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国外中国人最易被问到十个问题

合集下载

孔子学院志愿者面试问题集锦

孔子学院志愿者面试问题集锦

孔子学院志愿者面试问题集锦汉语语法:“他觉得一点累。

”不能说,为什么?(“一点”和“有一点”的区别)“从”和“离”的区别“不、没”的区别“以后”和“后来”的区别跨文化交际:学生考试成绩不错,要买冰激凌庆祝,老师该怎么办英语:弄两张图片让我说区别“打乒乓球和橄榄球”老师还问我西红柿炒蛋怎么做,我回答完后老师说我这么做的根本没法吃(因为没放盐)口语看图说话是比较圣诞和春节的异同比较自由女神和长城中华才艺:让我把中国结拆了,重编才艺展示的时候我唱了几句英文歌面试的一个女老师说:我们那学生最喜欢的是周杰伦参加成都考点国家汉办志愿者面试过程最先进行的是综合能力面试,进了一间微格教室,里面坐着三位老师,还有一个摄像头对着你……我站在讲台上,讲桌很高,可以挨着,完全不紧张。

最先是半分钟的自我介绍,然后让我写了一句话的拼音在黑板上,还写出来指定汉字,让我重复志愿去往的地方,又问我愿不愿意服从调配等等,这些都不是什么关键,接下来开始“轰炸”了:“我很漂亮”和“我是漂亮”这两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对不对显而易见,原因分析了一些,老师又说“我是漂亮的”该怎么和学生解释;又问我“离”和“从”的区别;还有在课堂上学生用“习惯”这个词造句为“中国人的习惯是随地吐痰”该怎么办;又问如何以“问路”为话题设计教学方案。

反正我不紧张,能答就尽量答一些,不知道了就说不知道,感觉还行。

然后就问爱好问题了,因为之前填表的时候写的爱好是乒乓球和唱歌,就问乒乓球的水平,又让我现场唱歌,我唱了康定情歌,又补充自己小学的时候学过三年颜体,终于这一关OVER了~接着是外语口语和听力,我无比后悔没有把自己的一外写成日语,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下面坐着两个老师,依然有摄像机……我这下没法淡定了……是抽的题,我的最初问题是"where R U from""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your hometown"这些简单啦~接着是看图,图上是个外国人穿着运动服还有刘德华穿的西服,问了我三个问题,第一是你平时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第二个问题没听懂,“pardon”了以后还是不懂,重复了KEY WORDS,还是不懂,于是只能SKIP,第三个问题大致是结合图谈你对不同国家不同场合的穿着问题的看法之类。

文化错误的例子

文化错误的例子

文化错误的例子这个问题太大了,总之就是老外误解我们中国的文化,例如有一回,我在美国,发现几个当地的黑人小混混,欺负这欺负那的,我其实也挺怕他们的,可他们从来对我都是客客气气的碃叮百顾知该版双保晶,后来才知道,他们以为中国人都会几下功夫,怕惹着我被我揍。

一、期待标准的时间概念在中国,时间的定义并不一定清楚地指明一个小时何时结束,下一个小时何时开始。

例如,在西方人看来,中午指的是一个明确的时间,但中国人用它来指从上午11点到下午1点的两个小时。

二、将大嗓门误认为敌意的表示可能是中国想要发声的人太多,或者是这种语言习惯如此,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中国人的说话音量要比让西方人感到舒服的音量高出几个分贝。

三、误解中国人对尊敬的表示形式虽然在西方人看来握手是很自然的,但在那些认为“亲热”是不礼貌的中国人看来,握手并不总是令人自在的行为。

多数中国人握手无力,在问候别人时仅表现出矜持。

请别生气。

四、低估在会前交换名片的重要性一张印有简体汉字的双面名片是对中国商人表示尊敬的第一步;缺少这样的一张名片,等同于在西方商务会议开始前拒绝与同事握手。

即使你很熟悉别人,或者已经向你介绍过那个人的头衔和职位,你也得细看他的名片。

如果你坐在同一张桌子前的话,你得刻意地将其名片放在很显眼的地方。

五、不向“关系”妥协像中国多数惯用语一样,“关系”很难翻译成能表达其意思的一个英语词汇。

作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核心概念,“家庭以外的关系或联系”可能是最接近本意的解释。

因此,中国人在做生意之前就要了解他们想要与之做生意的人。

生意如何、为何、何时能做成,都取决于这些“关系”。

六、认为在中国吃一顿饭只是一顿饭你肯定会受邀与中国人共进午餐或晚餐,在那期间讨论生意会被认为很无礼。

但这并不意味着吃饭不带有商业目标,其中原因还是“关系”。

如果有一位从来没见过的人来到你的餐桌前,请别感到吃惊。

七、忘掉餐桌礼仪在西方人看来,桌上的食物总是太多(这表示主人的富足),但每样菜你都要尝一尝。

(平衡计分卡)关于平衡计分卡的实施问题概述

(平衡计分卡)关于平衡计分卡的实施问题概述

十问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恐怕是眼下最为时尚的管理话题之一。

中国人历来就很讲究阴阳相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凡此种种,推崇的都是辩证平衡之道,而且往往是出于辩证,止于平衡,平衡复以平衡,遂成中庸。

大概是应着这哲学观念上的一致,平衡计分卡在今日中国之欣欣向荣的势头,确实令身在其中的人们不免跃跃欲试。

不过,正因如此,现在也许到了给平衡计分卡泼点冷水的时候。

虽然,国内的相关实践还不足以让我们对此进行全面的反思,但罗列一些实践性的问题也许已经可以让我们少走几段弯路。

下面所要陈述的十个问题,你可以视它们为实施中的误区,因为确实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已经犯了许多明显的错误;你也可以视它们为实施问题的探讨,因为管理从来就没有多少定论。

