协作和更精准的项目进度把控。
主动去了解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参加培训课程或者向已经熟悉的同事请教。
通过这种积极的态度,我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新技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优势。
其次,持续学习是快速适应新技术变革的核心策略。
职场中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作中的实践,还应该包括自主学习和参加专业培训。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线课程、技术论坛、博客文章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例如,如果所在行业出现了与大数据分析相关的新技术,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教程和案例,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同时,关注行业内的权威专家和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和趋势分析,掌握新技术的最新动态。
此外,参加线下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新技术,还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拓展人脉资源。
再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快速适应新技术的重要环节。
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优化自己的使用方法。
假设公司开始推广使用一种新的办公自动化工具,我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运用,如利用它来处理文档、安排日程、进行任务分配等。
三定工作总结
三定工作总结篇一:三定总结讲话改同志们:随着交接工作的完成,中心竞聘上岗、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工作已基本结束,新的内设机构从今天起正式启动运转。
下面,我就这一次三定工作作一个简要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一、中心“三定”工作的简要回顾:这次改革,在公司直接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历经了3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了三定任务,这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加强领导,牢牢把握改革主动权。
这次改革力度之大,在我们中心尚属首次。
中心领导班子对这次改革非常重视。
为了保证改革顺利实施,成立了改革办公室,由中心主任、书记及两位副主任组成,并抽调了部分素质比较好的同志来协同完成这次工作。
在改革进程中领导班子经常研究、碰头,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对改革的主动权,保障了“三定”工作按既定目标实现。
第二,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三定”工作改革方案。
按照公司的部署和要求,中心改革办公室为了制定改革方案和办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广泛征求各层面的意见,起草了内设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实施办法,使“三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这次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确保这次改革的平稳实施。
政策不是对着哪个人的,在这次“三定”工作中,中心对各个环节的工作作了科学的安排和严密的部署。
在中心机关岗位竞聘上岗上,共有8名竞聘机关岗位的同志参加了演讲答辩。
在中心室主任岗位竞聘上,共有6名竞聘人员参加演讲答辩。
中心从大局和工作实际出发,对报名参加机关岗位和室主任岗位竞聘同志作出了客观、公正的提名,让他们行使自由选择权,这样他们都选择了比较适合的岗位。
在一般员工“三定”工作上,通过对广大员工进行理论和实际考试,以及民主测评,对总成绩进行了公开排行。
中心对公司新增设的岗位积极宣传,让有意调换工作岗位人员填报好申请志愿,并对调离中心的同志负责任,让他们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敢于突围的做法
敢于突围的做法说实话敢于突围这个事儿,我一开始做的很糟。
以前我总是害怕改变,习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
就像一只蜗牛,总是缩在自己的壳里,不敢探出头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试过很多次想要突围出去,但总是被各种担忧和恐惧给拉了回来。
比如说,有一次我想换一份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突围吧。
我看到了一个机会,新工作看起来很有挑战性,但也很有趣。
可是我心里一直在打鼓,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呢?结果就这么一直犹豫着,机会就溜走了。
这就是我做错的地方,顾虑太多了。
后来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想要敢于突围,首先得把自己心里的那些恐惧有条理地列出来。
就好比整理衣柜一样,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担忧一股脑儿拿出来,看看哪些是真的需要担心的,哪些是自己吓自己的。
就拿我想换工作这个事儿来说,我真正担心的是新工作里一些我没接触过的任务。
那我就去打听、去了解这些任务内容大概是什么样的。
再就是要给自己制定一些小目标、小步骤。
还说换工作这事儿,不能一下子就想完全转换到一个陌生的领域,我可以先找一些相关的兼职或者学习课程来做铺垫呀。
我还发现积累知识和技能很重要。
这像什么呢,就像战士上战场之前得装备好自己一样。
我那时候想转行做文案编辑,我就开始大量地阅读书籍,每天还练习写作。
这过程挺漫长也挺枯燥的,有时候我也想放弃,这时候就提醒自己想要突围就得坚持住。
还有就是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这一步超级难,真的。
我犹豫了好久要不要把自己写的文章投稿出去,担心被拒绝。
但最后还是鼓起勇气投了,结果虽然不是每次都好,但每次都积累了经验。
所以,只要有机会,就勇敢地往前冲,不要一直徘徊不定。
不要总是担心失败,失败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有些地方我也还不确定啦,比如怎么能更快地适应完全新的环境。
但我想这也需要更积极地去探索、打听吧。
反正,我觉得敢于突围关键是得先克服内心的恐惧,然后一点点地朝着新的方向努力。
