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中心论与跪拜礼仪王开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朝中心论与跪拜礼仪_王开玺
2001年1月Jan
第12卷第1期
河北学刊
HeBeieademieJrnalVl12
,2001
No.1
天朝中心论与跪拜礼仪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摘要]清廷的天朝大国思想意识,是由中国自身政治制度、统治阶层政治意识、社会历史、普遍的民众意识
等层面及中国周边某些国家认可、西方国家自身行为的影响等各种历史因素的综合凝结。
跪拜礼则是由古人的坐
姿演化而来。
要求外国使臣以跪拜之礼舰见清帝,并不符合近代国家关系的发展趋向。
但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的
是中国人自己的认识、反思,而不是外交的强迫,更不是武力的战争。
[关键词]文明古国;历史因素;国际因素;天朝中心论;跪拜礼仪
仁中图分类号]KZo3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一7071(2001)01一
01一7一04
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数千
年的演进,到了明清两朝,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以
宗藩关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别具东方色彩的国家政治体系,或叫做东亚国家关系模式。
明清统治者也因此而生成以不谙世界大势、闭目塞听、盲目虚骄自大为主要特征的天朝上邦思想意识。
这种天朝大国的思想,模糊了天朝君臣的目光,局限了他们的视
野,未能对18、19世纪之交发生了剧变的世界形势
作出清醒而迅速的适应性反应,致使中华民族经历
了巨大的历史灾难,痛失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进步时间。
对于明清,特别是清朝统治者的天朝大国思想及其要求外国使臣跪拜清帝的礼仪,西方殖民侵略者
的讥评甚多,其目的在于为他们的野蛮侵略行为开
脱罪责;我国的学人亦对这一天朝大国思想进行了
种种的批评,目的在于彻底摆脱这一思想的束缚,争
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但总的趋向是,人们对天朝中心论指责贬抑多,而具体分析、客观评价少。
下面笔者就天朝大国思想的成因作一简略考评。
一、中国社会内部历史因素的综合凝结
清廷的天朝大国思想意识,同其他思想意识一
样,并非完全是清统治者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
历史因素的综合凝结。
首先是中国自身政治制度层面的原因。
在中国远古时代,天子君主被视为是“受命于
天”的,自上而下大多相信“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种普天之下的土地财产、民人百姓皆为天子所有的政治伦理意识,在政治制度上
是以分封制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最初的分封对象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子弟,其后也分封无血缘关系
的有功异姓家族。
既然天下所有诸侯、大夫等的土地民人,皆是得之于天子的分封,那么他们也就必然负
有对天子贡献地方宝物、土特产品,定期
朝觑天子述
职的义务。
天子则根据其代天子治理当地的政绩优劣给予不同的奖惩。
在其后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虽主要采用了封建专制制度而不是分封制度,但并
未完全摒弃分封诸王、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理想模式。
秦末的项羽曾分封诸王;西汉王朝曾
分封诸王;西晋王朝曾分封诸王;明王朝亦曾分封诸
王。
分封制不利于皇权统治,因此不能作为一种政治
制度延续下来;“率土皆臣”的思想意识有利于皇权
统治,这一思想意识使得分封制度以一种异化的变
态形式—宗藩制度得以延续。
其次是统治阶层政治意识层面的原因。
周朝末年,礼崩乐坏,在以后的历史演化过程
中,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分封制虽不复存在,但“率
土皆臣”的思想,不但在封建君主直接统治范围内仍
具影响力,而且作为一种潜意识,不断被统治者推行
