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方言歌谣的修辞类型及其艺术特点_以恩施自治州土家族为例

合集下载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基本属于山地农耕经济,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或“火耕水耨”,俗为“砍火砂”。

土家族在开荒挖土、薅苞谷草、砍楂烧粪等适宜集体性劳动的农活中都兴换工互助。

在集体劳动中,土家族创造了一种鸣锣击鼓、伴之以歌的歌唱形式,称为“薅草锣鼓”,也叫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

劳动者“闻歌雀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农耕之外,土家人亦喜欢集众围山打猎,称为“赶仗”。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

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

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甚为热烈。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现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变迁——基于恩施文耍耍唱

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变迁——基于恩施文耍耍唱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变迁——基于恩施文耍耍唱腔的版本研究梁 怡(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摘要】恩施文耍耍是流行于鄂西南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间歌舞,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经历了从“神圣性”到“世俗性”的变迁过程。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至当下近三十年来的五首恩施文耍耍唱腔为研究对象,探寻其唱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音乐形态发生的细微变化及变迁原因。

【关键词】土家族;文耍耍;唱腔;音乐形态;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引言耍耍,是流行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种民间歌舞,属花灯类,表演有说有唱,兼以锣鼓伴奏。

旧时多在春节、还傩愿、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穿插演出,当地人称“打耍耍”“跳耍耍”。

耍耍一般分文耍耍和武耍耍两种,文耍耍重唱功与步伐,主要流行于恩施市;武耍耍以舞为主,间有杂耍,主要流行于宣恩县等地。

表演内容以爱情为主,有时也会视具体情况而定,尤在玩灯或喜庆场合,即兴编词是耍耍艺人的拿手好戏。

有关耍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刘嵘将其归纳为兄妹寻父说、唐王梦灯说、土司试婚说、兄妹拜年说和祭祀娱神说五种;黄应柏认为,在喜神面前的“苗歌蛮舞”,即为“耍耍”原型。

由此可见,耍耍源于祭祀娱神这一说法比较为当地人和学者认可。

耍耍作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进入学术视野始于21世纪初。

学界对其历史演变、表演形式和音乐形态进行了系列研究,也有针对舞蹈特征与表演风格的研究,其他相关文献大都以概述性内容为主,目前尚未见有学者对耍耍的唱腔进行历时性比较。

2014至2018年期间,笔者在恩施市土家女儿城的土家民俗博物馆陆续进行了数次实地考察。

2018年1月,正逢博物馆排练迎新剧目,笔者偶然发现,来自恩施白杨坪的老一辈民间艺术家与艺术编导张同新因耍耍曲调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杨代银、雷秋盛认为,张同新排练中用的耍耍腔“实在不好唱”“全都变了味”,而曾经在文艺团体任职的张同新坚持认为,自己排练所用的耍耍很适合歌舞小品的表演。

浅析湘西土家族山歌的艺术特征

浅析湘西土家族山歌的艺术特征

浅析湘西土家族山歌的艺术特征作者:高雄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2期【摘要】湘西土家族山歌,从诞生之际到今天,一直以来是劳动人民用来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着形式短小而又具有独特韵律的山歌,这些山歌是土家族地区所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反映出土家族人民在田间劳作时的自由生活,是土家族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产物。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山歌;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一、湘西土家族山歌的简述湘西地区自古就有“歌海”的美誉。

土家族在日常繁杂的工作中,为了增添生活和工作的趣味性,他们创造出了很多生动而富有特色的民歌,形成了一种山歌文化。

许多山歌从创作之日起就一直口口流传至今,很多经典曲目如《葫芦古歌》和《梯玛神歌》等,就是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

由此可见,土家族山歌文化是受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验证。

土家族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中可以领会到土家族的社会历史变迁、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生活等信息,其历史渊源是与土家族的起源和历史变化息息相关的。

二、湘西土家族山歌的内容(一)劳动歌劳动歌,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时演唱的歌曲,是一种独特的歌曲形式。

这种类型的山歌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旋律简单,易于上口,演唱时给人以自由快乐的心理感受。

歌词相对简单,反映的是土家族人民劳动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在进行劳动歌的表演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重点在于表现出蕴含的情感,如豪迈奔放、风趣诙谐、朴素勤劳等。

劳动歌经常使用七字句,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劳作时的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生活歌生活歌,是一种主要表现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情景的山歌,反映出该族人民的某些风俗习惯。

生活歌所具有的特点是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出发对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进行描述,旋律相对简单,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

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生活山歌——“哭嫁歌”充分反映了姑娘在出嫁前的内心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待嫁的女孩往往会在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通宵演唱,曲调虽然简单,但却唱出了心中的那种委婉深情。

浅析恩施土家族民歌

浅析恩施土家族民歌

浅析恩施土家族民歌作者:陈代珊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恩施土家族位于湖北西南部,这里民风淳朴,风俗浓厚。

恩施土家族人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土家族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其内容展现了世代土家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于土家族民歌的悠远记忆和未来发展,值得一代又一代土家族学者来挖掘与传承。

关键词:土家族;土家族民歌;演唱特色一、前言湖北西部的清江水系,发祥并繁衍着一个古老悠远的民族——土家族,他们是山与水的子民,自称毕兹卡。

位于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居住着大部分不家族,这里民风淳朴,风俗浓厚。

恩施土家人素有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土家族民歌似诗性一样符号一直传唱至今。

其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土家族古为巴人,巴人善歌舞。

春秋战国,伐纣。

周武王与商纣王两军对垒。

战场上杀气弥漫,时光似乎凝结,听得见战马的鼻息和将士的呼吸。

忽然一声鼓响,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宁静,周武王的阵列前,一队高举戈矛的士兵,赤裸上身,唱着雄浑的歌调,踏着狂野的舞步,乌云一样席卷过来。

殷军惊悚,阵型大乱,周武王的兵马一下子士气大振,在这种歌声如潮、舞步如风的鼓舞下,整个军队狂飙般锐不可挡。

这就是《华阳国志》中记载的“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那些“歌舞”于阵前的勇士就是巴人。

