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管理规定
教研活动管理规定
教研活动管理规定第一节:背景介绍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日益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为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制定和完善了教研活动管理规定,旨在规范和推动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第二节:教研活动的定义教研活动是指教师通过调研、研讨、交流等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专业性活动。
教研活动分为个人教研和集体教研两种形式,个人教研着重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而集体教研则强调教师团队的专业共同进步。
第三节:教研活动的目的教研活动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优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可以有效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节:教研活动的组织机构教研活动的组织机构包括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教研小组。
学校领导负责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教研组长则负责制定教研计划和组织教研活动,教研小组则由相关学科或教学年级的教师组成,负责具体教研课题的研究和探讨。
第五节:教研活动的内容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的开发、教材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探索等。
教研小组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分析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同行评议和集体备课等方式,不断完善课程和教学设计。
第六节:教研活动的方法教研活动的方法包括实地考察、研讨会、座谈会、课堂观摩、教学设计比赛等多种形式。
教研小组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深入的教学交流和探讨。
第七节:教研成果的共享教研成果的共享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
教研小组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发布会、教研交流平台等方式,将教研成果向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和交流,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第八节:教研评价的标准教研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教研计划的完成情况、教研成果的质量和效果等。
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教研小组成员都应对教研活动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第九节:教研活动的监督与指导教研活动的监督与指导由学校教育部门负责。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检查、交流座谈等方式,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教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教师教研小组管理规定
教师教研小组管理规定一、引言教师教研小组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
为了规范和提高教师教研小组的管理水平,学校制定了本管理规定。
二、组建教研小组1. 学校根据学科和年级组织教师形成教研小组,并委派一名教务主管负责对各教研小组进行指导和管理。
2. 教研小组成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能够为教研活动做出积极贡献。
三、确定教研主题1. 教研小组每学期确定一至两个教研主题,以解决实际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研主题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既可行又能取得实效。
四、制定研究计划1. 每个教研小组根据教研主题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方法、时间安排等。
2. 研究计划应经教务主管审批后方可执行。
五、开展教研活动1. 教研小组按照研究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互相授课、教学观摩等。
2. 教研活动应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教学验收效果。
六、推广教研成果1. 教研小组在活动结束后,应总结归纳教研成果,并整理成文稿或教案等形式进行分享。
2. 学校可通过组织教研交流会等方式,将教研成果推广到全体教师中。
七、激励教研成员1. 学校设立教研奖励制度,鼓励教研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取得成果。
2. 学校还可以通过提供一定的经费或资源支持,激励教研成员展开深入的研究工作。
八、加强教研指导1. 教务主管应及时指导教研小组的工作,并提供教研方法与技巧的培训,促进成员的专业成长。
2. 教务主管应与教研小组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成员的教研进展情况。
九、监督与评估1. 学校设立教研小组管理考核机制,对各教研小组的成员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其教研成果与质量。
2. 学校还可以组织专家对教研小组进行评估,为教研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十、资源支持学校应为教研小组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教研场所、教材资料、教学设备等,确保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十一、解决困难与问题学校应设立教研小组成员交流平台,为教研小组成员提供解决教学教研困难与问题的机会。
教研活动组织与管理规定
教研活动组织与管理规定一、引言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规范和有效地组织教研活动,制定适当的管理规定是必要的。
二、教研活动组织的原则1. 反映教师需求:组织教研活动应重视教师的需求和意见,确保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尊重差异性:不同领域的教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需求,应灵活设置研讨方向和形式,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3. 紧跟时代:教研活动应关注教育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导教师更新知识、掌握技术。
三、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准备1. 确定主题: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和教师需求,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确保活动内容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契合。
2. 安排时间:根据教师工作时间和学校日程安排,预留足够的时间供教师参与活动,并避免与其他重要教学任务冲突。
3. 确定参与人员:确定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范围,公开征集参与者,确保活动的广泛参与和合理代表性。
四、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1. 研讨会:设立主讲人,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可以针对特定课程或专业领域展开研究。
2. 小组研讨:将教师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不同主题,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和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协作。
五、教研活动的进程管理1. 计划阶段:确定活动目标和参与人员,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内容设置等。
2. 实施阶段: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活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有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 评估阶段: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收集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六、教研活动组织与管理的挑战1. 时间安排: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务任务较重,会对教研活动的参与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资源投入:教研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和场地支持,学校需要合理安排和优化资源配置。
七、教研活动组织与管理的促进措施1.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表彰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提高其参与度和质量。
