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根与后根构造二叉树与二叉树的匹配替换-数据结构课程设计Word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二叉树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它由节点组成,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二叉树在计算机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遍历等。
1.插入操作:二叉树的插入操作是将一个新的节点添加到已有的二叉树中的过程。
插入操作会按照一定规则将新节点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
插入操作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从根节点开始,比较新节点的值与当前节点的值的大小关系。
-如果新节点的值小于当前节点的值,则将新节点插入到当前节点的左子树中。
-如果新节点的值大于当前节点的值,则将新节点插入到当前节点的右子树中。
-如果当前节点的左子树或右子树为空,则直接将新节点插入到该位置上。
-如果当前节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都不为空,则递归地对左子树或右子树进行插入操作。
2.删除操作:二叉树的删除操作是将指定节点从二叉树中删除的过程。
删除操作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考虑:-如果待删除节点是叶子节点,则直接将其从二叉树中删除即可。
-如果待删除节点只有一个子节点,则将其子节点替换为待删除节点的位置即可。
-如果待删除节点有两个子节点,则需要找到其左子树或右子树中的最大节点或最小节点,将其值替换为待删除节点的值,然后再删除最大节点或最小节点。
3.查找操作:二叉树的查找操作是在二叉树中查找指定值的节点的过程。
查找操作的具体步骤如下:-从根节点开始,将待查找值与当前节点的值进行比较。
-如果待查找值等于当前节点的值,则返回该节点。
-如果待查找值小于当前节点的值,则在当前节点的左子树中继续查找。
-如果待查找值大于当前节点的值,则在当前节点的右子树中继续查找。
-如果左子树或右子树为空,则说明在二叉树中找不到该值。
4.遍历操作:二叉树的遍历操作是按照一定规则依次访问二叉树中的每个节点。
有三种常用的遍历方式:- 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先访问根节点,然后递归地前序遍历左子树和右子树。
- 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先递归地中序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递归地中序遍历右子树。
数据结构二叉树学习教案
[1]
A
[2]
B
[3]
C
[4]
D
[5]
E
般不用
[6] [7] [8] [9]
F G H I
A
一 、顺序 存储结 构 按 二 叉 树 的 结点“ 自上而 下、从 左至右 ”编号 ,用一 组连续 (liánxù)的 存储 单元存 储。
B
C
D EF G
H
I
问:顺序存储后能否复原成唯一对应(duìyìng)的二叉树形状? 答:若是完全/满二叉树则可以做到唯一复原。
right_child
data
left_child
right_child
第6页/共17页
第七页,共16页。
二 叉 树 结 点 (jié diǎn)数 据 类 型 定 义 : typedef stru ct B iTNod e {
TElemT ype d ata; struct BiTN ode *lef t_chi ld, *righ t_ch ild; } BiTNo de, * BiTr ee;
f
d
b
e
ac
g i
h
j
第14页/共17页
第十五页,共16页。
习题2:若一棵二叉树,左右子树均有三个结点,其左子树的前 (先)序序列与中序序列相同,右子树的中序序列与后序 序列相同,试构造该树。
习题3:一棵非空的二叉树其先序序列和后序序列正好相反,画出 这棵二叉树的形状。
习题4:已知一棵完全二叉树共有892个结点,试求:⑴ 树的高度; ⑵ 叶结点数;⑶ 单支(度为1)结点数;⑷ 最后(zuìhòu)一 个非终端结点的序号。
第9页/共17页
第十页,共16页。
实验报告:二叉树
实验报告:二叉树第一篇:实验报告:二叉树实验报告二叉树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掌握指针变量,动态变量的含义;2、掌握二叉树的结构特性以及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3、掌握用指针类型描述、访问和处理二叉树的运算。
4、熟悉各种存储结构的特征以及如何应用树结构解决具体问题。
二实验原理树形结构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和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是一种以分支关系定义的层次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每个数据元素至多只有一个前驱,但可以有多个后继;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层次关系。
树形结构主要用于描述客观世界中具有层次结构的数据关系,它在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
遍历二叉树的实质是将非线性结构转为线性结构。
三使用仪器,材料计算机 2 Wndows xp 3 VC6.0四实验步骤【问题描述】建立一个二叉树,请分别按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该二叉树。
【基本要求】从键盘接受输入(按前序顺序),以二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建立二叉树(以前序来建立),并采用递归算法对其进行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将结果输出。
【实现提示】按前序次序输入二叉树中结点的值(一个整数),0表示空树,叶子结点的特征是其左右孩子指针为空。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基本数据结构描述; 2 函数间的调用关系;用类C语言描述各个子函数的算法;附录:源程序。
六试验结果分析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关于本实验项目的心得体会,写在实验报告上。
第二篇:数据结构-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课程名:数据结构(C语言版)实验名:二叉树的遍历姓名:班级:学号:时间:2014.11.03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二叉树的存储方法2.掌握二叉树的三种遍历方法3.实现二叉树的三种遍历方法中的一种二实验内容• 接受用户输入一株二叉树• 输出这株二叉树的前根, 中根, 后根遍历中任意一种的顺序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头文件#include #include //*********************************************************** //宏定义#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0//*********************************************************** typedef struct BiTNode { //二叉树二叉链表存储结构char data;struct BiTNode *lChild,*rChild;}BiTNode,*BiTree;//******************************** *************************** int CreateBiTree(BiTree &T){ //按先序次序输入二叉中树结点的值,空格表示空树//构造二叉链表表示的二叉树T char ch;fflush(stdin);scanf(“%c”,&ch);if(ch==' ')T=NULL;else{ if(!