不管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它们都是在实践中所不能回避的。

总之,罗列的目的,不在于给予答案,而在于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关于是否应该实施平衡计分卡的五个问题:问题1: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被平衡的吗?平衡计分卡之所以可以平衡,是因为它是建立在一个较为完整而明确的价值链基础上,并通过价值链各个部分的影响传递来实现其功效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拥有这样的基础。

至少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

第一种例子是多元经营的集团公司或多事业部公司。

曾有一家国内的民营集团企业希望应用平衡计分卡来分解集团战略。

可是由于其下属各业务公司分属不同的行业,经营方式大相径庭,虽然几经平衡,却总也找不出一个既能将各个子公司业务兼收并蓄,又能清晰表述集团战略的平衡方案来,最终只好退而求其次,为各个子公司设计相对独立的平衡计分卡。

另一个例子是众多的跨国公司在华合资的生产型企业。

这些企业很多都不具备销售、市场、研发等职能,甚至大多数都无法对供应链管理施加重要的影响,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产品生产。

这样的企业其财务、客户乃至某些重要的内部流程指标根本上都受制于控股公司,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意义有多大就很值得思量了。

问题2:股东的追求是平衡的吗?平衡计分卡的顶端是股东回报,这在目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可争议的。

英语口语常见问答

英语口语常见问答

英语口语常见问答一、关于个人信息和问候1. 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答:我叫(你的名字)。

2. 问:你从哪里来?答:我来自(你的城市/国家)。

3. 问:你好吗?答:我很好,谢谢。

你呢?4. 问:你今年多大了?答:我今年(年龄)岁。

5. 问:你的爱好是什么?答:我喜欢(爱好,如读书、听音乐、运动等)。

二、关于家庭和朋友1. 问:你有兄弟姐妹吗?答:是的,我有(兄弟姐妹数量)个兄弟姐妹。

2. 问:你和家人住在一起吗?答:是的,我和家人住在一起。

3. 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答:我最好的朋友叫(朋友的名字),我们认识很久了。

4. 问:你们经常做些什么活动?答:我们经常一起看电影、逛街、聚餐等。

5. 问:你喜欢和朋友出去还是呆在家里?答:我喜欢和朋友一起出去,但有时也喜欢在家里放松休息。

三、关于学校和学习1. 问:你在哪所学校就读?答:我在(学校的名字)就读。

2. 问: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答:我最喜欢的科目是(科目的名称)。

3. 问:你的老师怎么样?答:我的老师很好,他们非常有耐心和敬业。

4. 问:你每天都做些什么学习活动?答:我每天都会完成作业、预习课本内容,并且参加课外班级活动。

5. 问:你计划将来想做什么?答:我计划将来想成为(职业的名称),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关于兴趣爱好和休闲时间1. 问:你喜欢做什么运动?答:我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游泳(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2. 问:你喜欢怎么度过周末?答:我喜欢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逛街、或者在家休息。

3. 问: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答:我喜欢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古典音乐(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4. 问:你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答:我平时喜欢看爱情片/动作片/喜剧片(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5. 问:你还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吗?答:是的,我还喜欢画画/写作/旅行(根据个人兴趣选择)。

五、关于旅行和文化1. 问:你最喜欢的旅行地点是哪里?答:我最喜欢的旅行地点是(地点的名称),因为那里风景很美。

商务礼仪涉外交往案例分析

商务礼仪涉外交往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案例一小王曾接待了一位82岁高龄的美国加州老太太,她是来华旅游并参加短期汉语学习班的,见面时小王对老太太说:“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到外国旅游、学习,可真不容易呀!”这话要让同样高龄的中国老太太听了,准会眉开眼笑,高兴一番。

可是那位美国老太太一听,脸色即刻睛转多云,冷冷地应了一句:“噢,是吗?你认为老人出国旅游是奇怪的事情吗?”弄得小王十分尴尬。

问题:小王的做法有何不妥之处?涉外交往中要注意哪些礼仪?案例一分析本案例中结局弄得中国姑娘十分尴尬。

姑娘的本意是表示礼貌尊重,效果却事与愿违,原因在于西方人对年龄、对“老”的忌讳在外国,人们最不希望他人了解自己的年龄,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位真正的绅士,应当永远“记住女士的生日,忘却女士的年龄”。

涉外交往中要注意的礼仪所谓隐私,就是指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虑,因而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个人秘密、私人事宜。

在涉外交际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且将尊重个人隐私与否,视作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没有教养,能不能尊重和体谅交际对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涉外交际中,首先要避免与对方交谈时涉及个人隐私,要做到“八不问” (一)年龄不问在国外,人们普遍将自己的实际年龄当作“核心机密”,不会轻易告之与人。

这主要是因为外国人,尤其是英美人对年龄都十分敏感,希望自己永远年轻,对“老”字则讳莫如深,对年龄守口如瓶。

因而与外国人交往,打听对方的年龄,说对方老貌,都属于不礼貌的行为。

我国的传统向来对年龄比较随意,不仅如此,社会交往中还习惯于拔高对方的辈分,以示尊重。

比如年轻男子相聚,彼此之间总喜欢以“老李”、“老张”、“老赵”相称,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人们会使用“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等一类尊称,实际上,这一类尊称在外国人听起来却似诅咒漫骂一般。

