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答案(PDF版)
语文参考答案
" 所以不会产生矛盾# 错$ 文本第六段" 命运共同体不意味着没有矛盾# $ & " & '! ' 项曲解了文意% " 加强竞争# 无中生有$ 文本第六段 " 树立好生死与共' 休戚相关的伦理意识$ 反对那种为了个体利益而伤 # & '! 害共同体利益的利己主义行为$ 就成为命运共同体所必备的价值共识# $ " 加强竞争# 不属于其共识范围内% & ! 强加关系%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并非诠释了 " 情感共鸣主要是在道德情感' 情趣和情志中展开 ( & ) $ 而是为了说明相隔较远的国家也能成为情感共同体% & 或达成的# ! 项 $ 材料一客观分析了我国国民阅读的情况 $ 并未关注 " 阅读危机 # ( 材料一与材料二' 三不构成因 * & +, ) 项$ 果关系( 项 $ 并没有暗示 " 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 % & ' " 显得不够专业# 错( " 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错( " 阅读感觉有很大的不同# 错% & & , '! ) 项$ + 项$ . 项$ 答案针对 " 纸质图书阅读 # " 手机阅读 # " 网络在线阅读 # 三种阅读形式的开展方式 ' 优劣分析 ' 对阅读的影响均 / & 答出一点给#分$ 答出两点给*分$ 答出三点给-分& 可%! 示例) & 纸质图书阅读能培养耐心阅读的习惯$ 有利于体会作品最原始的味道% 但现在比起电子和网络阅读$ 纸 ! " 质图书阅读的便携性' 容量性有局限% ! & 手机阅读符合移动终端的普及性趋势$ 能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阅读$ 或者浏览大范围的信息( 但易造成 # " 碎片化# " 浅阅读# 等阅读弊端% & 网络在线阅读能借助巨大的网络信息量$ 让阅读搜索更便捷$ 阅读资源更丰富$ 也符合时代发展$ 科技对 ! (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趋势( 不足之处和手机阅读一样$ 易造成 " 碎片化 # " 浅阅读 # 等阅读弊端$ 且阅读信息的 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 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 理解错误$ 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 怕见京官( % & , +! ) 项$ " 胆小怕事# 错$ 从" 腰杆挺直# " 气定神闲# 等可看出海爷是一个不卑不亢的人( " 穷困潦倒$ 无力来 ' 项$ . 项$ 祭祖# 错$ 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 宽阔清幽' 祠堂矗立( ! 钟鸣鼎食$ 0 & "分& 第三段描写了贺府后院地势高爽' 照应了小说第一段中对贺家 " 门阔院深$ 人称* 贺半街+ # 的介绍( ! ! "分& " 分& 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作铺垫( 尤其是第三段中描 写的祠堂$ 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 "分& 作用) 走正门# 进贺家祠堂祭祖$ 与贺家其他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 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1 & 贺家年轻母子" 走正门# 的孩子到祠堂祭祖总是" 大大方方 # " 端端正正 # " 抬头挺胸 # " 有礼有节 # $ 最终高官得做$ 衣锦还 " 乡$ 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照应结尾海爷叙述年轻母子 " 走正门 # 这个情节$ 并与前文内容呼应$ 使情节更 严谨合理%! 答对一点给"分$ 答对两点给#分$ 答对三点给*分& 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 无论处于怎样的 *分 $ 环境之中$ 做人处事都应堂堂正正' 自尊自爱%! #分& ! 领) 接受% & " $ & + ! 子曰 ) " 君子和而不同 $ 小人同而不和% # 即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 但在 " " & ' 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 附和别人的言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 论$ ! " 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 # 不合文意 $ 第三段 " 郡从众请 $ 以九龄主之# $ 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 叫九龄主 " # & ) 持义社( " 而郡县倚以为重# 应理解为" 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 & ! & 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 言词激烈$ 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 过一段时间$ 未必不会自己明 " ( & " 白过来%! 口舌) 用语言( 固) 使坚定( 少需) 稍待%三个点各"分$ 句意通顺#分& ! & 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 站在那儿四下观看$ 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 不会放弃%! 平) 平正$ 准 # 确( 粹) 精通( 措) 弃置$ 放弃%三个字各"分$ 句意通顺#分& ! 寒食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清明前两天%. 项$ 非" 清丽明快 # $ 而是含蓄深沉% 答对一项给 " * & , . , 项$ 答对两项给-分% & #分 $ 相同) 两首诗都用到了对比! 或答" 反衬 # & 手法%! 孟诗用 " 花满枝 # 的江南美景对比 ! 反衬$ 乐景写哀 " & # 分& 情& " 远堪悲# 的贫居生活( " 往往# 与" 不独# 对比$ " 无烟火# 关照两面$ 既反映了寒食禁火习俗$ 又表现了诗人 ! 或答" 寒士# & 为生活所迫的无奈和辛酸%! 韩诗中" 蜡烛 # " 轻烟 # 等与民间禁火习俗形成对比$ 表现出 #分& 了王公重臣的特权生活%! #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附中版 !"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文数试卷 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数学(文科)得分:__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部分,共8页.时量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设全集U=错误!,M=错误!,N=错误!,则错误!∪N=A。
错误! B.错误! C.错误!D。
错误!2.若复数z满足z+2-3i=-1+5i,则错误!=A.3-8i B.-3-8i C.3+8i D.-3+8i3.4张卡片上分别写有数字1,2,3,4,从这4张卡片中随机抽取2张,则取出的2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奇数的概率为A。
