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再思考

【 收稿 日期 】2 O — 1 — 1 05 2 3
明时代开 始 的标志 之 一 。它是 建立在 丈夫 的统 治之
上 的 … … 子 女 将 来 要 以 亲 生 的继 承 人 的 资 格 继 承 他 们 父 亲 的 财 产 ” ” 因 此 , “ 姻 和 以 前 一 样 仍 然 是 。 婚
权 衡 利 害 的 婚 姻 。 一 夫 一 妻 制 是 不 以 自然 条 件 为 基 础 ,而 以 经 济 条 件 为 基 础 , 即 以 私 有 制 对 原 始 的 自

以 及 向 文 明 时 代 的 过 渡 时 期 。 “ 昧 时 代 是 以 采 集 蒙
现 成 的 天 然 产 物 为 主 的 时 期 ;人 类 的 制 造 品 主 要 是
个 总 体 ” 。恩 格 斯 说 ,家庭
“ 一 用 语 是 罗 马 这
人 所 发 明 ,用 以 表 示 一 种 新 的 社 会 机 体 ,这 种 机 体
会 。 因而 ,马克 思主 义 国家 学说 将 国家视 为能够 更好 地为社 会提 供服 务 的 、具有 某种 工具理 性 的产物 ,其 精神 气质是社 会 本位 主 义精神 ,而非 国家本位 主 义精神 。
[ 关键词 ] 国 家 目的 ; 工 具 理 性 ;社 会 本 位 主 义
[ 中图分类号 ]1 3 [ 3 文献标 识码]A [ 0 文章编号 ]1(- 0 3 20 )O—o 5. 3 0 - 6 3(06 3 o- 0 0
生 产 , “ 方 面 是 生 活 资 料 … … 的 生 产 ; 另 一 方 面 一
是 人 类 自身 的 生 产 , 即 种 的 蕃 衍 ” … 与 之 相 应 , 产 。
生 了 一 定 历 史 时 代 和 一 定 地 区 内 的人 们 生 活 于 其 下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性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的系统阐述。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同时也是对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的主要职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来控制和管理社会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

国家不是超越社会的、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而是阶级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我们不能把国家视为一个超然的存在,而应当把国家看作是社会矛盾的产物和表现。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醒我们要关注国家的职能和能力。

国家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服务的,它应当起到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福祉的作用。

在现实中,国家的职能和能力常常被一些利益集团所瓜分,导致国家失去公正和公正,违背了国家的初衷。

我们要深入研究国家的职能和能力,推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醒我们要关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在社会的基础上的,国家的职能和作用都是为社会服务的。

我们不能把国家与社会割裂开来,也不能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社会的利益之上。

只有保持国家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国家的制度和政策。

国家是通过制度和政策来控制和管理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国家的制度和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善于思考和评估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推动国家的制度和政策的优化和改进。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关注国家的职能和能力,研究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国家的制度和政策进行评估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探析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探析

马克思国家观探析摘要: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在全球化交往的普遍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重新理解社会结构和历史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对马克思国家观的重新梳理和认识,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国家,正确认识和领会马克思对国家的深刻阐释,才能更好的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观对于国家的起源,一直是政治学家和思想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此,国家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

亚里士多德坚持社会共同体说,“认为国家是许多家族和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善的自治生活而组织的”;[1]国家社会契约学说,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随着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和契约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学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社会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还有学者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定义国家,如奥地利政治学家巩普洛维奇认为:“国家是凭藉强制力而组织及统治的社会”。

遗憾的是,这些学说都没有能揭示国家的本质,甚至还对认识国家的问题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而马克思的国家观,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使其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曾经指出:“在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

”一、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历程马克思继承了上述思想家有关国家的基本观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适应那个时代的国家观。

当然,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是随着思想意识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日趋丰富完善的。

(一)马克思国家观的萌芽时期《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国家观开始萌芽的时期。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没有在大学做教师而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在这里他遇到了使自己“苦恼的疑问”。

即物质利益与普鲁士专制制度之间的关系。

这种疑问使马克思重新思考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审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审视批判的眼光使马克思认识到了社会现实与思辨哲学之间的矛盾,“一定的现象必然由当时存在的关系所引起”[2]不能仅仅从理性来解释一切,而应该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旨在阐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组织和管理国家机器方面的原则和方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机器是由统治阶级所操纵的,它的目的是维护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强化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因此,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由工人阶级和劳动者代表组成的政治权力机构对资产阶级及其代表的镇压和专政。