身在曹营心在汉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身在曹营心在汉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困境。
这可能是因为工作环境不如意,职业发展受限,也可能是个人理想与现实状况相差甚远。
然而,即便身处这样的困境,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积极寻找出路,努力改变现状。
首先,我们要明确“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具体表现和产生的原因。
这种状态通常表现为对当前所处环境的不满和排斥,心思常常游离在现实之外,憧憬着其他可能的机会或环境。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当初选择的盲目,可能是环境的变化超出预期,也可能是自身的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工作,虽然拿着不错的薪水,但工作内容枯燥乏味,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潜力,与自己的职业规划背道而驰。
又或者,一个人在一个城市生活,虽然城市繁华,但却感到孤独和压抑,没有归属感,心中始终怀念着家乡的温暖和熟悉。
那么,在明确了困境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出路呢?第一步,要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
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优势和价值观。
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追求事业的成功,还是追求生活的平衡?是渴望物质的丰富,还是追求精神的满足?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才能为寻找出路指明方向。
第二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基于自我反思的结果,设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目标。
这些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比如,如果想要转换职业,那么可以先设定一个短期目标,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取必要的证书;再设定一个中期目标,如寻找实习机会或者跳槽到相关行业的公司;最后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如在新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
第三步,积极行动起来。
有了目标,就要付诸行动。
行动是克服困境、寻找出路的关键。
这可能需要我们克服恐惧和懒惰,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比如,如果想要创业,就要开始进行市场调研,撰写商业计划书,寻找合作伙伴和资金支持。
如果想要学习新的技能,就要报名参加培训课程,每天抽出时间进行练习。
王迎春个人介绍
王迎春个人介绍邢台市西仓巷小学一、基本情况王迎春,女,1971年12月出生,汉族,大学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邢台市西仓巷小学校长,近几年,作为邢台市名师讲学团成员到宁晋、巨鹿等9个县市区讲学30余次,2015年4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全国骨干校长培训期间,受邀为北师大教育学部即将毕业的学生作《转换·适应·突围——新教师入职漫谈》讲座。
二、荣誉奖励情况1997年3月,被评为河北省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1999年2月,在邢台市教育系统“岗位练兵”活动中,被评为邢台市教学标兵。
2000年9月,被桥东区人民政府授予桥东区首届“十大杰出人民教师”称号;2001年10月,在邢台市“名师工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邢台市教学标兵。
2002年7月,被评为第二届邢台市优秀青年教师;2002年9月,被桥东区人民政府授予桥东区第三届“十大杰出人民教师”称号;2005年10月,被评为2000—2005年度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系统先进工作者;2006年2月,被邢台市教育局评为邢台市首届“学科骨干教师”;2007年9月,被中共邢台市委、邢台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二届邢台市“十大杰出园丁”称号;2007年9月,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2007年9月,被评为河北省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1月,被评为邢台市优秀教育科研型教师。
2008年9月,被邢台市教育局评为邢台市第二届名师;2008年7月,被中国写作学会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评为先进工作者;2009年12月,被评为河北省骨干教师;2010年3月,被评为邢台市教研教改工作先进个人。
2011年4月,被评为河北省特级教师;2012年9月,被评选为邢台市教书育人楷模;2012年9月,邢台市教育局成立邢台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被聘为主持人;2013年1月,被评为河北省中小学学科名师;2014年11月,被河北省教育厅评选为中小学骨干校长培养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仁县2015年新教师岗前培训资料※兴仁县2015年8月新教师岗前培训资料转换适应突围-----给新教师的建议教研室王永富2015年8月25日※兴仁县2015年新教师岗前培训资料※转换适应突围- --------给新教师的建议教研室:王永富新教师“新”在哪里?新,并不仅仅指年轻,更是指一种新的力量,新的活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
年轻就是资本,但年轻是学习知识和打拼事业的资本,但不是放纵自己和庸碌生活的理由。
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可以原谅,何况是一个普通的老师。
但需要记住:上帝能够原谅的事,社会不一定会原谅;老师能够原谅的事,老板不一定会原谅。
你将生活在现实而复杂的社会,而不是大学和天堂。
无论你的过去是如春花般千娇百媚,还是如秋草般枯萎,他们都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一、新教师转换角色的心理状态1. 欣喜与忧虑并存新教师走出师范校门时心情是愉快的,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被社会所承认,所学知识和技能将有用武之地,自己也由纯消费者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大多数新教师也存在忧虑和不安:工作单位的条件如何?如何迈好这人生的第一步?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发挥特长干好本职工作?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他们。
