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核心概念“仁”的俄译概况

合集下载

浅谈《论语》的核心价值思想“仁”

浅谈《论语》的核心价值思想“仁”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论语》的核心价值思想“仁”刘路 湖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在《论语》里出现了109次,已成为儒家道德伦理的一个重要体系,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价值的核心。

本文从《论语》里“仁”的内涵入手,探讨实现“仁”的途径,思考“仁”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仁;内涵;途径;价值作者简介:刘路(1991-),男,汉族,湖北随州人,湖北大学文学院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94-01“仁”是孔子思想的宗旨,孔子穷尽一生为“仁”而日夜求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深入到他灵魂的深处。

笔者将深入分析《论语》中“仁”的基本内涵,重点围绕实现“仁”的途径和“仁”在当下的重要价值展开论述。

一、“仁”的基本内涵“仁”内涵的实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种即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既是对普通人的要求,也包含了孔子劝说统治者施仁政,促进国富民强的夙愿。

《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表明“仁爱”是要超出家族、阶级与等级的界限,把人视作有人格的独立个体来对待;《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要求用内心的体验来推己及人。

第二种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早年对“仁”定义的解释,用“克己复礼”来提升品行,以维护西周之礼,坚持修身努力实现“修己以敬”乃至“修己以安百姓”的崇高目标。

二、实现“仁”的途径(一)以“仁者爱人”的标准规范言行实现“仁”,首先要以“仁者爱人”的标准来衡量与规范个人言行。

《子路》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与《颜渊》中“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等突出了履行伦理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雍也》更是从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消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方面对比,突出了心中有“恕”,言行才会符合“仁”。

我们应持“忠”和“恕”的态度来关爱同类,忠恕为怀来实现“仁”。

《论语》中“仁”的英译比较研究

《论语》中“仁”的英译比较研究

《论语》中“仁”的英译比较研究摘要: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仁”在《论语》中内涵丰富、用法灵活,对其理解和翻译见仁见智。

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英译本影响较大、广为人知。

本文立足于“仁”的基本内涵,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仁”的英译,认为“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ren”为好。

关键词:《论语》仁英译比较一、引言“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1](P6)在古代思想家中,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一书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五经之馆辖,六艺之喉拎”[2](P5),无疑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

”[3]意即《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在孔子去世之后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之间的对话经过讨论编撰成书,其中“论”是“编撰”之义,“语”是“话语”之义,“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话语的编撰。

据统计,《论语》全文共15953字,单字为1355,出现频率排前十的高频字依次是“子、人、君、和、仁、道、行、礼、学、天、民”(见表1),其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是《论语》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单就词频统计而言,“仁”毫无疑问是《论语》的关键词;在大多数学者看来,“仁”更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精髓。

但是《论语》一书中并未具体解释“仁”字,其内涵极其丰富且寓意广泛,可谓微言大义,这对《论语》中“仁”的基本内涵解读提出了巨大挑战。

表1:《论语》高频字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高频字子人君和仁道行礼学天民词频 972 222 159 118 109 90 82 75 65 49 49二、“仁”的基本内涵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仁”是会意字,“仁,亲也,从人二”。

《论语》中仁的英译研究

《论语》中仁的英译研究
1.1
Confucius was born in a small noble family at the State of Lu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Period (770-476 B.C.), which is not only an era of conflicts among different states, but also thatofdifferent politicians, reforms and thoughts. Confucius lived a hard life with his mother afterhisfather died when he was still a little child. He got married at 19 and had one son and twodaughters.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f some ancient Chinese books, he once did various humblejobs when he was young.After his mother‘s death Confucius began his career as a teacher, instructing the smallgroups of disciples gathered around him. His early experiences had great influence on him andhe decided to make great efforts in seeking the perfection of both society and individual. Hisfame as a learned person and his reverence for Chinese ideals and customs soon spread throughthe state of Lu. Confucius tried his best to persuade the ruler of Lu to accept his political ideasbut found it’s no use. Having feeling much disappointed, in 497 B.C. he traveled to other statesto propagate his political views but failed in vain. Finally he returned to Lu and devoted his restlife to education.It is interesting that despite his ideas were not accepted by any state when he was alive.Confucius has been respected as the Chinese Sage and the teacher of emperors for over twothousand years after his death.His thoughts along with his teachings have a strong formative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论《论语》中“仁”的含义及其现代意义(一)