其目的是防止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出现资本主义势力和思想复辟。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发挥国家机器的作用,毕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物。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应该服务于工农群众,集中体现工农联盟的利益,完全颠覆剥削阶级的统治方式,确保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人民民主制度得以维护。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还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国家机器逐渐瘦身和消失、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联盟等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政治思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当代,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一方面,我们需要在暴力革命和和平变革之间寻求一条适合当前国情和历史背景的道路。

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高无产阶级专政的效率和公信力,完全摒弃腐败和垄断现象。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真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深刻认识资产阶级的挑战和威胁,进一步加强国际主义精神和无产阶级间的联盟和合作。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作者:张殿军来源:《求知》2019年第07期《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巴黎公社而写的一部光辉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不但深刻总结了这次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且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认真学习《法兰西内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写作背景1870年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

面对普鲁士的进攻和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出卖巴黎的阴谋,巴黎市民奋起反抗。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在巴黎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在经过72天的艰苦斗争后,公社宣告失败。

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三天,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开始利用报纸等疯狂攻击、诽谤巴黎公社。

为回击资产阶级关于巴黎公社事件的种种胡说八道,1871年6月30日,马克思向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读了自己的战斗檄文——《法兰西内战》的定稿,得到总委员会的一致批准,并以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的名义发表。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不仅热情赞颂巴黎公社革命,愤怒地控诉了梯也尔政府血腥镇压巴黎公社的野蛮罪行,深刻总结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作了高度评价。

1891年,为纪念巴黎公社革命20周年,柏林《前进报》出版社决定出版《法兰西内战》德文第3版(纪念版)。

恩格斯为此撰写了导言,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作了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除这篇导言之外,恩格斯还在这一版中收录了马克思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写的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宣言。

这就是后来用各种文字出版发行的《法兰西内战》通行的版本。

主要内容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作了极其深刻的总结,同时也科学地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劳动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对立。

面对这种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氏族社会原有的公共权力及其组织制度和设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要求,因此已经过时了。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协调其他利益矛盾,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

因此,“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

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其本质是阶级统治。

因此,“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在实行阶级统治的同时,国家也必须承担社会管理职能。

同时,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但是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

(2)国家是按照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阶级的产生,破坏了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形成了社会流动和不同血缘关系的社会成员交杂居住,为了便于实行对于居民的统治,国家不再按照氏族划分居民,而按照地区实行对于国民的统治。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其特殊性在于:国家具有武装的人和常设的暴力机关;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统治阶级以此为凭借实行对于内外的统治,国家的暴力具有精巧性和系统性。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也不是一簇而就的。

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思想

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思想

164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思想■陶厚兴/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国家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诸多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倾注了自己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建构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其中有许多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思想。

主要从国家起源、国家职能和本质、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消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论文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尝试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思想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进程,解读其基本内容和思想实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 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有国家思想始终是一个有待澄清的问题。

西方有学者断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国家思想。

我认为,这种观点的理论视角是不够全面和深刻的,也是存有偏颇的。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思考过国家问题,只是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来阐发,而是把对国家问题的思考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有力支撑散布于诸多经典文献中。

法国著名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假如有人想在马克思的作品中找出一种国家理论,也可以说是想寻找一种连贯和全面的国家学说体系,我可以崭定截铁的告诉他们,他们所认为的学说体系是完全不存在的。

相反,如果有人说马克思忽略了国家,我也可以告诉他们,这是没有的,因为国家问题是马克思经常关注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家问题的思考上跃出了前辈的视角,对国家思想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国家起源的思想不是单纯在头脑中建构的,而是建基于历史留存的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基础上——法国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以及阶级斗争思想。

十八世纪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社会契约论,主张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契约。

社会契约论有一个经典的理论模型:人类社会最初处于一种战争、野蛮的自然状态,“人对人就像狼一样”。

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相互之间让渡权利、订立契约,建立国家。

在这个理论模型中,国家是人民的工具。

马克思批判了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不是人民的工具,而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发表时间:2018-03-19T15:23:55.05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下作者:王慧荣[导读] 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还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是对马克思国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王慧荣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任何国家都是一定阶级的专政,这是国家的本质。

