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于晓菲刘海军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2期
摘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是各高校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硕士生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本文从导师、学生、培养机制三个方面分析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分析了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培养问题的原因。
再次,从导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培养模式调整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124-03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2005年12月,各高校纷纷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成立,既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指导思想地位,又有利于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信念坚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今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第14年,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对取得的进步我们必须予以承认,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硕士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作为第一培养联系人,在硕士生的学习与成长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目前,我国各高校导师队伍建设总体上呈发展态势,但问题同样存在。
第一,个别导师对学生疏于管理与教育。
当前部分导师未能严格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承担应尽义务,这种现象既源于职业道德精神的缺失,又源于目前硕士生导师的从业两难困境。
当前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导师往往也是全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
这部分教师具有双重角色,双重任务。
他们不仅承担起培养硕士生的责任,还肩负起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除此之外,还要做科研,个别导师甚至还肩负着行政职务。
相较于其他学科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往往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各位导师被各种力量、各种任务长时间地拉扯,难免会忽视对研究生的管理与教育。
第二,师生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教育即交往”现如今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比较流行且深刻的论题。
毫无疑问,师生间沟通的有无以及效率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
硕士是处于本科与博士之间过渡的学习阶段,导师的沟通对于该阶段学生的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若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导师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与实际需要,同时学生难以从导师处及时有效地了解现阶段所应掌握的各项技能与方法,难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及学习目标。
当前,导师与硕士生之间尚未建立及时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培养的一大问题,也是所有学科硕士生培养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2.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丰富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是文科硕士生进行学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受到研究生持续扩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考试难度相对较小等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日益成为跨考生的热门选择。
为了适应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需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吸纳各领域的学生,以期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军的队伍。
虽然跨考生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但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复杂,在本科阶段并未经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其次,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能力较弱。
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单一,存在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成绩对于学生的意义过于重大,大学相对于初高中,学习环境较为宽松,一部分学生容易放松对学习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硕士生的要求极高,既需要掌握扎实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又需熟悉学科国内外重要经典文献。
除此以外,还对道德修养、学术研究方法、社会研究调查能力作出了要求。
如果该学科硕士生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能力较弱,那么将与国家对于该领域的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再次,缺乏理论自信。
从根本上来说,理论自信就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认同、坚定信仰和坚定信念。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硕士生来说,坚持理论自信是必备理论素养。
3.培养模式滞后
对于培养模式的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概念。
总结来看,培养模式是基于目标、方式、体系、过程以及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等综合性要素所组成的一种具有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系统。
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在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大重要因素。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来说,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对于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一部分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与策略,善用备受学生们喜爱的多媒体形式、慕课形式以及小组讨论等,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但在马克思
主义理论硕士生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导师的教课方式陈旧,未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到实践层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硕士生学习效果。
其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内容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对象,是学生汲取营养的重要载体。
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
当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课程设置总体上符合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要求,但也存在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的不规范现象。
其三,考核评价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高校确定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培养质量意识大大加强。
培养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检验研究生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标准。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集中于成绩与毕业论文,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暂时缺位。
除此之外,各高校也普遍存在着“严进宽出”的培养现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囊括其中。
由于历史、制度以及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在培養研究生的过程中淘汰机制未能有效建立。
二、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培养问题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缺位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跨考生比例很大,主要应归咎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缺位。
生源多元化无疑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的培养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除此之外,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认知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咎于此。
除此之外,不严格的招生与复试制度也是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队伍鱼龙混杂现象的重要原因。
2.导师考核评聘机制不健全
导师考核机制中缺乏对于指导学生工作的考察。
在高校,导师既要从事科研与本科教学,又要兼顾指导硕士研究生,为国家培养理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的重任。
但是,不少高校现行的导师考核中过于强调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而未能较好地考虑到导师指导学生的质量好坏与在实际学生工作中付出的心血多少。
导师作为社会人、经济人,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条件下,必然会秉承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优先进行自身的学术研究,很容易忽视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
