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法规论文

合集下载

教育法律法规论文

教育法律法规论文

小学教师双差生教育之我见教育的本意是教书育人,辞海里对教育解释道:“上所施,下所效,养子使作善。

”的确,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然,为了培养四有新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是正确的。

可是,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有些教师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受害对象主要是一些双差生。

即便双差生成绩不好,也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教师都不应该变相体罚,因为变相体罚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本文我主要从小学的视角,对双差生形成的原因和转化,并结合相关法律谈谈我对小学教师教育双差生的看法。

关键词: 双差生小学教师原因转化法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上不思进取,成绩稳定在班级、年级的倒数几名;更让老师头疼的是这些学生经常惹是生非,扰乱班级、学校的正常教学,课余时间和同学到处拉帮结派玩耍,欺负弱小的同学和女生,损害班级体的利益。

像这样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差生。

【1】从双差生的定义上看,他们不仅成绩比较差,品德、行为习惯也比较差。

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的好习惯是养成的,坏习惯也是养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品德也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那么成绩差排除遗传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影响,还有学生后天的努力程度。

具体分析双差生形成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上无目标、无动力,造成恶性循环。

2、老师不一视同仁造成学生心态扭曲,不思进取3、老师的言行举止不当,会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

孔子曾说:“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老师说:“此题白痴都会做,难道你不会吗?”来自《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文章,某学校初中部学生日前报料称,临近期末,学校要求班主任填表上报“班上最应该被开除学生”名单,如果期末期间再“犯事”,就会被开除。

对此,大朗水霖学校回应称,学校要求班主任上报的只是差生名单,以便于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

这个学校对差生的态度是开除,那么双差生究竟能不能被学校随便开除呢?我们可以从法律文献中找到答案:《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让更多的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业率下降、教学质量滑坡等.量的扩张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因此,目前高等教育应审时度势,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从而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大众化背景下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领导者和学术研究者,更要为社会输送大批掌握高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良莠不齐,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体育教学最直接的影响是: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环境更加复杂,教学时数减少,教学人数增多,教师的工作量和强度加大,风险性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教师的工作热情都急剧下降,教学质量受到质疑.因此本文重点从学校、学生和教师这3个方面来进行剖析.首先从学校层面进行分析.现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学校为了“长足发展”,在教育经费有限的前提下,把工作重心放在抢夺生源、新校区建设、科研项目申报、博硕士点申报、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教学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和保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2]表明: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

4%.高校的体育场地在全国层面来看数量较大,但由于学生基数大,人均体育场地较少,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人数的显著增加,体育场地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简称《纲要》),要求大一、大二开设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的体育课程,平均每学期需要上18周的体育课.而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在教学时数上各高校差异较大,有29.1%的高校开设14周,43.6%的高校开设16周,27.3%的高校开设18周.再加上体育选修课绝大部分在室外上课,极易受到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教学时数根本无法保证.由于高校扩招带来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在体育场地短缺、教师数量有限、排课时段受限制的条件下(体育课一般是上午三、四节,下午一、二节或三、四节),多数学校采取减少教学时数、增加教学人数、增加体育教师工作量的方法来缓解压力.《纲要》[3]明确指出:体育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调查显示,13.8%的高校教学班人数是30人,64.5%的高校是30~40人,17.5%的高校是40~50人,有4.2%的高校甚至达到了50人以上,这种做法无疑确实缓解了排课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保证了学校教学的稳定有序开展,但是教学质量依靠什么来保证呢?其次从学生层面进行剖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随之带来了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很多大学生戏称毕业就等于失业,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大多数人对学习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对体育教学表现得更为明显.由此也表现出学生选课时功利主义倾向较明显,有的`学生选课是为了获得高分数,有的是因为教师好说话容易过,还有的是因为项目本身很舒服,不累不脏不苦.学生这种复杂的选课目的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其结果是让该部分学生不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还有些学生受到“唯学分论”的影响,上课的目的就是拿学分,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思想比较普遍,只要不被老师挂科就万事大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似乎遥不可及。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3篇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3篇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3篇高校热点法律问题分析论文高校面对急剧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对这些法律问题可从行政法和民法上两层意义上进行详细剖析,从而得出结论:高校处身风雨飘摇之中,除了大抓建设、加快发展进程外,还应有清醒完整的认识,从而从组织、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事务工作。

