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二三笔记(共9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板书:
一、夏商的王位世袭制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土地和人民
3.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4.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
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世袭统治权,可以在诸侯国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卿大夫等。
5.影响:正面:在当时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负面:地方权力太大,随着诸侯国实力的日益壮大,造成了西周后期战争不断的局面。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定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评价: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度的实施法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板书:
一、秦朝的统一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一)形成:
1.首创皇帝制度;
称皇帝
定尊称;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总揽全国大权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丞相
御史大夫特点: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牵制,集权于皇帝
太尉
3.地方推行郡县制
(二)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从而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对人民统治的同时,秦的暴政又导致了秦的灭亡。
(2)对后世的影响:秦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板书:
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进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演进:
朝代削弱消弱相权的措施宰相地位
秦:以太尉、御史大夫牵制丞相位高权重
汉:频繁更换丞相;任用布衣为相;设立“中朝”(内朝)削弱“外朝”相权一分为二
隋唐: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相权一分为三宋:中央设中书门下(长官为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分散相权
元:中央设中书省(长官为相),后期相增大相权反弹
明:废除丞相制度废除相权
2.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1.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历程
2.监察体制的演变
3.历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措施:地方设节度使
影响:初期有利于稳定边疆;后来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措施:加强对地方军、政、财权的控制
影响:积极: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过度限制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措施: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政院
原因: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便于镇压异族反抗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1.变化
选官制度时间特点
世官制先秦贵族世袭
察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选贤良
科举制隋唐至明清考试选官
2.趋势:越来越公正、客观;选官权力集中到统治者手中
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程标注: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板书:
一、明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
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皇帝政务繁多
2.设立内阁制度
(1)形成过程:
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正式形成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权位提高,有了票拟权
(2)地位: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3)权力:票拟权
(4)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
①地位、权力不同
②权力来源不同
③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不同
二清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2.措施:康熙:设南书房,使中枢分权
雍正:设军机处原因:适应西北军务需要,防止泄密
职能:传达皇帝谕旨;
特点:简、速、密
影响:提高行政效率;
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三、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密折制度
2.边疆政策(1)设立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
(2)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四、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积极: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极度的专制,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社会进步。
第五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教学目标:列举1840年之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板书:
鸦片战争
1.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虎门销烟(1839年)
根本原因:英国想把中国变成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目的)
2.经过:1840~1842年
三元里抗英(29页)
3.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4.战败的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5.条约内容及危害(见复印P51最后一段和52第一段)
6.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直接原因:列强修约未能如愿
根本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56~1858年;1859~1860年
3.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三、左宗棠收复新疆(见课本30页)
1.背景:(课本30页第一段)
2.过程:(1)以局势手段收复新疆(伊犁除外)
(2)通过外交谈判收回伊犁
3.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1)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侵
略特点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2)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侵略野心膨胀
二、直接原因:借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蓄意挑起战争
三、过程:1894~1895年
四、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及危害(见复印59页第二、第三段)
五、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六、|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原因:(课本27页第二段)
实质:(课本27页第三段第三、四行)
义和团运动
1.兴起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反映了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但带有盲目排外性质,也没认清清政府反动本质。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4.意义:在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八国联军侵华
一、原因:借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
二、结果: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见复印60页码最后一段和61页)
三、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七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板书:
一、日本的侵华
1、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
历史原因: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现实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
2、日本的侵华:局部侵华:1931~1937年
全面侵华:1937年卢沟桥事变~1945年
3、滔天罪行:制造一系列大屠杀惨案(如南京大屠杀)
研制和使用生化武器(“七三一部队”)
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P36)
二、中国的抗日
两个阶段:局部抗战:1931~1937年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局部、自发)
全面抗战: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多场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百团大战)
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原因:内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外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2.意义: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八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重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
板书
㈠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剥削加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自然灾害。
2、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经过北伐、东征、西征,1856年达到全盛——1856年天京变乱(转折)——1864年天京陷落
3.失败原因:内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外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㈡太平天国治国方案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实施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内容:规定土地和产品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革命性:反映农民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追求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
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2、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
内容:(见课本)
评价:进步性: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①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②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③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㈢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意义:①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④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第九课、辛亥革命
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板书:
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
二、酝酿准备:
经济基础: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思想准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组织准备: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等,建立革命政党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局限:没正面提出反帝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
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深入湖北新军宣传、动员
三、过程
1.爆发:1911.10.10武昌起义
2.高潮: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资产阶级宪法:意义:)
3.失败:1912.3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四、评价辛亥革命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意义/作用: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思想: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世界影响: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局限:没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