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分化与整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社会的诸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矛盾。
社会矛盾贯穿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
(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找到矛盾”的说法,是辩证法不彻底的说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指各种社会矛盾的双方处于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损的状态。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例如哲学
研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的矛盾;经济学研究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投入与产出、生产与
整合科学专业认识
整合科学专业认识
引言
整合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旨在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科学发展。在当今的知识爆炸和学科分化的背景下,整合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将介绍整合科学的定义、目标、方法以及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定义和目标
整合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建立学科之间的桥梁和综合的研究框架,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其目标是实现学科之间的协同与沟通,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创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方法
整合科学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和协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概念整合:整合科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建立跨学科的共同语言和理解。 2. 方法整合:整合科学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综合运用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科学认识。 3. 数据整合:整合科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构建综合的数据模型和分析框架。 4. 模型整合:整合科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模型和理论,建立跨学科的模型体系,对复杂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
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整合科学在科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 促进科学交流与合作:整合科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更加开放、多元的学术环境。 2. 推动科学突破与创新:整合科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了科学的突破和创新。 3. 解决复杂问题:整合科学能够应对复杂问题,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供全面、深入的解决方案。 4. 培养综合科学人才:整合科学培养了具备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科学人才,拓宽了科学人才的知识和视野。
自然辩证法论文模板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模板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自然辩证法论文模板,欢迎大家浏览。
一、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现状扫描
1.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过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时代性不足。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等5个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偏重于经典理论的阐释,对于科学与伦理关系的探讨、思维方式演进规律的探寻等时代焦点性问题至多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深入分析。二是课堂规模超大。由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从1980年的每年不足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3.9万左右,而师资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这造成现在高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班级一般都在150人以上,甚至200人以上。其直接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工作量大,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提高,追踪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二是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院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到课率低。不少研究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是为了获得学位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由于其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性,这导致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错误地认为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并不重要,专业课程才是学习的重点和核心;由于研究生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研究生到课率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即使有部分课堂学生到课率较高,但吸引学生的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所展现出的幽默感或讲述的有趣故事,教师表演的色彩远大于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
从“体育理论”到“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学科分化与整合的思考
2020年(第10卷)第32期
体育前沿①作者简介:谢亚萍(1995,8—),女,汉族,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DOI:10.16655/ki.2095-2813.2001-5651-6636
从“体育理论”到“体育人文社会学”①
——对学科分化与整合的思考
谢亚萍 张铎 王树伟(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提倡教育改革,体育学科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肩负新任务,迎接新挑战。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不再局限于人才的文化成绩,更加重视人才的身体素质与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在此情况下,体育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运动本身与体育理论本身,要结合课程发展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科进行整合与分化,确保体育课程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体育理论 体育人文社会学 学科分化 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11(b)-0001-03
From "Sports Theory" to "Sports Humanities Sociology"—— Reflections
on the Division and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XIE Yaping ZHANG Duo WANG Shuwei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Province, 730070 China)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育学原理》 20 年人 民出版社版《 和 01 现代思想政治教 育学 》 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 的。
收 稿 日期 :0 1 0 —0 2 1- 8 1 作者简介 : 杨增 岽(9 2 , 云南玉溪人 , 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18 一)男, 北 法学博士
第2 7卷
第5 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I e l gc la d Poi c lEd c to s ac d oo ia n l ia u ain Re e r h t
V0 -7 l No5 2 . 0c . 0 1 t 2 1
21 年 1 01 0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 究的回顾 与思考
、
思想 政治 教 育学原 理研 究的 文献概 况
自 18 年 思想政 治教育 专业正 式创立 以来 , 94 学
界对 其基础理 论 已经进行 了 2 0多年 的辛勤 探索 , 出 版 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教材也多达数十种。18 96
学原理 的研 究越来越 形成 了带有 普遍共识 性 的观点 和结论 , 这一过程本身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断 凝练 、 总结 、 归纳 、 提升 的过程 。甚至于后续形成 的大
成一体 , 不可割离 。
在 中国 国家 图书馆 网站 以 “ 思想政 治教 育学原 理” 为题名检索专 著 , 共有 1 条 记 录 , 7 最早 的专 著 出
哲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方法创新
一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 化 : 学发 展 的基 本 过 程 哲
分化 作 为知 识 与学 科发 展 的一 种重 要 机 制 ,既是 人 类知 识 演 进 的一 种 必然 趋 势 , 是知识 增长 与学科发 展 的重要动力 。哲学作 为一 门学科 的形成 与发展 , 某种 也 在 意 义上 就是 其 他学科 知 识从 哲 学 中分 离 出来 的过 程 : 仅如 此 , 学 本身 也 不再 浑 不 哲 然一体 。 而是 分化为 相对独 立 的诸 哲学分 支学科 。可 以认 为 , 以分化 为基调 的知识 成
1 2・ 7
・
哲 学 学 科 的分 化 、 合 与 方 法 创 新 整
