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易错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易误点例析 专题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易误点例析 专题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易错点1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理解不透彻【典例1】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错因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在于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不准确。

解答此题用排除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A错;“大跃进”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错;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D错。

故答案为C。

【典例2】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②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③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④是“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反映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错因分析:学生误认为②是正确的,材料阐述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生产关系的内容;③的说法是错误的,当时新农村建设的口号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所以它没有尊重客观规律。

答案是C【纠错心得】在近两年高考中,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题目较多,命题大都集中在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上,题目的类型既有选择题又有材料题,材料题侧重于与其他知识点的横纵联系。

下面笔者总结一下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纠错体验】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从l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2014年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4年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A.没收官僚资本B. 兴起“大跃进”运动C.土地改革D.优先发展重工业2.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A.组织互助组B.成立生产合作社C.进行公私合营D.建立人民公社3.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到“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是因为当时在()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4.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5.“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农业生产合作社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讲话使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体现在()A.开始引进外资B.创立新的经济体制C.建立经济特区D.出现多种所有制经济7.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同时,美国也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判断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族产业面临挑战B.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8.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9.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农业合作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点是()①都给农民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②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③都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④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版必修2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易错点1.“一五”计划,使我国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错误。

“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这一阶段我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

正确。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这一阶段我国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

4.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错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它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

5.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为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7.“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也结束了。

错误。

“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10.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错误。

经济特区是指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实行特殊社会制度的是特别行政区。

12.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深圳。

错误。

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与开放,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深圳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 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 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 愿望,但忽视了客观 规律,使党和国家一 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 速度,轻率地发动了 “大跃进”运动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给国 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调动了人民的积极 性,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进一步发展,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重大成就
命题点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化建设
康发展
命题点研究
命题点一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 废除封建土地所
土地制度严重阻 碍生产力发展
有制,实行农民土 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
分散的小农经济 把土地等生产资 进一步解放了农
农业合作化 难以满足国民经 料变为公有制,实
济发展的需要
易混点四 当今中国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被迫开放
项目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
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
背景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加强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
基础
平等互利
不平等
性质
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和 技术交流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 掠夺
有利于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影响 民族经济,有利于中国的现代 会,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健
4.改革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 相继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结果不同的原因 (1)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 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2)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 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 向,引起思想混乱。 (3)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 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 (4)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 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总结一、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第一次: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丨考纲考点分析(上)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丨考纲考点分析(上)

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丨考纲考点分析(上)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本节内容适用范围:高一预习,高三、高二复习时间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1956知识体系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构筑知识结构,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⑴时间:1953年提出⑵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⑴时间:1953年到1957年⑵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三大改造:①从1953年到1956年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了改造.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①时间:1956年召开②内容:敌我矛盾已经解决,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③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①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国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②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弃.③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三、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掀起的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重难点知识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重难点知识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重难点知识解析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2、“一五”计划;3、三大改造;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评价: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重难点解析】1、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运动的区别“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一五计划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历史因素:近代重工业基础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现实需要: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苏联经验:苏联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经济体制改革(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2、意义: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1)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2)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国有企业改革;(1)原则: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2)第一阶段:1984年~1992年(政策性调整阶段)——原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弊端表现: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危害: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严重压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姓。

高考历史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考点解析

高考历史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考点解析

高考历史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考点解析(一)高考指向近年来高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部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等问题上,重点围绕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展开。

另外,新增加的国有企业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内容也逐渐成为考查的重点。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内容历来失分较多,主要是不能很好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从高考题型上看本专题的命题形式极为广泛,从单选题到材料解析题再到问答题都有涉及,因而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分析材料和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同时还要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与我国现阶段的改革新动向相联系,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和对外开放问题,注意联系旧中国以及现在中国的经济改革,探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联系当时世界经济形势和其他国家的史实,分析中国改革的基本特点;还要注意与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考点全析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其提供前提条件。

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③借鉴苏联的经验。

(2)措施:①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②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果:l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步骤:①农业:1953年,试办以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②手工业:1951年,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建国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八年级历史下册高频易错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高频易错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高频易错知识点一、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探索时期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5、“最可爱的人”指谁?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6、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7、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知识整合(含解析)岳麓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知识整合(含解析)岳麓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知识整合(含解析)岳麓版一、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二、中国共产党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1.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攻打城市)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3.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发展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2)内容: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

3.人民公社化(1958-1983年)(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推动经济发展。

(2)内容: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至今)(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2)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

30002 7532 甲35638 8B36 謶 38317 95AD 閭20010 4E2A 个26708 6854 桔29833 7489 璉37062 90C6 郆25368 6318 挘u21965 55CD 嗍20457 4FE9 俩 24198 5E86 庆d。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汇总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汇总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汇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汇总,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知识点汇总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结束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初中历史的重要知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

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

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

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

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

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重难点和易错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重难点和易错点

必修二第四单元重难点和易错点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考点一: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_________起步,社会主义___________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_________,经济形势好转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________”,即实现工业化,同时把生产资料______改为_______(三大改造的实质)。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特点:A、优先发展____________;(地区分布: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B、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成就:A、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B、初步形成了____________(产业结构:重工业为主,交通运输和轻工业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4)三大改造:过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建立农业生产_________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建立手工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方式:_____政策,步骤: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的变革(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____________在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例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这种做法在本质上()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例2.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对这两项举措评述最准确的是()A.是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例3.“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原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易错知识点归纳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4.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5.“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6.“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
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8.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

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