论《论语》中“仁”的含义及其现代意义(一)
论《论语》中 “仁 ”的含义及其现代意义(一)
摘 要 :孔子所著《论语》一书谈及“仁”共一百零九次,综合其主要内涵集中表现在孔子思想中“孝悌”与“克己复礼”当中,此处亦 可理解为“孝悌”乃“仁”之根本,“克己复礼”乃“仁”之基础。同时孔子所述之“仁”也具有相应的现代意义,在社会、道德、政治思 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当然,以孔子之理要想完全达到仁之境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 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 人学习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是能推己及人的 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雍也》)
单纯与《论语》作品本身来说,孔子所规范的“仁”意旨在于:其核心之“爱人”,其政治表现之“仁政”,其根本之“孝悌”,其实 行的方法之“忠恕”,其内容囊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孝而不完全。在当时盛行复礼的社会大环境下,凡是符合宗法 制度的行为即为“仁”的表现,并且被人们加以尊重和推崇。《论语》中对“仁”的解释也因其从独有的思想射放点出发做了具体 的总结与归纳,被后人视为孔子理论思想的结晶。
关 键 词 :仁”、“孝悌”、“克己复礼”
一、《论语》之谈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属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谈到《论语》名称 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记载,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门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 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 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论语·学而》关键词俄译探讨

《论语·学而》关键词俄译探讨

276《论语·学而》关键词俄译探讨张博雅 黑龙江大学一、《论语》俄译历史《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学经典,其中提到的“仁”、“孝”至今都是中国人遵循的价值观。

在俄罗斯,《论语》的翻译是从1715年,沙皇俄国向中国派遣第一批传教士团开启的。

这批传教士团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汉学家,如俄国汉学的奠基人比丘林(Н.Я.Бичурин)、瓦西里耶夫(В.П.Васильев)等。

据统计,目前《论语》俄译本至少有14种,其中传播最广,备受赞誉的属别列罗莫夫(Л.С.Переломов)的译本。

本论文中,笔者选取五种俄译本比较分析。

分别是别列洛莫夫(Л.С.Переломов),波波夫(П.С.Попов),克里夫佐夫(В.А.Кривцов),戈拉瓦乔娃(Л.И.Головачева),谢梅年科(И.И.Семененко)。

二、学而篇译本翻译比较1.学而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别列洛莫夫将“时”译为“Своевременно”及时;波波夫与谢梅年科译为Постоянно经常;克里夫佐夫译为“время от времени”偶尔;戈拉瓦乔娃译为“в свое время”及时。

“时”字在周秦时做副词使用,表示“在适当的时候”。

[2]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

这里波波夫的译本更加准确,符合此解。

别列洛莫夫将“习”译为“претворять в жизнь”应用于生活中;波波夫译为“упражняться”练习;克里夫佐夫译为“повторять изученное”复习学过的内容;戈拉瓦乔娃译为“вводить их в привычку”成为习惯;谢梅年科译为“добиваться совершенства”达到完美。

“习”有两种解释,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2]笔者更偏向于“温习”,古言有“温故而知新”,指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探析中西方对《论语》中“仁”的理解

探析中西方对《论语》中“仁”的理解

探析中西方对《论语》中“仁”的理解作者:刘微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仁”作为贯穿《论语》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深刻的涵义和广泛的寓意。

在《论语》不同版本的训释中,注疏者对“仁”解读存在一定差别。

将《论语》译为英语在各国传播,其涵义是否保留,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本文欲选取何晏、朱熹的《论语》注疏与理雅各译本为例,分析中西方对《论语》中“仁”的理解,探讨其中的异同,有助于拓展人类文化和精神空间。

关键词:中西方;《论语》;学而第一;仁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06-02《论语》中,共有五十八章提及仁①,“仁”字共出现109次②,且认为《论语》想要表达的寓意和传达的思想都与“仁”存在密切联系。

