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百年变迁
以前,以后:一个中国高中生走过的美国留学路
之前努 力的一次爆发 。我报了20 年 07
3 月的托 福 之后 ,就 一心 扑在 了这 个 考试上 。当时我 爸很 坚定地对我 说机
到 重心 。有 一天妈妈 突然I ,要不 司我 要 去新东方报 个托福班 ,说不 定搞不 成 竞赛我们 出国不 更好 吗?我 没怎么
或 者干脆没 有分数 。想了半天 ,最终 请 一 个 同 学 帮 我 拿 ,一看 到分 数 是
“
了 , 我也会一 头栽在单词 书上继续 那
睡 了 。 为 了保 证 我 能 老 老 实实 背 单
WO ”便 高兴得 不得了 。也许这 只 W-
词 , 愣是陪我 读了半个 月。半 个 月 她
里除 了上课读书 ,我就只有 大年三十
准备托 福 ,而 真正的 苦读是到 上海参
行人拖着 旅行箱往家 里走的时候 ,我 无比惆怅 地想念着长 沙 ,真 的有 很心 酸的感觉。
后来取 得的托 福分数 感觉全 是我
 ̄ S 培 训时 开始 的 。当时 刚放假 , ] AT D 而4 天之后就要开课 的上 海S T ̄已经 AT 没有 寄宿班名 额 。于是乎 ,妈妈 当即 买了 第二天 的机票匆匆收 拾了 点东西 就带着 我来到 新年前 夕的上海 ,在 学 校附近 找了一 家小旅馆 安顿了 下来 。
失的学 生。然而 ,现 在的我 ,不会再 为学校 的名字而心 情浮动 。我知道 只 要上了大学 ,不管 是什么样 的大学 ,
人生都将 重新洗牌 ;人的价 值 ,不再
看 到老师拿 个话 筒下 来问 问题 心里就
忐忑 不安 。还记得作 文老师 要我们写
一
篇 关于霍金的p r v rn e es ea c的短文 , e
“今非昔比”的中国留学生
“今非昔比”的中国留学生作者:刘超来源:《中国经贸聚焦》2013年第08期中国的出口可能会随着全球经济波动,但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却仍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发达国家。
在过去的5年中,尽管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苦苦挣扎,但是前往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却在显著增长,2008至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
迅速增长的态势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实际上,中国留学生海外求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中国留学生海外求学可以分为五次浪潮。
第一次出国浪潮是在19世纪,其中产生了中国第一批铁路制造者和第一批大学校长。
第二次和第三次浪潮是在1949年以前,产生了许多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领导人。
第四次浪潮是那些在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出去的留学生,后来这些回国的留学生都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精英。
上世纪70年代出国浪潮的代表李三奇忆起“1980年出国时兜里只有三美元”。
这批留学生成绩优秀而且富有企业家精神,李在得克萨斯大学谋得一份梦寐以求的职位,同时经营几家科技公司,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国参与创建华为公司,现在已身为华为高级主管。
这些昔日留学生的创业精神,让中国的改革倡导者看到了希望,然而,和之前的留学生相比,当下这一代留学生不再受到广泛赞誉,与本土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缩小,甚至有些“海龟”无法找到工作,变成“海带”。
过去,只有那些最优秀的人才被允许出国并且申请国家奖学金,竞争很激烈。
但是随着收入增加,许多中产家庭的学生自费出国,他们生活优越,对自己的未来前途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
享受自由追求兴趣许亚文在西安长大,她的父母和祖父母都在当地财政局工作。
她早已怀有出国留学的梦想,作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她成功申请了在北加州洪堡州立大学两年的学习机会。
许的父母希望她能学习金融,因为通过他们在政府的关系可以为她获取一个稳定的职业。
然而,许有其他的想法。
在进入洪堡州立大学后,她选择攻读新闻学位,并加入了该大学的校报《伐木工》。
许借此积累实践经验,采访并撰写了当地流浪人口的文章,此外她还就加利福尼亚州如何为国际学生分配经费采写了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留学是指中国学子在近代时期赴海外学习的现象,始于明朝,此后在清朝晚期迎来高峰,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将探究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历程与动力,旨在深入了解近代留学现象。
一、发展历程明清两代的留学生数量不多,主要因为当时禁海令的实施。
清朝嘉庆年间,国内经商船出海,同时西方列强的来华贸易开启,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1847年,第一批留学生赴美。
1870年代后,留学生迅速增多。
辛亥革命时期,留学生纷纷回国参加革命,先驱们如孙中山、康有为、章太炎等,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0年代,中国尝试改革教育体制,留学生成为改革的主力军,赴德、法、英等欧洲国家、美国、苏联等国家留学。
留学生参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多个领域,如科技、社会思潮、文艺等,为民族精神的振兴与民族独立的实现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动力探究1. 时代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变革性、动荡性的时期,外部冲击和内部动荡,深刻挑战着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制和观念,这也是留学生数量增多的根本原因。
2. 国家对留学生的重视清朝末年的新政府开始将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建设联系起来,并且通过扶植留学生来加强国家的力量,培养有专业技能、国际视野的人才,提升了留学生的地位与影响力。
3. 社会现状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危机,社会的逐渐现代化,逐渐增强的民族自信心等因素也为留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留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外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积极的拓宽了视野和思路。
4. 学术环境在欧洲、美国等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对近代留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元、开放的知识空间,让他们接触到了远程目光,更好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状况,进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结语近代留学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影响不仅在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在于改变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赴美留学生的历史与现状
