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公开课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01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2024年《定风波》录播课公开课课件

2024年《定风波》录播课公开课课件

《定风波》录播课公开课课件一、引言《定风波》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豪放激昂的词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诗词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特开设《定风波》录播课公开课。

本课件旨在通过对《定风波》的深入剖析,使学员全面了解这首词的背景、意境、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二、《定风波》背景介绍1.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

其文学成就卓越,诗词、散文、书画均有很高的造诣,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全才”。

2.创作背景:《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身处逆境,仍坚定信念,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定风波》全文及鉴赏1.全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鉴赏:(1)意境:上片描绘了词人在风雨中从容前行,抒发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下片以春风、山头斜照等景象,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情怀。

(2)艺术手法:本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夸张等,使词句更具表现力。

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3)思想内涵:本词反映了苏轼身处逆境,仍坚定信念,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展现了作者在风雨中从容前行的形象,寓意着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四、《定风波》艺术价值及影响1.艺术价值:《定风波》以其豪放激昂的词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情感抒发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2)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阐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的深层含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定风波》的欣赏之情。

(2)评价苏轼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让学生了解其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词作品。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03
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 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 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
04
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 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 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02
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 、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读来亲切自然。
清新脱俗
这首词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 ,语言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含蓄蕴藉
苏轼的词往往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耐人寻味。
05
《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不畏 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VS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定风波 》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 通过这首词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02
03
意境深远
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04
03
《定风波》诗词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总结词
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
详细描述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 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 神境界。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问题二
苏轼在《定风波》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
问题三
从《定风波》中,你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定风波》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对《定 风波》的独特理解,探讨苏轼在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人生
观念。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 体会,交流彼此对这首词的不同
解读。
写作特点
详细分析了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对比等,展现了苏轼 高超的文学造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课件通过具体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和 感受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 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审美体验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引导学生体会《定风波》中的审 美意境,感受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 自然的崇敬和敬畏,认为自然是宇宙 间最高法则。
借景抒情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应当顺应自 然规律。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 心情感,如山水诗、田园诗等。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及特点
客观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客观 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
03
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多 写离情别绪和个人身世之慨,
风格清新婉丽。
04
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 的情感、景象等具象化, 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感染力。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contents •苏轼与《定风波》背景介绍•《定风波》文本解读与赏析•《定风波》艺术特色分析•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定风波》跨文化对比研究•课堂互动环节与拓展延伸目录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文学成就书法和绘画《定风波》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创作背景历史意义诗歌散文词作030201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原文呈现注释解读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意象描绘审美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美、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及价值意义主题思想探讨词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面对人生风雨的豁达态度、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等。

价值意义分析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如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追求真理、自由、独立的精神品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价值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意义。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上下片呼应时空交错线索清晰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炼字精准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寓情于景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象征手法词中的自然景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风雨”象征人生中的挫折,“斜阳”象征晚年的落寞等。

意境深远全词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丰富了文学题材01创新了文学表现手法02倡导了文学个性化03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唐宋八大家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苏轼作品传播与接受情况在当时的传播情况在后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定风波》解读东方文化视角西方文化视角中西方诗歌比较视野下的《定风波》主题比较与西方诗歌中的类似主题相比,《定风波》更强调内心的自我超越与精神的自由,而非对外部世界的抗争。

艺术手法比较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了典型的东方诗歌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象征等,与西方诗歌的直抒胸臆、夸张等手法形成鲜明对比。

苏轼《定风波》26006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26006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4/27
14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愿栖,寂寞沙洲冷。
15/27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作者为何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这里“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故,交代写作缘由。
10/27
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
(一)疏通词意 上片:无须去理会那穿林打叶雨声,不妨一边吟 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穿着草鞋、拄着竹 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 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春风将我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风 雨萧瑟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 所谓天晴。
25/27
❖心似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 生再多风雨,经过东坡过滤, 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 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 晴朗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 样明亮,一样豁达。
26/27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 苏轼旷达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 写一篇课后随笔《东坡先生,我对你
说…》
27/27
定风波
苏轼
1/27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胸 怀;
2.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 含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表现手法。
2/27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 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 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高二语文必修4《苏轼 定风波》公开课(20张ppt)课件

