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6年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以电信号形式传导2.相关概念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原因是K+外流动作电位: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原因是Na+内流K+外流.Na+内流均为被动运输,即为协助扩散3.传导过程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内负外正受刺激时Na+内流内正外负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回路电流从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依次传导4.特点:双向传导(离体条件下)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规律总结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的电流表指针偏转a b d c(1)刺激a点时,b点先兴奋,c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d点(db=dc)时,b点和c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动作电位ab段—静息时,K+外流(协助扩散)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c段—受刺激时,Na+内流(协助扩散)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cd段—恢复静息,K+外流(协助扩散)膜电位为外正内负de段—兴奋完成后,钠—钾泵活动增强,将Na+泵出,将K+泵入(逆浓度梯度,主动运输)以恢复细胞内K+浓度高和细胞外Na+浓度高的状态注:Na+浓度影响动作电位,细胞外Na+浓度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传递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2.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1)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膜即轴突膜②突触间隙:内含组织液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亚显微结构(电镜)(2)突触的类型(3)突触存在部位: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C.轴突—轴突型3.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胞吐),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新的神经冲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注:兴奋时Na+通道开放,抑制时Cl-(阴离子)通道开放)4.传递特点及原因(1)单向的方向: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信号转变1)在突触处:电—化—电2)突触小体:电—化3)突触后膜:化—电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要慢,原因是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经过化学信号的转换5.神经递质的类型和去向类型兴奋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如:乙酰胆碱.多巴胺等抑制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如甘氨酸等去向:迅速被降解或回收到突触小体,以免持续发挥作用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兴奋剂和毒品(1)作用点:突触(2)作用方式1)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施放速率2)干扰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3)影响分解神经递质酶的活性(3)兴奋剂1)概念: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2)作用: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4)毒品: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可卡因(1)通过突触起作用1)作用对象: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的神经元2)正常情况: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3)机制:可卡因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4)后果: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活动,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2)可卡因能起到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3.责任和义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023全国高考真题生物汇编: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23全国高考真题生物汇编: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23全国高考真题生物汇编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单选题1.(2023山东高考真题)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

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B.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不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2.(2023天津高考真题)在肌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肌肉细胞需要释放一种蛋白质,其进入肌神经细胞后,促进其发育以及与肌肉细胞的联系;如果不能得到这种蛋白质,肌神经细胞会凋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这种蛋白质是一种神经递质B.肌神经细胞可以与肌肉细胞形成突触C.凋亡是细胞自主控制的一种程序性死亡D.蛋白合成抑制剂可以促进肌神经细胞凋亡3.(2023湖北高考真题)心肌细胞上广泛存在Na+-K+泵和Na+-Ca2+交换体(转入Na+的同时排出Ca2+),两者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

已知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心肌收缩。

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

关于该药物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心肌收缩力下降B.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升高C.动作电位期间钠离子的内流量减少D.细胞膜上Na+-Ca2+交换体的活动加强4.(2023辽宁高考真题)下面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④错误的是()A.①B.②C.③D.④5.(2023辽宁高考真题)尾悬吊(后肢悬空)的大鼠常被用作骨骼肌萎缩研究的实验模型。

将实验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甲组不悬吊;乙组悬吊;丙组悬吊+电针插入骨骼肌刺激。

4周后结果显示:与甲组相比,乙组大鼠后肢小腿骨骼肌出现重量降低、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等肌萎缩症状;丙组的肌萎缩症状比乙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尾悬吊使大鼠骨骼肌的肌蛋白降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B.乙组大鼠后肢骨骼肌萎缩与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减弱有关C.对丙组大鼠施加的电刺激信号经反射弧调控骨骼肌收缩D.长期卧床病人通过适当的电刺激可能缓解骨骼肌萎缩(1)依据以上机制示意图,LTP的发生属于(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2021届新高考生物精品复习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21届新高考生物精品复习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形成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
Na+
位变化,如此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
复为静息电位。
刺激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内正外负 内负外正
兴奋传导方向
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兴奋传导的机制和过程
(1)静息电位表现为 内负外正 ,是 K+ 外
流形成的。 (2)动作电位表现为 内正外负 ,是 Na+ 内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传递特点: 单向 传递
①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方向: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or细胞体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 使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 (兴奋或抑制)。 种类:
突 触
突触后膜有两种:① 细胞体膜简称胞体膜
② 树突膜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兴奋
传递过程: 轴突 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 释放突触前膜
递质
信号转换: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原因:
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
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兴 奋剂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 2.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 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3.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突触来起作用的。

