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当代发展与现实解释力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当代课后思考题答案-新

马克思主义当代课后思考题答案-新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思考题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1.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认识当代发展问题的思想前提与理论基础。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于认识当代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以及重大问题,具有哪些当代意义与价值?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

当代发展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极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为把握当代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指引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发展理论,它是把握发展概念基本内涵的理论基础,也是认识当代发展理念、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之中。

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课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头等重大的事情,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

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建设在内的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使中国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自己的发展,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我们所做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

2.人类发展的实践,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保护自然;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要求,又要维护后代人生存发展的有利环境与条件。

针对当代发展的重大问题,谈谈如何理解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历史根据?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作者: 郁建兴[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政府管理系教授,杭州310027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43-55页
主题词: 国家理论;全球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沉寂以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战后实现了复兴,获得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发展。

考察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历史命运、新发展和新议程,可以验证它的当代解释力,推动它在全球化时代的重建和新生。

我们需要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思想结构中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阐发作为政治之终结的国家消亡、人类解放及其条件,阐发马克思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形式,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建制形式,阐发作为社会关系再生产关键环节的意识形态等问题的思想;同时需要认真借鉴和整合社会科学的新理论,积极回应全球化给人类政治组织和政治结构带来的巨大变革,积极参与当前的重大理论争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研究及时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研究及时代启示

第19卷第1期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Vol.19,No.1 2021 年 2 月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 Feb.,202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研究及时代启示何燕(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问题的探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走向了成熟。

他们深受黑格尔国 家学说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开创了新的历史,形成了内涵丰富、鲜明特色的国家理论。

“国家理 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正是这样一种既有丰富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创造,成为了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成果。

国家理论自产生以来,便注定是贯通古今的关键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解 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理论;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45(2021)01-0002-04马克思恩格斯以其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批判和 超越了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 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独特的国家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观和价 值观上的伟大创造,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 初步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新生地。

_、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形成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 思恩格斯的一部经典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们关 于国家理论的阐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历史 条件和现实情况科学发展形成的。

纵观马克思恩格 斯的国家理论,除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与自身的 理性精神,更多来自于哲学家思想的影响。

(一)洛克国家观思想国家理论的萌芽,应当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 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对国家问题的探索开始呈现某 种形态。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通过一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义以及重大作用。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其社会发展理论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尤其当现代社会的发展陷入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纠结当中时,很多学者都回归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对社会发展理论的一般规律观点给予深入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到论证社会合理发展的逻辑和理论。

目前,有不少学者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陈先达教授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即它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它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学说面向当代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例如,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上所说的:“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无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其当代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理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相关概念界定1、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与停滞,倒退相对立;是人们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手段,全面深刻地改革自己生产环境从而导致自己提升的集体行为,社会发展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过程。

从其涵盖的范围来看,可以对之进行狭义的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是指研究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广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研究,还包括了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去历程以及向后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研究。

根据这种理解,发展理论包括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文化学、发展哲学、未来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内容。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和经济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阶级斗争的继续和深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不断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方向发展的过程。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将科学社会主义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中进行考察。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就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通过革命手段实现的。

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来实现社会主义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也不断得到了发展。

下面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讨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1. 理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拓展上。

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导,如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的提出。

2. 实践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上。

苏联、中国、古巴等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教训。

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主要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上。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

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和时代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深入认识,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路径连续性的整体思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把握。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我国的治理现代化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发展历史,借鉴各国治理经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探索而来,既具备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科学性,又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民族性,还具备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能政府集中管理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变了国家工业空白的状况,逐步解决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管理方式相对单一,形成了权力相对集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调控体制,具有显著的全能性特征。

必须辩证地看待全能型政府集中管理体制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张翠吉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与发展,治理成为当代政党和政府获取、巩固与维护政权需要回答的关键议题,是各国思考、规划和建设本国发展道路需要研究的重大议题,也是当代世界反思、总结和探索人类整体命运需要回答的基本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和方法。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我国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1-0015-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研究”(19JJD710005)。

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内在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即工具主义国家观和自主性国家观,然而,后一观点往往被许多学者所忽视。

西方马克思主义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沿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路对国家自主性理论观点作了进一步拓展。

国家自主性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知识视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为分析当代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同时也为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3-0046-05国家自主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自主性现象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在不同层面进行了理论阐释。

而后,阿尔都塞、葛兰西、普朗查斯、密利本德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自主性的理论观点作了进一步拓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不断发展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新近发展,为解释当代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具有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自主性的观察与思考密利本德指出,一些学者根据马克思有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很容易把政治解释为完全“被决定的”和“有条件的”活动,更有甚者把政治解释为主要地具有派生、从属和“副现象”的性质,“把这一点推到极致,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变成‘经济决定主义’,从而使政治失掉任何性质的自主性”。

