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与北斗分飞

合集下载

伽利略的故事50字

伽利略的故事50字

伽利略的故事50字
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伽利略生于1564年,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家,家境并不富裕。

然而,伽利略的聪明才智却让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星空和行星运动规律。

伽利略通过自己的望远镜观察到了一些前人未曾发现的天体现象,比如木星卫星的存在和金星的光照现象。

这些发现颠覆了当时的宇宙观念,使他成为了当时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

然而,伽利略并不满足于天文学的研究,他还涉足了物理学领域。

他通过实验,发现了摩擦力、重力加速度等物理现象,提出了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观点,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然而,伽利略的理论却遭到了当时的教会的反对。

他的地心说
观点被认为是异端邪说,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但是,伽利略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他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成为了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奠基石。

伽利略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勇气追求真理,即使面对困难和反对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的成就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未知,推动科学的发展,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名人故事】伽利略的故事

【名人故事】伽利略的故事

【名人故事】伽利略的故事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他的发现和理论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伽利略于1564年出生在意大利的比萨。

在年轻时,他对数学和物理学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他在医学院学习医学,但很快转向研究物理学。

伽利略最出名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天文观察。

他用自己设计和改进的望远镜观察了太阳系中的星体。

他发现了木卫一(木星的卫星)和金星的月相。

这些发现颠覆了当时的地心说,即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伽利略还发现了在真空条件下物体的自由落体速度是相等的。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通过观察落下物体在相同高度和不同高度自由落体的时间,证明了这一理论。

这一发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体重量与下落速度成正比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论与时任天主教会的教义相冲突。

根据教义,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所有天体都在地球围绕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运动。

伽利略被迫拒绝并且否认自己的发现。

他继续在私下里研究和教授自己的理论。

1633年,伽利略的著作《关于两大世界的对话》被教会禁止出版,并且他被判定为异端,被软禁在家中。

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且继续与其他科学家保持联系,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直到伽利略去世前的最后几周,教会才承认他的理论的正确性,并且撤销了对他的禁令。

尽管被迫沉默了几十年,伽利略的理论和发现最终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石。

伽利略具有极高的数学天赋和观察力,并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许多科学真理。

他的发现和理论对天文学、物理学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伽利略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迫害的故事,但他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真理而奋斗。

伽利略的有趣小故事

伽利略的有趣小故事

伽利略的有趣小故事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是一位具有众多成就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的贡献在科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他的一生中,伽利略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件和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他的个性和智慧,也展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一、望远镜的发明伽利略以他对天文学的贡献而闻名,他的望远镜成为他著名的发明之一。

在1609年,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后,立刻致力于制造并改进自己的望远镜。

经过许多实验和研究,他终于制造出一种能够放大30倍的望远镜,并用它观察了天空中的物体。

二、千禧年的争议根据当时的宗教观念和天文学理论,许多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体都绕着地球运行。

然而,伽利略的观测结果却显示出这个观点的错误。

他发现了几颗卫星绕着木星运行,这一发现给当时的宗教界和科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伽利略的理论与天主教教义相悖,因此他遭到了宗教界的批判和迫害。

他被迫收回自己的发现,并被逐出了天主教教会。

尽管如此,伽利略坚守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并坚信他所发现的确实是存在的。

后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伽利略的观点得到了证实,并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自由落体的实验伽利略以其研究物体自由落体而闻名。

根据传说,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以验证所有物体在相同时间内以相同速度下落的理论。

据说,伽利略从比萨斜塔顶端同时释放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一个重一个轻。

令人惊讶的是,不论其重量大小,两个物体同时撞击地面。

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揭示了自由落体的规律,并为后来的物理学家奠定了基础。

四、对日心说的支持尽管伽利略在承认千禧年争议中受到了许多抨击,但他对日心说的支持从未动摇。

根据日心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运行。

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了宗教界和学界的激烈反对。

伽利略根据他的观测和实验证据坚持这一理论,并发表了支持日心说的著作。

这使得他再次引起了教会和当局的不满。

伽利略计划怕被中国北斗系统赶上发最后通牒

伽利略计划怕被中国北斗系统赶上发最后通牒

伽利略计划怕被中国北斗系统赶上发最后通牒北斗系统假想图伽利略计划卫星发射示意图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曾雄心勃勃想超越美国的GPS,但在计划启动5年后,各企业却为利益分配问题陷入严重内斗,严重阻碍了系统的开发进度。

连日来,已经启动5年之久的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眼球。

由于参与该计划的欧洲空间企业巨头们围绕利益分配问题的内斗导致这一工程进度一再延迟,忍无可忍的欧盟理事会于3月22日发出了“最后通牒”,限期有关参与企业完成合同谈判,否则将可能失去游戏资格。

