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合集下载

汉语的声调演变

汉语的声调演变

一、什么是声调(一)声调的定义与特点1. 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2. 声调的特点:(1)作用:区别意义作用;(2)性质:音高变化决定声调性质;(3)范围:音节内。

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你嚎(好),小姐郭,我恨歌星(高兴)扔死你(认识你)。

我的媳妇(西服)在皮包里。

包子:报纸;饺子:轿子。

汉语声调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某些声韵组合相同的音节,用不同的声调说出来,可表达不同的意义。

如:maiyan 买烟卖烟买盐卖盐埋盐埋烟guli 鼓励孤立故里zhengzhi 政治正直整治争执正职shili 实力势力视力失利失礼施礼事例示例实例势利(二)声调语言简介根据声调的有无可以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两类。

1.有声调语言世界上有许多语言是声调语言,如汉藏语系语言。

南亚语系的越南语,南岛语系的菲律宾他加禄语等。

声调语言又可分为高低型与旋律型。

高低型如非洲美洲的声调语言,旋律型如汉藏语系的语言。

2.非声调语言非声调语言并不是没有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而是这种变化只起改变语气的作用,并不能区别意义。

印欧语系的语言一般都是非声调语言。

二、调值和调类(一)调值1.什么是调值调值是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普通话全部字音有四种基本调值,即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

2.调值的语音特点(1)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这种音高是相对音高,不是绝对音高。

因为不同人之间的调域是不同的。

Hz300200100 妈麻马骂(2)构成音值的相对音高在语音上是连续的。

3.调值的描写——五度标记法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

把言语中的音高变化分为五度:最高音是5度,半高音是4度,中音是3度,半低音是2度,最低音是1度。

5高4半高0000000 00000000000000003 中2半低1低[55] [35] [214] [51](二)调类1.什么是调类调类是声调的种类,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别。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六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授课要点:一,声调变化二,声母变化三,韵母变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㈠声调变化⑴古今声调对应关系中古现代平阴上阳去上入去主要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⑵平分阴阳:中古汉语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

平→阴平(清声母字)↘阳平(浊声母字)变阴平者:高[k u]、天[t h ien]、风[pi u ]、帮[p ]、章[t i a ]、知[ i e] 工[ku ]变阳平者:红[ u ]、农[li wo ]、来[l i]、旁[b ]、泥[niei]、毛[m u]、同[du ]、台[d i]、丛[dzu ]、房[bi wa ]平分阴阳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阴平,一个读阳平。

①刊[k h n],苦[k h u]寒[ n]切kān≠k +án②刀[t u],都[tu]牢[l u]切dāo≠ d +áo③匆[ts h u ],仓[ts h ]红[ u ]切cōng≠ c +óng④寒[ n],胡[ u]安[ n]切hán≠h +ān⑵浊上变去指中古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演变成去声,上→上(其它声母字)↘去(全浊声母字)如:抱[b u]、厚[ u]、鲍[bau]、上[ i a ]、伴[bu n]、杜[du]浊上变去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上声,一个读去声。

①厚[ u],胡[ u]口[k h u]切hòu≠h +ǒu②撼[ m],胡[ u]感[k m]切hàn≠h +ǎn③断[du n],徒[du]管[ku n]切duàn≠ d +uǎn④改[k i],古[ku]亥[ i]切ǎi≠ +ài⑶入派四声中古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第四章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语音

