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a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摘要
《双城记》是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重要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书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描写堪称经典。

与我们普遍认同的观念不同,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持有否定态度。

他所否定的,并不是被后世推崇的革命对社会进程的推动作用,而是革命的暴力和血腥,革命者的愚昧无知,麻木盲从。

革命者革命的原因是出于对压迫者的仇恨,并非让整个社会从中受益。

他们打倒了压迫者成为新的压迫者,继而又被打倒。

这样的过程从客观上启发了人民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关键词:狄更斯;法国大革命;双城记
Abstract
A Tale of Two Cities is an important critical realism literature work created by the British author Charles Dickens, and the depictions of French Revolution in this book is a great classic. Dickens holds a negative attitude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at can be seen from his work, which is a different idea from our general recognition. What he negates is not the improving role that the revolution played for the French society, but the violence and bloodshed in it, ignorant apathetic revolutionist and blind obedience. The reason why people waged revolutionary war is the hunger for vengeance, rather than benefiting the whole society. They become new oppressors after they have toppled the old ones, and then they are toppled as well. Subjectively, this process inspires the spirit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Key Words:Charles Dickens; French Revolution; a Tale of Two Cities
引言
《双城记》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于19世纪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的主要时代背景就是缔造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法国大革命时期。

在我国,法国大革命被普遍认为是一场近乎完美的,人民群众广泛领导和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革。

但是通过研究作者对革命者和革命形势与具体过程的写作手法以及对革命者参与革命前后性格的迥然变化和被卷入革命风暴的无辜生命陨落的描写作者发现,狄更斯对这场革命的态度与认识和我们对法国大革命的普遍认知有很大不同甚至相违背。

他并没有站在歌颂革命者或整个革命活动本身的
角度看待这一场发生在他出生前几十年的革命,恰恰相反的是,狄更斯把革命者身上体现出的麻木,盲从,愚昧,残忍,暴力,对贵族流血的渴望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1.革命端倪初现
1.1德发日酒店街前摔碎的酒桶
1.1.1人群喝酒的表现暗示未来革命的血雨腥风
一个摔碎的木匝酒桶,却引来了满街的人,大家都想抓住这个机会多喝几口红葡萄酒。

抢着喝酒的人对这种红色液体充满了喜爱与不舍,把沾了酒的街道连污泥都啃掉,还把酒桶的木片嚼得津津有味。

酒是红的,正如人的血液,作者在这里就已经在暗示读者,对于这些即将成为革命者让革命对象流血的人来说,喝酒跟流血并无区别,或者说,如果能满足他们的内心需要,喝酒和流血之间没有过多人性考量。

这注定,将要发生的这场革命中会充满对人流血的渴望,喝酒的这些人就是嗜血者,和革命对象相比,同样野蛮残暴。

1.1.2街道血红的场景预示革命爆发后的恐怖景象
饮酒而归,人们又各就各位,而街道则被红酒染成了血红色,红酒也染红了人们的手,足,脸和衣服。

有人发现了红酒与血之间的相似性,居然蘸着红酒和成的泥在墙上写下了一个血字。

他写的这个字,不久将在街道的石板上流淌,溅在居民的身上。

大家在喝酒的时候彼此多么欢乐快活,而酒一旦喝完,人们的狂欢也如其开始一样突然停止,各干各的去了。

即将到来的这场革命,如狂风暴雨一样而来,又如野马奔腾而去,来的快,去的也快。

它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则微乎其微,却吞噬了无数的生命。

1.2贵族与平民日益加深的矛盾
1.2.1贵族生活日益腐化堕落
法国贵族每日骄奢淫逸,就连服侍一位大贵族吃巧克力的仆人就要有四个之多,仆人们还都要穿金戴银,否则就配不上大人所谓的高贵。

贵族们无心朝政,甚至对此生厌,每日沉迷在莺歌燕舞之中,原因与我国历史上荒废朝政的昏君所迷信的一样,上帝创造了世界原因是让他快活的享乐。

但是就在大人豪奢高耸的宫殿不远处,就是那些衣衫褴褛,挨饿受冻的普通人,他的宫殿穹顶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了。

社会上层人物的奸诈残忍,淫邪险恶,是非不分,必将导致社会动
荡与不安。

贵族们对贫民百姓生命的漠视竟不如对自己马车马匹的在意,而贫苦百姓也未必觉得生命有何特殊意义,眼中只有大人手中落下的一枚金币,而这一枚金币就是对他高贵的马车压死的“贱民”孩子的赔偿,就像打赏一个奴仆。

对于大人在面前的强权蛮横,人民习惯了隐忍不发,连身体都不敢动一下,但积压在心中仇恨的怒火已然熊熊。

1.2.2民众心中酝酿复仇烈火
无论大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都有复仇女神的影子常伴左右。

作者反复提到的复仇女神,让我们想到一幅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反映巴黎人民反抗强权与压迫的社会运动的著名油画——《自由引导人民》[1]。

虽然这幅油画创作于1830年,反映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情况,而作者描述的情形发在1789年,但是这并不矛盾,依然可以说通。

因为《双城记》这部著作完成于1859年,作者是在历史事件发生多年之后,比照1688年“光荣革命”[2]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3]并未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的情况,重新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把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积极参与革命的妇女称为复仇女神,而不是像革命者那样称之为自由女神的原因正是作者本人对法国大革命持否定态度。

而在油画当中,手举法国三色旗在队列前领头的,正是一名巴黎的妇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