(T=(BiTNode *)malloc(sizeof(BiTNode))))return(OVERFLOW);T->data=ch;Creat eBiTree(T->lChild);CreateBiTree(T->rChild);} return(OK);} //********************************************************* void PreOrderTraverse(BiTree T){ //采用二叉链表存储结构,先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if(T){ printf(“%c”,T->data);PreOrderTraverse(T->lChild);PreOrd erTraverse(T->rChild);} } /***********************************************************/ void InOrderTraverse(BiTree T){ //采用二叉链表存储结构,中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if(T){ InOrderTraverse(T->lChild);printf(“%c”,T->data);InOrderT raverse(T->rChild);} }//*********************************************************** void PostOrderTraverse(BiTree T){ //采用二叉链表存储结构,后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if(T){ PostOrderTraverse(T->lChild);PostOrderTraverse(T->rChild) ;printf(“%c”,T->data);} }//*********************************************************** void main(){ //主函数分别实现建立并输出先、中、后序遍历二叉树printf(“please input your tree follow the PreOrder:n”);BiTNode *Tree;CreateBiTree(Tree);printf(“n先序遍历二叉树:”);PreOrderTraverse(Tree);printf(“n中序遍历二叉树:”);InOrderTraverse(Tree);printf(“n后序遍历二叉树:”);PostOrderTraverse(Tree);}图1:二叉树的遍历运行结果第三篇:数据结构二叉树操作验证实验报告班级:计算机11-2 学号:40 姓名:朱报龙成绩:_________实验七二叉树操作验证一、实验目的⑴ 掌握二叉树的逻辑结构;⑵ 掌握二叉树的二叉链表存储结构;⑶ 掌握基于二叉链表存储的二叉树的遍历操作的实现。
4.1树与二叉树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浙教版选修1数据与数据结构
-通过问卷调查Leabharlann 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意见。
7.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树与二叉树的前沿技术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介绍树与二叉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应用;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和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树与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树与二叉树的结构,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递归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组织结构图引入树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算术表达式的计算过程,引出二叉树的表达和求解方法。
2.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树与二叉树的直观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使用树形结构图和动画演示,直观展示树与二叉树的结构和操作过程;
-通过编程软件的实时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算法实现。
4.1树与二叉树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浙教版选修1数据与数据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树的基本概念,包括树的定义、基本术语(如根节点、叶子节点、子树、深度、高度等);
2.学会使用树的结构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层次关系和数据组织结构;
3.掌握二叉树的特点,了解满二叉树、完全二叉树等特殊二叉树的概念;
-组织小组汇报,分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5.强化编程实践,通过上机操作和编程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叉树前中后序遍历做题技巧
二叉树前中后序遍历做题技巧在计算机科学中,二叉树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而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则是二叉树遍历的三种主要方式。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遍历方式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
1.理解遍历顺序前序遍历顺序是:根节点->左子树->右子树中序遍历顺序是:左子树->根节点->右子树后序遍历顺序是:左子树->右子树->根节点理解每种遍历顺序是解题的基础。
2.使用递归或迭代二叉树的遍历可以通过递归或迭代实现。
在递归中,每个节点的处理函数会调用其左右子节点的处理函数。
在迭代中,可以使用栈来模拟递归过程。
3.辨析指针指向在递归或迭代中,需要正确处理指针的指向。
在递归中,通常使用全局变量或函数参数传递指针。
在迭代中,需要使用栈或其他数据结构保存指针。
4.学会断点续传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为了避免内存溢出,可以采用断点续传的方式。
即在遍历过程中,将中间结果保存在文件中,下次遍历时从文件中读取上一次的结果,继续遍历。
5.识别循环和终止条件在遍历二叉树时,要识别是否存在循环,并确定终止条件。
循环可以通过深度优先搜索(DFS)或广度优先搜索(BFS)避免。
终止条件通常为达到叶子节点或达到某个深度限制。
6.考虑边界情况在处理二叉树遍历问题时,要考虑边界情况。
例如,对于空二叉树,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又如,在处理二叉搜索树时,需要考虑节点值的最小和最大边界。
7.优化空间使用在遍历二叉树时,需要优化空间使用。
例如,可以使用in-place排序来避免额外的空间开销。
此外,可以使用懒加载技术来延迟加载子节点,从而减少内存占用。
8.验证答案正确性最后,验证答案的正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检查输出是否符合预期、是否满足题目的限制条件等方法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验证。
二叉树教案
二叉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叉树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
3.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创建二叉树、插入节点、删除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二叉树的定义和性质。
2.二叉树的遍历算法。
3.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计算机、投影仪。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纸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树的基本概念,并激发学生对二叉树的兴趣。