赴美留学生的历史与现状2009年11月10日 17:16 发表评论【字体:↑大↓小】赴美的中国留学生包括来源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社会的留学生。
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2008年11月17日发布的名为《在美国的留学生和在海外的美国学生数量》的年度报告统计,中国赴美留学人员约有11.84万人。
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总数超过8.11万人,来自台湾的留学生有2.9万人,来自香港留学生接近8300人。
在全美来自230个国家和地区的89.6万外国留学生中,中国留学人员约占13.2%,名列榜首,独占鳌头。
中国学生赴美求学始于十九世纪中期。
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人是容闳。
1854年他毕业于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耶鲁大学。
容闳回国之后,为了“以西方之学术灌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曾努力使清政府派出了120名少年赴美学习。
但是,由于清政府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这批留美学生未完成学业便被勒令全部撤回了,中国学子首次留美活动因此夭折。
然而,中国必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识。
因此,在以后的历史年代里,中国几度掀起了留学浪潮,浪潮中势头最猛的都是涌向科学技术相对较为先进的美国。
从1908年开始,中国人赴美学习的热潮大体上有四次:第一次是从1909年至1929年。
1908年,美国将1480 多万美元的庚子赔款余额退还中国,用以资助支持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从而在中国掀起一阵赴美留学的热潮。
在20年间,共有1279 名中国学生获得利用这笔资金赴美国深造的机会。
1929 年庚款耗竭后,留美学生人数也逐年减少,至抗日战争爆发下降到最低点。
第二次热潮是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适应战后重建工作的需要,大量派遣各种人员赴美学习。
美国也根据“中美文化协定”成立在华教育基金会,提供奖学金鼓励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促使中国又一次出现留学美国的热潮,仅1949年就有3797名学生赴美学习。
续写百年留美故事
龙源期刊网 续写百年留美故事作者:屈琦来源:《留学》2019年第23期长期以来,美国是最受中国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国之一。
2019年,赴美留学相关的讯息依旧是留学行业议论热度最高的话题。
近期,《2019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正式发布。
该报告显示,中国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占全部国际学生数量的33.7%。
2018—2019学年,中国有近37万名学生在美国就读,比上一学年增加1.7%,相比去年3.6%的增长率,增速放缓。
据报道,2009—2010学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涨幅最大为29.9%,之后开始逐年下降,2019年再创新低。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赴美留学生签证受阻、入境受阻的事件频频发生。
早前,教育部发布2019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广大学生学者出国留学前加强风险评估。
赴美留学之路荆棘横生,但无须为前路感到悲观。
本期杂志《资讯》栏目刊文报道了2019年11月21日在中国驻美使馆举办的中美留学40周年纪念活动。
驻美使馆崔天凯大使在活动致辞中指出,中美学生交流可以促进两国民心相向,促进理解与互信。
教育是创造美好未来的核心,希望大家携起手一起努力,开启教育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崔大使宣布美国短期赴华学分生奖学金正式启动,每年将支持2500名美国学生赴华短期修读学分。
留学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
在此过程中,留学顾问这一特殊群体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顾问老师不仅是沟通中国学生与美国校方的纽带,也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期雜志“封面故事”栏目特别报道了2019年10月展开的USNGE-GET顾问俱乐部美国探校活动,十几位通过了遴选的顾问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探访了美利坚大学、乔治城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
《留学》杂志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实地报道,记录了探校之旅的点点滴滴以及顾问老师们的心得体会。
记录当下,让我们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回望过去,则帮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
《留学》特别企划《留学史话》栏目,带领读者穿越百年光阴,品味尘封已久的留学故事。
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
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出国留学政策也开始发生变化。
这篇文章将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分析这些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原因及影响。
1949年至1978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革命和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受到一定的限制。
那时,出国留学主要是对政治家、军事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求。
政府鼓励有关人才到社会主义国家去学习,并接受援助。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加强国家的建设和培养人才。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出国留学政策的变化。
政府开始鼓励更多的学生出国留学,以便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政府提供了奖学金和津贴来资助出国留学的学生。
这一政策的改变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出国留学的支持,成立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以管理和分配奖学金。
