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特征]线索和阶段特征:本单元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也称魏晋南北朝,从220年到589年。

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局部统一。

在此基础上西晋完成全国统一。

由于士族官僚的日益腐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晋短期而亡。

取而代之的是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继之是南北朝的并存。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

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依附关系加强,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制度。

士族门阀势力膨胀;民族关系方面出现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解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1)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

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

至魏晋时期,豪强地主上层又发展为士族。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获得充分发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垄断了仕途,其腐朽统治是阻碍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

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南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也使南北政治统一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明显的民族差异,也妨碍着国家统一。

(2)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

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

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

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第2单元 第5讲 课时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2单元 第5讲 课时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答案] 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 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 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 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 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 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 胡邪!”
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
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3.(2020·全国Ⅲ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
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
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D )
〔概念阐释〕 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 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图解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 从“历史解释”等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的统一因素
[史料]实际上,姓族制度建立以后,士庶之别就取代了胡汉分野。 民族界限模糊了,身份认同从族别变成了门第。鲜卑的豪门与汉人的望 族共同组成统治阶级,下层则混为一谈……与此同时,洛阳也再度成为 华夏文化的中心。拓跋宏迁都三十多年后,一位名叫陈庆之的南梁将领 这样描述他亲赴洛阳的切身感受:我原本以为两京沦陷之后,长江以北 便都变成了戎狄之乡。这次到洛阳才知道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根本不是 我们江东可比的。拓跋宏成功了,他其实已是中华皇帝,虽然也只有半 壁江山,但他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 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这就是鲜卑人的历史功绩。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 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2、标准同:庶家族世在、政品治德、、经济才、能文并化重上→的家不同世地成位为。唯形一成标:魏准晋 “上发品展无:寒东门晋、南下朝品无衰士落族:”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十 长安 六
国水
成(汉)
西安西北
淮 建康
南京
成都


东 海






南海 (涨海)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士优族劣(,指然世后代授为官官的的名制门度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部编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复习课

【部编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复习课

(2)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3)文化上:①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②书法艺 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发 展。③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 之一,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经验 和知识。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中书门下”设立的原因是 中书省与门下省争论不断,没有体现皇权加强,故A错误; 中书省与门下省长官都是宰相,唐代实行多相制,但与材 料中设立中书门下的原因无关,故B错误;从材料“故使 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可知,唐朝还是实行中 书决策、门下审议机制,故C错误;从材料可知在政事堂
单元复习课 第二单元
【时空坐标】
【知识体系】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 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 1.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 融时期。
(1) 政治上:①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 交融加强。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 看重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②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 省制。
3.民族关系方面:(1)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2)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周 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进一步加强,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 段。
4.对外关系方面:唐朝时,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 地位,对外交通发达,采取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同亚 洲、欧洲各国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二、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封建社会的繁 荣与再次分裂 阶段特征:全面繁荣,成就突出,影响深远,中华文明鼎盛 时期。 1.政治方面:(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 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③文化: 大兴文治
④军事: 改革兵制
2.民族交融
(唐太宗认为)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 中夏不殊。人主(君 主)患德泽不加,不 必猜忌异类。盖德泽 恰,则四夷可使如一 家;猜忌多,则骨肉 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 纪十三》
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 ③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局限性: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 作为一个民族的这就加 ;②鲜卑族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
速了北魏的衰亡。
隋朝修建运河的意义是什么?
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发展; ③巩固统一,对当代及后世的水运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3、隋朝的灭亡
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装 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 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 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 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 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 在政治上辐射很广。
士族政治
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 会阶层,称为“士族”。
南朝历史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 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 朝,合称“南朝”(420-589),定都南京。
1.士族政治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 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3)影响: ①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②促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④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旧人教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旧人教版)