教师教研活动工作制度
教师教研活动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国家教育部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教研活动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每位教师应积极参与。
第三条教研活动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教研活动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和管理,各教研组负责具体实施。
第五条学校教务处应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明确教研活动的目标、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和要求,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各教研组应根据学校教务处的教研活动计划,结合本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研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教研活动应建立考勤制度,各教研组应做好教研活动的记录和考勤工作,每学期末将教研活动总结和考勤情况报学校教务处。
三、活动内容第八条教研活动内容应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教育教学问题研讨等。
第九条教研活动应注重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第十条教研活动应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第十一条教研活动应定期组织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合作。
第十二条教研活动应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研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活动形式第十三条教研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竞赛、教育教学论文交流等形式。
第十四条教研活动应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第十五条教研活动应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五、教师职责第十六条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履行教研活动职责,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
第十七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积极参与讨论,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和改革成果。
教务处关于教研规章制度
教务处关于教研规章制度
一、总则
为加强学校的教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落实和完善教研规范,根据国家教育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教研组织
学校成立教研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学校的教研工作。
教研部门设立教研组织委员会,详细规定教研组织的职责、人员构成和工作制度。
三、教研课题
学校每年确定教研课题,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领域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教研课题应有一定
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具有推广价值和创新意义。
四、教研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包括教研讨论、教学观摩、教案研究等。
通过教研活动,加强师
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
五、教研成果
教师完成教研课题后,应及时整理成果,包括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案等,向教研部门
提交。
教研部门组织评审,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并推荐到学校层面进行宣传和推广。
六、教研评估
学校定期对教研工作进行评估,包括教研成果、教研活动、教研效果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对教研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升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七、教研管理
学校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管理制度,包括教研经费管理、教研档案管理、教研成果保密等。
加强教研管理,确保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发挥。
以上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或调整,应经教务处和校领导班子研究决
定后进行。
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重要手段,希望全体师生能够认真执行
规章制度,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共同推动学校的教研工作持续发展。
教务处
日期:年月日。
教师教研活动管理规定
教师教研活动管理规定教研活动是教师们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规范教师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果,学校针对教师教研活动进行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定。
一、背景与目的教研活动的管理规定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
通过规定教师教研活动的组织、内容、形式和评价等方面,有效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为教师教研活动提供指导和保障。
二、教研组织与机制1. 学校设立教研组织,由专门的教研部门统筹管理,负责教师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2. 指导教研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教研活动,包括研讨会、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三、教研活动的内容教研活动的内容应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相一致,围绕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展开。
教研活动内容可以包括教学方法、教材使用、课程设计等方面,同时可以扩展到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四、教研活动的形式教研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有集体研讨、个人研究、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教学比赛等活动,提供展示教学成果的机会。
五、教研活动的评价与奖励学校建立教研活动的评价机制,定期对教师的教研活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鼓励优秀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提高教学水平。
六、教师教研活动的时间安排为了保证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时间,尽量减少非教学时间的占用,给予教师充足的时间从事教研活动。
七、教研活动的培训与支持学校为教师提供教研活动所需的培训与支持,包括组织专题培训、提供教材资源、开设教学研讨班等。
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提高教研能力。
八、教师教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学校鼓励教师将教研成果推广与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分享研究经验,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
同时,学校还提供展示教师教研成果的平台,如教师论坛、学术刊物等。
九、教研活动的监督与评估学校建立完善的教研活动管理机制,对教研活动进行监督与评估。
校本教研工作制度(5篇)
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一)每学期初,教务处、教研组须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校本培训计划订立学校、学科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和活动安排,教师根据学校和年级组计划制定个人计划。
(二)学校教务处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或学科教研组长会议,检查、部署每两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____各种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公开课,探索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建立学科师徒队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帮助新教师熟悉业务,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四)有计划地了解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定期抽查学生作业,了解作业分量、难易程度和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试卷抽查,了解、分析教学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