政府开始鼓励留学生回国发展,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如学费减免和就业机会。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海外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2000年后,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吸引优秀的留学生回国。
例如,中国启动了“千人计划”,旨在吸引一批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回国工作。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海外留学生在中国创办企业和投资。
虽然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这些政策的变迁是符合中国发展需求和国际形势变化的产物。
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增加,出国留学政策也在逐渐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总结起来,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较大的变迁。
从政治家、军事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到对更多学生出国留学的鼓励,再到吸引留学生回国发展,政府的政策不断地调整和改变。
这些政策的变迁旨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积累。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中国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自该时期开始,随着中国面临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开放,中国社会也逐渐认识到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出国留学,以学习国外的现代科技和知识,以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1872年,中国赴美首批留学生启程,这标志着中国留学生向美国的倾斜已经开始,而美国也成为了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接下来,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和地域范围开始不断扩大,德、英、法等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新的目的地。
尤其在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数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大幅增长。
近代中国留学生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外国科技和文化的输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留学经历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受到留学生的回国,带回的外国知识和经验的推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也开始逐步建立,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进一步加深。
留学生的动力来源于不同的因素,比如,爱国主义,求知欲和自我发展。
其中,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列强入侵和独立问题,中国的民族感和民族自豪感受到了严重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了留学。
他们认为,必须开拓眼界,学习国外的技术和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这样,中国才有可能摆脱落后和弱小的局面。
一些人参加留学计划,是为了满足求知欲望。
他们渴望在学术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华,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并在各自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与发展。
另一些人选择留学,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
他们认为,留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更具备成功的要素,并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认识,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对外国的文化和风俗感兴趣。
特别是那些去国外旅行或留学的学生,除了上学学习之外,还可以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风俗的差异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拓宽眼界,陶冶情操。
总之,中国近代留学生发展的历程,不仅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轨迹和历史走向,也体现了中国学子们追求进步和成长的迄今。
留学与中国的变迁
1978-2000年,是中国留学教育的鼎盛期。在20世纪中国留学史上,这个时期是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留学地域最广,留学专业门类最全,国家对留学教育最为重视的时期。22年间,先后出国留学人数总计达30多万,留学地域遍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专业几乎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门类。其中已有10多万人学成归国,正在中国的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到30年代,中国留学教育已进入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随着国内新式教育的逐步发展,出国留学生的程度也有了明显提高。出国留学生多数能直接插入国外大学高年级或考入研究院学习,而且大多学有专攻,获得国外硕士、博士学位者颇不乏人。
但也大约从30年代开始,国人对留学教育开始提出批评和反省。一些人认为留学教育在推进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酿成了某些缺失。当时一些人对留学教育的批评,主要集中于教育和学术的拿来主义,责备留学生学成归国后现炒现卖,而不能结合中国的国情,联系中国的实际,建立本土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和学术,认为中国教育和学术长期滞留于模仿阶段。不过,这些批评并没有影响留学教育的继续发展,归国留学生依然炙手可热,成为各方争相网罗的对象。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观之,留学具有双赢效应,即无论对留学派遣国,还是对留学接受国,均有益无弊。对留学接受国而言,接收某国的留学生是对该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一条重要媒介。故近百年来,日本和西方各国一直争相吸纳中国留学生。当今美国不仅通过外国留学生教育来扩张其文化霸权,而且直接截留外国留学生来掠夺他国的人才和智力资源。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人最崇洋的时期,也是留学生地位最崇高的时期。那时,一位留洋归国学生可真是说一不二!像胡适那样二十六七岁还没有正式拿到博士学位即可问鼎北大者,甚至傲视士林者,比比皆是。许地山的小说《三博士》中的主人公说:“留洋归来,假如倒霉也可以当一个大学教授”。这虽然是小说中的一句戏言,也未尝不是那时归国留学生的真实写照。