【关键词】高校法律问题探析法务处【正文】当今,国内高校处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见下图),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办学到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下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过程,教育资源大幅重组,办学自主空间变大,教学招生步伐变革加快,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高校也遭遇了日益增多的法律问题。

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法律问题,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8-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19981999200020212021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人)10221942181319111396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人)33353815528958706471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数(人)10836002754500376760046421005428200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154000000259562300303362700一、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认识高校由于一方面担负国家高等教育任务,明显具有公有事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行政组织性,另一方面随办学自主权逐步放开,办学模式、资源和渠道多样化、规模巨型化,也日益体现其作为特殊民事主体而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遭遇法律陷阱时的严重性,因此可以把学校所主要面临的法律问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基于公有事业性,体现其社会职能所面临的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二是基于其作为超大性综合型经济实体,广泛参与经济活动所面临的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

但就现实而言,后者对学校良性发展意义十分突出。

(一)、行政法意义的法律问题虽然高校是否真正拥有行政权在学理上仍然有争论,但不断出现的学校官司却有力地证实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

法治精神培育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法治精神培育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法治精神培育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一、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困境(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然而,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在教育内容的取舍上失去了判断的依据。

自2006年秋季之后,各高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将原本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合为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新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只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相应的课堂教学的课时也比原先缩短。

从而法制教育的地位大大下降,甚至有从属为道德教育的倾向,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

当下仍有相当多高校简单地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的传授。

教材内容上社会主义法体系内容几乎面面俱到,体现为各部门法相关知识、概念、词汇的高度浓缩。

使得教育的重点更多的是制度本身而不是制度背后的价值与精神,法律制度层面的培养要多于法律理念的熏陶。

(二)高校法制教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各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来实现,中国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大多局限于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

一方面,教材内容庞杂,课内学时仅有12-18学时,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大部分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纯理论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条文来讲授,即便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视频教学,有些也过于陈旧。

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滞后性,使得大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紧扣大学生自身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社会的法律热点问题,较少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忽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良好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因大学生缺乏真实的法律实践和直接的心理体验,使高校法制教育难以取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而流于形式。

教育法律救济论文教师教育法律论文:关于教师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现状分析

教育法律救济论文教师教育法律论文:关于教师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现状分析

教育法律救济论文教师教育法律论文:关于教师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现状分析摘要:我国教育法规虽然对教师教育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但该法对教师教育权利的保护存在缺陷,在法律救济方面缺乏必要的有效措施。

从现行法律的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教师教育权利受到侵犯,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而只能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

但是这一规定也极不完善,教师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护。

本文将对教师教育法律救济现状深入分析,并拟对教师法律救济制度加以完善。

关键词:教师;教育法律救济;现状;构建一、公办教师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现状根据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有关规定,侵犯教师教育权利时教师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的途径寻求法律救济,但这些制度大都是不完善和含糊不清的,这对保障教师的教育权的行使极其不利,本文就这些规定中主要涉及国家设立公办教师进行分析。

(一)公办教师的身份现状我国公办教师既不是严格意义的上的公务员,也不是劳动法的适用主体,他们的身份很特殊。

1.学校与教师聘用合同的性质不明我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教师实行聘任制,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聘任制是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采取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责任。

”我国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其实质在于打破教师终身任用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该聘任关系中的学校和教师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双方平等自愿是聘任合同生效的必备条件”。

[1](p159)学校对实行聘任制的教师仍“依法对教师自主进行管理,有权对教师进行聘任或对其的任免、晋升提出意见;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学校有权对有违法行为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

”学校“因处理失职行为而与教师之间发生关系,就是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关于法律毕业论文

关于法律毕业论文

关于法律毕业论文实现大学生法律知识之积累与法律智慧之形成的互动,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领悟法律知识,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法律智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律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法律毕业论文范文一:凸显公共精神法律教育论文一、树立公共意识,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提高学生的法律认同感公共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公共意识和集体素养。

它要求个人在公共社会领域中突破私我关系,懂得以平等的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之中,学会关注自身的合法利益;当切身利益受损时,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并接纳法律规则对公共秩序和群体利益的维护,提高法律认同感。

