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随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成为实现军事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军民融合是指军队与民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民用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合作模式。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是指对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推动军民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军民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1. 体制机制创新。
军民协同创新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支持。
研究应该探讨建立军民协同创新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责,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军民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2. 产业合作机制创新。
军民融合的核心是产业合作,研究应该聚焦于推动军民产业合作,促进共同研发和生产。
可以通过建立军民产业合作的联盟、基金、孵化器等机制,促进双方在产业上的合作与共享。
3. 科技资源整合机制创新。
军民融合需要合理整合双方的科技资源,研究应该探索如何进行科技资源整合。
可以通过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人员交流与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促进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4. 创新激励机制创新。
军民协同创新需要有创新激励机制的支持。
研究应该研究如何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奖励、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基金等方式,激励军民双方进行创新。
5.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军民融合需要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人才,研究应该关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可以通过优化教育体制,培养军民融合人才的深度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应该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推动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与落地。
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共同促进军民协同创新的发展。
军民融合下国防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军民融合下国防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思考近年来,国防科技领域蓬勃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日新月异。
军民融合在中国国防科技创新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军民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军事科技的发展,而且可以提升民用技术的水平,改善军民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就军民融合下国防科技创新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军民融合下的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下的国防科技创新,是在民需导向下,以军民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结果的一种新型国防科技创新模式。
从中国国防科技创新历程来看,军民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国防科技创新的主要战略方向。
在军事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推动了军事基础设施的建设、武器装备的升级以及精准实战模拟等一系列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技创新成果。
军民融合还对军事科技组织机构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一些全新的科技交流合作体系和创新管理机制。
编制一支拥有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军事力量和管理团队来推进科技创新,优化军民融合下的制度规范,建立科技支持和管理体系,推进科技研发和应用中的政策合作、贸易关系及管理制度的完善等,也要独立组建具有高水平科技人才的科技组织体系。
二、军民融合下的国防科技发展军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科技在其发展中也必将深入融合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巨大贡献。
军民融合下的国防科技发展成为了其最大的一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军民融合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研发和转化。
军队的实战需求驱动研发,获得科技突破后,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将实现。
以数字化为例,基于军事需求的数字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民用领域,并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国民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
其次,军民融合推动了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共同发展。
军民融合具有双向性,既可以让军事领域技术向民用领域流动,也可以让民用技术的发展服务于国防建设。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用于智能交通监测的传感器等技术都可以在两个领域之间交叉应用,为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前景。
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军事技术创新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军事技术创新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军事技术也逐渐成为了军队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在军民融合的发展背景下,军事技术创新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军事技术创新研究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军民融合背景下军事技术创新研究的意义军民融合是指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之间进行深度合作与融合的过程。
军事技术创新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首先,军民融合为军事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军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从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拓展,解决双方的技术问题,提高军民双方的技术实力。
其次,军民融合可以推动军事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
通过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军事技术可以更好地融入市场,加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此外,军民融合还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国防需求的良性互动。
二、军事技术创新研究的现状(一)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军事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创新平台作为支撑。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批符合军民融合要求的示范基地和创新中心,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
这些平台既能满足军队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又能促进军事技术的民用化。
(二)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军事技术创新研究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在军事技术领域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资源。
然而,仍然存在着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流动性不足等问题。
因此,要加大对军事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技术转化与应用军事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技术转化与应用。
当前,我国在军事技术转化与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军事技术对民用领域的渗透度不够。
因此,要加强技术转化与应用的管理与支持,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军事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军事技术创新研究的未来方向(一)前沿技术研究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前沿技术已经成为军事技术创新的新方向。
我国现有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研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科技军民融合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当前我国实际国情,对我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对策进行了探究,为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国现有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陈姻 刘梦媛科技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和改革强军三大发展战略的交汇点,是提高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水平的重要支撑,更是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
