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充满魅力的卡尔顿

看过了《双城记》,最突出的印象是其情节的复杂多变与精巧,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出来,那应该是西德尼·卡尔顿了。总体来说,他是一个特别“带劲”的人物,这“带劲”二字怎么讲,请听我细细道来。

为爱而死

这一点是最为感人的。卡尔顿喜欢露西·曼内特小姐,但他却很好表达出来,当自己的好友斯特莱佛先生大表对露西的爱慕之情时,卡尔顿仍沉默无言,但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露西的爱。更为可贵的是,他知道查尔斯能给露西幸福,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成全查尔斯和露西。他还爱屋及乌,因为喜欢露西,而帮助查尔斯,而喜欢露西的孩子。最后,当查尔斯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卡尔顿评介自己与查尔斯相貌相似的特点,代查尔斯而死,这是多么伟大的爱,竟为这爱而放弃生命!

作者在写卡尔顿的爱时,注入了一种宗教思想。当查尔斯在有替死的想法时,他曾向其父亲墓碑上的词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话来自《圣经》,而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不止一次。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是在将上帝,将耶稣的品格赋予在卡尔顿身上。文中还有:“那天晚上城里的人议论起来,说他的面孔是在那儿所见到的最平静的面孔。不少的人还说他显得崇高,像个先知(句子中的“他”就是卡尔顿)”,“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我看见我在他们和他们无数代后裔心里占有神圣的地位”。

这些话中的“先知”、“神圣”等词,无疑是将卡尔顿对应为基督圣徒或者一种基督精神——预知未来、爱和牺牲。

这部作品是作者1859年所作,当时作者已近不惑之年,而且也是其创作的晚期了,相信更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心态。作者在文中对法国大革命的状态时持否定态度的,他更向往的是通过宗教精神来化解矛盾,以宽恕和和解来替代阶级对抗。作者的这种主张正体现在卡尔顿身上。

酒神

提到卡尔顿,就不能不说他喜欢喝酒。比如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他俩从希拉里期到米迦勒节之间在一起灌下的酒可以浮起一艘豪华巨轮”,“还有谣言说,有人看见卡尔顿大白天醉得像只放纵的猫,歪歪倒倒地溜回寓所去”。但是我认为卡尔顿绝对不是一个酗酒的酒鬼。

尼采曾经提出过“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简单的讲,我认为酒神更接近于非理性,而日神则靠近理性。

卡尔顿就具有这样一种酒神精神,而且是超越酒神精神的。有一个这样的情节,卡尔顿与斯特莱佛晚上处理公务,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喝酒,用冷毛巾让自己保持清醒,熬夜工作而且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效率是很高的。这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原始人的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时的英国,查尔斯、罗瑞等人可以说处的是上流社会,他们是绅士,有礼貌,说话有分寸,办事精当圆滑。在这样的环境中冒出卡尔顿这样一个很“原始”的人,这个人就显得非常的特别,像羊群里冲出一头狼,想精美的金银饰品中的一块璞玉,而这种反差,使卡尔顿具有了很大的吸引力。

再回到我们之前说的酒神和日神,《双城记》中的双城是巴黎和伦敦,如果要给这两个城市赋予精神的话,依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伦敦应该以其相对的文明、以其理性而赋予其日神,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巴黎混乱,人们处于一种狂热甚至是癫狂的状态,已毫无理性而言,当然,巴黎应该归入酒神城市。作者对于巴黎这样一种状态是否定态度的,而对于当时伦敦那样一种状态,作者也未必完全予以认同。

卡尔顿的作用在此显示出来,卡尔顿可以说是一种在“日神”精神下成长起来的“酒

神”,这样他便同时具有两种个性,他是一种平衡,是一种酒神和日神的协调统一。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痞子”

在当时英国社会看来,卡尔顿是不务正业的,甚至露西也是这样认为,就连卡尔顿也自认为是个堕落之徒。“他此时此刻也明白自己是个自暴自弃的、虚弱可怜的、不得志的酒徒。”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跟卡尔顿有些类似的人物,比如魏晋时期的狂人阮籍,比如《海角七号》中的吉他手阿嘉,还有港片中很多生活在社会阴暗角落的小混混。他们被社会的主流道德所排挤,一般大众都不理解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就是不务正业,是堕落的分子。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就想卡尔顿,表面上卡尔顿可能有些让人畏惧,或者说是冷酷,还有些颓废,然而他却有一颗一点即能沸腾的心,而且他很有能力,遇事果断,能够很好的应对一些状况。作品中有一段他与密探巴萨的斗智描写,可以反映出卡尔顿的足智多谋。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她感到那胳膊有一种鼓舞的动作,他眼里也有一种激动的表情。这不但对消了他那满不在乎的神气,而且改变了他,使他高大起来。”此时的卡尔顿在女仆普络丝眼里,俨然是一个高大的英雄。

近年来有“痞子”一词,颇为流行,我想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众生眼里,卡尔顿就是个痞子。然而我们现在对所谓的“痞子”,却并非一概否定,自从痞子蔡横空出世以来,更有很多的痞子李,痞子王涌现,大家以痞子自诩。卡尔顿就应该是这样的痞子,表面看来是个痞子,但是却如此有魅力,甚至有一些可爱,让人想起当年的张国荣还有《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爷爷······

总起来说,仍然觉得“带劲”这个词用来形容他最为恰当。

他从酒糟中站起来,衣冠有些不整,手里拎一酒瓶,然而目光炯炯,浑身散发生命力,站起来充当爱的代言人。

《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 A Tale of Two Cities )是狄更斯后期创作的主要代表作。1859年4月起连载于由狄更斯自己创办的周刊《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上。《双城记》甫一发表,就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顾名思义,《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小说第一部的第一章“时代”,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英法两国在革命爆发前动荡不安的时代风貌,充分显示出狄更斯描摹历史风云、刻画时代巨变的创作雄心。从第一部第二章起,小说的故事情节才正式展开。[1]