错误! B.错误!C。
错误! D.错误!4.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 =3,b=错误!,A=错误!,则角B等于A。
错误! B.错误!C.错误!或错误!D.以上都不对5.己知直线l的斜率为k,它与抛物线y2=4x相交于A,B两点,F为抛物线的焦点,若错误!=2错误!,则|k|=A.2错误! B.错误!C。
错误! D.错误!6.要得到函数y=cos错误!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sin错误!的图象A.向左平移错误!个单位B.向右平移错误!个单位C.向左平移错误!个单位D.向右平移错误!个单位7.若某圆柱体的上部挖掉一个半球,下部挖掉一个圆锥后所得的几何体的三视图中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表面积是A.24πB.24π+8错误!πC.24π+4错误!π D.32π8.设a=7-错误!,b=错误!错误!,c=log7错误!,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c<b<a B.c<a<b C.a〈c<b D.b<c<a9.函数y=x sin x+cos x的图象大致为10.运行下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结果为错误!,则判断框中应该填的条件是A.k>5 B.k>6 C.k>7 D.k〉811.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条棱长都相等,则异面直线AB1和A1C所成的角的余弦值大小为A.错误!B.-错误! C.错误!D.-错误!12.已知a,b∈R,直线y=ax+b+π2与函数f错误!=tan x的图象在x=-错误!处相切,设g错误!=e x+bx2+a,若在区间错误!上,不等式m≤g错误!≤m2-2恒成立,则实数mA.有最大值e B.有最大值e+1C.有最小值-e D.有最小值e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的横线上.13.已知向量a=(-1,1),向量b=(3,t),若b∥(a+b),则t=________.14.若sin错误!=错误!,则cos错误!=________.15.已知直线l经过点P错误!,且被圆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5截得的弦长为8,则直线l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16.若不等式组错误!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存在点(x0,y0),使x0+ay0+2≤0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2分)数列错误!的前n项和记为S n,a1=1,a n+1=2S n+1错误!。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命题:湖南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5分)一、现代文阅读(4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
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
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
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虽不排斥客观外象直接作用于感官认知,但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XX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湖南师大附中20XX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 裨益(b ì)袅娜(nuó)着衣(zhuó)流觞曲水(shānɡ)B. 禊事(xì)须臾(yú)蜷缩(quán)冯虚御风(pínɡ)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稿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 裨益(b )袅娜(nu )着衣(zhu )流觞曲水(shānɡ)B. 禊事(x )须臾(y )蜷缩(qu n)冯虚御风(p nɡ)C. 樊笼(f n)赎罪(sh )愀然(qiǎo)义愤填膺(yīnɡ)D. 横槊霎时(sh )蓊郁(ěnɡ)青青子衿(jīnɡ)1.D /横槊青青子衿(jī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落寞陨落目不暇接一筹莫展B. 杂糅篷蒿鸿鹄之志另辟溪径C. 驰骋澎胀白头谐老放浪形骸D. 锋烟弥望自行其事慨当以慷2.A/B蓬蒿独辟蹊径 C膨胀白头偕老 D烽烟自行其是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2016索契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进行双人滑短节目表演,中国选手彭程、张吴两人的表演犹如冰上芭蕾,真,可谓天作之合。
B.自20XX年乌克兰民众抗议加入欧盟以来,国家局势持续紧张,现在乌克兰正当多事之秋,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新一轮动荡。
C.笨手笨脚的我怎么能和活龙活现的他相比,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D.20XX年亚冠小组赛中,北京国安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反戈一击,以2比1战胜对手中央海岸水手,取得小组赛第一轮的胜利。
3.B一、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四)(附答案与解析)
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四)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阴阳的观念比气的观念出现更早,西周初年已经出现,最初是指日光照射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易经》中则把阴阳作为整个世界中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之中对立的两个方面。
最著名的古代阴阳论的论断见于《易传》之《系辞》,《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指阴阳的对立分别与交互作用,是宇宙存在变化的普遍法则。
《说卦》把阴阳普遍化,《庄子》中已经有阴阳生成论。
在西周末期,已把阴阳的观念和气的观念结合起来。
庄子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把阴作为阴气,阳作为阳气,这样就产生了“二气”的观念。
《易传》中发挥了这一思想,不仅提出气分阴阳,也同时强调二气相感。
荀子也这样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认为阴阳的对立互补是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根源。
汉代以后,阴阳的观念成为中国哲学根深蒂固的基本特征。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汉代思想当中,阴阳、五行、四时都是天地之气的不同分化形式形态,同时阴阳与五行、四时、五方、五色、五味等有高度的关联性,由此发展出一套关联宇宙图式的建构。