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军民科技的全面融合与协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科技部、军委科技委联合印发了《“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部署“十三五”期间加快促进科技军民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的相关工作。
《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社会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不仅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明确的重点任务,更是进一步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增强科技与经济实力、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前提。
一、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必要性(一)为科技军民融合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科技领域是推进军民融合快速全面发展的关键领域,也是融合需求最迫切和效益最突出的领域。
加快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对于完善军民融合格局,深化融合程度,提升融合层次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性和导向性作用。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军事革命时代的到来,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程度会越来越深、渗透兼容能力也越来越强,科技军民融合发展将是顺应全球格局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科技的发展本是不分军用和民用的,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防工业体系处于计划体制内,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存在较大隔阂,致使当前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程度较低,不利于科技军民融合的全面发展。
而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打破和消除军用科技与民用科技各自独立发展的壁垒,为军民科技的深度融合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和交流的渠道,为科技军民融合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军民融合研究报告
军民融合研究报告一、引言军民融合是指军队与民用经济、科技、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的过程。
它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发展强军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军民融合的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军民融合的意义军民融合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国家安全能力:军民融合能够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国家的国防科技实力和战略威慑能力,增强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2.推动军民经济发展:军民融合能够促进军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军工企业向民用领域拓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和经济增长。
3.增进国民福祉:军民融合可以弥补军队与民用经济、科技领域之间的差距,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民生,增进国民福祉。
三、军民融合的现状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1.军工技术转化应用:我国在军工技术转化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些关键技术突破,并成功应用于民用领域。
2.共建共享平台:我国军民融合还建立起了一批军民共建共享的研究平台,如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军民融合技术试验区等,促进了军民双方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3.军民融合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包括加大军民科技合作支持力度、简化军民融合项目审批流程等,为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虽然我国军民融合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存在技术转化难题:军队拥有许多高新技术,但由于技术壁垒和市场需求的限制,很多技术无法顺利实现民用化转化。
2.缺乏军民融合人才:军民融合需要具备军事和民用领域知识的交叉人才,而当前我国军民融合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3.军民合作机制有待优化:当前的军民合作机制还不够灵活和高效,需要进一步加强军民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军民融合的发展趋势1.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企业和创新团队,推动军民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自2014年提出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在军民融合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是深入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军民融合领域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广泛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有效整合军队、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方面的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倡导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着力弘扬军民融合创新理念,加强军队和社会力量的互动合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而实现军民融合的共赢和互利。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
科技创新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支撑,能够影响国家经济、国防以及战略地位的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应以科技为基础,以研究与应用相结合为手段,重点推动军民融合领域的科技突破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涵盖了信息化、先进制造、高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其中,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军民融合发展影响最大。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我国经济、国防和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随着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和国防安全领域的融合将愈加密切。
除了科技创新外,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也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政策支持是军民融合能够顺利实现的基础。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军民融合的政策,为军民融合转型发展提供了制度、机制和产业支持。
其次,市场需求则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市场需求来自社会发展和经济需求,军民融合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深入把握人民,提高民生水平。
总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军民融合创新需要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科技创新等结合,不断推动军民融合领域的突破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依靠产业各部门的力量,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开发路径,全面提升我国在技术领域的创新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技服务。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军民融合是指军民两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逐渐成熟的漫长过程,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军民融合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相关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一、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基础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对军民融合的高度重视以及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军民融合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的逐步出台,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如航空航天技术、卫星导航技术、核能技术等,这些都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技术支持。
我国的市场规模巨大,产业发展较为完善,这也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
我国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在科技领域,我国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军民融合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的军民融合已经形成了一批以军民融合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例如军民融合航空航天产业、军民融合智能制造产业等,这些产业不仅为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军民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进一步推动了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