2. 自信与自负相伴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数充满信心,对事业有钻劲和闯劲,但也存在自负心理。
有70%以上的新教师曾认为自己学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中小学生绰绰有余。
他们初上课时,广泛搜集资料,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传给学生,以显示自己的博学。
他们表现出的自信中还带有些自负,比如,总习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
3. 失落与怀旧交替新教师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但大约一学期过后,便会产生一种无名的失落心理。
因为他们所作的努力,在时效性较长的教育工作中难以立竿见影;与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相比,工作成绩显得不突出;他们认真执教,但学生的成绩和评价跟自己的预期却相差甚远。
4. 进取与无为并存为此,他们情绪一落千丈。
加之现在的中小学条件往往比他们刚刚离开的师范学校差很多,教师严谨的行为规范同过去松散的学生生活又有一定距离,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怀旧心理,在一段时间里总是回忆学生时代丰富、浪漫的生活,导致情绪消沉。
※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由“蜡烛”向“长明灯”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教学≠传授知识现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原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
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
对“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案例: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如一辆汽车以50公里/ 小时的速度匀速形式在高速公路上,大多数人都认为使车前进的动力要比阻力大,但事实上,但动力和阻力是相等的。
在物理课上学生已学过这一知识点,但大多数人仍持这一错误观念。
新教师要不了解这一点,将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学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教师必备的知识。
尤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为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学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掌握。
二、新教师适应角色的职业情感倾向1. 严慈相济,以身示范这是最受学生欢迎、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师类型,约占40%左右,多是兴趣广泛、活泼型的教师。
他们利用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生活习惯相近,思维方式相近的优势,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捕捉学生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
与学生心理上的相容,使学生在情感上先入为主,对他们所讲的道理很容易接受。
这类教师很注重与学生关系的处理方法,多以启发、感化为主。
他们用父母般的爱心,以兄弟姐妹般的友谊同学生进行心灵撞击,以朋友和老师的双重身份,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并用美的心灵去培育、塑造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师道尊严,令人生畏这种类型的新教师约占23%左右,多以班主任为主。
他们处处摆出老师的架子,觉得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他们讲问题、办事情不允许学生有异议,即使有异议也不能当着面说。
他们的批评多于表扬,致使学生处于高压状态下。
学生表面服从,但存在着潜在的不满,对出现的问题一般都不主动汇报,老师在时安静有序,老师不在时大闹天宫。
学生对这样的老师往往敬而远之。
这类教师的工作因此缺乏灵活性,常出现被动局面。
3.亲近太过,失去典范调查中15%左右的新教师有这种倾向,他们刚刚从学生时代走出来,常常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而混同于一般学生,有些俨然成为学生的“哥们”,思考角度和行为方式偏离学校整体方向,倾向于学生的某些偏颇看法,对自己的要求也不甚严格,致使学生难以把他们当作教师看待。
从实际效果来看,他们既没有学生“哥们”之间的信任和号召力,也失去了教师的威信和典范。
4. 只教不育,事倍功半这种倾向占新教师的22%,从调查情况看,他们受某些传统思想和一部分老教师的影响,上课、批改作业、钻研教材比较认真,但育人观念淡薄,认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好书,别的事情少管。
他们上课踩铃声而来,下课踏钟声而去。
部分新教师上了一学期课叫不上20%学生的名字,更不用说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了。
这样的师生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了解和沟通,缺少信任和友谊,令学生觉得这类教师像教书工具,即使教材再熟,教法再妙,也难以让人产生敬爱之心和仿效之意。
这种做法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新教师的角色期待应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相适应1. 新教师的角色期待角色,是人们对社会群体中不同身份人行为规范的共识,是对处于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心理期待,用发展的观点看,角色期待是社会行为的历史积淀。
历史上对教师有多种隐喻,如教师是“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些隐喻实际上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对教师的一种角色定位,也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1)“蜡烛”“蜡烛”的形象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人们对教师的崇敬之情,体现了“天地君亲师”的尊卑孝廉观念,突出教师是一种终身付出、不求回报的清贫而圣洁的职业形象,教师职业的核心精神是“清”。