恩施土家族民歌历史悠久,种类浩繁,山民歌的内容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砍柴放牛要唱歌、姑娘出嫁要唱歌、生了孩子要唱歌、老人去世要唱歌、薅草有薅草锣鼓。

民歌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民歌体裁各异同时又具有共同特征。

二、恩施土家族民歌的分类(一)题材分类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民歌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分类为:山歌、田歌、灯歌、风俗歌以及号子。

1.山歌旋律悠扬,有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之分,高腔山歌又分为唢呐腔、五句子等。

平腔山歌有茶山歌、放牛歌等。

唱时触景生情,即兴性强。

2.田歌是人们在田忙时节以锣鼓伴奏形式演唱的一种长歌。

有消除疲劳、崔工催场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

论恩施土家族五句子情歌的艺术特色

论恩施土家族五句子情歌的艺术特色

论恩施土家族五句子情歌的艺术特色作者:田琳艳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2期摘要:恩施土家族五句子情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通俗质朴、风趣含蓄、富有韵律、形象生动、情深意切,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关键词:五句子情歌;土家族;艺术特色恩施土家族人数居多,他们善良、质朴,热爱歌唱。

千百年来,土家儿女传唱着数不胜数的民歌,这些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土家族的风土人情,积淀着土家族浓厚的文化内涵,其中五句子情歌以它独特的句子结构和丰富的内容最引人注目。

恩施土家族的五句子情歌闪烁着民族音韵的艺术魅力,传承者土家文化的经久不衰,流传着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细细品味,便觉回味无穷。

土家儿女“以歌为媒”、“以歌传情”,用歌声传情达意。

歌词至美、至纯,韵律和谐、朗朗上口。

听之,令人无不与之产生共鸣。

好歌、好曲、好故事。

一首首情歌,就好像一串串珍珠,串联这土家儿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综观土家五句子情歌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它的艺术特色:一、结构独特、美不胜收五句子情歌打破两两对称的句子结构,它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前四句铺排,后一句画龙点睛、美不胜收。

例如“郞在高山砍窑柴,姐从山下送饭来,太阳大哒晒红脸,石头尖哒划破鞋,不为情哥我不来。

”此歌谣共五句,每句七个字,前四句叙事,后一句抒情。

前四句铺垫,后一句点出出题。

前四句娓娓道来,语言明白晓畅、毫无修饰,白描画的语言,看似在叙事,实在道出小妹对情哥的爱慕之情,若非为情哥,小妹便不会从山下到山上,虽被太阳晒、石头划,却也不为艰险,只为情哥不饿肚。

五句子情歌的第五句最具感染力,是全歌谣的点睛之笔,例如“十指尖尖手攀墙,眼泪汪汪告诉郎,昨日为你挨了打,浑身上下都是伤,舍得皮肉舍不得郎!”该五句子情歌也是以七言五句的结构形式铺排,前四句简单叙事,后一句抒情达意,末句道出该歌谣的主题。

二、音韵和谐、句末押韵五句子情歌,以七言五句的句子结构,五句是奇数,为了使歌谣唱起来音韵更加和谐,一般除第三句外,一、二、四、五句要押韵,且一、二句用仄声韵,四句要用阳平,五句要用阴平。

【周末时光】土家族“五句子歌”

【周末时光】土家族“五句子歌”

【周末时光】土家族“五句子歌”贡禧堂【周末时光】土家族发源地湖北巴东三里城民间艺人屈国秀、谭绍祖“五句子歌”是目前流行于湖北宜昌、恩施等土家族地区的、非常成熟的民歌形式。

早在两千多年前。

“五句子歌”就流行于楚文化及其相邻的巴文化等区域。

据说目前仍在土家族民间流传的传统“五句子歌”还有上万首,被誉为土家族人以歌代话的“第二语言”。

当然,“五句子”这种民歌形式,也不仅局限于湖北地区或土家族,明代冯梦龙选编的《明代民歌集》,就收录了安徽桐城《时兴桐城山歌》44首,其中有42首是五句体。

从诗歌的角度来看,“五句子”结构形式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

有一段“五句子”独立成章的,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联缀起来的长篇,多是民间歌手即兴而作。

一段独立成章的如:(一)问声歌师几多歌,山歌硬比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歌师喉咙都唱破才唱一个牛耳朵(二)天上乌云赶白云,地下狮子赶麒麟白鸽单赶长江水,乌鸦赶的黑松林姐儿单赶有情人(三)扯草田中水又深,殴粒茨米有半斤扯起罗裙擦干水,抽下金簪退去皮双手喂在郎口里更精彩的,是由若干段“五句子”联缀起来的“长诗”(最长的有32段),称为“赶五句”或“排子歌”。

如:五句子歌《露水夫妻不久长》郎在高山打伞来,姐在房中绣花鞋左手接过郎的伞,右手接过郎的衣你是何风吹来的?澧州二姐我的妻,我从湖广专来的去年许我花荷包,今年许我一双鞋不为鞋儿不得来湖广二哥我的郎,鞋儿做起还没上今日我家歇一晚,明灯高挂把鞋上明日穿起好回乡澧州二姐我的妻,今日你家歇不得去年你家歇一晚,回家受了妻儿气七日七夜守孤寂湖广二哥我的郎,哪有丈夫怕婆娘一日还她三遍打,三日还她九遍棍看她归顺不归顺澧州二姐我的妻,自个妻儿打不的自个妻儿屋上瓦,人家妻儿瓦上霜露水夫妻不久长湖广二哥我的郎,打死妻儿我填房早晨还你洗脸水,黑打还你洗脚鞋半夜还你滚茶来澧州二姐我的妻,自个妻儿还好些早晨还我洗脸水,黑打还我洗脚鞋半夜还我蛋茶来罢了罢了黑了天,哥哥上了别人船我家甘草他说苦,人家黄莲他说甜好船不上上破船不错不错真不错,自个屋的有一个脚儿比你三分小,人才比你十分高良心有你百倍好从创作上看,“五句子歌”的第五句要求奇峰突起,画龙点睛,故有“五句山歌五句单,四句容易五句难”的说法。