的进步 以及 与 自然 科学 的逐渐 分离 才 形成 的 , 知 识分 化 的产 物 。也 正 是 在这 一 意 是 义 上 , 因斯 坦 曾经说 , 学是 其他 一切 学科 之母 , 生育 并抚 养 了其他 学科 。 爱 哲 它 1 7世 纪 以来 , 是 天文学 、 先 力学 、 理学 、 学 、 物学 等各 门具 体 自然 科学 逐 渐 物 化 生 从 哲学 中分 化 出来 , 建立 起 了各 自独 立 的学 科 范式 与 研 究 目标 , 并 开始 了人 类 知识
程进 行分 析后 认 为 :对 于 已经从 自然界 和历 史 中被驱 逐 出去 的哲学来 说 ,要是 还 留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
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基于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
展的深刻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观点。在马克思
主义理论中,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探
讨其基本原理和意义。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区别于资本主
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可以分为初级社会主义和高级社会主
义两个阶段。
二、初级社会主义阶段
初级社会主义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供给阶段。
在这个阶段,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个体经济和其他形式的非公有制经
济存在,但处于国家监管和调节之下。人民共享生产成果,劳动者的
权益得到保护,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也在进行中。
三、高级社会主义阶段
高级社会主义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富裕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公有制完全主导经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消失。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已经完成,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经济、文化
和社会福利。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先进,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
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四、基本原理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
分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一划分不仅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验证。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充分考虑了资本主义遗留问题和社会主
义过渡时期的复杂性,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和指导。
试论西方分配理论的分化与整合
试论西方分配理论的分化与整合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三位一体”公式边际生产力剩余价值论
论文摘要:分配理论起源甚早,文章从古典分配理论开始,分析了分配理论在不同阶段的分化。在分配理论被分化为两大分支并不断有继承人对各分支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像约翰・穆勒这样的经济学家试图对分配理论进行整合,但约翰・穆勒的分配理论却带有折衷性质,是庸俗的理论。
一、古典分配理论的渊源
(一)配第的劳动价值论萌芽和工资、地租理论
在价值理论方面,配第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的价值源泉归于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渊源。配第区分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实际的市场价格,分析了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力的关系,并论述了分工。但在配第的价值理论中,他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
在分配理论方面,配第分析了工资理论和地租理论。在工资理论中,配第把工资归结为必要劳动,而把剩余劳动看作是社会收人的源泉。他认为工资应当等于工人最低限度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如果对工人支付的工资超过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对社会来说就会造成收人的损失。在地租理论中,他认为地租就是农产品价值扣除生产资料价值和工人工资之后的余额,他考察了级差地租问题,提出了有关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一是同等肥沃的土地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二是相同位置的土地肥力不同以及同一土地因追加投资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在配第的地租理论中其实已经表达了对剩余价值性质的看法。
(二)斯密价值理论的矛盾以及相应的分配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价值理论与收人分配理论。
马克思与卢曼:市民社会的分化与整合
系和现 实事 物 。他提 到 , “ 市 民社 会 这 一 名 称 始 终 标 志 着 直接 从 生产 和 交往 中发 展起 来 的 社会 组 织 . 这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5 一 O 1
作者简 介 : 何珍 ,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博 士研究生 , 从 事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
基 本 的 社 会 事 实
关 键词 : 市民: 社会 分化 ; 整合 ; 信 任
中图分类 号 : B 0 - 0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2 6 0 X( 2 0 1 5 ) 0 4 —0 0 3 1 —0 5
马 克 思 认 为 .构 成 唯 物 史 观 的 第 一 个 前 提 无 疑 是 有 生 命 的个 人 的 存 在 . 因 而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出 发 点“ 不 是 教条 。 而 是 一些 现 实 的个 人 . 是 他 们 的 活 动 和 他们 的物质 生活 条件 。” Ⅲ ( P 6 7 ) 因而全 部 社会 变化 的 原 因 便 不 能 到 人 们 的 观 念 中去 寻 找 .而 应 该 到 现
克思 是 如何看 待 国家 和市 民社会 这两 个范 畴 的呢? 马 克 思 在 批 判 属 于 青 年 黑 格 尔 派 的 鲍 威 尔 兄 弟 等人 时便 指 出 . 市 民社 会 实 际 上 就 是 资 产 阶 级 社 会 。 随 着 马 克 思 对 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的 深 入 .他 逐 渐 认 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2021年1月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21第42卷第1期Journal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2No.1
D0I:10.16601/ki.issn2096-7349.2021.01.010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邢鹏飞,聂丹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大学的本质职能是人才培养,其根和本在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广泛设置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社会职业变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经历了4次创办热潮,分别是:以政治教育专业为核心的创办热潮(1949—1977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和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为核心的创办热潮(1978—1997年),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核心的创办热潮(1998—2016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为核心的创办热潮(2017年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发展呈现鲜明的特点,实现了专业地位从“师范”到“领航”发展,专业水平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提升发展,专业体系从专业微观到学科宏观发展,专业特色从专业分化到专业整合发展。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建设,应实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实现专业特色发展,实现专业分化与整合发展,实现专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发展。
在学科分化与整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在学科分化与整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马克思主义范式分化出三种具体解释模式,“第二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重蹈了“实证科学范式”与“新形而上学范式”的覆辙,而“苏联马克思主义解释模式”更是退回到前科学的“旧形而上学范式”。作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演化过程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是,在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整合成为当今方法论“显学”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科分化与整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将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同充分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统一起来。
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其产生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文化前提,也有着直接的科学背景。