我看中国学生赴美签证发展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看中国学生赴美签证发展历程美国作为留学热国之一,一直受到许多国内留学生的青眯。
留学面签也成为美国留学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总的说来,中国留学生赴美签证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1979年~1999年蜜月期在这个阶段,中国留学生拿到签证相对比较容易,签证通过率也比较高。
据统计,当时每年的留学签证通过率高达大约85%,人数高达1.82万人。
第二个阶段:1999年~2004年调整期自从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轰炸以及美国遭受9.11事件以后,赴美签证的发放骤然进入寒冬。
通过签证的人数大幅下降,最低的一年甚至只通过了大约8000个学生签证,不足之前人数的一半。
赴美学生人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来源于美国政府出于反恐和其他国防需要开始对申请入境的外国公民实行一些核查政策,比如使用SEVIS系统,核查敏感专业的申请和储存指纹等。
在严格的审查条件和签证条件的限制下,大量学生或是不敢申请,或是签证被拒,导致这几年的赴美人数巨减。
第三阶段:2004年以后恢复稳定期经过前一阶段的调整,在2004年以后,美国政府的签证政策开始回暖。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F-1签证的通过人数为2.65万人。
考虑这一数字包括一些回国再返签的学生,实际的赴美留学生大概为1.3~1.5万人。
由于签证形势的好转,2004年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尘埃落定和曙光初现的一年。
首先,美国政府的各项签证标准和政策都相继出台并得到落实,大家对美国签证政策的焦虑开始逐步消除。
其中最大的一项措施是学生互访和信息系统(简称SEVIS系统)的成功运作。
在这套系统刚开始启用时,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此系统的运作都存在一定的疑虑。
而同时,由于美国学校不熟悉和处理不好I-20表上的SEVIES信息,也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使学生不能顺利申请签证,还要重新向学校申请I-20表这样的情况。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留学已成为中国学子提升自身素质和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悠久而丰富,从最初的阶段性留学到现代化的全球化留学,留学的动力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及其动力进行探究,以期对留学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中国近代留学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当时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大量的留学生开始前往欧美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
这一阶段的留学生以洋务派为主,他们对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成就进行深入学习,探索中国的振兴之路。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由于中国的国内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许多留学生开始转向日本留学,以获取更为先进的政治社会制度和军事技术。
日本留学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为中国的先进思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了中国的革命领导者和改革者。
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留学生的地域也不再局限于欧美和日本,而是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中国留学生开始涌入世界一流大学,获取更为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近代留学动力探究中国近代留学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中国的近代留学动力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政治动力中国的近代留学生最早是由政府出资资助的,政府对留学生的派遣和经费支持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早期的留学生是为了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政府对留学生的政策和资助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动力逐渐向经济、文化等方面拓展。
2. 经济动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近代留学的重要动力之一,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撑和推动。
中国人的百年留学梦
中国人的百年留学梦一、第一代留学生命运多舛中国人出国留学,若从1847年容闳赴美算起,至今已有153年的历史,若从1872年清政府正式选派官费留美幼童算起,也长达128年。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出国留学从涓涓细流,到洪波巨浪,曾经跌宕起伏,几起几落,折射出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足迹。
1847年,当容闳随着美国传教士赴美留学的时候,中华帝国闭关自守的国门刚刚被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那时国人对海外世界因茫然无知而充满恐惧,出国留学更属史无前例,是祸是福,难以逆料。
而容闳在外国传教士的资助下,毅然赴美求学,最后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但容闳当时的感想,与其说以自己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人而自豪,还不如说是因自己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人而痛楚。
这种痛楚是一种“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沮丧和苦恼。