3.培养环境与培养条件的因素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环境和条件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
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而言,对于培养条件与资源的要求与其他专业的硕士生来说相对更高一些。
目前不少工科与理科学校为适应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需要,也纷纷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致力于培养相关人才,初心虽好,但其培养环境与条件却远远落后于学科发展的步伐。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养单位与培养人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不强,造成了某种程度上对于学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学生学术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国际之间的交流活动数
量相对较少,各大高校学生交流的平台尚未建立。
学校内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与学术活动相对质量不高,数量较少。
很多报告会理论性较强,缺乏实际应用性。
第三,学校、院内以及导师对于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支持力度不高。
很多硕士生自行参加的学术活动有时未能得到相应的经费支持。
长此以往,弱化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减损了学生对学院以及导师的满意度。
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培养水平的对策
1.建设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高端教育,是培养较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
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的培养为新时代的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培养人,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因此,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较强的导师队伍对学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与管理水平。
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
为了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与管理水平,可经常组织召开相关方面的交流会与讲座,加强导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其能力不断提高。
同时要健全导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严格的导师考核评价制度是约束导师的一个重要方法。
考核评价机制的科学化与常态化有利于规范导师行为,提高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首先,要设置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
考核评价指标的设置既要包括导师的学术与科研能力,又要囊括导师对学生的日常指导与管理工作。
其次,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
考核评价主体除相关单位外,也要将指导学生对导师指导工作满意度纳入评价之内,作为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参考。
再次,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
目前高校的导师队伍固化严重,因此,退出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对于只注重学术科研、不注重学生培养的导师,应视情节轻重取消其导师资格。
2.加强学生队伍建設
加强学生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就是严把招生质量关。
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缺失的影响,不少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在招生过程中,由于相关专业学生数量较少,会将一部分跨考生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队伍中来。
因此,我们要提高招生质量,将真正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积极、信仰坚定的青年人选拔出来,再通过各方面培养教育,使之成为真正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招生工作中要做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招收宣传工作,尽最大可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和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动员起来,提高学科影响力,为招生工作提供一个生源基础。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健全硕士生的激励机制。
当前硕士生队伍中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懈怠、不思进取的不良心理。
受不良心理的影响,他们容易放松自我要求,消极应付学习与考试。
这部分群体虽然仅仅是学生队伍中的少数,但是如果对其置之不理,极有可能破坏良好的学习与科研氛围,形成传染。
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规制:其一,完善各类奖助学金制度。
校、院两级要完善其相应的奖助学金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院校奖学金、学生津贴等。
通过正向激励鼓励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硕士生继续专心学术,不断创新。
其二,完善硕士生培养考核制度。
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学生各科学业成绩的考核,并
要加强学生科研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以及毕业答辩等各个阶段的考核。
同时要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
当前不少硕士生的学习观念并未实现有效转换,自我学习、自我培养的学习理念不强。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资源的获取相对于过去容易很多。
如果导师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积极规范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料,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不小的帮助。
同时要帮助学生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经常组织讨论,倡导经典著作研读。
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使其在同学群体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不断深化学生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意识。
3.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
相较于本科,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因此课程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全面性。
首先课程设置要全面。
既要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程,又要包涵实践性课程。
既要注重理论性课程的全面性,又要兼顾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其次,课程设置要具有前沿性。
积极开展高校间的课程交流,促使权威教授开设学术前沿讲座,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
再次,深化研究生课程建设,培养单位要担负起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多元的课程设置,加强对课程体系的短期以及长期规划,更要积极搭建学校内部相关专业课程共建共享。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课程共享合作,共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不断普及,信息的传播与获取的便捷程度也越来越高,学生可以掌握的信息与资源越来越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显得落后而又单一。
所以,教育方法的革新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当然,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并非与摒弃传统划等号。
教学方法只是为课程效果服务的一种手段,无论是运用传统教学法、还是运用现代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堂相较于其他学科,理论性强,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无疑会助益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健全评价与管理制度。
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在培养的全过程有秩序有章法,各高校的培养单位必须加快评价与管理制度的建立,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
要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导师管理、学生管理。
通过对学生与导师双方面的管理,能够有效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评价制度,一方面考核与评价老师,一方面考核与评价学生。
导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管理质量几个维度来进行。
学生则主要通过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考察。
近年来,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中仍旧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只要各培养单位继续努力,坚持全方位严格把控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定能为国家培养一支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军。
参考文献:
[1]刘武根.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75-79.
[2]周月华,王建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25次学科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3(2):178-182.
[3]隋牧蓉,卢黎歌.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研马”“信马”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2(3):144-155.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