Step 2 二叉树的定义和性质教师给出二叉树的定义,并带领学生讨论二叉树的性质(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左子树和右子树)。
Step 3 二叉树的遍历算法1.前序遍历:先访问根节点,然后递归遍历左子树,再递归遍历右子树。
2.中序遍历:先递归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再递归遍历右子树。
3.后序遍历:先递归遍历左子树,然后递归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Step 4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1.创建二叉树: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二叉树的创建过程。
2.插入节点: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如何插入节点,并解释插入节点的规则。
3.删除节点: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如何删除节点,并解释删除节点的规则。
Step 5 练习与拓展1.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2.鼓励学生拓展二叉树的其他应用领域,并进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二叉树的定义和性质,以及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和基本操作,使学生对二叉树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练习和拓展,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可以在课后布置相关的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前序后序中序详细讲解
前序后序中序详细讲解1.引言1.1 概述在数据结构与算法中,前序、中序和后序是遍历二叉树的三种基本方式之一。
它们是一种递归和迭代算法,用于按照特定的顺序访问二叉树的所有节点。
通过遍历二叉树,我们可以获取有关树的结构和节点之间关系的重要信息。
前序遍历是指先访问根节点,然后递归地访问左子树,最后递归地访问右子树。
中序遍历是指先递归地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递归地访问右子树。
后序遍历是指先递归地访问左子树,然后递归地访问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访问根节点的时机不同。
前序遍历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二叉树的镜像,查找特定节点,或者获取树的深度等信息。
中序遍历可以帮助我们按照节点的大小顺序输出树的节点,或者查找二叉搜索树中的某个节点。
后序遍历常用于删除二叉树或者释放二叉树的内存空间。
在实际应用中,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算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用于解决树相关的问题,例如在Web开发中,树结构的遍历算法可以用于生成网页导航栏或者搜索树结构中的某个节点。
在图像处理中,前序遍历可以用于图像压缩或者图像识别。
另外,前序和后序遍历算法还可以用于表达式求值和编译原理中的语法分析等领域。
综上所述,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算法是遍历二叉树的重要方式,它们在解决各种与树有关的问题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遍历算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二叉树的结构特性,并且能够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中各个部分的布局和组织方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文将详细讲解前序、中序和后序三个部分的内容和应用。
首先,本文将在引言部分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对前序、中序和后序进行详细讲解。
在前序讲解部分,我们将定义和解释前序的意义,并介绍前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
通过详细的解释和实例,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前序的概念和用途。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树-习题
• 已知二叉树 – 先序序列为:ABCDEF – 中序序列为:CBAEDF • 请画出该二叉树。
A
B
C E
D
F
9
A
D
10
• 已知二叉树 – 中序序列为:ABCEFGHD – 后序序列为:ABFHGEDC • 请画出该二叉树。 – 中序:LDR A – 后序:LRD A B C E F G H D A B F H G E D C
swap(b->rchild );
}
交换左右子树
15
• 请指出下列函数的功能
void preserve(BiTNode *b, ElemType a[], int n){
static int i = 0; if(b != NULL) { preserve(b->lChild, a,n); a[i++] = b->data;
preserve(b->rChild, a,n);
} }
得到二叉树b的中序遍历序列,结果放在数组a中
16
2005考研试题
根据______可以唯一地确定一棵二叉树。 A. 先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B. 先序遍历和层次遍历 C. 中序遍历和层次遍历 D. 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D. 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所有分支结点的度为2的二叉树称为正则二叉树,试 用二叉链表做存储结构,编写一递归函数int FormalTree(Bitree t),判断二叉树是否为正则二叉树。 int FormalTree(Bitree t) { if (t == NULL) return 1; if ((t->lchild == NULL) && (t->rchild == NULL)) return 1; if ((t->lchild == NULL) || (t->rchild == NULL)) return 0; return (FormalTree(t->lchild)) && (FormalTree(t->rchild)); }
数据结构第六章二叉树的应用教案
6.3 哈夫曼树
• • 最优树的定义 如何构造最优树
6.3.1 基本术语
路径和路径长度
若在一棵树中存在着一个结点序列 k1,k2,…,kj,使得ki是ki+1的 双亲(1≤i<j),则称此结点序列是 从k1到kj的路径从k1到kj所经过的 分支数称为这两点之间的路径长度
结点的权和带权路径长度
权 给结点赋上一个有某种意义 的实数,我们称为权。 带权路径长度 从根结点到该结点之间路径 长度与该结点上权的乘积。
23 设 key = 48
T
20 10 T 23 T 25
T T
30
T
40 35 T
bool Find(BTreeNode* T, ElemType& item) if(T==NULL) return false; //查找失败 else { if(item==T->data) { item=T->data; return true; } else if(item<T->data) //向左子树继续查找 return Find(T->left, item); else return Find(T->right, item); } //向右子树继续查找
ri r2i ri r2i 1
(小顶堆)
或
ri r2i ri r2i 1
(大顶堆)
12, 36, 27, 65, 40, 34, 98, 81, 73, 55, 49
是小顶堆
12, 36, 27, 65, 40, 14, 98, 81, 73, 55, 49
不是堆
子树上查找;
3)大于根结点的关键字,则继续在右
子树上查找。