请回答:①材料1的开头反映了什么现象?
佛教盛行。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 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 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若无道行, 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 皆令蔬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 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2: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 哀其弊,思振其溺。„„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 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 也。──《神灭论》
一、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208年
为 以 后 形 成 三 足 鼎 立 的 局 面 奠 定 基 础
统一全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但曹操 为什么会失败的呢?
3、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形成
220年, 曹丕建立魏, 定都洛阳
221年 刘备建立蜀 定都成都
222年 孙权建立吴 定都建业 三足鼎立正式形成
请回答:
②“天下户口,几亡其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封 建国家的直接危害是什么?
僧、尼和白徒、养女“皆不贯人籍”。 人头税的收入大减。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 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 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若无道行, 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 皆令蔬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 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2: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 哀其弊,思振其溺。„„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 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 也。──《神灭论》

2013高考历史 重要复习资料总结 3.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2013高考历史 重要复习资料总结 3.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2013高考历史重要复习资料总结:3.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晋
南北朝)
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220年曹魏废汉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的中国历史,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十六国和东晋并立,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和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等四个阶段。

这一时期,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经济江南持续开发,民族出现大融合局面,对外关系丝路中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封建国家分裂和长期动荡;
(二)、经济-南方的开发和北方的恢复。

1、特点:江南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士族和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交流加强。

(三)、民族-民族迁徙和大融合
(四)、外交-暂时中断。

由于受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和政局动荡影响,传统的丝绸之路不太畅通,但佛教的传入出现高潮。

(五)、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应用科技方面的数学,农学,地理取得一批成果,佛教流行,道教变成统治阶级的宗教,文学承上启下,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1。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请你为这一时期的某一重要人物设计名片:
人物选择正确;主要事迹史事准确,表达清晰;评价恰当
样例: 人物:诸葛亮 主要事迹: 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治理蜀国,成就突出。 示范: 人物:曹操
主要事迹: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精于兵法,善于谋虑。 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1 诗中的“三顾”“两朝”各指什么?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2 他在辅佐“两朝”期间做了哪些努力? (任人唯贤、发展生产、改善周边关系) 3 学习他什么品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 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 联系。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①三国时期,是中国从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统一的 过渡阶段。形成局部性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三国鼎立和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相比,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发展。
有用之才。
第三单元
考点4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北魏建立: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出现。 2、改革的目的:①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 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祖母和孝文帝进行的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②经济上:恢复发展生产,实行均田制; ③迁都:由(平城)迁到(洛阳); ④改革鲜卑旧俗(禁胡服、学汉语、改用汉姓、 与汉族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

2011级 高三历史 高考必胜资料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2011级 高三历史 高考必胜资料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index.php /1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考点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和社会经济●考点扫描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自建知识网络【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西域许下封建土地国有制稳定社会秩序豪强地主485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土地不得买卖土地占有权使用权自耕农艺师民族融合江南中原士族寺院商品经济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劝课农桑安抚流民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农作物三吴洞庭鄱阳湖成都平原平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原农耕规模畜牧业恢复发展马钧水碓水磨孝文帝河西走廊辽东地区品种产量襄邑洛阳八辈之蚕蜀锦相州百炼钢灌钢青瓷白瓷洛阳长安建业扬州商品经济北魏●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剖析重点难点1.江南农业的开发(1)基本原因: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南方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江南蛮、俚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有一定发展;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

④江南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⑤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主要表现: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的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水利的兴修是江南开发的重要表现。

由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决定,这里的水利工程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垦田面积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丰富。

(3)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而江南经济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较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发展,南北经济开始趋向平衡。