而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国家和革命》一书中,它是最完整最集中论述国家观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该书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还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是对马克思国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国家的本质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

由于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国家观点和国家学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列宁主义国家学说。

马克思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国家观点。

他认为国家是一种阶级统治的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国家的产生与私有制和阶级矛盾的存在有关,国家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机构,它保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马克思的这一国家观点揭示了国家与阶级关系的内在联系,为后来的列宁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暴力机构,是一种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进行统治和镇压的工具。

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应当成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实现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转变性的国家,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对资产阶级的镇压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领导,最终逐步实现国家的消亡。

列宁的这一国家观点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成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遗产。

那么,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呢?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醒我们要认清国家的阶级本质。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其本质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是通过对受统治阶级的镇压和控制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对国家的分析和研究必须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不能脱离阶级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进行。

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醒我们要不断探索国家与民主的关系。

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国家是民主的主要实施者。

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说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立足于社会经济关系,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视角审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国家阶级的本质。

阐明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

因此,在19世纪初,对于一个正处于国已不国,民不聊生的中国来说,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理论传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使许多爱国人士看到了光明,指引着中国走出了阴霾,最终实现了民族的解放。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产生背景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特别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在国已不国,民不聊生的生存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被激活起来。

特别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国内掀起一股空前的爱国思潮。

而在五四运动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沙皇时代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权利,使长期以来苦苦寻求自救出路的中国人眼前一亮。

于是,许许多多热血青年纷纷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以他们所遵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就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

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不仅翻译了马列原着,还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原理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对于一直探索运动经验教训的救国人士来说如获至宝,认识到了只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并只有通过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最终实现民族的解放。

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苏维埃旗帜的公开打出,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以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国家为目标的新阶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最初尝试,为新中国建立国家政权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响一同传进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比较不同国家学说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性摘要:国家的产生是各个政治学派必须面临和回答的一个问题,政治学史上,有许多研究国家的学派,在对国家的产生有不同的理论。

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起源是这些理论当中最具有进步性和科学性的学说,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国家具有阶级性,并且认为阶级性是国家最根本的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其他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

本文比较不同的国家学说,从而论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步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国家起源阶级性科学性国家的产生一向是政治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各个政治学派和政治学家一直争论的话题。

在人类历史上,有以下几种国家学说,一、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城邦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行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

1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为了追求一种善而建立有益于人类的社会团体,这里所说的城邦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国家。

在亚氏看来,自然创造了男女,组成了家庭,为了适应更为广大的生活需要,家庭自然地组成了村落,若干的村落组合而成城邦,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城邦的长成处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

早期的各级社会社团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的,一切的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地产物。

所以,亚氏得出了一个结论,也就是城邦处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2二、神权国家说这个观点主要在中世纪,中世纪西欧神权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承认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3在确立上帝的权威的基础上,阿奎那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自顾自己的利益。

为了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维护共同的幸福,就需要共同的治理原则,也就是国家这种机构。

这样,阿奎那就把国家说成是“那些服从同样法律并受单一政府的指导以求生活充盈的人”组成的社会。

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景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其中《共产党宣言》被认为是其奠基之作。

在这部宣言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并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目标的必经之路。

随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得到了实践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理论基础。

此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在20世纪,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革命者和理论家的重视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景,对于掌握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1.2 双重视角下的重要性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它融合了不同学科和观点的独特视角,对于揭示国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释国家的各种现象和现象。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往往只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影响。

而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强调多视角的交叉分析,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国家发展的全貌。

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路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研究国家问题时,单一视角往往只能提供片面的解释和分析,而双重视角却能够提供更多的思考维度和分析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研究国家发展的道路。

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当今世界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理论价值,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创新,丰富了我们对国家问题的认识,为我们探讨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2. 正文2.1 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内涵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内涵包括对于国家及其角色的深刻理解。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马里旦国家观比较探析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马里旦国家观比较探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马里旦的国家观存在差异,本文从4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分歧。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形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矛盾运动,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具有不可避免自然消亡的命运。

而马里旦否认国家的阶级性,认为国家只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共同福利”,维持公共秩序的工具性机构,且国家不享有主权,主张教会高于国家,建立世界政府,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里旦;国家学说一、引言宗教和哲学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基督教为主体的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并行交织,但二者在本质上却不同。