在交往中,照套我国的传统,会使对方十分难堪。

(二)收入不问在国际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均与其个人能力和实际地位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海关常问的英语

海关常问的英语

海关常问的英语在海关过关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海关官员询问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是用英语提出的,因此了解如何正确回答是很重要的。

下面列举了一些在海关常见的问题及其英语回答:1.Where are you traveling from?–I am traveling from [Your Country Name].2.What is the purpose of your visit?–I am here for tourism/business/study/work.3.How long do you plan to stay in [DestinationCountry]?–I plan to stay for [number ofdays/weeks/months].4.Do you have anything to declare?–Yes, I have [items to declare]/No, I do not have anything to declare.5.Are you carrying any food items or agriculturalproducts?–No, I am not carrying any food items oragricultural products.6.Do you have any weapons or firearms in yourpossession?–No, I do not have any weapons or firearms.7.Have you ever visited [Destination Country]before?–Yes, I have visited [Destination Country] before/No, this is my first visit.8.What is the address where you will be staying in[Destination Country]?–I will be staying at [Hotel Name/Address].9.How much money are you carrying with you?–I am carrying [amount in local currency].10.Do you have a return ticket?–Yes, I have a return ticket.以上是一些在海关常见的英语问答,希望能帮助您顺利通过海关。

中国人常犯的英语错误

中国人常犯的英语错误

中国人常犯的英语错误接触了点“国内英文”,发现有这个通病。

问了一个朋友才恍然大悟,因为在打中文时,标点符号后面是不用空格的。

但是在太平洋两岸尚未统一之前,劳驾打英文标点时,后面姑且先空一格吧。

不是不是不是Seek help, not “seek for help(s)”.楼下那位找人帮忙的别生气。

(Don’t take it personally.) 我每年都替我们公司做campus recruiting。

这个错误是在中国留学生中最普遍的。

看到我这张黄面孔,同胞也最喜欢往我的booth 这里递简历,但是半数的简历开头都写着:seeking for a position that offers…老美是不会往下读第二句的,直接丢进made in China 的碎纸机里了。

Seek 后面不要(不应)加for。

因为Seeking = looking for所以Seeking for = looking for for (?)Back to China, 或者back in China,不是back China (“情回中国”网站的英文名。

不过这比我以前看到的那个海军迷的网站叫闹的笑话要小些。

)大写往往是代表缩写。

加复数时,s不要大写。

DINKs (or DINK’s),别写成DINKS。

PhD,不是PHD。

(PHD=Permanent head damage).Again, 楼下那位找帮忙的别生气。

Nothing personal.另外,在网络刚普及的时候,美国有约定的nettiquette (net etiquette,或称网络礼仪),全大写的打字被网民视为大声喧哗(shouting),属无礼行为。

当然我理解中文打字的局限,这条不适用于华人。

所以“喜欢就捧捧场”别紧张,但是哪天你同洋人用全英文在网上沟通就不能再“BLAH, BLAH, BLAH…”了。

楼下的那个写Thoughts after V day也别对号入座。

十道世界性难题,看你智商够不够?

十道世界性难题,看你智商够不够?

⼗道世界性难题,看你智商够不够?1、有3个⼈去投宿,⼀晚30元。

三个⼈每⼈掏了10元凑够30元交给了⽼板。

后来⽼板说今天优惠只要25元就够了,拿出5元命令服务⽣退还给他们,服务⽣偷偷藏起了2元,然后,把剩下的3元钱分给了那三个⼈,每⼈分到1元。

这样,⼀开始每⼈掏了10元,现在⼜退回1元,也就是10-1=9,每⼈只花了9元钱,3个⼈每⼈9元,3×9 = 27元 + 服务⽣藏起的2元=29元,还有⼀元钱去了哪⾥此题在新西兰⾯试的时候曾引起巨⼤反响。

有谁知道答案呢?2、有个⼈去买葱,问葱多少钱⼀⽄,卖葱的⼈说:“1块钱1⽄,这是100⽄,要卖100元。

”买葱的⼈⼜问:“葱⽩跟葱绿分开卖不?”卖葱的⼈说:“卖,葱⽩7⽑,葱绿3⽑。

”买葱的⼈都买下了。

称了称,葱⽩50⽄,葱绿50⽄,最后⼀算:葱⽩50×7=35元,葱绿50×3=15元,合计35+15=50元。

买葱的⼈给了卖葱的⼈50元就⾛了。

⽽卖葱的⼈却纳闷了,为什么明明要卖100元的葱,⽽那个买葱的⼈为什么50元就买⾛了呢?你说这是为什么?好好想想把答案留下。

3、有⼝井7⽶深,有个蜗⽜从井底往上爬。

⽩天爬3⽶,晚上往下坠2⽶。

问蜗⽜⼏天能从井⾥爬出来?想好答案留⾔。

4、⼀⽑钱⼀个桃,三个桃胡换⼀个桃,你拿1块钱能吃⼏个桃?想明⽩了留⾔,把你吃桃的⽅法写明⽩。

5、有⼗⼆个乒乓球形状、⼤⼩相同,其中只有⼀个重量与其它⼗⼀个不同,现在要求⽤⼀部没有砝码的天秤称三次,将那个重量异常的球找出来,并且知道它⽐其它⼗⼀个球较重还是较轻。

