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1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1

愚公移山1

愚公移山(剧本)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场景一:环境:太行,王屋二山及愚公的家。

人物:愚公出场,手中拿一购物袋,望望手中的袋子,再望望两座山,望望袋子,再望望山,如此三遍,开始说话。

台词(缓慢地,苍老的)My name is Y uGong, usually the foreign friends call me Mister Simple. But my neighbor who is much respected for his wisdom call me Foolish Old Man.May be er, er ,I am really stupid, but(加重语气),I don’t want to discuss anything about my name. I fell so discomfortable when I see thetwo mountains in front of me .How repugnant they are! I must make a detour when I go to the market every time, I fell so angry today. So I havea good idea and I will tell it to my family.(大声地)Dear helpmate, children. Come here and we have to hold a meeting. Be quick!场景二:环境:太行,王屋二山及愚公的家。

人物:愚公,愚公的妻子,愚公的孩子。

围成一圈开会。

YuGong: It is so inconvenient for us to get in and out because of thetwo mountains, Let's do our best to level these two mountains. We shall open a road that leads to Y uzhou. What do you think?Children: oh, it is a good idea.Wife:Dear, as you are a ninety-year-old man, you don't have the strength to cut even a small mound, not to mention the two high mountains. Even if you can, where can you throw so much earth and stone?Children: Dump them into the Sea of Bohai!YuGong: oh, yes, the Bohai Sea is big enough to contain all the earth and stone, it is good. Let us start to dig the mountains.场景三:环境:同上。

愚公移山的原文

愚公移山的原文

愚公移山的原文
题记: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战国诸子阐明各自政治观点、学术思想和论点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原文:
愚公移山
先秦-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
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1

《愚公移山》1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 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 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 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 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 功、失败亦如此。
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
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山的南面或水
的北面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面对 苦于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商量 绕远,曲折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峻的大山 全部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南岸 一直 可乎?”杂然相许。 赞成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连…都 削减 提出疑问 凭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把……怎么样 况且,哪里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纷纷 之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 石 垦壤, 挑 敲凿 挖掘泥土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用箕畚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换牙 反焉。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何愁,担心什么 通“无”
停止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他,代愚公 这件事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代愚公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同“措”,放 置 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探究 1.愚公家周围的环 境如何?(用课文中 的原句回答 。)
n 万仞( rè
)汝( rŭ )
魁( kuí )父 荷( hè )担 箕( jī )畚( bĕn )

愚公移山原文

愚公移山原文

愚公移山原文引言愚公移山,是一则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决定移山,不顾艰难险阻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个传说的原文。

愚公移山原文从前有一位叫愚公的老翁,他的家就住在华夏大山的北面。

愚公一家虽然生活贫苦,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并且一直梦想着能够拥有一片宽广肥沃的土地,建造自己的小屋。

有一天,愚公站在山上远远地看着山下的一座大山,决定为了自己的家人移走这座大山。

愚公的儿子看着父亲的坚定,问道:“父亲,这座山距离我们这么远,地势陡峭,它的重量如此之大,我们怎么可能移走它呢?”愚公微笑着回答:“虽然这座山非常巨大,我们两个人力量有限,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无论多长时间,我们总会成功的。

”于是,愚公和他的儿子开始了移山的计划。

他们每天挥锹铲土,担石头,翻山越岭。

他们逐渐感受到了那座山的巨大,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邻居们听说愚公要移山,纷纷嘲笑他:“愚公,你真是太愚蠢了。

只有神仙才能移山,你这样的普通人怎么可能做到?”愚公却没有因此气馁。

他告诉邻居们:“虽然我现在不能移走这座山,但是我的子孙后代会继续努力的。

只要我们每一代人都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成功的。

”他的邻居们忍不住笑了起来,觉得愚公的话实在是太不靠谱了。

然而,愚公的决心是伟大而坚定的,他并没有被嘲笑打击到。

相反,每天他仍然默默地背着铁锹上山挖土。

几十年过去了,愚公已经变得白发苍苍,但是他的信念从未改变。

他不停地辛勤工作,坚定地相信终有一天自己会移山成功。

终于,日复一日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上天感动了神仙,神仙决定帮助愚公实现他的梦想。

