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学会使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3.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2.难点: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体积的概念。

(2)提问:什么是密度?它有什么物理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2.理论讲解(1)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讲解密度公式: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3)讲解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kg/m³)。

3.实验探究(1)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测量物质的密度?(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a.选择待测物质,用天平测量其质量。

b.用量筒测量待测物质的体积。

c.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d.记录实验数据。

(3)进行实验操作:a.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b.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c.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实验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质密度的计算结果。

(2)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

5.课堂小结(2)强调密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复习密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密度单位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理解密度概念:在理论讲解环节,我会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铅球比同体积的塑料球感觉更重吗?这就是因为铅的密度大于塑料。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常见物质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及其公式2. 测量工具的使用3. 实验测量常见物质的密度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物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分这些物质?2. 学生回答:颜色、味道、气味等。

3. 教师总结: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密度来区分物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通过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也可以根据已知质量或体积求解未知密度。

3. 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天平、量筒等。

三、实验测量(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测量对象(如铜块、铝块等)。

2. 使用天平测量测量对象的质量和量筒测量体积。

3.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测量对象的密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生活中的密度应用(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学生回答:鉴别物质、设计容器、浮力等。

3. 教师总结: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需要学会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测量工具使用、实验测量和生活中的密度应用。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密度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如天平、量筒等)进行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测量。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常见物质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测定物体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定物体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定物体密度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生学习如何测定物体的密度。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和掌握如何测量物体密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实施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准确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1. 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测定物体密度的实验方法;3. 分析实验数据,探究物体密度与物体质量及体积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电子天平2. 容器(可以是一个坛子或者一个计量瓶)3. 水4. 多个具有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例如:金属块、塑料块、木块等)三、实验步骤:下面是测定物体密度的步骤:1. 选择一个物体,并称量其质量,记录下来。

2.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容器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 将容器中充满水,并记录水的初始体积。

4. 将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然后记录水的最终体积。

5.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

四、实验数据处理:1. 计算物体的体积: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最终体积减去初始体积来计算。

2. 计算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可以通过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来计算。

五、实验结果分析:1. 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密度差异:观察并记录每个物体的密度,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通过这个比较,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物体的密度是如何受到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影响的。

2. 探究密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之间的密度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密度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此外,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并进行结论总结,学生将培养出科学实验中观察、记录、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七、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密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例如:1. 密度与材料的关系:探究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分析其密度差异的原因。

2. 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研究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密度变化,了解温度对物体密度的影响。

(完整版)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完整版)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作者:张杰【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时间】1课时【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第3节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物质的密度》第一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学习如何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实验测量方法。

难点: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测量误差的控制、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密度计、天平、量筒、烧杯、细线、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铝块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细线、不同密度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密度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

(2)学生汇报猜测结果,教师进行实验验证。

2. 知识讲解(1)通过实验结果,引出密度的概念。

(2)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介绍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给定物体的密度。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密度值。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根据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2)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2)教师点评学生实验操作和练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质量。

(2)密度计算公式:ρ = m/V(3)实验测量方法: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量体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2)简述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2. 答案:(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物体的密度值。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密度》的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具体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实验工具进行物质密度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密度的计算方法,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操作技巧。

重点:密度的定义,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实验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用天平、砝码、量筒、水、不同密度的物质(如石块、木块、金属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质,让学生观察其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密度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密度的定义,推导密度的计算公式。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a. 指导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确保实验操作正确。

b.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密度计算的例题,讲解解题步骤。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密度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计算公式:ρ = m/V。

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质的密度。

a. 体积为2cm³的金属块,质量为20g。

b. 体积为500cm³的水,质量为1kg。

2. 答案:a. 密度ρ = 10g/cm³。

b. 密度ρ = 2g/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实验操作是否熟练,密度计算是否准确。

2. 拓展延伸:了解密度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体积等。

鼓励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提高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3.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及其公式。

2. 实验原理:ρ= m/V。

3.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

4. 实验步骤:(1) 检查天平和量筒是否准确。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待测物质。

(3) 用天平称量待测物质的质量m。

(4) 将待测物质放入量筒中,测量其体积V。

(5) 根据公式ρ= m/V,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3. 教室环境:保持安静,座位有序排列,方便学生操作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讲解密度概念及其公式:讲解密度的定义,演示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

3. 演示实验操作:教师示范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量待测物质的密度。

5. 数据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并填写实验报告。

2. 回答问题:什么是密度?密度是如何计算的?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初中测物体密度实验教案

初中测物体密度实验教案

初中测物体密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定物体密度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固体和液体,可以通过测定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密度。