培养公共精神,就要树立公共意识,要求人们从“人人独善其身”走向“人人相善其群”,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第一模块《成长中的我》,在“心中有法”中设置了四个内容: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这一设置,考虑了初中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从法的概念开始,帮助学生明确法律的三个特征: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以此体现法律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启示学生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从而学会自我保护和寻求社会保护来维护自身权益;并学会防微杜渐,远离违法和犯罪。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对于闯红灯的处罚,《道路交通法》已取代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这说明闯红灯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对个人生命产生威胁,还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心中有法”,树立公共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认同感,不仅是个人法律意识的体现,也体现了“有公共精神”这一要求。

大学生法律论文(5篇)

大学生法律论文(5篇)

大学生法律论文(5篇)高校生法律论文(5篇)高校生法律论文范文第1篇1.法治环境的影响受传统的封建制度、历史文化的影响,的现实法律环境乱象丛生,人们对法律的执行与实施抱有质疑甚至无望的态度。

走访中的一些同学表示,他们有时候不得不“信人而不信法”、“信权而不信法”,“信教而不信法”,很多依照法律程序无法解决的事情,往往会涉及到一些特别人员或特别权力,权力滥用已经成为污染司法、污染行政、进而影响稳定的严峻因素。

2.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宗教文化、政教合一制度的历史影响深远。

因而、权利信仰等代替法律信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校内的各个角落,使得很多藏区的高校生形成了义务本位、不重视自己权利的传统观念。

在需要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权益的时候,一些同学从主观上不会把法律作为爱护自己的手段,从心理上排斥法律的适用,对法律表现出茫然退缩、犹疑不定的态度。

这是由于在的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形成对法律信仰这种价值观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藏区高校生法律信仰危机产生的重要缘由之一。

3.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我国的高校生法制教育课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却始终从属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特殊是2021年教育部将《法律基础》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进行整合后,从2021年秋季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成为现阶段非法学专业高校生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

然而整合后的课程中法律学问部分被大幅压缩,只占整体内容的1/3不到,使得一些老师、同学均认为此部分的内容不甚重要,造成了在授课与学习的过程中的忽视。

高校也不例外,同学们往往针对考试突击背诵课本内容,而对法治的精神与内涵则避而不谈,更加不会对法律信仰进行深化探讨。

4.同学自身的缘由高校校内是一个小的社会,但是这个社会与真实的社会比较,显得更为简洁和纯粹。

现在的高校生经受挫折较少,社会阅历缺乏,对事物的熟悉不够深化,理论思维力量尚未成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身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涌入校内时,他们的观念势必会受到影响。

学生法律论文优秀5篇

学生法律论文优秀5篇

学生法律论文优秀5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反映,即大学生对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编辑为家人们整编的学生法律论文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法律论文篇一(一)缺乏法律理论知识法律理论知识是高校学生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在一定的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以及整体化的一种理性思维体系,也是现代法律观念在理论上的表现。

具体来说,它具有形态系统化以及指导性地位等特性,它是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科学的法律意识并形成出色的法律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如果没有对于法律知识的全方位的了解与科学的认识,就无法形成较高的法律能力以及科学的法律意识。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整体上缺乏对于法律知识的全面了解,并且他们对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部门法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不容乐观。

(二)淡薄的法律意识随着在我国公民中深入进行,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思修课的学习和其他的相关途径,他们了解并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的基础法律知识,能够了解到依法治国方针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然而,在思修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较少以及课程的安排不多等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旧偏重于对于基础法律知识的讲授。

所以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仍然缺乏对于法学中的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的了解。

在发生日常纠纷的情况下无法用法律理论知识将其解决。

同时,大部分的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于法律本质的认识,还缺乏应有的权利意识。

一部分的高校学生错误的认为学生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也就是这部分学生只有被动的法律意识,并没有主动的法律意识。

(三)欠缺法律能力这里所说的法律能力指的是能够体现出大学生的具体的法律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了护法能力、守法能力以及用法能力三个要素。

在当下,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在这三个能力上都有所欠缺。

2024年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让我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这部法规的学习,我认识到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性,深刻领悟到高等教育的规范性和复杂性。

以下是我对2024年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让我了解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引导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了解这些政策法规,是我在今后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时,确保自己的实践符合政策要求的关键。