(五)学校要____多种形式的进修活动,每年都要制订文化学习和业务进修计划,小学中高级教师要制订教学科研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六)提倡写教学专题总结或教研论文,鼓励教师向报刊或____投稿,每个年级的教研组要根据本学科特点搞好课题立项,要有长期的课题,也要有针对性的中短期课题,要实实在在的搞好课题的实验研究,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学经验总结交流会,每学期举办一次论文评奖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奖励优秀论文作者。
(七)学校要详实记载每次教研活动的情况,了解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以便于领导和改进学校校本教研工作。
(八)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做好教研工作总结和个人教学工作总结,存入学校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级、评优的一个依据。
校本教研工作制度(2)一、引言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围绕校本教研制度展开论述,旨在建立科学、完善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校本教研概述校本教研是指在学校内部开展的面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的一种形式化、集体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学教研工作管理制度(三篇)
中学教研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学教研工作,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中学教研工作是指教师通过研究和交流教学经验,开展集体备课、学科研究、教学研讨等形式的教研活动。
第三条中学教研工作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条中学教研工作应贯彻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循教学科研的规律和原则。
第五条中学教研工作应弘扬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
第六条中学教研工作应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服务于教学实践。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七条学校应设立教研部门或教研管理岗位,负责中学教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八条教研部门或教研管理岗位应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负责中学教研工作的规划、组织、指导和评价。
第九条学校应制定教研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研的重点和目标。
第十条教研部门或教研管理岗位应组织教研团队,设立教研小组或研究组,由一名教师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教师开展教研工作。
第十一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教研课题,吸引教师参与其中。
第十二条学校应为教研工作配备必要的经费和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第十三条学校应建立健全教研成果的宣传和交流渠道,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交流讲座等活动。
第三章教研活动第十四条中学教研活动应以学科为基础,以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
第十五条集体备课是指由教师组成教研小组,共同备课、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六条教学研讨是指教师通过研究教学案例、观摩课堂等形式,深入探讨教学方法和策略,分享教学经验。
第十七条课题研究是指教师选择某个教学问题或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或教学改进方案。
第十八条教研活动应以实际教学为基础,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十九条学校可以组织教学观摩、课堂教学评课、教学展示等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教研活动组织管理规定
教研活动组织管理规定教研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研活动,制定规定是必要的。
本文将围绕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三个方面展开回答。
一、教研活动的组织教研活动的组织首先要明确目标和内容。
教研活动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应明确活动的目标,确保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除了目标,教研活动的内容也至关重要。
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和不同主题设置不同的教研活动内容,以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比如,可以组织学科教研活动、年级组教研活动、专题教研活动等,从而提供多样化的教研内容,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二、教研活动的管理教研活动的管理是指对教研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组织,确保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教研活动的管理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进行教研活动的计划和安排。
通过制定教研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教研时间和地点,确保教研活动的有序进行。
其次,要注重教研活动的评估和反馈。
通过对教研活动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调整。
同时,及时向教师反馈教研活动的效果和收获,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教研档案管理制度。
将教研活动的成果进行归档和整理,形成教研档案,为今后的教研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教研活动的规范教研活动的规范是保障教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
在教研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规范。
首先,教研活动应遵守学校和教育局的相关规定,按照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
同时,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其次,教研活动应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伦理要求。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不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泄露他人的研究机密。
最后,教研活动应注重保密和安全。
在进行教研活动时,应加强信息的保密和管理,确保教研成果不被泄露和滥用。
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管理规定
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管理规定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学科研活动则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为更好地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管理规定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组织架构、教学科研计划、教师培训和评估等方面展开论述。
1. 组织架构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管理规定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相关工作,如教研处、科研处等。
教研处负责教学科研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科研处负责组织和管理学校的科研活动,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教学科研计划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管理规定应规定学校每年的教学科研计划,明确目标和重点,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教学科研计划应包括教师培训、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内容,鼓励教师开展自主研究和创新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
3. 教师培训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管理规定应规定教师的培训计划和内容。