本实验采用排水法测定物体密度,即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排开的体积来计算其密度。

三、实验器材1. 天平(含砝码)2. 量筒3. 细线4. 针5. 水6. 待测物体四、实验步骤1. 检查器材:确保天平、量筒等器材完好无损。

2. 调节天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3. 测量质量:用天平测量待测物体的质量,记录结果。

4. 测量体积:(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V1。

(2)将待测物体用细线系住,放入量筒中,用针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V2。

(3)计算物体排开的体积:V排 = V2 - V1。

5. 计算密度:ρ = m / V排,其中m为待测物体的质量,V排为物体排开的体积。

6. 整理器材:将实验器材归位,保持实验室整洁。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天平时,要轻拿轻放,避免震动。

2. 测量质量时,要确保待测物体与天平接触良好。

3. 测量体积时,要确保待测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避免气泡产生。

4. 计算密度时,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避免计算错误。

六、实验拓展1. 探讨不同物体的密度差异,分析其原因。

2. 尝试使用其他方法测定物体密度,如溢水法、比重瓶法等。

3. 思考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伪劣商品、设计船舶等。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掌握测定物体密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增强对物理学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测量物质的密度》。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以及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密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误差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金的真假,引入密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记录实验数据。

5.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六、板书设计密度公式:ρ = m/V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1. 调节天平平衡,测量质量m。

2. 使用量筒测量体积V。

3. 计算密度ρ = m/V。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块铜的质量和体积,求铜的密度。

答案:根据密度公式,ρ = m/V,代入铜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计算得出。

2. 题目:比较水和酒精的密度大小。

答案:根据密度公式,ρ = m/V,分别计算水和酒精的密度,比较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板书设计,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3)教师总结课堂重点,强调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重点加强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单位换算的掌握。通过此类题目,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
例题:计算以下物体的密度,单位为kg/m³。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精确测量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浮在水面上、油水分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密度概念。
2.基本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物体沉浮的原理”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学习心得。
3.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介绍密度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3)讲解密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4)教师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探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物体沉浮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3. 理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 量筒的使用方法。

2.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1. 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

2. 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块石头的密度?2. 学生分享想法,教师总结:测量石头的密度需要知道石头的质量和体积。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a. 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取液面高度。

b. 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将物体放入水中,读取水面上升的高度。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2.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3. 学生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四、密度计算(10分钟)1. 学生根据测量得到的质量和体积,计算液体的密度。

2. 学生根据测量得到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实验数据,填写密度计算表格。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量筒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巩固了物质密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密度计算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密度测量实验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量筒、天平、待测物体。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密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上。

2. 讲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二、实验步骤(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 讲解如何计算密度,并给出密度公式。

三、学生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待测物体。

2. 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 学生分析数据,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

五、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块矿石的密度。

2. 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密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和天平,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2.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二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学会使用实验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掌握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量筒、水、物体(如石块、木块等)。

学具:每组一套天平、量筒、水、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用量筒测量物体体积。

提问: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什么?2. 例题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

示例:计算一个物体的密度。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密度。

5. 结果讨论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误差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 密度计算公式:ρ = m/V。

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密度。

2. 附加题目: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密度有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密度概念、计算公式和实验方法,但实验操作中仍存在误差。

2. 拓展延伸:研究不同物质密度差异的原因,了解密度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3.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题目和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1. 难点解析:密度计算公式(ρ = m/V)的应用需要学生理解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从实验数据中准确计算出密度值。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物体的密度》,具体内容为第三小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主要围绕密度的概念、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密度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演示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一个体积较大但重量较轻的泡沫塑料块和一个体积较小但重量较重的铁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量差异如此之大。

2. 知识讲解:(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测量密度的方法:利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3. 实践操作:(1)实验一:测量水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水的密度。

(2)实验二:测量石块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石块的密度。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与密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的定义(2)密度的计算公式(3)测量密度的方法(4)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质量的水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密度的计算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以下几点: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针对数据分析,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针对团队合作,实施有效的分组策略,确保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物质的物体,它们的大小、质量可能各不相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是体积相同的物体,有的质量很大,有的质量却很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密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密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公式ρ = m/V来表示,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替代法测密度.2.其他方法测密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替代法测密度【自主预习】完成下面习题: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小组讨论】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教师点拨】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跟踪训练】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学习指导二:其他方法测密度【小组讨论】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教师点拨】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跟踪训练】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 酒精即可.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改进方法(仅供参考):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塑料块)的体积。