其次,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让我认识到高等教育的规范性。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

政策法规对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学校办学资质和教师聘任等方面的规定,丰富了我对高等教育规范性的认识。

再次,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让我注意到高等教育的政策环境和政策变化。

政策法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而政策环境则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背景。

政策环境的变化,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国家、地方和学校层面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关注和调整,增强了我对高等教育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最后,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让我认识到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培养人才的过程,更是肩负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责任。

政策法规强调了高等教育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利益,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学习过程中,我深体会到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将以此为动力,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学习经历。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性,了解高等教育的规范性和复杂性,关注高等教育的政策环境和政策变化,认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PPT大纲

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PPT大纲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优质法制教育资源将更容易实现共享,不同 地区、不同高校的教育资源差异将逐渐缩小。
应对策略和建议提
加强法制教育课程建设
高校应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程的重视, 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实践
01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学习借鉴国际上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监管机制建设、技术防范等
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02
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实践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网络安全实际状况,探索具
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治理之路。
0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网络安全合作与交流活动,共同应对全球性网络安全挑战
01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问题
02
如证据收集难、责任认定模糊等。
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议
03
明确责任主体、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救济途径等。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预防欺凌中角色定位
01
学校的角色与责任
加强德育教育、建立防范机制 、及时处理欺凌事件等。
02
家庭的角色与责任
等。
防治意义
阐述环境污染防治对于人类健康、 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政策法规
介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防 治方面的政策法规及其执行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框架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和外延,包括经济责任、 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 善责任等。
环境保护责任
重点介绍企业在环境保护 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减少排放、节约资源、治 理污染等。

2024年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范文在2024年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这门课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体制改革和政策工具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我深刻意识到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需求,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也承担着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使命。

其次,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公平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时,应当充分考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应该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紧密对接,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

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坚持公平原则,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

再次,高等教育政策法规需要注重创新与改革。

教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领域,而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支持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另外,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需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和智慧。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高校、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等。

政府应该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参与,确保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怎么写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对于大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篇一:《浅议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也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

笔者认为,法律意识的基础是对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为基础的,而现有的教育模式恰恰忽视了对学生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的培养,学校应当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法律意识;教育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一名大学生因中毒医治无效死亡,而投毒者正是被害人的室友。

该事件披露后,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应当说校园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这一点上整个社会基本达成共识。

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现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一)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匮乏曾有学者针对大学生的法律认识在湖北省各大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44%的大一学生、49%的大二学生、92%的大三学生和79%的大四学生不能够完整的说出公民的基本权利。

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涉及公民的基本法律知识的问题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

上述情况说明,现阶段大学生不仅在法律知识上是欠缺的,甚至在法律常识上都是处于匮乏的状态之下的。

(二)大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薄弱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自觉守法即包括要自觉的遵守法律规定,不从事法律禁止的行为,同时也包括能够自觉的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

而在这两点上,大学生表现出的状况都是令人担忧的。

自觉遵守法律笔者无须多说,不断上升的大学生刑事案件的出现,就很好的说明大学生自觉守法的现状。

笔者需要强调的是,伴随大学生刑事犯罪数量不断提高的,是大学生违法行为大幅度攀升。

法学大学毕业论文

法学大学毕业论文

法学大学毕业论文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学大学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法学大学毕业论文篇1法治视阈下的大学治理问题与实现“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

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实践历程的考验。

”这种永恒的需要就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的革新、文明的传承以及对知识创新的坚定信仰。

大学正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运行方式与治理机制,才能够历久弥新。

大学治理需要运用法治的价值理念与方法手段来实现大学目标与理念。

因此,在法治视阈下探讨大学治理对我国人才培养、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理论的核心价值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西方法学家对法治概念做过系统化整理后而可大致将之归纳为两大类涵义。

第一类将法治定义为依规则治理。

法治是指政府和人民所有的行为都应当受到事前订定规则的约束,法治也就是依规则之治或法的统治。

这一定义显然契合消极国家和有限政府的法治范畴,并为其所用。

法治的另一类定义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用来保障和促进个人在自由社会之中享有公民权利,并且要建立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文化的条件,使其正当愿望和尊严得以实现。