一、故事梗概

1757年,巴黎著名的外科医生亲眼目睹了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为了霸占一农妇,几乎虐杀这个农妇全家的罪行,向朝廷写信告发,却反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达18年之久。其女路茜由医生的朋友劳雷先生送往英国。获释后,神智失常的医生被女儿露茜、劳雷接回伦敦。几年后,露茜有两个追求者代尔那和卡尔登,路茜与法国青年代尔那相爱。医生虽已察觉代尔那就是厄弗里蒙得侯爵的侄子,但仍同意他们结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侯爵一家受惩。代尔那虽在此前早已放弃了财产和贵族头衔,但为营救管家,仍于1792年冒险前往巴黎,被捕入狱。革命者得伐石太太就是当年被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谋害的农民家庭的幸存者,她立誓复仇,将代尔那送上断头台。1793年,巴黎法庭公开审判代

尔那。在法庭上,得伐石夫妇出示了梅尼特医生在巴士底狱所写的血书。代尔那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露茜带着女儿和父亲一起去巴黎营救,未果。就在陷入绝境之时,单恋路茜又貌似代尔那的英国青年卡尔登,混入狱中救出代尔那,从容赴死。医生一家逃往英国。

二、创作手法

这部小说以对法国大革命的出色描绘而著称于世。《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双城记》体现了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了如实地反映法国大革命,狄更斯阅读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他创作灵感来源于从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中借鉴了小说主题,虚构了梅尼特医生的个人经历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将之穿插于18世纪末的社会变迁中,真实再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复杂的社会图景。所以关于大革命的描写才那样真实具体。另一方面,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他又对生活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变形。如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奸淫农妇、杀死农民,又把告发者关进监狱的情节。评论家指出,早在14世纪,法国贵族这样做而不受惩罚的可能性就很小,更不用说大革命爆发前的时代。这是正确的。狄更斯深切地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的愤懑与不满,他担心英国爆发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革命,故通过《双城记》,狄更斯试图用法国大革命的镜子反照英国社会,以此警告英国统治者要吸取教训。呼吁改良,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如果不这样写,就无法达到揭露贵族阶级,说明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目的。因此他对生活的原貌作了符合自己的主观意图的改动,这种改动是成功的。

他在1854年底曾表示:“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正是出于自身思想的矛盾性,狄更斯在作品中不仅反映了暴力革命所造成的“恐怖”、“混乱”局面,还将得伐石太太描摹为复仇女神的化身,要把厄弗里蒙得一家斩草除根,甚至连梅尼特医生和路茜也不放过。

三、主旨思想

小说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狄更斯认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贵族阶级的腐朽、残忍、飞扬跋扈的结果,是下层人民长期仇恨的总爆发,乃大势所趋。小说不仅细致描述了法国大革命前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还揭露了法国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与道德败坏,至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滥施淫威,经济上的残酷压榨,更成为作家无情批判的对象。

狄更斯不赞同暴力革命,他将救世良方寄托于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希图用爱的力量感化人,消解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从狄更斯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历史观,作品中夸大了人道主义的力量。作者既肯定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又反对群众运动和革命暴力,这里明显地存在着矛盾,因为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只能通过群众的暴力革命运动才能实现。狄更斯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在他看来,只要大家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人人讲究仁爱、

宽恕,社会就会美好起来。因此,他一面不厌其烦地宣传自己的道德理想,一面塑造了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露茜、劳雷等一系列道德高尚的人物,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实际上,道德不仅是小说思想内容的基本方面,也是小说描写、评价人物、事件的出发点。

四、叙述结构

狄更斯是一位具有独特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家,文笔挥洒自如,伴有强烈的感情倾向,他的现实主义艺术也被称为“情感的现实主义”。《双城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尽管《双城记》故事时间跨度很长,人物关系也较为繁琐,但笔墨精雅深奥、结构简练完美、悬念重重设置叙事结构十分精妙。小说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小说由5个叙事单元组成:1.梅尼特一家的故事,2.得伐石夫妇的故事,3.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故事,4.卡尔登的生活与献身,5.克朗丘的生活与经历。5个单元之间虽有紧密联系,但并不互相包含或隶属,而是互相独立、平行发展的,如克朗丘单元。在5个叙事单元中,它是最不重要的。但它同样有着稳定的人物:克朗丘、他的笃信宗教的妻子和好奇的儿子。其中有着比较完整的故事,既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结尾。还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狄更斯道德感化的思想。这样,它就构成了小说中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部分。另一方面,5个单元又是整一的。它们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交叉、渗透。从结构的角度看,这种整一主要是由人物、情节和线索三种因素形成的。如情节分开来看,《双城记》的叙事单元各自具有内在自足性;而合起来看,又是互相联系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作恶造成了梅尼特一家生活轨迹的变化,造成了得伐石夫妇对他们家族的复仇,而这又造成了得伐石夫妇和梅尼特一家的矛盾,并把卡尔登、克朗丘等人卷入其中。如卡尔登为了露茜的幸福,移花接木,换取了代尔那的出逃,从而把小说推向高潮。

狄更斯善于制造悬念, 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和安插伏笔,小说中不仅有大的悬念,如小说开篇对梅尼特医生为何失踪18年,又因何痴呆等问题均秘而不宣。随着情节的发展,以前隐藏的矛盾冲突逐步显露,往日复杂的线索也渐次清晰。而且有不少小的悬念,如克朗丘的盗墓。在小说中,随着主要悬念的逐渐解开,过去的事件也一件件被翻起,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特别到了代尔那再次被捕受审,得伐石太太拿出梅尼特医生当年在巴士底狱北塔105号囚室写的控诉书予以公布时,梅尼特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的原因与经过被彻底揭出,情节也就急转直下,最后,以卡尔登的从容就义收束全书。在小说中,作者常采用象征手法暗示某种意象或预兆,渲染气氛。小说第5章对流淌在圣安东尼区的狭窄街道上的酒的描写是著名的。酒是红的,它染红了地面,染红了前来喝酒的人的手、脸、脚,以及他们的衣服与鞋子。一个高大的戏谑家,“用手指蘸起酒浸过的污泥在墙上涂了一个大字——血”。这里的象征意味是明显的,鲜红的酒象征着鲜红的血,它暗示着法国大革命即将到来,象征着狂暴的群众运动即将开始。