若将《论语》视为孔子思想的主要载体,《论语》中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说明孔子的思想是有其核心的。

因此,视“仁”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应该算是有理有据的判断。

虽然孔子并未明言此种“一以贯之”之“道”具体指何思想,但从孔子针对不同弟子或同一弟子在不同场景下的“仁”的阐释,可以窥视孔子对“仁”的理解。

学者对“仁”的训释并非一成不变,它与中国发展演变密切相关。

后人对“仁”的理解首先基于前辈学者对《论语》中“仁”解释,再根据当代的社会环境等不同情况,给出了各自释义。

在本文中,笔者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探讨“仁”的含义,主要通过对比分析何晏、朱熹以及西方传教士理雅各对《论语》中“仁”的理解。

笔者只截取《论语》中“学而第一”篇中一条言论来分析“仁”的解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中国学者对“仁”的训释(一)何晏对“仁”的训释何晏是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撰写《论语集解》等作品,但此集解并非他一人之作,实则集五人之力完成。

一般认为,《集解》主要代表了何晏的思想观点。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读过论语后我们会发现在孔子的句句话中,可以找到一个核心的思想那就是仁。

仁是一个太过于抽象的概念,而孔子对于“仁”的表述,每一个答案都在特定的环境下表达了“仁”的意思,包括了孝,智,忠,恕等太多的涵义。

但我认为,“仁”的核心,大概就在于“忠恕”二字上。

许多人都赞同“爱人”是贯穿于“仁”的基本思想。

不错,爱即是仁,仁即是爱。

爱人,就要心存“忠恕之道”。

忠是尽己之心以仁去感染人民,去治国,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去爱人。

孔子很注重为政,在为政中体现出了他的忠恕之道。

在为政篇就提出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纵观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有一个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以强硬的方式解决一切。

所以在春秋时期,战火连天。

孔子于此提出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做法,以“仁”之道去治国。

他在八佾篇也提出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他认为韶的内容好,而武的内容欠佳,就在于舜因其品德高尚由尧禅让为登基;武王是以武力讨伐商纣而得天下的。

他为人民着想,不提倡战争。

的确,战争会给多少无辜的老百姓带来灾祸啊!子贡曾经问过孔子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孔子说是“恕”,并对其的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的意思是“宽厚”,孔子教导学生无论是做官还是为民,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做不到而要求别人去做,就违犯了“恕”道。

孔子的“三恕”是:领导要求属下听从自己,自己首先要敬奉君主;父亲要求儿子孝敬,自己首先要尽心供奉自己的双亲;兄长要求弟弟恭顺,自己首先要恭敬长者。

恕即为“以身作则”。

孔子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自己做到了这些,才会教导自己的学生去以此为目标,这就是孔子恕的一种表现。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的言行录,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仁”。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且通过自身的言行实践,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的诠释和实践。

本文将从《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展开探讨,以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仁”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和诠释。

在《论语》中,孔子将“仁”与其他观念进行了对照,突显了其独特的思想内涵。

比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孔子将孝和弟并列为“仁”的本,强调了“仁”的本源。

另外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器,仁者也。

”这里孔子将“仁”与“器”相对立,强调了“仁”的超越性。

这些论述清晰地阐释了“仁”的思想内涵,是“仁”与人伦、道德、修养等方面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

《论语》中对于“仁”的思想内涵的阐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亲情之爱:“孝”、“慈”,是“仁”的基本内容。

孔子说:“子不语怪,力。

吾所爱也,如之何怪其衰也!”在这里孔子提到了对自己子女的爱护,强调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真挚纯粹。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里孔子提到了孝和弟是亲情之爱的具体体现。

2. 人际关系之和:“仁”在《论语》中还表现为人际关系之和。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孔子强调了待人处事应当以“己所不欲”为标准,这是博爱的一种体现。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里孔子提到了尊师重道的观念。

3. 德行之美:“仁”在《论语》中还表现为德行之美。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英俄译本中核心概念文化负载词“义”的翻译对比研究