第四章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语音

(开三)[ǐaŋ]→[aŋ]:莊组字。莊(莊母陽开) 陽<
(合三)[ǐwaŋ]→[aŋ]:唇音字。方(帮母陽合) ② [uaŋ]来自陽唐牙喉音合口。 陽(合三)[ǐwaŋ]→ [uaŋ]:筐(溪母陽合) 狂(群母陽合) 王(云母陽合) 枉(影母陽合)
唐(合一)[uɑŋ] →[uaŋ]:光(见母唐合) 广(见母唐合) 旷(溪母唐合) 荒(晓母唐合) 黄(匣母唐合)
三、影喻疑合流和零声母范围的扩大 中古零声母只有一个“影”,到《中原音韵》,中古喻 母 (云、以)字和大部分疑母字与影母字合流不分,都变为 零声母字。 喻疑变成零声母的规律是: 1、平声变为零声母后都归阳平。 2、上声、去声变为零声母后声调不变。 3、入声变为零声母后,都变成去声。
疑母有例外,具体情形是:大部分变为零声母;小部分保 留原来读音;少数字变为泥母。 到一百多年后的15世纪《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疑 母完全消失。
② [iuɛn]主要来自仙、元、先合口字。
仙(合三) [ǐwɛn]→ [iuɛn]:转(知母仙合) 篆(澄母仙合)
元(合三)[ǐwąn]→ [iuɛn]:券(溪母元合) 先(合四)[iwen]→ [iuɛn]:鹃(见母先合)
5、侵尋[əm] [iəm] ① [əm]来自《广韵》侵莊组声母。
侵(开三)[ǐěm]→ [əm]:簪(莊母侵韵) 森(生母侵韵) ② [iəm]来自《广韵》侵韵除莊组声母字外。 您(泥母侵韵)林(来母侵韵)砧(知母侵韵) 针(章母侵韵)枕(章母侵韵)沈(澄母侵韵) 深(书母侵韵)
8、江陽[aŋ] [uaŋ] [iaŋ] ① [aŋ] 来自《广韵》唐江以及陽开口莊组声母字、 合口唇音字。 唐(开一)[αŋ]→ [aŋ]:帮(帮母唐韵) 滂(滂母唐韵) 傍(竝母唐韵) 忙(明母唐韵) 当(端母唐韵)

举例说明古今声调的关系

举例说明古今声调的关系

举例说明古今声调的关系(文字说明,从古声调至今声调,再从今声调至古声调)2011-11-06 10:03 gxn1358422|分类:小学教育|浏览555次分享到:2011-11-07 00:19 提问者采纳一。

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与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不同,通过把古今声调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声调有这样一些变化规律:1.平分阴阳------指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其条件是声母的清浊,清声母(包括全清、次清)的平声字归阴平,浊声母(包括全浊、次浊)的平声字归阳平。

即清声母平声——阴平、浊声母平声——阳平。

2.浊上变去------指全浊上声归去声。

全浊指浊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而次浊和清声母的上声字依然读上声。

即全浊上声——去声、清和次浊上声——上声。

3.入派三声------指入声消失,归入平、上、去三声(就现在讲,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而清声母的入声字则比较混乱,分散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即全浊入声——阳平、次浊入声——去声、清入——阴、阳、上、去。

二。

方言和普通话的声调都是从中古语音的“平、上、去、入”四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四声各分阴、阳,共计八类)演变而来的。

在演变过程中有分化,有合并,发展的速度不一样,所以各种方言的调类多少并不相同,但不出于古四声(八类)的系统,而且演变规律比较整齐。

调查的结果是吴语上海市区话现有5个调类,附近的苏州话则有7个调类,粤语广州话多至9种调类(入声因不同的元音,阴入分化成两类)等等。

普通话语音发展较快,只有4个调类。

三。

1)普通话阳平调值是35,粤方言的阳平调值是21或11,客家方言的阳平调值是11,雷琼话阳平调值则是22。

受方言影响,粤语区、客家话区人学普通话时,阳平调值常犯起点低,念成低而平,声调平直甚至终点下降的毛病,易把阳平读成23、24或34值。

潮汕话阳平值是55,潮汕人则易把阳平调值读成44,听来象阴平。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时期到现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汉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中古到现代的角度,探讨汉语韵母系统的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古汉语的韵母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其中平声和上声的韵母较为丰富,而去声和入声的韵母则较为简化。

平声的韵母包括a、o、e、i、u等,上声的韵母包括i、u、ü、o、e等,去声的韵母只有u、ü两个,入声的韵母则只有u一个。

二、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现代汉语的韵母数量比中古汉语更多。

现代汉语的韵母不仅包括了中古汉语的韵母,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韵母,如ai、ei、ou、ie、üe等。

其次,现代汉语对于声调的使用更加灵活多样。

现代汉语的声调有四个,但在实际使用中,同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使得韵母的发音也随之发生变化。