不管采用何种定义,法治的内涵起码包摄法治的理念,并体现为如下两方面:其一,无论法律的内容为何,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应该要根源于法,而且必须要依法行使。

其二,法律本身应当以“尊重人性尊严”的崇高价值为基础。

而“‘价值’表示物的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价值折射着主体设定客体的理想与目的,蕴含着客体实证性运行的宗旨与归宿。

所以,就大学治理而言,大学举办者(国家)、管理者(政府)、办学者(学校)对于法治状态下的大学治理应当有自身的价值诉求。

维护个人自由与权利既是法治价值的起点又是其归宿。

而人的权利与自由内核是人的尊严及其实现。

2024年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模板

2024年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模板

2024年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模板标题:____年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引言: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培养人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对____年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进行分析,并总结一些心得体会。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导向政策(1)定位明确,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____年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定位,强调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要从培养单一专业技能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2)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____年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导向政策。

高等教育要围绕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化运作。

(3)促进社会公平,确保教育公平机会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优秀人才,还要注重社会公平。

____年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强调要加强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推行普惠教育,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导向政策具有指导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对于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等教育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要多元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

其次,高等教育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要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社会化运作。

最后,高等教育要注重社会公平,确保教育公平机会。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高等教育要关注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需求,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1)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建设____年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要求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王伟苗 87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规矩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我国教育法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作为以教育法为基础法规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不但要懂得书本与专业知识,更应该严于律已,严格用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师德与师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

一、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核心任务,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深刻理解、认真对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主题。

人民满意是教育事业的最高要求,又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标准。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政策法规研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宏观决策依据,认真分析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困难,要以改革突破努力办好。

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要把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放在战略的高度。

教育政策是指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广义上的教育法规是指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教育规章的总称.二、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各章的重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是由西南大学教育部的杨挺、陈恩伦和外国语学院的赵希共同组织编写,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本书一共有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讲高等学校法律制度;第二章主要讲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制度;第三章主要讲高等学校学生法律制度;第四章学位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第五章主要讲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第六章主要讲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第七章主要讲中外合作办学法律制度。

第一章高等学校法律制度主要从高等学校的类型、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高等学校的章程、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这五部分来呈现高等学校法律制度的内容。

教育法学论文范文3篇

教育法学论文范文3篇

教育法学论⽂范⽂3篇学科发展教育法学论⽂⼀、教育法学的学科价值及特点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实践需要为教育法学学科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实践动⼒,但是⼀个学科的发展还需要有其内在的⽣命⼒。

这个⽣命⼒就是教育法学本⾝的独特视⾓,其固有的学科内涵和特点。

教育法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教育学和法学的结合,⽽且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1+1=2,⽽是“1+1>2>N”,起的不是简单的拼接作⽤,⽽是化合的作⽤。

教育法学的特点,体现在以下⼏⽅⾯。

1.教育法学关注法律的主体性中国优秀的⽂化传统特别重视⼈的主体性。

有的西⽅汉学家认为,中国思想的精髓就在于强调流动的主体性。

对于流动的主体性,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向来理解。

纵向历史的⾓度来看,中华民族的精神⼀直是在⽣⽣不息的流动,在每个时代都焕发各⾃夺⽬的⾊彩。

从法律发展看,历史上有不同的法律、法典,从秦律、汉律、唐律直到明清律,⽣⽣不息的发展流动。

从横向空间的⾓度来看,中华⽂明空间主体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空间功能在不断的转换。

这说明中华民族具有⼀种空间上主体的流动性。

中国的教育法律⽂化要注重这样的主体性。

法律的主体性就是要强调法律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个⼈三个层⾯,这三个层⾯始终贯穿的是法律的价值,都蕴藏着法制的精神。

教育法律上的⼈更有特点。

教育法律上讲的“⼈”,⽐简单的法律上的“⼈”含义更加深厚。

⽐如说在教育法律上,把⼈分成未成年⼈和成年⼈,⽐刑法、民法上的未成年⼈和成年⼈含义更深,体现了对⼈的主体性更加深刻的关注。

教育法律的主体性有其独特的属性。

学⽣作为教育法律的主体,和⼀般的“⼈”是不⼀样的,和⼀般的公民也不⼀样。

⽐如学⽣有发展性,发展性是学⽣的本质。

发展可能不是⼀个成年⼈最核⼼的本质,但对学⽣来说,发展性是最核⼼的本质,德智体美诸⽅⾯都在发展,是在流动当中发展的⼈。

学⽣具有开放性,他的⼼思是开放的,可以接受好的东西,也可以接受坏的东西,所以古⼈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教育政策法规结课论文