除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外,五行之间也被理解为相生相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主张:“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金木水火土。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
”新儒学哲学家尤依赖于《易传》的阴阳哲学而不断发展阴阳的世界观。
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
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见之矣。
”哲学上是指阴阳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冲突对立,而是感合、相互吸引和配合。
清代的戴震说:“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
”把“道”理解为阴阳二气流行不已的过程。
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语文试题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 科目: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本试题卷共7页,22道小题。
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
自唐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
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
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
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
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
【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三)(附答案与解析)
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三)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就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脉络而言,明清时期具有集大成的意义。
无论荒政、仓储体系建设,还是养老慈幼、收养贫病残疾,以及各种福利、宗族保障等,从制度层面无不表现出对历朝历代的继承。
但具体的办法、措施,又体现出不少发展与创新之处。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相差悬殊,灾害的发生非此即彼,无灾之年极为罕见。
中国传统社会中荒政之所以发达,便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和社会背景。
传统中国的荒政制度,极为重视备荒仓储的建设。
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也不断强调,将备荒仓储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
如朱元璋先是“令天下立预备仓,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后来又感到常平仓平抑粮价的作用不可低估,遂下诏:“今后宜令各府县设常平仓。
每遇秋成,官出钱钞收籴入仓。
如遇歉岁,平价出售。
盖米价不踊,则物价自平,如此则官不失利,民受其惠矣。
”其后历代皇帝也多有强调。
雍正二年时,各省已“渐行社仓之法”,并最终形成“省会以至州郡俱建常平仓,乡村则建社仓,市镇则设义仓,而近边有营仓之制,所以预为之备者,无处不周矣”的局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备荒仓储体系。
宋代以后,官僚士大夫设置族田、建立义庄,通过保障和改善宗族成员生活的手段,维护子孙的生存,达到“敦本收族”的目的。
最早的宗族义庄制度可以追溯到北宋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
明清时期,宗族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为了重整封建宗法关系,明代各个宗族纷纷建祠修谱、创立族田义庄。
“义庄之设遍天下。
”适应宗族人口增加、规模扩大等情况,明清时期宗族社会保障主要表现为周贫、济困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虽曾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但其规模及设施等似未必能超过宋代。
明清时期的最大亮点无疑是民间慈善活动的兴盛。
中国历史上的慈善活动早就已经出现,但其成为一种由团体机构主持的社会事业则始自明代后期。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5月)语文.doc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5月)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
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
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
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
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
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
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C(C项中所谓“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言下之意先秦两汉文化就是纯粹的中国文化,这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诚然,原文确实说过“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这样的话,但原文并没有说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就是纯粹的、没有受到他种文化影响的中国人。
事实上,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B(原文指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
由此可见,这种“新的话语”也是两种文化交流中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B项“唯一”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3.B(作者认为“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作者并没有一概反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
从这个观点也推不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众所周知,“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应该是重要而有意义的。
)4.D(籴:购买。
)5.B6.A(经略使韩缜赏识他。