新高考生物-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新高考生物-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1)科学思维——基于具体反射过程,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以及突触处的传递方式和特点。

(2)社会责任——拒绝毒品,宣传滥用兴奋剂等药品的危害。

知识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知识点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2.传递特点及原因知识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相同。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6)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7)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 1.阅读下图,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教材P27“图2-6”拓展(1)在图①状态下刺激b处,按照兴奋传导的时间先后重新排序:①④②③。

(2)图①中指针不偏转说明什么?维持这种电位的离子基础是什么?提示: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

(3)图②中a处兴奋的离子传导基础是什么?提示:Na+内流。

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教材P29“图2-8”(1)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吗?提示:是。

(2)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它由突触前膜释放后怎样到达突触后膜?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二者结合后发生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什么?提示: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知识梳理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叫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③传导特点:可以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单向传导)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的传递(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2)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其他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递特点①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教材拾遗神经递质的成分及作用:(P19相关信息)(1)神经递质的种类: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2)功能分类: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

(3)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胞吐。

(4)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一是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另一途径是回收再利用,即通过突触前膜转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再利用。

1.判断关于兴奋传导说法的正误(1)人体细胞中只有传入神经元能产生兴奋(×)(2)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3)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4)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其上传导(√)(5)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可以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2.判断关于兴奋传递说法的正误(1)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2)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充满组织液(√)(3)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5)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6)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的身体中,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生理过程。

它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协调身体的各种活动。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这个过程,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神经冲动产生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基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即膜内电位较膜外低,约为-70mV 。

这是由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不断地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将钾离子泵入细胞,从而维持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例如,当刺激使得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时,钠离子迅速内流,导致膜电位去极化。

如果去极化达到一定的阈值(约-55mV ),就会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例题 1: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约为膜外的 30 倍,而膜外的钠离子浓度约为膜内的 10 倍。

这说明了什么?答案:这表明了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神经冲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播一旦膜电位达到阈值,就会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即要么不产生,一旦产生就会达到最大幅度,并且不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动作电位产生后,会沿着细胞膜迅速传播。

这是由于在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细胞膜的电位发生变化,使得相邻部位的细胞膜去极化,从而引发新的动作电位。

例题 2: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同时向两个方向传播吗?为什么?答案:通常情况下,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是单向传播的。

这是因为在动作电位产生后,细胞膜会有一个短暂的不应期,在此期间细胞膜无法再次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保证了动作电位的单向传播。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主要有两种:有髓鞘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的连续传导。

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中,髓鞘起到了绝缘的作用,动作电位只能在郎飞结处产生和传导,从而大大提高了传导速度。

【07-12】6年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07-12】6年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12某某)25.(10分)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

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形式进行传导。

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

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X和通透性增强,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免疫。

【答案】(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2)内正外负;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非特异性【解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即神经冲动,当兴奋传到轴突末端时,刺激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使其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2)M点在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

由图可知,手指皮肤下有感受器,a神经元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而兴奋在反射弧中各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只能在c神经元内传导,不能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

(3)皮肤毛细血管舒X和通透性增强,血浆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012某某)4.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B.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C.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D.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解析】骨骼肌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是由许多胚胎细胞经细胞融合而成的,因此每一个骨骼肌细胞靠近细胞膜处有许多细胞核,A项错误。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神经冲动的产生神经冲动,也称为动作电位,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