浅议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浅议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浅议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作者:黄彦熙子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23期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土家族历史悠久,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土家族民歌更是我国民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形成于土家人长期生产生活中,是逐渐形成的一种抒发情感和歌颂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土家族民歌的旋律优美多样,歌声高亢豪迈,婉转低回,优美动听;歌词情感朴实,通俗易懂;有的诙谐有趣、生动,情感丰富,有的充满人生哲理。

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的生活经历和土家人民生产生活的写照,显示了土家族人民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民间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状况。

如何保护、传承土家族民歌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也是我们所要共同重点关注的方向和内容。

关键词:土家族土家族民歌艺术特征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的重要的一员。

早在东汉汉武帝时期,土家族人民就与中原生活的人们开始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因此土家族文化当中既有自身生活地区独特的地域特征,又受到了中原文化较为深远的影响,经过悠久的发展历程,土家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土家族文化。

这其中土家族民歌作为土家族文化鲜明的代表,凭借着婀娜多姿的形态,生动形象的动作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赞叹。

土家族人民大多依山而居,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状况决定他们热情奔放的体态和对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他们将这种喜爱和追求纳入了丰富多彩的歌声中,通过不同的演唱方式和表达技巧生动的再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状况。

传统的土家族民歌除了作为节日欢庆的重要仪式外,也往往是宗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土家族民歌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熟悉和喜爱,尤其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歌曲形态的撞击和交融,使得土家族的民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在传统的演唱方式和表达手法上也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传承和演变趋势。

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

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

结论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演唱特点,充分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 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通过对土家族民歌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土家族的历 史、文化、社会功能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内涵。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 发展,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确保土家族民歌能够继续传承 和发扬,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
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1、旋律线条:土家族民歌的旋律线条大多呈波浪式进行,音程以级进为主, 跳进较少。歌曲中经常出现四度、五度、八度等音程的连续进行。
2、节奏:土家族民歌的节奏较为复杂,以二拍、三拍、四拍为主。在演唱时, 节奏自由且多变,常常出现切分音和附点节奏言韵律相协调,以二拍、三 拍、四拍为主。歌曲速度大多为中速,个别歌曲有快慢交替的现象。
最后,在表情方面,土家族民歌的演唱者通常会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 言来传达歌曲中的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
土家族民歌文化内涵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民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从社会功能角度来看, 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传承文化、教育后代 的作用。通过民歌,土家族人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信仰等代代相传。其次, 从审美价值方面来看,土家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演唱技巧,为人们 提供了美的享受。土家族民歌以其质朴自然、高亢激越的音乐风格,展示了土 家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总之,恩施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文化价值。通过对恩施土家族民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音乐文 化和民族特色,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内容
引言
土家族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 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家族民歌传承和发展面临 着诸多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本研究对土家族民歌旋律 音调结构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
土家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省份。

土家民族是我国最早发掘出来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土家民族的声乐艺术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民族的声乐风格也经历了发展与变迁。

土家民族早期的声乐形式主要是口头传承的民间歌曲,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家族性,不同的家族、地区之间的歌曲存在差异。

这些歌曲形式多为双声对唱,歌曲流畅优美,旋律动听,具有浓郁的山区风味。

如土家族的蒋家山歌、四贵乡歌、杨家祠歌等,都是代表性的民间歌曲。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土家民族的声乐形式也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

民间歌曲逐渐转化为舞蹈伴奏和戏曲伴奏,成为了多种文艺形式的必备配乐。

同时,土家民族还开始创作和演唱一些具有现代音乐元素的歌曲,如土家族歌手闫序民演唱的《土家情歌》、《土家的娃娃》等,具有流行音乐的特点,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21世纪以来,土家民族的声乐形式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以现代音乐为基础,融入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家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民族风格的新歌曲。

如2013年土家民族歌手胡和平演唱的《梦回土家山》、2017年铁竹山音乐团演唱的《儿时的玩具》等,都是体现了土家民族声乐艺术的新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是与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的。

它从最初的民间歌曲到现代音乐的创作演唱,始终保持着土家民族的特色,展现着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新时期,土家民族声乐艺术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传承和弘扬土家民族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土家族的民歌特色

浅析土家族的民歌特色
㈡号子
土家族号子较为丰富,有船工号子、石工号子、拉木号子等等,其
中船工号子最有特点。号子主要产生于田间劳作和行船拉纤的活动中, 用以 劳作 中的 协调动 作、 抒发 情感、 消除 疲劳、 鼓舞 干劲 。
㈤薅草 锣鼓
也叫 “薅草 歌”, 多在薅 草时为 激发干 劲,减 轻疲劳 ,以歌 师领唱 , 众人接腔和唱,并有锣鼓伴奏的一种歌唱形式。这种歌唱形式现已基本 消亡。唱词内容十分丰实,有歌唱历史故事的,有歌唱爱情生活的,有 传播生 产知识的等 等。
文化艺术
浅析土 家族的民歌 特色
徐燕 琴 ( 湖南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脯要] 土家族民歌是士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的旋律自由洒脱;歌声悲壮豪迈、慷慨低回,却 叉很优美和动听;歌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情感朴实、爱憎分明,能够使人亢备。是充满哲理、能雅俗共赏的词句与诗歌。它记录着土家 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和土家族的发展历程再现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民问艺术和民俗风情。 [ 关键词] 土家族;土家族民歌;民歌;特色
家族民情风1谷的但东县耪、 俅J| 腑萄等方志载,土家族在祭丰巳、
丧葬、婚恋、劳动、年节等活动中,都要载歌载舞。自古以来,土家儿 女“为生活而生活”地创作了数不胜数的民歌。这些民歌分别从不同方 面表 觋着土家 文化风I f ‰
㈠风俗歌
古人云: “观 其音而 其俗 ”,说 明“音 ”与” 俗”的 关系 。匈牙 利 著名 音乐家巴 托克( 1881—1945) 在谈 到民歌与 习俗的 关系时说 : “每一种民间音乐都有一定的任务,和农村传统的习俗相结合。往昔在
土家族小调,大部分是由山歌曲调演变而成的,也有一部分来自
灯调。有反映土家特有内容的民歌,也有流行全国的锯荷包)、 锎