欧盟向“伽利略”发最后通牒在22日举行的欧盟交通部长理事会会议上,举步维艰的伽利略计划成了焦点议题。

会议认真研究了欧盟委员会负责交通事务的副主席雅克·巴罗本月14日提交的有关伽利略计划开发阶段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发出“最后通牒”,责令参与伽利略计划开发阶段工程项目的各私营企业在5月10日前就组建单一联合母公司及公司总裁人选达成一致,以保证有关签订伽利略系统开发和运行许可权协议的谈判得以继续。

与会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雅克·巴罗表示,欧委会不会中止伽利略计划的实施,但如果现有的中标企业不积极回应,欧委会将考虑所有可能性,包括对系统开发工程重新招标。

不过他同时缓和了语气:“我们还没走到这一步,我想各家企业会充分重视我们设定的这个最后期限的。

”伽利略计划搞不清谁当头然而,就像曲折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本身一样,作为“欧洲工程”的伽利略计划在从政治雄心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利益纷争的掣肘。

早在计划启动之初,欧盟各国就围绕如何分摊启动费用龃龉不断。

由于德国和意大利在“谁当领头人”的问题上互不相让,伽利略计划一度面临搁浅的危险。

这一问题解决后,伽利略计划很快又陷入新的危机。

按照原计划,伽利略系统应由以欧洲航天局为代表的公共监督机构和由私营企业组成的一家联合母公司共同开发,后者享有为期20年的伽利略系统开发运营特许权。

伽利略定位系统

伽利略定位系统

伽利略定位系统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伽利略導航系統)跳转到:导航、搜索伽利略定位系统标志伽利略定位系统(Galileo),是欧盟一个正在建造中的卫星定位系统,有“欧洲版GPS”之称,也是继美国现有的“全球定位系统” (GPS) 、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外,第四个可供民用的定位系统,预计会于2014年开始运作并在2019年完工。

目录∙ 1 系统目的∙ 2 历史∙ 3 国际参与∙ 4 政治因素5 系统概述o 5.1卫星o 5.2服务∙ 6 参考文献∙7 外部链接∙8 参见系统目的建造此系统的目的有以下几点:∙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加强对高纬度地区的覆盖,包括挪威、瑞典等地区。

∙减低对现有GPS系统的依赖,尤其是在发生战争时。

历史浅蓝线的伽利略系统浅蓝频道的伽利略系统分析架构2003年5月26日,欧盟及欧洲航天局通过了伽利略计划的第一部分,包括于1999年从法国、德国、意大利及英国四国各自提出的不同概念中,经四国的工程师将之整合而成的共同概念设计。

该系统主要是供民用,与设计作军事用途的GPS系统不同,因美国保留可限制GPS 的信号强度、准确度,以及把整组系统关闭的权力,因此当美国介入某场重大战争,民间有可能无法使用GPS。

还有,美国政府是于2000年才开始放宽民间使用GPS系统的限制。

理论上,欧洲的伽利略系统是不会把系统资源全部抽起作军事用途,并会提供比GPS更准确的结果,到系统完工开放时,将会开放予全球的军民共同使用。

欧洲委员会在为系统的下一部分作安全注资时遇上了麻烦,当时一些欧洲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在注资时也格外小心。

在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大力反对欧盟的伽利略计划,扬言当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时,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只会“令GPS系统的开关形同虚设”。

至2002年1月17日,伽利略计划一名发言人表示在美国的压力下,使伽利略计划“接近死亡”。

几个月后,事件出现戏剧性转变,美国政府对“伽利略计划”态度开始软化,而欧盟成员国认为它们也应拥有自己的定位及计时系统,至2002年底,计划获得不少成员国的认同及支持,也因此出现了过度注资,成为了欧洲航天局要面对的新难题,就是如何去减低成员国的注资。

北斗与伽利略的爱恨情仇一

北斗与伽利略的爱恨情仇一

北斗与伽利略的爱恨情仇一!2014-05-30【新战友】请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砺剑】,快速关注。

【老战友】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对于GPS,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它的价值是在海湾战争之后才为世人所知的。

在海湾战争期间,GPS就是一个媲美金闪闪的存在,闪瞎了包括其主人美国在内的所有人的眼。

在此之前,GPS在美国家里还处于有人当宝有人当草的尴尬位置,而在这之后,GPS俨然成为了美国的传家宝。

与此同时,平时和美国走得很近的一群欧洲小朋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羡慕嫉妒恨。

终于,2002年,历史性的时刻来临,15个国家携手开始打造别名“GPS 去死去死”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对于伽利略的论证方案,全世界专家的共同评论只有两个字:完美。

但是,GPS在卫星导航市场上已经当了20年的老大,想抢它的地盘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搞定的。