五、艺术手法

在人物塑造方面,《双城记》秉承了狄更斯一贯类型化的特点。书中除了有梅尼特医生、查尔斯·代尔那、路茜等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也有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巴尔塞那样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反面形象;有以卡尔登、普洛斯为代表自我牺牲的怪人形象,还有革命人民的代表如得伐石夫妇。

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的典型。青年时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凭良心过活。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一视同仁地为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包括囚犯和看守。成为仁爱与宽恕的化身。

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聪明,有才气,然而不善钻营,缺乏在当时社会必不可少的“精明”,因而总是被人利用,自己却默默无闻。卡尔登的本质是好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卡尔登有美好的情感,但社会注重的却是金钱与成功。卡尔登厌恶这个社会,然而无法逃避它,更无法改变它。痛苦失望中他只好借酒消愁,自暴自弃,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他也知道这是缺点,却无力改正。最后卡尔登为心上人露茜一生幸福而毅然决定李代桃僵牺牲自己冒名顶替救出情敌代尔那,自己上了断头台,把利他主义发展到顶峰,放射出奇异的光辉。

厄弗里蒙地侯爵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他视下层人民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

得伐石太太是革命群众的代表。她就是被侯爵兄弟虐杀的农妇的小妹妹,由于这样的出身,她与贵族阶级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与描写,前后有变化,而内在出发点则是一致的。作者赋予她的性格特点是坚定、冷峻、没有仁慈、不讲怜悯。她最后在与露茜的女仆普洛斯的扭打中,被自己的手枪打死。

这些类型化的人物形象鲜明却并不浅薄。狄更斯出于对生活的潜心、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十分注意通过语言和行为的点染来刻画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那些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往往也能够反映这个人物的身份、阶级等本质特征。所以,不仅小说的主要人物真实生动,次要人物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台尔生银行的贾维斯·劳雷先生句句不离他的“业务”,不谈人情,实际上却一直关心梅尼特医生一家的遭遇,是他们忠诚的朋友。狄更斯通过这样貌似矛盾的言行描绘,反映了劳雷先生性格温和、富于同情心,同时又信奉谨小慎微的小资产阶级生活哲学的特点。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概括为“扁形人物”,并中肯地评价道:“狄更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但却使人奇妙地感觉到了人的深度。”

此外,《双城记》对攻打巴士底狱、法庭审判等群众场面的描写,对顺序、插叙、倒叙和追叙等叙述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人生哲理和人物潜意识活动方面富有创造性的探索,都是很出色的。使得故事跌宕起伏,始终扣人心弦。历来被认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说之一。

当然,由于受发表方式的约束,狄更斯必须严格按照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推出作品。因此,他无法像福楼拜那样用一周时间来寻找一个“确切的词”,或者享受像阿纳托尔·法朗士那样七次毁版重排的奢侈。考虑到这个因素,《双城记》中部分文笔的拖沓和某些人物形象的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充满魅力的卡尔顿 看过了《双城记》,最突出的印象是其情节的复杂多变与精巧,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出来,那应该是西德尼·卡尔顿了。总体来说,他是一个特别“带劲”的人物,这“带劲”二字怎么讲,请听我细细道来。 为爱而死 这一点是最为感人的。卡尔顿喜欢露西·曼内特小姐,但他却很好表达出来,当自己的好友斯特莱佛先生大表对露西的爱慕之情时,卡尔顿仍沉默无言,但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露西的爱。更为可贵的是,他知道查尔斯能给露西幸福,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成全查尔斯和露西。他还爱屋及乌,因为喜欢露西,而帮助查尔斯,而喜欢露西的孩子。最后,当查尔斯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卡尔顿评介自己与查尔斯相貌相似的特点,代查尔斯而死,这是多么伟大的爱,竟为这爱而放弃生命! 作者在写卡尔顿的爱时,注入了一种宗教思想。当查尔斯在有替死的想法时,他曾向其父亲墓碑上的词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话来自《圣经》,而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不止一次。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是在将上帝,将耶稣的品格赋予在卡尔顿身上。文中还有:“那天晚上城里的人议论起来,说他的面孔是在那儿所见到的最平静的面孔。不少的人还说他显得崇高,像个先知(句子中的“他”就是卡尔顿)”,“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我看见我在他们和他们无数代后裔心里占有神圣的地位”。 这些话中的“先知”、“神圣”等词,无疑是将卡尔顿对应为基督圣徒或者一种基督精神——预知未来、爱和牺牲。 这部作品是作者1859年所作,当时作者已近不惑之年,而且也是其创作的晚期了,相信更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心态。作者在文中对法国大革命的状态时持否定态度的,他更向往的是通过宗教精神来化解矛盾,以宽恕和和解来替代阶级对抗。作者的这种主张正体现在卡尔顿身上。 酒神 提到卡尔顿,就不能不说他喜欢喝酒。比如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他俩从希拉里期到米迦勒节之间在一起灌下的酒可以浮起一艘豪华巨轮”,“还有谣言说,有人看见卡尔顿大白天醉得像只放纵的猫,歪歪倒倒地溜回寓所去”。但是我认为卡尔顿绝对不是一个酗酒的酒鬼。 尼采曾经提出过“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简单的讲,我认为酒神更接近于非理性,而日神则靠近理性。 卡尔顿就具有这样一种酒神精神,而且是超越酒神精神的。有一个这样的情节,卡尔顿与斯特莱佛晚上处理公务,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喝酒,用冷毛巾让自己保持清醒,熬夜工作而且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效率是很高的。这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原始人的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时的英国,查尔斯、罗瑞等人可以说处的是上流社会,他们是绅士,有礼貌,说话有分寸,办事精当圆滑。在这样的环境中冒出卡尔顿这样一个很“原始”的人,这个人就显得非常的特别,像羊群里冲出一头狼,想精美的金银饰品中的一块璞玉,而这种反差,使卡尔顿具有了很大的吸引力。 再回到我们之前说的酒神和日神,《双城记》中的双城是巴黎和伦敦,如果要给这两个城市赋予精神的话,依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伦敦应该以其相对的文明、以其理性而赋予其日神,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巴黎混乱,人们处于一种狂热甚至是癫狂的状态,已毫无理性而言,当然,巴黎应该归入酒神城市。作者对于巴黎这样一种状态是否定态度的,而对于当时伦敦那样一种状态,作者也未必完全予以认同。 卡尔顿的作用在此显示出来,卡尔顿可以说是一种在“日神”精神下成长起来的“酒

