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簇在细菌系统分类中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6 S rRNA在细菌分类鉴定研究中的应用

16 S rRNA在细菌分类鉴定研究中的应用

16 S rRNA在细菌分类鉴定研究中的应用*刘文强1,贾玉萍2,赵宏坤3(1.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聊城252059;2.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2100;3.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细菌的16 S 核糖体RNA(ribosome RNA,rRNA)以其在进化上的特征性序列,现已被广泛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分子指标。

其具体操作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离细菌样本中的16 S rRNA的基因片段,通过克隆、测序或酶切、探针杂交获得其序列信息,再与16 S rRNA数据库中的序列数据进行比较,确定其在进化中的位置,从而鉴定样本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种类。

文章综述了16 S rRNA作为微生物系统分子分类鉴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及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关键词:16 S rRNA;细菌;鉴定;分类传统的细菌系统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性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对细菌进行纯培养,然后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特征以及免疫学特性等方面加以鉴定。

大量菌种的分类鉴定是一项繁琐、费时的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的分类鉴定方法,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科学、精确、快速地找到微生物的分类地位,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20世纪60年代开始,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细菌分类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许多新技术和方法在细菌分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Cai H Y等[1]认为,rRNA基因序列己成为一个分子指标,可以广泛地用于各种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分子差异的研究。

目前,大量已知微生物的DNA都被测定并输入国际基因数据库,成为对微生物鉴定分类非常有用的参照系统,从而可以通过对未知微生物DNA序列的测定和比较分析,达到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定分类的目的。

随着微生物核糖体数据库的日益完善,该技术已应用于海洋、湖泊和土壤、大气微生物菌群和病原微生物等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2]。

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是一种旨在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谱系分布的一种分析技术。

由于生活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不同微生物群落会产生广泛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影响,因此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学函数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微生物研究方法难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培养,PCR和传统测序技术只能检测少量微生物物种的存在,因此,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的发展填补了这一空白。

一、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的基础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的基础是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 ITS序列。

16S rRNA基因是细胞质膜上的一种小分子RNA,在所有细菌和古细菌中都存在着相似的序列。

在测序时,首先用多肽核糖体RNA(rRNA)外部引物扩增16s rRNA 基因,然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测序。

最后,将所得到的测序数据与已知的序列进行比对,并进行物种鉴定和分类。

二、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的方法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包括两个主要方法:16S rRNA基因测序和物种丰度谱系分析。

在16S rRNA基因测序中,需要先通过PCR扩增各样本中的16S rRNA 基因序列,然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

在物种丰度谱系分析中,可以通过K基因丰度及K基因富集度、空气动力学模型和微生物元基因的弱可选择性等参数来推断物种丰度。

三、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环境污染控制和污染源追溯中,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

比如,在土壤污染控制方面,谱系分析技术可以监测到污染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在医学研究中,该技术用于分析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变化。

此外,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大型肠道癌症中微生物组成的鉴定,以及研究地球深部微生物生态系统和深海底栖生物生态系统等领域。

四、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的未来发展未来,微生物群落谱系分析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临床邱礼鸿微生物学习题解答

临床邱礼鸿微生物学习题解答

微生物邱礼鸿总结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所有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所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生物等。

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体积小,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 其中最基本的特性是体积小,面积大。

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答: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答: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有:1、研究活的细胞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2、研究独立存在的单个细胞,尤其是细菌3、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进化及进化的原因4、研究微生物在整个世界所起的作用5、研究微生物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试讨论微生物学主要分支学科。

微生物学可分为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

基础微生物学中按微生物种类又可分为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藻类学、菌物学、原生动物学;按过程或功能又可分为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分子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按与疾病的关系又可分为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

应用微生物学中按生态环境又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按技术与工艺又可分为分析微生物学、微生物技术学、发酵微生物学、遗传工程;按应用范围又可分为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预防微生物学。

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不仅应用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细菌单位是A. dmB. cmC. mmD.umE. nm答案:D2.对下列细菌大小表述错误的是A.葡萄球菌体直径约1umB.大肠埃希菌长约2~3umC.阴沟肠杆菌宽约0.3~0.5umD.霍乱弧菌体长2~3umE.布鲁菌长2~3um答案:E3.下列细菌菌体形态呈链状排列的是A.卡他布兰汉菌B.屎肠球菌C.腐生葡萄球菌D.肺炎克雷伯菌E.淋病奈瑟菌答案:B4.下列细菌菌体形态呈螺旋形排列的是A.表皮葡萄球菌B.产酸克雷伯菌C.克氏耶尔森菌D.鼠咬热螺菌E.鲍氏志贺菌答案:D5.下列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A.细胞壁B.芽胞C.细胞膜D.核质E.细胞质答案:B6.不属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的是A脂蛋白 B.聚糖骨架 C.四肽侧链 D.五肽交联桥 E.脂多糖答案:D7.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具有很强抗原性的成分是A.外膜B.肽聚糖C.磷壁酸D.聚糖骨架E.五肽交联桥答案:C8.下列菌有细胞壁外膜层的是A.粪肠球菌B.溶血葡萄球菌C.新型隐球菌D.产酸克雷伯菌E.克柔假丝酵母菌答案:D9.下列不属于细菌细胞质基本成分的是A.水B.聚糖骨架C.无机盐、糖D.蛋白质、脂类E.核酸答案:B10. 控制细菌某些特定遗传性状的是A.核质B.胞质颗粒C.质粒D.核糖体E.蛋白质答案:C11.细菌细胞质中决定菌体嗜碱性的物质是A.核糖核酸B. 质粒C.蛋白质D.双链闭环DNAE.脂类答案:A12.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A.核糖核酸B.脂类C.质粒D.核质E.蛋白质答案:D13.不属于细菌特殊结构的是A.荚膜B.核质C.鞭毛D.菌毛E.芽胞答案:B14.对细菌荚膜功能表述不正确的是A.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B.致病作用C.抗原性D.有特殊的H抗原E.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答案:D15. 下列对细菌鞭毛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质丝状物B.长度超过菌体数倍C.弧菌都具有鞭毛D.革兰阴性杆菌都具有鞭毛E.螺菌都具有鞭毛答案:D16.下列有菌毛的细菌是A.表皮葡萄球菌B.肺炎链球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霍乱弧菌E. 结核分枝杆菌答案:D17.细菌的DNA存在于A.蛋白质B.染色体和质粒中C.细胞质染色体外D.细胞壁E.聚糖骨架中答案:B18.下列不属于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的是A.脂质B.载体蛋白C.多糖D.酶E.磷壁酸答案:E19.下列能将雄性菌的某些遗传物质转移给雌性菌的特殊结构是A.单鞭毛B.普通菌毛C.性菌毛D.双鞭毛E.周鞭毛答案:C20. 典型L型细菌菌落是A.油煎蛋样菌落B.光滑型菌落C.丝状菌落D.G型菌落E.F型菌落答案:A21.细菌的RNA主要存在于A.细胞壁B.聚糖骨架C.胞质D.脂多糖E.蛋白质答案:C22.细菌所含核糖核酸占细菌干重的A.5%B.10%C.15%D.20%E.25%答案:B23.细菌L型的特点不包括A.形态多形性B.染色不确定性C.渗透压敏感性D.生化反应增强E.对抗生素抵抗答案:D50.从患者标本中新分离的L型菌落常呈A.颗粒型B.荷包蛋样C.丝状菌落D.露珠样E.脐状菌落答案:A24.细菌需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A. H<sub>2</sub>OB. O<sub>2</sub>C. CO<sub>2</sub>D. A TPE. ADP答案:B26. 螺形菌属于A.细菌B. 螺旋体C.杆菌D.病毒E.真菌答案:A27. 属于细菌遗传物质的是A.脂多糖B.质粒C.胞质颗粒D.荚膜E.鞭毛答案:B28. 细菌的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A.脂多糖B.质粒C.胞质颗粒D.荚膜E.鞭毛答案:A29. 内毒素是G-菌的菌体成分的A.肽聚糖B.脂多糖C.磷壁酸D.胞壁酸E.脂蛋白答案:B30.细菌贮存营养物质的是A.脂多糖B.质粒C.胞质颗粒D.荚膜E.鞭毛答案:C31.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A. cmB. nmC. mmD. umE. dm答案:D32.细菌的特殊结构不包括A.芽孢B.荚膜C.中介体D.菌毛E.鞭毛答案:C33.关于细胞壁的功能,下列不正确的是A.维持细菌固有形态B.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有关C.决定细菌的分裂D.是细菌外层结构,比较坚韧.且具有高度弹性E.带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菌体的抗原性答案:C34.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为A. 外膜B.磷壁酸C.脂多糖D.肽聚糖E.脂蛋白答案:B35.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是A.较疏松B.无磷壁酸C.有脂多糖D.有脂蛋白E.肽聚糖含量多答案:E36.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是A.肽聚糖B.磷壁酸C. 氨基酸D.外膜E.细胞膜答案:D37.具有物质转运与生物合成和分泌等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质C.核质D.异染颗粒E.细胞膜答案:E38. 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A.中介体B.细胞膜C.核糖体D.胞质颗粒E.核质答案:C39.能维持细菌固有外形的是A.细胞核B.细胞壁C.细胞膜D.细胞质E.中介体答案:B40.细菌核质的特点是A.有典型细胞核结构B.含组蛋白C.无核膜与核仁D.含两条染色体E.DNA呈线状答案:C41.细菌的遗传物质是A.染色体、核糖体、质粒B.染色体、核糖体、转位因子C.染色体、中介体、转位因子D.染色体、核糖体、中介体E.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答案:E42.质粒是细菌的A.核质RNAB.胞浆中的异染颗粒C.核质DNAD.染色体外的DNAE.胞浆中的RNA答案:D43.关于荚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细菌侵袭力的组成部分B.与细菌运动有关C.与细菌分裂有关D.与细菌染色有关E.与细菌接合有关答案:A44.细菌的运动器官是A.荚膜B.芽胞C.性菌毛D.鞭毛E.普通菌毛答案:D45.关于细菌菌毛叙述,正确的是A.与细菌运动有关B.与细菌染色有关C.与细菌分裂有关D.与细菌黏附有关E.与细菌抵抗力有关答案:D46.细菌的休眠形式是A.荚膜B.芽胞C.性菌毛D.普通菌毛E.鞭毛答案:B47.细菌菌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A.水B.无机离子C.酶D.有机物E.肽聚糖答案:A48.决定细菌抗原性的是A.细胞核B.细胞壁C.细胞膜D.细胞质E.中介体答案:B二、多选题1.下列有关芽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芽胞容易着色B.芽胞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C.一个芽胞遇适宜环境只生成一个繁殖体D.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E.细菌都产生芽胞答案:AE2.细菌特殊结构包括A.细胞壁B.荚膜C.细胞膜D.细胞质E.菌毛答案:BE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rDNA ITS 序列分析在植物种属鉴定中的应用与研究

