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决定了“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
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及方法论汇总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及方法论汇总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原因和结果原理:(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4)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5)原因与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方法论: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本质和现象原理:(1)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有区别的: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表面、外部的东西,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关于“两个必然”的哲学思考: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关键 词 :两 个必 然 ;哲 学 ;思考
中 图 分 类 号 : D l 66 文 献 标 识 码 :A
“ 个 必 然 ” 既 资 本 主 义 必 然 灭 亡 , 社 会 主 义 两 必 然 胜 利 ,这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不 可 动 摇 的 基 本 原 理 。
页 ,举 行 公 开 投 票 ,选 出 千 年 最 伟 大 最 有 影 响 的 思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客 观 真 理 , 其 客 观 性 ,是 马 克 思 恩格 斯 在对 资本 主 义再 生 产过 程及 其 基本 矛 盾进行 客 观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得 出 的 正 确 认 识 ,是 客 观 真 理 。
制 的经 济基 础 没 有 变 。 资 本社 会 化 和 股 权 分 散 化 ,
关于 “ 两个 必 然 ”的 科 学结 论 。科 学社 会 主义 专 家
喻 权 域 同 志 批 评 这 种 “ 思 想 ” “ 潮 ” 时 说 : 新 、 新
性 。当代 资本 主 义不 管 发生 多 么 大 的 变化 ,只要 资 本 主义再 生 产过 程 、资 本 主 义生 产 的性 质 及其 基 本
相 当长的 历 史 时期 ,况且 在 当代世 界 “ 强社 弱” 的 态 势 下 , “ 资 两个 必 然” 的 实现 又 是 曲折 的
因 此 , 当 代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在 继 续 注 意 防 “ ” 左 ,深 化 改 革 开 放 的 同 时 ,还 要 随 时 警 惕 “ ” 警 右 , 惕 资 本 主 义 的 暂 时性 复 辟 ,采 取 各 种 有 效措 施 , 消 除 现 实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存 在 的 资 本 主 义 复 辟 的 各
统 一 , 其 目的 仍 然 是 追 逐 高 额 利 润 。 义 的新 变化 ,正确 认识 “ 两个 必 然 ” 的科学 性 ,就必 须 要 坚持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的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经远离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恰恰是非 1 的、1.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教条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可以从内容和历史使命两个方对着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大举压境,不仅没有坚持马克思面来回答。
首先,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主义,反而在“新思维”的指导下,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侧面论位和指导作用,这才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的真正原因。
证和解决共同理论主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其 3.问: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吗?还有没有别的标中辩证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理答: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论观点。
两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一标准,不存在其它的标准。
当然,这并不排斥人类理性和逻辑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可是,逻辑证明尽管重要,内容,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
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结论,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仍然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与科学性。
逻辑证明是实践的基本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检验的必要补充,却不能代替实践检验,也不能脱离实践单独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行。
具体的实践有局限性,实践检验认识只能是一个过程,无限理论验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指向,马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二重性”学理分析--兼析马克思“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思想的现实合理性
克 思 的“ 个 必然 ” 两 个 决 不 ” 思 想具 有 现 实 的 合理 性 。这 个结 论 对 于 澄 清 当前 两个 典 型 的 对 社会 主义 前 景 认 识 的 误 区, 而 两 和“ 的 从
维普资讯
20 0 6年 4月
中共 长 春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Apr, 0 . 20 6
第 2期( 总第 9 7期)
J u a f te P r co lo P o hn cu nc a o i e o r l h at S h o f C C f C agh n Mu i pl n o y i C mm t e t
坚 定 人们 的社 会 主 义理 想信 念 。
[ 关
键
词] 克思主义; “ 马 两个 必 然 ” “ 个决 不 ” ; 两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o8 86 (o6 0 — 0 3 0 10 — 46 2 0 )2 0 0 — 2
马 克 思 0t到 : 生 产 以 及 随 生 产 而 来 的 产 品 交 换 : “ 是 一 切 社 会 制 度 的 基 础 ; 在 每 个 历 史 地 出 现 的 社 会 中 , 品 分 配 以 及 和 它 相 伴 随 的 社 会 之 划 分 为 阶级 或 产 等 级 , 由 生 产 什 / 怎 样 生 产 以 及 怎 样 交 换 产 品 来 是 z ,、 决 定 的 。 所 以 一 切 社 会 变 迁 和 政 治 变 革 的 终 极 原 因 , 不 应 当在 人 们 的 头 脑 中 , 人 们 对 永 恒 的 真 理 和 正 义 在 的 日益 增 进 的 认 识 中 去 寻 找 , 应 当 在 生 产 方 式 和 交 而 换 方 式 的 变 更 中 去 寻 找 ; 应 当 在 有 关 的 时 代 的 哲 学 不 中 去 寻 找 , 应 当 在 有 关 的 时 代 的 经 济 学 中 去 寻 找 。” 而 嘲㈣ 不 难 看 出 : 我 们 判 断 这 样 一 个 变 革 时 代 也 不 能 “ 以 它 的 意 识 为 根 据 ; 反 , 个 意 识 必 须 从 物 质 生 活 相 这 的 矛 盾 中 , 社 会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之 间 的 现 存 冲 突 从 去 解 释 。” 当然 , 着 时 代 的 演 进 , 类 的 文 化 、 随 人 心 理 、 质 、 学 技 术 、 算 机 等 都 成 为 推 动 时 代 发 展 的 素 科 计 动 力 。但 总 的 来 说 , 克 思 主 义 时 代 观 的 动 力 系 统 体 马 现 着 根 本 动 力 和 多 种 动 力 的 有 机 结 合 , 们 在 强 调 根 我 本 动 力 推 动 时 代 进 步 的 同 时 , 不 可 以 忽 略 其 它 诸 动 也 力 的 作 用 , 看 不 到 社 会 动 力 诸 要 素 自 身 的 发 展 和 提 “ 高 , 不 到 社 会 动 力 诸 要 素 相 互 关 系 和 相 互 作 用 程 度 看 的 日益 发 展 和 完 善 , 就 不 可 能 真 正 理 解 社 会 由 低 级 也 向 高 级 的 前 进 动 力 。 ” P 嘲(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一 部分人对 “ 两 个 必 然 ”和 列 宁 的 预 言 它 变 成 了束 缚 生 产 的 桎 梏 ,它 必 须 被 炸 因此 , “ 两 个 决 不 会 ”是 “ 两个 必然 ”