新托马斯主义作为现代资产阶级公开的宗教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之一,在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马里旦作为该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比较,对我们厘清马里旦国家观的内在逻辑,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正确认识国家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马里旦国家观中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比较为了更好地说明国家起源和本质问题,恩格斯将氏族制度与国家进行对比,并辅以大量的史料和政治进行证明。

他认为,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并不是一种国家形式,它的形成和长久存在是与管理者的威信、被管理者服从的自觉性和当时低下的生产经济狀况相关。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剩余产品的增加和分工出现,原始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矛盾,原始民主制不再适应这一新的经济情况,开始慢慢消亡。

根据恩格斯在《起源》中的这些阐述,可以将国家的产生过程表达为:生产发展—剩余产品—分工—私有制—阶级—国家。

而马里旦站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他否认国家具有阶级性。

马里旦认为,共同体不同于社会,这里的共同体是作为一个类的概念进行阐释。

“共同体和社会都是伦理-社会的和真正人类的现实,而不仅仅是生物的现实。

”但是,他认为,共同体更是“自然的创作”,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比如“地域的、种族的、语言的集团和社会阶级”,它是遗传的产物,的行为和自觉意识将会受到集体感觉形态的影响,甚至受到社会关系的决定。

马克思国家学说的理论溯源与演进逻辑

马克思国家学说的理论溯源与演进逻辑

2017年3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Marc.2017第 1 期 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No. 1马克思国家学说的理论溯源与演进逻辑伍小乐(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421002)[关键词]马克思;国家学说;理论溯源;演进逻辑[摘要]马克思在思考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等问题时总结和批判了古希腊时期的国家学说、近代资 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国家学说。

马克思用古希腊哲学家常用的历史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融合的方法评价 历史和国家,通过改造伊壁鸠鲁的个体主体论肯定了个体自由的重要性;对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国家学说进 行了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学说;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抨击中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直 接思想素材。

从理论的演进逻辑来看,马克思的国家学说经历了法哲学批判视阈中的理性主义国家观、理性主义国家学说 向唯物主义转变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国家学说的最终确立三个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 5955(2017)01 -0005 - 05马克思的国家学说的许多重要思想散落在马克思 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中,这表明马克思理论是在长期 的批判借鉴和创造性反思中发展出来的。

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话语来表达,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也经历了一个 逐渐走向成熟和科学的过程。

而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过 程,除了有理论本身的发展规律的原因外,也由于马克 思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接触并反思了以往不同的国家学 说。

一、马克思国家学说的理论溯源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并不是无本之木,他是基于对 前人国家理论的扬弃构建了自己科学的国家学说。

正 如美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言:“马克思的源头比他 感觉到的还要深远。

”11这些理论源头包括:古希腊 时期的国家学说、近代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以及空想 社会主义的国家学说。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作者:席静静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6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道路上高举不倒的理论旗帜和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站在今天的视角再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其理论价值绝不局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更以自身前瞻性的科学规律引导着包括社会主义中国在内的每一个现代国家以史为鉴、追寻未来。

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的阅读再探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试图让这一人类的精神文明再放光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国家学说的第一个提出者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自从国家产生,古今中外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在探索国家治理之道的过程中都难以回避这一根本性的思想理论。

所谓“知其然”是“知其所以然”的前提,只有明白了“国家是怎么来的”和“国家对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才有可能治理出人民拥护、长治久安的国家。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索社会主义救国之路时也提出了带有自己理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诞生是划时代的,其打破了之前国家学说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看问题的老传统,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血淋林地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背后的真相,为资本主义国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美国的张效敏先生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这本书作为英语世界中第一本系统叙述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学术著作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产生、发展、应用的顺序较为清晰、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内容,并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评价,值得阅读借鉴。

但是张效敏先生毕竟是美国人,对于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国情了解不多,本文以《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一书为出发点,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现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进一步分析其理论价值。

为此,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斯时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溯源: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19世纪40年代,面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危机——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垄断资产阶级飞速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病。

“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学说

“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学说

2017年第15期作者简介:张卓(1993-),湖北黄冈人,中共党员,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7.15.089“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学说□张卓摘要:“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同我国具体实践相联系的富有首创性的构想。