神仙派来了两位勤劳的山神,他们努力地挥动手中的巨锤,终于把山挖平了。

愚公一家欣喜若狂,他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们将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种,建造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家园。

结语愚公移山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努力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愚公移山1、2(钱琳斐)

愚公移山1、2(钱琳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了解故事寓意。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⑴重点掌握“方”“惩”“惠”“穷匮”“箕畚”“亡”等实词,“以”“于”等虚词以及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故事的寓意。

⑵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分析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教学设想:本文是传统名篇,内容深刻。

但学生已进入初三,已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因此想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课内布置自读,要求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认真自读,从字、词、句入手,逐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合作疏通文意,初步了解故事寓意。

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愚公移山》2、《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了解体裁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愚公移山作者:列御寇出处:《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3汝——你。

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14.愚公移山【第1课时】

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14.愚公移山【第1课时】
率领家人紧张地移山。这是移山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玉帝移走大山。写玉皇大 帝被感动了,派大力神把山背走了。这是移山的成功。
愚公想移走哪两座山?
太行山、王屋山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先写起因:大山 挡路带来许多不便;接着写准备:愚公全家 商量移山对策;再写经过:愚公全家上阵移 山;最后写结果:玉帝被愚公感动,派大力 神移走大山。
中间部分点、提与撇、 点对称,下横长。
luó

书写指导
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 “罒”里边的两竖向 里靠。
kuāng

书写指导
“⺮”的两横上下错开; “匡”布局均匀。
chú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最后一撇较 舒展。


书写指导
右部稍宽,“土”的下 横稍长。
ɡuǎ

书写指导
“宀”宽而盖下,横画 均匀,撇、捺舒展到位。
“愚公”,一位老人。“移山”,移 动大山。把挡在家门口的大山移走,听起 来的确是一个很笨的想法。那么,愚公最 终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了吗?两座巍峨的
大山真的被他移走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
走进课文,走近移动大山的愚公和他的子 子孙孙。
14 愚公移山
字词精讲
初读感知
当堂检测
1.认识2 个生字;会写12 个生字;正确读写“云霄、
4.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1)即使搬吧,那么多石头、土块也没有地方放嘛!(用 ·· · 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即使前面的路有许多艰险,我们也要向前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用自己的话写出句子的意思)
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二【语文(人教统编)】愚公移山1【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课程全高清

初二【语文(人教统编)】愚公移山1【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课程全高清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初二上册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初二上册
愚公要移走的是什么样的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初二上册
愚公移山有哪些人力物力支持?
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初二上册
同学甲:愚公把山移走。 同学乙:愚公动员全家力量把挡在家门口的大山移走。 同学丙: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
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初二上册
任务二 整体感知 梳理情节
2 高潮 结局
太行、王屋二山之“险”
愚公提出移山主张,全家讨论决定 运土方案,叩石垦壤,毕力平险 愚公与智叟论战 帝感其诚,大山得移 帝感其诚,大山得移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思考:
目的 称谓 用词 句式 建议 心理 语气 语速
愚公之妻
初中语文初二上册
智叟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初二上册
目的 称谓 用词 句式 建议
愚公之妻
献疑 君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焉置土石?
智叟
止 汝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甚矣,汝之不惠!
操蛇之神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 厝朔东,一厝雍南
态度 轻视、嘲讽
畏惧 感动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初二上册
•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原文

愚公移山原文

愚公移山原文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住在山的脚下。

愚公家有四个孩子,因为住在山脚下,每天他们都要绕过一座巨大的山才能外出。

这座山名叫“太行山”,高耸入云,雄伟壮观。

愚公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辛苦,每到出门的时候,都必须绕过太行山,而且这座山越来越高,形似接近天空。

