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⑶徙(xǐ)倚(yǐ):徘徊.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鉴赏】《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鉴赏】《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登岳阳楼二首宋代: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晴空万里,湖面风平浪静,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晚秋后异乡旅人登楼望景,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向北看只见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则看见枫叶红艳似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一路只顾观赏风景很少留神思考,结果到了巴陵还未作出好的诗篇。
注释: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xǐ)倚(yǐ)湖山欲暮时。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创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陈与义古诗《登岳阳楼》
陈与义古诗《登岳阳楼》陈与义古诗《登岳阳楼》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与义古诗《登岳阳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鉴赏】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
“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鉴赏】《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陈与义《登岳阳楼》全诗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鉴赏】《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登岳阳楼》陈与义 译文+集评+总案(有质量)
《登岳阳楼》陈与义译文+集评+总案(有质量)
【译文】面对洞庭湖,背靠长江水,夕阳垂地,岳阳楼上帷幔不动,秋气萧森。
徘徊在这西蜀、东吴分界处,笼罩湖山的是暮色沉沉。
远道来此还把远方眺望,三年逃难换来此番登临。
白头人冒着西风来吊古,古老的树、苍茫的波使我无比伤心。
【集评】元·方回:“近逼山谷,远诣老杜。
”(《瀛奎律髓汇评》卷一)
明·胡应麟:“此雄丽冠裳,得杜调者也。
”(《诗薮》外编卷五)
清·纪昀:“意境宏深,真逼老杜。
…帘旌不动‟,乃楼上闲寂之景。
”(《瀛奎律髓汇评》卷一)
【总案】高宗建炎二年(1128),陈与义避乱来到岳阳,登岳阳楼,眺洞庭湖,感而赋此诗。
在靖康事变以前,陈与义已颇有诗名,但那时的诗主要写闲情逸致,如传诵一时的《夏日集葆真池》诗等。
靖康乱起,陈与义仓皇南奔,经历了一番颠沛流离后,才认识到杜诗的伟大:“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陈与义集》卷一七)从此以后,陈与义的诗风发生了突变,“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简斋集》)变化的契机在于学杜。
这首诗意境阔大,风格沉郁,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内涵,都酷似杜诗。
江西诗派一向从学杜相号召,但黄庭坚等人主要着眼于学习杜诗的艺术,而到了陈与义,又进而学习杜诗的思想精神,这正是南北宋之际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⑴帘旌(J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倚(Y):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北宋靖康二年(1127 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登岳阳楼二首》宋代陈与义
《登岳阳楼二首》宋代陈与义出自宋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及注释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
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危楼。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晴空万里,湖面风平浪静,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晚秋后异乡旅人登楼望景,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
向北看只见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则看见枫叶红艳似火。
一路只顾观赏风景很少留神思考,结果到了巴陵还未作出好的诗篇。
注释: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徙(xǐ)倚(yǐ):徘徊。
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吊古:哀吊,凭吊。
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杪(miǎo)秋:晚秋。
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白首:白发。
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登岳阳楼二首(陈与义)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登岳阳楼二首(陈与义)全诗赏析,原文翻译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⑴。
登临吴蜀横分地⑵,徙倚湖欲暮时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⑷。
白头吊古霜里⑸,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⑹,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⑺,日落君山元气中⑻。
北望可堪回白首⑼,南游聊得看丹枫⑽。
翰林物色分留少,到巴陵还未工。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⑹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⑺杪(miǎo)秋:晚秋。
⑻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⑼白首:白发。
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⑽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白话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2]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4] [5]其一《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
登岳阳楼(陈与义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宋代: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标签写景、抒怀、感慨、登楼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赏析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
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注释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③徙(xǐ)倚(yǐ):徘徊。
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⑤吊古:哀吊,凭吊。
(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分)(2)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
(2分) (3)颔联的景物描绘渲染了什么意境?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2分)夕阳迟欲暮时(2)(2分)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渲染了宏阔雄壮的意境。
颔联的第一句写登临放眼,思绪翻滚,想到三国时吴蜀为争荆州而交战的历史事件,一幕幕悲壮激烈的画卷便历历在目。
这便为读者渲染了宏阔雄壮的意境。
第二句写诗人避难至此,凭高望远。
所见之景中,“湖山”之景表现了气象开阔如昔。
(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B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二:1、《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一、原文。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全诗赏析,原文翻
译
天入平湖晴不⑹,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⑺,日落君元气中⑻。
北望可堪回白首⑼,南游聊得看丹枫⑽。
翰林物色分留少,到巴陵还未工。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涛不惊,斜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好多人都在看晚秋的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能够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能够看到红色的枫叶。
一路赏
识风景,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程。
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这就描述了多种光景:天空、
湖水、倒影、夕日、大雁,组成了洞庭湖特有的美景。
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有同样神韵,不加修饰,不过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到。
第二联写人亦
写景,并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夜晚时分。
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程了,并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光景,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
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绘将整首诗推向热潮,对仗工整,别有韵
味。
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
从侧面烘托了洞庭之间风光之好。
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同样,是忧的,由于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同样的,不过被
隐蔽了,这首诗实质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好观景排忧之情。
《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
《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一、原文。
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二、注释。
《登岳阳楼》共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於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y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三、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四、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陈与义生于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1138年(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登岳阳楼》二首朝代:宋代作者:陈与义原文: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登岳阳楼》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登岳阳楼》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⑹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⑺杪(miǎo)秋:晚秋。
⑻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⑼白首:白发。
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⑽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登岳阳楼》赏析其一《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
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全诗赏析,原文翻
译
天入平湖晴不⑹,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⑺,日落君元气中⑻。
北望可堪回白首⑼,南游聊得看丹枫⑽。
翰林物色分留少,到巴陵还未工。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
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
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
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
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
味。
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洞庭之间风光之好。
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