数据结构实验三——二叉树基本操作及运算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实验报告实验题目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及运算一、需要分析问题描述:实现二叉树(包括二叉排序树)的建立,并实现先序、中序、后序和按层次遍历,计算叶子结点数、树的深度、树的宽度,求树的非空子孙结点个数、度为2的结点数目、度为2的结点数目,以及二叉树常用运算。
问题分析:二叉树树型结构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对它的熟练掌握是学习数据结构的基本要求。
由于二叉树的定义本身就是一种递归定义,所以二叉树的一些基本操作也可采用递归调用的方法。
处理本问题,我觉得应该:1、建立二叉树;2、通过递归方法来遍历(先序、中序和后序)二叉树;3、通过队列应用来实现对二叉树的层次遍历;4、借用递归方法对二叉树进行一些基本操作,如:求叶子数、树的深度宽度等;5、运用广义表对二叉树进行广义表形式的打印。
算法规定:输入形式:为了方便操作,规定二叉树的元素类型都为字符型,允许各种字符类型的输入,没有元素的结点以空格输入表示,并且本实验是以先序顺序输入的。
输出形式:通过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的方法对树的各字符型元素进行遍历打印,再以广义表形式进行打印。
对二叉树的一些运算结果以整型输出。
程序功能:实现对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层次遍历。
计算叶子结点数、树的深度、树的宽度,求树的非空子孙结点个数、度为2的结点数目、度为2的结点数目。
对二叉树的某个元素进行查找,对二叉树的某个结点进行删除。
测试数据:输入一:ABC□□DE□G□□F□□□(以□表示空格),查找5,删除E预测结果:先序遍历ABCDEGF中序遍历CBEGDFA后序遍历CGEFDBA层次遍历ABCDEFG广义表打印A(B(C,D(E(,G),F)))叶子数3 深度5 宽度2 非空子孙数6 度为2的数目2 度为1的数目2查找5,成功,查找的元素为E删除E后,以广义表形式打印A(B(C,D(,F)))输入二:ABD□□EH□□□CF□G□□□(以□表示空格),查找10,删除B预测结果:先序遍历ABDEHCFG中序遍历DBHEAGFC后序遍历DHEBGFCA层次遍历ABCDEFHG广义表打印A(B(D,E(H)),C(F(,G)))叶子数3 深度4 宽度3 非空子孙数7 度为2的数目2 度为1的数目3查找10,失败。
《6.2用二叉树排序》作业设计方案-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19选修性必修1
《用二叉树排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二叉树的基本概念,掌握二叉树的创建与遍历方法,特别是掌握二叉树排序的原理和实现过程。
通过本次作业,期望学生能够达到对二叉树排序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二叉树的相关知识,包括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创建及遍历方法等,并理解二叉树排序的基本原理。
2. 编程实践:学生需使用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实现二叉树的创建及遍历功能,并尝试实现二叉树排序算法。
具体要求包括:(1)创建一个简单的二叉树数据结构;(2)实现先序、中序、后序及层序遍历;(3)实现二叉树排序算法,并对比其他排序算法的效率和稳定性。
3.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一个实际场景中二叉树排序的应用案例,如数据库索引、文件系统目录结构等,并撰写分析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本次作业需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 详细记录:在编程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详细记录代码实现过程及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
3. 规范编写:代码编写需符合规范,注释清晰,易于阅读。
4.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报告需包括场景描述、二叉树排序的应用方式及效果分析等,字数不少于500字。
四、作业评价1. 理论掌握:评价学生对二叉树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编程实践:评价学生编程实践过程中的代码实现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二叉树排序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批改:教师需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在下一课时中,组织学生对本次作业进行课堂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六、附加建议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次作业,建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参加线上或线下的编程实践课程,提高编程能力和算法理解。
同时,可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和解决作业中的问题。
二叉树遍历及应用课程设计
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题目: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二叉树遍历及应用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指导教师:兰孝文2020年 1 月 3 日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设计题目二叉树的遍历和应用指导教师兰孝文时间2019.12.30——2020.1.3一、教学要求1. 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2. 初步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等基本方法和技能3.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训练用系统的观点和软件开发一般规范进行软件开发,培养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二、设计资料及参数每个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课程设计题目中任意选择一题,独立完成,题目选定后不可更换。
二叉树的遍历和应用以二叉链表表示二叉树,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二叉树的遍历和应用。
要求设计类(或类模板)来描述二叉树,包含必要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以及其他能够完成如下功能的成员函数:❖创建二叉树❖输出二叉树❖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遍历❖二叉树的按层遍历❖统计二叉树的叶子结点、计算二叉树的深度并设计主函数测试该类(或类模板)。
三、设计要求及成果1. 分析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2. 写出详细设计说明3. 编写程序代码,调试程序使其能正确运行4. 设计完成的软件要便于操作和使用5. 设计完成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四、进度安排资料查阅与讨论(1天)系统分析(1天)系统的开发与测试(2天)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和验收(1天)五、评分标准1. 根据平时上机考勤、表现和进度,教师将每天点名和检查2. 根据课程设计完成情况,必须有可运行的软件。
3. 根据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如有雷同,则所有雷同的所有人均判为不及格。