孩子们背着东西,踩着陡峭的山路,一步一步艰难前行。

长大的孩子们开始考虑解决这个问题,让家族不再惧怕山的存在。

有一天,愚公决定动员家庭成员和村里的人帮助他把太行山移走。

他岳父、岳母和四个孩子都帮忙,还号召村民们加入。

当时,村民们听说愚公要移山,都觉得他疯了。

愚公听了这种话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坚持自己的决定。

他说:“即使我死了,我的孩子还会继续努力。

他们能给我的孩子、孙子、曾孙子、子子孙孙们都创造幸福的生活。

”愚公和他的家人每天晚上都在山前努力,将山石挖出然后丢到大海里。

这样进行了几十年,他们坚韧不拔。

山日渐消减,逐渐没有了那么多的石头和泥土。

终于,一个天神看见了愚公的坚持和努力,心生怜悯。

他联系了大山的主神,请求让太行山移走一点点。

主神答应了,将山脚下的几座山峰托起。

于是,愚公家的努力不再徒劳无功。

愚公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高兴。

他相信只要一直坚持下去,终有一天太行山将彻底移走。

后来,有两个路过的人来到这里,并问愚公为什么要把太行山移走。

愚公告诉他们:“我要为我的孩子,我的孙子,我的曾孙子和他们的后代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

撤走太行山正是为了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听到愚公的坚持和追求,这两个路过的人沉思许久。

最后,他们决定加入愚公的努力中,帮助他们一起解决这个大问题。

最终,太行山果然被他们移走了,这个大家都共同见证了这一奇迹。

愚公家族和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与舒适。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坚持和毅力,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追求理想。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努力奋斗,追求成功和幸福。

无论面临多么艰难的局面,只要我们坚信自己的力量和信念,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初中古文愚公移山的原文

初中古文愚公移山的原文

初中古文愚公移山的原文初中古文愚公移山的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初中古文愚公移山的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

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1课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1课件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 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 样?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
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 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 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 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 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 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负二山
命/夸娥氏二子
朗读课
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

点勾画难词难句。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1)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寓言简介
寓言: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 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 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 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 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 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 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朗读课文
听读,注意节奏。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朗读课文
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 难语句划出来,师生解决疑难句子。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 事

愚公移山中英文版

愚公移山中英文版

愚yú公gōng 移yí山shān有yǒu 一yī名míng 老lǎo 人rén ,名míng 叫jiào 愚yú公gōng ,快kuài 九jiǔ十shí岁suì了le 。

他tā家jiā的de 门mén 口kǒu 有yǒu 两liǎng 座zuò大dà山shān ,一yī座zuò叫jiào 太行山tàihángshān ,一yī座zuò叫jiào 王wáng 屋wū山shān ,人rén 们men 进jìn 进jìn 出chū出chū非fēi 常cháng 不bù方fāng 便biàn 。

一yì天tiān ,愚yú公gōng 召zhào 集jí全quán 家jiā人rén 说shuō:“这zhè两liǎng 座zuò大dà山shān ,挡dǎng 住zhù了le 咱zán 们men 家jiā的de 门mén 口kǒu ,咱zán 们men 出chū门mén 要yào 走zǒu 许xǔ多duō冤yuān 枉wǎng 路lù。

咱zán 们men 不bù如rú全quán 家jiā出chū力lì,移yí走zǒu 这zhè两liǎng 座zuò大dà山shān ,大dà家jiā看kàn 怎zěn 么me 样yàng ?”。

愚yú公gōng 的de 儿ér 子zǐ、孙sūn 子zi 们men 一yī听tīng ,都dōu 说shuō:“你nǐ说shuō得dé对duì,咱zán 们men 明míng 天tiān 开kāi 始shǐ动dòng 手shǒu 吧ba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愚公移山课件(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愚公移山课件(1)

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良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其妻献疑曰:“以
提出
凭借
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 您 连…都… 削减
之 石丘 ?,”如把太…行怎王么屋样何?

连词,况且

置土
疑问代词,哪里 放到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之于 旁边
请你翻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
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太行、王屋怎样呢?再说 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纭说:“把土石投到渤
草木 反问句式 把…怎么样 长长地叹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
固执
指通达事理
即使
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语气助词 “呀”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穷尽 转折连词 增高 愁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可是 加大
没有话来回答 “亡”通“无”
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会遇到 像挖山一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才 能取得胜利,所以我们今天仍需要愚公精神。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能,照亮 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6座大山, 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 达成功的彼岸。
语数英 文学语
科社 体 学会 育
让新时代愚公精神永驻心中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帝感其诚”的“诚”是指: ——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 下列加红的“之”和“其” 分别指代什么? 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这件事 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这件事 惧其不已 ——愚公及其子孙
山高大,愚公年老,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 远,操蛇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