尽管我国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军民融合的复杂性和前沿性,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当前我国在军民融合创新方面仍存在科技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以及一些利益诉求,军民融合的发展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不畅、协同配合不够等问题,需要加强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创新,搭建更加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军民融合 研究报告
军民融合研究报告
军民融合是指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的融合发展,旨在实现军事技术和军事资源在民用领域的有效应用,同时通过民用技术和民用资源的引进和应用提升军事领域的能力和水平。
军民融合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该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1. 军民融合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军民融合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分析军民融合对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
2. 军民融合的实施路径和机制:探讨军民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机制,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军民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人才培养和创新机制的建立等。
3. 军民融合的领域和应用:分析军民融合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例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医疗卫生等,重点介绍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
4. 军民融合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军民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理念认识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5. 军民融合的发展前景和建议:展望军民融合的发展前景,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和支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对外合作,为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该研究报告旨在为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为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取得更大成果和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军民融合与国防科技创新
军民融合与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是当前中国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势,也是推进国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军方与民间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不少民用科技成果也通过军民融合转化为军用科技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来探讨军民融合与国防科技创新的关系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军民融合助力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协调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民间创新的力量来推动国防科技升级。
通过与民间企业合作,军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市场、获取技术和人才资源等。
同时,民间企业也可以利用与军方合作的机会锻炼员工、提高技术水平,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正是在军民融合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国防科技创新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如2019年,我国成功试飞了第五代战斗机“歼-20”,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拥有自主第五代战斗机研制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
而这一成就得益于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大力推进,尤其是从“自主创新”向“军民融合”转型之后,才使得我国在国防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如此显著的进步。
二、军民融合加速国内军事产业发展军事产业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军民融合可以促进国内军事产业的发展,推进军事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
中国的军事产业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
在这个产业体系的带动下,不少民用科技成果也通过军民融合转化为军用科技创新。
例如在5G、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国内军事产业取得了不少可喜进展。
一方面,中国的军事产业愈加成熟,从而走向了世界军事强国之列;另一方面,军民融合也加速了国内文化、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发展。
这些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发展实力和竞争力,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不断发掘各种合作机会,有效提高国内军事产业的影响力。
三、科技创新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倡科技创新,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
在新时代,我国已经发起了多项相关的计划,例如针对核技术、网络安全、超级计算等领域的研究与推广,这将有力地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军民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军民融合发展调研报告军民融合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军民融合发展是指军队与民用行业之间深度融合,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工作模式。
军民融合发展对于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分析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1.政策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和科技支持等。
2.成果展示:军民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国防科技、军工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突破。
3.行业合作:军队和民用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
4.研发投入:军队逐渐加大了对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研发投入,鼓励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创新融合。
5.人才储备: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军事和民用科技人才,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均衡:目前,军民融合发展中军工制造和高新技术领域相对发达,而其他行业和地区的军民融合发展相对滞后。
2.政策体系不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有些地区和企业对于军民融合发展存在一定的疑虑和障碍。
3.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军事科技的转化和应用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保障。
4.人才培养不足: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但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
四、军民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1.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加强政策支持:国家将加大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
3.加强军民合作:军队和民用企业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4.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五、政策建议1.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各方对军民融合发展的认识和意识。
2.加大军民融合发展的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解决军民融合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军民融合与技术创新研究
军民融合与技术创新研究章节一:引言军民融合与技术创新已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以解决经济结构转型与技术创新的矛盾为主要目标。
军民融合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它对于建设高精尖军民融合产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军民融合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探讨其发展和研究现状,并提出深化军民融合和推动技术创新的建议。
章节二:军民融合的意义和现状军民融合是指军队和民间领域之间各个领域的合作互动,实现两个系统的互通和互利。
军民融合不仅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军民融合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
首先,军民融合可以促进科技创新。
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的交流和转化有助于释放科技创新的潜力,促进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例如,联合研制、技术转移、人才共建等形式的军民融合,可以极大的加速科技领域的发展。
其次,军民融合可以推动市场竞争。
军民融合可以促进企业的扩大生产、销售网络的拓展,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竞争和质量的提升。
通过深化军民融合,企业可以借助军队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资源优势,实现科研的优化和升级。