(2)“园丁”“园丁”的形象反映了现代农业社会人们对教师的颂扬之情,体现了对教师辛勤耕耘、精心呵护良苦用心的尊敬,突出教师职业是一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复而艰辛的劳动形象,教师职业的核心精神是“育”。
(3)“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形象反映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教师的歌颂之情,“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表述最早见于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誉,后来被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
这种隐喻把工业社会最重要的职业——工程师迁移到教师的身上,教师虽然不是直接形式的建筑设计者,却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比喻教师对人的精神有着深刻影响。
这种隐喻重在称颂教师“德”的力量。
2. 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相适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师定位,用现代社会新的教育观念来审视这些隐喻,都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上述隐喻反映了人们对教师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等基本职能的社会共识,表达了对教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但对于教师职业定位却是一种单向的、居高临下的、终身付出的表征,缺少对教师本身生命发展的关爱,同时也忽视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平等关系。
现代信息社会对教师给予了更多的宽容和更本质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知识更新,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教师教育是终身的。
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是一个学习进程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没有绝对的、依赖的权威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一个教师应该致力促进的。
新教师角色的自我期待,一定要寻求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角色定位,把握教师职业精神,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
四、新教师的角色适应要积极应对角色冲突引起的心理困惑人们在选择新的职业时,都有着对新职业的向往和憧憬,有着美好的心理期待。
然而,自我的预设目标往往与实际需求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于是便产生了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角色适应过程中自我角色期待和实际行为表现的差异性反映,是角色人与社会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心态。
※ B. R. Wilson(1962)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全感。
”教师角色是角色冲突的典型环境。
因为,教师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是一份有着多重压力的社会职业。
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种“多重期望”便成为社会和教师之间角色冲突的焦点,教师往往处在教育成果延迟的焦虑之中。
新教师往往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很高的期望值,有着很美好的职业向往。
但由于教师角色行为的复杂性,新教师在角色适应中总免不了受到角色冲突的心理考验。
新教师在走向讲台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个人知识”转换成“人际知识”,也就是把“默会知识”转化成“明示知识”,这是一项技能,也是一门艺术。
于是,花大力气认真备课,希望把知识全盘无保留的倒给学生,可是得到的回应却事与愿违:课堂管理、教学组织、学生评价等问题接踵而来,让新教师措手不及。
新教师往往满怀信心走向讲台,灰心丧气走出课堂。
一位刚分到北京某中学的新教师在《中国教师》杂志上撰文写到:“真正超出我的想象,并且令我毫无办法的竟然是那些孩子,是我原本期望得到快乐的源泉!我从没有想过上课竟然成为一种折磨!看着闹哄哄的课堂,看着精心设计的内容没有人理睬,无论你怎么提高声音,仿佛听到的人只有你自己的时候,溢满心头的只有无可言状的挫败感。
”一位新教师在教师节发给同样是新教师的同学短信中,谈自己的感受是:“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
”足见新教师面对的角色冲突在心理上的冲击力有多大!面对这样一种角色转换时的内心冲突,如果我们采取逃避或自我封闭的行为,是对当初选择教师职业的背叛,是对自己理想的否定,这是决不可取的。
我们只有正视这种角色冲突,勇敢的、坚定的去面对,才能顺利的渡过内心彷徨时期,找到职业幸福感。
突围有时,我们感觉自己身陷这个围城,很烦恼、苦闷,那又该怎么走出这个囹圄?一份小调查:你喜欢做教师吗?做教师和学生们在一起能求得一份心灵的宁静,我喜欢。
我喜欢做教师。
因为1、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真、善、美是每个人的追求,我们有这个有利条件啊!2、还有就是教师可以传道、授业、解惑,不亦乐乎?3、有寒假、暑假、双休日,呵呵,多少人羡慕啊!※作为一位新教师,需要哪些方面的心理成长?一正确处理自己与同事的关系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二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一是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二是像母亲一样慈爱的老师三是实习老师四是有宽容精神的老师五是帅哥老师六是美女老师七是风趣幽默的老师八是有爱心的老师九是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十是真才实学的老师※此外,学生喜欢有人格魅力的老师1 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2 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它会赢得认同、欣赏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