愚公移山1

愚公移山1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 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 搬走。”
天帝被愚公感动了,命令了大力神搬走了两座大山。
在我们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就像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只要 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 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 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为了交通方便,愚公和他的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 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一起来学习吧。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愚公移山》精品教案1(第1课时)

《愚公移山》精品教案1(第1课时)

《愚公移山》精品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浓郁的神话色彩;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2.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突破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一)《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解决生字词,疏通文义。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

《愚公移山》1

《愚公移山》1
6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 (主) ②、宾语前置:何 (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 (定语) 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 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 (于) 雍南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结局)
译讲训练:
险阻,这里指险 峻的大山
曲折,绕远
黄河北岸(阴,阳用于表山
愚公移山 水位置时,山南为阳,山北
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
将近
纵横,指面积 阴。) 动词,面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背景) 苦于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 感动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
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 北边。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居 住。( 他)苦于山北的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 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 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可以吗?”(大家)纷纷赞成他(的意见)。他的 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 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 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大家纷纷说道: “把它 扔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
(固执,顽固) (即使)
苦于 直绕远
杂然相许 纷纷说道 赞成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二年级# 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从前,有个老人叫愚公,已经九十多岁了。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

人们进进出出,要绕很远很远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

儿孙们听了齐声叫好。

他领着一家人挖土搬山。

他们挖的挖,抬的抬,干得非常起劲。

邻居们看见了,也都过来帮忙。

一个才七岁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了。

智叟看见他们干得又苦又累,就对愚公说:“两座大山这么高,你又年老体弱,怎么能把它们搬走呢?”愚公笑着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不停地挖下去,还怕挖不平吗?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动,就派了两个力大无穷的神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从此,这里的人们出门再也不用绕道了。

2.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重点学习((式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喔~)了却了心中祈愿。 凭着是一身肝胆, 望望头上天外天,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谈起来不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愚公移山
《列子· 汤问》
学习目标
1、疏通文义,会翻译课文。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熟读。
一、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 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 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 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 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二、检查预习,夯实双基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小组互相检查、交流,订正错误,补充遗漏。 2、展示生字。
读准字音
仞 曾 荷担者 孀妻 智叟 亡以应 rèn céng hè shuāng sŏu wú 塞 箕畚 始龀 穷匮 厝 朔东 sè jīběn chèn kuì Cuò shuò
二、朗读课文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方七百里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 的意思。) (通“直” 一直) 2.指通豫南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3.阳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阴 (削减)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把······怎么样)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土筐) (指山上的草木)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固执,顽固) 8.汝心之固 (即使) 9.虽我之死 (愁) 10.何苦而不平
先听朗读示范



1、自主学习,练习朗读。 2、组内互读,竞争提高。 3、小组齐读,展示风采。
三、疏通句义,译读课文
1、借助注释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
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及
特殊句式。
2、逐句翻译。

河阳
方圆 黄河北岸
阴、阳:用于表山水位置时,山南为 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 水南为阴。
惠同慧,聪明。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同措,放置。
2、明确词性活用 毕力平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 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山而居: 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明确一词多义
且焉置土石( 哪里 ) 焉 且 且焉置土石( 况且 ) 始一反焉( 语气词 ) ) 年且九十( 将近
4、说出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臾亡以应
荷担者 箕畚 始龀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挑 用箕畚 换牙 交换 “反”通“返”,返回 焉:语气助词,“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 苦于山北的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集合全家 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 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 (大家)纷纷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 小山也平不了,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 们扔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凿石头,挖泥土,用 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人的寡妇有 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 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
其如土石何 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穷匮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亡以应
“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 句,惠同“慧”,聪明 加在“如„ „何”前面, 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通 即使 穷尽 表转折,可是 愁 同“无”,没有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在世上 这最后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 连山上的 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 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 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 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 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 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 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 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
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 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 黄河的北面。
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 惩 塞 迂 毕力平险 汉阴 杂然相许
将近 动词,对着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汉水南岸 指代性副词,代愚公
以君之力 曾 如„„何 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凭 副词,连„都„ 把„„怎么样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之于
闻之 惧其不已 告之于帝
一厝朔东 无垄断焉
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停止 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于:向 同“措”,停地干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 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 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东, 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 部,到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高 山阻隔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