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作者:盛文峰来源:《艺术评论》 2015年第9期盛文峰土家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人民用他们质朴淳厚、勤劳勇敢的个性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土家族民歌便是这多彩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研究土家族民歌,对于理解土家族的民族性格、语言习惯、生活风俗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一)演唱形式歌、舞、乐相结合土家族民歌演唱形式程式性强,一般都是歌、舞、乐相结合。

日常生活中,土家族民歌与舞、乐密不可分。

土家族音乐常见形式是歌乐一体、歌舞一体、歌舞乐一体,有时还有歌舞乐剧四位一体的形式,例如土家族古歌中的梯玛歌、摆手等都是歌舞乐一体,茅古斯为歌乐舞剧一体。

在土家语山歌中,“一领众舞、一领众和”的形式非常普遍,即使是结构相对简单的儿歌,也与土家族特有的乐器咚咚喹有很深的渊源。

因此,在演唱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儿歌和咚咚喹演奏歌乐一体的现象。

土家族劳动歌大部分都是“一领众和”,且与打击乐相辅相成。

土家族的丧歌体现出了“一家有难众人帮”的民族精神,不但参与者众多,而且歌、乐、舞高度融合。

在土家族民歌演唱过程中,“多乐种混融交错”的演唱形式比民歌单独演唱的比例更大,多个乐种在一起,为了共同的表演完美结合,各自彰显自身魅力,形成了土家族民歌独特的风格。

其他少数民族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演唱形式,但歌舞乐结合如此频繁、紧密,共融构成全曲的却极为少见。

(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土家族民歌从古流传至今,与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密不可分。

土家族民歌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多,能体现其特色的主要有叠音、衬词、方言词等。

叠音又称为叠字或重字,指重复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

使用叠音能增强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增添音乐的美感,如“外面麻麻内不麻,蜜蜜甜甜人人夸”,表达很生动,将一位麻脸的姑娘赞美得很可爱,让人体会到了土家族人内心的美。

衬词一般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来加强语气或表示感叹,起补充音律的作用。

湖北恩施土家族情歌的文化传承及其语言特色研究

湖北恩施土家族情歌的文化传承及其语言特色研究

湖北恩施土家族情歌的文化传承及其语言特色研究作者:谭莹林芝雅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8期摘要:情歌是湖北恩施土家族的一大特色,有着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魅力。

笔者通过认真研究仔细分析,精心挖掘湖北恩施土家情歌的文化内涵。

着重研究湖北恩施土家情歌的文化中发现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重要的流传特点,从而更为深刻地了解情歌文化的本身。

关键词:湖北恩施 ;土家族 ;情歌 ;语言中图分类号:G12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71-02湖北恩施是一个典型的山城,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这里集合了摆手舞、铜铃舞、撒尔嗬等众多名曲,还是“龙船调”的故乡。

因此,也被称之为“歌舞之乡”。

对“歌舞之乡”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竹枝词》。

由于土家族大家最早都习汉文,文学诗词作品首推《竹枝词》。

在戏剧方面,土家族与汉族接触较早,明末清初已经出现了戏剧演唱班子。

为了更好地传承土家族文化,为了有利于外界人士更真实地了解土家族,笔者亲自深入到了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了解调查研究土家族情歌。

希望能够挖掘到土家族情歌的文化内涵,弄清楚土家族情歌文化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传承土家族文化。

1 ; 湖北恩施土家族情歌的文化传承湖北恩施土家族情歌文化及其流传习俗。

现存的调查情歌种类门类繁多,经过了筛选、原创、改编、再加工,现代的土家族情歌主要具体以下几个流传特点:1.1门类齐全,数量较多,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情歌是土家民歌的精华,有恋歌、相思歌、苦情歌、离别歌等等类别,情意浓烈,情调十分优美。

有些情歌还表现出诙谐调皮,饶有兴趣。

最早的情歌产生于青年男女对山歌的过程中,所谓自寻乐趣。

句式十分简短,但是铿锵有力,充分寄予了早期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懵懂追求。

大多数的歌谣多为土家本土语言的传唱,内容含蓄,也反映出来了土家先民的日常生活形态。

1.2流传受众面增加,流传角色不断在改变恩施土家区域有这样一句熟语:“有村就有歌”。

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

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

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作者:胡东明来源:《大观》2017年第02期[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项目编号:CX2017SP172)]摘要:聚居在湖北省恩施地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发那个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新娘出嫁时,新娘与其母亲、姑嫂、姐妹及好友多举行哭嫁仪式边哭边唱,历时数天甚至数月。

哭嫁歌则是土家女性在哭嫁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

土家族曾把会哭嫁,做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在“哭嫁”的内容上有的是历代相传,但大部分是新娘与陪哭者得即兴创作。

关键词:哭嫁歌;艺术特征;传承保护一、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哭嫁歌的类型及其特征(一)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土家族有着跟其他民族不一样的风俗特征,比如办丧事大悲中生大喜,是真喜,认为人死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办喜事大喜中露大悲,是真悲,悲伤离别亲人,悲愤包办婚姻。

在这种基础上就产生了一种极具艺术特点的哭嫁歌。

哭嫁歌包含哭嫁和哭嫁歌。

哭嫁,也称为“哭出嫁”,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一种用歌声来表达感情的哭唱形式。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形式上进行演唱的歌曲。

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哭声低沉、呜呜咽咽;声调平缓、昂扬,近似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是在举行婚礼的一个月前或者半个月前,新娘就开始哭嫁,有的是七天哭一次,有的是半个月哭一次,有的是开始隔天哭,之后每天哭。

哭嫁一般在晚上,新娘的姐妹和亲邻都会去待婚姑娘家的住处唱哭嫁歌,一直哭到娶亲当天。

(二)“哭嫁”中变哭边唱形式土家族哭嫁歌的哭唱形式有群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分为:“一人哭唱”、“两人哭唱”“多人哭唱”三种形式,都由女声演唱,无伴奏。