他回国后的最大心愿,就是要使更多的中国年青人象他一样出国留学,将西方的学术文化,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若干年后,在他的多方努力下,终于促成清政府同意选派官费留学生。
清政府最初选派的留美学生是120名幼童。
这次虽然是政府官派,但当时国人风气未开,上层富家子弟仍然沉湎于考科举,入仕途,以至于费了很大周折才凑足120名留学候选名额。
应选者大都是贫寒子弟。
清政府要求这些出洋幼童的父母在保证书上画押,倘其子弟在国外发生“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试想,当时大户人家谁肯将自己的子弟送上这样一条不明生死的出国之途!由此也可见当时中国朝野视出国留学为畏途的情形。
这是19世纪70年代初期的事。
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
但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来说,这120名留美幼童又仿佛是120朵过早开放的花蕾,因为缺乏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最终沦为夭折的境地。
由于清政府的顽固守旧,担心出国幼童适异忘本,沾染外洋恶习,离经叛道,而将幼童中途撤回。
其后,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
中国留美学生史
中国留美学生史
中国留美学生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一批留学生赴
美接受现代教育,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起初,留学生规模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且领域不局限于政治文化,而涵盖科学技术、商业管理、艺术等方面。
1905年,中国政府开始设立留学生资助计划,并派遣大批留
学生前往美国接受教育,这被称为“箱马运动”。
此后几十年间,留学生数量呈现出高峰低谷的趋势,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政治运动剧烈,留学生数量大
幅减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推进,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留学生数量也逐渐增多。
目前,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之一,其中超过70%的留学生去到美国。
(注:以上内容为AI机器翻译,仅供参考)。
中国百年留学
中国百年留学作者:来源:《青岛画报·新航程》2017年第05期1847年,当容闳随着美国传教士赴美留学的时候,中华帝国闭关自守的国门刚刚被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那时国人对海外世界因茫然无知而充满恐惧,出国留学更属史无前例,是祸是福,难以逆料。
而容闳在外国传教士的资助下,毅然赴美求学,最后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但容闳当时的感想,与其说以自己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人而自豪,还不如说是因自己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人而痛楚。
这种痛楚是一种“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沮丧和苦恼。
他回国后的最大心愿,就是要使更多的中国青年像他一样出国留学,将西方的学术文化,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若干年后,由容闳提议,经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清廷批准从全国选招,1872至1875年分四批赴美后,分住新英格兰百姓家中,拟先读中学,再进大学。
稍后,有人剪掉辫子,改长袍马褂为西装,见师长羞于跪叩,还有人随房东去基督教堂。
这惹怒了“选带幼童出洋肆业局”正监督吴嘉善和驻美公使陈兰彬。
他们认为,学生离经叛道,不读儒书,目无师长,沾染恶习,有以夷变夏之忧。
于是不顾容闳的反对,1881年奏请清廷批准,将全部幼童遣送回国。
这批归国少年中,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如民国初年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等。
詹天佑等个别人“叛逃”未归,考进耶鲁大学机械系,学成后回国,成为中国自己铺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光绪初年(1877年)清政府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在这批人中,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刘步蟾,左翼总兵兼“镇远号”管带、后任提督的林泰曾,左翼左营副将兼“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左翼左营参将兼“超勇号”管带黄建勋等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
严复1879年在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毕业后,对西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后成为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中国留美学生史
中国留美学生史
中国留美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赴美留学,经历了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中国留美学生的发展历程,探讨他们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和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19世纪末,中国留学生开始赴美留学,其中最早的一批留学生是康有为等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知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他们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
1949年以后,中国留美学生的数量急剧下降,但在改革开放后,他们重新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中国留学生面临着语言、文化和环境的巨大挑战,但他们也享受着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也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如创业、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
中国留学生还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未来,中国留学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同时,他们也需要将所学所得,回馈中国社会和国家。
只有这样,中国留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 1 -。
中国留学环境的时代变迁