4. 根据答辩的情况,应能够以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简练的语言叙述自己的设计和回答教师的提问六、建议参考资料1.《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案例精编(用C/C++描述)》,李建学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语言描述》,殷人昆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目录1. 功能设计 (1)(1)创建二叉树 (1)(2)先序递归遍历 (1)(3)中序递归遍历 (1)(4)后序递归遍历 (1)2. 算法流程图 (2)(1)创建二叉树 (2)(2)先序递归遍历 (3)(3)中序递归遍历 (4)(4)后序递归遍历 (5)3.问题描述 (6)4. 详细设计 (7)(1)设计思想 (7)(2)设计表示 (7)(3)函数接口说明: (8)(4)函数调用关系如图所示: (8)(5)实现注释 (9)5. 运行结果截图 (10)6. 总结 (12)附录 (13)1.功能设计(1)创建二叉树利用二叉树模板类,创建二叉树时产生类模板,调用类的构造函数来创建,修改二叉树的结构时,可以调用赋值语句直接把广义表转换成二叉树。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_二叉树操作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_⼆叉树操作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题⽬:⼆叉树的操作学⽣姓名:学号:系部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课程设计任务书第⼀章程序要求1)完成⼆叉树的基本操作。
2)建⽴以⼆叉链表为存储结构的⼆叉树;3)实现⼆叉树的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4)求⼆叉树的结点总数、叶⼦结点个数及⼆叉树的深度。
第⼆章算法分析建⽴以⼆叉链表为存储结构的⼆叉树,在次⼆叉树上进⾏操作;1先序遍历⼆叉树的操作定义为:若⼆叉树唯恐则为空操作;否则(1)访问根节点;(2)先序遍历做字数和;(3)先序遍历有⼦树;2中序遍历⼆叉树的操作定义为:若⼆叉树为空,则空操作;否则(1)中序遍历做⼦树;(2)访问根节点;(3)中序遍历有⼦树;3后续遍历⼆叉树的操作定义为:若⼆叉树为空则为空操作;否则(1)后序遍历左⼦树;(2)后序遍历右⼦树;(3)访问根节点;⼆叉树的结点总数、叶⼦结点个数及⼆叉树的深度。
第三章⼆叉树的基本操作和算法实现⼆叉树是⼀种重要的⾮线性数据结构,是另⼀种树形结构,它的特点是每个节点之多有两棵⼦树(即⼆叉树中不存在度⼤于2的结点),并且⼆叉树的结点有左右之分,其次序不能随便颠倒。
1.1⼆叉树创建⼆叉树的很多操作都是基于遍历实现的。
⼆叉树的遍历是采⽤某种策略使得采⽤树形结构组织的若⼲年借点对应于⼀个线性序列。
⼆叉树的遍历策略有四种:先序遍历中续遍历后续遍历和层次遍历。
基本要求1 从键盘接受输⼊数据(先序),以⼆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建⽴⼆叉树。
2 输出⼆叉树。
3 对⼆叉树进⾏遍历(先序,中序,后序和层次遍历)4 将⼆叉树的遍历打印出来。
⼀.问题描述⼆叉树的很多操作都是基于遍历实现的。
⼆叉树的遍历是采⽤某种策略使得采⽤树型结构组织的若⼲结点对应于⼀个线性序列。
⼆叉树的遍历策略有四种: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和层次遍历。
⼆.基本要求1.从键盘接受输⼊数据(先序),以⼆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建⽴⼆叉树。
2.输出⼆叉树。
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遍历的递归工作栈的关系
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遍历的递归工作栈的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中,二叉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它在很多算法和数据处理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遍历以及它们与递归和工作栈的关系更是程序员面试中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按照先序、中序、后序的顺序逐步展开对这个主题的探讨。
一、先序遍历先序遍历是指先访问根节点,然后递归地先序遍历左子树,最后递归地先序遍历右子树。
在实际的计算机算法中,我们可以使用递归或者栈来实现先序遍历。
1.1 递归实现当我们使用递归来实现先序遍历时,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下面这段代码:```pythondef preorderTraversal(root):if not root:return []return [root.val] + preorderTraversal(root.left) + preorderTraversal(root.right)```这段代码非常简洁明了,但是在实际执行时,会使用工作栈来保存递归中间结果。
因为递归本质上就是一个栈结构,在调用递归函数时,会将当前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参数压入栈中,直到递归结束,栈中的内容才会依次出栈执行。
1.2 栈实现除了递归之外,我们也可以使用显式栈来实现先序遍历。
这种方法通常会更加高效一些,因为递归会有一定的性能损耗。
栈的实现思路是,我们首先将根节点压入栈中,然后弹出栈顶节点并访问它,接着先将右子节点压入栈中,再将左子节点压入栈中。
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栈为空。
这样就可以保证先访问根节点,再访问左子树,最后访问右子树,符合先序遍历的要求。
二、中序遍历中序遍历是指先递归地中序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递归地中序遍历右子树。
中序遍历同样可以用递归或者显式栈来实现。
2.1 递归实现递归实现中序遍历同样非常简单:```pythondef inorderTraversal(root):if not root:return []return inorderTraversal(root.left) + [root.val] + inorderTraversal(root.right)```在这个递归函数中,同样使用了递归的工作栈来保存中间结果。
【信息技术 】用二叉树排序 —树与二叉树 课件 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1
(6)节点B的父节点 A 、兄弟节 点 C、D、孩子节点 E、F。
二
叉
树
二叉树的基本概念
二叉树是n(n≥0)个节点的有限集合: ① n = 0时,二叉树是一棵空树。。 ② 当n ≠ 0时,二叉树是由一个根节点(N)和两个互不相交的集合被称为
树的基本概念
定义:是n(n>=0)个节点的有限集合 若n=0,称为空树; 若n>0,则它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1)有且仅有一个特定的称为根的节点; 2)其余节点可分为m(m>=0)个互不相交的有限集合
T1,T2,T3.....Tm,其中每一个集合本身又是一棵树,并称为根的子树。
节点A有 三棵子树
节点B有 两棵子树
树与二叉树
A
B
C
D
E
F
G
H
I
树
树是一种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 直观的看,它是数据元素(在树中称 之为节点)按分支关系组织起来的结 构,与自然界的树很像。
树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 物可以用树形图来表 示,如家族族谱、动 物分类等,如图所示
树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 物可以用树形图来表 示,如家族族谱、动 物分类等,如图所示
练一练 二
满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
非完全二叉树 非完全二叉树
二叉树的基本遍历
对二叉树各个节点进行访问,即是遍历 操作。
1、前序遍历(根 左 右) 先访问根节点,再访问左子树,最
后访问右子树。
如右图的前序遍历顺序为: A-B-C