它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以及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所导致的。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则是膜外高于膜内。

同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相对较高,而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较低。

这使得钾离子有向外扩散的趋势,从而在细胞膜内外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通常约为-70mV 。

当神经细胞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会迅速增加,大量钠离子涌入细胞内,导致细胞膜内电位迅速上升,从-70mV 变为+30mV 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这个过程被称为去极化。

随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而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大量外流,使得细胞膜内电位又迅速下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产生后,会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

神经冲动的传导具有以下特点:1、双向传导:神经冲动可以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个方向传导。

2、绝缘性:不同的神经纤维之间相互绝缘,不会相互干扰。

3、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在结构和功能完整的情况下才能传导神经冲动。

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冲动的传导相对不容易疲劳,可以长时间保持高效。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主要有两种:1、局部电流传导:在神经纤维的某一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这种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神经冲动的传导。

2、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中,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在郎飞结处,这使得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大大加快。

三、例题分析例题 1: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细胞体传导C 兴奋部位的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答案:C解析: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向两个方向传导,即双向传导,A、B、D 选项错误;兴奋部位的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 选项正确。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南通高三统考)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e两点电位形成的原因主要是K+外流B.b、d两点膜内Na+浓度相等C.bc段Na+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D.刺激强度越大,c点的电位越大2.任氏液是一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另外还含钾离子、钙离子等其他离子。

在任氏液中培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微电极插入神经细胞,可记录该细胞的动作电位,如图所示,a、b、c、d为曲线上的点。

研究小组进行下列两个实验,实验一:在任氏液中加入四乙胺(一种阻遏钾离子通道的麻醉药物);实验二:降低任氏液中钠离子浓度,其他条件不变。

两实验均测定动作电位的发生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一从c到d速度减慢B.实验一中,内外两侧均不会产生局部电流C.实验二获得的动作电位,c点膜电位会降低D.实验二中,有可能检测不到动作电位产生3.(2024·重庆八中高三月考)甲、乙、丙三个神经细胞位置关系如图(图Ⅱ为图Ⅰ局部放大)所示。

为探究它们之间的功能联系,科学家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

若先刺激B点,紧接着再刺激A点,细胞丙不产生兴奋。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兴奋只能从甲传到乙,从乙传递到丙B.神经信号可以从轴突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C.使用药物阻止①处神经递质的回收,乙更容易兴奋D.若①处的神经递质直接弥散到②处,不会引起丙的电位变化4.(2024·厦门高三二模)如图是某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膜外的电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电极a刺激神经,则电信号在反射弧中进行双向传导B.用电极a刺激神经,若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传出神经受损C.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若c部位电表不偏转,说明d部位受损D.不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刺激a处还是b处都不能完成反射5.(2024·武汉华中师大附中高三模拟)利用药物打开神经细胞细胞膜上Cl-通道,导致Cl-内流。

高考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终稿高考

高考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终稿高考

“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 公益 活动:历年高考题PPT版制作。本课件 为公 益作品,版权所有,不得以任何形式 用于 商业目的 。2012 年1月15 日,汉 水丑生 标记。
A
(2008天津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
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
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 (填写标号);能进行兴奋传
导的是
(填写标号)。
②、④
①、③
“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 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PPT版制作。本
课件为公益作品,版权所有,不得以 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目的。2012年1月15 日,汉水丑生标记。
“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 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PPT版制作。本
课件为公益作品,版权所有,不得以 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目的。2012年1月15 日,汉水丑生标记。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感__受__器___。
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 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PPT版制作。本
课件为公益作品,版权所有,不得以 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目的。2012年1月15 日,汉水丑生标记。
反射 。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大脑皮层 。

高三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高三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高三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知识梳理
1.动作电位的传播与电流计指针偏转
(1)图示(以坐骨神经为例)
①静息时,电表上没有电位差(图1),说明坐骨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②当在坐骨神经一端(a)给予刺激时(图2),靠近刺激端电极处(b)先变为负电位(图3),接着恢复(图4)。