中国留学环境的时代变迁20多年前的留学,更多的是公派留学,是一种不充分竞争下的、无奈的精英留学;而今天的留学,变成了全民留学、大众留学、人们有选择的自主留学。
1979年,文革后的中国第一次派出50位年轻人去美国做访问学者。
他们首先统一去了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到了那边后,他们开始给各个大学写申请信。
然而,来到美国的这一批留学生,还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跟美国的大学联系,甚至对方回复的信件他们也看不懂――当时两个分别来自上海生化所和北大的生物学老师,对分子生物学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
25年之后的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后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已近82万,回国的留学生总数近20万。
有人评价说,这一代华人留学生和海归学者对中国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一是打破了思想禁锢;二是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第三是带动了大陆科学技术的发展。
饶毅:感谢新政策允许普通百姓自由出国留学开始于1985年。
而今年刚从美国西北大学回国就任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有幸最早享受到了这一政策。
1984年,饶毅开始申请出国留学。
“当时还需要海外背景,我有亲戚在美国,所以是符合审批条件的。
现在,只要拿到了美国方面的奖学金,去公安局办护照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那时还不行,还要去很多地方申请,需要从自己单位开始层层审批,走一系列很困难的程序。
当我拿到美国方面的通知时,政策刚好下来:不需要审批了,允许自由的自费出国留学。
”当时饶毅他们这一批学生都很感激政府:没有这一政策改变,很多人将完全是另一种命运。
不过新政策下来之后,一般学生再开始申请,大多数要到1986年才能出去。
“1985年享受到不通过审批就办理出国手续的学生显然很少,应该也就是几个人吧,我成为这批留学生中的一个。
”精英层的自觉出国前,饶毅阅读了大量文献。
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饶毅选择了分子神经生物学这个方向,因为他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其未来的前景;并且,他也很明确,必须出国深造。
中国近代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留美教育发展历程2019-10-19中国留美教育的真正兴起是在鸦⽚战争以后,特别是中⽇甲午战争后,在审视中国,学习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下,⼤批有志青年怀抱救国宏志⾛出国门,留学教育悄然兴起。
⾟亥⾰命胜利后,虽政局动荡,但留学教育仍受到重视,留学美国在留学教育中始终处于突出地位。
抗⽇战争胜利以后,留美教育再度出现⾼潮。
从甲午战争到抗⽇战争胜利后,留美教育不断嬗变演进,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产⽣了重要的影响。
⼀、清末的留美教育1840年,鸦⽚战争爆发,西⽅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千年封闭的国门,中国⼈从闭关⾃守的沉寂中惊醒。
中国的有识之⼠认识到要独⽴、强国、救亡,就必须学习西⽅的先进思想和发达的技艺,改良中国社会和政治⾯貌。
洋务运动也在学习西艺、维护皇权的⽭盾⽃争中展开了,洋务派的救亡活动拉开了中国留美教育的序幕。
甲午战争以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学的留美学⽣容闳积极倡导发展留学教育,培养军事和科技⼈才,这⼀主张得到李鸿章、曾国藩、丁⽇昌等⼤⾂的竭⼒⽀持。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清政府“挑选从营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是西⼈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熟,以配⼈才,⽽图⾃强。
”这⼀奏请获得允准。
同年,在容闳的建议下,清政府在上海设⽴留美学⽣预备学校即“幼童出国肄业局”,对留美幼童进⾏严格的训练和考试,补习⼀年左右,使之粗懂中⽂和英⽂。
1872年夏末,30名幼童在正监督陈兰彬、副监督容闳的带领下,启程赴美,揭开了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
1872年⾄1875年,清政府共选派10岁到15岁幼童120名分四批赴美。
根据洋务事业的需要,留美幼童主要学习机械、开矿、造船、邮电、铁路、军事等⼯业技术。
他们中有许多⼈通过⾃⼰的努⼒,考取了耶鲁⼤学等美国知名学府。
但是,由于晚清顽固派从中作梗,1881年6⽉,留美幼童分三批回国。
⾄此,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项重要举措――幼童赴美留学于是功败垂成。
“海外留学”的历史
“海外留学”的历史
“海外留学”历史
20世纪初,韩国和中国分别沦落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则成为强大的帝国。
决定三个国家不同命运的是对接受西方文化的态度和时间上的差距。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是甲午战争(1894至1895年),但成败早在1880年就已经确定。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中国认识到武器和技术上的差距,发起了洋务运动,但直到10年后才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1872年清朝政府向美国派遣120名10多岁的“留美幼童”,留学时间为15年,但
1881年突然将他们全部召回国,并从1889年到1896年再也没派遣留学生。
中国留学生们每周日都要聚集在官府,背诵含有雍正帝的儒教教育思想的《圣谕广训》。
因此,他们无力推动中国的变化,仍然无法改变天子家臣的身份。
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派遣了第一批海外留学生,明治维新(1868年)后,留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1873年超过了1000人。
他们打着“文明开化”的旗帜吸收西方的一切文化与知识,早早去留学的伊藤博文、井上馨等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身居要职,与国民分享留学成果。
1881年前往日本学习近代文化的朝士视察团的一员鱼允中深刻认识到派遣留学生的必要性。
他说:“现在是以知识的力量一决雌雄的时候。
如果废除科举,那些追寻建功扬名的人将争相恐后地去国外学习才艺和知识回国。
”1883年,朝鲜王室向日本派遣了100多名留学生,但在1884年甲申政变失败后,他们被控制了朝鲜的袁世凯全部拉往刑场斩首。
近130年后的今天,在美国留学的学生人数逆转为中国、韩国、日本。
不知这一变化又将对三国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五次留学浪潮
近代中国的五次留学浪潮又到一年高考季。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去国外留学学习,而出国留学的途径也越来越多。
如果说中国古代也有留学生,唐代"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可以算一个。