教师培训应包括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应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教师培训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研讨会、培训班、学术交流等,以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4. 教学资源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管理规定应规定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教室、教材、实验室设备、图书馆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并保证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引导教师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效果。
5. 科研项目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管理规定应规定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程序。
科研项目包括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承担。
学校应为科研项目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科研过程和成果的管理和评估。
6. 教育评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管理规定应规定教育评估的程序和标准。
教育评估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估。
小学教研活动管理规定(详尽版)
小学教研活动管理规定(详尽版) 一、活动目的 本管理规定旨在规范小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二、活动内容 1.教研活动应以教学实际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注重教师的实际需求。 2.教研活动内容可以包括教学观摩、教案研讨、教学设计等,以及其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容。 三、活动组织 .每个学校应设立教研组织,负责组织、指导和管理教研活动。 .教研组织应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需求,合理分配教研任务,并定期评估教研成果。 四、活动时间和地点 .教研活动的时间应根据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合理安排,避免 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教研活动的地点可以选择教室、会议室或其他适合的场所进 五、活动评估
1.教研活动应定期进行评估,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成果。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奖惩和培训需求的依据。 六、活动管理 .教研活动应由教研组织负责管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其个人隐私和学术权益。 七、活动宣传 .学校应充分宣传教研活动的重要性和成果,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应及时进行修订。 .对于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以上为小学教研活动管理规定的详尽版,旨在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 力。各学校应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合理组织和管理教研活动,确保其顺利进行。
外出教研活动制度(3篇)
第1篇一、总则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目的和意义1. 通过外出教研活动,拓宽教师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与管理1. 组织机构:成立外出教研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监督。
2. 成员构成: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组成。
3. 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门的外出教研活动经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四、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邀请教育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2. 观摩学习:组织教师到先进学校、优秀班级进行观摩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
3. 学术研讨: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 教学交流:开展校际间、城乡间教师教学交流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五、活动形式1. 集中学习: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参加外出教研活动。
2. 分组学习: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和需求,分组参加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
3. 自主参加: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参加相关教研活动。
六、活动流程1. 前期准备: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
2. 组织实施:按照活动方案,组织教师参加各项活动。
3. 总结反馈: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七、考核与评价1. 参与度:教师参加外出教研活动的出勤率、参与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2. 学习成果:教师在外出教研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应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3. 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外出教研活动进行评价。
八、奖励与惩罚1. 奖励:对积极参加外出教研活动、学习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2. 惩罚:对无故不参加外出教研活动、学习成果较差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
小学教研活动管理规定(详尽版)
小学教研活动管理规定(详尽版)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规范小学教研活动的管理,确保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教研活动。
定义教研活动:指小学教师在集体、个人或跨学科的情况下,通过交流、讨论、研究等方式,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活动。
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1. 学校教导处负责组织和协调教研活动,制定年度教研计划,并定期评估教研活动的效果。
2. 教师可以个人或集体形式参与教研活动,个人教研活动应提交计划书,并在活动结束后撰写教研报告。
3. 教研活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4. 教研活动应注重实践操作,鼓励教师进行课堂观摩、互相授课等形式的交流与分享。
教研成果的评价与推广1. 教研成果应经过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教学效果、教师反馈等。
2. 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教师,鼓励教师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3. 优秀的教研成果应得到认可和推广,可以通过教研交流会、教学展示等形式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研活动的保障措施1. 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教研资源,包括图书、教育技术设备等。
2. 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3. 学校应成立教研团队,定期组织教研交流会,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研活动的纪律要求1.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应服从学校的组织和安排,不得私自调整活动时间或内容。
2.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尊重他人意见,不得进行人身攻击或恶意批评。
3.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遵守学校的保密规定,不得泄露他人的教学设计、教案等教研成果。
教研活动的监督与奖惩1. 学校教导处负责对教研活动的进行监督,发现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2. 对在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应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其他事项1. 本规定的解释权归学校教导处所有,如有需要,可以进行适当的修订。