6、⼀个商⼈骑⼀头驴要穿越1000公⾥长的沙漠,去卖3000根胡萝⼘。

已知驴⼀次性可驮1000根胡萝⼘,但每⾛1公⾥⼜要吃掉1根胡萝⼘。

问:商⼈最多可卖出多少胡萝⼘?7、话说某天⼀艘海盗船被天下砸下来的⼀头⽜给击中了,5个倒霉的家伙只好逃难到⼀个孤岛,发现岛上孤零零的,幸好有棵椰⼦树,还有⼀只猴⼦!⼤家把椰⼦全部采摘下来放在⼀起,但是天已经很晚了,所以就先睡觉。

现代实用礼仪 第四版 第八章 涉外礼仪

现代实用礼仪 第四版 第八章 涉外礼仪
人也会感到忐忑不安,并且人们还认为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 13日又是星期五时,最好不举办任何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编号,如门牌 号、旅馆房号、层号、宴会桌、汽车等编号也尽量避开13这个数字。
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数字。《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在星期 五,他们也死在星期五,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在星期五杀死了弟弟亚伯, 耶稣也死在星期五。
①美化修饰仪容 ②慎重选择服饰
③得体的表情举止 ④礼貌周到的谈吐
第一节 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与禁忌
【知识详解】
2.维护国家形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断上升,塑 造中国的国家形象越来越重要。2011年随着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中国国 家形象宣传片也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上映。中国一直致力于在世界上塑造 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人说,树立一个国家的声望需要多年的时间,但是 毁掉一个国家的声望只需要几秒钟。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是从一个侧面 说明了国家形象的树难毁易。国家形象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不能因为个人 的疏忽伤害到我国的国家形象。 在涉外交往中,还要维护国家的政策。交往对象由于国情的不同,会 对我国的一些政策产生质疑。这种情况下,应耐心解释,并强调这是我国 的国情决定的政策,尊重对方的国策,互不干涉与非议。
第一节 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与禁忌
【知识链接】
2.2011年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在第一时间内将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 全部撤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 民的行动。国际媒体积极评价此次行动,称中国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阿联酋《国家报》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起到正面而积极的作用;美国《华 尔街日报》称,大撤离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路透社认为,中国此 次行动的迅速高效值得借鉴;法新社指出,中国在撤离行动中动用了军机 和海军导弹护卫舰为撤离船只护航,中国有能力使其国民迅速脱离险境。

到国外中国人最容易被问到的十个问题

到国外中国人最容易被问到的十个问题

8.为什么中文这么难?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学中文。但是往往练了一会儿“妈、麻、马、骂”以后就有点泄气:“为什么中文这么难?”中文对西方人来说有点难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学中文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在他们的语汇中,往往用“中文”这个词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着新鲜但又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东西。英语里有“中国迷宫” (CHINESE PUZZLE)的说法,任何晦涩难懂的事都可以用这个词形容。另外,“中国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国小玩艺儿,现引喻复杂之事;“中国拷贝”(CHINESE COPY)这个词指一个把原件缺点和疵点都完满地复制的拷贝方式。记得我在法国读书时一次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只听旁边的法国同学嘟囔“C’EST DU CHINOIS”(“这简直是中文!”)。
2.北京什么时候“改名”的?
出国在外,总是有外国人问“Peking”(“北京”过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么时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汉语拼音,现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拼法)的。
对这个问题,我总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从来就没改过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国汉语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汉语的法国人接着问:那为什么 “中国”不用汉语拼成“Zhongguo”在国外通用呢?我一时语塞。是啊,“中国”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发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语中是“思因”,在泰语中是“今”,还真就是没有叫“Zhongguo”(中国)或是“Zhonghua”(中华)的。不过不要着急,将来台湾回归祖国,统一以后的中国的外文名称说不定就叫Zhongguo。
6.你不高兴吗?
记得那次去法国,在戴高乐机场有法国朋友来接,张牙舞爪,连亲带吻,夸张的动作好像几辈子没见面。同时来接机的还有在巴黎的中国同学,老乡遇老乡,虽然是两眼泪汪汪,但仅仅是握握手而已,脸上却平静如水。这令老外大为不解:难道你们不高兴吗?怎么跟外国人解释呢?中国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悦,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现。当然,凡事总有个例外。我的一位中国朋友爱说爱笑,表情发达,虽然也是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皮肤,但是总是有洋人打听她是美国还是拉美哪个国家的人?

我国各地八大怪

我国各地八大怪

我国各地八大怪······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因受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提炼出来后,称之为“八大怪”现象。

一、北方地区1、东北八大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第三怪:【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第四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第五怪:【斤半白酒不见外】——喝烈酒在东北冬天是抵御严寒的好方法了,再说东北人向来热情好客,不喝到你倒就是你见外。

第六怪:【棉乌拉脚上踹】——棉乌拉是冬季北方外出必穿的一种鞋。

可惜现在很少有人穿它了,乌拉草也很少见了。

关东三宝也由原来的人参貂皮乌拉草,变成了今天的人参貂皮鹿茸角了。

第七怪:【不吃鲜菜吃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

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东北的特色食品。

第八怪:【二人转表演人人爱】——东北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家喻户晓的二人转已闻名全国。

2、青岛八大怪第一怪:【老区房顶红瓦盖】——青岛有很多外国留下的老式建筑,极具欧陆风情,其建筑多为红瓦顶。

第二怪:【骑车没有走路快】——青岛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特别少,青岛是山地城市,上坡下坡特别多,单行线多,造成了看似很近的路也必须绕很大的弯,车子才能到达。

第三怪:【身穿泳装走在外】——青岛有诸多的海水浴场,人们去洗海水浴的时候,一般是在家中穿好了泳装,然后穿行在大街小巷直奔浴场。

第四怪:【啤酒装进塑料袋】——青岛人在夏季每人每天大约要喝2到3斤啤酒,青岛啤酒集团为了让人们每天都能及时品尝到新鲜的啤酒,因此将啤酒装进了塑料袋,这样即节约原材料,又可以方便大家。