教育政策法规结课论文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课程论文)发展更加科学健康的高等职业教育[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层次需求上的向上延伸的必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但因此而来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雨后春笋突显,让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管理和问责等机制的不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宣传方面做得不够。

只有明确制定相关法律条文,制定相关管理章程,严格进行有据可依的执行,方能使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资源;经费投入;职业教育宣传;教育政策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积极领导下,我国高职教育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两分天下的良好势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既有必要理论知识,更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做出了贡献。

同时,也在减轻就业压力,拉动国内需求,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快速的发展必然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必然带来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存在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但是现实中却存在很多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

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

2高职教育办学不够规范。

高职教育未成类型,未完全按高职办学标准审批新成立的高职院校是主要的一点,至少部份高职院校一诞生就先天不足,其中尤其是师资匮乏,还有一点就是学科类和高职类办学未能分开,至使不具条件的一些本科院校办高职,影响了高职的声誉。

法学本科论文范文

法学本科论文范文

法学本科论文范文一、司法考试背景下高校法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司法考试之间存在矛盾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

关于我国现行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教育界曾进行过较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是通识教育,有的认为是职业教育,还有的认为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

但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法》和国家***制定的有关***策文件中。

如***《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报告》中规定,法学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下列知识和能力:(1)具有尚法精神和正义观念以及刚正不阿的人品;(2)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3)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4)掌握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术;(5)了解法学理论的前沿和发展动态;(6)熟悉我国法律和***的相关***策;(7)具有运用法学理论与法律知识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8)掌握现代文献检索和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

从以上目标定位所涵盖的知识和能力可看,中国的法学本科教育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属于兼具通识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具体而言,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法律专业人才。

从形式而言,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是非常明确和理想的,但是,从反映和体现教育目标的法学教学内容来看,现行的法学教育目标主要是追求素质教育。

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为学生奠定从事理论研究或法律实务的基础。

在这种法学教育中,法学教学过于理论化,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面对案例的实际操作能力,法学是仅作为一种人文知识而非一种职业的科学知识引入的,法学专业与法律职业相去甚远。

从法学教育观念上来讲,在法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上,没有把培养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实用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而是要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进行法学研究、写作论文、发表论文能力的法学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高等教育法规,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师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高等法规,就是反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最权威的诠释。

依照高等法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硬性条件”,还要不断加强“软性条件”的建设,软硬兼施,全面发展,才能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奉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法规;教师资格;硬性条件;软性条件国家的兴衰成败,在于教育的成功与否。

而教育的成功,又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保证。

放眼整个世界,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才有辉煌的教育成就。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政策发展上,还面临诸多问题,①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与日俱增,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建设必然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过硬、积极向上、激情四射且老、中、青结构合理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为此,国家各部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论证,不断建立和健全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师管理制度。

要切实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完善和执行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

因为文革十年浩劫,我国的教师资格管理制度起步较晚。

直到改革开放后,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才首次从法律上把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我国教师职业的从业许可制度。

在其后不久,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又以教育基本法的形式,再一次对教师资格制度进①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110-115页。

行了确认和强调。

但这些都是以基本法的形式,使教师资格制度有法可依,真正实行还要等到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才从具体操作上,对教师资格制度的管理细节,进行了说明。

也正因此,2001年,全国范围内,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从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到2001年的全面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从无到有,从有法可依,到全面执行,将近十年的时间,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师资格制度体系,总算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下了牢靠的根基。

根据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高校教师必须在身份上是中国公民,思想品德良好,热爱党,拥护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毫不动摇地履行《教师法》中所规定的义务,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学历条件上,《教师法》规定,从事高校教学任务的,要求是国民教育系列的研究生或者再不济也要求大学本科毕业。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因我国东西部的差距所致,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极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高校教师已要求博士学历,或者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毕业。

而某些西部地区,待遇低,条件差,不仅原有的教师纷纷“孔雀东南飞”,①在青年的教师的引进方面,也颇不占据优势。

虽然我国目前已是研究生培养大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也已超过美国,②但是西部地区依然限于自身条件,难以引进高学历的人才。