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范本
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行为,加强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二中全体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学术规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第四条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应当经过学校领导的批准,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二章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程序第五条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应当提前向学校提出申请,包括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预期成果等。
第六条学校应当根据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核,并尽快给予批复或者建议。
第七条教师应当按照学校的批准意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外出期间的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第八条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向学校汇报活动情况,总结经验,分享成果。
学校应当对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成果进行记录和整理,以便后续参考。
第三章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权益保障第九条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期间,享有正常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学校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妥善安排。
第十条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期间,学校应当保障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做好必要的保险保障工作。
第十一条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期间,学校应当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行程和住宿,确保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十二条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期间,学校应当支持和鼓励他们参加学术交流和讲座,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平台。
第四章违规处理第十三条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不按照本规定执行的,学校视情节轻重,可采取警告、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等纪律处分措施。
第十四条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期间,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学术规范的,学校将依法依规追究其个人责任,并可能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本规定由二中教务处负责解释。
教师学科教研组织与协作管理规定
教师学科教研组织与协作管理规定一、背景介绍教师学科教研组织与协作管理规定是为了加强学科教研工作,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而制定的。
学科教研组织与协作管理规定旨在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学科教研工作体系,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二、核心理念1. 学科教研的核心任务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学科教研需要建立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机制,确保教研工作的有序进行。
3. 学科教研应以合作共享为基础,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支持。
三、学科教研组织的管理层级1. 学科组长:负责学科教研组织与协调,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2. 学科组成员:负责具体的教研课题研究和教学改进,参与学科组的例会和交流活动。
3. 教务处领导:负责对学科教研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估。
四、学科教研组织的职责1. 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明确年度教研目标和任务。
2. 组织学科组例会,定期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
3. 审查教材,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 组织学生作业和考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5. 参与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科影响力。
五、学科教研组织的工作流程1. 教研课题的确定:学科组根据学校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年度教研课题。
2. 资料搜集与研讨:学科组成员收集相关教案、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研讨和探讨。
3. 教案编写与评估:学科组成员编写教案并进行相互评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
4. 教学实践与教研总结:学科组成员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并及时总结和反思。
5. 教研成果的分享:学科组组织例会和交流活动,分享教研成果和经验。
六、学科教研组织的要求1. 学科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组织与协作能力,积极参与教研工作。
2. 学科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3. 学科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做到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七、学科教研组织的保障措施1. 教研经费:学校要为学科教研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保障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教研室管理规定
教师教研室管理规定一、引言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研室管理规定,对于保障教研室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教研室分类教师教研室根据学科、年级、特长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以便于形成高效有序的教研工作格局。
各个教研室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工作规划和目标,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
三、教研室管理人员的职责教研室管理人员作为教研室内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任务是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研活动。
具体职责包括:制定教研计划,组织教研讨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协调教研室内外事务等。
四、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教研室通过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推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
教研活动的方式可以包括教学观摩、教案研讨、课堂研究等形式,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交流。
五、教研室活动记录与整理教研室应建立活动记录与整理的工作机制,将教研活动的成果进行归档和汇总。
这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回顾和总结教研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六、教师教研室常规会议教师教研室应定期召开常规会议,全体教师参加。
会议内容可以包括学科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讨。
通过会议的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教研效果。
七、教师教研室协同合作教研室应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协同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教研室可以形成合力,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八、教研室成果的展示教研室应定期组织教师教研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活动,以便于全校教师共享和借鉴。