三、韵母变化的原因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语音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语音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发音习惯的改变,进而影响了韵母的发音。

2.外来语的影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汉语中不断引入外来词汇。

为了适应这些外来词汇的发音,汉语中的韵母系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3.方言的影响:汉语是一个多方言的语言系统,不同地区的方言对于韵母的发音也存在差异。

这些方言的影响也促使了韵母系统的变化。

4.语言规范的调整:随着汉语规范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于韵母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这些规范要求也对韵母系统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韵母系统的变化是语言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语言适应社会变化的表现。

通过对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

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一、背景介绍现代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共有四个基本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系统并不同于现代汉语,其变化和演变过程十分有趣且值得研究。

二、古时汉语声调的特点1. 古汉语的声调数量古代汉语中的声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而是以阴平、上声、去声及入声为主。

并且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的数量也远远多于现代汉语。

在《庄子》中就有七个不同的声调。

2. 古汉语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特点十分复杂,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和韵律的影响,由于其发音时的特点,使得声调变化更加多样化。

三、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通联在现代汉语中,尽管声调的数量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古代汉语声调的影子。

现代汉语的去声和入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去声和入声,只不过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是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基础,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汉语声调系统与古代汉语声调系统之间的通联和延续。

四、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共同之处1. 声韵的变化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声调的数量和形式上,还反映在音韵变化的方面。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韵律的影响,其变化规律与现代汉语声调有一定的共性。

2. 语音演变现代汉语声调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声调演变过程,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古代汉语声调的痕迹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一定的通联和通联。

五、结语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通联和延续,虽然在数量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共性和继承性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通过了解古代汉语声调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正如一句古诗所说:古今声调共一源,现代汉语声调之谜也正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开。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 mí)两个字同属“i”韵。

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

例如“荒唐”(huāng tá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

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

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

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

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如:呼唤、逆迎。

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如:域国、观看。

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

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

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

3、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

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今天的发展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今天的发展

汉语声调从xx到今天的发展一、xx声调到xx声调上古声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明代陈第认为上古没有声调,而清人基本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不尽相同,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的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以段玉裁为代表的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的则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至于今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为代表,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周祖谟为代表,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通过学者对《诗经》用韵和谐声材料的考察,可以认为上古确实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

A.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它们中平上去入四声各自独用的韵段远远超过了相互混压的韵段。

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诗经.xx.一章》押:xxxx粮囊光xx行《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xx.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诗经.(bì)xx.九章》押:xx尺(xì)硕奕作若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

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

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

比如《周南·麟之趾》:一章押:趾、子(上声)二章押:定、姓(去声)三章押:角、族(入声)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B.通过谐声材料考察上古声调主要是运用《说文》的谐声系统,经过统计《说文》些谐声组分类如下:同调相谐者:异调相谐者:平谐平523平上互谐356上谐上205平去互谐359去谐去216平入互谐64入谐入292上去互谐196合计1236上入互谐44去入互谐148合计1167由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平上去入四声同类相谐组超过了总谐声组的50%,而其他异调类互谐者得总和则不足半数,它从谐声角度揭示了上古四声存在的事实。