rDNA ITS 序列分析在植物种属鉴定中的应用与研究

rDNA ITS序列分析在植物种属鉴定中的应用和研究黄凤玲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珠海,519041)摘要:r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用于植物系统种属鉴定与进化研究有较高的可靠性。

由于高等植物rRNA基因上的18SrDNA、ITS及5SrDNA片段常具有变异位点[1],通过DNA序列测定核基因组的rDNA ITS 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定植物的种属关系,对于植物的鉴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rDNA ITS序列;植物;种属鉴定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生物种类所依赖的资源—“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其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又直接体现在DNA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21世纪以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确、亲缘关系不清楚的物种通过该技术便得到验证,为不同植物的分类、鉴定等提供了更丰富、更可靠的手段。

其中,核糖体基因(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在植物的种、属鉴定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应用。

1 rRNA基因(rDNA )的基本结构及ITS区高等植物中有4种rRNA,即 5.8SrRNA、18SrRNA、28SrRNA和5SrRNA,前三者的基因组成一个转录元,是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单位。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系统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PCR为基础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鉴定方面的应用报道日益增多。

rRNA基因(rDNA )是目前分子系统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分子标记基因之一,它是一种中等重复并有转录活性的家族。

核糖体RNA及其相邻的间隔区合称为rDNA [2]。

rDNA中存在着广泛的保守区域,可以用作引物的结合位点,它们的不同区域可反映物种不同的进化水平。

真核细胞rDNA有几十甚至数千个拷贝,其中2个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ITS-2将18S、5.8S、28S分隔开;不同的选择压力作用于rDNA区域,造成单个重复单位序列不同的保守性。

每一部分都可以用作特殊的生物系统分析。

miRNA的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

miRNA的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

miRNA的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王娟〔德州学院生物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microRNA (miRNA)是内源性的大小在20-25nt的一类非编码RNAs,具有调节基因表达活性的功能,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并在进化中保守。

miRNA的广泛存在与进化上的保守性,暗示它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必不可少的调节作用,他们参与动植物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细胞增殖与调亡、激素分泌、肿瘤形成等各种过程。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在miRNA 的特征、生物发生、作用机制及功能意义上的研究进展。

miRNA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可能都远远超过目前的发现,对其进展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生物体的各种生理病理机制的理解,并最终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根底。

关键词siRNA;microRNA;piRNA; 微处理器;核糖核酸内切酶Ⅲ; 基因调控; 生长发育;肿瘤治疗前言2006年,Andrew Fire 和Craig Mello 由于在RNAi〔RNA interference,RNAi〕及基因沉默现象研究领域的出色奉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再次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到siRNA这样一种小分子RNA上。

小分子RNA包括一个大家族,并在真核生物中具有广泛的调节功能。

目前已经有至少两种小分子RNA被描述:来源于发夹状前体的miRNAs (microRNAs)和由长的dsRNAs加工而来的siRNAs (small interfering RNAs)。

研究发现,miRNA与siRNA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二者的区别将在以下文中进展论述。

最近又有文章报道了一种新的小分子RNA的发现[25]——piRNAs (piwi-interacting RNAs),他们特异地在小鼠的生精细胞中大量表达。

这些RNAs比以前发现的大多数小RNAs较大,约26–31nt(nucleotides),并与Argonaute蛋白家族的Piwi亚枝(Piwi-subclade)成员相联系。

核糖体的研究综述

核糖体的研究综述

核糖体的研究综述安钰坤摘要: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其惟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

核糖体的研究对生物生存、繁殖、发育和遗传均是十分重要的。

对核糖体的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核糖体的研究现状。

关键字:核糖体,蛋白质,亚基1.核糖体的发现与功能核糖体是由罗马尼亚籍细胞生物学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George Emil Palade)用电子显微镜于1955年在哺乳类与禽类动物细胞中首次发现的,他将这种新细胞器描述为密集的微粒或颗粒[1]。

一年之后,A. J. Hodge等人在多种植物的体细胞中也发现了核糖体,可是当时人们仍无法将微粒体中的核糖体完全区分开来。

后来,乔治·帕拉德以及阿尔伯特·克劳德和克里斯汀·德·迪夫因发现核糖体于1974年被授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虽然核糖体作为一种细胞器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被发现,但对这种细胞器仍没有统一的命名。

直到1958年,科学家理查德·B·罗伯茨才推荐人们使用“核糖体”一词。

(图1为典型的细胞图解)Figure 1:典型的细胞图解,其中显示了几种主要细胞器及一些重要细胞结构:1.核仁2.细胞核3.核糖体4.囊泡 5.糙面内质网6.高尔基体7.细胞骨架8.光面内质网9.线粒体10.液泡11.细胞质12.溶酶体13.中心粒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其惟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

因此核糖体是细胞不可缺少的基本结构,存在于所有细胞中。

核糖体往往并不是单个独立地执行功能,而是由多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上高效地进行肽键的合成。

这种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

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及抗生素的应用与开发

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及抗生素的应用与开发

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及抗生素的应用与开发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李少晖07102113摘要:核糖体是存在于一切细胞内的细胞器,担负着合成蛋白质一级结构的重任。

随着核糖体的精细结构的研究,其翻译遗传信息的机制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很多抗生素类药物都是以细菌的核糖体为靶点,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但近年来细菌的抗药性阻遏了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及发展,如何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菌株的抗药性机制以及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课题。

关键词:核糖体结构功能抗生素开发抗药性0.引言核糖体全称为核糖核蛋白复合体,是存在于一切细胞中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根据mRNA所传递的遗传信息合成肽链。

今年来,随着核糖体精细结构的发现,其翻译遗传信息的机理也渐渐浮出水面,使人们了解到了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初级合成过程。

同时抗生素类药物大多以核糖体为作用靶点,但随着菌株耐药性问题的出现,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从分子水平上解析细菌抗药性的机理一定会为抗生素的安全有效的使用指明一条新的道路。