最后,军民融合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军民融合可以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推动政策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
军队具备高素质人才和科技资源丰富,还有广泛的超级终端用户需求;同时,在军队采购过程中强调民用技术应用,这也促进了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化。
这些都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章节三: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现状技术创新作为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推进经济发展和实现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基础。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政府加大了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重点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其次,我国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成为重要战略选择。
具体而言,它指的是军民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军队具有适合国家安全需要的快速创新能力、高度保密性和对关键领域技术的认识,而民用领域则更加注重市场竞争和社会效益,这就为军民协同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本篇文章将简要分析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探讨其协同创新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指的是军民之间对于技术创新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项目协同和成果共享的方式和途径。
具体而言,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 资源共享。
军民之间资源的共享,可以减少双方研发成本和时间,促进研发效率提高。
2. 课题对接。
军民之间相互了解各自的需求和技术优势,确定合作方向和任务,并协调优化课题实施。
3. 关键技术研发。
军民之间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技术突破,进而促进产业升级和国家安全能力提升。
4. 成果转化和共享。
共同取得的技术成果不分彼此,形成相互信任和合作的良好局面,促进资源优势的共享和产业动态的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优势1. 资源优化。
军民协同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摒弃重复劳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科技创新的高效开展。
2. 技术突破。
在技术创新领域,军队经常涉及到前沿科技,民用领域的技术较为成熟。
军民合作可以实现技术端倪的对接,快速突破领域技术难题。
3. 国家安全。
军民协同创新可以实现国家的战略保障,促进传统安全和新型安全的满足,不断增强国家安全的综合能力。
4. 市场竞争。
军队具有市场机制不具备的优势,可以为民用领域产品带来更加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优势。
同时民用领域已经具有了广泛的市场网络,也可以使军队产品实现更好的市场应用。
1. 利益分配。
军民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涉及政策、理念、文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方面因素,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2. 对接困难。
在军队和民用领域存在着不同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管理机制,因此在课题对接、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的发展与创新
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的发展与创新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不断提高。
军民融合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旨在促进军事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将军事技术转移至民用领域,并将民用技术应用于国防领域,实现双赢,推进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
二、军民融合的概念及其发展1.1 军民融合的概念军民融合是指将军民两用技术应用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军队科研成果应用于民用等,使国家各领域之间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实现军民融合的共同发展。
1.2 军民融合的历史演变随着科技全球化和产业化的推进,军民融合也成为时代潮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军民融合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军队开始实践军民融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兵工结合”的战略方针。
1.3 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军民融合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军事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加速技术创新和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军民融合也有利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军事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同时扩大军队的应用领域。
三、科技创新在军民融合中的应用2.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军民融合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作战效率、增强赛场优势,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
2.2 生命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在军民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也能助力军事医学、医疗保健等领域。
在疫情面前,生命科学技术也能够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2.3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是近年来军民融合中的新兴领域之一。
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军队综合作战能力、降低人员伤亡风险、提高作战效率和作战效益,并为其他领域提供支持。
四、军民融合的发展与创新3.1 改革军队科技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军队科技体制改革是推进军民融合的重要任务。
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引言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军民融合战略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发展重点之一。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军民融合,简单来说,就是指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共同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1. 军民融合的内涵和意义军民融合的核心在于互通有无,即让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之间的资源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实现资源优势整合,从而为国家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军民融合可以实现国家资源的协调发展,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促进民用产业的发展,推动国防工业转型升级。
2. 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目前,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类:政府引导型,利益驱动型和市场引导型。
政府引导型模式是由政府来主导军民融合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框架,以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融通与协同发展。
利益驱动型模式是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发展出来的模式,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主动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转型来实现军民融合。
市场引导型模式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来的模式,优先考虑市场和科技进展的趋势,积极引导市场,以便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三、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应用实践中,军民融合发展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1. 技术创新以军民融合技术为核心,在民用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中逐步实质化。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可根据其特殊性进行定制,例如借助民用技术,在军事系统中实现更快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为我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
2. 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是继技术创新后的重要领域。
当前,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技术,如云计算等。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军民融合模式的更加完善。
3. 人才培养为了推动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大幅增加具备军民融合技术专业能力的人才。
军民融合 研究报告
军民融合研究报告军民融合是指军队资源与民用资源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军民融合的目的是通过充分利用军队的技术、设施和人才优势,实现军政军民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军民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军民融合是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军事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科技创新。