[1]9事实上,尽管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没有明确提出“相对自主性”这样一个概念,但有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国家的相对自主性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讨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

”[1]79马克思与恩格斯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层面对“国家自主性”进行理论阐述的:1.上层建筑之于经济基础的自主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它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演进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发展和认识的哲学理论,它强调世界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且对于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核心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演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革命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结果。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悲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据列宁的理论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

3.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苏联、中国等国家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1. 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百年回顾与现实展望

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百年回顾与现实展望

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百年回顾与现实展望
刘军
【期刊名称】《学术论坛》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回顾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所走过的百年历程,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其中有两次大的论争: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另一次发生在20世纪末,但每次论争都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展示的盎然生机与活力.【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刘军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政法系,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百年安全百年信赖——MSA百年辉煌回顾与展望 [J], 陈新宇
2.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当代发展与现实解释力——兼谈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 [J], 陈丽芬;于春洋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百年回顾与展望 [J], 王南湜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百年回顾与展望 [J], 王南湜
5.历史·现实·未来——“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综述[J], 何军;王善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案例

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案例

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案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教育等多个方面介绍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案例。

一、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案例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上。

例如,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注重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实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与开放政策。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另一个实践案例是古巴的农业改革。

古巴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政策,如实行农业集体化、土地承包制度和农业现代化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保证了食品供应的稳定性,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案例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上。

例如,古巴实施的单一党制,即古巴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保证。

这种制度下,政府可以更加高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并在国际上发挥一定的影响力。

另一个实践案例是越南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越南的国家制度注重人民的直接参与和多党合作,积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加强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提高政治体制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三、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案例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的建设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例如,古巴实行了普及而质量较高的义务教育,保证了所有公民都能接受到教育的平等机会,提高了人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另一个实践案例是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

中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致力于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结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案例涵盖了经济、政治和教育等多个领域。

通过借鉴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把握并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是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是从社会学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前提,三大规律”和“一个思想”加以概括。

(一)一个前提。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之前,必须解决这么一个理论前提:社会历史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 这个问题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非常混乱的。

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

黑格尔等极少数思想家虽然也看到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但把它神秘化即唯心化了。

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外化。

对社会历史领域认识如此混乱是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

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界发展根本不同。

前者有人参与其中,后者是自发力量起作用。

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思想家要么只看到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的思想动机,而不去探究他们活动背后的动因。

要么夸大人们的主观动机,要么拔高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虽然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是那些有意识、有目的和活生生的人,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目的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又不取决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

因此,要去探究隐藏在人们(包括阶级、集团)意识和目的背后的动因,从中就可以看到经济和生产力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

从表面上看,社会历史发展似乎受偶然性支配,但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①。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澄清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混乱。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与发展进路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与发展进路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与发展进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建党9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最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需要把握的当代主题和发展进路。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和发展进路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我们在推进事业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性共自觉。

一、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规律与活力所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众所周知,在指导思想上是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来是共产党与非共产党相区别的试金石。

正如毛泽东所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简单重复马恩曾经作出的某些论述、某些判断或某些结论,也不是简单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口号到处宣传或当作形式主义的标签到处去贴。

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键是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和如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这其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考量,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认识和把握。

实践决定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

按照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把实践作为自己的理论源头,把不断解决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责任和使命。

所以,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新认识、新思想和新观点,以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指导实践的发展活力。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作者:张明霞范鑫涛来源:《人文杂志》2015年第05期内容提要作为一个“不是现成的,而是解释学的”逻辑-开放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可概括为:国家源于社会理论;国家脱离并驾驭社会理论;社会摆脱国家控制理论;国家消亡或者国家回归社会理论。

这一学说的逻辑机理可归结为:社会之于国家具有本源意义;国家之于社会具有实现意义。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降,这一学说凭借三次大的“复兴”浪潮,不断得到有效辩护和切实推进。

正确理解和诠释经典马克思主义超越“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抽象对立的“国家-社会”理论,在当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建设”问题,都可以在这一经典学说中获得应有和本有的理论地平线及其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国家安全” “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B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6-0022-04较之于学界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批判理论”的称谓,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理论关系要义,似乎更能标明此一学说的实相。

学界皆知,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被马克思批判后,马克思揭露出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

由于受到近代市民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因之也就拥有了一个消解“国家神话”的规范性范畴——市民社会。

相形之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就在马克思及其继承人那里被再次勾连并不断获得重新定位。