中国人为什么爱问“吃了吗 ”

中国人为什么爱问“吃了吗 ”

(以下纯属自娱,非学术,不严谨,慎用。

)导语:说起“吃了吗”,大家必定都不陌生,在此也不必废话举例。

看到网站上一个帖子,老北京也好,我们山东也好,东北地区,甚至西北地方,这句问候语在我们生活中不可谓不常见。

对此,中国人倍感熟稔亲切,外国人则通常感到奇怪,很不习惯。

外国人不喜欢被提起隐私,吃饭也是隐私,他们喜欢说你好。

为什么我们会以“吃”为问候语?“吃了吗”这几个字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与民族感情呢?一、形成原因“吃了吗”成为我们挂在嘴边的问候语,这反映了我们对“吃”的重视,于是,要理清这个问候语产生的原因,也就需要解释一下为何我们重视“吃”。

汉代就出现了“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我们也常说“吃饭皇帝大”。

中国人几乎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吃饭,这种统一的饮食时间规律在有些老外就看来奇怪,他们有时不吃,等饿了再吃。

以下就中国人重视吃的原因,我总结了几个跟大家分享。

1 战乱与贫穷。

中国五千年历史,古代持续的时间久远,其中王朝更迭频繁,王朝的变更带来的是战火、流民、田地荒芜,即使和平时代也有自然灾害、地主盘剥、低下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困扰我们已久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于是“吃”就成了人生的一大问题,怎么吃饱,如何吃好成为闲暇时的民生焦点。

简言之,“饿怕了”。

很多人将这个原因归为主要原因,我感觉有点肤浅和搞笑,仿佛我们古代的中国成了全世界的战争集结地,难民集中营,难道只有中国有战乱吗?只有中国人民会遇到“吃”这个难题,外国友人们却都在悠闲地放牧弹吉他吗?很多国家都经历战火与灾难,同样的外部历史条件下,您却将这个归结为我们关心温饱的主要原因,您是要怪我们自身基因不好啊?还是想说,中国人就是吃货呀?2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主食是谷物。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是一个最最根本的原因。

对比西方游牧民族的烤肉、蒸肉、煮肉,谷物与蔬菜的烹饪方法要更加多样化,更容易多样化。

西方的群众们也是木有办法滴,不能怪我们能吃呀!看我们的八大菜系(外行在此省略菜系相关内容),俨然使饮食上升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北美购房网】中国人在加拿大买房时问得最多的26个问题 (2)

【北美购房网】中国人在加拿大买房时问得最多的26个问题 (2)

【北美购房网】中国人在加拿大买房时问得最多的26个问题最近几年,加拿大买房移民迅速火热,这股热潮席卷中国市场,中国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加拿大房产。

与中国现在的房价相比,加拿大大都市的房价等同于中国小城市水平。

在加拿大,你买的不只是房子,买的是世代相传的永久产权,买的是子孙后代的另一片家园。

随着大陆买家人数的增加,一些固有的疑问也渐渐涌现,我们在此总结了一些常见的买房疑问。

初期问题不能移民。

对于“加拿大买房能移民吗”这个问题,虽然在加拿大买房属于一种商业投资行为,但是这种投资属于投资者个人行为,加拿大政府没有调控与管理的资格,由于申请加拿大投资移民必须将资金置于加拿大政府指定基金的管辖下,申请人无权掌控资金的投资方式,因此投资者在加拿大买房是不符合加拿大政府投资移民规定的,而且目前为止加拿大政府并没有开放类似政策。

如果购房人需要向加拿大银行申请贷款,则本人一定要来加拿大,与银行当面签署贷款文件。

如果不需要银行贷款,则可以通过传真形式签订购房合同或委托代理人办理交纳定金、验房及交房的相关手续。

您聘请的地产经纪人会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传真、扫描、邮件等方法处理在买卖过程中需要您签字的文件;检验房屋由第三方注册验屋师出具相关的报告;最后的钱房交易及到地产局获得产权文件都由买卖双方各自的律师来完成。

外国人或非加拿大居民可以自由买卖加拿大房地产。

根据加拿大联邦政府«公民法»,非加拿大居民亦能够购置、拥有和出售房地产,其要遵守的规定与条件和加拿大居民或公民相同。

然而该法律也赋予了各省权力以对非公民与非永久居民,或由其控制的公司和社团购置土地进行限制。

外国人需要在加拿大本土开设银行账户。

无论是否是加拿大居民,都需要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外国人需要有足够的首付款。

外国人可以授权加拿大境内的亲戚或朋友代理完成按揭贷款。

外国人需要做好加拿大银行账户的管理和安排。

外国人在贷款买房时,银行会要求律师在登记产权时备注“外国人税务条款”,即,在卖房时,借款人如果依然还是非居民身份,需要将部分卖房款留置到完成税务申报之后再决定如何处置售房款。

礼仪中的八不问是什么-

礼仪中的八不问是什么-

礼仪中的八不问是什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为迎接奥运,北京东城区100多个社区挂出涉外“八不问” 礼仪牌:不问履历出身、不问收入支出、不问家庭财产、不问年龄婚否、不问健康问题、不问家庭住址、不问政见信仰和不问私人情感。

另有资料介绍西方人交谈时的“八不问” :1.收入支出不问。

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股票收益、私宅面积、汽车型号、服饰品牌、娱乐方式、度假地点等。