这不仅能够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九、教研室管理规定的评估和调整教师教研室管理规定的实施效果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根据教研室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与效益。
十、教研室管理规定的落实与组织保障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教研室管理规定的制定与执行。
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
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一、目的和意义教研、学术活动是教师提高教学教研能力、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
为规范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行为,提高外出活动的管理效能,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参加范围本规定适用于二中全体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
三、申请和审批程序1. 教师需提前向所在部门、年级或学科组提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申请,并填写《教师教研、学术活动申请表》;2. 所在部门、年级或学科组应在收到申请后,组织人员进行评审,并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意见,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3. 对于特殊情况下的紧急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申请,可在事后以口头或电话方式进行申报,但需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四、外出活动的要求1. 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校相关规定;2. 应具备参加活动所需的教学材料、学术论文等相关资料,以便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3. 活动期间应积极参与讨论、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能力;4. 如活动期间有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归队,须及时向所在部门、年级或学科组请假报备和说明缘由,经批准后可顺延归队时间。
五、费用报销与奖励1. 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费用由参加人员自行承担,报销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差旅费、住宿费、会议费等;2. 参加人员应按规定程序填写费用报销申请,并提供相关票据和证明材料;3. 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可作为评定教师绩效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六、违规处理1. 未经批准擅自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将被视为违反规定行为,并会对其做出相应处理;2. 如因故无法按期归队且未及时请假报备的,将视为违反规定行为,并扣除相应奖金;3. 非法骗取差旅费、住宿费等报销款项的,将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七、附则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审批流程、报销程序、奖励政策等细则由学校相关部门具体制定和解释。
总结:以上是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
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模版
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模版Ⅰ. 导言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
为规范和管理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行为,制定本规定。
Ⅱ. 定义1. 教师:指在二中正式编制、具备教师资格或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录用的全日制教职工,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
2. 教研活动:指以提高教师教育思想素养、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为目的的集体研究和个人自学活动,包括学科教研、教学设计研讨、教研论文撰写等。
3. 学术活动:指以学科专业知识交流和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等活动。
Ⅲ. 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流程1. 申请:教师提前向学校所在部门提交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申请,包括活动名称、地点、时间、目的等相关信息。
2. 审批:学校所在部门对教师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批,审批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
3. 安排:学校所在部门根据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审批结果,进行相关安排,包括请假手续办理、行程安排、费用预算等。
4. 反馈: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结束后,需向学校所在部门提交参会心得、报告或成果形式,以便学校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估。
Ⅳ. 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要求1. 目的明确: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应与所授课程或科研方向相关,并注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科专业能力。
2. 时间合理: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时间应在课程教学计划、学校工作安排内,不得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3. 文件齐全: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前,应准备相关材料,包括活动通知、证明文件、行程表等,并提前备案。
4. 费用预算: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费用应由教师自行承担或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报销,不得超出预算范围。
5. 请假手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前,应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办理请假手续,假期假期内期间教师应按时返校。
Ⅴ. 相关责任和支持1. 学校责任:学校所在部门应负责审批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申请,协助学校行程安排和费用预算,对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教师进行跟踪和反馈。
教研会议制度管理制度
教研会议制度管理制度第一章 总则一、目的与原则为进一步提高教研工作效率,确保会议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教研会议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的教研会议管理。
三、会议种类1. 定期教研会议:按照教学计划定期召开的教研活动,如每周一次的教学例会、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
2. 临时教研会议:针对突发事件、紧急事项或特定主题召开的教研活动。
四、会议组织1. 教研会议的组织工作由教研组长或负责人负责。
2. 教研组长应提前制定会议议程,并在会议前通知参会人员。
3. 参会人员应按时参加教研会议,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
五、会议纪律1.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应关闭手机或将其调至静音状态。
2.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应保持会场秩序,不得随意走动、喧哗或打断他人发言。
3. 参会人员应尊重他人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4. 会议内容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时,参会人员应严格保密。
六、会议决策1. 会议决策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2. 会议决策应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必要时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3. 会议决策结果应形成书面记录,并由参会人员签字确认。
4. 会议决策的实施应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决策的落实。