土家族哭嫁歌按不同的形式还可分为:连续哭唱、间断哭唱、抱着哭唱、跪着哭唱,新娘领唱、众人一起哭唱等等。

土家族哭嫁歌都是由新娘、亲属和陪嫁女自愿、自发地进行。

土家族方言歌谣的修辞类型及其艺术特点_以恩施自治州土家族为例

土家族方言歌谣的修辞类型及其艺术特点_以恩施自治州土家族为例

土家族方言歌谣的修辞类型及其艺术特点_以恩施自治州土家族为例真正来自民间的集体创造和流传的各类文学,都是用方言表达和传承的,方言突出了它的特色和魅力。

如果剥去这层语言外衣,将方言换为统一的标准语,民间文学也许会滋生新的美感,但已经发生了审美味变,原生态之美及其包蕴着的文化就会流失,新的外貌如同化妆后的美人,缺少自然与野性的活力。

方言犹如民间歌谣的血肉,使它脾性鲜活,因方言而产生的修辞艺术更使它神貌俊朗。

土家族方言歌谣中的修辞艺术,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第一,因方言语音的独特而产生的语音修辞,辞格上表现为押韵、谐音、摹状、双关、婉曲等等,它们使歌谣具有特别的音韵美。

第二,因方言词义的独特而产生的语义修辞,辞格有比喻、复叠、省略、精警等等,歌谣因此具备了深刻的内涵。

第三,方言语境下产生的特殊意境修辞,如比拟、夸张、讳饰、设问等等,它们使歌谣浸淫于美妙意境,永葆诗性之优美。

第四,因前面诸要素而生成方言章句修辞,如比兴、顶针、排比、反复等等,为诗歌文体的多样化提供了生动案例。

这些修辞格在方言歌谣中有的是单独呈现,有的则是并列共存,形成辞格的连用、兼用与套用等现象。

除辞格外,还有句式的长短、语气的强弱、语意的轻重等等都在方言歌谣中有大量体现。

1、押韵。

借方言方音作韵脚是土家族歌谣的首要特色。

土家族歌谣按体裁形式分,有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等类型。

从声腔看,号子是劳动时为了统一行动而一领众合喊唱的,多用“行话”,语句精炼,行腔自由,音调高昂,杂有吼叫。

山歌有高腔和平腔两类,高腔音域宽广,高亢宏阔,拖腔长,衬字多,伴随呼喊。

平腔悠长婉转,节奏规整,多叠词,可唱可哼。

田歌是田间劳作时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一人领众人穿插着唱的,声势浩大,气魄宏伟,用以鼓舞干劲,振奋精神。

小调,主要为户内边劳作边轻声哼唱的,音域不广,声调低平,歌词较长。

儿歌,为儿童游戏所吟唱,简短欢快,趣味性强。

从歌谣内容看,薅草锣鼓歌、情歌、哭嫁歌、丧歌、赞梁歌、酒歌、诀术歌等歌谣大都伴有相应的程式动作,声音有高有平有低。

土家儿歌的文学形式及艺术风格-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土家儿歌的文学形式及艺术风格-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土家儿歌的文学形式及艺术风格-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儿歌论文写作阅读10篇之第三篇:土家儿歌的文学形式及艺术风格摘要:儿歌古时候又称童谣,是土家族民歌最原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是以低龄幼儿为主要对象的一种简短诗歌,也是一种独具贵州土家族魅力的古老文学形式。

内容多以传播生活、生产知识,反映儿童生活情趣,归纳为有旋律及无旋律的贵州土家族儿歌,主要对其艺术风格进行探析。

关键词:贵州土家族;童谣;旋律儿歌;艺术特征;一、土家儿歌概述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异常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特产,如山歌、风俗歌、儿歌等;当地的劳动人民在平时的劳动中、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儿歌,他们大多采用的是乡音和方言,口口相传,影响至今。

儿歌古称童谣,是土家族人民最原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是以低龄幼儿为主要对象的一种简短诗歌,是一种独具贵州土家族魅力的古老文学形式。

内容多以传播生活、生产知识,反映儿童生活情趣。

可分为有旋律和无旋律的贵州土家族儿歌,无旋律的儿歌一般定义为童谣,取材于乡土,方言浓厚,朗朗上口,是一种原生态的民间文学宝库;有旋律的儿歌也取材于乡土,是研究者通过原生态歌唱旋律整理及改编而成,都储藏着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信息。

二、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儿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专家将儿歌分为母歌与儿戏两大类,也有的专家分为实质与形式两方面分类;按照普通的观点,儿歌大致可分为启智儿歌和游戏儿歌两大类,而笔者在这里将儿歌分为有旋律和无旋律的贵州土家族儿歌,无论是童谣还是带旋律的儿歌,也可进一步细分为生活歌、扯谎歌、调、问答调、绕口令、游戏歌、数数歌、谜语,这些小类中,有的属于启智儿歌,有的属于游戏儿歌,有的兼而有之。

(一)无旋律儿歌(即童谣)1、生活方面:(1)《哪个脑壳有渣渣》哪个脑壳有渣渣,偷了人家黄瓜,黄瓜没偷到,遭人家狗咬.这首儿歌通过谁头上有渣渣(即垃圾),来故意说他是因为偷东西被狗咬时留下的,是属于调侃性的儿歌。

民族方言变迁与发展的美学特征分析_以湖北恩施土家族聚居区的汉语方言为例

民族方言变迁与发展的美学特征分析_以湖北恩施土家族聚居区的汉语方言为例

64民族方言变迁与发展的美学特征分析——以湖北恩施土家族聚居区的汉语方言为例刘瑛(三峡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湖北宜昌443002)摘要:民族方言是在民族区域内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其发展变化充分反映了民族地区人民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

恩施土家族聚居区的汉语方言是民族方言的一个缩影,其语音体系流淌的野性美、语义内涵浸润的情趣美、词汇构造渗透的创造美和语法规则折射的对称美,展现了民族方言变迁与发展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民族方言;变迁发展;美学特征;恩施土家族聚居区;汉语方言中图分类号:H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5)01-0064-04民族方言是一种地方化的口语,是在民族区域内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

民族方言包罗万象,蕴含着民族地区长期积累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识和经验,是一部敞开的“百科全书”。

民族方言作为语言发展的基础,起源于民族地区,流传于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和生动的民族艺术特征,充分反映了民族地区人民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