③传至另一电极处(c)又变为负电位(图5),接着又恢复(图6)。

可见刺激坐骨神经时,产生一个负电波,它沿着神经传导,这个负电波叫做动作电位。

(2)若该过程,电流右进左出为正,绘制的电位双向变化图示应为。

2.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兴奋的产生:兴奋是以动作电位即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都可产生兴奋。

(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
①a 点之前——静息电位:此时K +通道打开,K +外流(属于易化扩散),Na +通道关闭,使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电位差为负值;呈内负外正。

②ac 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后,K +通道关闭,Na +通道开放,Na +
迅速大量内流,。

2025高考生物总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2025高考生物总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第35讲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课标内容(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考点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提醒①K+外流后,细胞膜内K+浓度仍大于膜外;Na+内流后,膜外Na+浓度仍大于膜内。

②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与刺激强度无关。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换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在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兴奋的传递过程①过程②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特点神经递质(4)神经递质与受体提醒若神经递质是NO,则通过自由扩散释放。

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2023·山东卷,16C)(×)提示当膜内变为正电位时则抑制Na+的继续内流。

(2)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2021·辽宁卷,16D)(×)提示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

(3)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2021·河北卷,11C)(×)提示内环境K+浓度升高,会导致K+外流减少,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减小。

(4)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2021·全国乙卷,4A)(×)提示会引起Na+内流。

(5)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

(2020·江苏卷,14A)(×)提示天冬氨酸不含S元素。

2024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2024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第25课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考点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也叫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

①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突触的类型:主要有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

(2)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及原因: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作用位点: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

(2)作用机理: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3)毒品和兴奋剂的危害:使人形成瘾癖,对人体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1.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 2.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 3.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6.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1.细胞外液K+、Na+浓度大小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2.膜电位测量的两种方法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比较项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信号形式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快慢方向可以双向单向传递4.神经递质的本质及作用化学成分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甘氨酸、乙酰胆碱等功能兴奋性递质可导致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实现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的电位转化抑制性递质可导致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去向回收再利用通过突触前膜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再利用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K+的通透性,Cl-进细胞或K+出细胞。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梳理第38课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梳理第38课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8课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标要求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考情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3·海南·T92023·江苏·T212023·广东·T192023·浙江6月选考·T202022·全国乙·T32022·北京·T82022·山东·T92022·海南·T172022·河北·T212022·广东·T152021·江苏·T62021·海南·T92021·湖北·T232021·辽宁·T162021·天津·T22021·全国乙·T42.膜电位变化2023·全国乙·T302023·北京·T172023·山东·T162023·湖北·T152021·河北·T112021·江苏·T212021·湖南·T112021·湖北·T17考点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提醒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2)兴奋传递的过程提醒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每个小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12山东)25.(10分)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

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形式进行传导。

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

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免疫。

【答案】(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2)内正外负;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非特异性【解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即神经冲动,当兴奋传到轴突末端时,刺激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使其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2)M点在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

由图可知,手指皮肤下有感受器,a神经元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而兴奋在反射弧中各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只能在c神经元内传导,不能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

(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血浆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012浙江)4.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B.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C.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D.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解析】骨骼肌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是由许多胚胎细胞经细胞融合而成的,因此每一个骨骼肌细胞靠近细胞膜处有许多细胞核,A项错误。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要比突触前膜的表面积大,C项错误。

一个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只能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电位并不能传播,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增加,开放的通道增多,电位逐渐加大。

当突触后膜上的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才会产生动作电位,D项错误。

【答案】B(2012新课标)4.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C【解析】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这是条件反射,反射路径是酸梅的形态、颜色等条件刺激物→眼睛上的感光细胞→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及其他中枢→传出神经→唾液腺。

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肯定有“电—化学—信号”的转化。

由于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后天学习才形成的反射活动,因此,条件反射也是需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2012新课标)30.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