汉语语音史11近代声调系统

汉语语音史11近代声调系统
次浊:拉(来)抹(明)
但清声母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则派入四声都有,因 此到现代也有称为“入派四声”的。
总体趋势是,从元代到现代,入声字派入阴平的从无 到有,而且越来越多,而派入上声的越来越少。如:
“卓桌啄琢”,在《中原音韵》中皆派入上声,现在 则前二个读阴平,后二个读阳平。
常用的古入声字,大约有五百多个,现代普通话中, 有将近50%读为去声,30%读为阳平,15%读为阴平, 最少的5%读为上声。
5.[ie]韵母与古帮组、端组相拼的字,来自古代入声,如 : 憋别撇蔑跌蝶贴铁捏聂列烈劣
6.[a]韵母和[f][ts][ts’][s]相拼的字,来自古代入声,如: 发法伐罚扎擦撒萨飒
7.有文白两读,又没有意义区别的,一般是入声字,如: 色没角落血脉簿剥削
还可以从反面排除一些不可能是入声字的: 1.阳声韵的字,肯定不是入声字。 2.普通话中念[tsɿ][ts’ɿ][sɿ]的字,都不是入声字。 3.普通话中念[uei][uai]的字,基本不是入声字。
从现代普通话推断古代入声字的办法: 1.声母是不送气的塞音[p][t][k]和塞擦音[ts][tɕ][tȿ]而读 阳平声的字,绝大多数来自古代入声,如:
[p]白帛拔跋薄雹别蹩博勃伯驳泊舶 [t]达答狄笛迪得德夺敌迭读毒独 [k]革国格阁隔 [ts]卒责族杂凿足则泽 [tɕ]截捷节疾即集绝及籍杰局菊桔急吉觉决掘 [tȿ]哲辙直值轴浊茁逐烛竹铡
《中原音韵》中733个入声字的分化情况:
阳平 上声 去声 总计
全浊声母 次浊声母
171
0
12
1
1
188
184
189
清声母 9
332 1
342
影母 0 2 16 18
总计 180 347 206 733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六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授课要点:一,声调变化二,声母变化三,韵母变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㈠声调变化⑴古今声调对应关系中古现代平阴上阳去上入去主要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⑵平分阴阳:中古汉语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

平→阴平(清声母字)↘阳平(浊声母字)变阴平者:高[k u]、天[t h ien]、风[pi u ]、帮[p ]、章[t i a ]、知[ i e] 工[ku ]变阳平者:红[ u ]、农[li wo ]、来[l i]、旁[b ]、泥[niei]、毛[m u]、同[du ]、台[d i]、丛[dzu ]、房[bi wa ]平分阴阳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阴平,一个读阳平。

①刊[k h n],苦[k h u]寒[ n]切kān≠k +án②刀[t u],都[tu]牢[l u]切dāo≠ d +áo③匆[ts h u ],仓[ts h ]红[ u ]切cōng≠ c +óng④寒[ n],胡[ u]安[ n]切hán≠h +ān⑵浊上变去指中古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演变成去声,上→上(其它声母字)↘去(全浊声母字)如:抱[b u]、厚[ u]、鲍[bau]、上[ i a ]、伴[bu n]、杜[du]浊上变去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上声,一个读去声。

①厚[ u],胡[ u]口[k h u]切hòu≠h +ǒu②撼[ m],胡[ u]感[k m]切hàn≠h +ǎn③断[du n],徒[du]管[ku n]切duàn≠ d +uǎn④改[k i],古[ku]亥[ i]切ǎi≠ +ài⑶入派四声中古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性也变得很强。

入乡随俗的同时,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但是,普通话依然占据着最主要的部分。

因为,即使在你与之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只要会普通话就不会有沟通的障碍。

毕竟,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语言,它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现代普通话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了今天的局面,它是不断的演变而来的,通过扬长避短而最终确立。

在普通话之前,古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它并不是今天的汉语拼音系统,而是在上古、中古、近古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

那我就从书中总结一些有关其演变和发展的知识。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和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代汉字的读音,归纳出各个历史时代的语音系统,再通过比较,来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

它可以指导我们探索普通话的发展和由来。

了解普通话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之前的所有的音韵学的大概知识,比如:以《诗经》等先秦文献为研究的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今音学等等。

在这之前要牢记和掌握音韵学的三十六字母,它是学习和了解古代音韵学的基础。

广韵到普通话的演变和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仔细相比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比较等等。

《广韵》首先按四声来分卷,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卷又分为“上平声“卷和“下平声”卷,所以共五卷。

而且在那个时代没有“阴平”和“阳平”之分。

《广韵》的注音方式是在每一个纽的首字下的注释后面注出反切,其余的同纽字音同,也就省去不注了。

而汉字注音是在字上面用声母加韵母加声调来注音。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形成的过程,理清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彼此参差的复杂关系,更好的了解普通话的慢慢确立的过程。

第一,在声母上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中古到现代声调演变的特点

中古到现代声调演变的特点

中古到现代声调演变的特点
从中古到现代,声调的演变主要有以下特点:
- 平分阴阳:中古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中古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

- 浊上变去: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

如“抱”“厚”“鲍”“上”“伴”。

- 入派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这些演变特点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于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古今四声的变化规律