吊诡的是,马克思并没有沿袭“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赋予社会以前政治或国家的生命,而是断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二者必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逐步统摄于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人类解放”(相对于单纯的“政治解放”),依此理论逻辑,进而实现其“新世界观”的真正创制乃至完成。

可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可归结为:国家源于社会理论;国家脱离并驾驭社会理论;社会摆脱国家控制理论;国家消亡或者国家回归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也在对中国的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发生着重要的作用,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意义马克思主义早在中国革命时期就被引进,成为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真理,符合中国的国情。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离开它就是离开了真理,就会失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更成为坚定的舵手。

对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着力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帮助中国深入理解政治建设的实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面临着多样化的价值观冲击和多元化文化的冲击。

于是,中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核心价值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强调良好道德、实践效果、公正等重要价值,旨在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积极的态度和道德规范。

通过这一跨越的价值体系,中国政府成功地限制了西方文化洪流对中国社会的不良影响,培养了民族自信心和归属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带扶持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管理、减轻社会矛盾的功效。

2.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强调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背景。

这一基本原理帮助中国政府深入了解国家IG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也使中国政府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制度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坚定的改革开放路线,使中国能够站在了全球经济的舞台上,成为了世界的巨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敢于去掉繁琐的制度,解决落后的制度矛盾,探索打破常规的发展模式。

这一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为人民的幸福发展提供了智慧指引。

二、经济意义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着密切关联。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在当代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在当代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在当代中国得到了有效实践。

中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公平分配和资源优化配置,并有效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生产力的发展,激励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当代中国社会,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如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

这些努力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对全球环境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政治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原则。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的建设上高度重视党员的理论学习,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这种坚持保证了中国政党执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民主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国政府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通过选举等方式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广泛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自19世纪中叶以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抵制资本主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指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着新的实践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成为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1. 马克思主义国家实践马克思主义国家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与实践的过程,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作为当代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指导地位,通过改革开放等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然而,中国还面临着均衡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还是一种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不仅运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中,还在跨学科和跨时空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挑战,需要与其他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现实世界。

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思潮,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还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马克思主义主义在跨国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然而,由于社会制度、文化差异等原因,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和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存在问题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适应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诞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理论框架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指导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在当代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着适应性问题。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运动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原理。

这些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这些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1.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的进步是一种必然性。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剧,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2.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原理。

它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阶级的概念和形式有所变化,但阶级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通过运用阶级斗争理论,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当代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并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路径。

3.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内容。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和社会不平等的本质。

在当代社会中,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运用剩余价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发展方向。

小提升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为我们探索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提供了思想基础。

马克思国家观释义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国家观释义及其当代价值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No.420212021年第4期马克思国家观释义及其当代价值李政仪(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3)摘要: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职能及国家消亡理论等一系列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的国家观理论内容丰富、逻辑严谨,从社会是国家来源的理论基点出发,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循环,是当代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始终坚持马克思国家观的基础上,适应当下形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

本文立足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生成背景,采用问答式方式,力求对马克思国家观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剖析马克思国家观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化国家治理和完善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观国家治理当代价值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21.04.001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1)04-0005-06基本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21-09-2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研究专项项目(18VZT004)的阶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致力于研究和阐述的重要思想之一,从马克思国家观演进过程可见,国家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着力研究的重要议题。

在其完成两大转变之前,马克思国家观理论仍具理性主义色彩,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仍是不完善的国家观理论。

在实现了唯物主义立场和共产主义信念的重大转变之后,马克思国家观也进而实现了质的飞跃。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国家理论,真正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体制优势发挥,是新时代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底气所在。

一、追根溯源:马克思国家观的立论之基国家观学说随着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政治及阶级斗争等方面的发展而逐渐体系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它提出了分析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方法和途径,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当代时代的交汇处,国家、企业、社会文化中,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探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新发展趋势,另一个是分析国家主权的运行和维护。

首先探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新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在当今世界十分明显,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经济范畴。

但是全球国际贸易和投资比较集中的地方,对人民的安全和福利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金融危机、贫富分化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分配、资源配置存在巨大的不平衡。

因此,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问题上转弱化资本主义利润的过度扩大,要保证全人类的福祉,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领域的重要应用。

其次是分析国家主权的运行和维护。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维护国家共同生活的基础,国家主权是国家独立性、广泛性和最高性的体现。

国际社会的规则、规范和国家间的协商、谈判以及合作机制的形成,是对国家主权力的制约,使得国家主权从单一的、绝对的,变成了相对的国家主权。

因此,在当今的世界,国家主权在维持国家稳定、繁荣的同时,应考虑和遵守国际社会的规则、规范和合作机制,以便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发展适合当前时代特点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