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b是,c是,d 是。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填“轴突”、“树突”、“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填“轴突”、“树突”、“细胞体”)。

【答案】(1)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2)大脑皮层(3)轴突细胞体【解析】(1)由图(a)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兴奋后,神经冲动沿b传入神经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收缩,使肺收缩,引起呼气。

(2)人体屏住呼吸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

(3)图(b)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

(2012江苏)29. ( 8 分)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

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

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

(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

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处的传输。

(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者不能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受试者的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从而干扰测试结果。

【答案】(1)稳态(2)延长(3)大脑皮层和脊髓(4)突触(5)反射弧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解析】(1)乙醇属于内环境中的外来物质,一段时间后,乙醇的浓度逐渐降低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推测乙醇会延长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机体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参与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的神经中枢为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以及脊髓等。

(4)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二者结合在突触处完成,所以推测它作于与突触;(5)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其不适合做受试者。

(2012安徽)2.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 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C. 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 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答案】A【解析】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Na+的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此过程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和神经调节,平时要记住在这方面的一些特例,对解题有很好的帮助,难度不大。

(2012安徽)3.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自动的细胞死亡【答案】D【解析】脊椎动物的细胞凋亡发生在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A错误;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可以连接几个靶细胞,B错误;由题干可知,神经元凋亡与是否接受了足够量的神经生长因子有关,C错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D正确。

(2012上海)24.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答案】A【解析】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使Ca2+进入突触前膜内,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将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加快。

(2012上海)27.用电刺激离体蛙心的某条神经能使心跳变缓,有人做了如图10所示的实验,本实验提示A.电流通过神经传导B.神经与心肌收缩没有关联C.神经通过放电使心跳变慢D.神经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使心跳变慢【答案】D【解析】刺激供体心脏的某神经,然后从供体心脏吸取浸泡液,能够导致受体心脏心跳减缓,可以知道心脏中因电刺激神经而出现了某种化学物质使心跳变慢。

(2012上海)(八)回答有关生物体内信息传递和调节的问题。

(10分)图2l为人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示意图。

64.在A、B、C三图中,靶细胞对信息的接受具有相似的结构基础,即_______,其化学成分为__________,因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具有特异性。

65.A、B、C三种方式中,能表示脂肪细胞接受胰高血糖素的是________;表示T淋巴细胞介导细胞免疫的是____________;肉毒杆菌通过抑制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而导致肌肉松弛,其中神经递质作用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高度紧张时心肌细胞收缩加速,其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人类以及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舌和软腭分布着丰富的卵状味蕾,每个味蕾约含100个味细胞,每个味细胞只负责感应酸、甜、苦、咸、鲜五大主体味觉中的一种,其基部与相应的味觉神经相连(图22)。

味细胞靠其特殊的质膜表面受体感应相应的化合物,当一种化合物被一种味细胞的质膜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后,受体便通过G蛋白调控并打开附近的离子通道,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膜电位的改变(图23),后者经味细胞基部的味觉神经传递至脑部味觉中枢,最终产生味觉。

猫科动物在早期进化阶段缺失了针对甜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T1R2,因此表现出对糖类食物的冷漠行为。

66.据上所述,每个味蕾中对应一种味觉的平均味细胞数为________:味细胞质膜表面受体激活离子通道打开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

67.据上所述,若要使小鼠对苦味物质产生“甜”的喜好感,合理的做法是__________。

A.抑制小鼠苦味神经之间的冲动传递B.刺激并打开甜味细胞质膜上的离子通道C.阻断小鼠苦味细胞与其味觉神经之间的联系D.将识别苦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导入小鼠甜味细胞中表达【答案】64.受体蛋白质65.B A C BC66.20 化合物与受体结合67.D【解析】64. A图表示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B表示信号分子通过血液循环与靶细胞进行信息交流,C表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在这三种信息传递方式中,靶细胞能接受信息,与靶细胞上对应的受体有关,受体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