古今四声的变化规律

古今四声的变化规律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古今四声的变化规律,这可有意思啦!你想啊,咱们老祖宗说话那调调,和咱现在可不一样呢!就好像时间是个神奇的魔法师,把声音都给变了样。

古代的平声,那叫一个平缓悠扬,就跟那缓缓流淌的小溪似的。

可到了现在呢,分成了阴平和阳平,嘿,这一分为二,就像那小溪流分成了两条小支流,各有各的特色。

阴平稳稳当当的,阳平呢就稍微往上扬一扬。

再说说上声,古代的上声就像是爬山,先慢慢往上爬,然后到了山顶。

现在呢,还是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这山好像变矮了点儿,没那么难爬啦。

去声呢,以前就是干脆利落地往下走,现在也差不多,“唰”地一下就下去了。

还有那入声,哎呀呀,这可神秘了。

古代有入声,可到了现代好多地方都没啦。

就好像一个宝贝藏起来了,得咱仔细去寻摸。

有些地方的方言里还能找到入声的影子呢,你说神奇不神奇?咱举个例子吧,“白”这个字,在古代那可是入声字呢,读起来短而急促。

现在呢,在很多地方就变成了阳平。

你说这变化大不大?这古今四声的变化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从古代一路走到现在,沿途的风景变了又变。

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不然读起古诗词来都没那韵味啦!咱中国人说话讲究个抑扬顿挫,这四声的变化就是其中的奥秘所在呀。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变化,说话多单调呀。

就好比那菜里没了调料,能好吃吗?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古今四声的变化规律,它可是咱汉语的一大特色呢!咱得好好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感受到这汉语的美妙之处。

总之,古今四声的变化规律就是这么有趣又重要,咱得重视起来,好好琢磨琢磨,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咱汉语的魅力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音韵学课件-第13讲---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

音韵学课件-第13讲---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
第十三讲 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
——从《中原音韵》 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展
一、声母的发展
1.声母的消失:
(1)次浊唇齿音 [v]消失,变成 了合口的零声母 [w]。
(2)舌根音声母[N]消失,变成 零声母。
一、声母的发展
2.新声母的产生:
舌面音声母[tþ]、[tþ‘]、[þ]的产生:
这组声母有两个来源:舌尖前音[ts]、[ts‘]、 [s]和舌根音[k]、[k‘]、[x],当这两组声母 和细音相拼时,逐步形成了[tþ]、[tþ‘]、[þ], 形成的时间大致在十八世纪,但在《中原音 韵》中,这种变化还没有开始。
三是主要元音音值的变化,这个问 题很复杂,目前来说,这个问题讨 论的还不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声调的发展
如果认为《中原音韵》时期已经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那么, 《中原音韵》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调类是一样的,都是“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四个,不同的是一些 字的声调有变化。
二、韵母的发展
一是韵母的合并,如“支思”韵和 “齐微”韵中的一部分字合并。 “寒山”、“桓欢”、“先天” (-n)、“盐咸”、“廉纤” (-m)合并为“言前”。
“真文” (-n)和“侵寻” (-m) 合并。
二、韵母的发展
二是鼻辅音韵尾m的消失,如“侵 寻”、“盐咸”和“廉纤”三个韵 部,原来是收m尾的韵,在现代汉 语普通话中m尾变成了-n尾。