仁收稿日期]2000一09一19
〔作者简介]王开玺(1949一),男,河北省辛集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
117到其实际统治以外的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夷
狄奉中国,礼之常经,以小事大,古今一体。
’,1[」正因
如此,中国古代的君主多将某些西亚、中亚国家遣使
来华,赠送物产,视为慕义而至的朝贡者。
秦汉以前,特别是东周以前的统治者,似乎可以
征服周边一切民族,真正体会到天下共主的尊严。
但
伴随着历史的演化进步,封建统治者却不无遗憾地
发现,“天下”却原来很大很大,并不能使天下所有的
民族或国家皆臣服于自己。
在此情况下,现实社会中
“天下共主”的失落感、耻辱感,很快从“华夷之辨”观
派生出来的天邦上国、惟我独尊的荣耀感中得到了
补偿,甚至为其所代替。
这种自视为天朝大国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王
朝,甚至中国即将跨人近代的门槛之时。
如1837年4
月,两广总督邓廷祯给义律的谕帖内即有:“我朝化
成久道,四夷宾服,拱奉天朝,固已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矣”z[]`助’,不承认英国是与大清帝国平等的国家,
不容许其以“贵国”称谓天朝,更不得以“彼此和睦”
的关系比喻和规定中英两国的国家关系。
又如,1839
年7月,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祯、广东巡
抚怡良等为彻底查禁鸦片之事,参照天朝成案联衔
照会英国国王。
这一照会固然正义凛然地指出了英
国烟贩“以毒物害华民”的罪行,但同时也表现出浓
重的天朝大国思想。
其照会最后说:“我天朝君临万
国,尽有不测神威”,要英王“洁奸除惹,以保又尔有
邦,益昭恭顺之忱’心〕`P209一2川。
故此,《清朝续文献通考》说:“迄乾隆五十年,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
外交也,理藩而已。
”
再次是社会历史层面的原因。
明清两朝以前,无论是中国疆土的广裹、物产的
丰盈,还是社会制度的发达、经济生产力水平的先
进,抑或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是中国周边其他民
族和国家难以相比的;即使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相比
较,中国也无疑处于先进国的行列,形成了以中国为
核心的政治、经济、文化辐射圈。
这种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辐射,促进了东亚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社会
进步。
许多国家和人民,“慕中华而王散化久矣”,受
益于中华礼教的国家和民人倍感欣幸,“咸仰天而拜日:`何幸中国圣人之教沾及于我,’心〕。
有些国家的
国王“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带冠还国’心〕。
例如,原琉球国人民,“居本国皆赤足,惟人贡始靴也”川`P6“,。
有些外国国王,甚至于病逝后还要求“体魄托葬于中华”,并命其子孙后代“世世不忘天子恩’心」。
这种情况,必然促使中国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逐渐形成天
朝大国、惟我独尊的心理。
118
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交通和通信条件
的极端落后,更限制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目光和视
野,使他们难以了解到东亚以外的世界真相。
不但不
承认世界上有五个大洲,中国仅是其中的一个国家,
并不在大地之正中的说法,而且认为“意达里亚人所
称天下为五大洲,盖沿于战国邹衍稗海之说。
彼所称
五大洲之说,语涉诞逛’,8t〕。
清代的大文豪纪的也认
为:居华的外国传教士南怀仁所作《坤舆图说》中有
关世界七大奇迹的记载,亦并非真实可信,“疑其东
来以后,得见中国古书(如古代方士的《神异经》之
类),因依仿而变幻其说,不必皆有实迹’,9[〕。
另一位
大学问家阮元则认定哥白尼的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地
动说为:“上下易位,动静倒置。
”〔,。
〕而俞正燮则公开
嘲讽西方人“其言知识在脑而不在心”〔,`〕的说法。
中国封建统治者及封建士大夫的上述错误认