七、本制度的解释权归教研组长或负责人所有,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第二章 会议流程一、会议筹备1. 教研组长或负责人根据教学安排和实际需求,确定会议主题、时间、地点和参会人员。
2. 教研组长应提前至少一周将会议议程、相关资料及会议通知发送给参会人员,确保参会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3. 会议筹备过程中,教研组长应确保会场设施设备齐全,如投影仪、音响、白板等。
二、会议签到1. 会议开始前,由专人负责签到工作,确保参会人员到场情况清晰明了。
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二篇)
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根据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需要遵循以下规定:1. 提前申请:教师需要提前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的申请,注明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和目的,同时说明参加活动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学校其他工作保持协调。
2. 学术成果: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应着重于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向学校汇报自己的学术成果,并分享给其他教师。
3. 安排调课: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期间,学校需要安排相应的代课教师,确保课程正常进行。
教师需要提前和代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
4. 外出费用: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所需费用,包括路费、住宿费等,可以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向学校申请报销,但需要提供相关费用的发票和证明。
5. 假期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期间,可以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假期。
但教师需要确保假期的安排与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相协调,并确保假期后能够按时返校。
总之,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需要提前申请、确保学术成果的分享和交流、安排代课教师、合理安排外出费用和假期。
这些规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中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活动管理规定(二)为了规范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学术等活动管理,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特作如下规定:一、由市教研室组织的城区教研、学术活动,各教研组应根据波宁市基础教学网上通知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研组长应把参加活动的教师名单报教务处备案。
二、由市教研室等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学科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波宁大市教研、学术活动,根据文件或通知的要求,由教研组长提出参加活动建议人员名单,报教务处主任审批并备案。
三、由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师职称评审、教坛新秀评比、教学视导等各项活动,参评教师或者评委教师应根据通知到教务处备案。
四、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学科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省内,大市外的教研、学术等活动,根据学校教学情况,由教研组长和教务主任提出参加活动建议人员名单,报分管校长审批,然后凭通知到教务处备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活动管理规定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教研活动管理办法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专业科应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及实训工作经验,探讨教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为保证教研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教研活动要求第一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由教育研究室制定年度教研计划;并不定期收集教育信息,提供给校领导和各部门。
第二条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各专业科根据教育研究室的教研计划,结合本科室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并报教育研究室。
第三条教研活动主要通过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有机结合、专题研究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来实现。
第四条教研活动原则上每两周一次。
一学期不少于8次。
第五条教研活动应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教研活动无关的事件不得占用教研活动时间。
第六条所有教师必须按时参加教研活动,一般情况下不准请假,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必须履行请假手续。
第七条每个教师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教研总结或论文。
第八条各专业科每学期根据开课计划,开展相互听课活动,交流教学经验。
每个教师一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
第九条教研教改课题应报教育研究室。
第十条根据教学需要,积极与兄弟学校开展教研活动。
第十一条每学期结束后,各专业科对本学期教研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并写出教研活动总结,一并交到教育研究室备案。
第二章教研活动内容第十二条理论学习、研究为了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切实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体现时代性、相关性,并且做好学习笔记备查。
提倡期终写学习心得、论文,保证教师观念时刻紧跟时代节奏。
第十三条学习、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一)明确该科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论和技能及其教学体系、主要思路和逻辑主线。
(二)明确教材的各部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明确教材中的基本现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四)明确每个部分的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层次。
以上四方面是动态的,即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作相应的变通,不能一成不变。
第十四条熟悉、研究教学过程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以说,课堂教学的研究深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课堂教学的研究一般采取讲课、说课、评课的方式进行。
说课是基础,评课是关键,要客观的评出问题、评出改进措施、评出努力方向。
(一)教法研究。
主要研究教材处理方法、教学思路设计、课堂结构安排、教学语言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难点突破方法等等。
(二)学法研究。
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介绍学习经验,揭示学习规律,预习、复习和考试的方法等等。
(三)教学手段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教学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的辅助手段主要包括自制教具、挂图、投影、录像、电视,特别是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第十五条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是指课题研究。
(一)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
按照《学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申报和管理。
(二)以应用研究为主。
课题研究要与学校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干什么,就研究什么,实践与研究相互促进。
(三)以微观研究为主。
课题要小,便于集中精力研究,容易组织资料,也容易取得效果。
(四)以引入研究为主。
从自身的工作需要出发,引入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经过消化和改造,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章教研活动管理和监督第十六条教育研究室每学期至少应参与4次教研活动,倾听教师的讨论,与教师共同围绕专题探讨教学活动。