诗经鉴赏

《诗经·秦风·蒹葭》的鉴赏 A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这种说法大致可以相信。 孔子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但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狄更斯:《双城记》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狄更斯:《双城 记》 内容梗概 路茜跟随保护人劳雷从英国出发到巴黎去救回她的父亲梅尼特医生。梅尼特被无辜监禁在巴士底狱十八年,出狱后被他过去的仆人、现在的酒店老板得伐石藏了起来。经过长期监禁,梅尼特已变成一个白发苍苍、迷茫迟钝的人。他连自己的名字也遗忘了。路茜的出现让梅尼特恢复了记忆。他们将他带回英国,使他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法国厄弗里蒙地家族的代尔那放弃贵族特权来到英国,不幸被暗探诬陷犯有间谍罪,要判处死刑。代尔那来英国时恰好与路茜同船,路茜出庭作证表明他是无辜的。代尔那的律师也利用他的助手卡尔登与代尔那相貌极其相似的特点说明告发者有认错人的可能,于是代尔那被无罪释放。女儿的爱使梅尼特重新获得幸福。路茜的美丽引起了卡尔登和代尔那的爱慕。卡尔登知道路茜爱着代尔那,他放弃了对路茜的追求,决心要为她的幸福牺牲自己。路茜嫁给了代尔那。正当梅尼特一家过着安宁幸福生活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代尔那为了解救领地总管回到法国,被革命政府逮捕,梅尼特带着女儿、孙女到法国营救代尔那。梅尼特过去的遭遇赢得革命者的同情,代尔那获得了释放。但得伐石太太与

代尔那家族有深仇大恨,她要复仇,她以梅尼特在狱中写成的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罪恶史为控诉书,重新激起了群众对这个家族的愤怒。这一次连梅尼特也无法为女婿辩护,代尔那被宣判死刑。卡尔登为了路茜一家的幸福,设法以自己换出代尔那。代尔那与梅尼特、路茜及女儿一起逃离巴黎。卡尔登实现了对路茜的诺言: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他代替代尔那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 研究综述 中国读者接触狄更斯,始于20世纪初林纾的翻译。但当时,《双城记》并没有被译介。民国时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双城记》的评论,这大多散见于狄更斯的传记及一些介绍性的文章里,如莫洛亚著的《狄更斯的生平及其作品》、林海的《狄更斯的写作技巧》、梅林格著的《狄更斯论》、伊瓦雪娃著的《关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问题》这些文章大都出自3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关于《双城记》的评论尚不够集中和深入,主要仅限于翻译和介绍国外的资料,独立的研究还未展开。 《双城记》研究的真正深入、繁荣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到1966年。受苏联影响,我国的学术界对于狄更斯十分重视,并在1962年狄更斯诞辰150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一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句中的“齐”的意思是( ) A .齐国 B .整齐 C .看齐 D .一个姓齐的贤人 2.《三国演义》中许劭评价一个人时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他评价的这个人是( ) A .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袁绍 3.“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这句话是用来评价( ) A .王熙凤 B .薛宝钗 C .袭人 D .王夫人 4.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是( ) A .《前茅》 B .《恢复》 C .《女神》 D .《战声集》 5.瞿秋白曾评价茅盾的一部作品时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指的是( ) A .《子夜》 B .《腐蚀》 C .《蚀》 D .《林家铺子》 6.下列哪一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话剧开始走向成熟( ) A .《雷雨》 B .《日出》 C .《北京人》 D .《原野》 7.朱光潜的美学处女作是( ) A .《文艺心理学》 B .《悲剧心理学》 C .《无言之美》 D .《谈美》 8.《哈姆莱特》中忠于友谊,富于正义感的哈姆莱特的好友是( ) A .罗森格兰兹 B .吉尔登斯吞 C .雷欧提斯 D .霍拉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9.雨果在其创作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这部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海上劳工》C.《悲惨世界》D.《九三年》10.托尔斯泰所描写的妇女形象中,被描写得最理想化的贤妻良母的典型是()A.玛丝洛娃B.安娜卡列尼娜C.娜塔沙D.玛尔华 11.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A.川端康成B.大江健三郎C.泰戈尔D.高行建 12.《儒林外史》中一个著名的吝啬鬼是() A.严监生B.严贡生C.鲍文卿D.杜少卿 13.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 A.《伊豆舞女》B.《雪国》C.《古都》D.《山之音》14.《红楼梦》是以哪一家为中心来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的()A.贾家B.王家C.史家D.薛家 15.“茅盾”是沈雁冰发表下列哪一部小说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A.《幻灭》B.《子夜》C.《林家铺子》D.《动摇》 16、给海明威望带来巨大声誉,并使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作品是()A.《老人与海》B.《太阳照常升起》C.《永别了,武器》D.《阿尔卑斯山》17.最能代表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一部作品是() A.《老人与海》B.《丧钟为谁而鸣》C.《太阳照常升起》D.《非洲的青山》18.下列作品是三部曲的总的名称的是() A.《风景谈》B.《追求》C.《蚀》D.《腐蚀》19.泰戈尔于哪一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A.1911年B.1912年C.1913年D.1914年20.《聊斋志异》是一部() A.文言长篇小说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D.白话短篇小说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狄更斯,双城记