此外,建造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要花费的资金是个天文数字。

虽然各国都下定决心造出伽利略,可在提到钱的时候都有点蛋疼菊紧。

盟国一:“怎么办?压岁钱都让粑粑麻麻没收了哎。

”盟国二:“这可是我省下来买冰棍的钱喔,只有这些了。

那个谁是富二代的,你的零花钱一定很多吧?”盟国三:“你才富二代,你全家都是富二代!”……经过一系列的推诿争执后,欧盟达成一个重要共识:要跟GPS叫板,必须找一个有钱有市场的外援。

那么,放眼全球,谁家钞票很多市场又很大呢?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打了个响亮的喷嚏这时的中国在做神马?中国同样被GPS刺激到了,开始埋头造北斗,但造着造着,它发现有几个关于原子钟的问题不明白。

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原子钟造不出来,北斗就成为永远的传说了。

中国一筹莫展,正在这时,它收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来信,内容如下:亲,来和我们一起造“GPS去死去死”——哦,不对,是伽利略导航系统吧。

技术上我们出力你旁观,资金上我们出大头你只要出小头就可以了哟。

中国心花怒放,对于此时的它来说,能用钱解决掉的困难还能叫困难吗?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一位用望远镜仰望星空的人

第一位用望远镜仰望星空的人

第一位用望远镜仰望星空的人加利略(1564~1642)是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的人,发现了月球上的山、木星周圈的几个小卫星、金星的位相、银河的恒星构造和太阳上的黑子等。

著作有《星宿的信使》、《新科学的对话》、《宇宙的两大体系》等。

他在物理学、天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他利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学定律,被人们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的人生,特别是在晚年,饱尝艰辛,备受侮辱,也最令后人感叹。

在他那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许多科学故事代代相传,我们在伽利略不平凡的成功道路上,选取几个著名的片段,品读一番,汲取人生的营养。

1.自学之路伽利略天资聪慧,自幼学习成绩优异,可是在读大学时,因为自己对科学的一些不同见解,被校方指责为"不遵守学校制度,不服从学校管理",校方还取消了医科奖学金。

1585年,伽利略在没有取得大学文凭的情况下离开了大学,让他的父亲非常失望:"对不起,爸爸,我辜负了您的希望,可是,我喜欢数学和物理,我真的讨厌医学。

"父亲默然无言。

失学在家的伽利略一边帮助父亲料理布店,一边坚持自学数学和物理,专心研究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与阿基米德的物理学,直到发明了比重秤才赢得了一些声誉。

1589年,25岁的伽利略如愿以偿地进入比萨大学当数学老师,而当时数学教授的薪金只是医学教授的1/30。

可是,他对数学及物理学仍然深爱不移。

他有句名言:"宇宙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

"这个信念使他打破了对于天主教会奉为圭臬的亚里士多德式宇宙论的依赖,并对自然界进行了全新的定量研究。

2.斜塔上的实验伽利略是一位勇于开拓、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家。

1590年,对伽利略来说是最不寻常的一年。

当时的科学界有接二连三的错误谬论一直萦绕着他,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自身重量越重,下落的倾向就越大,下落的速度也就越快;物体越轻,下落的倾向就越小,下落的速度也就越慢。

【初中地理】伽利略与北斗分飞

【初中地理】伽利略与北斗分飞

【初中地理】伽利略与北斗分飞3月中旬,来自中国和欧洲航天部门的官员们行色匆匆,赶赴德国慕尼黑,就争执了半年的导航卫星放射频率“重叠”问题展开第二轮谈判。

双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

欧方官员以频率是从美国人手里花“血本”获得,而且欧洲人的“伽利略”系统早已按此频率进行技术设计现已无法修改为由,力压中国“北斗”二号系统“搬迁”到其他频道上;中方则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卫星发射频率原则——“谁先用谁先得”的“所有权取得”,对自己的权益寸步不让,对欧方的要求据理力争。

会谈最终毫无进展,等待下一轮谈判。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事上,中国和欧洲从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竞争,反映了中欧之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冲突,而冲突背后,则揭示了欧洲一直以来对华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态。

关于这场并不为国内人所熟知的争执,其实由来已久,要厘清来龙去脉,还得从最开始的中欧合作签约谈起。

蜜月期(2021年-2021年)中欧优势互补反对单极世界2021年的欧洲,处处弥漫着反美反战情绪。

美国执意执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欧洲人感受到了“单极世界”引起的潜在危险。

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他的呼声得到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坚决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决定把中国纳入欧盟2002年就已启动的“伽利略”计划中,中国成为第一个非欧盟的参与国。

消息传开,震惊美国。

一直以来,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民用导航领域独步天下,即便同时代有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与之竞争,但“格洛纳斯”年久失修,导航卫星残缺不全,早已淡出国际市场,根本不具备与GPS一比高下的能力。

欧盟发起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被认为是结束美国“独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战。