本文将以近年来的核糖体结构研究为基础,结合有关抗生素使用及菌株耐药问题的报道,对当前细菌核糖体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1.核糖体的结构1.1核糖体的化学组成核糖体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种细胞器,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RNA 构成,蛋白质占40%~50%,RNA占50%~60%。

组成核糖体的RNA为细胞中一类专门的RNA,称为核糖体RNA(rRNA),它可占到细胞中RNA总量的80%以上。

1.2核糖体的三维结构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由2个亚基构成,分别为30S的小亚基和50S的大亚基,而这共同组成原核生物的70S的核糖体。

其中,50S大亚基由23SrRNA、5SrRNA 以及约31种蛋白质组成;30S小亚基由16SrRNA以及约21种蛋白质组成。

(图1)在核糖体上有6个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活性位点,它们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各有其特定的识别作用。

用于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用于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16s rRNA 的同源性分析最适用于属及属以上的远缘关系。目前, 已对 2000 种( 约相当于50%) 以上的真细菌的16s rRNA 进行了测序, 不同菌属 的16s rRNA 序列同源性为70% ~ 95% , 16s rRNA 序列和DNA-DNA 同源性相关关系的研究表明: 序列的相性不 在99. 8%以上就不能达到70%以上DNA-DNA 的同源性。16s rRNA 总共约有 1500bp, 0. 2%的不同相当于3 个碱基。由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定完全而且 个人读取数据也可能出现错读, 因此由16s rRNA 序列鉴定种是很难的。 第一,由于16 S rDNA具有高度保守性,且分子小、包含的信息量较少,对 于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其分辨率不高。 第二,16 S rDNA序列分析只能在属的水平上区分细菌,而在水平分类这个 环节上仍然需要借助其他手段加以辅助分析。
用于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分子生 物学方法
报 告 人:王浩丞 2012年4月26日
主要内容
• DNA-DNA杂交 • 16SrDNA在细菌分类鉴定的应用 • 几种“看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在细菌分类鉴定的应用
DNA-DNA杂交
现代细菌分类学中,DNA-DNA分子杂交一直认为是作为细菌分类和 鉴定的“黄金法则”。 基本原理:使用DNA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一性,将不同来源 的DNA在体外变性(高温或pH),并在合适的条件下(盐类浓度和温度), 使互补的碱基重新配对,测量杂交百分数(常以同源%表示;也有称碱基相 似性%)百分数越高,杂交的两种DNA之间碱基线性序列的相似性就越高, 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就越近。
16SrRNA基因结构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序列包含10 个可变区(variable region)和11 个恒定区(constant region),其中V1、V2、V3和V4共4个高变区,尤其是V2这一高变区, 由于其进化速度相对较快,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足够用于物种属及属以 上分类单位的比较分析。因此,Johes S W和Neller H F等报道测定16 S rDNA基因的部分序列即可达到鉴定的目的

16SrRNA于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应用

16SrRNA于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应用

16S rRNA于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应用关键词:16S rRNA测序,16S rDNA测序,Pacbio测序,天津生物芯片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飞速发展 16S rRNA 在海洋微生物学的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海洋微生物系统分类和有害海洋微生物的分子检测的主要依据已得到广泛认同。

随着微生物核糖体RNA数据库的日臻完善该技术成为海洋细菌分类和鉴定的一个有力工具。

16S rRNA 基因是编码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的基因,长度约为15kb,其分子大小适中,突变率小,是细菌系统分类学研究中最常用和最有用的标志。

16S rRNA基因序列包括9 个可变区和10 个保守区,保守区序列反映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可变区序列则能体现物种间的差异。

16S rRNA 基因测序以细菌16S rRNA 基因测序为主, 核心是研究样品中的物种分类、物种丰度以及系统进化。

原核生物的核糖体RNA有三种类型:5S、16S及23S rRNA。

由于5S rRNA基因相对较少,所携带的信息也较少,随着开展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则能为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效率也高。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主要是基于一建立的16S rRNA基因序列数据库,大量已知微生物的DNA被测定并输入国际基因数据库,用于确定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达到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的鉴定分类的目的。

曾润颖等应用16S rRNA作为分子标记,对从东太平洋海底分离到的一批嗜冷细菌进行了分子分类鉴定,并对其系统发育情况进行了分析。

戴欣等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库对中国南海南沙海区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沉积物中的细菌16S rRNA基因主要辣子变形细菌和浮霉状菌目等类群,并且获得16S rRNA序列差异较大,表明在中国南沙海区沉积物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并潜藏着特有的微生物资源。

应用1,16S rRNA 同源性分析对海洋微生物进行系统分子分类鉴定目前从陆地微生物分离到的生物活性产物大部分是结构已知的化合物,而海洋微生物作为药物和酶制剂等的新来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核糖体基因簇在真菌系统学研究中的意义

核糖体基因簇在真菌系统学研究中的意义

E S一 起 组 成 基 因 问 隔 区 ( nen l e e T itral g n y
sae ,G ) 结 构 基 因 区 ,T p cr I S 。 s IS区 和 I S区 G 的进 化 速 率 不 同 , 被 用 于 不 同水 平 的分 类 可 研究 结构基 因最 为保 守 , 般 可被用 在 目 一 级 分 类 水 平 ; S区 和 I I T GS区 进 化 速 率 较 快 , 可 用 于 较 低 级 分 类 水 平 , 外 , 于 真 菌 系 统 另 用 学 研 究 的 区域 还 有 I R 区 , DN Mt D G L r A, S r — N M Lr N 等 。 研 究 可 根 据 不 同 的 分 类 A, t D A 水 平 和 研 究 需 要 , 用 不 同 区 段 作 为 研 究 对 选
间 隔 区 ( x t n c b d sa e , T ; T 和 e o a sf e p cr E S) N S r i 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 1 核糖体 R NA基 因簇 结 构示 意 图
早 期 应 用 的 5 S r A 基 因 被 证 实 由 于 其 太 DN 小 和进 化 太 快 , 绝 大 多 数 真 菌 的 系 统 进 化 对
分析都不适 用 。
2 .基 于 核 糖 体 基 因簇 的 P CR- L 分 析 RF P 由 于 真 菌 核 糖 体 基 因 某 些 序 列 的 高 度 保
守 性 , 其 在 系 统 演 化 中 的 特 殊 意 义 , 们 可 及 人 根 据 其 保 守 区 设 计 特 定 的 引 物 进 行 P R 扩 C 增 , 扩 增 的 目的 片 段 进 行 限 制 性 片 段 长 度 对
维普资讯

核糖体rDNA?ITS序列分析

核糖体rDNA?ITS序列分析

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近年来,利用真核生物在rDNA的ITS区段既具保守性又在科、属、种水平上均有特异性序列的特性,对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后再设计特异性引物来检测真核生物的方法已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作为一种遗传标记(遗传标记是指可追踪染色体、染色体某一节段或某个基因座在家系中传递的任何一种遗传特性,具有可遗传性和可识别性。

生物中任何有差异表型的基因突变型均可作为遗传标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菌种分类与鉴定、中药材鉴定和品质评价、植物种质资源鉴定、动物种系发生、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病原诊断、系统发育研究等不同方面的研究。

菌物是真核生物的重要类别,传统的菌物分类以子实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为分类基础,由于部分菌物的子实体不易获得,形态特征不易掌握,少数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稳定,使传统的菌物鉴定工作困难或分类系统意见分歧。

随着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在菌物研究中得到应用,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确、亲缘关系不清楚的物种通过该技术得到了解决,一些重要的菌物遗传信息得到阐明。

核糖体rDNA的结构及其特点核糖体是一个致密的核糖核蛋白颗粒,执行着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它由几十种蛋白质和rRNA组成。

编码rRNA的rDNA是基因组DNA 中的中等重复、并有转录活性的基因家族 (genefamily)。

rDNA一般由转录区和非转录区(Non Transcribed Sequence,NTS)构成。

转录区包括5S、5.8S、18S和28SrDNA,其中18S、5.8S和28S rDNA基因组成一个转录单元,产生一个前体RNA。

内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位于18S和5.8S rDNA(ITS1)之间以及5.8S和28SrDNA之间(ITS2),ITS1和ITS2常被合称为ITS,并且5.8 SRNA基因也被包括在ITS之内。

核糖体RNA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核糖体RNA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核糖体RNA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是一种位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核糖体是生物细胞中的一个细胞器,负责蛋白质的合成。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对于了解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核糖体RNA基因组是指细胞中编码核糖体RNA的一组基因。