《双城记》 双城:伦敦、巴黎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狄更斯:爱比恨要有力得多。 但在《双城记》中,爱只能让梅尼特医生一家成功逃离,这并不代表爱的全面胜利,但爱与善良在小说中表现得强劲而饱满。 《双城记》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 梅尼特医生代尔那露西得伐石太太卡尔登 梅尼特医生:前半生主要表现为充满正义感;后半生是仁慈的长者、人道主义者,既可以表现为挺身抗暴,也可以表现为对仇人之子的保护。 代尔那:理想化的人物,英俊,品德高尚,放弃了爵位、财产,具有一切美好的品质。 露西:美丽、善良、温顺,充满伤感的温情的化身。 得伐石太太:复仇的精神,被复仇欲望主宰而失去了理智。 卡尔登: 小说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有的将其看作高尚的人道主义者,基督精神的体现。有的将其看作难以解释的怪人,“狄更斯式的怪诞艺术”。 这个形象将在人们心中不朽。”——狄更斯 有才华,有头脑,有个性的失败型人物,酗酒,自暴自弃,对人生感到失望,没有生活目标。他代替代尔那死不仅是牺牲,还带有自杀的性质,紧紧抓住死亡的机会,从而赋予自己的生命以价值,以此来实现肉体死亡和精神复活的统一,既毁灭了自我,又实现了自我。代替另一个人死亡,另一个人代替他去爱,卡尔登伴着这种感觉走向死亡,这是狄更斯所倾向的浪漫。 借此,小说也树立了一个人道主义的典型,充满着爱和高度的伦理道德意义。

《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可是历史上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封建时代对这一篇作品的权威性解释是:卫国的国君和夫人道德大有问题,于是诗人写了这篇作品,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他们将“静女”的“静”字解释成“贞静”,把这“静女”塑造成一个深沉文静、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学家对这篇作品有过热烈的讨论,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所谓“贞静”之说根本就是瞎掰。 我们今天该如何阅读和欣赏这篇作品呢?关于《诗经》该如何读,闻一多曾经提出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诗经》时代,二是把《诗经》带到读者的时代。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诗经》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诗经》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或许有些读者认为《诗经》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理解起来太难。其实不然。我们觉得《诗经》难,往往是因为存在文字上的障碍。但只要突破这一障碍,理解《诗经》便不难了。非但不难,反而要比唐宋的文人诗歌还要好懂。因为《诗经》作品更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态,读懂之后,我们往往要惊讶于《诗经》作品何以如此接近我们自己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介入作品。 实际上,《邶风·静女》是顶好介入的一篇作品,它的故事再简单不过,我们很可以把它当作“郭靖黄蓉初相识”的一幕场景。郭靖、黄蓉是大家顶熟悉的人物,郭靖憨厚实诚,黄蓉机灵刁钻,本篇的男女主人公恰是这样的性格。所以,大家很可以把作品的主人公置换成郭靖和黄蓉。这样来理解,会容易和有趣许多。 这篇无非是写“郭靖”(我)和“黄蓉”(“静女”)相约在城墙根儿见面以及见面的情形。叙述是从“郭靖”的角度。他们应该是第一次约会。约会之前,他们曾经邂逅,彼此有美好的印象。想那黄蓉是何等聪明之人,自然对人生有个很好的判断,郭靖那样憨厚老实,将来断不会欺负、背叛自己,而郭而郭靖的笨拙也未尝不在某一方面激起黄蓉内心潜藏的母爱关怀。这两个人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黄蓉是心知肚明,早已做好终生相托的打算,郭靖未必有这样的智商,可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如此聪明、可爱的女子,又如何能无动于衷呢!这一次的约会应该是由“黄蓉”发起,他们两个人的世界,总是黄蓉掌握着主动权,郭靖的性格习惯于回应,然而这回应无比深沉。

中外文学名著欣赏课程介绍

《中外文学名著欣赏》课程介绍 学时:24 学分:1 执笔人:王学宁审定人:王学宁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是了解世界文学主要成就,培养阅读、欣赏与审美能力的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要使学生通过外国文学名著的学习,了解名著的社会北京、思想意义、审美特点以及作家的生平、丝线。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线索,了解文学思潮、流派的发生、发展以及它们的基本特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以及与中国文学发展进行对比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的文学作品分析方法,能够从文学史的角度,历史客观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与艺术特点,并指出他们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了解代表作家的生平及创作情况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人论世,为客观评价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具备初步的文学对比的意识,从而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把握各地区与各民族间文学发展的共同性以及不平衡性。 二基本内容 第一章荷马史诗 第二章《神曲》

第三章人文主义文学作品 第一节《堂吉柯德》 第二节《哈姆雷特》 第四章《浮士德》 第五章《巴黎圣母院》 第六章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品 第一节《红与黑》 第二节《双城记》 第三节《高老头》 第四节《安娜·卡列尼娜》 第七章《静静的顿河》 第八章《变形记》 第九章《老人与海》 第十章中国名著 第一节《红楼梦》 第二节《西游记》 第三节《三国演义》 第四节《水浒传》 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外国名著的分析方法,因而,建议采用开卷作品分析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题目在课程结束前两周布置给学生,允许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古代文学《诗经 国风 豳风 东山》赏析