企业管理是如何运用人力、器械、资本和信息,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这需要阐述产品生产和竞争相结合的机理、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新理论。

在当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既要满足市场竞争力的要求,还要遵循天保民生、生态文明的精神,减少损害和负担。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作者:席静静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6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道路上高举不倒的理论旗帜和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站在今天的视角再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其理论价值绝不局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更以自身前瞻性的科学规律引导着包括社会主义中国在内的每一个现代国家以史为鉴、追寻未来。

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的阅读再探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试图让这一人类的精神文明再放光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国家学说的第一个提出者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自从国家产生,古今中外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在探索国家治理之道的过程中都难以回避这一根本性的思想理论。

所谓“知其然”是“知其所以然”的前提,只有明白了“国家是怎么来的”和“国家对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才有可能治理出人民拥护、长治久安的国家。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索社会主义救国之路时也提出了带有自己理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诞生是划时代的,其打破了之前国家学说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看问题的老传统,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血淋林地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背后的真相,为资本主义国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美国的张效敏先生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这本书作为英语世界中第一本系统叙述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学术著作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产生、发展、应用的顺序较为清晰、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内容,并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评价,值得阅读借鉴。

但是张效敏先生毕竟是美国人,对于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国情了解不多,本文以《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一书为出发点,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现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进一步分析其理论价值。

为此,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斯时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溯源: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19世纪40年代,面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危机——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垄断资产阶级飞速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当代发展与现实解释力作者:陈丽芬于春洋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6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阐明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当代发展。

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从最初抽象宏观的叙事方式转向对个案国家及其权力运作的具体化、实体性研究,关注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世界政治格局调整,具有强烈现实解释力。

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分析表明,全球化并未改变民族国家的阶级属性;全球文化同质化并未削弱民族国家自身文化的本土化与民族性;跨国组织与超国家集团的发展并未改变全球利益分配格局,因此民族国家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利益主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当代发展;现实解释力;民族国家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2-0074-06一、马克思国家理论述要正如鲍伯·杰索普(Bob Jessop)所认为的那样,其实马克思本人“并未提出一种与《资本论》的严密和见识相媲美的对于资产阶级国家的系统分析。

马克思有关国家的讨论,是由一系列不系统的、碎片化的偶发事件的评论、报刊文章、当代历史分析,以及哲学思考所组成”[1]。

然而,如果因此而认为马克思没有关于国家的理论就显得过分武断了,因为“他持续关注国家问题。

……在他的著作里面,那些围绕国家问题而展开的经典论述显然已经指出了方向”[2]。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理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而国家理论也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而,马克思分析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经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国家消亡路径等问题。

纵观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马克思国家理论揭示了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正如前文所言,马克思对于国家起源与本质的讨论是在批判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家庭与国家的关系,认为是市民社会和家庭决定了国家:“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

”[3]69在初步批判了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这样的结论:市民社会与国家已然彻底分裂,而黑格尔所谓的国家理想主义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也仅仅只能算是“市民社会在自己内部建立起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4]罢了。

总之,这一原则是清除了关于“市民社会”的自由主义神话后创造的新神话。

进而,马克思在重新阐述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认为的国家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3]132,而所谓“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5]274。

另一方面,洞见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在马克思所阐述的国家理论之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归纳起来,马克思至少从三个方面陈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一,国家由市民社会所决定。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思想,提出了与之截然对立的观点,认为国家由市民社会所决定。

对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从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分别给出了理由,从主体角度看,国家是由那些生活在市民社会中的一个又一个个体成员来组成的;从客体角度看,国家之所以能够存在,又要以市民社会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市民社会与国家既对立又统一。

从对立的方面来看,尽管国家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普遍性”,但是被它所坚守的只是和统治阶级与生俱来的特殊利益,它无力也不愿体现市民社会的普遍利益。

然而,国家的存在又不仅只是一个行使权力的机构,更是一个承担公共职能的机构——与此相联系,国家也要致力于为市民社会提供服务,而不能只满足于和停留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层面;从统一的方面来看,国家得以存在是以市民社会作为前提和基础的,而国家的性质也最终由市民社会的性质所决定。

其三,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从国家向社会的回归。

国家向社会回归的条件是阶级社会性质的祛除,只有通过祛除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进而祛除阶级之后,国家才会回归于社会,实现两者的真正统一。