正因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朝代歌

朝代歌
(5)唐玄宗为唐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重要历史人物。
13、元世祖:建立元朝,实现大统一;调整统治政策: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依据,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书,指导农业生产。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今天的新疆、西 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民族大迁徙,形成民族融合新高潮。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开凿会通渠和通惠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丝绸之路重新繁荣,马可?波罗来华,泉州成为最大外贸港口。实行民族歧视和分化政策。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7.7-1945.8.15)
⑴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走向反动、形势恶化
(2)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 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4)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持续8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使唐朝由盛转衰。
明清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行省三司分离,统兵权五府掌管,大明律经济立法,设厂卫皇帝控制,控思想八股取士。清朝军机处与文字狱。
四、古代重要改革:
1、商鞅变法:坐农功书、度县井。坐--连坐--“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农--重农--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功--军功--奖励军功,按功授爵。书--烧书--“燔诗书而明法令”。度--度量--统一度量衡。县--县制--废分封,行县制。井--井田--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三.魏晋南北朝 (220年——581年)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南移 阶段特征: 1.政治上: 九品中正制(读本P11)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经济上: 农业: 均田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商业: 草市(南北朝
3.文化上:
民间集市)
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2010年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C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009年江苏,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 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阶段特征: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上: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读本P11)
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君权下的分权制约) 选官制度: 科举制 2.经济上: (读本P11) 农业: 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 唐代制瓷业成立独立生产部门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
“唐三彩”
商业: 唐代商贸繁荣,中外交流频繁。长安洛 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草市)
3.文化上:((读本P12) 唐诗 文学:
书法艺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怀素、张旭(草书) 科技: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比较
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目的: 同 巩固封建统治;作用: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点 应用 确立于秦,盛行于 时代 汉 综合性中央行政体 不 内部 制,行政、军事、 同 结构 监察权力融为一体 点 地位 使专制集权建立并 及作 趋向巩固 用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 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 使专制集权走向完善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3):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3):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知识探微大事年表重要人物三吴地区 洞庭湖 鄱阳湖 成都平原 劝课农桑 奖励耕织 安抚流民 兴修水利 翻车 水锥 水磨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渠堰堤塘 河西走廊 辽东地区 八辈之蚕 蜀锦 百炼钢技术 灌钢法 青瓷 白瓷 简牍 极限理论 圆周率 齐民要术 禹贡地域图 水经注 灵魂不灭 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 寺塔 神灭论 建安文学 蒿里行 七哀诗 悲愤诗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山水诗兰亭序 黄庭经 佛像画 登池上楼 鲍照 采桑度 敕勒歌 木兰辞 楷书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石窟寺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四.重难突破·典题例证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是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

但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
(1)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最全面,影响最 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孝文帝改革措施具有创新性、开创性 成功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 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 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 权的巩固。 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三长制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时间界限:220年——581年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 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 差距缩小。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 时代特征 国家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 济发展 政治 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局面,朝代更替频繁; 北魏孝文帝等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 革 经济 铁犁、牛耕等先进生产方式继续向边疆地 区推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为隋朝 统一创造条件 文化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 不少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就;出现三教并 立局面
冯太后(442年—490年),汉族,长 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人,477年至 公元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 主持者。冯太后本是官宦之女,因罪 充公为奴。452年,被选为魏文成帝的 贵人。456年被立为皇后。465年魏献 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临朝辅 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而后归政献 文帝。476年献文帝病死,再度临朝称 制达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49岁冯 太后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 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展 现出超强的政治手段。冯太后本是汉 人,极力推行汉化。在两度摄政期间, 将北魏的汉化推向巅峰。在她的影响 下,北魏封建化进程加快。冯太后是 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撰稿人:教育学院叶尚杰责任编辑:福州八中骆志煌相关资料一.知识结构导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三国鼎立北方统一:官渡之战, 200年三国鼎立:赤壁之战魏: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蜀:221年刘备建立,定都成都吴:221年孙权建立,定都建业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马钧发明翻车蜀汉:减轻赋税,奖励农耕,蜀锦驰名吴国:农业、手工业发展,特别是造船业发达西晋统一短期统一: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晋灭吴,统一南北,316年,西晋结束五胡内迁:东汉始,匈奴、鲜卑、羯、氐、羌族陆续内迁西晋初年,五胡居住在今甘陕晋升及河北、辽宁、长城以南广大地区南北对峙东晋:317年司马睿建立政权,建都建康北方十五国十六国西南成汉重大事件: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南朝四朝更替:宋、齐、梁、陈开发江南士族衰落北朝更替: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民族融合:民族迁徒联合斗争友好往来孝文帝改革文化成就南朝疆域变化示意图二.阶段特点1.政治特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质上是东汉以来封建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尽管当时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但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西晋是我国历史上统治短暂的统一王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西晋迅速灭亡。