国风?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⑴东山:在今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 ⑵慆(tāo)慆:久。 ⑶士:通“事”。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 ⑷蜎(y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蠋(zhú):一种野蚕。 ⑸烝:久。 ⑹敦:团状。 ⑺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臝,裸的异体字。 ⑻施(yì):蔓延。 ⑼伊威:一种小虫,俗称土虱。 ⑽蟏蛸(xiāo shāo):一种蜘蛛。 ⑾町疃(tuǎn):兽迹。 ⑿熠耀:光明的样子。宵行:磷火。 ⒀垤(dié):小土丘。 ⒁聿:语气助词,有将要的意思。 ⒂瓜苦:犹言瓜瓠,瓠瓜,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 ⒃栗薪:犹言蓼薪,束薪。 ⒄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 ⒅亲:此指女方的母亲。结缡: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 ⒆九十:言其多。 译文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新婚甭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

2.革命暗潮汹涌 2.1.对大贵族的仇恨成了人们聚在一起的共识 德发日酒店每天人头攒动,人们围在酒桌周围神秘地谈论着,许多人从一个酒桌听完了,又去另一个酒桌听雅克们的谈话。德发日太太经常拿着毛线活儿在东一群西一群人中走来走去,就像是在他们中间传道一样,而且像她这样的人还有不少。作者说人世间若不再产生这样的传道士就好了,就是在暗指她们所传播的东西,无外乎是自己痛苦的经历和对上层贵族的仇恨,教给其他人的,只有仇恨,没有任何积极成分。妇女们的编织,一下一下,记录了革命中落下的头颅,胸中充满仇恨的人,是可怕无比的。 2.2对大贵族极端仇恨的人成了革命的领导者 德发日太太有一份自己拟定的名单,就等着巴黎人民揭竿而起之时拿出来惩治那些平日里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贵族们。她本人则对贵族极端仇恨和不满,不仅仅针对某个犯下罪行的贵族,就连贵族的孩子也不放过,大有株连九族,斩草除根之意,而革命者凶残野蛮,荒诞愚昧也正在于此。他们自称为爱国者,并排斥其他一切意见不同者。他们假托高尚的名头,干着同样腌臜龌龊之事。正如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名言,“自由啊,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4]。德发日太太的狠辣自然给身边的爱国者以表率,成为他们的领头人。 3.革命的狂风暴雨 3.1革命者攻占巴士底狱[5],潘多拉魔盒[6]已经打开 圣安托万区的所谓爱国者们从德发日酒店那里领到了武器,没有领上武器的就扒掉墙上的石头砖块儿,把自己的手弄得血淋淋的也在所不惜。巴黎各区的人们一起攻占了巴士底狱,救出了被关押的七个犯人。来攻城的所有人脸上都充满了仇恨,同情怜悯再也没有丝毫痕迹。暴虐和铁腕统治同鲜血溅洒出来,每个人都沾上了它的污垢。革命者们把敌人尸体割开,把敌人头颅高高挑起,作者在这里重提多年以前在德发日酒店门前跌破的酒桶,当年被红酒染红的鞋底如今依然红得鲜艳,正如作者所说,那些脚步一旦染成红色是很难清洗的。其实,难清洗的并不是鞋底,而是那颗想要通过非正常手段据任何想得到的东西为己有,达到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三

1.一般认为《论语》的“论”的意思是( ) A .论纂 B .讨论 C .研究 D .专论 2.现在的《三国演义》共分为多少回( ) A .120回 B .80回 C .150回 D .100回 3.“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红楼梦》)这句话描写的是( ) A .薛宝钗 B .史湘云 C .探春 D .王熙凤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是( ) A .郭沫若《女神》 B .胡适《尝试集》 C .俞平伯《冬夜》 D .康白情《草儿》 5.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作品是( ) A .《家》 B .《雨》 C .《春》 D .《电》 6.曹禺的《雷雨》全剧的高潮部分在( ) A .第二幕 B .第三幕 C .第四幕 D .第五幕 7.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 .《仲夏夜之梦》 B .《威尼斯商人》 C .《无事生非》 D .《驯悍记》 8.塞万提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 ) A .《惩恶扬善故事集》 B .《斯蒙历险记》 C .《巴尔纳斯游记》 D .《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 六、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9.反映雨果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的诗集是() A.《惩罚集》B.《凶年集》C.《致年轻的法兰西》D.《心声集》10.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的是() A.果戈里B.普希金C.高尔基D.托尔斯泰11.狄更斯的作品中唯一一部正面反映劳资矛盾的是() A.《远大前程》B.《艰难时世》C.《荒凉山庄》D.《匹克威克外传》12.屠格涅夫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 A.《帕拉莎》B.《霍尔与卡里内奇》C.《多余人日记》D.《贵族之家》13.《多余人日记》是谁的作品() A.屠格涅夫B.托尔斯泰C.雨果D.巴尔扎克 14.堂·吉诃德是一个() A.喜剧人物B.悲喜剧人物C.悲剧人物D.非悲非喜人物15.《围城》中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是() A.方鸿渐B.苏文纨C.孙柔嘉D.唐晓芙 16.“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是下列哪一部作品中提出的命题()A.《哈姆雷特》B.《麦克白》C.《李尔王》D.《奥瑟罗》17.《家》中最叛逆的一个人物形象是() A.高觉民B.高觉新C.高觉慧D.高克安 18.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是() A.《彷徨》B.《故事新编》C.《呐喊》D.《而已集》19.“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红楼梦》)这段话是谁说的() A.甄宝玉B.贾宝玉C.妙玉D.林黛玉 20.代表着“迷惘的一代”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A.《丧钟为谁而鸣》B.《永别了,武器》C.《老人与海》D.《太阳照样升起》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他也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双城记》是狄更斯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的小说中,作者借1789年前后法国的历史同19世纪中期英国的现在对照比较,暗喻英国现实中潜在的危机,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中,人道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梅尼特医生、路茜、代尔那、卡尔登以及时时刻刻帮助他们的劳雷先生和普洛斯女士身上,他们是“爱”的代表。作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着力描写了他们正直、善良的可贵品质。 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核心,他是一位很有价值的英雄,他的人格和所经历的故事使他成为全书的亮点。他被迫去为厄弗里蒙地贵族的两位病人看病,而后又被投入巴士底监狱,为不让他说实话,他在监狱里一呆就是十八年,期间妻子抑郁而死,女儿流亡他乡,他自己在狱中写下报仇的话语,表示要控告厄弗里蒙地贵族和他们的子孙,直至他们这一家族的最后一人。被解救出来以后,他的精神一度恍惚不定,在女儿路茜的精心照料下好不容易才恢复了健康。然而梅尼特医生,这位伟大的父亲,为了女儿的幸福,敢于走出十八年监狱生活带给他的精神创伤,饶恕并接受仇敌厄弗里蒙地贵族的后裔代尔那成为自己的女婿,并在代尔那为拯救无辜的家族仆人而在返回法国被捕后为他多方奔走,想方设法营救,终于使代尔那获得新生。这需要多么