在真核生物中,核糖体RNA基因组主要由核糖体前体RNA(pre-rRNA)基因组成。

这些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通常是连续排列的。

在转录过程中,这些基因会被转录成为一条很长的前体RNA链,随后通过剪接和修饰形成成熟的核糖体RNA。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RNA基因组还包括编码核糖体蛋白的基因,这些蛋白与核糖体RNA一起构成核糖体的完整结构。

核糖体RNA基因组的结构相对保守,不同物种之间的核糖体RNA序列和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特定的区域。

核糖体RNA基因组主要包括5SrRNA基因、18SrRNA基因和28SrRNA基因等。

在真核生物中,这些基因通常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分散地编码着核糖体RNA的不同组分。

核糖体RNA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相对稳定,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核糖体RNA序列和结构来研究物种间的进化关系。

核糖体RNA的功能主要是在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核糖体RNA通过与核糖体蛋白结合形成核糖体的功能复合体。

核糖体蛋白和核糖体RNA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核糖体能够识别和结合到特定的mRNA序列上。

mRNA通过与核糖体RNA配对形成互补的碱基对,从而确定蛋白质的合成起始位点和读取框架。

核糖体RNA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催化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核糖体RNA的一些区域具有催化酶活性,能够将氨基酸与tRNA结合并催化肽键的形成。

研究核糖体RNA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了解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核糖体RNA序列和结构,可以揭示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此外,研究核糖体RNA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调控网络。

5s ribosomal rna合成的基因特点

5s ribosomal rna合成的基因特点

5s ribosomal rna合成的基因特点5S核糖体RNA合成的基因特点5S核糖体RNA(5S rRNA)是一种小型的非編碼核糖核酸,广泛存在于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

它在细胞中起着重要的功能,参与了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5S rRNA的合成是通过特定的基因进行调控和实现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5S rRNA合成的基因特点。

一、5S核糖体RNA基因的结构5S核糖体RNA基因通常位于基因组的不同区域,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基因一起形成簇,这取决于不同生物个体和物种的基因组组织方式。

一般而言,5S rRNA基因相对较短,约为100-150个核苷酸。

它们具有固定的转录起始位点和转录终止位点,形成一个完整的转录单元。

二、5S核糖体RNA基因的转录5S核糖体RNA的合成主要通过转录过程实现。

在真核生物中,5S rRNA的转录由RNA聚合酶III(RNA polymerase III)完成;在细菌和古菌中,由RNA聚合酶Ⅰ(RNA polymerase I)负责。

这两种RNA聚合酶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在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定位和任务。

在真核生物中,5S rRNA的转录起始位点通常位于5S rRNA基因的上游区域,与转录因子有特定的结合,形成转录复合物。

转录复合物通过逐个从DNA模板上复制核苷酸,合成相应的RNA链。

转录过程需要一系列的辅助分子,如启动子和增强子,以确保5S rRNA的合成进行顺利。

转录终止位点通常位于5S rRNA基因的下游区域,标志着转录的终止,并对转录复合物进行释放。

在细菌和古菌中,5S rRNA的转录与其他核糖体RNA的合成过程紧密相关。

在细菌中,5S rRNA的转录起始位点通常位于16S rRNA的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在细菌的基因组上形成一个连续的转录单元。

转录因子与转录起始位点结合,调控对5S rRNA的复制。

在古菌中,5S rRNA和tRNA共同由RNA聚合酶Ⅲ转录,这些基因位于相邻区域,形成一个组织紧密的转录单元。

核糖体测序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核糖体测序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核糖体测序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核糖体是细胞内重要的蛋白质合成机器,其结构和功能对细胞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核糖体测序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对核糖体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中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核糖体测序方法的原理、技术细节以及在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核糖体测序方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核糖体测序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并指出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在正文部分,将介绍核糖体的重要性、核糖体测序方法和其应用领域的详细内容。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核糖体测序方法的优势,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给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核糖体测序方法及其在生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深入探讨核糖体的作用机制和结构特点,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核糖体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核糖体测序方法的原理和技术流程,以及其在基因组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核糖体测序方法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正文2.1 核糖体的重要性核糖体是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器,它是蛋白质合成的关键场所。

核糖体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其中主要由核糖核酸构成。

核糖体通过将mRNA上携带的密码子与tRNA上携带的氨基酸配对,实现蛋白质的合成。

在这个过程中,核糖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糖体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蛋白质合成中,还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的生长、分裂、代谢等活动都离不开核糖体的参与。

在细胞的身体过程中,核糖体可根据细胞的需要不断合成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蛋白质,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因此,核糖体的重要性在细胞生物学领域被广泛认可。

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应用

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应用

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应用微生物基因组学是当代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研究对象是微生物这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

微生物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的分类、演化、代谢、致病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技术手段以及相关应用,并分析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体比如细菌和酵母菌等的基因组序列的分析上。

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199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其合作者首次报道了人类、果蝇、酵母、细菌等生物的基因组样品测序技术,这标志着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微生物基因组学在技术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顺利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也随之成熟。

随后,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测序也进入了高通量时代,大规模测序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加速了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速度。

到2019年,全球已有数百种微生物的基因组被测序,并不断有新的微生物基因组完成。

二、微生物基因组学的技术手段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研究手段主要包括测序技术、比较基因组学以及元基因组学等。

测序技术是微生物基因组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包括传统测序技术、Sanger测序高通量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等不同阶段的技术。

其中,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微生物基因组测序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癌症、遗传病、病毒、细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

比较基因组学则是微生物基因组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共同进化等问题。

比较基因组学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多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以及进化时间和特征基因筛选等。

元基因组学则是微生物基因组学的新兴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微生物群落中各个成员的生态角色、代谢能力以及与宿主、环境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ires序列内部核糖体

ires序列内部核糖体

ires序列内部核糖体一、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RNA)组成的复合物。

在真核细胞中,核糖体由大亚基和小亚基组成,而在原核细胞中,核糖体通常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核糖体的主要功能是将mRNA上的密码子与适配体上的氨基酸配对,从而合成蛋白质。

二、ires序列的作用ires序列(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是在mRNA上的特殊序列,它能够直接与核糖体结合,绕过正常的转录起始子,使核糖体能够在非传统的位置上开始翻译。

ires序列的发现为研究核糖体的翻译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三、ires序列的发现和研究历程ires序列最早是在病毒基因组中发现的。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病毒的mRNA上存在着特殊的序列,它们能够使核糖体能够绕过mRNA的5'端,直接在内部的位置上开始翻译。

随后的研究发现,ires序列不仅存在于病毒基因组中,还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

ires序列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他们开始研究ires序列的具体结构和功能。

四、ires序列的结构特点ires序列通常由数十个碱基组成,其中包含了一些保守的结构域和序列特点。

这些结构域和序列特点能够与核糖体上特定的结构域相互作用,从而使核糖体能够识别并结合到ires序列上。

ires序列的结构特点对于核糖体的翻译起始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ires序列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ires序列的存在使核糖体能够在mRNA的内部位置上开始翻译,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蛋白质合成机制。

通过ires序列,细胞可以同时合成多个蛋白质,从而提高蛋白质合成的效率。

ires序列在一些特定的生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比如细胞的应激反应和肿瘤的发生等。

