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单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单论述

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ⅰ.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ⅱ.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ⅲ.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ⅳ.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②、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③、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④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9、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即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2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①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②、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10、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①、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1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3、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①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4、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改革的含义: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实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②、作用:ⅰ.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ⅱ.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ⅲ.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15、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①、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②、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的意义部分自由发挥;17、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两者含义: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③、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时候,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①、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②、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ⅰ.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ⅱ.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ⅲ.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ⅳ.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1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①、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②、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30、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④、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二、论述题:32、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实在;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2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3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35、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答: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从作用上看,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3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7、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意义;答: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由于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本质有时以假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反面现象;2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A、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B、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3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A、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对立的,我们对事务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B、本质的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38、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实在;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39、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40、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并指出唯心主义运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主要错误;答:1运动是指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于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41、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遇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又具有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医术不高的庸医,又缺少必备的医疗条件,病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如果病人已病入膏肓,无论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无论用什么灵丹妙药,病也不会有再生的可能;结合这种情况,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生命垂危的病人之所以能起死回生,是因他的机体还有再生的根据;2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生命垂危的病人,遇到两种不同的医生和好坏不同的医疗条件,就会造成起死回生和命丧黄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病人病入膏肓,机体内部失去再生的根据,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和多么良好的医疗条件,都不能使病人再生;4既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作用,所以在观察事物时,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内因,又不忽视外因;42、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答: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答: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4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既是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是绝对的真理,但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把它当成终极真理和教条主义;45、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答: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2环境与人口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根据我国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它不会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据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3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47、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答: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三大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19世纪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提供了一种全面解释社会运动和社会变化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了许多核心概念和观点,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革命理论等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探讨。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会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和斗争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并认为这种矛盾和对立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还提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即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由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阶级斗争被视为社会转型和社会革命的引擎。

马克思主义者呼吁工人阶级要站在历史的舞台中央,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4.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贡献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他们的工资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剥削,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目标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

5. 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革命理论,认为通过革命可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革命被视为一种阶级斗争的方式,旨在消除压迫和剥削,为全体人民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现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将其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具体包括:
①控制方法②信息方法③系统方法④模型方法⑤理想化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

这种劳动涉及到处理社会关系,是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

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是机械的、孤立的、静止的和格列僵化的。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智能。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后,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剩余价值,使得货币成为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名词解释: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3.现象—4.归纳—5.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及时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领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7.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8.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9.理论创新—10.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1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3.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5.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路线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统一。

17.剩余价值率—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其公式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可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客观真理.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三部分组成.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P1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先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先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只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前面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方法论意义:坚持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等.4科学试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试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5实践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6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7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8质是一事物区别于替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发生现实基础首先,动实践活动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其次,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音,符合的产生,使人的认识获得了不同于生物社会遗传方式.2怎样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1)实践的概念(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事件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主观主义.3,要做到一切从世界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含义:”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及关旅行,”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新答案,创造新理论.2”实事求是”是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 坚持了唯物主义(2) 坚持了辩证法(3) 坚持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4) 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5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1) 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2) 要认真改造主管世界,提高主体自身素质(3) 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6价值评价的方法论原则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科学性7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8价值观念的特征:具有社会历史性.群体性,评判定向性,规范性9价值标准:是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10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未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1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12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真理.13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14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15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性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时间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不重作用.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逻辑证明并不能取代时间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检验,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16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17掌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意义:一可以知道我们树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二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18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19把握认识的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一可以使人们自觉地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二能使我们避免割裂理论和实践二者统一所犯的”左”的或”右”的错误.20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于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不断的改造世界.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它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演进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发展和认识的哲学理论,它强调世界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且对于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核心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演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革命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结果。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悲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据列宁的理论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

3.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苏联、中国等国家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1. 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哲学体系,是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改造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劳动价值论等内容。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它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物质的发展,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物质实践的过程,人类社会通过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本身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都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推动的。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统一和超越来实现的。

在辩证法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斗争解决矛盾,并实现新的统一和发展。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这导致了阶级斗争的产生。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所必然引发的,通过阶级斗争的胜利,新的阶级将取代旧的阶级,社会将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四、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学基础。

它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价值是通过劳动的时间来衡量的。

劳动价值论从劳动的角度分析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和劳动价值论等。

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研究对象和内容来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P1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3、P28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答: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3、P34怎样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答: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2023年,中国正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它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向灯。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呢?一、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

二、内涵1、关于历史和社会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

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着阶级的斗争,而阶级斗争是引发历史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概念,说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而引发的。

2、关于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理论,指导了革命和建设。

3、关于人类发展和自由解放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主张解放生产力,改变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剥削,实现人类自由的全面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

4、关于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主张革命,是因为阶级矛盾的存在,不可调和和长期的,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摆脱对生产力的制约,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如“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等等。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它指导着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向。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继承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知论的基础。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的涵义、产生条件、理论品质和特征。

涵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产生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③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特征: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阶级性2.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理论意义:①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也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③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4.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体系。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1。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

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色,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三、辩证的唯物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P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P3(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P9(选择题或判断题)答: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P1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P28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答: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2、P30(单选题)答: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着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

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上世纪以来一直是引领时代潮流、指导社会进步的思想旗帜。

作为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为大家呈现一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帮助大家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思想体系,以更好地运用于现实实践中。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概念有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识别存在物质、自然界及其运动发展的哲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

而唯心主义则相信思想、意识具有超越物质、自然界的独立本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是指人们从对立的两个方面探究事物整体、发展规律的方法,包括矛盾的普遍性、斗争的普遍性、转化的普遍性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之一,认为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的创始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制度及其矛盾和内在规律。

2. 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商品经济学说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进而分析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和雇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资本家通过剥削雇工的剩余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财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概念。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活动。

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认识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还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实践的这一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

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三、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对抗和矛盾。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旗帜高举人民利益,主张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联合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四、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获得的工资收入,而被资本家占有和剥削的部分。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避免的产物,也是导致阶级矛盾和社会剥削的根源。

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联合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通过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马克思列宁主义(俄语: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按照列宁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也可作此分类)。

他们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他们同时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是在各式各样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同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反复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原则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确立了统治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3,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1,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5,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6,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质变和量变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1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4,货币的智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16,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

1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9,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2,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2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22,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及目标:○1,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2,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2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5,物质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特征: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6,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7,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4,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5,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原因:○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9,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1,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3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2,方法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历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3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处在表现形式:○1,二因素: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a,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b,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2,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2,作用: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3,资本积累的概念及其本质:○1,概念: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2,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3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动因:○1,表现:a,生产的全球化,b,贸易的全球化,c,金融的全球化,○2,动因: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b,跨国公司的发展,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5,社会主义从理论到飞跃,实现途径是什么:○1,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2,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3,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36,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的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4,所以我们要探索一条符合我们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8,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原因: ○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9,对立统一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及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40,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概念及特征:○1,感性认识:概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2,理性认识:概念: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