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如下: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仁之本与!”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能信其言,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圣也乎?” 子贡曰:“固天纵之圣,又何疑焉?” 子禽曰:“然则夫子何以为之?”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道反是。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非和也。

礼来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小宗,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义若何?”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1.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时常温习、练习。

•说(yuè):通“悦”,愉快。

论语含注释(第1章)

论语含注释(第1章)

天津星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国学培训系列教材学而第一【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笔记】1.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好(hào):喜欢。

犯:冒犯,抵触,违反。

鲜(xiǎn):少。

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装形式。

古代语法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放在动词前。

与:同“欤”,表示疑问的助词。

《论语》中的“欤”都写作“与”。

【大意】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

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了。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基础吧。

”【笔记】1.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言令色:以好话和做出来的和善面色来讨好别人。

鲜(xiǎn):少。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笔记】1.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

钱穆:《论语新解》电子版——学而第一

钱穆:《论语新解》电子版——学而第一

钱穆:《论语新解》电子版——学而第一钱穆:《论语新解》电子版——学而第一2006-03-29 08:57:51 来自: 先论语新解(上篇)作者简介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

1912年即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

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目录上篇一、学而篇第一二、为政篇第二三、八佾篇第三四、里仁篇第四五、公冶长篇第五六、雍也篇第六七、述而篇第七八、泰伯篇第八九、子罕篇第九十、乡党篇第十学而篇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

”或说:”五等爵名。

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

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

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

”《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学:诵习义。

凡诵读练习皆是学。

旧说:“学,觉也,效也。

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

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

一指年岁言。

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

二指季节言。

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

三指晨夕言。

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

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

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悦:欣喜义。

学能时习,所学渐熟,人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

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

或以方来连读,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

当从上读。

乐:悦在心,乐则见于外。

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

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

读书文言文分段及翻译

读书文言文分段及翻译

读书之乐,非言语所能尽也。

夫书,国之宝也,学者之梯也。

昔者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言读书之乐也。

然读书非易事,须臾之间,千载之智,尽在掌握。

夫学海无涯,唯勤者能至。

是以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盖读书之益,非一日之功,须积久而成。

【分段及翻译】第一段:读书之乐,非言语所能尽也。

夫书,国之宝也,学者之梯也。

- 分段:读书之乐,非言语所能尽也。

/夫书,国之宝也,学者之梯也。

- 翻译:读书的乐趣,不是言语所能完全表达的。

书,是国家的瑰宝,是学者攀登的阶梯。

昔者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言读书之乐也。

- 分段:昔者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言读书之乐也。

- 翻译:古代孔子曾经说过:“学习并且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这句话就是在说读书的乐趣。

然读书非易事,须臾之间,千载之智,尽在掌握。

- 分段:然读书非易事,/须臾之间,千载之智,尽在掌握。

- 翻译:然而读书并非易事,在极短的时间内,千年的智慧都掌握在手中。

夫学海无涯,唯勤者能至。

- 分段:夫学海无涯,/唯勤者能至。

- 翻译: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只有勤奋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是以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盖读书之益,非一日之功,须积久而成。

- 分段:是以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盖读书之益,非一日之功,须积久而成。

- 翻译:因此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的好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 学而》首章解读《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 学而时习之" 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 解释为:"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 为"鸟数飞也" 。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 ,"习"则解释为"实习" 。

先谈"学"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 ,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 ,朱熹说"习,鸟数飞也" ,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 为" 实习"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 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 ;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学而第一章的理解

学而第一章的理解

学而第一章的理解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计16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以
及修身做人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对《学而》第一章的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重复和温习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使学习更加深入和扎实,同时也能够增强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促进彼此的学习进步,同时也能增加人际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是很高尚的人吗?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做人的基本原则。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理解或者误解的情况,这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理性应对,不要因为别人的无知或误解而愤怒或沮丧,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别人,这是君子应有的修养和品德。

总体来说,《学而》第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以及修身做人的基本原则。

通过不断学习和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德行的人。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论语》全文带拼音有注释(A4打印完整版)

《论语》全文带拼音有注释(A4打印完整版)

论语全文目录xuéér dì yī学而第一wéi zhèng dìèr为政第二bā yì dì sān八佾第三lǐ rén dì sì里仁第四gōng yě cháng dì wǔ公冶长第五yōng yě dì liù雍也第六shùér dì qī述而第七tài bó dì bā泰伯第八zǐ hǎn dì jiǔ子罕第九xiāng dǎng dì shí乡党第十xiān jìn dì shíyī先进第十一 yán yuān dì shíèr 颜渊第十二zǐ lù dì shí sān子路第十三xiàn wèn dì shí sì宪问第十四wèi líng gōng dì shí wǔ 卫灵公第十五jì shì dì shí liù季氏第十六yáng huò dì shí qī阳货第十七wēi zǐ dì shí bā微子第十八zǐ zhāng dì shí jiǔ子张第十九yáo yuē dìèr shí尧曰第二十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第一章汇总

