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Word版含解析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1)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6分)
国家已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答案】(1)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答出三点即可)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降D.冻土融化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
【答案】6.A 7.D 8.C
【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2019届高三第四次测评)“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至2.0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图1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答案】14.D 15.B
【解析】14.黄浦江沿岸地区纬度低,蒸发量大,①错。河网密度小,汇集地表径流少,不易发生内涝,②错。地势低平,流水缓慢,洪水下泄不畅,容易发生内涝,③对。夏秋季节多发台风,暴雨导致短时间内流量增大,形成内涝,④对。故选D。
1高考地理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资源
东部季风区多 耕地,西北内 土地资源 陆多草地,东 北、西南多林 地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森林 资源
东北、西南、东南 地区
南美洲、非洲等热 带雨林气候区和亚 欧大陆北部、北美 北部的亚寒带针叶 林气候区
既要重视其经 济效益,也要 重视其环境效 益;利用时要 做到采育结合; 同时要延长产 业链,提高经 济效益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 保证运输安全,减 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少受灾害的影响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线网密度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 山地、丘陵地区密 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 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 度较小 建线路成本高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 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 自然障碍少
生物 资源
草场 资源
野生 动植 物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基 本 特 点
①世界上用途广、产值大的非能源矿产有铁、镍、铜、 锌、磷、铝土、黄金、锡、锰、铝等。②世界上的矿产 资源的分布和开采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而消费量最多的 是发达国家
矿 产 资 源
①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 印度等国。②欧洲有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洛林铁 铁 矿(法国)、基律纳铁矿(瑞典)和英国奔宁山脉附近 矿 的铁矿;美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五大湖西部;印度的铁 矿主要集中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地带:世界最大煤带是在亚欧大陆中 部,从我国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 到英国;北美大陆的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的澳大利亚 煤 和南非。②欧洲的主要煤矿有:俄罗斯的库兹巴斯煤田, 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英国的奔宁山 脉附近。③美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阿巴拉契亚山脉 附近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5.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9.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10.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文档:第9章 第2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157页)[识记—基础梳理]1.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人类繁衍生息于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往往能够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3.工业社会阶段(1)能源资源、金属资源和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如东营市。
(3)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海运的地区,往往也形成著名的工业区,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4.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往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
如美国硅谷、日本九州、德国南部。
[理解—要点突破]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1~2题。
a b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 .降水量增加B .蒸发量增加C .下渗减少D .地表径流减少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 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 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 .Ⅰ、Ⅱ、ⅢB .Ⅱ、Ⅰ、ⅢC .Ⅲ、Ⅱ、ⅠD .Ⅰ、Ⅲ、Ⅱ[解图流程][尝试解答] 1.C 2.C[规律总结] (1)以联系图解读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2)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考向2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图,完成3~5题。
【导学号:29790125】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4.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5.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
(二)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据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2、正确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应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三)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概念、分类),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应有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四)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认识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了解这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灾减灾措施。
地理表述能力————特征表述(1)地形(地貌)特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地势四个方面概括.例如亚洲地形特征:地势中高周低;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大、平原狭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区;地面起伏极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欧洲: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广布北美洲: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高山,东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南美洲: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大洋洲:①地势低平。
【2019年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版
2019年高考二轮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主要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能够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一、高考回顾1.(2017•天津)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8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8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 .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 .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 .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 .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加快,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火山喷发频率增加。
2.(2016•上海)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
3.(2017•天津)(15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1)结合上图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请回答两项。
(6分)(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
据上图所示信息说明原因。
(3分)(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请回答两项。
(6分)【答案】(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16讲+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6讲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一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 自然资源共同性特征及开发利用要求3 分类4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5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影响因素: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2)阶段特征1.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能源之间的关系(1)自然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自然要素。
(2)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取自自然环境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3)能源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有些能源属于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如水电、焦炭、核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
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2.重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目前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一般可分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两种类型,缺水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表所示:4.我国的主要能源问题(1)主要表现:①石油供应紧张,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