第四章----从中古到近代汉语语音

第四章----从中古到近代汉语语音

二三四等韵和合口一二四等韵相拼;非敷奉三母只与合口
三等及流摄开口三等“尤”“有”相拼。元明时期,随着
全浊声母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变成了清擦音
[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材料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
2021/韵8/14》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
4
二、知、照组合流和卷舌声母支眵诗日[tʂ][tʂh][ʂ][ʐ] 的产生。
諄(合三)[ǐwěn]→ [iuən]:论(来母諄韵)
諄(章母諄韵)
2021/8/14
15
文(合三) [iuən]→ [iuən]:君(见母文韵) 群(群母文韵) 薰(晓母文韵) 训(晓母文韵)
2、寒山[an] [uan] [ian] ① [an] 来自《广韵》寒韵、删山开口唇音、舌
母不同。床母变为同部位的清音塞擦音(照穿)和擦音 (审)和新产生的卷舌“诗”母,共4母。
2021/8/14
3
禅母,变为审、穿、诗三母。
6、清擦音[f]的产生
[f]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并三母,到了北宋初的三
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 二韵
的“帮滂并”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旁并只与 开口一
2021/8/14
11
1、真文[ən] [uən] [iən] [iuən] ①[ən]来自《广韵》痕韵及真、臻两韵的莊组字。
痕(开一) [ən]→ [ən]:根(见母痕韵) 墾(溪母痕韵) 痕(匣母痕韵) 恩(影母痕韵)
臻(开三)[ǐen]→ [ən]:臻(莊母臻韵) 真(开三)[ǐěn]→ [ən]:龀(初母真韵)
《切韵》时期的庄、章二组声母在唐末宋初合流为照组声 母,到《中原音韵》时期,照组又与知组(知彻澄娘) 字合流,一部分演变为卷舌声母支眵诗儿(支思韵中的 知照声母);另一部分则沿袭照组声母。

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

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

分化原则是声母的清浊,中古清声母字为阴 平,中古浊声母字为阳平。 3)中古上声字变成上声、去声两类,演 变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中古全浊声母变成 去声,其余字仍为上声。 4)入声消失,入声字分别归到相对应的 阴声韵的平、上、去三声里去,人们称这种 变化叫“入派三声” 。入派三声是就平声不 分阴阳而言,如果按普通话阴、阳、上、去 四声说,也可叫“入派四声” 。 中古四声演变成普通话四声的情况,可 1 以画成下表:
1
此表参照谢纪锋《音韵学概要》编制,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中古调类
普通话调类
中古调类
阴平(诗、飞) 阳平(人、才) 阴上(古、袄) 阳上(你、武) 阳上(坐、社) 阴去(变、世) 阳去(阵、用)
阴平 阳平 上声
阴入(黑、击) 阴入(竹、急) 阴入(尺、乞) 阴入(切、设)
去声
Hale Waihona Puke 阳入(食、服) 阳入(入、药)上表括号内是例字,从中可以看出,只 有入声变化复杂。入声分阴阳,清声母为阴 入, 浊声母为阳入。 阳入只派入阳平、 去声, 多数变成去声, 少数变成阳平; 阴入派入阴、 阳、上、去四声都有,其中二分之一派入去 声,三分之一派入阳平,二者合计占阴入声 字的六分之五,剩下的六分之一派入阴平和 上声,其中派入上声最少。
[] ,一类为[] 、 [] 、 [] 。就是说,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 、 [] 、 [ ] 来源于中古的见、溪、群和精、清、从、心、 邪两组声母。 5)知、彻、澄与照、穿、神、审、禅合流, 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 [] 、 [] 。 2、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 韵母的关系 从中古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 的演变主要表现为简化。许多韵尾相同、韵 腹相近的韵母都合并为一个韵母了。当然, 也有中古一个韵母分裂为现代汉语普通话 几个韵母的情况。中古有 61 个四声相承的 韵类,90 个韵母(入声不另立,与相配的阳 声合而为一) ,现代汉语普通话为 39 个韵 母,由此可知从中古到现代,韵母总数减少 了近三分之二。粗略地说,从中古汉语语音 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最明显的变化 有以下五点: 1)中古入声韵尾[] 、 [] 、 []全 部消失,变成相应的阴声韵。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六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授课要点:一,声调变化二,声母变化三,韵母变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㈠声调变化⑴古今声调对应关系中古现代平阴上阳去上入去主要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⑵平分阴阳:中古汉语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

平→阴平(清声母字)↘阳平(浊声母字)变阴平者:高[k u]、天[t h ien]、风[pi u ]、帮[p ]、章[t i a ]、知[ i e] 工[ku ]变阳平者:红[ u ]、农[li wo ]、来[l i]、旁[b ]、泥[niei]、毛[m u]、同[du ]、台[d i]、丛[dzu ]、房[bi wa ]平分阴阳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阴平,一个读阳平。