按设计,“伽利略”将一共由30颗“中轨道”和“静轨道”导航卫星覆盖全球,其定位精度超过了GPS,在兼容性和精确度等设计方面也优于GPS。

为了打破GPS的垄断地位,“伽利略”的“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拟使用的频率故意选择了与美国GPS相近的频率,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冲淡GPS的频道效果,令美国人坐立不安。

各国卫星导航系统比较(北斗、伽利略、GLONASS、GPS)

各国卫星导航系统比较(北斗、伽利略、GLONASS、GP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2000年以来,中国已成功发射了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

这个系统具备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的定位、授时、报文和GPS广域差分功能,并已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属于第二代系统)。

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

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中国计划2007年初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2008年左右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并进行系统组网和试验,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简介数量:30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组成,27颗为工作卫星,3颗为候补;轨道:高度为24126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精度:最高精度小于1米;用途:主要为民用;1999年2月10日,欧盟执行机构欧洲委员会(EC)公布了欧洲导航卫星系统“伽利略”计划,该系统是与美国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兼容的民用全球定位卫星系统。

欧盟之所以进行“伽利略”计划,主要是为了摆脱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打破美国对全球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垄断,在使欧洲获得工业和商业效益的同时,赢得建立欧洲共同安全防务体系的条件。

其实,欧空局(ESA)早在1990年就决定研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NSS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一个与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以及三种区域增强系统均能相容的第一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1),第二阶段是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于GPS系统和GLONASS系统之外的第二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2)。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

物理名人简介1、伽.伽利莱利略.伽利莱 (1)2、玛丽.居里 (2)3、艾因斯坦 (3)4、斯蒂芬.霍金 (4)5、尼尔斯.玻尔 (5)6、艾萨克.牛顿 (7)7、杨振林 (8)8、薛定谔 (9)1、伽·伽利莱利略·伽利莱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之一,他的成就和贡献对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伽利略于1564年出生在比萨,他早年展现出了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天赋。

他在比萨大学学习医学,但很快转向了物理学和天文学。

他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贡献,他的实验和理论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月球表面的山脉和陨石坑等。

他的观测结果证明了日心说理论的正确性,即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绕着太阳运行。

他还提出了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的定律,以及测量时间和距离的方法等,这些成果为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伽利略的发现和理论与当时的教会观点相矛盾,他被指控为异端,被迫撤回了自己的理论。

他的经历引起了公众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科学自由和宗教自由的象征。

伽利略的影响和思想也影响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和哈雷等。

他的成就和贡献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里程碑之一,对人类的科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玛丽·居里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个获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女性。

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两种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居里夫人的发现不仅推动了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也为后来的医学和核能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玛丽·居里出生于波兰,她的家庭非常贫穷,但她仍然坚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她前往巴黎学习物理学和化学,并在那里遇到了未来的丈夫皮埃尔·居里。

伽利略

伽利略

邮发代号28-477
定价 6.00元刊号ISSN 1672-8858C N 32-1729/G4(1564年-164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让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制作出了天文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

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人们这样评价伽利略:“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伽利略。

“北斗”二代与“伽利略”卫星频率之争

“北斗”二代与“伽利略”卫星频率之争

“北斗”二代与“伽利略”卫星频率之争第一篇:“北斗”二代与“伽利略”卫星频率之争“北斗”二代与“伽利略”卫星频率之争作者向明卫星频率是伴随卫星发明而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由于电波在大气层传播过程中存在损耗,只有在30GHz附近的频段损耗相对较小,故而,此一区间被称为“半透明无线电窗口”。

目前,世界上各类卫星应用也主要使用这些频段。

但在国际规则中,卫星频率资源分配形式是“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

这也导致目前美国和俄罗斯已占用了80%的“黄金导航频段”,我国北斗二号系统和伽利略系统则有一个频段重叠问题,让北斗二号系统及早投入使用,就与抢占剩余的频段有关。

卫星频率资源有限卫星导航就是利用导航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求出载体相对卫星的位置,再根据已知的卫星相对地面的位置,计算并确定载体在地球上的位置的技术。

卫星导航系统由导航卫星、地面台站和用户定位设备三个部分组成。

在上20世纪60年代,即1964年美国率先建成“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并交付海军使用,1967年开始民用。

任何卫星系统的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以及测控单元,都需要使用电磁频谱,所以,频率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且电波在太空与地面之间传播的黄金频段又是有限的。

为此,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俄等航天强国的推动下,国际规则中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的主要分配形式为“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的抢占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各国首先根据自身需要,依据国际规则向国际电联申报所需要的卫星频率轨道资源,先申报的国家具有优先使用权;然后,按照申报顺序确立的优先地位次序,相关国家之间要遵照国际规则开展国际频率干扰谈判,后申报国家应采取措施,保障不对先申报国家的卫星产生有害干扰。