2.年龄大小不问。

特别是外国妇女,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年龄;慎用“老”字来形容外国人。

我们中国人的尊称“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对于外国人来说就好像是谩骂一样。

3.恋爱婚姻家庭状况不问。

不问不要问“有没有恋人”、“结了婚没有”、“夫妻关系怎么样”、“婆媳关系如何”、“有没有孩子”和“为什么不结婚”之类的问题。

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之至,甚至还会因此被对方控告为“性骚扰”从而吃上官司。

4.身体健康不问。

在国外,人们非常反感其他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过多。

中国人见面时往往会很热心地询问对方“病好了没有”、“吃了什么药”、“怎么治疗的”等,这些都是外国人所忌讳的。

5.家庭住址不问。

外国人不喜欢轻易地把个人住址、电话号码等纯私人信息告诉别人,一般也不邀请外人到家里做客。

这恰好与我国的习俗不同。

6.个人经历不问。

不问初次见面的时候,中国人之间往往喜欢打听对方的经历,作为聊天的话题,比如“是哪里人”、“什么学校毕业”、“以前做过什么”,但是外国人大都把这些内容看作是个人隐私,反对询问对方的经历。

7.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不问。

8.所忙何事不问。

最好别问“忙什么”、“上哪去”、“从哪回来”、“怎么好久没有见到你”等,以免让对方觉得别有用心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面试必问的十个问题

面试必问的十个问题

对熟人朋友像春天 一
样温 暖 ,
对陌生 人
像冬天 一 样冷漠 。 美国人对陌生 人通常
不设 防 . 对任何人都随时准 备主动展露 微 笑 道 , 一 声 “ H I ” , 并 且 随 时 准 备 帮 助 别
人。 美国的国家公墓
抵达 华 盛顿 的第一 天 我 想 去 白宫看
看 。可是 不知道怎么走 。 我拦住了一 位匆
他 也 定 会 回 ”
you ,


声 “Y o u a rc
和 男 女 士 l ”
w e com e 。


同出门 男士一 ,
定会为女 士 开门 ,说“ 你先请” 。 在人群
中一 ,



慎打





定会对周 围
的人 说对 不 起 , 周 围 的人 也 一 定 会对 他
说 “ 上帝保佑你 ” 。 一 般 中国人 也许不太了解 , 美国是
他在地
图上
比划
了半





白他
的意 思 是 坐 地铁 最 方 便 , 不 过 要 倒 一 站 。
看 着 我为难 的样子 , 他收 起地 图 ,
“ F o llo w

me 。
他在前面 匆匆地走 , 我在后面 紧紧
地 跟 。 进 了 地 铁 站 他 , 教 我 在 售 票 机 上 买
完了票 。仍然 不放心 ,干 脆 自己 买 了张地
口 必先微 笑 ,交谈时 ,总是笑意盈 盈 。 熟 悉 美 国人 的华人 朋 友说 。 美国人 生 活 中 的繁文缛 节 。种种 穷讲 究 ,比 中国 人 多多

如何在海外项目中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在海外项目中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在海外项目中进行有效沟通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在海外项目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当前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形势,针对中国人在海外项目中普遍存在的沟通方面的障碍和误区,提出了在海外实现有效沟通,为海外项目的顺利实施增添动力,所应当重视的几个方面,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沟通;需求;文化;类型。

前言所谓沟通,是指人具有收集和发送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书写、口头与肢体语言等媒介,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同时解读他人的信息,从而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

由此可见,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达成行动或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即沟通的品质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这个看似简单易懂的道理,却往往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障碍。

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曾经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 ,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也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男女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 。

企业执行力不好,其中最大的问题源自于沟通,也就是说执行者没有搞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开始执行操作。

这种错误概率肯定非常的高。

有的时候,不是不想搞明白,而是在特定的执行环境下还没有搞清楚就使然。

问题在哪呢?中国的一句古话:对牛弹琴。

也是我们管理者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意思是讥笑接受信息的人弄不懂发送信息的人说的是什么意思。

认为这个人太笨了,与他说这些是白费口舌。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个问题的本质。

牛是听不懂琴声的,所以当你对牛弹琴的时候,就用错了沟通的方式,结果不难预料。

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中,沟通尚且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么当我们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海外项目,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项目参与方的时候,我们所应当采取的方式又将有所区别,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一样的“牛”。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在面对海外项目中的人和事的时候,应当重视的几个沟通方面的问题。

1.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语言?专家们的估计是4000—8000,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数字:5561种。

提问

提问

提问:1、请问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其它各民族文化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既然对方辩友坚称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那我们中国人还要不要外来文化呢?(1)要——可既然已经弊大于利了,那您为什么还要外来文化呢?难道您会选择一个弊大于利的东西吗?(2)不要——对方连外来文化、连改革开放、连基本国策都不要了,我不知道您还想要什么?3、难道接受了外来文化,我们就丧失民族底蕴了吗?我想对方辩友是不是应该先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西装革履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他们还有多少民族底蕴。

4、是对方搞错了吧,要引进那种不好的外来文化的恰恰是你们四位,而外来文化对我们有利的我们才拿来啊。

5、我们说日本,汉字汉音,书道茶道,哪一个不是从中国文化进去的?到现在,日本到底还有没有民族特色了?(更不要说片假名和平假名了。

)6、关于某些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抵触的一些东西,国人的大众心理即使排斥,更不要说广泛传播了,所以,针对那些东西利弊讨论,难道好有实际意义吗?7、请问当年蔡元培在北大实行的“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如果说这种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方针不好的话,那北大如何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呢?8、上海文化最大的心理品质是什么?“兼、容、并、存”和对国际交往的开放型文化的追求啊!9、如果不需要外来文化的话,我们中国还向哪里发展?10、我不知道哪一种民族文化是闭门造车,请对方举例。