军队在武器装备、信息技术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能力,军民融合能够将军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产品,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
军队和民用部门在资源、设施和人才等方面的融合,能够提高国家的安全能力,保障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三、推动军民经济融合。
军队和民用部门在经济领域的融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军地经济共同发展。
四、促进社会进步。
军队和民用部门的融合能够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在军民融合的实施中,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并完善军民融合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保障和支持,推动军民融合得到有效实施。
二、加强产业布局。
优化军民融合的产业结构,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加强科研创新。
加大军民科研创新的力度,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一批既熟悉军事技术,又熟悉民用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军民融合的持续发展和实施。
军民融合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推动军事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军民融合能够激发创新动力,提高国家安全能力,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军民融合的重要性,加强相关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军民融合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当今世界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类也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技术。
军民融合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正在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
这种技术的应用已经走到了各个领域,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用,都展现出它无限的潜力。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军民融合技术也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
下面就从创新和应用两方面探讨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
一、创新方向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军民融合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力和服务水平,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比如,随着最新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在升温。
这就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城市中各项服务设施、设备联网,来实现物互联,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而军队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其作战效能,减少人员的伤亡,提高军队的综合素质。
2、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指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理量转化为数字形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处理和传输的技术。
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还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比如,在现代化的战争中,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和信息传输的速度。
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为民用方面带来许多优势。
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数字技术可以实现智能控制,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和生活质量。
3、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等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和利用生命体系的一门新兴技术。
生物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来改善人类健康、推动环境保护、促进食品安全等,同时也可以在军事领域中得以应用。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军队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减少士兵感染病毒的可能性,从而保障自己更安全地完成任务。
二、应用领域1、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近年来前沿的应用领域之一,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
智能交通主要指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将车辆、道路、交通设施等各项资源之间进行联网,从而实现交通信息的共享、交通流的调控和交通安全的提高。
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随着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推进,地方高校在军民融合技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是推动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发展、加强地方高校与军队合作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围绕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展开研究。
地方高校应加强与军队的合作交流。
军队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实践经验,可以为地方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和实验平台。
地方高校可以与军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与军队的合作,地方高校可以从军队的需求中找到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化。
地方高校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地方高校可以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强科研力量的储备和建设。
地方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借鉴其科研管理经验和技术创新模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应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化。
地方高校应加大对军民融合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地方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的支持。
地方政府应为地方高校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促进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
地方政府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鼓励地方高校和军队开展合作研究。
地方政府还可以加强与地方高校和军队的沟通与协调,推动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
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分析
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分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提升和军队发展的需求,军民融合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不仅能推动国防科技的进步,而且还能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从军民融合技术的概念入手,分析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军民融合技术的概念军民融合技术是指军队和民用领域在技术研究、生产、装备、服务等方面的全面深度融合。
具体来说,军民融合技术是指利用民用技术手段,在军事技术领域进行创新的技术、产品。
目前,军民融合技术已经涉及到了很多领域。
比如,在信息通信领域,如5G 网络、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在军事方面被广泛应用,同时也在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生命健康领域,军队将其医疗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民用医学,例如心率监测器、夜视仪、手术机器人等都是军民融合技术应用的代表。
二、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发展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是保证技术领先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技术研究、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来探讨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发展。
首先,技术研究是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基础。
军队在研究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需要利用这种优势为民用领域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两个领域的融合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以实现技术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需要发展新的产业链。
军民融合产业链是指将军队的军事科技和民用技术加以整合,发展共同的生产、研发和服务等产业链。
这样可以不仅促进军队的科技升级,而且还能够为民用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源泉。
最后,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为了开发和应用军民融合技术,需要有一支高科技研发人才队伍。