高二语文必修4《苏轼 定风波》公开课(20张ppt)课件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高低不平的样子。
①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4分)
“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 营造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写出“清”字的意思得1分;“清”字的效果3点,每点得1分。)
小结
•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 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 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 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 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 崭新的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②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不畏艰险、自得其乐 的诗人自我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①元封五年三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游此地得此词。 ②白发、黄鸡,即“黄鸡催晓”、“白日催年”,语出白居易 《醉歌》诗。 (1)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兰溪的雨后景色。“松间”句脱胎于白 居易的“沙路润无泥”。本词换“润”为“净”。请结合上下句,从 景艺术角度赏析这一“净” 字的表达作用。(4 分)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 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 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萧瑟”指什么?诗 人要“归去”何处?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全省一等奖公开课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全省一等奖公开课
18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7
19
学生朗诵表演《定风波》
选定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朗诵表演,展现苏轼《定风波》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配合背景音乐和舞美设计,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世界。
2024/1/27
通过朗诵表演,激发学生对苏轼词作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 趣。
7
《定风波》文本解读
题材背景
《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 写于他被贬黄州时期。通过对自 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在逆 境中的乐观旷达心态。
2024/1/27
意象分析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表 达出苏轼面对风雨的从容与豁达。
写作风格
苏轼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将自然景 象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14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1/27
15
苏轼生平事迹及成就概述
2024/1/2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历经多次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 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
8
苏轼其他相关作品赏析
2024/1/27
《念奴娇·赤壁怀古》
01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怀古,展现了苏轼的爱国情怀与豪放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02
描写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苏轼的壮志豪情与报国之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3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2024鲜版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2024鲜版

活动目的
通过朗诵苏轼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更 深入地了解苏轼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 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活动准备
选定苏轼的代表作品作为朗诵内容, 对学生进行朗诵技巧指导,准备相关
背景音乐和道具。
2024/3/27
活动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诗词朗诵比赛,邀 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设立奖项激励 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流程
开场白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学生按 顺序进行朗诵表演,评委打分点评, 颁奖环节表彰优秀选手,最后进行总 结和展望。
18
05
跨文化对比与交流
2024/3/27
19
中西方诗歌比较视野下的《定风波》
主题与情感表达
比较《定风波》与西方诗歌在主 题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探讨中 西方诗歌在审美、价值观等方面
2024/3/27
12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01 《念奴娇·赤壁怀古》
欣赏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领略其豪放洒脱的词风 和深邃的历史感慨。
02 《江城子·密州出猎》
了解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的生活和心境,感受其 词中表现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
0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品味苏轼的这首中秋词,体会其对人生哲理的深
02 当时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但他却毫不 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于是写
下了这首词。
02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 超脱的胸襟和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2024/3/27
5
时代背景:北宋中后期社会风貌
北宋中后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 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的差异。
意象与象征手法

《定风波》公开课课件共24页文档

《定风波》公开课课件共24页文档
返回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 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桀骜不逊 , 多了几分 隐忍平和;
❖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 , 多了几分 淡定从容 。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 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 态度?
人生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莫听” “ 吟啸” “何妨” “徐行”
态度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洒脱 乐观 晴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 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
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 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
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 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 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 人物、事件。
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 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