识,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直
隶总督琦善即曾说过:外国“地土刚坚,风日燥烈”,
每日以各种肉类为食,如无中国的茶叶、大黄之类的
泄药,“大便不通立死”。
而中国地处温带,物产丰盈,
“实造物予中土以制夷之大权也’,l[“P1(“`6,。
由此看来, 明清时期天朝大国、惟我独尊思想的出现,并非完全
是虚妄的产物,而是有着其客观的社会历史原因。
最后是普遍的民众意识层面的原因。
所谓普遍的民众意识,反映到中外关系上,最突
出的即是“华夷之辨”的思想。
最初的“华夷之辨”,是
就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关系而言的。
《春秋公羊传》中
曾说:“《春秋》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旧唐书》中更是明确指出
:“禹画九州,周分六服,断
长补短,止方七千,国赋之所均,王教之所备,皆谓华
夏者也。
以圆盖方舆之广,广谷大川之多,民生其间, 胡可胜道,此所谓番国也。
’,1[习由此看来,中原汉族统治者心目中对“夷狄”的界定标准有二:其一,就地理空间而言,华夷关系是以华夏的发祥地黄河一带
为中心,如同水波纹一样的辐射圈,自内向外扩散,
其辐射力量的强弱,亦是自内向外消减,愈是靠近外侧,力量愈小,直至完全消失。
愈是远离辐射中心的地方,文明程度愈差,即愈是不知礼义的蛮夷之邦。
其二,就华夏文明的实际影响力方面而言,凡是中原统治者的政治、军事势力所直接能及的地区,王道圣教所能被覆的地方,皆为华夏之区,而那些较少受到孔孟之道教化的国家和民族,自然属于夷狄之列。
华夷观念的核心思想是:华夏之地各个方面皆处于优
越先进地位,而蛮夷之地则荒僻落后。
正因夷狄之邦远离中土,无有圣教,故而“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
发左枉,人面兽心。
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l[〕。
中国古书所载夷狄之人是如此的未开化,在当
时的中国人看来,今日东来的外国人比古之夷狄更
为野蛮愚钝。
林则徐就曾说过:外国夷人与中华服饰
殊异,“浑身包裹紧密,短褐长腿,如演剧扮作狐、兔
之形’,:l5〕。
不但其白皮肤、蓝眼睛、高鼻子、络腮胡子
等外貌与华夏人迥异,而且其国多有夷狄之邦的野
蛮落后遗风。
最为骇人的是英国女王的婚事,竟然任
其“自行选择”,由此可见英国“是个蛮夷人之国,犬
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川`P4,9,
自西而来的外国人与中国传统意识中的夷狄之人何
其相似?甚至曾出使英国的副使刘锡鸿在”世纪70
年代仍在不无鄙夷地大谈“英人无事不与中国相反,
论国政则由民及君,论家规则尊妻卑夫,论生育则重
女而轻男,论宴会则贵主而贱客,论文字则自右而之
左,论书卷则始底而终面,论饮食则先饭而后酒”,其
原因即在于“盖其国居于地轴下,所戴者地下之天,
故风俗制度咸颠而倒之也”口6〕的奇谈怪论。
二、国际层面的原因
造成明清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的原因,除了上
述国内因素之外,尚有当时东亚地区的国际因素。
如
前所述,不但当时中国统治者宣传“天朝中心论”、
“天朝优越论”,声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滨,莫非王臣”,而且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亦认可了
这一理论。
例如,逞罗国的进贡表文中即有“卑国世
荷皇恩,久沾德化’心P(j5,’之语。
越南的进贡表文中亦
有“臣乖守炎邦,世承藩服,久洽同文之化,夙敦述职
之虔”〔6〕`p7`’之语。
造就明清
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的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国际因素,即是东渐而来的西方国家自身行
为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西方来华者,最初多为以通商牟利为目的
的商业冒险家和殖民主义者。
当中国的封建统治者
将其误认为是远离中华本土、与以往借朝贡之名行
贸易之实的朝贡国无异的“夷狄”之时,他们往往为
了商业的目的而予以默认或很少强烈反抗。
甚至一
些西方国家的使臣,也为了某种商业利益而’`自弃其
国威叩吕〕`P51’,听任中国的地方官或政府将其说成是
贡使,并向清帝以至清帝的御座行三跪九叩之礼。
据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说:荷兰国使臣于康熙年间来