坚持“三不变”原则,不仅是实现“一国两制”的必然选择,也是走中国道路的题中之义。

“一国两制”不仅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国家观,且为人类的和平共处提供了新的借鉴。

关键词: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5-0134-02中国图书分类号:D618文献标志码:A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500)1“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与发展“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①,它具有历史性。

作为由阶级斗争发展而来的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②,它天然的具有阶级性。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在主体国家的内部,应该而且只能施行一种社会制度。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曾提出用“和平共处”的思想来处理世界多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统一的国家而言,其内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可以并存的问题,他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斯大林尽管强调了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国家的社会性和民族性,这也不利于民族问题及国家统一问题的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一国两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新疆域。

首先,它承认了国家的社会属性和民族属性。

国家是社会的国家,是民族的集合体。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可以放在次要的地位,而整个“大民族”共同的最高利益则居于主要地位。

其次,发展了国体与政体关系的国家学说。

“国体”强调政权的阶级性,而“政体”则强调国家政权该如何组织的问题。

“一国两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一国两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求实 2004.1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国两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坚持和发展徐 琳(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国两制”理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在它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港澳的回归问题并保持了港澳回归后的繁荣与稳定。

目前,台湾问题令人瞩目,“台独”分子猖獗。

在这种形势下,重温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理论,对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一国两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坚持(一)“一国两制”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论断。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1](P166)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导致社会分裂为阶级的产物,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在有阶级社会,必然存在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冲突,因而必然产生国家。

在目前中国港澳台地区,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存在着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冲突。

因此,“一国两制”理论提出在该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而在中国大陆地区,虽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早已完成,剥削阶级也已消灭,无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但仍然需要保留国家形式。

因为,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社会财富还没有足够丰富,社会还存在阶级差别和剥削阶级残余,国家形式还将长期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并指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是不断创新发展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观点;创新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
1.国家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恩格斯对国家的起源问题作过清晰的阐述,他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一度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国家按地区划分它管辖的居民和统治范围;二是国家是居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是特殊的权力机关。

第一个基本特征是与氏族组织相比较而言的,而第二个基本特征更是反映国家本质的特征。

2、国家的主要职能
国家职能的内容和界限由国家如何进行统治来决定。

从国家本质和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出发,马克思认为国家作为统治工具和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双重特征,称之为马克思国家职能的二重性理论。

具体来说它包含三层内容:首先,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国家政治职能的实现方式与社会公共事务职能实现方式具有本质区别。

国家政治职能主要是为阶级专政服务的,暴力是它的主要实现方式,而公共事务职能的实现方式,则是服务和管理;再次,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将逐渐缩小,社会公共事务职能则逐步向社会转移。

政治统治职能隶属于国家的阶级性质,因此此职能最终将和国家一起消失,而社会管理职能由于维护社会利益的需要在未来社会中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3.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国家未来发展趋势问题上,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理论,即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要同时为消灭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也逐渐转移给社会。

无产阶级革命要铲除的,是资产阶级的军事官僚的纯属压迫性质的暴力机关,而不是国家本身。

到那时,在各个领域中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最终成为多余的事情。

随着阶级统治的消失,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也将不会继续存在下去,马克思认为取代国家的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新的真正的而非虚幻的
共同体。

与此同时,在批判吸收乌托邦主义者、尤其是空想社会主
义者思想元素的基础上,马克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国家的理想蓝图,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

但是,马克思对这幅蓝图只是做出了粗线条的勾勒,并没有做细致地刻画。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发展
1.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一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回答和解决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所面临的新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本身就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理论创新。

《共产党宣言》在人类的国家学说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国家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近代西方启蒙学者、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国家学说中的优秀成果,继承了人类的政治思想中的优秀遗产,但是,只有通过理论创新,他们才能在人类的国家学说史上,第一次提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的国家
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创新,强调理论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立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总结革命的实践经验而进行的理论创新过程。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立,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无疑是一部发展史、创新史,发展无止境,创新永远不会停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的内在要求。

2.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新的基本原则
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新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把握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首先必须把握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无数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真理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另一方面,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坚持只能是发展中的坚持,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必须是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第二个原则是立足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并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活动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个原则是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现实产生的大量的政治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工作者去研究、去解决。

我们必须围绕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来阐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70、172页.
[3]列宁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