而大规模有系统地奔赴外国留学,在中国历史上是从近代开始的,是近代历史的一件大事。
1.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通过民间渠道赴美追根溯源,"留学生"一词是由日本人创造的。
远在1300年前,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来。
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时间不能过长,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始,同时派来了"留学生"和"还学生"。
"还学生"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留学生"是遣唐使回国后仍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然而守旧的清政府改变的行动很迟缓,最早的留学生,是通过民间渠道实现的。
1846年冬,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的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主办马礼逊学校,他准备回美国时,想带几名学生一同返美。
经过一番动员,当时仅有容闳(hóng)、黄胜、黄宽三名学生愿意前往。
他们的赴美经费,由香港《中国日报》的主笔美国商人梦奇、苏格兰人康培尔等人赞助,以两年为期,同时还补助他们的父母赡养费。
容闳那年18岁。
经过98天漫长的海上行程,他们到达美国纽约。
容闳等三人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就读。
1848年秋,一同赴美的黄胜因病回国,剩下容闳和黄宽二人。
黄宽得到香港几位英国商人的资助,转去英国后专攻医学,七年后于咸丰六年(1856年)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是我国留欧学医的第一人,后来回国行医,名声很大。
留在美国的容闳,直到1850年在受到一个妇女团体的资助后才得以进入耶鲁大学。
他的微积分每次都考不及格,幸亏他的英文较好,几次获头奖,这样才把平均成绩拉起来。
60年代留学生从万人到百万人的跨越
60年代留学生从万人到百万人的跨越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各类店铺人员总数突破140万。
学生留学目的地国家已从上世纪的前苏联、东欧等国家为主,扩展为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方式也从公派为主转变为以自费为主。
公派留学开启留学新时代留学大潮的掀起,始于公派留学。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向前苏联派出了1万多名留学生,向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学生,1956年起又决定向与我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派遣留学生。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后首批52名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
此后,包括李政道等倡导的“中美联合招考研(论坛)究生”项目(CUSPEA)在内的多个公派留学项目启动,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就此拉开。
1992年,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国家出台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这十二字方针正式定为店铺方针。
公派留学人员都经过了严格选拔和考核才得以成行。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梅仁毅曾于1982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
“选拔严着呢。
”梅仁毅回忆说,先是北外的许国璋和王佐良两位先生写了推荐信,而后美国使馆来人考核,上午笔试,下午面试,整整一天,考英语(论坛)水平,也问学习计划,还了解回国后的打算。
梅仁毅等留学人员出国后如苦行僧般地学习着。
一年时间,梅仁毅看了250本书,记了1000多页笔记,复印了几千页的资料。
耶鲁大学的人开玩笑:“梅,你快把我们的书都印完了。
”考虑到回国后教学任务繁重,他又撰写了300多页讲稿,每页讲稿都送给导师批阅。
回国时,他不仅带回了8000美元的旅行支票,行李里还多了30多箱书,这些书成为北外图书馆美国外交史研究的第一批原版外文资料。
梅仁毅现已是博士生导师、英语区域研究开拓者。
他说:“我们这代人店铺,是为了学成回国干一番事业,再苦再难,也一定要学成。
”2007年,公派留学人员比2006年的8242人增加了51%,高达12402人,年派出人数也首次过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百年变迁
从清代120位留美幼童到20多万留美大军,中国学生赴美求学历经160多年,已从精英化留学转为平民化留学。
“我们一定要赢(Win)!因为我们有闳(Wing)!”19世纪5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加油口号。
“闳”即指容闳(粤语发音Yung Wing),“中国留学第一人”。
1847年,容闳与同学黄胜、黄宽赴美求学。
7年后容闳学成归来,并从此致力于西学东渐,开创了最早的中国留美教育事业。
如今160多年过去,昔日“筚路蓝缕”的求学之路已经成为了一条开阔大道。
当人们正在为今日留美学生低龄化趋势担忧和探讨时,那些中国留美学习的“先驱们”彼时也不过是孩童模样。
大清留美幼童多出身贫苦
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大批官派留学潮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
1871年,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名上奏清政府:“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师夷长技以制夷”。
次年起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学,留学计划长达15年。
当时,美国还是国人眼中的“蛮夷之地”。
因此这些留美幼童,包括带队的容闳在内,大多出身贫苦。
临行前,幼童赴美需要家长签字画押。
其中幼童詹天佑的父亲就在保证书上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
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
这句“生死各安天命”并非徒来的悲情。
据记载,留美幼童个个学习用功,成绩优良。
但他们因为用功过度,加之身体单薄,常常病倒。
其中就有3人积劳成疾,客死美国。
早期的留美选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用李鸿章的话说,需选拔“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纭者”。
这些幼童被选出后,还要再经考试选入预备学校学习中西文化至少一年才能赴美。
到了美国后,他们每周都需要用文言文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就会被先生打屁股。
但即便学业紧张,留美幼童中亦有能文能武者。
一位耶鲁大学教授曾在自传中记述了他的中国同学:“这些男孩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只是头上留着长长的辫子。
他们玩橄榄球的时候,会把辫子藏在衬衣里,或盘在头上……我们玩的