恩格斯曾反复强调,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这在其《反杜林论》的“概论”和《费尔巴哈论》的“第四章”以及未完成的《自然辩证法》手稿中都有详细的表述。他认为,19世纪30-40年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提出了需求,要求“两个取代”——用唯物论取代唯心论,用辩证法取代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这种变革提供了条件。为此,他回顾了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史。自然科学最初是在哲学中孕育的,在古代只有三门出现萌芽,即数学、力学、天文学。自然科学真正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是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用“漫画”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三个阶段: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恩格斯的比喻),从理论方面为独立的自然科学奠定了理论形式,从内容上说,确立了天上的物理学。接着,是伽利略,在方法上,他确定了自然科学的实验原则,在理论内容上确立了地上的物理学。到了17世纪,牛顿将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把天上的物理学和地上的物理学统一起来,创立起经典物理学的完整体系。牛顿经典物理学的创立,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形成,后来其他自然科学都是仿照它来建立的。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准则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精心整理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
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从社会整体与其
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
地考察社会的一会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
方法、历
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
会的锐利
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
是人
基本方法
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石主流,
法的主要
内容。
会,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
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
盾分析方
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
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
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
的具体实
施是供可能;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第四章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一、学术背景
1、生平与著述
Daniel Bell, 1919年生于纽约犹太移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1952-1969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69—在哈佛大学任教 曾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2000年委员会”主席 主要学术著作: 《意识形态的终结》1951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6 《蜿蜒之路》1980
差异、矛盾、冲突、变化、过程、历史感;
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心理扭曲、精神直观与生活世界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索绪尔的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德里达的拆构主义
二、理性的疯狂
1、疯狂是文明的产物
A.“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疯狂是作为一种美学现象或正常现 象出现在社会领域中”;
3、关于两级结构的双重解读 (double reading)或二元解读
① 社会物理学对初级客观性结构的解读 特点: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决定性 代表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 缺失: a.把人类建构的社会结构物化 b.把人类看成初级结构的承受者或执行者 c.忽视了人在社会过程中的主观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 20世纪30、40年代开始的中国社会学边缘化 80年代中国社会学边缘化的继续
2、当代西方社会学超越边缘化的努力
国际贸易-第三单元-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工、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
第六节 贸易条件
一、净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 之比。
其计算方法是: N=(PX/PM)·100%
式中:N—净贸易条件 PX—出口价格指数 PM—进口价格指数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六大特点:
1. 机器大工业是国际分工形成的物质 基础。
(1)机器的运用,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 产和消费超越国界,国际分工成为必然。
2. 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 间的分工。
3. 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
4. 促使分工形成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一)国际分工的发展速度影响国 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1. 国际分工为国际贸易提供交换的物 质基础
2. 国际分工的优越性会吸引各国主动参 与国际贸易
3.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地区结构影响 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
处于国际分工中心的国家或地区总 是国际贸易流向密集的地方。
(三)国际分工形式影响国际贸易 的商品结构和流向
第三,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生产的国 际化和专业化。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06.新闻传播学_学科的分化_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陈力丹
内容摘要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三方面的概述。文章认为,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偶然性。要求传播学 本土化 ,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 划清界限 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但其实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 议程设置论 、 公共领域 等)一到中国就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些关于新闻学的研究话题,现在已经被 整合 为传播学的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传播真实问题。在方法论上,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 历史 哲学的思维方式与 科学方法论 思维方式的结合。
关键词 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新闻传播学的分化
1690年3月5日,德国莱比锡大学经答辩通过了博士学位申请人托拜厄斯 波伊瑟(T obias Peucer)写的论文 关于新闻报道 (D e relationib us novellis)。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他的导师为瑞申堡(L Ada m R eche nberg)教授,后来是莱比锡大学校长。这篇拉丁文论文从29个方面对新闻报道的形式、动机和方法进行了历史概览和分析,展现了17世纪处于研究萌芽期的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之一,即报纸以及新闻作为公共话语的兴起。
然而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则是200年后的事情。17 18世纪世界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颇为缓慢,因而新闻学难以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只有少数人就新闻传播业写过文章。工业革命的兴起、通讯社的出现、电报的使用、国民教育的普及、知识税的废除等等新情况的出现,使得欧美的新闻传播业得以在19世纪中叶以后急遽膨胀,报纸成为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马克思语)。 此种情形下,对于新闻传播业的研究自然被提上日程。因而,19世纪末首先在德国、瑞士的大学里开设了新闻学(又译 报学 )课程。20世纪初,美国的大学设置新闻学院,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得以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其理论思想体系是由德国哲学家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19
世纪时期的欧洲产生,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而今天,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处理当代社会问题
和探索社会发展方向上。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强调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阶级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
为核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自然规律的产物,而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社会
存在着无数的阶级对立和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
要动力,也是历史的主要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其理论和方法
被应用于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尤其在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不平等与阶级分化问题
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着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关注
社会的阶级划分和不平等现象,并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方案。通
过政府的干预和改革,马克思主义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解决不平等问
题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2. 全球资本主义与发展不平衡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增加。然而,全球化带来了发展不平衡和资源不均等的问题。马克思主
义关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国际经济秩序,并提供了对于全球发展
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