但国际规则还规定,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在申报后的7年内,必须发射卫星启用所申报的资源,否则所申报的资源自动失效。

同时,国际电联《组织法》要求“使各国或各国家集团可以公平地使用无线电频率和地球静止卫星轨道”,以防止少数发达国家借助其技术和经济实力,抢占所有的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

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个卫星

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个卫星

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个卫星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是一位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被誉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天文学的突破性贡献之一是发现了木星的四个卫星,也被称为伽利略卫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伽利略发现这颗行星的卫星的背景和重要性。

伽利略的天文观察始于1609年,当时他听说荷兰制造商汉斯·利普尔特(Hans Lippershey)发明了望远镜,并迅速改良了这个仪器。

伽利略决定亲自开展观测,他使用了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并对天空进行了系统的观察。

在1610年的一系列观测中,伽利略注意到木星周围有三颗亮点与行星本身一同运行。

他很快发现这些亮点实际上是木星的卫星,与行星一同绕着太阳运行。

这个惊人的发现推翻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理解,也成为伽利略科学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个卫星,现在我们所称之为伽利略卫星,是木星最大的卫星系统。

它们分别以伽利略的名字命名为伽利略一、伽利略二、伽利略三和伽利略四。

这些卫星被视为伽利略的重大发现,因为它们提供了实体证据,证明了地球之外还存在其它天体系统。

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卫星不仅仅是一个天文学的突破,还成为科学方法论的标志之一。

他巧妙地应用了观察和实验证据相结合的方法,来发现并验证了这些卫星的存在。

这个方法无疑帮助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基石,并成为从而成为日后科学研究的模式。

伽利略的观测结果与当时的地心说理论相违背,这是一个关于宇宙是围绕地球转动的观点。

伽利略的发现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了日心说理论,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他行星绕它旋转。

这一发现对当时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进一步推动了科学与信仰之间的辩论。

伽利略的观测成果不仅对天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整个科学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观测方法和科学思想为日后的科学家树立了榜样,并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伽利略的发现也为探索太阳系的其他卫星铺平了道路。

宇宙探索史上的伟大发现(宇宙探索史上的伟大发现有哪些)

宇宙探索史上的伟大发现(宇宙探索史上的伟大发现有哪些)

宇宙探索史上的伟大发现标题:宇宙探索史上的伟大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引人入胜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化。

在宇宙探索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开启了新的探索之旅。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日心说的提出者尼古拉斯·哥白尼。

在16世纪,哥白尼通过观察星体的运动,提出了日心说,将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而非地球。

这一发现颠覆了地心说的传统观念,推动了天文学的进步,为后来更深入的宇宙探索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不能忽视伽利略·伽利莱的贡献。

伽利略通过他的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裂缝、木星的卫星、金星的不同阶段等重要观测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证实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

他的观测结果对于后来开展航天探索和深空探测起到了关键作用。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了物理学的基本框架。

相对论的提出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还为宇宙探索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更深层次探索。

此外,霍金辛格辛格发现了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这是大爆炸理论的一项关键证据,证明了宇宙起源于一次巨大的爆炸事件。

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宇宙诞生的理解,也为宇宙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最近,黑洞成为宇宙探索的热门话题。

科学家们通过对黑洞的研究,揭示了它们的奇特性质和影响力,深化了我们对宇宙结构和引力的理解。

黑洞的发现拓展了我们对宇宙中存在的可能性,激发了更多关于宇宙本质的思考。

总的来说,宇宙探索史上的伟大发现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断向前发展。

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黑洞的研究,每一项发现都为我们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启示着我们对宇宙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伟大发现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一同探索未知的宇宙,探求更深层次的真相。

伽利略对行星运动的解释

伽利略对行星运动的解释

伽利略对行星运动的解释
伽利略是意大利的一个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通过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和研究,
提出了许多有关天体运动的新颖见解,这成为现代天文学的基础之一。

伽利略的天文学研究始于他的望远镜观察,他发现行星不是像以前人们认为的那样在
一个完美的圆形轨道上运动,而是在椭圆形轨道上运动。

此外,他还研究了木星的卫星,
发现了许多行星的卫星,这使他能够对天体系的运动作出更加准确的描述。

伽利略的另一个贡献是对行星运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他认为,行星的运动是由万有
引力定律所决定的。

按照这个定律,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原因是太阳对行星施加了引力。

这个引力同时也使行星围绕着太阳轨道上运动,并且使行星的速度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
化。

伽利略还发现了一些关于行星运动的新现象。

他发现,在偏离太阳中心的位置运动的
行星,会经历地球上看起来是反向的退行运动。

这种现象的原理是,行星和地球围绕太阳
公转的速度不同,因此看起来,行星的运动方向是反向的。

此外,伽利略发现了恒星的表面存在云层,这种现象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的。

他还发现
了木星的大气层,这是人类首次发现了行星上的大气层。

总之,伽利略对行星运动的解释和发现,使我们对天空中运动的天体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将天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关于伽利略的冷知识