②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这些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
③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以外国油轮运输为主,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2)成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我国能耗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的需求。
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3)解决措施:①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②节流: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能源开采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2019地理高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点精品教育.doc
地理高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点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8·中原名校五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
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增强B.沿岸暖流加强C.极昼时间变长D.全球气候变暖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D2.C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
第2题,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关键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对策:(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植树造林。
(3)培养新的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
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差值的累计值。
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计距平值。
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A.1965~1975 B.1975~1985C.1985~1995 D.1995~20052.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3.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答案1.C2.D3.A解析第1题,读a图可知1985~1995时段,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较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
第2题,该时段年均气温与年降水量的累计距平值均下降,说明该时段趋于冷干。
第3题,2005~2015年间,该区域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升高,年降水量的累计距平值升高,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上升,降水增多,水热状况较好,故该区域最可能粮食单产增加,A正确;降水增多,地表径流增多,B错误;土壤趋于湿润,C错误;降水增加,空气湿度增大,风力侵蚀减弱,D错误。
故选A。
pH代表溶液的酸碱度,pH值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pH值小于7时溶液呈酸性。
海水pH值会受到干洁空气成分变化的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数量受海水垂直运动的影响。
下图为“1990~2010年西太平洋某海域pH变化图”。
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所示1990~2010年pH值变化说明海水()A.富营养化B.盐度增加C.酸度增加D.跳跃式变化5.pH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海洋吸收火山灰增加B.海洋吸收沙尘增加C.海洋吸收O3过多D.海洋吸收过多CO26.全球变暖,导致海水表层的温度升高,上下层海水的交流减弱,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寒流消失B.季风消失C.浮游生物减少D.海啸增强答案4.C5.D6.C(2018·福建泉州模拟)冰川物质平衡(即冰川物质收支)是联系气候和冰川变化的纽带,是冰川对所在地区气候状况的直接反映。
下面左图中的甲岛是国际上监测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的重点区域之一,右图示意甲岛某冰川物质的冬夏平衡。
甲岛终年多雾。
据此回答7~8题。
7.据右图推断甲岛()A.冰川面积扩大B.冰川储量减少C.海拔持续升高D.夏季降水减少8.造成甲岛冰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洋流D.大气污染答案7.B8.A解析第7题,据右图可知,甲岛冰川物质的冬夏平衡曲线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结合全球变暖的特点,推断甲岛冰川储量减少,B对。
冰川储量减少,冰川面积减小,海拔持续降低,A、C错。
图示反映冰川物质平衡,不能反映夏季降水减少,D错。
第8题,结合全球变暖的现实,造成甲岛冰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气温升高,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冰川储量减少,A对。
极地降水很少,影响小,B错。
极地附近洋流以寒流为主,不是冰川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C错。
大气污染不影响冰川储量,D错。
(2018·江西上饶模拟)下面为“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a图)“和年等降水量图”(b图)。
读图回答下题。
9.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a图等温线变得更加密集B.a图0℃等温线向南移动C.b图等值线数值不会变化D.a、b两图中大陆面积扩大答案B解析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地温度升高,材料中缺少极地内部升温幅度差异的信息,等温线的疏密变化无法判断,A错。
全球变暖会导致a图0℃等温线向南移动,B对。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水汽增加,降水增多,所以b图等值线数值相应增加,C错。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a、b两图中大陆面积缩小,D错。
(2018·陕西宝鸡模拟)磁化率是反映温湿气候与干冷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
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
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典型地区磁化率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10~11题。
10.距今6~7万年时间段,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A.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B.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北移C.我国正处于间冰期D.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11.距今13万年以来,黄土高原磁化率变化反映出()A.全球气候变暖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C.东亚冬夏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D.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益严重答案10.A11.C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看出距今6~7万年时间段磁化率较低,说明气候冷干,冬季风势力偏强,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南移;我国正处在寒冷的冰期;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弱。
A正确。
第11题,从图中看13万年以来黄土高原磁化率先降低,后增加,全球气候先冷干后暖湿;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受其影响不大;东亚冬夏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C正确;黄河下游断流面积先扩大后减小。
(2018·天津部分区模拟)呼伦湖鱼的种类达到30多种,呼伦湖冬捕现在已成为该区域重要的旅游项目。
每年的冬捕时间是以冰块厚度决定的,原则上45厘米以上就可以。
下图为“呼伦湖的地理位置图”。
据此回答下题。
12.近些年呼伦湖冬捕日期由12月初推迟到12月末,是因为()A.人工成本上升B.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C.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D.保护渔业资源的需要答案C解析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温升高,封冻时间及冻层厚度都受到影响,所以冬捕推迟;近些年捕捞技术提高使冬捕的人工成本下降;冬捕时间由冰块厚度决定,属于自然原因,不是人文(旅游)原因。
冬捕只是推迟了时间并没有停止,因此不是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据此选C。
13.(2018·福建莆田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辐射强迫是指由某种温室气体(或其他因素)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向外红外辐射量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中不同因素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可以通过辐射强迫来衡量。
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有:CO2、CH4(主要来自水稻种植等)、N2O(主要来自施肥后的土壤)、卤烃等。
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而SO2气体主要来自燃煤。
下图示意1750~2005年人为产生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1)在本世纪初,大气中CH4浓度上升几乎停止,N2O的浓度在同时期内持续上升。
分别说明其可能原因。
(2)说出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3)分析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共同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
(4)推测未来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的原因。
答案(1)CH4浓度停止上升的可能原因是水稻种植的面积相对稳定;N2O浓度持续上升可能是农业施肥持续增多。
(2)特点:呈负值。
原因:气溶胶悬浮于大气中能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提高大气的反射率);气溶胶可以起到凝结核作用,增加云量(提高云层的反射率),降低地表温度。
(3)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为正值,增温幅度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为负值,降温幅度小;两者共同作用下减缓地表温度的上升。
(4)气溶胶作用时间短;(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未来SO2的排放量减少。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的三个倒U形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 型曲线高峰及碳排放总量的倒U形曲线高峰,从工业革命开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强度峰值之后阶段,如下图。
(1)描述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判断S2阶段及其区域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3)指出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人类在S4阶段以后使碳排放总量下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特点: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
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低。
(2)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增加,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低碳出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