11、我们说正因为闭关自守,外面才有人打起鸦片战争,所以我们才开关自强啊!12、您刚才说到坦克,可如果这个词不是外来语言的音译的话,我想各位评委肯定都听不出这是什么意思了。

13、请问林黛玉要不要吃药,您要不要吃饭?14、我们接受外来文化就好比我们吃饭,可以用一种错误方法,比如用鼻子吃,可能有生命危险,对您的成长是弊大于利的,可您能因此就说,吃饭对您的成长的弊大于利吗?15、抵制全盘西化的文化,是不是民族文化?既然用这个来抵制外来文化,那我们为什么不大胆接受外来文化呢?16、请问网上哪个国家光有民族的东西,而一点外来的文化都没有?就连“中华传统文化网”上还有个“西学东渐”的小BBS呢?17、请问我们中国活字印刷术对世界各民族做的贡献能否认吗?18、电子计算机技术传到中国后,可能用电脑技术排版、印刷,这能说是一种外来文化的弊端吗?19、汉字是中国主流文化的特征,可我们早年文字并没有标点符号,是后来西方传入的,标点符号难道是不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吗?20、我们现在每晚必须打的电话,逢人必讲的英语,难道都是外来文化的糟粕吗?21、京剧是我们国粹,可现在京剧界流行的“交响乐京剧演出”,受到文艺界的好评,这难道也是外来文化的弊端?22、《三国演义》一书原本读者不广泛,可经过现代技术搬上荧屏后受到欢迎,难道电视不是外来文化吗?我看它不但没有阻、碍民族文化,还加快传播了呢!23、对方辩友崇尚民族文化,哪个不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这些外来文化的媒介传播的?就连春节晚会和十六大还是通过电视机向全国人民直播呢?24、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有选择的拿,为我们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关键可是“沉着、勇猛、不自私、有辨别”啊!25.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那么传到国外是促进了世界发展还是阻碍了呢?1.请问“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不是外来文化?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不但不是利难道是弊?2.如果不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的话,恐怕对方漂亮的女辩手现在穿皮鞋的美丽的大脚还是三寸金莲呢,恐怕对方的男辩手今天早上起床跑操前还在那里绑长辫子呢,恐怕台下西装革履的各位领导们还是长袍马褂来,难道不是外来文化救了你们吗?你们不但知恩不报,反而以怨报德,硬说是弊大于利,唉!让人心都凉了!3.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吧,周末有多少人泡在网吧里。

生活中逆向思维的例子哲理故事

生活中逆向思维的例子哲理故事

生活中逆向思维的例子哲理故事一位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因要打官司就对其律师说:我们是不是找个时间约法官出来坐一坐或者给他送点礼。

律师一听,大骇,说千万不可,如果你向法官送礼,你的官司必败无疑。

那人说怎么可能。

律师说:你给法官送礼不正说明你理亏吗?几天后,律师打电话给他的当事人,说:我们的官司打赢了。

那人淡淡地说,我早就知道了。

律师奇怪地问,怎么可能呢?我刚从法庭里出来。

中国人说,我给法官送了礼。

那位律师差点跳了起来,不可能吧!中国人说:的确送了礼,不过我在邮寄单上写的是对方的名字。

这样的“奇思妙想”,且不论其是非对错,却是典型的逆向思维方式。

洗衣机的脱水缸,它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

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

当初设计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

最后,他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地解决了颤抖和噪声两大问题。

这是一个由逆向思维而诞生的创造发明的典型例子。

某企业党委实行差额选举,规定从23名候选人中选出21名党委委员。

常规操作方法是按党员代表数量发出选票,上列23位候选人名单。

代表拿到选票后"择出"自己同意的那21位候选人,投票后,由监票人进行唱票统计,最后21位最高得票者当选。

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做法,谁都没有异议。

但是,这是一种效率低下的做法。

对于这个问题,采用逆向思维,完全可以这样来做:当拿到选票后,"择出" 自己不同意的那两位,唱票时,每张选票也只唱两次,最后,谁的"票多"谁就落选。

这样,每一位代表所花的时间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每一张选票的唱票时间也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选举效率提高了十倍。

你仔细想过就不难发现,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侯选人和代表的压力感和责任感。

选取赞成的21位时,很多人都是从前往后打勾,只要不是很不顺眼就按着顺序往下勾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居于最后面位置的两位侯选人落选的可能性最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国外中国人最易被问到十个问题
1.你最惊讶的事情是什么?
到了西方,刚结识的外国同事、朋友或老师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到了我们国家,最令你震惊和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要以诚实的态度去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答案应该是: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象差不多。

原因很简单,今天的中国人通过报刊、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实的了解,来到国外,除了一时语言还有所不适应以外,真的怎么也体会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

许多外国朋友对这个答案自然很不过瘾。

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觉得你们来自“黄土地”上那个至今还“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穷乡僻壤,乍一到我们这灯红酒绿的发达世界一定觉得头晕目眩,有很多感触吧!
2.北京什么时候“改名”的?
出国在外,总是有外国人问“Peking”(“北京”过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么时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汉语拼音,现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拼法)的。

对这个问题,我总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从来就没改过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国汉语拼音。

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汉语的法国人接着问:那为什么“中国”不用汉语拼成“Zhongguo”在国外通用呢?我一时语塞。