六、ires序列的应用ires序列的研究不仅对于揭示核糖体的翻译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还为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利用ires序列,研究人员可以实现异源蛋白质的高效合成,从而为基因治疗和蛋白质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浒苔Ulvaprolifer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浒苔Ulvaprolifer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第37卷第3期2019年7月海洋科学进展A D V A N C E S I N MA R I N E S C I E N C EV o l .37 No .3J u l y,2019浒苔(U l v a p r o l i fe r a )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与分析沈伟杰1,缪晓翔2,何 渊1,韩红宾3,王宗灵2,穆新武4,沈颂东1*(1.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215123;2.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61;4.江苏省骆马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江苏宿迁223800)收稿日期:2018-03-09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浒苔绿潮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2016Y F C 1402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条斑紫菜核糖体基因簇的研究(41276134)作者简介:沈伟杰(1992-),男,江西抚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型海洋绿藻的细胞发育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E -m a i l :347625102@q q.c o m *通讯作者:沈颂东(1968-),男,安徽合肥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藻类细胞发育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E -m a i l :s h e n s o n g d o n g @su d a .e d u .c n (王佳实 编辑)摘 要: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对于藻类分子鉴定与分类具有重要意义,而浒苔(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 )作为形成我国黄海绿潮的主要物种,其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还未见研究报道㊂本研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成功扩增了浒苔的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㊂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为8948b p ,其中18Sr D N A1760b p,28Sr D N A3259b p ,I T S 1205b p ,5.8S r D N A160b p ,I T S 2176b p 和I G S 3388b p ㊂对各部分序列的碱基组成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I T S 1,I T S 2和I G S 序列对胞嘧啶具有明显的偏好性,而18S r D N A 和28S r D N A 序列对鸟嘌呤具有明显的偏好性㊂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G C 含量为54.12%,其中I T S 1㊁I T S 2和I G S 序列的G C 含量比保守序列的G C 含量高,这表明内转录单元间隔区序列和基因间间隔区序列比保守序列变异率更高,进化速率更快㊂另外,I G S 序列中发现大量简单的直接重复序列㊁串联重复序列㊁短对称序列和回文序列㊂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可为其分类及分子鉴定提供有效的工具㊂关键词:浒苔;18S r D N A ;28S r D N A ;I T S 1;I T S 2;5.8S r D N A ;I G S ;核糖体基因簇中图分类号:S 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47(2019)03-0487-08d o i :10.3969/j.i s s n .1671-6647.2019.03.012引用格式:S H E N WJ ,M I A O XX ,H EY ,e t a l .C l o n i n g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f u l l l e n g t h s e q u e n c e o f U l v a p r o l i fe r a r i -b o s o m a l g e n e c l u s t e r u n i t [J ].A d v a n c e i n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2019,37(3):487-494.沈伟杰,缪晓翔,何渊,等.浒苔(U l v a p r o l i fe r a )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 ].海洋科学进展,2019,37(3):487-494.浒苔(U l v a p r o l i fe r a ,O.F .M ül l e r )属于绿藻门(C h l o r o p h y t a )㊁石莼目(U l v a l e s )㊁石莼科(U l v a c e a e )的一种绿藻,藻体呈草绿色,管状膜质,主枝明显,分枝多且细长[1]㊂传统形态学分类中,浒苔被单独归类于浒苔属(E n t e r o m o r ph a ,L i n k1820),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标签被应用于藻类的系统发育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分子证据表明:石莼属(U l v a .L i n n a c u s 1753)和浒苔属绿藻在进化上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分支㊂浒苔类绿藻属于广温广盐型绿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且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生长和繁殖[2-3]㊂2007年以来,以浒苔(U .p r o l i fe r a )为主要物种形成的绿潮在我国黄海连续多年持续性暴发,尤其在2008年,青岛海域暴发了一次持续时间长㊁面积范围大的绿潮灾害,该次灾害不仅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沿岸的水产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4-6]㊂为了更好地减轻绿潮灾害,消除其对海洋环境及人类生活地影响,浒苔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㊂在真核生物中,核核糖体序列是由大量的串联重复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又由3个编码序列(18Sr D N A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488海洋科学进展37卷5.8S r D N A和28S r D N A)和2个间隔区序列(内转录间隔区和基因间间隔区)组成[7-9]㊂由于这些基因序列具备不同进化速率,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分子标签应用于不同水平的物种鉴定和分类学研究㊂在藻类学研究中,H o h a m等[10]结合18S r D N A和r b c L序列分析了衣藻的系统发育并强调了衣藻在低温条件下的特点㊂L u o等[11]利用I T S序列结合形态学特点研究得出2009-2010年黄海漂浮绿藻为同一个种的结论㊂因此,核糖体序列对藻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㊂浒苔(U.p r o l i f e r a)作为形成我国黄海绿潮的主要物种,其核糖体基因簇单元的序列长度及相关信息却未有报道㊂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对浒苔的核糖体序列进行扩增及分析㊂相关结果不仅可以丰富绿藻核糖体数据库,也可为其分子系统发育及分类鉴定提供有利的工具㊂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本实验中的漂浮浒苔新鲜藻体采集于江苏射阳沿海海域,采集时间为2016-06-15,采集位置为120ʎ19' 51ᵡE,33ʎ35'20ᵡN㊂当新鲜藻体被采集后,用干净的海水冲洗浒苔藻体表面数次,除去表面的泥沙和杂物,然后用吸水纸吸干藻体一部分的水分后,放置于阴凉处晾干水分,最后将样品装入密封的样品袋中,贴上标签,放入加有冰袋的样品盒中一起运回实验室,以备实验使用㊂1.2方法1.2.1浒苔的形态学鉴定观察当样品被运回实验室后,取少许完整藻体置于已灭菌的淡水中浸泡1~2h,待藻体完全舒展开后,取单株完整浒苔叶状体,拍照并记录其形态特征,用刀片对其进行横切徒手切片,在显微镜L e i c aD F C450C下观察㊁记录形态特点㊂1.2.2 D N A的提取取适量样品于已灭菌的0.7%的碘化钾(K I)溶液中浸泡10m i n,浸泡期间反复用软毛毛笔洗涮叶状体表面,然后用无菌淡水冲洗数次,吸水纸吸干水分㊂浒苔叶状体基因组D N A采用T i a n g e n p l a n t g e n o m i cD N Ak i t进行提取,提取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㊂提取得到的浒苔基因组D N A,-20ħ保存备用㊂1.2.3分子克隆与测序浒苔核糖体全长序列克隆方法如图1所示,核糖体各单元序列克隆对应的P C R克隆引物序列详细信息见表1㊂本实验中P C R扩增体系(50μL),包括:32.7μLd d H2O,5μLd N T P M i x(2.5mm o l/L),5μL模板D N A,5μL10ˑL A T a q B u f f e r(M g2+),上下游引物各1μL(20n m o l/L),0.3μLL A T a q D N A p o l y m e r-a s e(宝生物(大连)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㊂菌液P C R检测阳性克隆的反应体系(20μL)包括:13.8μL d d H2O,2μLd N T P M i x(2.5mm o l/L),2μL10ˑE x T a q B u f f e r(M g2+),1μL含有阳性克隆的L B液体培养基,M13F和M13R(20n m o l/L)各0.5μL,0.2μLE x T a q D N A p o l y m e r a s e(宝生物(大连)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㊂图1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的结构及引物设计策略F i g.1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r i b o s o m a l g e n e c l u s t e r u n i t i n U.p r o l i f e r a a n d p r i m e r d e s i g n s t r a t e g y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3期沈伟杰,等:浒苔(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与分析489克隆I T S及5.8S r D N A区域P C R反应如下:94ħ预变性3m i n;94ħ变性30s,53ħ退火30s,72ħ延伸1.5m i n,35个循环;72ħ延伸7m i n㊂克隆28S r D N A区域P C R反应:95ħ预变性3m i n;94ħ变性30s,50ħ退火30s,72ħ延伸1m i n,35个循环;72ħ延伸7m i n㊂克隆I G S区域P C R反应:95ħ预变性3 m i n;94ħ变性30s,55ħ退火30s,72ħ延伸5m i n,35个循环;72ħ延伸7m i n㊂菌液P C R的反应条件: 95ħ预变性3m i n;94ħ变性30s,55ħ退火30s,72ħ延伸1~5m i n,35个循环;72ħ延伸5m i n㊂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 C R克隆产物㊂表1本实验P C R扩增反应中所使用的引物序列信息T a b l e1 P r i m e r su s e d f o rP C R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i n t h e p r e s e n t s t u d y引物名称目的产物序列(5'ң3')区域位置来源N S118S r D N A G T A G T C A T A T G C T T G T C T C5'e n d(F)W h i t e等[12]N S418S r D N A C T T C C G T C A A T T C C T T T A A G-1150(R)W h i t e等[12]N S518S r D N A A A C T T A A A G G A A T T G A C G G A A G-1150(F)W h i t e等[12]N S818S r D N A T C C G C A G G T T C A C C T A C G G A3'e n d(R)W h i t e等[12]I T S F I T S+5.8S r D N A G A G G C A A T A A C A G G T C T G T G T G A T G C5'e n d(F)本研究I T S R I T S+5.8S r D N A G C T T A T T G A T A T G C T T A A G T T C A G C G3'e n d(R)本研究28F28S r D N A T C T C G C A A C G A T G A A G A A C G5'e n d(F)本研究28R28S r D N A C C C A C C C T C A A C A T G A A C C T3'e n d(R)本研究F IG S A G A T A G G A C G G G G T A T T G T A A G5'e n d(F)本研究R I G S G G A T G T G G T A G C C G T T T C T C A G3'e n d(R)本研究用T a K a R aA g a r o s eG e l D N AP u r i f i c a t i o nK i tV e r.4.0(由宝生物(大连)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目的产物条带进行切胶回收,然后T A克隆到P E A S Y-T3载体上,导入T r a n s1-T1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复苏,复苏后涂布于已添加X-g a l,A m p和I P T G的L B固体培养基上,37ħ倒置培养过夜㊂挑取若干个阳性克隆斑进行摇菌培养,然后进行阳性克隆检测㊂将含有阳性克隆的菌液送至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每组至少送3个平行样㊂1.2.4引物的设计与序列分析用P r i m e r5.0设计P C R反应中扩增的引物序列,引物序列由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㊂N C B I数据库中B L A S T程序对扩增得到的结果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㊂在线分析软件T a n d e m R e p e a t F i n d e r对序列中的串联重复序列进行分析㊂各单元序列的长度和边界用B i o E d i t软件分析确定㊂测序由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服务,测序方法采用S a n g e r一代测序㊂2结果2.1浒苔的形态特征浒苔主枝明显,分枝较多且如头发丝细长,藻体中空呈管状,管状空腔中充满气体;细胞形态呈不规则的多边形,色素体被挤压在细胞一端,藻体由单层细胞构成(图2)㊂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490海洋科学进展37卷图2浒苔的形态学特征F i g.2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U.p r o l i f e r a2.218S r D N A的分子克隆W h i t e等[12]研究发现绿藻的核糖体小亚基序列(18S r D N A)能够被N S1/N S4和N S5/N S8这2对引物扩增出几乎全长序列㊂利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验这2对引物P C R扩增得到的产物(图3a),可以看出N S1/N S4这对引物扩增得到约1200b p的条带,N S5/N S8这对引物扩增得到约600b p的条带㊂对2段序列的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后,得到碱基长度为1760b p大小浒苔18S r D N A序列㊂此外,为了验证序列拼接结果的正确性,我们在扩增得到的这2段序列中设计上下游引物去扩增包含拼接序列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证明拼接序列是准确的㊂将序列上传至G e n B a n k上,登录号为K Y350851㊂注:M代表D LT a K a R a5000m a r k e r;1代表引物N S1/N S4P C R扩增产物;2代表引物N S5/N S8扩增产物;3代表28Sr D N A扩增产物;4代表I T S和5.8S r D N A扩增产物;5代表I G