无论从美学上来说还是从存在价值上来讲,民族方言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生活哲理、贴切的生活常识、独特的风土人情都是一份不可忽视的知识财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地区人民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并促成了民族方言系统的嬗变,酝酿出了各异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民族风格。

然而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民族方言的使用范围日渐缩小,局部地区民族方言呈现出式微的趋势,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民族方言的存在价值及其保护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恩施土家族聚居区的汉语方言是民族方言的一个缩影,本文试图结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60多年来的历史,以恩施土家族聚居区的汉语方言为例,剖析民族方言在现代社会变迁与发展所呈现出的美学特征。

一、语音体系:抑扬顿挫的旋律间流淌着深沉的野性美语音体系的发展变化是民族方言发展变化的第一象征。

土家族五句山歌的类型和特点——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山歌为例

土家族五句山歌的类型和特点——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山歌为例

土家族五句山歌的类型和特点——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山歌为例张丽剑;刘晓艳【摘要】歌以言志,土家山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卸甲坪土家族乡做深入调查后的结果表明土家族山歌反映的不仅仅是韵律和节奏,土家山歌更是民族精神、风情习俗、地域特色的浓缩,是全面、深入了解土家文化的重要渠道.土家山歌可分为劳动歌(耨草锣鼓)和生活歌两大类,土家山歌因其句式特别又称为五句山歌,具有赋比兴、双关、叠音、方言化等明显特点.【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5)001【总页数】5页(P78-82)【关键词】土家五句山歌;类型;特点【作者】张丽剑;刘晓艳【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3土家山歌浩如烟海,类型多样,有长歌、短歌,有七句歌、五句歌,有劳动歌、情歌、生活歌、叙事歌等,不同类型的歌在“滑”、“倚”、“颤”、“假声”等手法运用方面均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土家族山歌气息悠长,音域宽广。

下文以土家五句山歌为研究对象,选取卸甲坪土家族乡山歌作深入调查,卸甲坪土家族乡,位于湖北省松滋市西南边陲山区,素有“荆州屋脊”之称。

该乡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陵山东麓,是“两省四县市”的结合部位。

东北紧接松滋市重镇刘家场,西南与湖南石门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同山共岭。

这里属于武陵余脉,神奇广袤,既有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也有特产丰富的冲积平原;既有幽深峡谷泛潺潺流水,也有山间盆地及层层梯田。

卸甲坪土家族乡的历史悠久,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人们傍山劳作,依地而生,世代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更创造出了浩如烟海、风韵别致、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土家五句山歌。

一、土家五句山歌的类型下文力图以地方性知识为标准进行分类,用当地老百姓自己约定俗成的语言来表述不同山歌的类型。

山歌,又叫五句歌。

它以浓烈的地方劳动生活气息、土家族人民鲜活的形象和刚健清新的思想情操、日常的生活语言和歌韵味为特点,是一个地方民俗风情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

民和土族民间歌谣的语言特点

民和土族民间歌谣的语言特点

民和土族民间歌谣的语言特点民和土族民间歌谣是中国土族民间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闻名。

下面就民和土族民间歌谣的语言特点进行探讨。

一、音韵特点1. 豪放激情:民和土族民间歌谣语言生动豪放,充满激情。

歌谣中常常出现慷慨激昂的词句,如“飞跃”,“奔腾”,“狂奔”,以及形容土族勇士豪情壮志的词语。

2. 淋漓尽致:民和土族民间歌谣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会尽可能地将情感和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形象化的修辞手法,歌谣中的情节、景色、人物形象常能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

3. 浓郁的民族风情:民和土族民间歌谣使用的词汇和语言风格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增强了歌谣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歌谣中会用到一些土族语言,借助土族的方言来表达更加纯粹的民族风情。

二、词汇特点1. 原生词汇:民和土族民间歌谣中的词汇大都是土族的原生词汇,这些词汇具有土族民族特色,是土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俗特色词汇:民和土族民间歌谣中常常使用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词汇,如民族乐器的名称、民族服饰的名称等,这些词汇使歌谣更加接地气、真实可感。

3. 拟声词和拟态词:在民和土族民间歌谣中,常常运用拟声词和拟态词来形容景象或描绘人物的动作,增强了歌谣的生动感和表现力。

三、句法特点1. 平仄句:民和土族民间歌谣中常常使用平仄句,即句子中的字音在音调上遵循平仄的规律,使句子有一定的节奏感,增加了歌谣的韵律和音乐性。

2. 修辞手法:民和土族民间歌谣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歌谣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反复式句:在民和土族民间歌谣中,有很多句子具有反复式的特点,即句子的结构和内容会反复出现,加强了歌谣的表现力和记忆性。

民和土族民间歌谣具有丰富多样的语言特点,包括音韵特点、词汇特点以及句法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民和土族民间歌谣在表达情感、描绘形象、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特点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土族民间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语言材料。

生长的文体:土家族民歌奇数句诗行之美

生长的文体:土家族民歌奇数句诗行之美

作者: 李莉
作者机构: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版物刊名: 民族文学研究
页码: 117-12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民歌文体;奇数句诗行;美学特征
摘要:民歌文体因各种原因在文体学研究中处于缺席状态。

为填补漏洞,文章梳理了古今中外的文体观,界定了民歌文体的概念,认为民歌文体包括风格、修辞、结构等含义。

奇数句诗行是古老的民歌文体,至今流传的许多三句、五句歌谣实际是古代民歌文体的遗存。

恩施州土家族民歌的奇数句诗行,尤其是三句子歌谣和五句子歌谣存量巨大,不但完好地保存了古代民歌的文体形式,而且还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促进了民歌文体的不断生长。

具有灵动精巧、错落有致、摇曳多姿的美学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正来自民间的集体创造和流传的各类文学,都是用方言表达和传承的,方言突出了它的特色和魅力。

如果剥去这层语言外衣,将方言换为统一的标准语,民间文学也许会滋生新的美感,但已经发生了审美味变,原生态之美及其包蕴着的文化就会流失,新的外貌如同化妆后的美人,缺少自然与野性的活力。