《论语》第一章汇总

《论语》学而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ù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字词解释:1、古代的“学”是指现在我们所说的“学习”,而古代说的“习”是指温习。

2、时:本意是“时机,时代,经常”等,引申含义还有机会。

3、愠:生气,发怒。

4、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5、之:代词,是指学到的知识。

6、乎:语助词。

7、自:从。

8、知:了解。

9、说:通“悦”,指快乐。

10、朋:在这里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古代同师门为朋,同志为友。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了并且时常的温习,不也令人感到愉快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感到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t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字词解释:1、有子:姓有,名若,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2、孝弟:通“悌”,指的是敬爱哥兄长。

3、犯上:犯:冒犯,上:指的是位置在高处的人。

4、鲜:少。

5、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句。

6、务本:“务”专心,“本”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长辈,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欢触犯长辈的,却喜欢捣乱作乱的人,这也是少见的。

有品德的人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那治国的原则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在翻译中有人将“上”翻译成了“君主”,但个人认为将此处翻译为“长辈”或者“位在高处”更为合适。

其实孔子十分赞同有子的观点,在《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孔子曰:“行已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

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

从此处不难看出儒家将“孝悌”视为做人的根本。

1-3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朱熹有过这样的批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y uè人。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朋:通凤,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

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

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译文: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

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较对! 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气氛朋:通凤,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

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

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心的一种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气氛。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译文: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心的愉悦!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

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那么,根本的原那么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那么来和自己的行为进展较对!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 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 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第二,是技能和文 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 《乐》、《易》、《春秋》。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 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习”即温习,进德修 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 乐由此而产生。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 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 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 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 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 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 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 “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 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 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 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 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 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 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 更为高远。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迎奥运,学《论语》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迎奥运,学《论语》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迎奥运,学《论语》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点评:此句不但表达出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运动健儿与国际友人热烈欢迎的态度和十分快乐的心情,而且表达出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拥护与支持。

2.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礼的应用,以和为贵。

点评:此句表达出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朋友以礼相待、礼让友善、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而且突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重大主题。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点评:此句表达出中国人民对弄虚作假、使用兴奋剂等行为的疑惑、批评和否认,也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奥运精神。

4.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点评:此句旨在告诉人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之大厦,离不开“道德”这个基础,传播了“人人都要讲道德,讲道德的人大有人在,讲道德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思想。

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让老年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们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点评:原文体现了“老有所安、友人所信、少有所怀”的仁爱思想,旨在告诉人们都要树立敬老爱幼、讲究诚信的思想。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点评:此句不但反映出只有全人类的体育竞技水平得以普遍提高,全人类的身体素质得到普遍提升,才是理想目标这一思想,而且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口号有着密切联系,一脉相承。

7.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机智的人动而不被约束所以快乐,仁厚的人静而有常所以长寿。

点评:原文表达了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仁厚的人静有常故寿,意思是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在“智者”与“仁者”相比下,孔子似在赞美仁者。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学习知识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

论语十二章分段 -回复

论语十二章分段 -回复

论语十二章分段-回复《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十二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以这十二章为主题,分段回答并探讨其中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论语-学而]:本章重点涵盖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在这一章中强调了教育的价值,并倡导学生应该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章的关键在于“学而时习之”。

第二章[论语-为政]:这一章着重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治理国家。

孔子主张国家应该通过诚实和高尚的品德来实现。

他提出了“君子务本”的理念,认为国家的政策和决策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而不是追求权力和私利。

第三章[论语-八佾]:本章主要讨论了如何进步和提高自己的品德。

孔子观察到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变化,因此他强调通过八佾来维护传统的道德标准。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上努力做到无可挑剔,以便治理整个社会。

第四章[论语-里仁]:这一章讨论了仁爱的概念,并探讨了如何实践仁爱。

孔子认为仁爱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关键,他强调要以仁爱之心从事公共事务,并通过立法和道德教育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

第五章[论语-公冶长]:本章主要讨论了个人信仰和忠诚。

孔子通过公冶长的例子,强调了个人应该忠于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坚持自己的理念,并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忠诚。

第六章[论语-雍也]:这一章主要探讨了言行之间的关系。

孔子强调要言行一致,即“言必行,行必果”。

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始终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建立信任和尊重,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第七章[论语-述而]:本章主要讨论了如何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孔子认为有效沟通是个人和社会的基础,他提出了“述而不作”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观点,强调了在传达思想时保持客观、谦虚和诚实。