关于伽利略的冷知识

关于伽利略的冷知识伽利略是一个科学界的巨人,他的贡献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除了他众所周知的发现,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甚至有些冷门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关于伽利略的冷知识:1. 伽利略的小提琴演奏技巧非常出色众所周知,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

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非常出色,他曾经在许多场合演奏小提琴,包括在皇宫中为皇帝和皇后演奏。

2. 伽利略并没有发明半圆规许多人相信伽利略是发明了半圆规的人。

但实际上,半圆规早在伽利略出生前几个世纪就已经存在了。

伽利略虽然没有发明半圆规,但他运用数学知识成功的把半圆规的应用推向极致。

3. 伽利略并非用望远镜发现了土星的环伽利略是第一位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科学家之一,他观察了许多天体,包括木星和土星。

然而,被广泛引用的“伽利略发现了土星的环”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实际上,伽利略只是观察到土星是一个“三明治状”的天体,并没有意识到它是有环的。

事实上,很多人在伽利略之前就已经看到过土星的环。

4. 伽利略的视力很差伽利略患有近视,后来还引起了白内障和长时间使用望远镜的后果,比如眼部出血和视网膜损伤。

虽然他的天文观察活动对他的眼睛很有害,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测。

5. 伽利略是第一位使用钟表进行天文观测的人在伽利略之前,天文学家们只能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来测算时间。

这种方法在天空不清晰的时候尤其不可靠。

伽利略发现,只要有一架精确的钟表,他就可以用精确的时间记录观测数据。

因此伽利略也被称为第一位使用钟表进行天文观测的人。

6. 伽利略的名字源于一个音乐家伽利略的全名是伽利略·伽利莱·德·加里莱和他的父亲一样,名字源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吉奥凡尼·加布里埃勒·加利莱。

7. 伽利略曾被认为是疯子伽利略因为他的观点,常常被视为疯子。

他的现代视角和对传统方式的挑战使许多人难以接受和理解他的想法,他因此遭受了很多打击和抵制。

伽利略三项主要科学成果

伽利略三项主要科学成果

伽利略三项主要科学成果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三项主要科学成果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伽利略的三项主要科学成果:天文学观察、力学原理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

一、天文学观察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发明和使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天文学观察,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他观察到了月球的山脉和坑洞,证明了月球表面并非完全光滑;他发现了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证明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而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之一;他还观察到了金星的明亮和暗淡的阶段变化,证明了金星围绕太阳运行。

这些观察结果颠覆了当时地心说的宇宙观念,支持了日心说的理论,对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力学原理伽利略通过对物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力学原理,为后来牛顿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他的研究包括了自由落体、倾斜平面上物体滚动的规律等。

伽利略发现,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在同一时间内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时,其下落时间是相等的,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这一发现被称为等时间落体定律,对后来的重力理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伽利略还研究了斜面上物体滚动的规律,提出了“无论物体的质量如何,它们在倾斜平面上滚动的速度是相等的”这一观点,为后来的惯性定律提供了依据。

三、科学方法的运用伽利略也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并运用了实验和观察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他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规律时,他使用倾斜平面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下滚动物体的时间和距离等数据,得出了物体滚动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的规律。

这种实验和观察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为后来科学研究提供了范例,成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石之一。

伽利略的天文学观察、力学原理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察结果改变了当时的宇宙观念,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力学原理为后来牛顿力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他的科学方法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GALILEO)系统中国北斗卫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GALILEO)系统中国北斗卫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GALILEO)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第七章 2009-2012年国内领先企业竞争力分析第一节美国天宝
一企业概况
二产品系列
第二节瑞士徕卡
一企业概况
二产品系列
第三节日本拓普康
一企业概况
二产品系列
第四节广州中海达
一企业概况
二产品系列
三企业运营
第五节广州南方测绘
一企业概况
二产品系列
三企业运营
第六节上海华测导航
一企业概况
二产品系列
第七节北京合众思壮
一企业概况
二产品系列
三企业运营
第八节美国劳雷
一企业概况
二产品系列
第九节青岛领海
广州亿程交通信息有限公司
深圳市易流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中安保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厦门卫星定位应用有限公司
深圳市赛格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交兴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1 / 21。

简述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

简述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

简述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
伽利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文学家,他的贡献对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仍停留在简单的观察和推测阶段,而伽利略通过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和实验,推动了天文学的进步。

伽利略使用望远镜探索了天体,他观测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坑洞,还看到了木星的卫星。

这些发现颠覆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知,证明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只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伽利略的这些观测结果,促进了人们对天体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伽利略的实验和研究也为日后的科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他设计了一些经典的实验,例如用斜面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无关。

