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传记选读》精学精练:3 贝多芬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巩固层]
1.改正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错误注音。
玄.虚(xián)臃.肿(yōnɡ)酗.酒(xù)
轻佻.(tiāo) 废圮.(qǐ) 缄.默(jiān)
给予.(yù) 踌.躇(chóu) 深邃.(su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玄xuán;圮pǐ;予yǔ。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
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②③④⑤⑥
A / 这如果而且那么也
B 最好当然一旦/ 而且就
C 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
D 尽量/ 因为进而所以仍
连贯、准确的能力。
综合运用确认法和排除法,可以快速确定★答案★。
结合整个文段看,①处不能填“一定”,排除C项;③处是假设,填“如果”,这样就可以排除D项。
再向下验证一下,④处表并列,填“而且”或“并且”,⑤处与③处的“如果”呼应,填“那么”。
如此就可以确定★答案★为A。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孩子是天真________的,不肯拘束自己。
他活着整个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________和规矩暂时都不在他眼里。
________年龄的增长,涉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俗物。
A.烂漫利益由于B.浪漫利害随着
C.烂漫利害随着D.浪漫利益由于
【解析】四个选项,共给出六个词语,三个一组。
考生解题时可采用比较分析法。
“烂漫”,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颜色鲜明而美丽。
“浪漫”,指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多就男女关系而言)。
结合句意可知,第一空应填“烂漫”,★答案★范围缩小为A、C两项。
“利益”指好处。
“利害”指利益和损害。
结合句意可知,第二空应填“利害”。
这样就可选出C项。
当然,考生若仍不能做出准确判断或者想验证一下,可以再分析一下第三空应填的词语。
“由于”(表原因)和“随着”(用在句首多指伴随某种趋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故选“随着”更好,这样也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
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
....,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
外圆内方
....,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
....,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解析】本题从用错对象的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A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B项,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C项,外圆内方:指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
D项,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
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用错对象。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
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解析】本题从成分残缺、成分赘余、语序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A.成分残缺。
乱加介词导致主语缺失。
去掉“随着”或者“使得”。
B.成分赘余。
“如果有一天”“的时候”重复,去掉“的时候”。
D.语序不当。
将“历时三年”放到“开展的”之后,同时在“历时三年”之后加“的”。
【★答案★】 C
[阅读提升层]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9题。
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这是他毕生的计划。
从1793年他在波恩时起就有这个念头。
他一生
..要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
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
这些问题,他踌躇了一生
..。
即在《第九交响乐》内,他也不曾打定主意。
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想把欢乐颂歌留下来,放在第十或第十一的交响乐中去。
我们应当注意《第九交响乐》的原题,并非今日大家所习用的《合唱交响乐》,而是《以欢乐颂歌的合唱为结局的交响乐》。
《第九交响乐》可能而且应该有另外一种结束。
1823年7月,贝多芬还想给它以一个器乐的结束,这一段结束,他以后用在全集卷一三二的四重奏内。
要在一阕交响乐内引进合唱,有极大的技术上的困难,这是可从贝多芬的稿本上看到的,他做过许多试验,想用别种方式,并在这件作品的别的段落引进合唱。
在Adagio(柔板)的第二主题的稿本上,他写道:“也许合唱在此可以很适当的开始。
”但他不能毅然决然地和他忠诚的乐队分手。
他说:“当我发现一个乐思的时候,我总是听见乐器的声音,从未听见人声。
”所以他把运用歌唱的时间尽量延宕;甚至先把主题交给器乐来奏出,不但终局的吟诵体为然,连“欢乐”的主题亦是如此。
对于这些延缓和踌躇的解释,我们还得更进一步;它们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这个不幸的人永远
..想讴歌“欢乐”之美;然而年复一年,他..受着忧患磨折,永远
延宕着这桩事业,因为他老是卷在热情与哀伤的漩涡内。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他才完成了心愿,可是完成的时候是何等的伟大!
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乐队忽然中止;出其不意的一片静默;这使歌唱的开始带着一种神秘与神明的气概。
而这是不错的:这个主题的确是一个神明。
“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下泪”。
当主题接着过渡到人声上去时,先由低音表现,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
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
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
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在这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吸,与他受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作着他的乐曲,受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宛如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
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
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地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
6.怎样理解“他踌躇了一生”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歌颂欢乐是贝多芬毕生的追求,贝多芬想把这个主题放在某一大作品的结局,一直至创作《第九交响乐》时,也还没拿定主意是否放在《第九交响乐》上。
7.《第九交响乐》在艺术上是如何创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乐》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乐器演奏的基础上首次引进合唱,用歌颂欢乐的合唱掀起高潮,人们和乐队的巧妙结合,使《第九交响乐》获得了辉煌的效果。
引进合唱,开交响曲创作之先河,这是贝多芬对交响曲极大的贡献。
8.第二段中的两个“一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前:表明贝多芬对自己的目标始终不渝。
后:表明贝多芬为实现歌唱欢乐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及时间。
9.第四段中的两个“永远”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前:表明贝多芬受忧患折磨的程度深和时间长。
后:表明他对自己的目标始终不渝。
作用:说明贝多芬的一生是受忧患的一生,更是抗争命运和讴歌欢乐的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
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
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
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
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
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
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
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
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
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
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
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的图书约5万卷。
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
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
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
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
“孔子学院”。
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
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
(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10.下列对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解析】原文并没有明确说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设工作是由谭云山主持完成的。
【★答案★】 B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解析】B项,谭云山并非“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从原
文推测他应该是从新加坡动身去印度的。
C项,原文是“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可见选项中“第一次”的说法缺乏依据,“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是夸大其词。
D项,“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的评价不符合原文意思。
【★答案★】 A
12.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①谭云山和玄奘一样,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可称为“现代玄奘”;②谭云山在印度“归西”而没有像玄奘一样归国,他的贡献主要是“东土送经”,而不是玄奘般的“西天取经”,所以说他不是“现代玄奘”。
[语言表达层]
13.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拟出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可不讲究平仄)。
上联: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奏响华丽篇章。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对联的特点,注意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对或相关;其次要注意所给上联的主旨立意是对贝多芬的赞颂;第三要注意展开相关联想,选择与贝多芬有相似经历的中外伟人。
【★答案★】(示例)司马迁挣脱人生桎梏,书写不朽史册
14.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本题从续写的角度综合考查了语言表达的多种能力。
首先,要围绕中心写这一段话,中心就是第一句话;其次,只能从曹雪芹、贝多芬、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来写;再次,要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最后,语言要连贯、生动、鲜明,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
“十年辛苦不寻常”终
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
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1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
字数不超过25个字。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寓意的能力。
由果溯因不难得出★答案★,本则故事的结果是“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原因是“太阳”“云”“风”互相“怨”。
【★答案★】(示例)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