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译文全套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译文全套必修一·文言文译文全集劝学(节选)/荀子师说/韩愈赤壁赋/苏轼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必修二·文言文译文全集六国论/苏洵阿房宫赋/杜牧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必修三·文言文译文全集离骚(节选)/屈原《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张溥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谏太宗十思疏/魏徵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鸿门宴/司马迁秋水(节选)/庄子非攻(节选)/墨子上篇下篇察今(节选) /《吕氏春秋》必修四·文言文译文全集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蜀道难/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李商隐虞美人/李煜蝶恋花/晏殊雨霖铃/柳永声声慢/李清照滕王阁序(并诗)/王勃秋声赋/欧阳修第五册·文言文译文全集陈情表项脊轩志报任安书(节选)渔父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初中语文北师版山行/杜牧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秋词/刘禹锡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登高/杜甫诗歌三首当我死时/余光中春/朱自清诗词九首江南春绝句/杜牧游园不值/叶绍翁玉楼春宋祁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春夜喜雨/杜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春/艾青初春/王宜振过零丁洋/ 文天祥示儿/陆游诗三首自嘲/鲁迅有的人……臧克家啊,船长,我的船长/惠特曼毛泽东词二首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愚公移山/列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小石潭记/柳宗元敕勒歌/北朝民歌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王之涣从军行(其四)/王昌龄使至塞上…王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诗词五首夜雨寄北/李商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如梦令/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革命烈士诗三首囚歌/叶挺就义诗/吉鸿昌我的自白书/陈然三峡/郦道元诗词十一首饮酒/陶渊明归园田居/陶渊明过故人庄/孟浩然田园乐/王维独坐敬亭山/李白望岳/杜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滁州西涧/韦应物江雪/柳宗元题李凝幽居/贾岛西江月.遣兴/辛弃疾爱莲说/周敦颐诗词三首采莲曲/王昌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苏幕遮/周邦彦荔枝图序/白居易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竹/郑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曹刿论战/左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口技/林嗣环岳阳楼记/范仲淹登岳阳楼/杜甫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游岳阳楼记/袁中道醉翁亭记/欧阳修咏月诗四首把酒问月/李白月下独酌/李白关山月/李白望月/杜甫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中秋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鸟鸣涧/王维乡愁诗三首逢入京使/岑参渡汉江/宋之问乡愁/余光中送别诗三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陋室铭/刘禹锡桃花源记/陶渊明渔歌三首渔翁/柳宗元渔歌子/张志和渔舟唱晚/姜耕。
苏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三的翻译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 然不应。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 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7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 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 震动天地。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4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 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6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 以纾祸。 7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然微 失信,数吕师孟叔 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9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3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 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 不心服。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 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苏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三古文翻译.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古文翻译必修三古文翻译一、指南录后序原文: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必修三读本文言翻译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
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
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
”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
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
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
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
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
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
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
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
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
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五人墓碑记》一一对应翻译
五人墓碑记〔明〕张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
到了现在,本郡有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意气激昂,得志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农历三月十五。
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
缇骑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
当时以大中丞职衔担任苏州一带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这位大中丞藏在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厕所里才得以逃脱。
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翻译1
5、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 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 义,一个平民对国家也有重要的意义啊。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惟君图之。 译:晋国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疆界,又想扩张它 西边的疆界。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 为一个整体;轻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成为陌路之 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 震慑(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并 不会感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译: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 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译:恰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是可以解除祸患的。 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激昂,喊着中丞的名字而骂 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头颅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4、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 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译: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人保全他们的性命老死在家中,那么 虽然能享尽他们的自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像对待奴隶那样使唤他 们。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 何!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 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4.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 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 志士之悲哉? 5、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 以利晋,惟君图之。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 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一、鸿门宴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8.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9.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二、烛之武退秦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焉用亡郑以倍邻?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秦伯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三、廉颇蔺相如列传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5.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8.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10.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2.秦王竟酒,终不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强调知识的专业性和先后传承
这句话的意思是,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如此罢了。它强调了知识的专业性和先后传承关系。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特长,而知识的传承也需要经 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专业 知识和经验,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领域,以丰富 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详细描述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关注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让百姓在生老病死方面得到妥善 的安排,这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当百姓在生活和死亡方面都 没有遗憾时,君主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实现王道的理想。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总结词
这句话是孟子对于君主治理国家的建议,他认为让百姓能够生有所养、死有所葬,没有遗憾,是实现王道的开始。
详细描述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关注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让百姓在生老病死方面得到妥善的安排,这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 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当百姓在生活和死亡方面都没有遗憾时,君主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实现王道的理想。
02 《劝学》重点句子翻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总结词
比喻通过学习和借鉴,可以超越前人,达到更高的境界。
详细描述
这句话出自《劝学》,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靛青和蓝草虽然 有共同的来源,但它们的颜色和价值却有所不同。通过学习和借鉴,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超越前人,达到更高的境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总结词
强调君子并非天生异禀,而是善于借助 外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全文(全).doc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一)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06
《鸿门宴》
重点句子梳理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 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 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
句子翻译与赏析
•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翻 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 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这句话表达了刘邦对项羽的尊 重和谦逊,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机智和应对能力。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 子翻译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
目录
• 《指南录》后序 • 《五人墓碑记》 • 《烛之武退秦师》 • 《谏太宗十思疏》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鸿门宴》
01
《指南录》后序
重点句子梳理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生还的庆幸,同时也提出 了生还之后应该有何作为的问题。