S扩增产物图3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各部分序列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F i g.3 T h e a g a r o s e g e l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 o f a m p l i f i e d p r o d u c t s o f e a c h p a r t o f t h e U.p r o l i f e r a r i b o s o m a l c l u s t e r u n i t2.328S r D N A的分子克隆浒苔28S r D N A序列由引物28F/28R扩增得到的P C 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见图3b,可以看到单一明亮的条带,条带大小约为4000b p,对测序结果分析,去除与I T S和I G S序列重叠的部分,得到碱基长度为3259b p的28S r D N A的序列㊂将序列上传至G e n B a n k上,登录号为K Y350852㊂2.4I T S+5.8S r D N A的分子克隆浒苔核糖体I T S和5.8S r D N A的序列由I T S F/I T S R这对引物P C R克隆得到的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图(图3c),呈现单一明亮的条带,条带大小约1000b p㊂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去除与28S r D N A和18S r D-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3期沈伟杰,等:浒苔(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与分析491 N A重叠的序列后,得到541b p的包含5.8S r D N A的I T S全长序列㊂I T S序列被中间的5.8S r D N A序列分割成了2部分:I T S1和I T S2,根据N C B I序列库中浒苔核糖体5.8Sr D N A全长为160b p(登录号: A B830489),所以测序得到I T S1序列长度为205b p,I T S2为176b p㊂将序列上传至G e n B a n k上,登录号为K Y350854㊂2.5I G S的分子克隆浒苔核糖体I G S的序列由F/R这对引物P C R克隆得到的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见图3d,呈现单一明亮的条带,条带大小约为4000b p㊂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去除与28Sr D N A和18Sr D N A重叠的序列后,得到碱基长度为3388b p I G S全长序列㊂将序列上传至G e n B a n k上,登录号为K Y350853㊂2.6浒苔核糖体各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和G C含量分析对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各部分序列碱基组成进行分析,碱基含量及G C含量见表2,在I T S1㊁I T S2和I G S序列中胞嘧啶(C)含量较高,而在18S r D N A和28S r D N A中鸟嘌呤(G)含量较高,G C含量从高到低为69.31%,67.80%,52.42%,51.85%,49.38%和49.37%㊂表2浒苔r D N A各个片段的碱基组成及G C含量的分析T a b l e2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b a s e 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G Cc o n t e n t o f e a c h f r a g m e n t o f r D N Ai n 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 序列名称总长/b p碱基类型A G C T G C含量/%I T S12053864752867.805.8S1604539403649.37I T S21762457653069.3118S176043748838145449.3828S325983795074073251.85I G S338870582695090752.422.7浒苔核糖体序列特殊结构的分析对浒苔核糖体序列存在的特殊结构进行分析㊂用在线检测软件T a n d e m R e p e a tF i n d e r在I G S序列中发现2处串联重复序列,同时还发现短的对称序列和短的回文序列(表3)㊂I G S序列所包含的特殊结构序列简图见图1㊂表3浒苔I G S序列中出现的特殊结构序列的特征T a b l e3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s p e c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p r e s e n t e d i n t h e I G Ss e q u e n c e o f U.p r o l i f e r a特殊结构类型所处位置/b p长度/b p特殊结构序列数量串联重复序列1394~42717C A C A C C T G G T C T G T T C T2串联重复序列2954~100110A C C T C T C T C T4.3短对称序列2799~281516G G A G G C C C C C C G G A G G1回文序列1023~103412A G T A T A T A T A C T13讨论在N C B I核酸序列库中,虽然已有丰富的关于浒苔(U.p r o l i f e r a)核糖体基因簇序列的信息,但是还未有浒苔核糖体28S r D N A和I G S(28S~18S)全长序列的相关信息被公布㊂本研究不仅扩增得到了浒苔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492海洋科学进展37卷28S r D N A和I G S的几乎全长序列,而且将完整的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的各部分序列成功扩增㊂本研究得到浒苔核糖体序列I T S1序列长度为205b p,5.8Sr D N A长度为160b p,I T S2长度为176b p㊂宁璇璇等[13]对烟台海域爆发的浒苔进行I T S和5.8S r D N A序列进行了扩增,结果得到I T S1序列长度为195b p,5.8S r D N A序列长度为155b p,I T S2序列长度为181b p㊂T a k u等[14]报道了浒苔的I T S1序列长度为195b p,5.8S r D N A序列长度为160b p,I T S2序列长度为181b p㊂导致浒苔核糖体的I T S1和I T S2序列长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地理群浒苔的基因发生了改变,但是用本研究得到的5.8Sr D N A序列与已公布的浒苔5.8S r D N A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发现,其相似性都为100%㊂L i n等[15]对4种石莼和礁膜的18Sr D N A序列进行了扩增,结果得到18S r D N A序列的长度为1718~1761b p,本研究扩增得到的18Sr D N A长度为1760b p,也在上述范围内,且它们之间的相似性都达99%以上㊂浒苔核糖体28S r D N A序列的扩增引物是根据近缘物种B l i d i n g i a s p.的核糖体L S U全长序列(K Y401415)设计获得,P C R扩增及测序后得到浒苔核糖体28S r D N A全长为3259b p,与B l i d i n g i a s p.的L S U全长序列相似性为95%,覆盖率为96%㊂根据18S r D N A序列和28S r D N 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I G S的全长序列,最终得到浒苔核糖体I G S序列全长为3388b p,由于核酸序列库中无绿藻核糖体的I G S序列,本研究中I G S序列结果的确认是利用I G S序列两端的部分序列分别与18S r D N A和28S r D N A重叠的部分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这2部分序列与已知浒苔的18S r D N A和28S r D N A序列的相似性都大于99%㊂对克隆得到的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进行碱基组成分析,发现I T S和I G S序列对胞嘧啶具有明显的偏好性,而18S r D N A和28S r D N A序列对鸟嘌呤具有明显的偏好性㊂F r e s h w a t e r等[16]通过测定解链温度(T m)估计核D N A碱基对含量,得到石莼属4种藻类的G C含量为36%~54%,4种浒苔的G C含量为53%~56%㊂本文中浒苔(U.p r o l i f e r 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序列的G C含量为54.12%,I T S1㊁I T S2㊁I G S㊁5.8Sr D N A㊁28Sr D N A和18Sr D N A序列的G C含量依次为67.80%,69.31%,52.42%,49.37%,51.85%和49.38%㊂I T S和I G S序列的G C含量比保守序列的G C含量高,这也验证了内转录单元间隔区序列和基因间间隔区序列比保守序列变异率更高,进化速度更快㊂有研究报道,核糖体I G S(28S~18S)序列对基因的转录和复制的起始起着重要作用[17-18],B u r t o n等[19]报道核糖体基因簇单元中的存在大量的简单重复序列和串联重复序列等结构,并证明串联重复序列在转录起始中起着增强子的作用㊂对浒苔的I G S序列的克隆,本研究设计了多对引物进行尝试,最终验证出了其中一对引物(F/R)能够有效的克隆出I G S序列㊂对I G S序列分析发现,在其5'端存在2段串联重复序列和一段回文序列,还发现短的对称序列在I G S序列中部,这些结构的发现与前文的报道相似,至于这些特殊结构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㊂核糖体基因对于藻类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绿藻的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被报道㊂在红藻的研究中,H e等[20]成功克隆得到了坛子菜(P y r o p i ah a i t a n e n s i s)的核糖体基因簇单元的全长序列为15528b p;L i等[21]成功克隆的到了条斑紫菜(P y r o p i a y e z o e n s i s)的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为1364~15130b p㊂L i等[22]首次利用了I G S序列进行序列对不同地点栽培坛子菜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它们的I G S序列之间存在约5%的碱基变异㊂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浒苔的I G S序列和28S r D N A序列的全长序列,并最终得到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该结果不仅对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序列信息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而且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其它绿藻的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序列进行扩增㊂既然已经证明不同地理群相同物种的I G S序列村存在较大的碱基差异,那么浒苔I G S序列的获得可为不同地理群相同绿藻的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分子标签㊂4结论本研究首次成功克隆得到了浒苔的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并对各部分序列的碱基组成㊁G C含量及特殊结构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3期沈伟杰,等:浒苔(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与分析493 1)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为8948b p,其中18Sr D N A1760b p,28Sr D N A3259b p,I T S1 205b p,5.8S r D N A160b p,I T S2176b p和I G S3388b p㊂2)对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的各部序列碱基组成分析后,发现I T S1㊁I T S2和I G S序列对胞嘧啶具有明显的偏好性,而18S r D N A和28S r D N A序列对鸟嘌呤具有明显的偏好性㊂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G C含量为54.12%,其中I T S1,I T S2和I G S序列的G C含量比保守序列的G C含量高,这表明内转录单元间隔区序列和基因间间隔区序列比保守序列变异率更高,进化速率更快㊂另外,I G S序列中发现大量简单的直接重复序列㊁串联重复序列㊁短对称序列和回文序列㊂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绿藻核糖体基因序列信息库,也为绿藻的分类研究及分子鉴定提供了有效的分子工具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 Q I A OFL,MADY,Z HU M Y,e t a l.T h e b a s i c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s c i e n t i f i c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 t h e o u t b r e a k o f E n t e r o m o r p h a o f t h eY e l l o wS e a i n2008[J].A d v a n c e s i n M a r i n eS c i e n c e,2008,26(3):409-410.乔方利,马德毅,朱明远,等.2008年黄海浒苔爆发的基本状况与科学应对措施[J].海洋科学进展,2008,26(3):409-410.[2] B L OM S T E RJ,BÄC KS,F E W E R DP,e t a l.N o v e lm o r p h o l o g y i n E n t e r o m o r p h a(U l v o p h y c e a e)f o r m i n gg r e e nt i d e s[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 o f B o t a n y,2002,89(11):1756-1763.[3] L IRX,WU X W,W E IQS,e t a l.G r o w t ho f E n t e r o m o r p h aP r o l i f e r a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n u t r i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J].A d v a n c e s i n M a r i n e S c i-e n c e,2009,27(2):211-216.李瑞香,吴晓文,韦钦胜,等.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浒苔的生长[J].海洋科学进展,2009,27(2):211-216.[4] L I U D,K E E S I N GJK,X I N G Q,e t a l.W o r l d s l a r g e s tm a c r o a l g a l b l o o mc a u s e db y e x p a n s i o n o f s e a w e e d a q u a c u l t u r e i nC h i n a[J].M a-r i n eP o l l u t i o nB u l l e t i n,2009,58(6):888-895.[5] HU C,L ID,C H E NC,e t a l.O n t h e r e c u r r e n t 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 b l o o m s i n t h eY e l l o wS e a a n dE a s tC h i n aS e a[J].J o u r n a l o fG e o p h y s i c a lR e s e a r c h:O c e a n s,2010,115(C5):1-8.[6] F A NSL,F U M Z,L IY,e t a l.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H u a n g h a i(Y e l l o w)S e a g r e e n-t i d e s i n2009a n d2010[J].H a i y a n g X u e b a o,2012,34(6):187-194.范士亮,傅明珠,李艳,等.2009-2010年黄海绿潮起源与发生过程调查研究[J].海洋学报,2012,34(6): 187-194.[7]HA R P E RJT,S A U N D E R S G W.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s e q u e n c e so f t h er i b o s o m a l c i s t r o nt ot h es y s t e m a t i c s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 t h ef l o r i d e o p h y t e r e d a lg a e(F l o r i d e o ph y c e a e,R h o d o p h y t a)[J].C a hi e r s d eB i o l o g i eM a r i n e,2001,42(1-2):25-38.