1A B2 C
二叉树的基本遍历
2、中序遍历(左 根 右) 先访问左子树,再访问根节点,最
树和二叉树教案1
教学过程一、导入树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是以分支关系定义的层次结构。
在日常生活同学们经常见到树。
树有一个树根。
有许多树枝,在树枝上长有很多树叶。
就象我们今天要讲的树,是一种层次结构。
二、新授(一)树1.树的定义树(tree)是由n (n≥0) 个结点组成的有限集合。
它是树型结构的简称,是一种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应用广泛。
如:磁盘上的文件目录结构、家族成员关系、单位的组织机构、书的内容组织、算术表达式等。
任何一棵非空树是一个二元组:Tree = (root,F)其中:root被称为根结点,F被称为子树森林2.基本术语森林:是m(m≥0)棵互不相交的树的集合有向树:有确定的根,树根和子树根之间为有向关系(自上到下,自左到右)有序树:树中结点的各子树从左到右是有次序的,不能互换无序树:树中结点的各子树从左到右是没有次序的子女:结点的子树的根是该结点的孩子双亲:孩子结点的根结点兄弟:具有同一双亲的结点堂兄弟:双亲在同一层的结点祖先:从根到该结点所经历分支上的所有结点子孙:以某结点为根的子树中的任一结点学生活动:请同学门总结树形与线形的异同(二) 二叉树1.二叉树的定义二叉树(BinaryTree)是n(n≥0)个结点的有限集,它或者是空集(n=0),或者由一个根结点及两棵互不相交的、分别称作这个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二叉树组成。
2.二叉树的五种基本形态二叉树可以是空集;根可以有空的左子树或右子树;或者左、右子树皆为空。
3.二叉树不是树的特例(1)二叉树与无序树不同二叉树中,每个结点最多只能有两棵子树,并且有左右之分。
二叉树并非是树的特殊情形,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数据结构。
(2)二叉树与度数为2的有序树不同在有序树中,虽然一个结点的孩子之间是有左右次序的,但是若该结点只有一个孩子,就无须区分其左右次序。
而在二叉树中,即使是一个孩子也有左右之分。
4、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是二叉树的两种特殊情形。
a、满二叉树一棵深度为k且有2k-1个结点的二又树称为满二叉树。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二叉树遍历C++语言
淮阴工学院实践报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设计题目:二叉树遍历系别:计算机工程学院专业:软件工程班级:软件1111学生姓名: 周淼学号: 1111315217起止日期: 2012年12月24日~2012年12月30日指导教师:寇海洲摘要:现代社会生活中,计算机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不断加快,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也日益增强,因此,程序所涉及的数据成爆发式增长。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有效的对数据进行操作,使得计算机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率最高。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选择了二叉树对数据的各种操作作为我的课程设计主题,希望通过课程设计来提高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促进对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解,在日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科学的规划数据结构。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二叉树的建立使用了递归算法,遍历则同时使用了递归与非递归的算法,同时,在遍历算法的实现中使用了栈结构与队列结构,这大大方便了二叉树的遍历。
在前序、中序、后续遍历算法中,分别实现了递归与非递归算法,从实际应用中体验了递归这一算法的优越性。
关键词:二叉树建立,递归与非递归,遍历,栈,队列编号:47淮阴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答辩记录课题名称:二叉树的算法班级软件1111 学号1111315217 姓名周淼记录人:寇海洲2012 年12 月28日目录1需求分析 (6)1.1二叉树与树结构 (6)1.2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6)1.3二叉树遍历的应用 (6)1.4软件运行环境:Visual C++ 6.0版本 (6)2概要设计 (7)2.1 总体功能结构 (7)2.2数据结构部分设计 (7)2.2.1结点结构 (7)2.2.2 二叉树结构 (8)3详细设计 (13)3.1建立二叉树 (13)3.1.1功能描述 (13)3.1.2算法原理 (13)3.1.3 具体程序 (13)3.2 前序遍历 (14)3.2.1 功能原理 (14)3.2.2 算法原理 (14)3.2.3 具体程序 (14)3.3 中序遍历 (15)3.3.1 功能原理 (15)3.3.2 算法原理 (15)3.3.3 具体程序 (15)3.4 后序遍历 (16)3.4.1功能原理 (16)3.4.2 算法原理 (16)3.4.3 具体程序 (17)3.5层次序非递归遍历 (18)3.5.1 功能原理 (18)3.5.2 算法原理 (18)3.5.3 具体程序 (18)3.6 栈结构 (19)3.6.1 功能原理 (19)3.6.2算法原理 (19)3.6.3 具体程序 (19)3.7 队列结构 (20)3.7.1 功能原理 (20)3.7.2 算法原理 (20)3.7.3 具体程序 (20)4调试与操作说明 (21)致谢 (24)参考文献 (25)附录: (26)1需求分析1.1二叉树与树结构树结构的是建立在数据逻辑结构基础上的数据结构类型,二叉树则是树结构中最常见和使用最多的类型。
先根,中根,后根遍历
先根,中根,后根遍历
先序遍历(先根)是先访问当前节点,然后再遍历左⼦树,最后是右⼦树。
中序遍历(中根)是先遍历左⼦树,再访问当前节点,最后是右⼦树。
后序遍历(后根)是先遍历左⼦树,再遍历右⼦树,最后访问当前节点。
例如:
⼀棵⼆叉树的先根遍历为ABCDEFG,中根遍历为CBDEAGF,则其后根遍历为多少?
⽅法:(层层解剖,集合从⼤到⼩,递归分析)
(⽆论如何必须先分析先根,确定⽗节点,再往下推)
第⼀步:
分析ABCDEFG,由于A在先序遍历(ABCDEFG)中处在前⾯,先确定A为⽗节点,
再根据中序遍历(CBDEAGF),可以分成3个集合:
(CBDE) A (GF)
第⼆步:
分析CBDE,由于B在先序遍历(ABCDEFG)中处在前⾯,先确定B为⽗节点:
再次根据中序遍历(CBDE),可以分成3个集合:
(C)B (DE)
再分析DE,由于D在先序序列中在E前⾯,确定D为⽗节点:
再根据中序遍历(DE),可以确定E为右节点
第三部:
分析GF,由于F在先序遍历(ABCDEFG)中处在前⾯,先确定F为⽗节点:
再根据中序遍历(GF),可以确定G为左节点
到此已经可以确定这颗⼆叉树了:
所以后根遍历为:CEDBGFA。
数据结构教案第六章
任务二、二 叉 树
树是一种分枝结构的对象,在树的概念中,对每一个结点孩子的个数没 有限制,因此树的形态多种多样,本章我们主要讨论一种最简单的树——二 叉树 一、二叉树的概念 二叉树: 或为空树, 或由根及两颗不相交的左子树、 右子树构成, 并且左、 右子树本身也是二叉树。
A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续表)
B D G E
C F
说明 1)二叉树中每个结点最多有两颗子树;二叉树每个结点度小于等于 2; 2)左、右子树不能颠倒——有序树; 3)二叉树是递归结构,在二叉树的定义中又用到了二叉树的概念;
二、二叉树的基本形态 (a) (b) (c) (d) (e) 空树 仅有根 右子树空 左、右子树均在 左子树空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续表)
复习思考题 作 业 上机任务
案例分析:
例 1.家族族谱 例 2.单位行政机构的组织关系
参考文献
课后记 (或归纳小 结)
本章主要介绍树的定义,日常应用,树的概念 ;为以后的二叉树学习 带来好的理解
安徽新华电脑专修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电脑应用课使用)
课程名称 教 材 第六章