03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句子梳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巧妙地运用言辞,向秦伯表达郑国灭亡对秦并无好处,反而可能带来麻烦,以此引起秦伯的关注。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进一步分析形势,指出秦国跨越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是困难的,暗示秦国不应为了晋国的利益而损害自 己的长远利益。
THANKS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得 到了楚国的和氏璧。”这 句话引出了和氏璧这一重 要物件,为后续的故事情 节埋下伏笔。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 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 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这 句话揭示了秦王的企图和 赵王的处境,为后文蔺相 如的智勇表现提供了背景 。
(完整word版)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一对应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离骚(节选)【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课文点译】【课文全译】我是古帝高阳氏的苗裔子孙,我先父的尊名叫做伯庸。
正当夏历寅年的孟春正月,又在庚寅之日我便降生。
生父观察我初生的器宇容度,始将美名赐予儿身。
我的美名叫做正则,我的表字称为灵均。
我既有华盛的内在美质,又有清秀的外貌丰姿。
披佩那连接缉续的江离、白芷,又将秋兰联缀成串作为佩饰。
我勤勉修行,匆匆若将不及,唯恐时不我待,人生易老。
我在清晨攀折山冈上的木兰花枝,薄暮又去采摘江洲中的紫苏香草。
日月匆迫而不久留,春去秋来而依次更代。
感念草木的飘零陨落,只恐美人又年迈色衰。
何不趁此少壮而抛弃邪秽,何不改变这不善的态度?驾着骐骥而自由驰骋吧,请来啊,我在前面为你引路!古昔的三王德行纯粹,当时原有众芳荟萃一堂。
交杂地佩用申椒与菌桂,难道只将香蕙、白芷缀饰身上?那尧、舜何其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
那桀、纣何其狂悖不羁,只贪走便道而寸步难行。
那结党营私之辈,但知苟且偷安,使其所导之路幽暗而险隘。
难道我畏惮己身获罪遭殃吗?我只担心君王之车倾覆败坏。
我匆遽黾勉地在前后效劳奔走,但愿能追及先王的步武。
君王不谅察我内心的一片赤情,反而轻信谗言而对我勃然暴怒。
我本知忠直谏诤会招来祸患,却宁受苦难也不舍弃正途。
我指苍天起誓,让天作证,我的忠忱只是为了君王之故。
(选自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
袁本“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译文空缺。
此译诗与课文注释可能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一一对应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徵之老阳三干创作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 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 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者, 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安宁, 一定要厚积品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品德不厚实却想要国之治, 虽在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国家安宁,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 (也)知道这是不成能的, 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居域中之年夜,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据有天地间重年夜的位置, 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 永远坚持永无休止的美善, 不考虑在安闲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戒除奢侈而行节俭, 品德不能坚持刁滑, 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 堵住源而欲流长者也.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 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历代)所有的帝王, 接受上天的重年夜使命, 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 功德圆满之后德性衰.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就开始衰微了,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 能够坚持究竟的年夜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缺乏, 何也?夫在殷忧, 必竭诚当草创业时, 能力绰绰有余;如今守成, 能力却缺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 一定竭尽诚以待下;既失意, 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心看待臣民.胜利之后, 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他人.竭尽诚恳, 就会使友好的势力(和自己)联合,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视他人, 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 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 (人们)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年夜,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可是其实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 概况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年夜,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君人者, 诚能见可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 这是可以忽视的吗?作为人君的人,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 看见引起自己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快乐喜爱的工具, 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 就要想到适可而止, 使苍生安宁;想到君位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则思江海而下百川;而且危, 就要谦虚谨慎, 自我约束;恐怕自己骄傲自满, 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年夜, 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则思慎始游乐忘返地狩猎时, 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 就要想到自始至终而敬终;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则思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梗塞、遮蔽, 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忧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 就要想到正身以黜恶;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则思规矩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 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毛病地奖赏;动用刑罚, 就要想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 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年夜九德的修养, 选拔有才华的人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用他, 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沛献出他们的谋略, 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 君臣无量, 仁爱的人就能传布他们的恩惠, 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 君王年夜臣之间没有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什么事情(烦心), 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 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 役聪慧之耳目,理政务), 不用多说, 老苍生就可以被感化, 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 代臣下管理职事, 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亏无为之年夜道哉?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重要文言语句翻译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重要文言语句翻译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重要文言语句翻译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重要文言语句翻译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我)打算(把这部诗集)保存在家里,让后代的人读到它,能同情我的心志。
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即使我正义凛然问心无愧,但是没有向国君和父母自我表白过,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说(或是看待)我呢?3.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译文: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
4.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译文: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5.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译文: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6.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译文: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7.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
8.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9.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10.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它)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11. 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12.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文言文翻译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文言文翻译18、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当做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出(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们,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课件
鸿门宴
•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译: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 15. 常以身翼蔽沛公。 • 译:(项伯)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用身体掩护刘邦。 • 16.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 • 译: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
睛看着项王。 • 17.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 译: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
• 译: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在国君和 父母面前掩饰自己的过错。
五人墓碑记
•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 者也。
• 译: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 ,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 一月耳。
• 译: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 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 1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 译:蔺相如料定秦王只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
城池,实际上是无法得到的。
• 13.舍相如广成传。 • 译: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 1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译: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
• 20.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 译: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
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译: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
慕您高尚的品德呀。 • 22.臣等不肖,请辞去。 • 译:我们这些人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回家
鸿门宴
• 1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译:我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题解】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
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伶官传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物、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
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
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
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
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
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
古人不骗我们呀!‛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
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
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谭嗣同传(节选)梁启超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
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
‛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
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