《论语》英俄译本中核心概念文化负载词“义”的翻译对比研究

中国俄语教学PyccKHii ”3bIK B KUTAE2019年7月第38卷第3期Hionb 2019 e T.38 No 3沏译OH 拜《论语》英俄译本中核心概念文化负载词“义”的翻译对比研究**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山东农业大学韩悦提要:《论语》是我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一,其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精准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有助于儒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

“义”字是“仁”和“礼”的基础构念,在《论语》 的核心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贯穿整个思想体系。

在外译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影响以及翻译中的空缺和不对等现象,“义”字出现了多种翻译形式。

本文通过对比影响较大的英俄译本中“义”字的翻译,分析不同语境 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异同,旨在探寻更恰当的翻译方式,探寻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视阈下向接受端传播儒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义”、《论语》、文化负载词、英俄译本[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论语》蕴含丰富的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思想。

儒家经典外译使得儒家思想在 海外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论语》围绕“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要旨展开,其中“仁”和“礼”涉及伦理 道德范畴和社会政治范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而“义”是其他“本体之德”的基础(臧宏2018: 19-28),与“君子” “德” “学”“知”等概念紧密相连。

因 此,作为儒家文化内涵丰富的负载词“义”,在外译过 程中的用词及其含义注释对传播儒家文化意义深远。

本文选取了流传广泛、认可度较高的《论语》英俄译本,立足我国传统文化,以《论语》中“义”字内涵为载 体,对比分析译本中的翻译现象,旨在探寻外译过程[文章编号]1002-5510 (2019 ) 03-0077-11中我国传统文化更为恰当的表达方式,以期对当代儒家思想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王志勤、谢天振2013: 21—27)提供一定的借鉴。

浅析《论语》中核心思想“仁”的内涵

浅析《论语》中核心思想“仁”的内涵

浅析《论语》中核心思想“仁”的内涵作者:石博琳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03期摘要:《论语》内容广泛,微言大义,其中“仁”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内涵包括: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孝悌;克己复礼;爱人;道德;践履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3-0026-03《论语》内容如汗牛充栋,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涵盖了多个方面。

总览全书,孔子大致讲述了孝、悌、忠、恕、恭、敬、仁、爱、礼、智、信等主题。

从中不难发现,这些主题都涉及了“我”与“他人”的关系,“我”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这里的“他人”,既指与“我”相对的“他”,同时也指广义的人类整体。

简言之,就是自己为人,也承认他人为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己之欲,推而知他人之欲,是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己之不欲,故推而知人之不欲,是为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依时下传统,忠恕乃“仁”之事,故可推知,孔子谓其道“一以贯之”,“一”指“仁”。

“仁”,从人从二。

首先,“亻”字旁的“人”,包括“自我”和“他人”(及广义的人类全体)两方面含义。

《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此处“自我”为阴,“他人”为阳,“自我”与“他人”发生关系才形成人类社会。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自我”与“他人”之间,一方不应过强或过弱于另一方,双方应处于相对平等地位,即“我”与“他人”相互尊重,社会才能和谐。

“自我”过强,缺乏集体观念,只利己而不顾他人乃至集体、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样的个人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毒瘤、阻碍,必会被人类社会排斥。

若“他人”(集体)过强,难免常以牺牲个人正当利益为代价而达到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

但须知社会是由诸多“个人”构成的,社会的发展正是为了每个人的发展,个人正当利益总是受到损害的社会是不正义的社会,必然失去其存在的真正意义,因而不应以使少数人现实境况低于原本境况为代价而谋求所谓的“多数人的幸福”。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论语》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仁、义、礼、智被视为核心道德观念,在《论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每个概念的定义和内涵出发,探讨《论语》中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

1. 仁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它指的是人们对他人关怀、同情和善良心意的表达。

孔子认为,通过实践和修养,人们可以培养自己内心深处的仁爱之情,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和个人生活中。

本质上,仁是一种无私奉献和尊重他人需要与权益的道德姿态。

2. 义的道德观念义在《论语》中被解释为履行个体与社会间应尽责任所表现出来的品质。

孔子认为,在社会关系中,个人应该以义为准则行事,做到遵守诚信和道德规范。

这意味着人们应该按照法律、道德和责任来处理自己的行为,并为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负责。