在马克思那里,这个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的社会被命名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5]294。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就国家的消亡以及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国家消亡路径、国家的职能及国家公共职能的异化、国家与意识形态、国家的类型及作用、作为过渡时期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进行了阐析,受本文篇幅及研究主旨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对于国家有着诸多论述,列宁、葛兰西、托洛茨基、卢森堡等人也在事实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陷入沉寂,没有取得什么实际进展。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才发生了改观,“由于在战后取得很大成功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坍塌,人们的目光重新被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所吸引,并且引发了西方国家理论的若干次复兴”[6]。

在这些复兴之中,至少包括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战后国家理论的“第一次复兴”,70年代后期及至80年代初期出现的“使国家回到注意中心”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理论复兴浪潮,以及80年代兴起的以“没有国家的国家理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的国家理论复兴。

而上述国家理论复兴的共性之一在于,“历次国家理论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都是马克思国家理论。

……当代国家理论复兴中的那些代表人物往往声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或者是受到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的”[7]。

21世纪以来,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国家尤其是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问题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2002年,鲁伯特(Mark Rupert)和史密斯(Hazel Smith)合作推出了一部论文集《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化》,而杰索普的专著《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也恰逢同年出版。

以这两部著作的出版为契机,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影响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并且日益显现出它在全球化时代的独特理论魅力。

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化》的序言里,两位编者开宗明义地指出:“恰逢自由资本主义获得遍及全球的崇拜之际,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各样的解释者的思想传统复兴正在被国际关系研究所见证。

”[8]这部论文集的作者们①在书中着重研讨了历史文化的不同背景与多种政治运动之间冲突的多维性,多样社会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之中的表现、全球化时代的阶级政治,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的国家功能与形式的变迁等等,提出了诸如“时至今日,民族国家已在事实上成为了实施全球资本主义战略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9];“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始终没有理由相信那些‘超国家’的主权会替代‘地域国家’,更无法想象被这些‘超国家’政治实体所建构出来的民族国家业已存在了几个世纪的经济空间会被必然取缔,走向消亡”;“民族国家并没有像一些人以为的那样被边缘化和走向‘萎缩’,充其量只是它的一些传统功能发生了转向”[10]等一系列极富启发性的观点主张。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一书中,杰索普承认技术、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经济决定论有所差别的是,他否认了技术、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对于整个社会的最终决定性。

事实上,杰索普在考察作为调节对象和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时,在继续接受传统经济学概念的基础上,也引入和接受了其他一系列概念,并且综合运用这些概念深入分析了国家、政治、生活世界以及市民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而,杰索普运用他早在20年前出版的专著《资本主义国家》(1982)中所提出的“策略关系方法”对于国家概念进行了全新理解:“国家是社会性嵌入的、策略性选择的和社会合法化的组织、制度以及社会力量。

它是围绕着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所做出集体决定而联合到一起的具有相对统一性的整体” [11]。

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杰索普“为我们重新思考国家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富启发性的理论参照和具有当代水准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样本”[12]。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比较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19世纪中叶前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时代,当代世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构成了现今时代最为重要的经验事实和典型特征。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复兴及其在新世纪以来所展现的旺盛生命力,意味着这一理论在全球化时代依然拥有无可替代的现实解释力。

而且,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复兴也是与该理论现实解释力的提升密切相关的。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复兴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经典马克思国家理论抽象而宏观的讨论方式相比,更多是转向了对于作为个案的不同国家及其国家权力运作的具体化研究、实体性研究。

这一转向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家发展现实需要息息相关,也与二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也因此得以彰显。

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现实解释力问题,还可以在这一理论复兴进程中的激烈论争中寻求启示。

杰索普曾经深刻分析和系统梳理了这一复兴进程及其论争,之后他总结到:“所有这些论争和探讨都在以下方面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即把国家从它在社会内部曾经拥有的至高位置上驱逐下来,而只是将它当作一种与其他秩序并列存在的制度性秩序来加以分析。

……简而言之,我们普遍认为国家是一个局部的、不稳定的、突现出来的体系,它与其他体系相互依赖,共存于复杂的社会秩序之中。

”[13]进而,杰索普概括了当代国家理论研究的五个重要论题,即“各种统治机制及与之相关的明确表达随着政府而兴起;有关领土权、空间、规模,以及国家的论争点;民族国家在所谓的地区化与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未来;国家所具有的弱点或者相对实力;以及国家状态(或者国家身份)的历史可变性”[13]。

可以发现,这五个重要议题都与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现实紧密相关。

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现实做出合理的解释和介入性分析,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又一重要特征。

这一特征也提升了该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总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依然拥有强大的解释力”[10]。

尤其是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二十世纪以来所发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构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挑战,然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却总是能在这些挑战中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新的发展。

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我们分析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关照,“它是揭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历史命运的重要分析工具”[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