三、应用举例
例 1 可以用二叉树表示表达式 a+b*(c-d)-e/f 例 2 双人比赛的所有可能的结局 开局连赢两局或五局三胜 四、 二叉树性质 性质 1 在二叉树的第 i 层上最多有 2i-1 个结点 性质 2 深度为 k 的二叉树最多有 2k-1 个结点 性质 3 设二叉树叶子结点数为 n0,度为 2 的结点 n2,则 n0 = n2 +1 此三个性质是对任何一棵二叉树都实用的
教学方法
投影、讨论、板书
教学过程 设计 (包括讲授
任务三、二叉树的遍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题目中根与后根构造二叉树与二叉树的匹配替换课程名称数据结构院(系、部、中心)计算机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算机卓越131学生姓名羌秀君学号 202130404设计地点信息楼指导教师叶核亚设计起止时间:2016年5月10日至2016年5月20日一、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目的:深入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理论,掌握数据存储结构的设计方法,掌握基于数据结构的各种操作的实现方法,训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对算法的理解能力,提高软件设计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作风和能力。
要求:熟练运用C++语言、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基础知识,独立编制一个具有中等难度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应用程序。
通过题意分析、选择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编制程序、调试程序、软件测试、结果分析、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等环节完成软件设计的全过程,不断地完善程序以提高程序的性能。
二、题意说明及分析题目要求采用中根和后根序列构造一颗二叉树,并匹配替换二叉树的子树。
中根和后根构造:由于后根可以确定一颗树的根,而中根在知道根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左右子树的序列,因此这样递归,中根和后根可以确定一颗唯一的二叉树。
匹配替换二叉树:1.通过遍历二叉树找到关键树根值在待匹配树中首次出现的位置,返回节点地址。
2.判断以找到的节点为根的子树和带匹配的树是否相同,采用递归算法。
3.确定以找到根节点的子树与带匹配的树相同,然后删除以此为根节点的子树,然后再将带替换的树复制到删除的节点。
三、算法设计与分析算法设计思路、数据结构描述、流程图等中根和后根构造算法:设数组inlist[]和lalist[]分别表示一颗二叉树的中根和后根序列,两序列长度均为n。
1.由后根遍历的次序可知,该二叉树的根是lalist[n-1];改节点必定在中根次序中,设根节点在中根次序的第i个位置即inlist[i]=lalist[n-1]。
2.由中根遍历次序知,inlist[i]节点前的节点在根的左子树上,inlist[i]后的所有节点在根节点的右子树上。
因此,根的左子树由i个节点组成,子序列为:左子树的后根次序 lalist[0]list[i-1]左子树的中根次序inlist[0]...inlist[i-1]根的右子树由n-j-1个节点,子序列为:右子树的后根次序 lalist[i]list[n-2]右子树的中根次序 inlist[i+1]...inlist[n-1]3.以此递归,可唯一确定一颗二叉树。
算法实现:template<class T>BinaryTree<T>::BinaryTree(T lalist[],T inlist[],int n){this->root=create(lalist,inlist,n-1,n-1,n,root);}template<class T>BinaryNode<T>* BinaryTree<T>::create(T lalist[],T inlist[],int end,int inend,int n,BinaryNode<T>*parent){BinaryNode<T>*p=NULL;if (n>0){p=new BinaryNode<T>(lalist[end]);int i=0;while(i<n&&lalist[end]!=inlist[inend-i])i++;p->parent=parent;p->right=create(lalist,inlist,end-1,inend,i,p);p->left=create(lalist,inlist,end-i-1,inend-i-1,n-i-1,p);}return p;}匹配替换二叉树算法:通过遍历二叉树找到关键树根值在待匹配树中首次出现的位置,返回节点地址。
判断以找到的节点为根的子树和带匹配的树是否相同,采用递归算法。
确定以找到根节点的子树与带匹配的树相同,然后删除以此为根节点的子树,然后再将带替换的树复制到删除的节点。
算法实现://查找根节点template<class T>BinaryNode<T>* BinaryTree<T>::searchhead(BinaryNode<T>*q,BinaryNode<T>*p){ BinaryNode<T>*m=NULL;if(q!=NULL&&p!=NULL){if(q->data==p->data){return p;}if((m=searchhead(q->left,p))==NULL)m=searchhead(q->right,p);}return m;}//查找子树template<class T>BinaryNode<T>* BinaryTree<T>::searchone(BinaryTree<T>&bintree){ BinaryNode<T>*p=searchhead(root,bintree.root);if(p!=NULL){if (matchtree(p,bintree.root))return p;elsereturn NULL;}elsereturn p;}//匹配子树template<class T>bool BinaryTree<T>::matchtree(BinaryNode<T>*p,BinaryNode<T>*q){ return (p == NULL && q == NULL)||((q != NULL && p != NULL)&&(p->data == q->data))&&(matchtree(p->left,q->left)&&matchtree(p->right,q->right));}四、源程序1.二叉树节点类template<class T>class BinaryNode{public:T data;//数据域BinaryNode<T>*left,*right,*parent;//指针域,分别指向左右孩子节点//构造函数BinaryNode(Tdata,BinaryNode<T>*left=NULL,BinaryNode<T>*right=NULL,BinaryNode<T>*parent =NULL){this->data=data;this->left=left;this->right=right;this->parent =parent;}};二叉树类#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include "BinaryTreeNode.h"template<class T>class BinaryTree{public:BinaryNode<T>* root;BinaryTree();//构造空二叉树BinaryTree(T lalist[], T inlist[], int n);//以中根和后根序列构造二叉树~BinaryTree();//析构bool empty();//判断是否为空二叉树friend ostream & operator<<<>(ostream& out, BinaryTree<T>&);//输出void preOrder();//输出先根次序遍历序列string getinOrder(BinaryNode<T>*);//获得中根次序遍历的字符串string getpostOrder(BinaryNode<T>*);//获得后根次序遍历的字符串void remove(BinaryNode<T>*parent, bool leftchild);//删除parent节点的左或右子树BinaryNode<T>* searchone(BinaryTree<T>&);//查找子树BinaryNode<T>* searchhead(BinaryNode<T>*q,T key);//查找头结点bool matchtree(BinaryNode<T>*p, BinaryNode<T>*q);void