华时,其表文(即国书)竟依仿当时藩属国对宗主国
的口吻写道:“外邦之丸泥尺土,乃中国飞埃;异域之
勺水蹄滓,原属天家滴露。
”,’」`挑。
,西方殖民者的上述“自甘卑贱”的言行,无疑会进一步加深中国统治者
自视为天朝上国的心理。
清廷人主中原以后,不断开
疆拓土,康、雍、乾三朝武功极盛,特别是乾隆帝平金
川、定伊犁、复台湾、征回部、战缅甸、降安南、胜廓尔喀等的“十全武功”,更使清统治者傲然自大。
大约与
此同时,欧洲各国使节相继来华,更使清统治者相
信,这一切皆“己国强大之所致”,产生了“外国公使
之来北京,皆朝贡命使他,朝贡国若是其众,历代中
未尝有如我清朝者也”[,9」`p788,的错觉。
其二,来华的各国商人“因商业竞争,欲垄断其
利,故互相倾陷排低于中国人之前。
甲某曰:`某国人
怀诈而来,不可近’,乙复报之。
以故,中国人之视欧
洲人,以为皆射利而忘义者”咖〕`P5l’。
特别值得指出
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初到中国之时,所带来的并
不仅是商业的竞争谋利,也不是其物质、精神文明,
或先进科学技术,而是烧杀抢掠的强盗行径。
正如一
位英国学者所说:“掠夺、谋害及经常诉诸武力,为欧
洲国家与中国开始贸易的特色。
在欧洲人还未充分
获得地位以前,他们已经获得`洋鬼子’这个难堪的
称号。
在中国人心目中,所有西方蛮夷的目的就是战
争与抢劫。
”卿〕〔P`“6,这种情况自然从另一方面使中国的统治者坚信,只有中国才是知礼义、晓廉耻的天邦
上国,从西方而来的外国人,不过是比中国周边的其
他落后民族或国家更为野蛮落后的“夷狄”。
三、“以民著踵”的安坐与跪拜礼仪
中国自古以来即好义而重礼,号为礼义之邦或
礼仪之邦。
早在殷商之时,即制定了帝王及百官的官
服制度。
同时,诸如趋、拜、拱手、作揖等致礼形式也
相继完善起来。
跪拜礼是中国古代向对方表示崇高
敬意的礼节,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
频繁的
一种礼节。
据《周礼·春官·大祝》记载,跪拜有九种
之分:“一曰稽首,二日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
日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
就历史事实而言,跪拜礼出现之初,并不带有、或者
说并不带有十分严重的等级或人格侮辱的色彩。
早
在上古之时,无论是宫殿廷堂还是官府民宅,皆无后
来的桌椅高床之类的生活用具,男女老幼不分贫富
贵贱,一律席地而坐。
此时的“坐”,并非今日意义上
的坐,而是类似于“`跪”。
其方法是“两膝著地,以况著踵而安者为坐”。
也就是说,人们以双膝着地,臀部抵
于脚根为坐。
这种坐姿,相互之间不是一方向另一方
的致敬,更不是卑己尊他的单向行为,而是无任何意
义的相对而坐,任何一方皆无屈辱色彩。
当人们采用
这种坐姿时,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话,只要将
腰杆伸直,臀部离开脚根,即演化为跪姿;而当人们
119以手触地之时,则演化为拜姿。
以头触地,则为叩首。
这种坐姿向跪拜演化的情况,在当今的日本尚有明
显的遗迹。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
的发展,桌、椅、床、凳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双
脚垂地而坐取代了席地而坐。
与此同时,站立地上的
作揖礼成为社会生活中常用的致礼方式。
至此,跪拜
礼才开始从心理上贬抑致敬者的人格尊严,从形式
上加大了彼此之间的尊卑差距,示以上下等级的人
格侮辱色彩日渐浓重,成为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
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
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通过对中国历代各种礼
仪制度的因革损益,制定了一整套冗杂繁琐的社会
政治礼仪。
仅跪拜一节,即有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之别。
我们仅以诸王册封仪为例:册封之日, “王、贝勒序立崇政殿前,内院官奉制册、印陈于案, 侯旨受封。
诸王等皆跪,宣册官、奉册官并立案东,次第宣毕,奉册、印授诸王等。
王等抵受,转授从官,复位。
礼毕,随奉册官赴清宁宫,诣帝、后前行礼,三跪
九叩。
遂出大清门,诸王等互贺,俱二跪六叩。
还邸,
福晋、夫人各行庆贺,府僚致贺诸王,二跪六叩。
贝勒僚属一跪三叩”,`」。