[8] P O C Z A I P,H Y VÖN E NJ.N u c l e a r r i b o s o m a l s p a c e r r e g i o n s i n p l a n t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s:p r o b l e m s a n d p r o s p e c t s[J].M o l e c u l a rB i o l o g y R e-p o r t s,2010,37(4):1897-1912.[9] B I A N C I A R D IA,B O S C H IM,S WA N S O NEE,e t a l.R i b o s o m a l D N Ao r g a n i z a t i o n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m a g n i f i c a t i o n i n D r o s o p h i l am e l a-n o g a s t e r[J].G e n e t i c s,2012,191(3):703-723.[10] H O H AM R W,B O N OM E T A,MA R T I N C W,e ta l.Ac o m b i n e d18Sr D N Aa n dr b c L p h y l o g e n e t i ca n a l y s i so f C h l o r o m o n a s a n dC h l a m y d o m o n a s(C h l o r o p h y c e a e,V o l v o c a l e s)e m p h a s i z i n g s n o wa n do t h e r c o l d t e m p e r a t u r eh a b i t a t s[J].J o u r n a l o fP h y c o l o g y,2002,38(5):1051-1064.[11] L U O M B,L I UF.S e q u e n c e a n a l y s i s o f I T S r e g i o n s o f 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 i n g r e e n t i d e s i nY e l l o wS e a o f C h i n a i n2009a n d2010[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12,31(5):31-34.[12] WH I T ETJ,B R U N ST,L E ES,e t a l.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a n dd i r e c t s e q u e n c i n g o f f u n g a l r i b o s o m a l R N A g e n e s f o r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s[J].P C Rp r o t o c o l s:a g u i d e t om e t h o d s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s,1990,18(1):315-322.[13] N I N G XX,J IL,WA N G G,e t a l.C l o n i n g a n d s e q u e n c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I T S a n d5.8S r D N Ao f E n t e r o m o r p h a p r o l i f e r a f o r m i n gg r e e nt i d e a r o u n d t h e c o a s t o fY a n t a i[J].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B u l l e t i n,2010,29(1):91-95.宁璇璇,纪灵,王刚,等.烟台海域暴发浒苔I T S及5.8 S r D N 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海洋通报,2010,29(1):91-95.[14] O G AWA T,O H K IK,K AM I Y A M.D i f f e r e n c e so f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s e a s o n a l s u c c e s s i o na m o n g U l v a s p e c i e s(U l v o p h y c e a e)a c r o s s s a l i n i t yg r a d i e n t s[J].P h y c o l o g i a,2013,52(6):637-651.[15] L I NZ H,S H E NSD,C H E N W Z,e t a l.P h y l o g e n e t i c a n a l y s e s o f f o u r s p e c i e s o fU l v a a n d M o n o s t r o m a g r e v i l l e i u s i n g I T S,r b c La n d18S r D N As e q u e n c e d a t a[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O c e a n o l o g y a n dL i m n o l o g y,2013,31(1):97-105.[16] F R E S HWA T E RD W,D U T C H E RJA,K A P R A U NDF,e t a l.V a r i a t i o n i n n u c l e a rD N Ab a s e c o m p o s i t i o n(m o l%G+C)i n t h r e e o r-d e r s o fm a r i n e g r e e na l g a e[J].H y d r o b i o l o g i a,1990,204(1):167-172.[17] D U T T ASK,V E RMA M.P r i m a r y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 n o n-t r a n s c r i b e d s p a c e r r e g i o n a n d f l a n k i n g s e q u e n c e s o f t h e r i b o s o m a l D N Ao f N e u-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494海洋科学进展37卷r o s p o r ac r a s s a 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w i t ho t h e ro r g a n i s m s[J].B i o c h e m i c a la n d B i o p h y s i c a lR e s e a r c h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1990,170(1): 187-193.[18] B U R T O N RS,M E T ZEC,F L OW E R S JM,e t a l.U n u s u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r i b o s o m a l D N A i n t h e c o p e p o d T i g r i o p u s c a l i f o r n i c u s:i n t e r-g e n i c s p a c e r s e q u e n c e s l a c k i n t e r n a l s u b r e p e a t s[J].G e n e,2005,344:105-113.[19] B HA T I AS,N E G IMS,L A K S HM I K UMA R AM M.S t r u c t u r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r D N A i n t e r g e n i c s p a c e r o f B r a s s i c a n i g r a:E v o l u t i o n a r yd i ve r g e n c e of t h e s p a c e r s o f t h e t h r e e d i p l o i d B r a s s i c a s p e c i e s[J].J o u r n a l o fM o l e c u l a rE v o l u t i o n,1996,43(5):460-468.[20] H EY,S H E NSD,S H E NZG.C l o n i n g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h e c o m p l e t e n u c l e a r r i b o s o m a l D N A(n r D N A)c i s t r o n s e q u e n c e o f P y r o p i ah a i t a n e n s i s(B a n g i a l e s,R h o d o p h y t a)[J].B o t a n i c aM a r i n a,2017,60(3):327-337.[21] L IXC,X UJ J,H EY,e t a l.T h e c o m p l e t e n u c l e a r r i b o s o m a l D N A(n r D N A)c i s t r o n s e q u e n c e o f P y r o p i a y e z o e n s i s(B a n g i a l e s,R h o-d o p h y t a)[J].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e dP h y c o l o g y,2016,28(1):663-669.[22] L IY Y,S H E NSD,H EL H,e t a l.S e q u e n c e a n a l y s i s o f r D N Ai n t e r g e n i c s p a c e r(I G S)o f P y r o p i ah a i t a n e n s i s[J].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P h y c o l o g y,2010,22(2):187-193.C l o n i n g a n dA n a l y s i s o f F u l l L e n g t hS e q u e n c e o f 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R i b o s o m a lG e n eC l u s t e rU n i tS H E N W e i-j i e1,M I A O X i a o-x i a n g2,H EY u a n1,H A N H o n g-b i n3,WA N GZ o n g-l i n g2,MU X i n-w u4,S H E NS o n g-d o n g1(1.S c h o o l o f B i o l o g y&B a s i c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 s,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S u z h o u215123,C h i n a;2.F i r s t I n s t i t u t e o f O c e a n o g r a p h y,MN R,Q i n g d a o266061,C h i n a;3.C o l l e g e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Q i n g d a o266061,C h i n a;4.L u o m aL a k eF i s h e r y M a n a g e m e n tC o mm i t t e e o f 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S u q i a n2238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f u l l-l e n g t hs e q u e n c e o f r i b o s o m a l g e n e c l u s t e r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t h em o l e c u l a r i d e n-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 a l g a e.H o w e v e r,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am a j o r s p e c i e s f o r m i n g t h e g r e e ns e a t i d e i n t h eY e l l o wS e a,i nw h i c ht h ec o m p l e t es e q u e n c eo f r i b o s o m a l g e n ec l u s t e ru n i th a sn o tb e e nr e p o r t e d y e t.I n t h i s s t u d y,t h e f u l l-l e n g t ho f t h e r i b o s o m a l g e n e c l u s t e ru n i t o f 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 h a sb e e na m p l i f i e d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b y m o l e c u l a r c l o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T h e f u l l-l e n g t hs e q u e n c eo f t h e 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 g e n e c l u s t e r w a s8948b p,o fw h i c h18S r D N A1760b p,28S r D N A3259b p,I T S1205b p,5.8S r D N A160b p,I T S2 176b p a n d I G S3388b p.A f t e r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b a s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e a c h p a r t o f t h e s e q u e n c e,w e f o u n d t h a t I T S1㊁I T S2a n d I G Ss e q u e n c e sh a v eo b v i o u s p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c y t o s i n e,w h i l e18Sr D N Aa n d28Sr D N As e-q u e n c e sh a v e o b v i o u s p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g u a n i n e.T h eG Cc o n t e n t o f t h e f u l l-l e n g t h s e q u e n c e o f 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 g e n e c l u s t e rw a s54.12%.T h eG Cc o n t e n t o f I T S1,I T S2a n d I G S s e q u e n c e s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c o n-s e r v e d s e q u e n c e s,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t h e i n t e r n a l t r a n s c r i b e ds p a c e r s e q u e n c e sa n d i n t e r g e n i cs e q u e n c e sh a v e h i g h e r v a r i a t i o n r a t e t h a n t h e c o n s e r v e ds e q u e n c e s,t h em u t a t i o nr a t ew a sh i g h e r,t h ee v o l u t i o nr a t ew a s f a s t e r.I na d d i t i o n,a l a r g e n u m b e r o f s i m p l y d i r e c t r e p e a t s e q u e n c e s,t a n d e mr e p e a t s,d y a d s e q u e n c e s a n d p a l i n d r o m e s e q u e n c ew e r e f o u n d i n t h e I G Ss e q u e n c e s.I n c o n c l u s i o n,t h e f u l l-l e n g t h s e q u e n c e o f t h e r i b o-s o m a l g e n e c l u s t e r u n i t o f 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 c a n p r o v i d e a ne f f e c t i v em o l e c u l a r t o o l f o r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 m o l e c u l a r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g r e e na l g a e.K e y w o r d s: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18S r D N A;28S r D N A;I T S1;I T S2;5.8S r D N A;I G S;r i b o s o m a l g e n e c l u s-t e rR e c e i v e d:M a r c h9,201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