第十七条为使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能够落到实处,应在专业科长的带领下,做到“科科有项目,人人出成果”。
学校将在本学年度后期进行一次学术成果评选与奖励,并组织向上推荐。
第十八条每学期结束,各专业科应向教育研究室提交教研活动资料。
第十九条教研活动必须有以下资料:(一)教研计划。
(二)教研过程的记录:理论学习的资料;所有教师的交流记录;执教人员的说课记录或课堂实录;评课讨论记录;每次活动的考勤记录等。
(三)学术研究成果:围绕主题讨论形成的集体教案;每个教师的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成果等。
教学观摩制度开展听课与教学观摩活动,是系、教研室检查了解教学情况,增强以教学为中心的意识而不可缺省的途径,是促进教师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为使这项活动能不断地坚持下去,特制定听课与教学观摩活动制度。
1.每学期系、教研室参加听课次数的最低要求是:系正、付主任8次,教研室主任对本室任课教师每人1次。
2.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次。
3.每学期各教研室至少组织一至2次教学观摩活动,并应开展研讨,交换意见,以利相互取长补短,保证听课和教学观摩活动的质量。
4.每学年系组织一次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通过观摩评比奖励优质课竞赛的优胜者。
5.除系及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外,听课不通知本人。
6.无论是由系、教研室组织的听课与观摩,还是教师、干部自行选择的听课,所有听课和参加教学观摩的教师、干部均应填写听课评价表(附表一),并将听课评价表保存好,教研室还须填写听课记录一览表(附表二)。
7.每学期结束时,由系将听课评价表及听课记录一览表统一收齐,并提出处理意见。
对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应及时总结和推广,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应及时予以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安东小学观摩课制度一、领导听课、评课制学校领导坚持听课是深入教学指导教学、加强教学管理、密切同教师关系的一种好形式。
1、校长、教务主任要坚持经常听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
2、领导听课的形式和目的。
校领导可以随时听每一位教师的课。
开学初,普遍性听课,目的是检查各科的教学情况、执行教学计划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便发现和培养教学骨干。
期中考试前后,重点听课。
目的是研究“教” 和“学”的情况,探讨改进教学的措施。
期末考试前,主要是听在教学中有某种教学特色的教师的课和青年教师的课,目的是树教学典型,总结推广教学经验和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总结提高。
3、领导听课前要尽量熟悉教材,做好听课记录,课后要采取个别交谈或参加集体评议会等形式进行评课。
评课要以商量的态度,客观公正地从教学目的、教材处理、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基本功、教学特色等方面作出具体评价,引导教师明确一堂好课要求,掌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学校领导要在普遍听课的基础上,积极宣传和推广好的教学方法,并组织教学观摩课。
二、教师听课、评课制度1、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除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以外,还应积极向同行学习,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提倡教师在本教研组或跨教研组听课。
2、教师到外地听课观摩返校后一定要上汇报课或翻版课,把外地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向学校教师介绍或推广。
3、中老年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还负有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
因此,这些老师要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并认真评课,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4、每学期,每一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
如何听课一、听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职责与任务。
听课一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说明这个道理;二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三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听课前的准备1、听课内容的准备:听课前一是看看相关教参教材,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熟悉有关内容。
二是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三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
这样听起课来就比较心中有数,听课效果就更好。
2、角色定位:听课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听课者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听课角色。
(1)进入“学生”角色听课者必须首先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充当小学生,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的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
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常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那种水平,认识能力能否听得懂,学得会,就是说看别的老师这样讲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2)进入“教者”角色听课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这堂课自己来上该怎样讲将讲课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从而才能判断出优劣。
这样可避免两种态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二是无原则地同情、理解,看不到短处。
(3)进入“指导者”角色听课者如果从指导者的角度来听课,就能做到一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出分析与判断;二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优点,以便评课时及时给予肯定;三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4)、进入“管理者”的角色听课者如果将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角度,就能统观全局,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并能从系统教学的高度有的放矢地向全体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5)进入“审美者”的角色我认为听课者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这个角色。
用欣赏的目光去感受他们课堂教学中一举一动的仪态美、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呵护学生的心灵美;用心领悟他们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的结构美,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严密的推理、精巧的思维、合理的实证来充分展示出科学的理性美。
更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去追求的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赞赏、合作、共享等更高层次的人性美。
要多学习授课教师的长处,多体会其特有的风格、闪光点。
三、课堂听课的基本方法听课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成以下四个字,即:听、看、记、想。
(1)听一听老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
二听课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
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
四听学生的答题,答题中显露出来的才能和暴露出来的问题。
具体讲就是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复习旧知识怎样引入新知识的是怎样讲授新课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怎样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置疑、释疑。
怎样巩固新课知识的是怎样结尾的是怎样布置作业的还要听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讨论问题的(2)看一看教师。
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二看学生。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
一节课的“亮点”,往往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