3.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 大约经过9年的时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 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推动学科学者素质的提 高、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学科学术方法的集聚、 学科制度规范的形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 这些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科建设的优势。以 此为基础,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 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 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 教育”二级学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这实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原先“马 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整合的进 一步发展。
一、学术渊源:分科性研究与整合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 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适应实践发 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科学的思想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 思维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它反映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说
2010年第11期(总第143期)
17 ・_-‘--・-_
I
万方数据
始,到列宁完成(-q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 成部分》,他们并没有刻意地把马克思主义分成三 大组成部分,但是,人们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 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 为把这三个分科性的研究整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整体研究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要求从整体上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正如列宁所说:“它完 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 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 的完整的世界观。”[1itP30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于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合,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 分科性研究的整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这 和马克思理论分析的思想路线与逻辑主线具有高 度统一性有关。如果说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 放全人类是马克思一生致力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运行规律探索、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话, 那么,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成为马克思 进行理论分析、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的逻辑主 线。思想路线和逻辑主线是高度统一的,没有思想 路线,就不可能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逻 辑主线;反过来,逻辑主线又是为思想路线服务的, 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为人的解放、人类的 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合性研 究并不排斥分科性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研究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整合性研究的内容基础,没有马克思 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分科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整合性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我们 也看到,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它所包含的内容远 远不止这三大组成部分,还涉及了社会学、历史学、 文艺学、新闻学等内容,然而,三大组成部分的内 容是其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最具有实质性的内 容,它们由此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性研究、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的主体内容。
二、学科渊源:对不同专业 或学科整合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对1997年设立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二级学科
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思
—坚-』20lO年第ll期(总第143期)
万方数据
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 工作的理论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运 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了大量的卓有 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在保证党的各项方 针政策贯彻落实和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上,确 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当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进入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 军民、干部中得到开展,而且高校对青年学生的思 想政治教育也摆到了重要位置。到20世纪80年代 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问题的讨论,促进 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随后,教育部 增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代码为0804),培养大 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研究生等各种层次的 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自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确立了学科与专业的理论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直接推动 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 形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及其 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科积累和优势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要求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学科 进行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 级学科正是这一整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是整合的依 据。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行教育的任务,才能达到帮助人们树立为人民谋 利益、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价值观和努力学习、勤 奋劳动、勇于创造的人生观的目的。显然,思想政 治教育所需要的科学的世界观、明确的政治方向和 崇高的人生目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 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另一方面,马 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又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 育才能入耳、入脑、入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 目标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实现。思想 政治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 加贴近人们的现实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 加生动,更富有实效性,促发人们自觉地去接受马 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97年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隶属于法学门类,是
三、学科内容:专业细分与整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并把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马 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 想政治教育六个二级学科。因此,在学科内容方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有着较为明确细化的专 业分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主要研究马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 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按照其逻辑层次和科学内 容,大体上可划分为文献依据研究、理论体系研究、 现实价值研究、思潮比较研究和理论教育研究五个 方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主要开展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思想的研究,开展通史、专题史、阶段史、传 播史等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 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国 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主要研究冷战结束后的国 外马克思主义、国外无产阶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 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亚洲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社 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分化与整合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学科分பைடு நூலகம்与整合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也体