这些实验为后来科学家们的实验方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将科学从单纯的理论推演转化为了实验验证。

伽利略还为天文学的计算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用于预测日月星辰的位置,这种方法被称为“伽利略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精度,而且简化了计算过程,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总的来说,伽利略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通过自己的观测、实验和计算,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科学家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他的成果和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
而且影响了科学方法的发展,成为了天文学、物理学和科学思维的经典范例。

点亮航天史的三盏明灯

点亮航天史的三盏明灯

点亮航天史的三盏明灯作者:暂无来源:《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20年第1期文/ 于鹏翔如果说飞离地面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那么飞离地球则是伴随着科学发展而产生的另一个梦想。

我们不说东方的嫦娥奔月或者西方的奥林匹斯众神这样的神话故事。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说,人类能够进入宇宙离不开三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谁点亮了人类的航天史。

看向宇宙读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的同学,应该十分熟悉伽利略这个名字。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祖师爷之一,伽利略用望远镜看向夜空的那一刻,人类的目光便从地球转向了茫茫宇宙,开启了科学观察和研究太空的新时代。

当然,仅有观察还远远不够。

所谓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你并不知道要从何入手。

外星人可不会千里迢迢跑来教会我们如何飞向太空。

幸好,在伽利略之后,群星闪耀,人类的智慧在航天路上点亮了一盏盏明灯。

牛顿:离开地球的速度点亮“第一盏明灯”的是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

牛顿用一个苹果揭示了宇宙运行奥秘的冰山一角,但这一角已经是质的飞跃。

小到苹果落地,大到星球环绕都可以用万有引力恰当地解释。

知道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自然也就可以推导出如何让苹果飞离地面永不落地的方法。

在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他设想了一门放在山峰上的巨型大炮,如果没有引力也没有空气阻力,发射出去的炮弹应该沿着发射的方向以一条直线形轨迹永久地飞下去。

但如果加上地球引力,炮弹就会以一条弧线轨迹落向地面。

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炮弹的速度越快,它就能飞得越远,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落地。

如此说来,只要速度够快,这枚炮弹最终会沿着一个固定的环形轨道围绕地球运动,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

那么,这个速度是多少呢?牛顿说是7.9 千米/ 秒,即第一宇宙速度。

那要是这枚炮弹的速度更快,会发生什么呢?这枚炮弹会以一个更加扁的椭圆形轨道围绕地球飞行,直到突破11.2 千米/ 秒的速度,此时这枚炮弹会脱离地球的引力束缚飞向宇宙,这就是第二宇宙速度,也叫“逃逸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利略与北斗分飞:排挤中国者反被排挤
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2009年04月01日3月中旬,来自中国和欧洲航天部门的官员们行色匆匆,赶赴德国慕尼黑,就争执了半年的导航卫星放射频率“重叠”问题展开第二轮谈判。

双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

欧方官员以频率是从美国人手里花“血本”获得,而且欧洲人的“伽利略”系统早已按此频率进行技术设计现已无法修改为由,力压中国“北斗”二号系统“搬迁”到其他频道上;中方则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卫星发射频率原则——“谁先用谁先得”的“所有权取得”,对自己的权益寸步不让,对欧方的要求据理力争。

会谈最终毫无进展,等待下一轮谈判。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事上,中国和欧洲从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竞争,反映了中欧之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冲突,而冲突背后,则揭示了欧洲一直以来对华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态。

关于这场并不为国内人所熟知的争执,其实由来已久,要厘清来龙去脉,还得从最开始的中欧合作签约谈起。

蜜月期(2003年-2004年)中欧优势互补反对单极世界2003年的欧洲,处处弥漫着反美反战情绪。

美国执意执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欧洲人感受到了“单极世界”引起的潜在危险。

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他的呼声得到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坚决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决定把中国纳入欧盟2002年就已启动的“伽利略”计划中,中国成为第一个非欧盟的参与国。

消息传开,震惊美国。

一直以来,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民用导航领域独步天下,即便同时代有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与之竞争,但“格洛纳斯”年久失修,导航卫星残缺不全,早已淡出国际市场,根本不具备与GPS一比高下的能力。

欧盟发起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被认为是结束美国“独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战。

按设计,“伽利略”将一共由30颗“中轨道”和“静轨道”导航卫星覆盖全球,其定位精度超过了GPS,在兼容性和精确度等设计方面也优于GPS。

为了打破GPS 的垄断地位,“伽利略”的“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拟使用的频率故意选择了与美国GPS相近的频率,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冲淡GPS的频道效果,令美国人坐立不安。

早在几年前,中国在区域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上已有长足发展,2000年相继发射了两颗静地轨道的导航实验卫星,2003年4月又发射了第三颗“静轨道”卫星,基本形成了覆盖全中国的区域导航和定位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北斗”一号。