(3)随后,西晋皇室后裔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偏安一隅。

同时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割据政权,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北方的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后,企图统一南方而失败。

(4)东晋以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东晋南朝时,士族势力很大,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南朝末年,南方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5)继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也统一了黄河流域。

此后,北方民族融合加强。

北魏不久又分裂,这一局面持续到北周统一北方,为隋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经济:这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但也出现过四次统一,所以经济呈现破坏和恢复交替的局面。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孙刘联合抗曹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西晋灭吴;西晋的统治;“永嘉之乱”;西晋的结束。

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的偏安;东晋后期的腐朽统治与东晋的灭亡。

南朝四个朝代的名称;刘宋前期的统治局面;陈朝末年的腐朽统治。

十六国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

二、能力培养目标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

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

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魏晋南北朝:政治

魏晋南北朝:政治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魏晋南北朝:政治
• 一、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 时期) • 1、朝代: • ①、三国: • ⑴、魏(220——266)、 • ⑵、蜀(221——263)、 • ⑶、吴(222——280) • ②、两晋: • ⑴、西晋(266——316) • ⑵、东晋(317——420)和十六国时期(317—— 386) • ③、南北朝: • ⑴、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⑵、南朝:宋、齐、梁、陈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㈠背景: 1、民族融合 2、北魏统一北方 3、为了缓和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4、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㈡、内容: 1、经济上:均田制、租调制 2、政治上: ①整顿吏治(俸禄制、任期制、考核制) ②地方设三长制
• ③迁都洛阳 • 3、思想文化: • ①、改变风俗习惯:改穿汉服、改汉姓、同汉族 通婚、讲汉话、改籍贯、实行汉制 • ②、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 ㈢、意义: •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 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3、加速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 4、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后来隋朝的统一 奠定了基础。
•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即汉化
•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即封建化。
• • • • •
• • • •
三、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 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为此后南北 ㈠、门阀政治:也可称为“士族政治”,是士族 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 各朝所沿用。 与皇权的共治……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 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 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 ㈡、九品中正制 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 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 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 1 、含义:由品评官(中正)评定人才优劣、然 响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豪门贵族担任中 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 后授官的制度。 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 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绩的柱子,左边的叫阀, 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 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 、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右边的叫阅。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 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 状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到了晋朝,终于形成所 家族往往多人出仕,于是出仕的阀阅成为家族 3 、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 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 荣誉和声望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相 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4 、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 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 当于门第。 根据材料一,归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 微的人很难为官。(九品中正制是与门阀制度相 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 配套的选官制度,选才标准是门第)

高三历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一周强化沪教版

高三历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一周强化沪教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掌握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力;西晋统一;八王之乱;淝水之战;祖逖、桓温北伐;北魏的统一和改革;士族制度;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

要求认识:1、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

2、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通过与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曹操统一北方1、原因⑴在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取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曹操还注意吸收和提拔人才。

例如,曹操大胆提拔出身低微的乐进、于禁、张辽,他们后来都成为有名的大将,这就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

⑵在经济上,曹操吸取了其他军阀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教训,兴办屯田,恢复和发展生产。

在当时,由于军阀长期混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流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广大人民陷于饥饿死亡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谁能迅速发展生产,安定流离的饥民,谁就能发展成为强大的势力。

⑶在军事上,曹操采取了灵活的战术。

在官渡之战中,用火攻的办法烧袁绍的军粮,动摇其军心,以弱胜强,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他最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屯田制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类。