3. 礼的道德观念《论语》中对待礼的定义是一种关于行为方式、言谈举止和社交习惯的规范。

孔子强调,通过履行适当的礼仪,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礼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仅能够体现个人修养水平,还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亲情友谊,并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

4. 智的道德观念智是《论语》中最常提及的概念之一,其涉及到思考、判断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孔子认为,在追求道德行为时必须要有智慧,在获得知识基础上明辨善恶。

智慧使一个人具备正确评估事件、判断事物真伪以及采取有效行动等能力。

通过对以上四个概念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

它们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十分关键。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

“仁”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内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贯穿始终,在不同篇章中给出了丰富而深刻的阐释,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展开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古代思想。

我们来谈谈《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其所倡导的基本道德原则。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及“仁”,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例如《论语·颜渊》中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便包含了“仁”的内涵,即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一个具有“仁”德的人。

《论语》中的“仁”也体现在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上。

孔子强调了“仁”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待人,即以善良、宽容和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

例如《论语·子路》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仁”与义的关系,认为善良和正义是至高无上的。

孔子还在《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也揭示了“仁”在行为上的内涵,即言行一致,要以实际行动体现“仁”的精神。

《论语》中的“仁”也包含了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以善良、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人。

例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说明了“仁”与忠信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都进一步丰富了“仁”在《论语》中的思想内涵。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论语》中“仁”的实践。

在《论语》中,“仁”的实践贯穿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之中,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他们都积极践行“仁”的思想。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俄译概况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俄译概况
义 。再 加上受 自身 文 化修 养 、 生 阅 历 、 解 能 力 等 人 理 制约 , 同译 者采用 不 同的译 法 就不 足 为奇 了。下 面 不
我们介 绍几种 具有代 表性 的 “ 的译 法 , 简要 分 析 仁” 并
译 者如此 译 的原 因。
11 “ ” . 仁 —— “y a H Cb rM H OT ”
M aHH OCTb”

有 的美好 道德 价值 和行 为标 准 , 些 是孔 子 学 说 的主 这
要 内容 。 (lpJ M 81 9 : 4 ) 管 在俄 语 中 , ” Iee o o 9 8 1 9 尽 i 很难
在译 文 中 , o o 对 “ 的翻译 不仅 采 用 I Ha I 仁”
《 论语 》 中亦 常 以 仁 为 人 全 德 之 代 名 词 , 摄 诸 德 ” 统 。
在李泽 厚看 来 , ‘ ’ 孔学 的根 本 范 畴 , 人 性结 构 “仁 是 是
的理想 ”李 泽厚 20 :8 。“ 子 通 由仁而 开 始 塑造 ( 04 2 ) 孔

能性 , 但同时也给人们 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
2 ] 年 0 月 01 5 第3卷 第 2 o 期
中国俄语教 学
PYC3 H I t bI B T JK S 3 K KH AE I ̄
Ⅳ f 2 1 L i 01
3O NQ 2
论 语 心 概 念 “ " 俄 译 概 况 核 仁 的
北京师范大学 王 灵 芝
提要 :“ 是《 仁” 论语 》 的主要概念 , 也是孔子伦理道德 范畴 的核 心和精髓 , “ ” 对 仁 的理解 和 阐释 是《 语 》 论 俄译 的关
要 , 用 “y aHCB 的 同 源 词 “y O HM” 人 道 主 使 rMH OT” FM H3 (

《论语》里仁篇中关于“仁”的大概理解

《论语》里仁篇中关于“仁”的大概理解

《论语》里仁篇中关于“仁”的大概理解《论语》里仁篇中关于“仁”的大概理解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的产生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

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

《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

《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札记:说“仁”解义

《论语》札记:说“仁”解义

《论语》札记:说“仁”解义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虽然涉及的对象包括了礼义忠恕勇孝恭敬等广泛的领域,但是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以“仁”为其学说的根本之道,是比较没有争议的。

问题在于,什麽是“仁”呢?一.至道无形对于“仁”,孔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给出过若干不同的答案。