因此,要加强军民融合领域的科研机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构建一支技术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军民融合人才队伍。
三、军民融合技术的应用现状当前,军民融合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涉及到了技术研究、生产制造、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多个领域。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1. 引言1.1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概述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是指在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军政军民、军民和民兵的协调配合,促进国家战略、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以打破部门壁垒、协同创新、促进军民共赢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体化的国家安全体系和现代军事力量。
通过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我国可以实现军事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和国防实力。
在当前世界局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军民融合人才,不断拓展军民融合的领域与深度,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军民融合创新的重要性军民融合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军民融合创新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实力,增强国家安全防御能力。
通过军民融合,军事和民用技术能够相互促进,推动国防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升我国军事装备的水平和质量。
军民融合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军民融合可以促进军工企业向民用领域转型,拓宽企业发展空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军民融合创新,可以促进技术的跨界融合与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当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方向。
2.2 军民融合创新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创新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创新已成为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推动军民融合创新进程。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引言军民融合是国家建设强大军队和繁荣经济的需要,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是现代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防科技实力、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意义、现状及优化发展方向。
二、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意义随着科技发展和军事需求的提升,军民融合的意义日益凸显。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对于解决国防科技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1.推动科技创新。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能够有效整合军力和民力,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2.提高国防科技实力。
军民协同创新可以有效集聚国防科技资源,加快国防科技实力的提升,提高国防安全保障能力。
3.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建立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有利于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势互补。
三、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现状目前,我国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已经初具雏形,但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1.发展不平衡。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领域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滞后。
2.产学研用融合不深入。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在产学研用融合方面仍有待加强,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资源整合方式。
3.体制机制不合理。
由于现有的管理和评价体制制约,军民协同创新机制运行效率较低,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
四、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方向为了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应该拟定以下发展方向。
1.加强政策和法规支持。
建立健全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积极推动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2.深化产学研用融合。
加强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改善评价体系。
调整和改进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军民协同创新成果评价机制,提高军民协同创新机制运行效率和创新成果转化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研究1 引言军工企业多年来贯彻国家“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政策,按照国家对各企业的战略定位,制定实施相关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各军工行业为特色的主营业务框架。
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提出在军工建设中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军工企业新时期发展建设的方向。
因此,探索构建军民融合型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军民融合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科技层面的军民融合发展,成为企业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转型的本质要求和基本保证。
2 构建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的背景2.1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富国强军的现实需要军工企业承担着振兴国防科技工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一直是国家重点投入的领域,国防军工全行业拥有规模几十万的科技队伍和国内一流的科研设施,是国家推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一支骨干力量,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
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在不断增强军事实力的同时,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工业发展。
因此,国防军工企业要想肩负起引领科技发展和提升工业基础的重任,只有突破军是军、民是民的体制束缚,通过建立军民融合型的科技创新体系将军用技术更多向民用领域转化,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才能更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服务。
2.2是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促进军工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军民融合”,这些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军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建国以来我国在长期的临战思想指导下实施积极防御的指导方针,建立了门类齐全,生产能力较强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忽略了国防工业同国民经济的联系,自我封闭,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于客观影响,军工行业在军转民发展过程中基本维持的是一个军民分离的工业模式,军民品只在制造层面利用军工制造技术实现工序间融合,而在科技研发创新层面还是分离的,维持的是一个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服务于企业投资层(决策层)的企业技术中心,第二个层次是服务于企业经营层的产品开发中心,第三个层次是服务于企业生产层的技术部。
军民分离的工业模式再加上条块分割的科技创新体系,对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贯彻实施产生了明显的阻碍。
首先造成科技资源分散,制约了企业科技发展,军品科技投入结合民品发展不够,民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其次,在军民品科技成果转化中科研与制造工艺技术缺少统筹协调机制,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军民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效率较低;三是军品面临武器装备转型升级,国外新市场开发,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些矛盾和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军民科技层面融合不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在体制上寻求突破。
因此,探索建立军民融合型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企业推进战略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且这也是国防军工全行业普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实践中完善。