①刊[k h n],苦[k h u]寒[ n]切kān≠k +án②刀[t u],都[tu]牢[l u]切dāo≠ d +áo③匆[ts h u ],仓[ts h ]红[ u ]切cōng≠ c +óng④寒[ n],胡[ u]安[ n]切hán≠h +ān⑵浊上变去指中古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演变成去声,上→上(其它声母字)↘去(全浊声母字)如:抱[b u]、厚[ u]、鲍[bau]、上[ i a ]、伴[bu n]、杜[du]浊上变去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上声,一个读去声。

①厚[ u],胡[ u]口[k h u]切hòu≠h +ǒu②撼[ m],胡[ u]感[k m]切hàn≠h +ǎn③断[du n],徒[du]管[ku n]切duàn≠ d +uǎn④改[k i],古[ku]亥[ i]切ǎi≠ +ài⑶入派四声中古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声调及其演变概论(一)

中古声调及其演变概论(一)
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概括的说,近代语音声调突出的特点就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
《中原音韵》里,每一个韵部的平声都明确标出“平声阴”和“平声阳”。平声的分化以清浊为条件,中古清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阴平,中古浊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阳平。这一变化,使得中古平声清浊的对立转化为声调类别的对立。
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征、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据《南史.陆厥傅》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此外,《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周颙传》记云:“颙始着《四声切韵》行于时。”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在《中原音韵》中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大类。上声的分字仍读上声,全浊声母上声字则变读为去声。
入派三声
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古入声字归入阳平、上声、去声。汉语音韵学称之为“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的规律性很强,由于声调的变化常常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变化,古入声字的变化也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入派三声”:

汉语声调系统的发展

汉语声调系统的发展

汉语声调系统的发展本文是关于汉语声调系统的发展,感谢您的阅读!(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

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

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

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

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

在这些意见k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

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

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

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

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

比如《召南.(biào)有梅》:一章押:七吉(入声)二章押:三今(平声)三章押:(jì)谓(去声)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1.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
(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
(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
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
韵》、《韵镜》)
(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
(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
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
(1)声母:20个
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
(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

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清阴浊阳”:
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1(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清音但声调后来变成了阳平,如:“痊诠铨荃筌”等。

)。

例如:东(端)风(非)吹(昌)衣(影)。

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2(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全浊音和次浊音,但后来变成了阴平声,如“屐疵嵇期兮奚蹊徯夕铢洙殊殳苔推涛焘(以上全浊音)猫捞摸捏捋勒(以上次浊音)”)。

例如:唐(定)时(禅)传(澄)奇(群)、牛(疑)迷(明)难(泥)来(来)。

二、全浊变去
“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

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

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将一些去声字归入上声韵部3(《刊误》,《四库全书》列入杂家类,该书考究典故,引旧制以正唐末之失,引古制以纠唐制之误。

作者李涪,曾官国子祭酒、宗正卿等职,后被流放,死于岭南。

)。

李涪所举的例字正好都是《切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如“舅”、“皓”等。

这些例子说明不是《切韵》将字归错了,而是在李涪那个时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去声。

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4(少数全浊上声字没有变为去声,如“殍坂菶釜腐辅缓皖浣莞很俭窘强挺艇梃仅瑾饉墐楯吮场汞澒泂迥”等)。

例如:
父(奉)坐(从)弟(定)跪(群) 巨(群)象(邪)抱(並)柱(澄)
三、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

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

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

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

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

《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

《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

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

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

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

此将上述两种变化列成图表以便比较:
最后,我们将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
(1)今音声调为阴平声的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平、清入
(2)今音声母为送气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全浊平(全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送气音”排除了清入声和次浊平)
今音声母为擦音、韵尾为鼻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全浊平(“声母为擦音”排除了次浊平,“韵尾为鼻音”排除了入声)
(3)今音声母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m、n、r)的上声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上、清入(全浊上归去,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m、n、r)的上声字即排除次浊上)
(4)今音声调为去声、声母为送气音的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去、清入(全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声母为送气音即排除了全次浊去和次浊入)(5)今音声母为鼻音、边音、浊擦音的字,今音零声母的阳平声字(除“於、滢”等字),其声母中古属次浊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