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

”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韧。

”对樊迟说“爱人”,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对鲁哀公的提问,则说:“仁者人也。

”学者多以训诂和语义的角度去推敲。

例如,以“二人”解释仁为亲亲之义。

《说文解字》解做:“仁,亲也,从人从二。

”但是现在有的从出土古字中读到“上人”(人字边在上,二字在下面),乃谓仁指上等人之间的爱。

以此类推,莫衷一是。

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揣测的空间(或曰做学问的空间)。

也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孔子对“仁”的概念含糊不清。

通常认为,“仁者爱人”是对“仁”最贴切的表述。

可是后来孟子接着讲到“亲亲”和“爱民”的爱有差等,成为理学定论。

以至后世又引申到公德私德、亲情法制等等的争论,甚有人得出结论来说孔子要对社会腐败负责云云。

其实上述种种,都只是从文字上面去求证“仁”的含义。

包括从训诂、考古、中西文化制度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也都是从文字上去考证和推断。

儒家文献浩如烟海,我们有没有可能直接上承孔子本人的“仁”的境界?这是本文想要提出来探讨的。

大有深意的是,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子在对“仁”的范畴做过上述的反复表述以后,又对弟子们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 又对子贡说“予欲无言。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什麽意思?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感叹夫子之道难以穷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又是为什麽呢?这是很微妙的。

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一书传儒道心印,其中说:“君子之道费而隐。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

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

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哲学思想,“仁”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关键词:孔子; 论语; 仁; 翻译引言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孔子是其创立和发展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人伦体系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可以说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为道德范畴的“仁学”的哲学,自此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或伦理文化传统就以“仁学”为轴心而展开。

张岱年(2004: 117)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仁”的思想极其丰富,寓义极其广泛,“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杨树达, 2006:《论语疏证》颜渊篇:二十二) ,以下凡引《论语》,均出自此,并只注篇目及章节) 、“泛爱众”(学而:六) 。

Huang ( 1997: 5)表明,孔子其人及其思想之所以有着长盛不衰的影响,首要原因是其“仁”道的道德哲学之理性精华。

据杨伯峻( 1980: 16)统计,《论语》讲“仁”有109次①。

《论语》对“仁”有多种解阐,如“孝弟为仁之本”(学而:二)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一)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二十七)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九)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慧)于天下为仁”(阳货:六)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十九)为仁。

杨伯峻( 1980: 16)认为“忠恕”是“仁”的真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十五)孔子不仅提出了“仁”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指出了实现“仁”的方法。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后人称之忠,这是待人的积极方针。

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二) ,并称之为“恕”,这是待人的基本原则。

解析孔子儒学中仁的含义

解析孔子儒学中仁的含义

解析孔子儒学中仁的含义仁是孔学中最高的概念,也是中国千百年来为之注入大量智慧进行解释的概念。

但可惜是,至今为止,对于仁的解释人们众说纷纭,并无固定说法。

论语翻译成英文时,仁的翻译是一个仁字的拼音旁边加上一个汉字仁。

外国人也承认,在他们的英语单词里并没有一个单词的意思与仁字相匹配。

如果你读论语不但不能知道孔子的仁,相反会更糊涂。

因为在论语里孔子的好多弟子都问孔子,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样,他就告诉这位弟子仁的哪个方面。

这就造成整本论语处处说仁,处处又没说清楚。

仁在人们行为中的位置把仁字拆开,就是二人之意。

因此仁字的范围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因此,仁的含义应当从人们的交往中探询。

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部分行为是由心灵所触动而后发出的,如喜而称赞人,怒而打骂人。

这与其他由意志支配的行为有迥然之别(如饿了要吃饭,冷要穿衣服,这些行为是由意志支配的,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

这就是论语中“道不远人”的意思。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只要人们想要仁,仁就会来。

这告诉人们,仁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

那么这个主观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论语里只有一处说到:仁者爱人。

只是单单一个爱字却并不能说清仁的全部含义。

如果仁只是爱,那么论语与其他那些上纲上线的道德文章就并无两样。

但除了爱人之外,孔子再也没有对仁做出综合性的论断,他所说的仁是“克己复礼”等等解释都是针对弟子们的弱项所做的宣教,并不是对仁字的哲学解释。

仁字的真正含义我们可以从论语中一句话中窥测出来: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我撇开不谈。