赏析探究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 含义是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人 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 达也好;都无所谓; 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 达胸襟;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 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 音;
•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 方;真是晴雨无常 回去吧; 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 四照也好;
背诵下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 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讨论:这首诗刻画了怎样 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明确 : 刻画了一个穿着草鞋 拄
着竹杖 迎着疾风骤雨 缓 缓而行 时而吟唱 时而长 啸的洒脱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苏轼的人生态度
积极 进取 乐观 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 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 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 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 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 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 洒脱 放达的人生态度 ;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 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 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 景;
•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 心理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概括: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
读下阕思考: 读下阕思考: 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天气变晴; 由“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天气变晴;词人 刚刚经历了天气由雨到晴的变化,可为什么说, 刚刚经历了天气由雨到晴的变化,可为什么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风雨” 各自隐喻什么? “风雨”和“晴”各自隐喻什么? 概括:风雨过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概括:风雨过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寻常巷陌,步履维艰, 寻常巷陌,步履维艰,他们会因为满身伤痛与几 行清泪而就此停留吗? 行清泪而就此停留吗?
优秀作文《 苏轼 优秀作文《难》节选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李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白的寂寞。他因为自己的才情而自豪, 白的寂寞。他因为自己的才情而自豪,同样因为这 样的才情不被重用而寂寞, 样的才情不被重用而寂寞,只有像他这样的浪漫才 会寂寞。他的不被重用, 会寂寞。他的不被重用,他的无人赏识给了他无尽 的艰难,他没有因此沉沦, 的艰难,他没有因此沉沦,他没有只用酒精来麻醉 自己,他奋笔疾书的豪迈与浪漫, 自己,他奋笔疾书的豪迈与浪漫,他挥洒自如的篇 章无人能及!李白用笔下的诗篇告诫我们: 章无人能及!李白用笔下的诗篇告诫我们:艰难
困苦乃心境, 困苦乃心境,唯有心灵的浪漫与诗意才能为 我们的人生续上有力的一笔。 我们的人生续上有力的一笔。
பைடு நூலகம்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要经过多久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 酝酿才可以这般豁达, 酝酿才可以这般豁达,这要经过怎样的磨难才可 以这般傲恃。 我们的东坡居士并未退缩, 以这般傲恃。不,我们的东坡居士并未退缩,他 面对仕途的坎坷不如意,没有挥泪如雨, 面对仕途的坎坷不如意,没有挥泪如雨,没有就 此停留,他用豁达来告诉自己生活的真谛, 此停留,他用豁达来告诉自己生活的真谛,他用 自己的才情来书写心中的声音:仕途艰难怎样, 自己的才情来书写心中的声音:仕途艰难怎样, 我照样豁达地生活,我照样开朗的生活, 我照样豁达地生活,我照样开朗的生活,你奈我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豁达是政治遇挫 后仍乐观的心境,东坡居士告诉我们, 后仍乐观的心境,东坡居士告诉我们,人生的艰 阻挡不了我豁达的心境! 难,阻挡不了我豁达的心境!
直 立 人 生
洒 脱 旷 达
融 人 世 烦 忧 为 云 淡 风 轻
化 天 地 万 物 为 心 中 画 卷
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诗人·明月 黄花 诗人 明月·黄花 明月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 关爱的世人, 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 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 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 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 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 挂疏桐之夜, 大江东去” 人生到处之何似, 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 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 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 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的苏东坡,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 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 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 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一代文豪 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 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全国乙卷话题: 全国乙卷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风,可以穿越荆棘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 苏轼看见了风, 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 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 他心灰意懒,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 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 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 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 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 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 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 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 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3、 、
2、 词 1、 掌、 学、 的 作 握
的 方 法 通 过 分 析 字 词 含 义

教 学 目 标
一、预习检测
同行 xíng suì 遂 suì 萧瑟 sè 芒鞋 máng 狼狈 lángbèi
qià 吟啸 yín xiào 料峭 qiào 蓑 suō
朗读比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合作探究
读上阕思考: 读上阕思考:
1、假如你偶然在途中遇雨,又没有雨具,你会怎么办? 假如你偶然在途中遇雨,又没有雨具,你会怎么办? 而苏东坡又是怎么做的? 而苏东坡又是怎么做的? 2、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在雨中行走,和骑马在雨中行走, 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在雨中行走,和骑马在雨中行走, 你认为哪个更轻松?苏轼又是怎样认为的? 你认为哪个更轻松?苏轼又是怎样认为的? 3、你对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怎样理解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怎样理解的?
课后作业
1、以苏轼为素材,给《难》这篇 以苏轼为素材, 作文补充一个片段, 作文补充一个片段,写在阅读笔记 建议大家将整篇文章完成。 上。建议大家将整篇文章完成。 2、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测试。 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测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