destroy(BinaryNode<T>*p);bool replace(BinaryTree<T>&key, BinaryTree<T>&re);private:void preOrder(BinaryNode<T>*p);//先根次序遍历以p节点为根的子树void postOrder(BinaryNode<T>*p, string &str);//后根void inOrder(BinaryNode<T>*p, string &str);//中根次序遍历以p节点为根的子树BinaryNode<T>* create(T lalist[], T inlist[], int end, int inend, int n, BinaryNode<T>*);BinaryNode<T>* copy(BinaryNode<T>*);};//析构template<class T>BinaryTree<T>::~BinaryTree(){destroy(root);}//判断树是否为空template<class T>bool BinaryTree<T>::empty(){return this->root == NULL;}//构造空二叉树template<class T>BinaryTree<T>::BinaryTree(){this->root = NULL;}//输出先根次序遍历的序列template<class T>ostream& operator<<<>(ostream & out, BinaryTree<T>& btree) {out << "先根次序遍历二叉树";btree.preOrder(btree.root);out << endl;return out;}template<class T>void BinaryTree<T>::preOrder(BinaryNode<T>*p){if (p == NULL){cout << "^";}else{cout << p->data << " ";preOrder(p->left);preOrder(p->right);}}//中根和后根构造二叉树template<class T>BinaryTree<T>::BinaryTree(T lalist[], T inlist[], int n){this->root = create(lalist, inlist, n - 1, n - 1, n, root);}template<class T>BinaryNode<T>* BinaryTree<T>::create(T lalist[], T inlist[], int end, int inend, int n, BinaryNode<T>*parent){BinaryNode<T>*p = NULL;if (n>0){p = new BinaryNode<T>(lalist[end]);int i = 0;while (i<n&&lalist[end] != inlist[inend - i])i++;p->parent = parent;p->right = create(lalist, inlist, end - 1, inend, i, p);p->left = create(lalist, inlist, end - i - 1, inend - i - 1, n - i - 1, p);}return p;}//删除子树template<class T>void BinaryTree<T>::destroy(BinaryNode<T>*p){if (p != NULL){destroy(p->left);destroy(p->right);delete p;}}//查找根节点template<class T>BinaryNode<T>* BinaryTree<T>::searchhead(BinaryNode<T>*q, T key){BinaryNode<T>*m = NULL;if (q != NULL){if (q->data == key){return q;}if ((m = searchhead(q->left, key)) == NULL)m = searchhead(q->right, key);}return m;}//查找子树template<class T>BinaryNode<T>* BinaryTree<T>::searchone(BinaryTree<T>&bintree){BinaryNode<T>*p = searchhead(root, bintree.root->data);if (p != NULL){if (matchtree(p, bintree.root))return p;elsereturn NULL;}elsereturn p;}//匹配子树template<class T>bool BinaryTree<T>::matchtree(BinaryNode<T>*p, BinaryNode<T>*q){if (q == NULL&&p == NULL)return true;if (p == NULL || q == NULL)return false;if (p->data != q->data)return false;return(matchtree(p->left, q->left) && matchtree(p->right, q->right)); }//替换template<class T>bool BinaryTree<T>::replace(BinaryTree<T>&key, BinaryTree<T>&re){BinaryNode<T>*p = searchone(key);if (p != NULL){//替换(搜到的头不销毁)destroy(p->left);destroy(p->right);p->data = re.root->data;p->left = copy(re.root->left);p->right = copy(re.root->right);return true;}elsereturn NULL;}//二叉树复制template<class T>BinaryNode<T>* BinaryTree<T>::copy(BinaryNode<T>*p){BinaryNode<T>*q = NULL;if (p != NULL){q = new BinaryNode<T>(p->data);q->parent = p->parent;q->left = copy(p->left);q->right = copy(p->right);}return q;}//获得中根遍历下的字符串template<class T>string BinaryTree<T>::getinOrder(BinaryNode<T>*p){string str;inOrder(p, str);return str;}template<class T>void BinaryTree<T>::inOrder(BinaryNode<T>*p, string &str) {if (p != NULL){inOrder(p->left, str);str += p->data;inOrder(p->right, str);}}//获得后根遍历下的字符串template<class T>string BinaryTree<T>::getpostOrder(BinaryNode<T>*p){string str;postOrder(p, str);return str;}template<class T>void BinaryTree<T>::postOrder(BinaryNode<T>*p, string &str) {if (p != NULL){postOrder(p->left, str);postOrder(p->right, str);str += p->data;}}主cpp文件#include "BinaryTree.h"#include <iostream>#include <Windows.h>#include <string>using namespace std;int main(){char lalist[]="GDBEHFCA";char inlist[]="DGBAECHF";char inkey[]="ECHF";char lakey[]="EHFC";char inrep[]="LJMIK";char larep[]="LMJKI";BinaryTree<char> tree(lalist,inlist,8);BinaryTree<char> keytree(lakey,inkey,4);BinaryTree<char> reptree(larep,inrep,5);cout<<tree;cout<<"二叉关键子树"<<endl<<keytree;cout<<"待替换的子树"<<endl<<reptree;cout<<"替换后"<<endl;tree.replace(keytree,reptree);cout<<tree;return 0;}五、结果及分析结果:分析:1.通过中根char lalist[]="GDBEHFCA"; 后根char inlist[]="DGBAECHF";构造一颗二叉树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