是啊,“中国”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发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语中是“思因”,在泰语中是“今”,还真就是没有叫“Zhongguo”(中国)或是“Zhonghua”(中华)的。

不过不要着急,将来台湾回归祖国,统一以后的中国的外文名称说不定就叫Zhongguo
3.狗肉好吃吗?
刚到巴黎时,有法国人问:你喜欢吃狗肉吗?我那时初出神州,不知道这是一个陷阱:不论我怎么回答,我都承认了吃狗肉这个事实,而这正是他想达到的目的。

在这些外国人看来,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你们怎忍食而啖之!?不过,我很难告诉外国人,狗儿在中国虽然一样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却不高,名声也不大好。

比如我们中国人在贬低他人时常说“狗仗人势”、“走狗”、“臭狗屎”等等。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吃点这“狗东西”的肉也算不上什么吧。

当然在老外面前千万不要夸耀鱼翅熊掌燕窝,免得担上虐待动物的罪名。

4.用筷子怎么喝汤?
许多老外下功夫练习使用筷子,到了中国餐馆就拒绝用刀叉,说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

可是有一件事许多外国人始终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么喝汤?我听见有老外自作聪明地说一定是有一种像吸管那样的筷子,平时夹菜吃饭,喝汤的时候就放在嘴里吸。

我告诉他们,中国人喝汤的时候把筷子放在一边,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

外国人听了似信非信:就这么简单?
5.哪个是姓,哪个是名?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后,很符合逻辑。

而西方人则不然,要先说名字,然后再说姓。

所以外国人见了中国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问:那个是姓,那个是名?回答当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后面的名字是名字。

别看这么简单,用英语说就罗嗦了,老外总是弄混。

所以现在好多中国人出国后自报家名时干脆把姓名颠倒。

6.你不高兴吗?
记得那次去法国,在戴高乐机场有法国朋友来接,张牙舞爪,连亲带吻,夸张的动作好像几辈子没见面。

同时来接机的还有在巴黎的中国同学,老乡遇老乡,虽然是两眼泪汪汪,但仅仅是握握手而已,脸上却平静如水。

这令老外大为不解:难道你们不高兴吗?怎么跟外国人解释呢?中国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悦,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现。

当然,凡事总有个例外。

我的一位中国朋友爱说爱笑,表情发达,虽然也是黑眼睛、
黑头发和黄皮肤,但是总是有洋人打听她是美国还是拉美哪个国家的人
7.你有没有“关系”?
中文“关系”(guanxi)一词已经成为打入西方语汇的少数中文词之一。

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请职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问我:“在中国有没有‘关系’?”实际上,西方人与中国人一样讲究关系。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美国人从小学起就知道“KISSING-UP”,类似于中文的“溜须拍马”,专门用来取悦老师拉关系,以“提高”课程分数。

有一次,一位美籍华人试图说服我中国人所说的“关系”和美国人心目中的“关系”还是不一样。

他举了个例子:假设比尔?盖茨介绍一个年轻人到另一家电脑公司去工作,如果这是家美国公司,那么那美国老板会想盖茨介绍来的人,素质一定不错,留下;如果这是家中国公司,中国老板会想这可是盖茨介绍来的人,我不雇用他岂不是太不给人家面子了吗?
8.为什么中文这么难?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学中文。

但是往往练了一会儿“妈、麻、马、骂”以后就有点泄气:“为什么中文这么难?”中文对西方人来说有点难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学中文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在他们的语汇中,往往用“中文”这个词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着新鲜但又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东西。

英语里有“中国迷宫”(CHINESE PUZZLE)的说法,任何晦涩难懂的事都可以用这个词形容。

另外,“中国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国小玩艺儿,现引喻复杂之事;“中国拷贝”(CHINESE COPY)这个词指一个把原件缺点和疵点都完满地复制的拷贝方式。

记得我在法国读书时一次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只听旁边的法国同学嘟囔“C’EST DU CHINOIS”(“这简直是中文!”)。

9. 你会功夫吗?
走在国外的街头,时不时一些外国人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冲你划拳踢腿,嘴里含混不清地说:kongfu(功夫)或者Jackie Chang(成龙的外文名)。

原来这是些功夫爱好者,想与中国人交流一下体会。

一旦聊起来,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会功夫吗?”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人从小就练功夫,虽然不一定能像成龙那样飞檐走壁,但是对付个把地痞流氓还是绰绰有余。

有一次我到非洲的坦桑尼亚出差,晚饭后想在达累斯萨拉姆的街头遛弯。

出去之前问旅馆服务人员外面治安如何,有没有危险。

那黑人看看我,说:有你在就不危险。

因为当地人认为中国人个个功夫了得,惹不起。

10.有清凉油吗?
出国准备行装带点什么东西是很费思量的事。

除了个人日常用品,总还是想带点有特色的纪念品,与外国朋友交往的时候用得上。

比如双面绣、折叠扇、邮票、手绢之类都不失为良好的选择。

以我个人的经验,再带上几大盒清凉油。

不知为什么,清凉油这东西国外没有厂家生产,似乎也没有店家从中国进口销售。

外国人一般比较喜欢薄荷的味道,再加上清凉油有祛痒提神的奇效,尤其受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朋友的宠爱。

许多外国人见了中国人都问:“有清凉油吗?”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去拉美的一个小国,进海关的时候,边防警察仔细看了看护照,确认是中国人以后,突然伸出手来,嘴里念念叨叨,似乎要什么补充证件:“清凉油……”。

这位朋友顺手从口袋里掏出一盒清凉油递过去,顺利进关,皆大欢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