大的忍耐,他的这种爱和宽恕精神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卡尔登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又一个人道主义精神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一个高尚的人。他是“一个有才能和好性格的人,不能善自应用,不能发挥所长,独立自主,自求幸福”。他酗酒、堕落、自暴自弃,帮助一个庸俗不堪的律师去处理案件。路茜对她父亲的敬爱,激发卡尔登悔恨过去,想要重新努力,但是意志薄弱,无从自拔。他爱上了路茜,但路茜爱的是代尔那,并与代尔那结了婚。然而卡尔登许下了诺言,愿意将来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路茜的爱。他用他的智慧在法庭上解救了代尔那,并利用自身貌似代尔那的条件,代替它上了断头台,他已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所爱的人的幸福,在他人身上找到了自我。卡尔登的死不是“爱”的失败,而是人道主义的闪光。当他下定决心这么做时,他都是“最为镇定自若,面不改色”。许多人还说:“他显得庄严崇高,有如先知”。卡尔登在临行之前想到了耶稣的话:“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是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时卡尔登的信念,也是狄更斯人道主义信念的极致体现。 德伐石太太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不同凡响的下层社会妇女形象。她的童年是很悲惨的,厄弗里蒙地使她的父亲、哥哥、姐姐和姐夫都死于非命,家庭悲剧使她变得坚强起来。她沉着、机智、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八

1.罗贯中是( ) A .明末清初人 B .元末明初人 C .宋末元初人 D .明朝人 2.“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红楼梦》)这段话是谁说的( ) A .甄宝玉 B .贾宝玉 C .妙玉 D .林黛玉 3.下面哪一篇小说不是出自鲁迅的《呐喊》( ) A .《社戏》 B .《故乡》 C .《伤逝》 D .《风波》 4.茅盾《子夜》的悲剧主人公是( ) A .赵伯韬 B .杜竹斋 C .吴荪甫 D .吴老太爷 5.曹禺曾把巴金的哪一部长篇小说改变为同名话剧,搬上了戏剧舞台( ) A .《家》 B .《春》 C .《雨》 D .《电》 6.下列的哪一部著作是朱光潜的博士论文( ) A .《文艺心理学》 B .《悲剧心理学》 C .《谈美》 D .《诗论》 7.乔特鲁德是莎士比亚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A .《哈姆莱特》 B .《李尔王》 C .《奥瑟罗》 D .《雅典的泰门》 8.《浮士德》的体裁是( ) A .诗剧 B .叙事诗 C .歌剧 D .寓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9.下列哪一部作品是《高老头》中鲍赛昂夫人故事的继续() A.《弃妇》B.《贝姨》C.《幻灭》D.《夏倍上校》10.泰戈尔的哪一首诗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A.《人民的意志》B.《野花》 C.《献给印度教庙会》D.《被俘的英雄》 11.《聊斋志异》是一部() A.文言长篇小说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D.白话短篇小说 12.川端康成是亚洲第几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句中的“省”的意思是()A.省悟B.省份C.反省D.觉察 14.最能代表中国新诗成就的一部作品是() A.胡适《尝试集》B.郭沫若《女神》C.俞平伯《冬夜》D.康白情《草儿》15.狄更斯的作品中狄更斯最喜爱的一部作品是() A.《远大前程》B.《大卫.科波菲尔》 C.《荒凉山庄》D.《匹克威克外传》 16.《论语》有() A.十篇B.三十篇C.二十篇D.四十篇 17.标志着《人间喜剧》序幕的一部作品是() A.《欧也妮葛朗台》B.《朱安党人》 C.《高老头》D.《贝姨》 18.有人说,塞万提斯即使没有《堂吉诃德》,凭借着某一部作品也一样成名,这部作品指的是() A.《惩恶扬善故事集》B.《斯蒙历险记》 C.《巴尔纳斯游记》D.《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

文学作品赏析之诗经

《诗经》颂 摘要: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百年的现代诗经学,是对传统诗经学的继承、革新和发展,完成了《诗经》研究的一次重要转型,从观念到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诗经学前辈大师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革命性的贡献,使受益的我们,对《诗经》的认识脱离传统的桎梏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说达到他们时代的认识高度,还有待我们丰富和发展,其中某些观念和论断的偏颇,也有待我们来更新。 关键字:《诗经》、古代、文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的品。《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诗经》的产生,不仅记录了过去,也影响着之后中国的方方面面。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诗经》的文学价值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的现实主义还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由于《诗经》的作者身分、地位、境遇不相同,他们又都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变革的时代,社会客观现实使他们自生情感,用诗歌来表现现实是他们情感抒发的最好形式。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倡导“风雅兴寄”的