现了学科分化与整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二是在学术渊源上,它是对马克思 主义理论分科性研究的整合;二是在学科渊源上,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
在学科层级上的提升和内涵方面的拓展,而“马克 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则是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不同专业或 学科的整合。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 级学科是对不同专业或学科整合的进一步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 就有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和既一脉相 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就我国而言,有了马克思主 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就有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 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是其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 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只是在全党范围内进行,各级党校肩负 起了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 随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 由全党范围发展到全困范围,就由在各级党校的教 育发展到高等院校的教育。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 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各种现实问题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日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育是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 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在马克 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传播、教授、学习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 务,不只是在于教育者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 论,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必须把自己研究和掌握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教给受教育者,使他们能够树立起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共产主义的 信念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这种教育活动中 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 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20世纪80年代 末90年代初,虽然开始培养研究生,但并没有形 成独立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在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社 会实践活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推动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始,到开展党的工作把领导 工人运动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就积极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
级学科为基础对不同专业或学科整合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在学科内容上,它是在六个二级学科有 着各自较为明确细化的专业分工基础上的有机整体;四是在学科与课程上,它既是对思想政治理 论课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的历史演化的反映,也进一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起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11-0017.05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是 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变革,一方面学科 分工的脚步加剧,另一方面则不断出现重新整合、 跨领域的新兴学科。学科的分化与整合也是一个辩 证发展过程,随着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学科在不 断细分中整合,在整合中细分,分化与整合相互渗 透,形成一个研究更深入、更具有综合性的学科体 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学科设立的时间虽然 不长,但综观这一学科设立的基础和它近五年的发 展,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与其他学科一样 有着分化与整合的过程,既表现为学科分化与整合 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也体现了学科分化与整合的 辩证发展关系。
明了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 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 武器。它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说明了它是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 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 品质。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本上是按照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分 门别类地开展的,这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逻 辑发展进程有关。马克思在大学期间选择的是法律 专业,后来又把研究的兴趣集中在历史和哲学方 面,特别是集中在哲学研究上,并把研究哲学作为 研究法学的重要基础。从马克思的思想逻辑进程来 看,当他实现了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 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就以分析实现 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问题为思想宗旨。 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使他有可能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解剖,发现了剩余价值, 并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自己毕生 追求的事业。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这一分析过程 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和科学 社会主义思想。尽管从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开
2010年第ll期(总第143期)—坚_j
万方数据
题研究”学科主要研究中国人民在中国近现代历史 发展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 革的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研究中国共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共 产党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思 想政治教育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想政治教 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追踪等。 六个二级学科虽然有着各自较为明确细化的 专业分工,但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 构成内容在研究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是研究马 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运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 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 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毗‘将 理论研究同解析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 来。”吲因此,六个二级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支撑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 级学科的发展。六个二级学科的整合构成马克思主 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 理论的地位,为其他五个二级学科实现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历史、现实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 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 治教育这五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第二,前 四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 构成了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作为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与历史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 了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近现代史基 本问题、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问题上的研究去 向。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 级学科,都以文本研究与历史、现实结合的研究方 式,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 命力的根本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