当时的“北斗”系统尚属实验开发阶段,其技术参数落后于GPS,也落后于2002年欧盟决定启动的“伽利略”系统,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北斗”一号只属于区域性,其商用价值并不高。

在这样背景下,欧洲人主动“邀请”中方加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方欣然受之,双方一拍即合。

欧洲把中国纳入,不仅使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赚足了政治资本,也使“伽利略”计划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得到极大缓解,更给“伽利略”进入中国诱人的市场打下了基础。

2003年底,在中方实际完成了区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之后,中欧草签合作协议。

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第一笔7000万欧元的款项很快就打到欧方账户上。

中国与欧盟合作,既有战略利益也有实际的好处。

有人评论,中欧在高端技术上的合作,实质上打破了美国主导的欧洲对华武器禁运,也相当于废弃了针对中国这样特定国家的欧美武器贸易条例(ITAR),为最终从法律层面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撕开了一个口子。

由于卫星导航在现代战争中扮演越来越重大的角色,美国甚至扬言,美国如感觉受到威胁,则有权击毁“伽利略”卫星。

转折期(2005年-2007年)欧洲政治转向联美排挤中国2005年,“伽利略”首颗“中轨道”实验卫星“GLOVE-A”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

虽然这只是一颗实验性卫星,并非是要最终布臵的30颗导航卫星之一,但“GLOVE-A”的发射,标志着欧盟“伽利略”计划从设计向运转方向转变。

然而,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退隐,由来自右翼政党的亲美政治家默克尔担任德国新总理,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亲美政治人物纷纷上台,给欧盟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的愿望变得暗淡,欧洲迅速向美国靠拢。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航天局与美国“修好”,同意修正
之前拟定的与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以便投入使用后产生信号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但这样的技术重新修正,却花掉了预算之外的一大笔钱。

作为回报,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的开发。

恰恰在这个时候开始,欧盟为“伽利略”计划的财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团。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欧盟开始排挤中国。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令中国大为不满。

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臵的障碍所阻挡,中方除了挂得一个参与人的“好名声”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

2007年发射的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替换了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开始激活。

到2007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大突破。

本来中国诚心与欧盟合作,一开始就定位“北斗”为区域导航系统,给“伽利略”计划留下了毫无保留的施展空间。

但是,事与愿违,欧方“骨子里”并没有放弃轻视中国、压制中国的心态,合作不到几年,短暂的“蜜月期”一过,中欧双方就合作开发问题常生冲突,中国抽身离去,留下为经费吵成一团的欧盟各国。

竞争期(2008年-2009年)“北斗”横空出世技压“欧系”卫星由于实质参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受挫,中国决定“单干”。

2006年11月,中国对外宣布,将在今后几年内发射导航卫星,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到2007年底,有关覆盖全球的“北斗”二号系统计划已经浮出水面。

此时,欧盟还在内耗中没有脱开身。

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统的第二颗实验卫星才升空,此时距上次发射已经有差不多四年时间,这样的进度,比最初的计划推迟了整整五年。

“北斗”二号横空出世,不仅使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与美国GPS一争高下的愿望大打折扣,也冲淡了“伽利略”未来的市场前景。

“北斗”二号在技术
上比“伽利略”更先进,定位精度甚至达到0.5米级,令欧洲人深受震撼。

另一方面,之前“伽利略”计划的推出,刺激了美国和俄罗斯加快技术更新,新一代GPS和新一代“格洛纳斯”的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渐丧失了技术相对领先的优势。

为转变被动局面,欧洲人别无他法,只有增加财政投入,而此时欧洲航天局为了排挤中国,已经以法律形式规定所有开发资金均来源于欧盟公共资金,这就意味着,要想增大投入,还得在内部无休止地“吵”下去。

欧洲人开始酸溜溜地说,中国“北斗”二号的技术“偷窃”自欧盟“伽利略”计划,这样的无聊之辞已经成为欧洲人自大自负又一例证。

出于战略的需要,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与欧盟“伽利略”计划的合作,但这已经不能阻挡中国推出自主全球导航系统的步伐。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中国已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这一频率正好是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

频道是稀有资源。

占得先机的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最好的使用频率,中国所看中的频率被认为是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次优”频率。

按照“谁先使用谁先得”的国际法原则,中国和欧盟成了此频率的竞争者。

然而,中国将在2009年发射三颗“北斗”二代卫星,正式启用该频率,而欧盟连预定的三颗实验卫星都没有射齐,注定要在这场“出乎意料”的竞赛中败下阵来,从而失去对频率的所有权。

中欧围绕“伽利略”开发的曲折过程生动地证明,中欧只有真诚合作,平等相待,才能给双方都带来长远利益。

欧洲如不放弃自负自大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