在各种礼节仪注中,臣民对皇帝的朝觑仪,皇帝对皇太后、太皇太后等三大节朝贺仪,对皇天后土神抵的祭礼礼仪,最为尊贵隆重,俱
需致以三跪九叩之礼。
各藩属国既共尊大清国为天邦上国,尊大清皇
帝为天下共主,那么无论其国的来华朝贡使臣,抑或
国王本人,对于大清皇帝来说皆为臣子。
既为臣子,
觑见皇帝施以三跪九叩之礼,就成为天经地义之事。
缘于以上种种原因,明清之际的中国封建统治
者产生出不承认外国人或外国与天朝平等的天朝大
国思想,并要求外国使臣以跪拜之礼觑见清帝,也就
不足为怪了。
当然,这一思想和礼仪要求,既不符合
实际,也不符合近代国家关系的发展趋向,迟早是要
改变的。
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中国人自
己的认识、反思,需要的是时间的磨合,而不是外交
的强迫,更不是武力的战争。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M〕.
[2](日)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M].台北:
文海出版社,1984.
仁3〕文庆,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一册[M〕.北京:中华
书局,1964.
[4〕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三仁M].
[5]明太宗实录:卷五十〔M〕.
[6]清朝野史大观:二册,卷四仁M].上海书店,1984.
[7]四部丛刊:《皇明文衡》,卷八十一[M〕.上海书店,1984.
[8]清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八[M〕.
「9二纪购,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四[M].
[loj阮元.畴人传:卷四十六仁M〕.
巨11)俞正燮.癸巳类稿:天主教论,卷十五[M」.
[12〕齐思和,等.鸦片战争:第一册〔M].
[13]刘晌,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M三.
[14」班固.汉书:卷九百四十七仁M].
[15〕林则徐.林则徐集:日记〔M〕.
〔16]刘锡鸿.英貂私记「A].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M」.
「17〕清朝野史大观:二册,卷三[M二.
「18」(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下册,第七十三章〔M].
[19〕萧一山.清代通史:二册[M].
〔2。
]姚贤镐,等.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一册[M〕.
[21]赵尔哭,等.清史稿:卷八十八[M」.
Haven一Dynasty一CenterandAmenityofBendedKnees
WANGKai一xi
(Histo,)D,!Partm。
,,t.BNU,Beijing100875,Chi,,a)
Abstraet:TlzeideaoftheHavendynastyandsuperpowerintheeourtofQingDynasty was
originatedfromhistoriealmulti一faetors,suehas(飞hina’5politiealsystems,politiealideologyof
rulingelass,s()eialhistoryandmasseonseiousnessete.Theamenityofbended,knee s,evolving,
fromt}zeaneientposeofsittixlg.ThefeudalrulersofChinarequiredalienenvoiestob endtheir
kneeswhenpresentingthemself,whiehdidn’tfitthedevelopingtrendsoftherelationshipamong
modernstates.However,thesolutiontothisProblemliesinthereeonsiderationands peeulationof
Chinesepeoplebutnotintheforeigneoereion,nottomentiontheforeeofwar. KeyWords:eivilizedandaneienteountry;internationalfaetors;Haven一Dynasty 一Center;
amenityofbendedknees
〔责任编辑:田卫平〕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