为什么我说这句话很重要呢?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是论语的纲要。

它道出了孔子道德哲学体系的骨架。

《论语》注译

《论语》注译

《论语》注译
本文旨在从儒家伦理学的视角,对《论语》进行全面系统的注译。

儒家学派始终崇尚“仁”,认为“仁”人之义,能够令人成就自我,也可以带来更多的优点;而《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石,任何学者如果要探讨伦理学的基础,都不可能回避《论语》。

首先,《论语》中包含的基本观念是以德为基础的人格观念,即关注人性的改进。

它认为培养的每个人,都应该以崇尚“德”为基础,以谦恭、慷慨、自律、勤学为基本道德。

此外,“仁”概念也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明文规定了仁者不求回报,仁者无怨。

它要求人们必须施以仁义,把真善美带给世界,以防止社会和谐,防止社会动荡。

其次,《论语》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它的“礼”不仅涉及到道德行为的表达,而且还涉及到职业分工,家庭等。

它提倡,以认真的心态做事,不管什么行业,都应该尽心尽力,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普遍的表现形式就是仁)。

另外,《论语》也提倡了家庭的谦虚,家庭成员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要以家庭为中心,不断强化家庭凝聚力。

最后,《论语》还特别强调了君子的道德准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恭”,它认为恭敬的态度是君子的基本品质。

它向人们表明,只有恭敬敬贤,才能够令自身以及其他人保持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状态。

总之,《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人们智慧和品德的宝贵财富,这本书让人们看到了以德治世的道理,成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石。

综上所述,上述文章旨在从儒家伦理学的视角,对《论语》进行全面系统的注译,以便了解儒家伦理学的基本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T H O l.O e e K eH q y C H H eIB q C O a aI 王J O
1 7 98
‘ 真理 ’ 总是具 体 和多元 的 , 即在 此 各 种 各样 的具 体 人
物、 事件 、 象 的 活 动 、 用 中 , ‘ 在 伦 常 日用 之 对 应 即 道
B A.Kp R B m ̄O
兰 ( 0 5 7 认 为 “ ” “ 子 之 道 ” 中心 学 说 , 故 2 0 :) 仁 是 夫 的 “
也 许就 仁 而言 , 子 所 欲 做 的 就 是 ‘ 孔 知其 不 可说 而 说 之 ’仁 不 可 言 喻 又 只 能 言 喻 , 能 在 言 中得 以 喻 。 , 只 ” “ ” 仁 的这种 特性 为 人 们 对 其 进 行 多 种 解 说 提 供 了 可
越, 为儒学 所 不 取 ’”李 泽 厚 20 :5 对 此 , 晓 明 。( 04 5 ) 吴
0 引言 .
(0 33 ) 20 :1深有 同感 :孔 子 倾 向于在 不 同 的场 合 针 对 “ 不 同的提 问者 给 出有关 仁 的不 同 的 ‘ 象 ’ 说 明 , 形 性 而 这 些说 明之间 表 面上 又经 常 似 乎 没 有 直 接 的 ‘ 念 , 概
据杨 伯 骏 (0 8 1) 计 ,论 语 》 仁 ” 出 现 2 0 :6 统 《 中“ 的 频率 很高 , 共计 1 9次 。然 而 孔 子并 没 有 对 “ 作 具 0 仁” 体、 明确 的界 定 , 是 根 据 不 同 的 场 合 针 对 不 同 的 问 而 题 给 出不 同的有关 “ ” 仁 的答 案 :或 者 说 ‘ 己复 礼 为 “ 克考 Nhomakorabea\
0B b 0e