方言犹如民间歌谣的血肉,使它脾性鲜活,因方言而产生的修辞艺术更使它神貌俊朗。

土家族方言歌谣中的修辞艺术,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第一,因方言语音的独特而产生的语音修辞,辞格上表现为押韵、谐音、摹状、双关、婉曲等等,它们使歌谣具有特别的音韵美。

第二,因方言词义的独特而产生的语义修辞,辞格有比喻、复叠、省略、精警等等,歌谣因此具备了深刻的内涵。

第三,方言语境下产生的特殊意境修辞,如比拟、夸张、讳饰、设问等等,它们使歌谣浸淫于美妙意境,永葆诗性之优美。

第四,因前面诸要素而生成方言章句修辞,如比兴、顶针、排比、反复等等,为诗歌文体的多样化提供了生动案例。

这些修辞格在方言歌谣中有的是单独呈现,有的则是并列共存,形成辞格的连用、兼用与套用等现象。

除辞格外,还有句式的长短、语气的强弱、语意的轻重等等都在方言歌谣中有大量体现。

1、押韵。

借方言方音作韵脚是土家族歌谣的首要特色。

土家族歌谣按体裁形式分,有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等类型。

从声腔看,号子是劳动时为了统一行动而一领众合喊唱的,多用“行话”,语句精炼,行腔自由,音调高昂,杂有吼叫。

山歌有高腔和平腔两类,高腔音域宽广,高亢宏阔,拖腔长,衬字多,伴随呼喊。

平腔悠长婉转,节奏规整,多叠词,可唱可哼。

田歌是田间劳作时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一人领众人穿插着唱的,声势浩大,气魄宏伟,用以鼓舞干劲,振奋精神。

小调,主要为户内边劳作边轻声哼唱的,音域不广,声调低平,歌词较长。

儿歌,为儿童游戏所吟唱,简短欢快,趣味性强。

从歌谣内容看,薅草锣鼓歌、情歌、哭嫁歌、丧歌、赞梁歌、酒歌、诀术歌等歌谣大都伴有相应的程式动作,声音有高有平有低。

盘歌有问有答,旨在逗趣、斗智,对话中含呼唤,声腔高低不定。

时政歌、谜语歌及其他歌谣则是吟诵或对唱。

歌、吟、唱、喊、吼、叫、呼、唤、诵、念等口头表达方式赋予土家族歌谣多种多样的唱法。

无论哪种唱法,都要求流畅、顺口、悦耳,于是押韵成为基本要求。

此外,为了增加声音的美感,要求歌词讲究平仄,高低起伏,回旋婉转,甚至儿化,以产生甜美圆润之效果。

歌谣体现口头功夫,心记口吟,词语简洁,音节清晰,句式排列有规律,便于记忆,进而形成多样的歌体和优美的诗行。

土家族歌谣是有声的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因此日常生活语言——口语就成为其歌谣表达的主体语言,方言自觉地进入歌谣。

例如《挖蕨歌》(1):高山上人,好不造孽[nié]。

//天天上山,挖根打蕨[jué]。

//挑在河里,洗得雪白[bé]。

//槌它几百[bé],翻它几百。

//煮在锅内,漆麻燎黑[hé]。

//吃在肚内,浑身作热[ré]。

//屙出屎来,长节长节[jié]。

//黄狗看见,吓得直撤[ché]。

//山里的人,苦指磨节[jié]。

//皇帝佬儿,他不晓得[de]。

这首歌谣如果用普通话朗读,韵脚就不一致,朗地方土家族方言歌谣的修辞类型及其艺术特点——以恩施自治州土家族为例李莉1472011/1・文艺争鸣・地方读难度增大。

但用方言诵读,就有统一的韵脚e,方言读[ei];四字句,二二节拍,格式整齐,直白流畅,意义深刻。

歌谣反映了高山区人们生活的艰苦,他们每天靠挖蕨为生,繁重的体力劳动磨坏了指头,单一的食物吃坏了肠胃,可统治者从来都不了解民情民生。

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是劳动者对苦难的诉说,对统治者漠视态度的控诉。

歌谣表述粗糙,正是这粗糙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生存状况。

所有这些美学特点都建立在押韵基础上,而押韵,不只是让节奏整齐、旋律优美,它在歌谣中的重要性被韦勒克们阐述得是十分清楚。

押韵在审美上远为重要的是它的格律的功能,它以信号显示一行诗的终结,或者以信号表示自己是诗节模式的组织者,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组织者。

但至为重要的是押韵具有意义,因此,是一部诗歌作品全部特性中重要的一环。

押韵把文字组织到一起,使它们相联系或相对照,我们就可以把押韵的语义学功能的几个方面区别开来。

……语义相差甚远的词押韵就是为了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2)2、谐音、双关、夸张连用。

谐音是音同义不同而产生的美学效果,言在此而意在彼,委婉曲折表达真实意图。

谐音在土家族歌谣中颇为常见。

如《哭嫁歌・姑婆哭孙女》中的最后一节为:我的孙女我的孙,逢年过节我来请,有脚只管转回程;逢年过节我来迎,有脚只管回家门。

有脚能走千里路,有翅能飞九天云!(3)土家族哭嫁歌大都充满悲伤情调,由于社会制度以及传统习俗的制约,女子出嫁成为人生道路的转折点,在娘家是金枝玉叶的娇气女孩,到婆家就会成为卑微下贱的奴隶。

因此出嫁时的歌哭除了对长辈表示感恩之情外,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不可知的恐惧、胆怯、哀婉的倾诉。

长辈和兄弟姐妹的歌哭里多是以三从四德的旧规表达劝慰、容忍、谦让、自律,惟有这首诗歌词,姑婆真心倾吐了对孙女的亲情与爱心,充满了爱怜之情。

方言“翅”和“志”谐音。

姑婆将孙女出嫁比作小鸟飞出鸟巢觅食,出去独立生活,逢年过节就可以回家。

“脚”是自己的,想走就能走,只要有“翅”(志)向,就能飞到想去的地方。

这是大胆的鼓励,暗示孙女不要担心不要害怕,鼓足信心面对未来生活。

表达了姑婆敢于挑战传统的勇气和智谋,她不便直言,巧妙地利用方言的谐音,达到劝慰目的,也避免了教唆孙女怀抱野心之嫌疑。

哭嫁歌的意义也因此而变得昂扬向上,避开了一味的哀叹悲悯,折射出土家女人的风采和智慧。

一字妙用,主旨凸显。

3、拟声摹状如儿歌《蛤蟆叫的好田禾》(7)田里蛤蟆叫,呱哒呱哒;后园斑鸠叫,咕咚咕咚;呱哒呱哒,咕咚咕咚。

斑鸠叫的好天色,蛤蟆叫的好田禾。

山区丰茂的植被和品种繁多的动物为人们观察其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培养了山民超强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感觉能力。