民屯上的生产者是通过招募和强制迁移来的移民,称为“屯田客”。

他们所受的剥削是很重的,农民用自己的牛耕种的收获物和政府对分,如用政府提供的牛耕种,六分交给政府。

政府对屯田客控制也很严,把他们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将他们束缚在土地上,让他们成为国家的依附农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一、政治方面: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休,南北对峙。

本单元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时限从公元220年至589年。

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基础上,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三国鼎立的格局。

220年曹丕废汉称帝后,三国鼎立局面逐步形成。

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但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西晋短命而亡。

在东晋建立偏安南方的同时,北方和西南先后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混战局面。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后发动淝水之战,被东晋打败,延续了南北对峙局面。

随后南方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北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又顺应和加速了民族融合潮流。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而后又被北齐、北周取代。

北周灭北齐又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注: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流,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便处在大分裂时期,也同样蕴含着走向统一的因素。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所以走向隋朝的大统一,主要是因为:
第一,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向边地的扩展,已具备走向统一的经济基础。

第二,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巳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第四,局部统一的出现。

实际上局部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量化的过程,也是实现统一的条件。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三国、前秦,北魏,北周等北部黄河流域的统一和西晋的短期统一。

这些都足以说明,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经济方面:江南经济持续发展,北方经济破坏和恢复交替出现。

江南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农业方面;这一时期北方统治者的措施对北方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三、民族关系:第二次民族大融合(1、民族融合在北方尤为突出。

2、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最本质的特点是少数民族在与中原汉族的交往中开始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
四、文化方面突出的反映了时代政治、经济特征。

科技继续进步,在思想领域,佛教传播迅速,道教完成由民间向官方的转化,在反佛的过程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有了重大发展;在文学领域,诗歌完成向七言诗的过渡,新乐府即民歌也大为盛行;书法、绘画和雕塑等艺术成就突出
高考知识点梳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特点:
(1)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中原经济发展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开始改变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

(2)寺院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占重要地位。

(3)分裂、割据、战乱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

2、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概况: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
原因:①北人南迁;②民族融合;③统治阶级重视;④北方作物南移;⑤自然条件优越
表现:大量土地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农田水利;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三吴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影响:①南北经济趋于平衡;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③为隋唐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兴修水利;开发边疆地区
4、手工业
纺织业:丝织为主;襄邑、洛阳;八辈之蚕;蜀锦
冶炼技术:相州的军刀;百炼钢技术;灌钢法
制瓷业:南方青瓷;北方白瓷
造纸技术:纸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中心有洛阳、长安、建业、扬州
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利用
5、商业的发展
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的进步
数学:刘徽,祖冲之,圆周率;《缀术》
农学:《齐民要术》
地理学:《禹贡地域图》;制图六体;《水经注》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思想
道教神仙体系的形成;佛教的盛行及其原因和影响;范缜与《神灭论》
3、承上启下的文学
七言诗;建安文学,三曹,七子,蔡文姬;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新乐府南北朝民歌
4、大放光彩的艺术
书法:蔡邕,钟繇,“二王”,魏碑;
绘画:曹不兴,顾恺之;
石窟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重难点解疑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1)江南迅速开发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相对较安定。

(2)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原因:战争破坏,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环境破坏。

(3)土族庄园经济和寺庙经济占重要地位原因:士族制度形成并发展;佛教盛行。

(4)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原因:社会大动荡,城市遭破坏。

(5)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原因: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
(1)文化特点:①科学技术,世界领先;②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③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④思想领
域异常活跃;⑤成就多样,各具特色。

(2)原因:①民族大融合②分裂中蕴含统一因素③北方经济发展和江南经济的开发
3、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2)民族大融合;
(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
(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4、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
(1)异: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因此,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

③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此时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同:①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

②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

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

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骗,范缜写《神灭论》。

南北民族融合都加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