出版年
1 92 9
果 , 看来 , 在他 作为 “ 的对等 词 的“y a HCb 就 与 仁” rM H OT” “ ” 身 的 意 义 相 距 甚 远 。但 苦 于 找 不 到 更 好 的 仁 本
A. 帆
q2O P OI 6 e PIB K JO H I
1 7 92
1 8 92
Ka a e b I r M H O W p n w mu y a H C b
中。离此 多元 、 体 而 求 普 泛 , 如 离 此 人 生 而求 超 具 正
91
中国俄语教学
第 2期
、\
译 词
《 论语 》 中亦 常 以 仁 为 人 全 德 之 代 名 词 , 摄 诸 德 ” 统 。
在李泽 厚看 来 , ‘ ’ 孔学 的根 本 范 畴 , 人 性结 构 “仁 是 是
的理想 ”李 泽厚 20 :8 。“ 子 通 由仁而 开 始 塑造 ( 04 2 ) 孔

能性 , 但同时也给人们 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
2 ] 年 0 月 01 5 第3卷 第 2 o 期
中国俄语教 学
PYC3 H I t bI B T JK S 3 K KH AE I ̄
Ⅳ f 2 1 L i 01
3O NQ 2
论 语 心 概 念 “ " 俄 译 概 况 核 仁 的
北京师范大学 王 灵 芝
提要 :“ 是《 仁” 论语 》 的主要概念 , 也是孔子伦理道德 范畴 的核 心和精髓 , “ ” 对 仁 的理解 和 阐释 是《 语 》 论 俄译 的关
仁 , 1 1 ’ 者说 ‘ 者 先难 而 后 获 , 6・ 2 ’ ( 2・ ) 或 仁 ( 2 ) 或者
不 同译本 对“ ” 仁 的理解 和 翻译 不 尽 相 同 , 了让 读 者 为
对 此 有清 晰 的认识 , 者 现把 几 种 常 见 的译 法列 表 如 笔
下:
“ ” 仁 的俄 译对 照表 : \ 黯
1 “ ” 多种俄 译 法 .仁 的
个文 化 心理 结 构 体 , 说 得 耸 人 听 闻一 点 , 就 是 如 也
在 制造 中国人 的心灵 。 ( ” 李泽 厚 2 0 :) 千 年来 , 04 3两 中
国 的伦 理文 化传 统 就是 以仁 学 为 轴 心 而展 开 的 , 代 历
学 者对 仁展 开 了无 数 的研 究 。 目前 , 罗 斯 出现 了至 少 1 在俄 4种《 语 》 译 本 , 论 俄
说能行 五者 ( 、 、 、 、 ) 天 下 为仁 ” (7・ ) 恭 宽 信 敏 惠 于 ,1 6 或者说 ‘ 人 ’ 是 ‘ ’(2・ 2还 有 很 多 歧 异 的说 爱 就 仁 ,1 2 )



r M I O T r M H4M) H . — y a ̄ C b( y a 1 U 3 , ei r o
性 联系 。其 根本 原 因也 许在 于“ 仁 ’ 本质 上 就 是 不 ” ‘ 在 可 定义 的 , 且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甚 至 是 ‘ 可 言 喻 ’ , 而 不 的
“ ” 仁 是孔 子伦 理 道德 范 畴 的核 心 和 精 髓 , 穿 于 贯 孔子 思想 体 系 的始 终 。孔 子 告 诉 曾参 ,吾 道 一 以 贯 “ 之”杨 伯 峻先 生认 为 这 里 的“ ” 是 指 “ ” , 一 就 仁 。冯 友
出版年
1 O 91
兀 . C I o B I no
B K 1 6 e e 0J 0 H 1
法” 所 以,仁” 含义宽泛而多变 , 。 “ 的“ 每次讲解并不完
全一 致 ” 李 泽厚 2 0 : ) ( 0 3 9 。这是 因 为 “ 门儒 学 确 认 孔
R 帆 A.e c e nK eB
键之处 。由于“ 的内容宽泛而复杂 , 仁” 很难在俄语 中找到对等词 , 导致其 译法 的多样 性 。通过 分析现存 的几 种常见 的 俄译法 , 本文认为音译加 注释是全面忠实传达“ 之 内涵的最佳选择 。 仁”
关键 词 : 论 语》 仁 、 《 、 翻译 、 对等词 [ 中图分 类号]H3 5 [ 献标 识码 ]A 文 [ 文章编号] 0 25 1 (O 10 o 1 0 ]0 —5 0 2 l ) 20 9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