毁,它 已经被 炸毁 了。”生产 力和生产 实现 的前提条件 , “ 两个必然 ”是 “ 两 产 生了质疑 ,是 “ 两个必然 ”过时 了, 关系的矛盾 ,推动 着新 旧社会 形态的更 个决不会 ”发展 的最终结果 。 还 是资本主义制度 的弊端还 没有 完全暴
替 。 因 为 资 产 阶 级 的 生 产 关 系 已经 太 狭 “ 两 个 必 然 ” 说 明 社 会 主 义 代 替 露 ,尚有 其存 在 的余 地 呢 ,所 以认 清 资本
一
、
的理 论 依 据
斗 争 不 可 避 免 , 资 本 主 义 生产 出 它 自身 础 上 , 如 果 没 有 生 产 力 的充 分 发 展 就 没
马克思 、恩格斯不仅提 出了 “ 两个 的掘墓人 ,资本 主义必然 灭亡,社会主 有 社会 主义 的到来。总之 , “ 两个必然 ” 必 然 ” 的 论 断 ,而 且对 这 一 论 断 进 行 了 义 必 然 胜 利 。 和 “ 两 个 决 不会 ” 是 辩 证 统 一 的 ,不 能 论证 。主要包括两个 层面:一是从 资本 主义社会 的阶级矛盾加 以论证 。 二、 “ 两个必然 ”与 “ 两个绝不会 ” 把二者分裂 开来,这样 我们 才能更加 全
斯在这部 巨著 中提 出了 “ 两个必然 ”的 级没有生产 资料 ,大 部分生产 资料掌握 即新的更高形式 的生产关系所 依赖 的物 论断 , “ 资产 阶级 的灭 亡和无产阶级 的 在少数资产 阶级手 中,无产 阶级除 了 自 质 存在条件 ,包 括新的 生产 力和代表 新 胜利 是同样不 可避免 的。”虽然 1 6 0多 己的劳动力外 一无所有 ,这就 使无产阶 生产力 的阶 级,只有在 旧的社会形态 中 年过去 了,回首看世界 社会 主义 的发展 级成为真正革命 的阶级 。无产 阶级只有 发 展并趋于成 熟时 ,才会 出现 更高 的经 和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 ,我们 发现马克 思 废 除全部现存 的 占有方式 、消灭资本主 济 社会形态 。这 是从无产阶 级与资产 阶 主义经久不衰 ,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 义私有制 ,才 能获得生产 资料 ,改善 自 级的矛盾进 行揭 示的。 无产 阶级 实现 “ 两 《 共产党宣言》中 “ 两个必然 ” 己的生活条件 ,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 的 个 必然 ”是 建立在生产 力充分发展 的基
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联系区别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到底还有没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摘要:恩格斯说所:“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茂芜杂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唯物唯心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
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二: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同样体现在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因而它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5/4(打钩)班期末考试论文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就是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系统,在旧社会形态的胞胎里成熟以前也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联系和区别“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分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数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
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制1度到底还有没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浅谈对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认识 涂世彦
浅谈对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认识“两个必然”指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
它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并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则是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两个必然”在理论上的深化。
它既是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科学结论,又是当时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如果说“两个必然”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两个决不会”则为这种趋势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它们的密切关系第一表现在,“两个必然”是社会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两个绝不会”的逻辑结论。
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社会运动的规律表明更先进的社会制度会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对于马克思自己的“两个必然”的说明他基本观点是“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笔记)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如何讲授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
36
力发展的要求,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 自身范围内对生产关系
进行 了多方面的调整与变革 + 主要体 现在产权 关系上 以股权
社会化 为特征的股份制 经济 的普遍 发展使 资本 所有权 出现
于生产资料私人 占有 。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的发 展又要受到
资本 的价值增值这个规定性的种种 限制 。 的生产和积累 资本
利可 图的 。第三 。 阶级结 构上 , 马克思所 预言 的葫芦 型 在 与
发展 ( 即中间阶级越来越少 。 社会朝两级分化 , 工人这一 极又
必然造成两极对立, 即一方是少数人不断积累财富, 一方是
要 : 资本主 义的许 多新 变化 以及社 会主义在世界 范围 内的暂 时困境, 当代 使部 分 大学生在 思想上对 马克思的“ 两个
必然” 理论感到困惑和不解, 以至于产生一些错误认识。因此, 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和判断当代资本主义发展
的历史进程,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 两个必然” 理语的逻辑思路, 对于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生观、 人 价值
论。 使学生心悦诚服地信服、 接受这个理论, 才能使学生坚定
社会 主义信念 , 树立科学 的世 界观 、 人生 观 、 价值 观 。本文为
使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 , 即经济持续 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济发展的波动越来 越小. 问隔的时问越来越长。生产力的发展有了新的容纳空
了社会化的趋势。私人资本不仅发展为社会资本, 而且社会
两个必然科学论断
两个必然科学论断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一科学论断是基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不可调和的因果逻辑,以及无产阶级有着自身特殊性的因果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直面问题、鞭辟入里地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弊端,在追求利益的驱使下,造成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进而造成生产过剩的“瘟疫”,而这些“瘟疫”必然导致阻碍现有的生产力进一步前进的步伐。
因此,资产阶级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必然会造成资本社会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直到灭亡。
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无产者们会逐渐认识到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两个必然”理论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其实现也需要一定的理论条件和现实条件。
这一科学论断对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国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后思考题答案
【绪论】1.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适用性。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