《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a

《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摘要 《双城记》是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重要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书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描写堪称经典。与我们普遍认同的观念不同,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持有否定态度。他所否定的,并不是被后世推崇的革命对社会进程的推动作用,而是革命的暴力和血腥,革命者的愚昧无知,麻木盲从。革命者革命的原因是出于对压迫者的仇恨,并非让整个社会从中受益。他们打倒了压迫者成为新的压迫者,继而又被打倒。这样的过程从客观上启发了人民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关键词:狄更斯;法国大革命;双城记 Abstract A Tale of Two Cities is an important critical realism literature work created by the British author Charles Dickens, and the depictions of French Revolution in this book is a great classic. Dickens holds a negative attitude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at can be seen from his work, which is a different idea from our general recognition. What he negates is not the improving role that the revolution played for the French society, but the violence and bloodshed in it, ignorant apathetic revolutionist and blind obedience. The reason why people waged revolutionary war is the hunger for vengeance, rather than benefiting the whole society. They become new oppressors after they have toppled the old ones, and then they are toppled as well. Subjectively, this process inspires the spirit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Key Words:Charles Dickens; French Revolution; a Tale of Two Cities 引言 《双城记》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于19世纪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的主要时代背景就是缔造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我国,法国大革命被普遍认为是一场近乎完美的,人民群众广泛领导和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革。但是通过研究作者对革命者和革命形势与具体过程的写作手法以及对革命者参与革命前后性格的迥然变化和被卷入革命风暴的无辜生命陨落的描写作者发现,狄更斯对这场革命的态度与认识和我们对法国大革命的普遍认知有很大不同甚至相违背。他并没有站在歌颂革命者或整个革命活动本身的

有哪些查尔斯·狄更斯经典名言语录大全摘抄

有哪些查尔斯·狄更斯经典名言语录大全摘 抄 有哪些查尔斯·狄更斯经典名言语录大全摘抄 有些书,其封底和封面是最为精华之部分。 分离许许多多的结合,就构成了生活。 世界有阴影,但亮光在对比下显得更强。 家是一个名字,一个非常强大的字眼。它比最为强大的魔法中,巫师说过,神灵回答过的字眼,都更加强大。 人内心有心弦,但最好不要颤动。 失败是有限的,冒险则是无限的。 别骄傲,别怀恨,别不肯原谅人。 不值得看两次的书,也不值得看一次。 在别人身上浪费一日,并非在自己身上浪费一天。

【生命】我们得到生命的时候附带有一个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应当勇敢地扞卫生命,直到最后一分钟。——狄更斯 【毅力】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机遇】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英国〕狄更斯:《远大前程》 【成功】如果你作事缺乏诚意,或者迟迟不愿动手,那你即便有天大本事,也不会有什么成就。〔英国〕狄更斯:《荒凉山庄》 要有一颗永不变硬的心,一付永不厌倦的脾气,以及一种永不受损的风格。 最难得的是,自从乌云罩在我头上以来,你守着我,反而比从前我红日高照的时候更加尽心了。这是最难得的. 悟性迟钝的人,对片言只语的暗示往往领会不了。——《圣诞故事集》 不到紧要关头,谁也不知道自己身上蕴藏着多么强烈的情感,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碰到这样的考验,让这些人去自得其乐、自鸣得意吧……——《狄更斯传》

人总是憋不住心里的感情的。——《远大前程》 人在世上走南闯北,带着情感这宗货物可真是不方便呢。——《马丁·瞿述伟》 如果家庭的感情和慈爱全是些优美的事物,那么它们在穷人家里才真够得上优美。富人和阔人同家庭的关系可以在尘世上制造出来,但是穷人同他那破锅破灶连结的链子才是一种更道地金属,上面还盖有天国的印鉴。——《老古玩店》 人们简直不懂,他们把穷人丧失亲属冷冷淡淡地说成是死者脱离苦海,生者减轻负担——我说他们简直不懂这种丧亡是何等的惨痛。——《匹克威克外传》 不会有不曾犯过罪或者做过好事的人,死后被人遗忘了的。……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一个话说不全的娃娃,一旦火殇了,仍然活在他们亲人的心里,并且还要通过亲人在世上做出些赎罪的事情,虽然他们的身体已经烧成灰烬或者丢在大海里沉没了。——《老古玩店》 我恨当穷人,因为我们穷,人家就看不起我们,讨厌我们,可怜我们,羞辱我们,把我们当牲畜一样对待。——《狄更斯传》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对《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的 分析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比较先进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两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反映出了当时不同的社会现实,而且两部文学作品都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在当时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作用。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塑造的一个为了打击骑士文学的文学形象,作者通过对堂吉诃德的描写,生动的说明了骑士文学给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给骑士文学以致命的打击。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则是一个孤独的人文主义者,他以失败告终,哈姆雷特的失败向人们揭示了人文主义时代的悲剧。 Abstract: Hamlet a nd Don Quixote were the advanced literary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fter read the two novel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ese novels reflected different social problems. And they all expressed the ideas of humanism. These two images also brought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at that time .Don Quixote is one of which Cervantes’s molds in order to attack the knight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Don Quixote, vivid explain ed that knight literature brought a serious of bad influence to the human beings, thus gives the knight literature by the fatal attack. Hamlet is a lonely humanism, he is end in failure .His failure has indicated the tragedy which in the Humanism Era. 关键词:人文主义、哈姆雷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堂吉诃德、现实意义、悲剧 Key words:humanism; Hamlet; characters; art features; Don Quixot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ragedy 前言: 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作为戏剧艺术的大师,他们的作品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巅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作家,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诃德》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是文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