)7.(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要点:“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要点:“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出省略的兼语“之”和整句句意。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得2分,简要分析3分)9.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分析3分)10.(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1.(1)答E给3分,C给2分,A给1分,答B、D不给分。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语文试题(附中版)-(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
“五四”以后,西风狂飙。
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
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
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
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
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郦道元《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杜甫《登高》中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 。
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李嘉祐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①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②,应念倚门愁。
【注】①弓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
②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写细草绿满汀州,把春草和离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点明了春日送别友人出游的背景,又呼应了标题的内容。
B.颔联写王牧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借用典故表明王牧承继家学,擅长诗赋,才华横溢,从而表达对朋友的赞许之意。
C.尾联以阮籍和阮咸喻王牧叔侄,设想叔父见到王牧之后对侄子怜爱有加,不舍他离开,于是作者嘱咐王牧念及母亲早日归来。
D.这首诗虽为友人出门游历开阔眼界而高兴,但也流露出作者难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因而诗歌呈现出哀伤惆怅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它们的继承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它们的发展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阿拉伯数字融入中文书写系统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
阿拉伯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的扩展一方面是由于文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书写简便,与汉字的区别性好,(),因而在获得中文书写系统的接受后迅速在各个领域扩展使用。
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国海警部队正配备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先进舰艇,他们拥有首屈一指的远航巡逻艇,船上还配有足以对抗小国海军的武器。
②德国核物理学家鉴于希特勒的疯狂,让原子弹试验胎死腹中;无独有偶,爱因斯坦也痛悔对原子弹研制所做的贡献。
③就在万科股权争夺战拉锯14个月之时,万科公布了一笔近130亿元的收购计划,人们对此街谈巷议,引来许多猜测。
④三千奇峰拔地而起,八百溪流蜿蜒曲折,集秀、幽、野、险为一体的张家界峰林洞瀑,可谓秀色可餐,让人流连忘返。
⑤这部小说刚一连载,就引起了巨大轰动,接着,出版人、制片人、编剧等纷至沓来。
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
⑥南海仲裁案,是一些国家以“海洋法治”之名,行搅乱地区和平之实,他们把菲律宾政府推向前台,意图火中取栗,实现其野心。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来源】【百强校】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理解能力。
可根据词语意思及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首屈一指:表示第一,引申为最好的。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有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多含贬义。
此处用错褒贬。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
名词性短语误用为动词且语义重复。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人出力,自己上当却一无所获。
此处用错对象。
所以选C。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例如“火中取栗”一词就属于用错对象,“无独有偶”就属于贬义褒用的错误。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_一_(文)教师
(
x b ,
)
2
存在子区间使得 g′(x)>0 成立, 2bx 1 ,设 h(x) 2x2 x
1 g′(x) x
2 x b
(
)
2x2
2bx 1,
1 1 则 h(2)>0 或 h 2>0,即 8 4b 1>0 或2 b
9 1>0,得 b< ,故选 C. 4
选择题答题卡 题 号 答 案
(1) C
文科 学试题(附中版) (这是边文 请据需要手 删加)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 2017 届高 本试卷 第 卷(选择题)和第 数 学(文科) 卷(非选择题)两部 ,共 8 考试卷(一) 时 钟 满
120
150
第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 3 12,则 + 的最小值为(D) a b (A)4 8 (B) 3 11 25 (C) (D) 3 6
解析 由 等式组作出可行域如图,由 a>0,b>0, 可知当直线 z ax by 经过点 P(4,6)时,z 取得最大值, 2 3 2a 3b 2a 3b 13 3a 2b a b 6 b a 25 ,当 a b 6
(2) B
(3) A
(4) D
(5) B
(6) B
(7) A
(8) A
(9) D
(10) D
(11) C
(12) C