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学准备:天平、量筒、水、盐水、石块、细线、烧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拿来了一条金色的项链,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不是纯金做的呢?考点二、测定液体的密度考点一、测定固体的密度(一)、常规方法:(ρ固> ρ水)1、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细线、水、待测固体(ρ固>ρ水)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步骤,推导表达式。

2、方糖是一种用细白砂糖精制而成的长方体糖块,为了测量它的密度,除了一些这种糖块外,还有下列器材:天平、量筒、毫米刻度尺、水、细白砂糖、小勺、镊子、玻璃棒。

利用上述器材可有多种测量方法.请你写出两种测量方法,要求:(1)写出测量的主要步骤及所测的物理量;(2)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密度的式子.(二)、其他方法1、当ρ固> ρ水时,测量器材只用弹簧测力计步骤:(1)利用弹簧测力计称出固体得重力G’(2)当固体浸没于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G.(3)表达式:ρ固=2、当ρ固<ρ水时,测量器材只使用量筒步骤:(1)用量筒量取适量的水,体积为(2)将固体放入量筒中漂浮时,记下此时体积(3)用大头针将固体按入量筒的水中,记下此时体积(4)表达式: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并在练习本上推导表达式,教师指导。

【教师启发学生】⑴把不溶于水的,并能够沉入水底的物体(密度大于水),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即利用量筒中前后两次液体的体积差测出物体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难点:设计精确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2、活动3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3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活动3、检测目标4的达成。

5.通过问题4、5、6检测目标5的达成。

6.通过问题7检测目标6的达成。

7.通过活动1作业2检测目标7的达成。

8.通过活动2作业1检测目标8的达成。

9.通过活动3、测试1检测目标9的达成。

10.通过活动3、4测试2检测目标10的达成。

【学习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问题1. 同学们,我有一个邻居他在路边摊贩那里买了条金项链,非常便宜,但是他总是怀疑这个项链是假的,不是纯金的,你有办法帮他鉴别一下吗?(学生回答可以测出项链的密度,和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真假后,引出课题——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问题2. 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密度的一些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能说出密度的哪些知识?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有关系吗?
(第二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问题3.我们要测定物质的密度,理论依据是什么?需要测出那些物理量?[板块二]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引入: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么怎么测量体积呢?我们知道正方体、长方体这样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边长再计算出体积,那么液体、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呢?)
问题4.观察量筒,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后展示。

问题5.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观察液面的形状,读数时应当以哪个地方为准?小组内交流。

(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以下面的清晰的液面为准,引导学生分析仰视和俯视测量不准确,)
问题6.如果液面在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应当怎么读数才能使测量结果更精确?试着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问题7.你能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吗?小组交流,说出你的方法。

(为什么要用细线?一是便于放进去,取出来,二是误差小。

注意:物体一定要全部浸没。

)
[板块三]制定测量塑料块密度和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

活动1.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塑料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

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可让学生思考:①需要用什么测量哪一些物理量;②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③在表格里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活动2. 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

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大多数学生会设计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内测量盐水的体积,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由于没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会使密度偏大,为了减小
误差可以先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这一点要让学生观察烧杯,弄明白。

)
[板块四]测量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活动3.将全班同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小组测量塑料块密度,剩下的小组测量盐水的密度。

全体同学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将实验数据记录在黑板上设计好的表格里,并计算出密度大小。

活动4.小组间交流实验结论,分析减小误差的方法。

(各小组最后测出的密度值不同,说明测量存在误差,引导学生可以运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测量体积的误差较大,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仔细读数。


【知识拓展】(1)如果物块不下沉怎么办?(2)如果物块太大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1)可用压入法或沉坠法;(2)切割法或溢水法。


【课堂小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测试】
1、(2012•湖北武汉)某同学在实验室测量一块不规则的金属块的密度。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观察到横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向_______旋动平衡螺母。

(2)把金属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后,观察到横梁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该调节,直到指针再次指在分度盘中线处。

游码的位置和右盘中的砝码如图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 g。

(3)把金属块浸没在装有50ml水的量筒中,这时量筒中的水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

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2、(2012鸡西)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物质的密度,选取的器
材有:酸奶、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小新和小洋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酸奶的质量为;
(3)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4)计
算出酸奶的密度ρ。

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酸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酸奶的体积V;(3)
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 。

分析与交流发现:方案一中测量体积偏,测出密度偏。

(选填“大”、或“小”)
【布置作业】
1、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酱油的密度,设计实验方案。

2、设计测量土豆密度的实验方案,器材自选,看谁能想出更多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