第八章[论语-八佾上]:这一章继续探讨了如何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

孔子提出了“八佾上”这个概念,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中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应该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提高来发展。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学而》《为政》】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学而》《为政》】
第六章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 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 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第 2 页 共 12 页
第十九章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 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 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 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第十章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 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 乎人之求之与?”
第 3 页 共 12 页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 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 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第十六章
第 9 页 共 12 页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 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第 10 页 共 12 页
第二十章 【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 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 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 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讲解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讲解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讲解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原文】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

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

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

论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注释】①习:温习。

②说:通“悦”,愉快。

③愠:恼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品格高尚的人吗?”
【原文】有子曰:“其①为人也孝悌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③本④,本立而道⑤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①其:应该。

②孝:孝顺父母,悌:顺从兄长。

③务:专心致力于某事。

④本:根本、基础。

⑤道:规范、秩序。

【译文】有子说:“如果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

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规范、秩序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应该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子曰:“巧言令①色,鲜矣仁!”
【注释】①令:美善。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讨好的表情,(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①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①省:反省。

②身:自身。

③忠:尽心竭力。

④信:诚实。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原文】子曰:“道①千乘之国,敬②事而信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


【注释】①道:治理。

②敬:慎重、严肃。

③信:守信。

④以时:根据时节。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办事而且(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且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①而信,泛爱众,而亲②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③。


【注释】①谨:谨慎。

②亲:亲近。

③文:文献、知识。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

(做事)谨慎而且(说话)诚实,广泛地去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做了(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①易②色③;事④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⑤其身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贤贤:第一个贤,尊重;第二个贤,贤人。

②易:轻视。

③色:女色。

④事:侍奉。

⑤致:奉献。

⑥身:生命。

【译文】子夏说:“尊重贤人,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自己说)没有学习过(诗书),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诗书)。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②,学则不固③。

主忠信④,无友⑤不如己者,过⑥,则勿惮⑦改。


【注释】①重:稳重、庄重。

②威:威严。

③固:牢固。

④忠信:忠实诚信。

⑤友:与…交友。

⑥过:犯错。

⑦惮:害怕。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就不牢固。

要以忠实诚信为主要(品德),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犯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曾子曰:“慎①终,追②远,民德归③厚④矣。


【注释】①慎:慎重。

②追:追怀。

③归:趋向。

④厚:忠厚老实。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礼,(虔诚地)追怀祖先,(自然会使)人民的道德趋向忠厚了。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①闻其政,求之与②,抑③与④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⑤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①必:必定。

②与:同“欤”。

③抑:关联词,还是。

④与:给。

⑤其诸:表测度语气,或许。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定听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人(告诉他)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礼让,用这些取得听闻的资格,老师求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同吧?”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②,可谓孝矣。


【注释】①行:行为。

②道:准则、规范。

【译文】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变(他)父亲的行为准则、规范,(这样)可以说是孝顺了。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①,和②为贵③。

先王之道,斯④为美。

小大由⑤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⑥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①用:应用。

②和:适中、恰到好处、刚柔并济的常道。

③贵:重要。

④斯:这。

⑤由:凭借。

⑥节:限制。

【译文】有子说:“礼法的应用,恰到好处是最重要。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这一点做得好。

大事小事都按这个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是因为)为了求恰当而求恰当,不以礼法来节制它,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有子曰:“信近①于义,言可复②也。

恭近于礼,远③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④也。


【注释】①近:合乎。

②复:实践。

③远:远离、避免。

④宗:可靠。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诚信符合道义,(他的)诺言就是可以实践的;(一个人的)恭敬符合礼法,(他就)避免(遭受)耻辱;依靠的没有关系不亲近的,(这个人)也就可靠了。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而正②焉。

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就:靠近。

②正:纠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足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靠近有道德的人以纠正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②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③如磋④,如琢⑤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⑦可与言《诗》已矣,告诸⑧往而知⑨来者。


【注释】①谄:巴结、奉承。

②未若:不如。

③切:切断。

④磋:锉平。

⑤琢:雕刻。

⑥磨:磨光。

⑦始:现在。

⑧诸:之于。

⑨知:领悟、知道。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巴结奉承,富有而能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

(但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德完善),虽富有而喜好礼节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自修就像)(加工象牙)切断了还要锉平,(加工玉石)雕刻了还要磨光’,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谈《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事就能领悟未知的事。


【原文】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②,患不知人也。


【注释】①患:担心。

②不己知:倒装“不知己”,不了解自己。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