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吸收的人类的优秀成果。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这些各方面的条件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是一面指引全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石。
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当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然而,判断理论或者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归根到底,从真理角度看,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学生:XXX(XX学院XX级XXXX班,学号XXXXXX)摘要:“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一理论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虽然代替封建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所以资本主义必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客观经济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两个必然”核心科学性客观性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一、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哪里自然科学是用来解释自然的,社会科学是用来解释社会的,自然和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能把客观规律近似地描述出来就是科学,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应用自然科学实现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目的,这样的自然科学就为大家所公认,而在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由于社会本身是人构成的,由于利益关系的不同,在社会改造中利益被剥夺的阶级就不会承认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是真理、是科学,反而会把一些宗教迷信说成是真理,把一些伪理论、伪科学说成理论、科学,反动阶级永远不会承认社会科学真理,社会真理总在进步阶级手里,所谓真理有阶级性,就是这个道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具有其独特的科学性。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为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体,社会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强调从整体和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为我们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前进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对规律性的把握,揭示了历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我们认识历史的方向和走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揭示社会内在的矛盾和规律性,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变革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民主权利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其独特的科学性。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指导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类的幸福与进步。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应性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应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深刻的必然性,其中主要的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条件。
(2)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了理论准备,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于在当代的适应性,我认为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地论述了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弊端的正确道路。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并把哲学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它把唯物论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结合起来,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飞跃,使之成为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并在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发展。
因此它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班级:会计五班
姓名:安晓彤学号:200941736201
课程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评阅成绩:
写作要求: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蒋香凤
日期:2010年 12 月 15 日
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学生:安晓彤
(商学院会计五班,学号200941736201)
摘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但要把这两个必然性变成现实,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
在当今世界发展生产力的两种制度模式中,社会主义更有发展效率,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在确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必须全面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对待当代资本主义新的文明成果。
面对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我们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进一步缩小差距,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关键词:两个必然科学性现实性社会主义
这个学期,我们应学校的要求,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程。
因为我是一名理科生,所以马原对我来说有些陌生。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懂得了很多。
马原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枯燥难懂,反而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虽然那些理论离我们所处年代相差很远,但在当代仍旧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
课下,我也通过阅读各种书刊,对“两个必然”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有了大致了解,更加佩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那个动乱不安的局限的历史背景下,还能拥有如此远见卓识,真不愧为一代伟人。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两个必然”是《共产党宣言》中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就被后人简称为“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的论断提出至今已整整160年了,160年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成为了生机勃勃的实践,同时也经历了重重曲折,而资本主义社会也发生了形式上的显著变化。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两个必然”,如何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而证明“两个必然”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呢?