第 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3~2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24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 (13)在一个盒子中有 别标有数 1,2,3,4 的 4 张卡片,现从中一次取出 2 张卡片, 1 则取到的卡片 的数 之和为 5 的概率是__ __ 3 (14) 出 列 等式 1 1 1+ + >1, 2 3 1 1 1 3 1+ + +…+ > , 2 3 7 2 1 1 1 1+ + +…+ >2, 2 3 15 … n+ 1 1 1 1 1 则按 规律可猜想第 n 个 等式为__1+ + + +…+ n+1 > __ 2 3 4 2 1 2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量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始于六朝志怪。
放眼二十四史,其叙述者无不扮演无所不在的第三人称目击者的角色,历史人物的一切言行(除了心中所想与“密语”),史家都了如指掌。
史家的这一叙事方略,可以说是职能使然。
盖史家需要完整地把握全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视野之内,全知是他的权力,也是他的责任。
与史家相比,志怪小说家不需要宏大叙事,他对仙、鬼、怪的世界也不可能全部了解。
特定人物的见闻既是志怪小说家了解仙、鬼、怪世界的必要渠道,也是他取信于读者的必要条件。
第三人称限知叙事遂应运而生.《搜神记》《幽明录》《搜神后记》随处可见这样的实例。
比如《搜神记》卷一九《张福》:鄱阳人张福船行,还野水边。
夜有一女子,容色甚美,自乘小船来投宿,云:“日暮畏虎,不敢夜行.”福曰:“汝何姓?作此轻行,无笠雨驶,可入船避雨。
”因共相调,遂入就福船寝。
以所乘小舟,系福船边。
三更许,雨晴月照,福视妇人,乃是一大鼍,枕臂而卧。
福惊起,欲执之,遽走入水.向小舟,是一枯槎段,长丈余。
所谓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是说作者不能自由地发布信息,而只能借助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发布信息,作者不能告诉读者“这个人物”所不知道的任何内容。
在《张福》中,“这个人物”是张福.读者随着张福乘船来到“野水边”,读者借助张福的目光见到鼍怪的前后表演;作者仍然是故事的叙述者,但没法对故事做“全知”的描述——张福所看见的“容色甚美”的“女子"其实是鼍怪,作者也只能照张福所看到的假象来叙述;张福最终知道了“女子”是鼍怪,真相浮出水面,作者也跟着他恍然大悟。
作者没有讲述任何一点张福所不清楚的情况.张福的见闻限制了作者知晓的范围,相关的信息,无论真假,都只能由他提供和确认.《张福》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方式来讲故事,其效果是多方面的:一是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讲故事的过程也是一个提供证明人的过程;二是故事讲得更为曲折,有悬念意味。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
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高考模拟(三)语文试题.pdf
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
时量1 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隔靴搔痒穷形尽相赍志而殁(jī)岿然不动(kuī) B.金殴无缺如鲠在喉处变不惊(chǔ)身陷缧绁(léi) C.鞭辟入里暴戾恣睢谆谆教诲(jūn)不容置喙(huì) D.和言悦色文恬武嬉毁家纾难(shū)溘然长逝(kè)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好书使人手不释卷,是因为里面的思想好,人物使人喜爱。
但如果不是那语言把这些东西写出,形容出,读者也就不会为它废寝忘食了。
古书上记载佛教里的和尚在禅房里讲经,讲得天花乱坠,百鸟全飞了,猛兽也驯服了,路上的小贩们也都放下担子听。
这不见得是佛法无边,我想还是那个和尚在语言上有功夫,才能如此引人入胜。
A.手不释卷B.天花乱坠C.佛法无边D.工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俩表演的小品,总是想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人们看多了,不免产生煸情之嫌。
B.当喧器繁杂的都市生活令你满脸倦容时,请读一点泰戈尔吧,他会让阳光酒满你的胸膛。
C.刘奶奶听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激动地说:“我们的时代真是造就模范的时代啊!” D.他有着说不尽的后悔和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4.从修辞的角度看,依次填放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沿着狭长的河西走廊,祁连山蜿蜒曲折, 。
在古长城的嘉峪关外,祁连山是触目的高峰,,仪表堂堂,头戴银盔,身挂银枪,手执银剑,俯视着辽阔的大地。
从山巅向远望去,波浪汹汹的雪线,。
浩浩荡荡地穿过了群山,向天边飞了过去。
多么动人心怀啊! ①好像一道坚固的城墙似的,向西迤逦而去 ②好像一条飞龙似的,向西迤逦而去 ③却像一位银发苍苍的将军 ④却像一位威武不屈的战士 ⑤好像伸展着的白色海岸 ⑥好像一条银色的长河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④⑤ D.②③⑥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一)语文命题人:傅晓原谢朝春李钊谷辰晔彭君辉刘芳审题人:刘芳谢朝春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基于全球化信息化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利益不可分割、生死相关、患难与共这一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个关于国与国、人与人关系认识及其意义建构的价值理念。
这一既根源于现实世界关系状况又着眼于未来世界理想关系建构的价值理念远远地超越了一般共同体的层次和视域,主张发展起一种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和责任共担的共同体伦理意识和精神,建构一种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范式或类型。
在中国,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世界”的描写。
中华先贤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儒家孟子主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道家庄子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命题,佛教有“大船愿载千万人”的神谕,这都在某种意义上彰显了命运共同体的意蕴。
在当代,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内涵的伦理精神是一种将利己与利他、利国与利群有机结合起来的己他两利主义和己群诸重主义。
命运共同体在价值观上反对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反对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也反对那种不顾及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所谓绝对整体主义。