3 大型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内涵构建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是以军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支撑企业核心主业发展为根本,打破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模式,突破军是军、民是民的科技体制束缚,优化配置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要素,建立新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以新体系的“三个机构”替代传统科技创新体系的“三个层次”,从战略高度统筹军民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整合军民品科技资源,发挥企业优势,以科研并行组织模式为基础,搭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企业科技系统的执行机构,以市场化、实体化为目标打造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的五项功能,形成企业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的旗舰;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激发军民融合型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推动军工企业向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跨越,更好肩负起强军富国的神圣使命。
4 主要的做法4.1着眼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战略及规划,搭建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军工企业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必须要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和适应国内外军工企业的发展趋势。
军工企业产品涉及国家安全和国际战略地位,是国家国防安全的技术和物质保障,在市场条件下,军工企业要具备二个能力:一是平时和战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供应能力,二是企业自身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
军工产品的对抗性决定了军工企业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就没有出路,军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托军工技术开展自主科技创新,发展军民品产业。
科技创新的成果是军民品产品,科技创新的动力是鼓励创新的组织制度,只有制度创新才有科技创新,军工企业必须打破军民品固有的发展模式,实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战略,整合科技创新要素,建立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见图1),才能保持企业经济不断增长和持续发展。
4.1.1 加强战略规划,建立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以推进企业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战略实施,促进军民品科技发展为目标,在新的企业制度建设中实施战略规划。
在构建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在企业自上而下建立军民融合型的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促进科技层面的军民融合发展。
指导原则,一是进行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组织设计。
在企业最高决策层董事会设立科技决策机构,统筹母子公司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发展规划。
军民融合由企业顶层决策启动并监督,企业相关部门协同推进,营造一个有利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
形成行政决策为科技决策提供保障的组织机构。
在企业经营层建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架构,在军民品科技开发中形成统筹企业科技资源,实现军民技术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机制。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架构设计打破军民品技术分割的传统模式,发挥企业制造技术优势和科研优势,以并行研发组织模式为基础,统筹专业体系和研发流程。
将部门重组与任务划分结合,通过职能组织、专业组织、项目组织的体系协同,在母子公司之间,军民品科技开发中形成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交互的多维度开放式网络矩阵型管理结构。
二是建立更加开放的产学研官相结合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环境。
主动识别并获取民用领域中产生的高新技术,将他们同企业民品结合,促进产品产业升级,将他们同部队服役的新旧装备结合,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以此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保持部队装备的技术优势。
三是资源配置和机制创新相结合,以军带民。
利用国家对军事项目的投入,加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基础,带动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的增长,让国防建设成为企业经济建设的推动力。
4.1.2实行战略牵引,加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规划制定企业科技发展规划,对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制实行战略牵引。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科技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的长效机制,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及实施”办法,纳入企业标准体系规范执行。
4.2建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组织体系4.2.1在决策层的科技创新机构建设在企业最高决策层董事会设立“科技发展规划委员会及办公室(以下简称科技委及办公室)”,对企业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组织及活动实施科技决策、顶层设计、战略牵引。
董事会科技委及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企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决定企业科技政策及重大科技发展方案;提出企业自主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组织实施企业自主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负责企业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和奖励,制定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企业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考核、奖励制度;制定企业科技人才整体发展规划;就科技工作负责与上级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和企业各部门及企业工程研究院的协调,组织完成上级机关下达的各项任务;检查董事会各项科技决策的落实。
同时设立由科技委主任担任主委的专家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层科技决策、顶层设计的咨询机构。
通过组织创新,在法人治理结构中融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元素,自上而下形成以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工程研究院)为架构的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制(见图2),建立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载体。
为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2.2 在经营层的科技创新机构建设(1)发挥企业优势,以并行组织模式为基础建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军工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军工技术优势,但是在军民品科技分离的模式下,科技力量分散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三个层次中,管理协调困难,科技资源难以共享,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科技创新对市场需求反应迅速,显然,原有的军民品科技分离的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
并行组织模式是集成的、并行的设计产品及其零部件和相关的各种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
在研发过程中不是头连着尾循序渐进的进行,而是同时开展各个不同环节的研发活动,打破科技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同时融入设计、工艺、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的要求等,使开发过程的各阶段在时间上重叠,缩短开发周期,同时加强各个开发环节的互动。
并行组织模式不仅缩短了开发时间,质量和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由于其组织特点,成为企业建立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的首选模式,但并行组织模式强调团队工作和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对开发过程的管理和协调要求很高。
综上,军工企业要在充分发挥军工科技优势和军民品综合制造加工优势的思想指导下,以并行组织模式为基础,以建立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机制为核心,打破军工企业固有的三层次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模式,将母子公司服务于投资决策层的企业技术中心与服务于经营层的科研开发中心和服务于生产层的工艺技术中心、计量检测中心整合。
重塑企业技术中心职能,建立企业工程研究院。
通过整合军民品科技资源,建立军民一体化科技发展平台,使军民品科技形成合力,产生聚集辅射效应。
企业工程研究院组织机构(见图2),由集团研发机构和分院研发机构及院职能机构组成,院领导由企业领导担任。
对外代表企业与国防科工局、行业科研院所等建立科研技术方面的业务联系;在企业内部对军品科研、现行生产实行无偿服务;与民品子公司之间经济业务往来按市场化原则,采用合同制形式处理。
集团研发机构和分院研发机构按照专业技术成熟度要求,配置科技资源。
工程研究院总部与分院在企业范围内可实现专利、科技成果、科技资源的共享,在科技研究、试验中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组织原则利用现行生产综合加工能力。
企业工程研究院将研究与开发及工艺技术融为一体,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并行,产品开发与工艺设计并行,制造技术研究与工艺设计并行。
打破研究与开发的组织界面,基础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紧密结合,统筹安排,由于消除了研究与开发及工艺技术之间的隔离,提高了科技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使基础技术研究有的放矢,避免了研究成果被搁置、外流的弊端,形成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