所以,目前而言,尽管东部沿海地区,高校教师学历构成已以博士研究生为主,①赵翔、冯文全、郑浩:《西部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实证研究——影响因素及其“软治理”效果》,《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0期,第56页。

②李霞:《中美博士规模之比较》,《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3期,第38页。

但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还是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甚至有些稀缺专业,还有本科毕业生在担纲上课。

但总体而言,就全国范围来说,高校教师学历构成,已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博士研究生正日益成为主力军。

在教育教学能力条件方面,规定较细,可分为几个大类。

其一,是身体条件。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教育行业的必须,且不能有传染病和精神病史,能保证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在具体实行上,要按照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经指定或者三甲医院体检合格。

其二,是普通话水平。

要求申请教师资格者,必须持有《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一般标准为二级乙等以上(含),个别学科,像语文,要求具有二级甲等以上(含)。

且《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是申请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其三,是与教师教育息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要求。

规定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本科毕业人员在申请教师资格时,必须提交《教育学》、《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考试合格成绩或者课程成绩合格证书(高师培训中心发)。

其四,就是要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随着研究生队伍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除具有教授、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的申请人以外,包括博士学位的申请人在内,都要按照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测试办法和标准接受测试,并要达到合格标准。

以上就是根据教师管理制度,所列举的从事教师教育,所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具体客观,也可以称之为“硬性条件”。

当然,要具备教师资格,在高校里,对大学生言传身教,还应该具备一些“软性条件”,也就是所谓的文化修养。

既然要把塑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软性条件”建设提上日程。

那么广大高校教师,就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努力培养创造能力。

高校教师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①而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又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最直接的因素。

对此,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

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可见,要想成为学生眼里的好教师,必须专业素质过硬,也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以适应学生不断迸发的求知欲。

所以,高校教师,除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学习外,更要不断深化本学科、本专业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确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变化、新进展,不断将新知识、新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以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艺术与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人生品位和职业素养。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还应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培养健康有为的人格心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时代需求中,不断磨练,不断成长,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①孙淑珍:《高校教师良好的文化素养对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作用》,《科教文汇》,2006年08月上半月,第18页。

同时,高校教师还要具有修身意识。

俗话说,欲正人者必先正己。

只有教师处处严格律己,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学生才向善如流,以老师为榜样,不断提高个人修为。

当然,作为高校教师,虽然是科研任务和科研压力较中学教师为重,但高校教师不能以此为由,忽视跟学生的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术的精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师生的互动。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讲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而这其中,就要求老师放下架子,悉心和学生交流,在互动互助中,共同提高。

新时期,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现如今,新一代的大学生们,已经不再满足老师的照本宣科,或者慢条斯理的讲解。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老师当成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只要按照大纲要求,有板有眼的备课、上课就万事大吉。

甚至有的老师上完课,没有互动,直接拿起教材就走人。

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老师必须每堂课都有新理论、新教法,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的乐学、爱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接近或已经成年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教师更是他们灵魂的引路人。

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为了在日常教学中,能够从容应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甚至突发事件,高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深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只①林德发:《论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25卷第6期,第50页。

要沉着冷静,敢于面对,细致谨慎,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每一个从事教育的老师都心知肚明,教育是人对人的工作,工作的复杂性和可变性,都是超乎寻常的。

但也正因为教育是人对人的工作,人和人之间的感化力和感染力,也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是值得重视的。

“感化教育是辐射于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方法。

”①高校教师每一言每一语,都对心智成熟的大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百折不挠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优良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恰当时机合理正确的情绪排遣方式。

很难想象,一个情绪七上八下的老师,能够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影响。

而教师的情绪不稳定,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可估计的负面影响,也极大地破坏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

因此,高校教师要善于掌控自我的情感,要善于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感化学生,使师生一体,成为营造健康教育环境的主体。

总之,作为高校教师,不仅个人的修为和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要与时俱进,乐观向上的心态要注意调节,时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还要走在学生前面,以身作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教育事业积极奉献。

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要“软性条件”和“硬性条件”齐把关,软硬兼施,全面考察,全面发展。

①余国政:《感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3期,第10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