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是指共同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共损共荣,亦即任何成员的价值、功绩和名誉,同时也是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群体的财富;前者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后者的同时增加或减少。
正是通过这一点,命运共同体将自己与其他共同生活形式,尤其是与现代的自由主义社会区分开来。
因为在后者这里,人们所拥有的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相同的利益——即他们都同样地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满足。
同时,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情感共同体,建基于共同的情感追求和情感偏好。
“亲仁善邻”“睦邻友好”是情感共鸣的集中表现,此处含有地缘共同体的某些天然情感要素,同时也需要后天的情感沟通和情感提升。
那么,是否不是邻居的国家就不能成为情感共同体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伦理传统,并且认为情感共鸣主要是在道德情感、情趣和情志中展开或达成的。
而价值共识是命运共同体在精神层面必然生发的伦理品质。
命运共同体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但是因为有着价值共识,所以彼此或多方之间能够本着求同存异、包容互谅、沟通对话、平等交往的原则来化解矛盾,创设和谐发展的格局和愿景。
人类共同体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首先必须汇聚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这一点上,从此出发,珍爱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保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树立好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伦理意识,反对那种为了个体利益而伤害共同体利益的利己主义行为,就成为命运共同体所必备的价值共识。
而责任共担则是命运共同体发展和运行的一种伦理保障。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或“世界历史”时代。
不同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并将继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既根源于现实世界关系状况又着眼于未来世界理想关系建构的超越了一般共同体的层次和视域的价值理念。
B.在我国历史上,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后来,儒释道三家的某些主张也都包含了命运共同体的一些精神内蕴。
C.命运共同体与现代的自由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将利己与利他、利国与利群有机结合起来.而后者只追求自我利益。
D.命运共同体内的个体因为有着价值共识,彼此之间能够求同存异、互相包容、沟通对话、平等交往,所以不会产生矛盾。
1.D(“所以不会产生矛盾”错,文本第六段“命运共同体不意味着没有矛盾”,D项曲解了文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义集中体现为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和责任共担,本质上是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共同体主义伦理观。
B.零和思维、利己主义和绝对整体主义是命运共同体所不认同的,它倡导的是走包容互惠、双向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C.“亲仁善邻”“睦邻友好”是情感共鸣的集中表现,这其中既有地缘共同体的某些天然情感要素,但也离不开后天的情感沟通和提升。
D.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讲信修睦、守望相助、加强竞争等都来源于这一基础共识。
2.D(“加强竞争”无中生有,文本第六段“树立好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伦理意识,反对那种为了个体利益而伤害共同体利益的利己主义行为,就成为命运共同体所必备的价值共识”,“加强竞争”不属于其共识范围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共损共荣,因此,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具有“共同利益”,关键在于判断利益各方是否“正相关”。
B.情感共鸣主要是在道德情感、情趣和情志中展开或达成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C.命运共同体内的成员享受共同利益,只有在不脱离对人类同伴的责任和对我们居住的地球的责任的时候,才是完全合理的。
D.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人类正在建构一种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范式,来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3.B(强加关系。
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非诠释了“情感共鸣主要是在道德情感、情趣和情志中展开或达成的”,而是为了说明相隔较远的国家也能成为情感共同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附图: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构成材料二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材料三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是阅读的方式在变。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博、微信。
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倾向于新闻评论,也具有其新闻价值。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4.C(A项,材料一客观分析了我国国民阅读的情况,并未关注“阅读危机”;B项,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不构成因果关系;D项,并没有暗示“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二项是(4分)()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读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沧,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传承人类文明,增强社会道德力量的诉求。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有很大的不同。
5.AD(B项,“显得不够专业”错;C项,“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错;E项,“阅读感觉有很大的不同”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