一、“两个必然”含义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对整个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他们认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此都具有暂时的性质。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二、“两个必然”的客观依据
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学习过,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两个必然”就是这样的规律。
虽然我们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生产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所以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最终走向崩溃一样,在历史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必然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两个必然”就植根于历史过程本身,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本性之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并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而资本形成和增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和实现的过程。
“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剩余劳动的创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
因此,资本作为无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反过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要受到生产必须表现为资本的价值增殖这个规定性的限制。
三、科学性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尖锐起来,最终导致大规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必然要求,这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客观经济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各种社会矛盾趋于缓和;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使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行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教育、科学、文化的进步日新月异,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这些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在现时代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生命活力。
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资产阶级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十河九曲终归海,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其兴亡规律,资本主义也不例外。
资本主义从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四个发展阶段,近四百年的历史。
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特点,但总的趋势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社会化的扩大终究要冲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束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阶段,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
但从20世纪末期开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我们从新闻中也可以了解到许多,具体表现是:政治上,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大国左右主宰世界政局,并充当起世界警察的角色,利用其军事优势称霸全球;经济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来自海外生产经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向全球扩张,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本性的要求,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正是资本为获得最大利润而扩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而不是相反。
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也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把剥削的对象由国内劳动人民扩大到世界劳动人民,资产阶级在扩大剥削对象的同时也扩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也就是壮大了其掘墓人的力量。
四、现实性
当今世界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争发展的世界,二者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和平共处,但迟早要一决胜负。
决定胜负的关键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制度所创
造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率。
面对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我们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进一步缩小差距,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尽管经过50年发展,我们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仍然很大。
至于差距到底还有多大,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五六十年,有人认为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
我认为,差距到底有多大,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看人均收入,还应该看生产力基础。
从人均收入看,确有50年的差距。
但从生产力基础,特别是科技水平看,中国科技发展不平衡,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差距也不平衡,有些科技领域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但也有的领域接近甚至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而且,中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落后地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
我们既要看到差距,又不可过分夸大,否则就会丧失信心。
承认差距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快我们自己的发展。
我们要想赶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最终超过它们,我们的发展速度必须比它们快,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又要充分认识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只要我们掌握这两个基本观点,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拨号才能使认识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才能有足够的精神准备战胜一切压力和困难,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反复,都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依据,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全中国13亿人名齐心协力,便一定可以将我们的祖国母亲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和富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73,第2卷
[2] 殷陪霞.新形势下“两个必然”理论的多视角探析[J].学理论,2010,第8期
[3] 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284
[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