所有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场上技术更是超群……”
可惜的是,由于清政府唯恐这些留美幼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儒学孔教失去兴趣,1881年夏,清政府将这些留美学生全部撤回。
留美幼童计划随之夭折。
近代中国官派留美生百里挑一
留美幼童回国后,逐渐在外交、教育、矿业、铁路等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
他们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批留美学生中,许多人还在对外抗击侵略战争中奋勇当先,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
据学者统计,在各类反侵略战争中,殉国的留学生有8人之多。
留美幼童之后,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出现了一股排斥华工、华人的逆流,中国学生留美教育此后十几年间陷入沉寂。
直到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采纳了国内传教士和学者有关“造就亲美人才,控制中国发展”的建议,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遣派学生赴美留学。
中美双方约定:从1909年起,头四年中国每年选派留学生赴美,人数不少于100名,第五年起每年选派50名,直至1940年“退款”用完为止。
这促成了中国学生留美的第二次风潮。
史料记载,“庚款生”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考试。
以1909年8月的选拔为例,本有630人准备前往美国留学,但经过初试和复试之后,只选拔了包括梅贻琦(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在内的47人。
两年后,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帝国清华学堂正式建立。
从此,庚款留美人员的选派和培养便进入了正规阶段。
但不变的是,对官费留学生的资格要求依然严格,甚至越来越严格。
不过民国时期,随着官费留学生的竞争日益激烈,自费留美人数大大增加,因此留美学生家庭出身较好尤其是来自中上层文化富裕家庭的比例逐渐上升。
在当时“学习科技,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下,庚款留美学生大多选择了学习理工农医,以及工程技术,他们归国后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影响十分深远。
例如他们中涌现了经济学家马寅初、气象学家竺可桢、桥梁专家茅以升等杰出人才。
赴美留学门槛30年来逐渐降低
中国留美教育的第三次高潮始于八年抗战结束后。
数据显示,1948年在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总计2710人,分布于全美45个州。
翌年,留美学生又增加了40%,学生多达3797人。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批战后留美学生较之以前留美学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受教育程度大为提高,研究生人数占全体留美学生的半数以上;年龄从17岁到41岁不等,来自社会各行各业;选择文科类的留美学生增加等。
但战后留美学习热也只持续了较为短暂的时期。
随后而至的东西方“冷战”和“文革”几乎切断了中国人与外界的联系。
时间蹉跎而去,留美教育的转机与中国转型同步:1978年改革开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留美政策逐渐放宽。
1982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规定》,打开了人们自费留学的渠道。
1986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对公派留学做了制度化、系统化规定的同时,又对自费留学再次做了肯定。
这时的自费留美已经可以不受学历、年龄和工作年限的限制。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刘亚伟选择于1986年赴美留学,直到被美国夏威夷大学录取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美国大学录取没有体检这回事。
而当时在国内高考中,由于刘亚伟眼睛近视,被所有外语类院校拒之门外。
近30年来,赴美留学的门槛再次被降低,如2003年国家又提高了公派留学资助金,并废除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青睐也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显现出来,尤其是近些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高校对中国学生招生力度不断加大,以前的签证难等问题逐渐变得容易起来。
从精英化转向平民化
从2010年起,中国留美学生超过15万人,占到了美国全部留学生的18.5%,从此成为美国接收海外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地,而留美人数连年来还在激增,现已突破了27万。
这其中,自美国2010年开放中国的中学生到本国读9-11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高一、高二)的签证后,次年便有6000多名小留学生涌入美国。
美国《纽约时报》比较后发现,2013年至2014学年,中国学生在美国高校留学生增量中的比例已接近60%。
这意味着,“每3名留学生当中就有1人持中国护照”。
同时,中国留学生变得“更年轻”还有一明证:十年前,超过八
成在美中国留学生为获得研究生学历而来,时至今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接近1:1。
一位曾经的“老”留学生认为,年轻学子赴美求学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语言学习能力整体更强,生活条件更好使得学习压力小,性格较之上一代人更活泼开朗。
“我1985年到美国时,政府资助的公费生,都是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
自费生则必须有美国公民的‘经济担保’,必有‘海外关系’,就像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所描绘的,都需要自己打工谋求生活和支付学费,相当艰辛。
”他回忆道。
当然,也有人担忧,由于缺乏申请奖学金的压力,一些中国留美学生势必不会如之前的留学生般勤奋刻苦,学术成绩表现也就自然良莠不齐了。
但在一些教育学研究学者眼中,中国留美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平民化,体现了中美民间交往的深入,未来赴美留学只会“更便利化”。
而经历了30年飞速发展的留美教育后,国人对留学美国的认知也相对成熟起来。
其中的一个表现是,中国留美学生如今在专业选择、发展选择上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表现出理性和务实。
“金融危机之前,到美国留学的学生中很多都是选择商科,现在我跟申请人面谈的时候有很多留学生要学护士、营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是飞行的培训等各种各样的专业都有了。
”2009年,时任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副领事金珠倩接受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