因此,花卉的色彩、动物的声音大量涌进各类歌谣,为歌谣增添了无限魅力。

这首儿歌用了两串拟声词,模仿昆虫和鸟儿的叫声,通过两种动物的鸣叫推测天气和作物的生长情况。

拟声词形象贴切,跳跃性强,童趣盎然。

音乐般的吟唱又折射出教育意义,虫鸟们美妙的声音能预告丰收的年成,是人类生活的良朋益友,应该好好爱护。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各得其所,歌谣展示了独特的生态美学特征。

动植物特性不仅是山区人们农耕经验总结的凭据,也常常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介。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文学理论在土家族方言民歌中有生动再现。

如情歌《郎心落在妹心中》(8):满树杨梅红昂昂,摘颗杨梅送妹尝。

真心美意问一问,杨梅味道长不长?满树杨梅红彤彤,一口一颗味道浓。

杨梅进口落肚皮,郎心落在妹心中。

歌谣运用摹状、设问、拈连和押韵的手法曲折地表达恋爱中男女的情感。

“红昂昂”和“红彤彤”都是摹写杨梅成熟时的颜色,隐喻郎与女都到了人生的成熟季节,对异性有自然的渴盼之情。

歌中没有直言郎对妹的喜欢,而是送给她酸甜的杨梅品尝,巧妙地设问试探对方对自己的感觉。

诗歌托物言情,从对事物的摹状拈连到郎心与妹心,拈连修辞格使两人感情升华顺理成章。

4、比拟。

如儿歌《洋丁丁》(二)(9)洋丁丁,尾巴长,你接媳妇我帮忙。

你抬衣柜我抬148床,你吃向花我吃糖。

土家族关于“洋丁丁”的儿歌有很多,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启示。

这首儿歌分四行,用方言吟唱,那清晰的韵律(韵脚ang),欢快的节奏,活泼的腔调,饱满的情绪,呈现万分的童趣。

“洋丁丁”是方言,即“蜻蜓”,恩施州土家族人普遍如此呼之。

这一命名源于蜻蜓的“丁”字模样,形象生动,而且叠词“丁丁”音节清脆响亮,易学易读,非常适合儿童发音特点。

歌谣把蜻蜓拟人化,虚拟一个蜻蜓“接媳妇”(娶亲之意)的热闹场面。

首句描绘蜻蜓修长的外表;第二句你我不分,虫人合一,表达人和虫的亲密关系;第三句写吟唱者在游戏中扮演热情而又忙碌的角色,分享蜻蜓的幸福与快乐。

尾句中的“向花”(土家人对“向阳花”的简称)和糖果是土家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斋宝”(干果、点心),人人爱吃。

通过这种同享同乐的细节巧妙地嵌入土家人结婚喜庆的风俗,在吃喝玩乐中激发儿童对“接媳妇”的期盼之情,很自然地将成人对孩子的性教育灌注其中。

歌谣内涵因此更加丰厚,情韵更显绵远。

5、讳饰、儿化、排比连用如儿歌《请七姑娘》(11)七姑娘挨一哈儿,正月十五接你看花灯儿。

要来早早来,莫等三更半夜来;三更半夜露水大,打湿七姐绣花鞋。

这是一首由咒语转化而来的儿歌,当女孩受惊吓或者由于某些原因而产生烦躁不安情绪不愿睡觉或睡觉不安神时念诵。

既可以娱神,也可给女孩起到心理安抚作用。

歌谣采纳了方言儿化音,婉转动听,同时也伴有很多讳饰语。

二三两节每两句一个韵脚,一层意思,如此反复形成排比,讳饰则套用其间,给歌谣增添神秘色彩,保持对神灵和不可知事物的敬畏,对人的心理产生安慰感,同时对邪恶产生震慑力,巫术文化深深地浸透于土家方言歌谣。

6、比喻、夸张、排比、比拟、映衬、设问等修辞连用。

如《背煤歌》(13):川鄂交界老鹰嘴,活像老鹰飞,万剐悬岩伸鹰嘴,横空跨两腿。

猴子见了把头回,獐子见了要倒退,山雀自古飞不过,神仙见了也自卑。

背老二,去背煤,十有九个背不回,不断手杆就断腿,何时斩掉“老鹰嘴”?!何时擒住“老鹰头”?!何时掐断“老鹰喉”?!老二打杵做刀枪,捅得肠子流。

……恩施山区地处云贵高原尾端,崇山峻岭,地形崎岖。

解放前,交通不便,运输非常困难,完全要靠人力(偶有畜力)担当,于是形成了“背老二”(“脚夫子”)队伍。

这首歌谣用方言吟唱,第一节押韵ui(“飞”的方音同“辉”);第二节押韵i和u。

歌中连用多种修辞,如比喻、夸张、排比、比拟、映衬、设问等形象刻画“老鹰嘴”山峰的高大险峻和“背老二”劳动的艰险异常。

诗歌没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直接感慨,而是通过山民们熟悉的猴子、獐子、山雀等动物在“老鹰嘴”面前产生的畏惧、退缩、徘徊情绪以及威力无比的神仙也在此产生自卑感来映衬山峰的峻峭险阻,烘托背煤人生活的艰辛。

语言质朴,想象丰富,体现民歌纯真的美学风格。

[本文系2007年度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土家族方言与土家文化”(编号HBMY200715)系列成果之一。

]注释:(1)廖康清:《鄂西民俗》,第201页,清江文化・旅游丛书(地方资料),1993年。

(2)[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17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利川市民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利川市民族民间歌谣集》(地方资料),第102页,1991年。

(4)徐开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歌曲集》,第24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