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

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单细胞测序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工具。

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的原理、应用和前景。

一、原理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通过测量细胞中的核糖体RNA(rRNA)来获得对细胞转录组的信息。

核糖体是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重要机器,其中的rRNA起到了重要的功能。

通过测量细胞中rRNA的表达水平,可以了解细胞的转录活性和蛋白质合成的水平。

二、应用1. 解析细胞类型和功能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细胞。

通过测量不同细胞中rRNA的表达谱,可以确定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这对于研究组织发育、疾病机理以及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细胞发育和分化过程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可以追踪细胞在发育和分化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测量不同时期的细胞中rRNA的表达谱,可以了解细胞在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水平上的变化,从而揭示细胞发育和分化的分子机制。

3. 揭示细胞功能调控网络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揭示细胞内的功能调控网络。

通过分析细胞中rRNA的表达水平,可以了解细胞在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方面的调控机制。

这对于理解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前景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的分辨率和准确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将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质合成水平,进一步探索细胞的功能和调控网络。

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在医学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癌细胞中rRNA的测序分析,可以了解癌细胞的特征和功能,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总结起来,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揭示细胞的特征、功能和调控机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细胞测序核糖体基因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LorMe课堂】微生物之间是否也会出现欺骗和合作两难的困境?

【LorMe课堂】微生物之间是否也会出现欺骗和合作两难的困境?

【LorMe课堂】微生物之间是否也会出现欺骗和合作两难的困境?作者:李玲,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土壤微生物生态。

创新没有捷径,如果有,那就是阅读高质量文献。

LorMe课堂主要展示研究生课程文献研讨环节的作业。

本期主题为铁载体,共有16名研究生在课堂上分享了文献阅读。

本期由李玲博士生为大家带来苏黎世大学Rolf团队2017年发表在Nat Commmun上的文章。

李玲同学非常认真,汇报非常清晰,对文章细节也把握的很好。

谢谢她的贡献。

Rolf团队重点研究铁载体,2015年我在瑞士洛桑大学参加欧洲进化生物学和他简短交流,并聆听了关于这篇文章的大会报告。

这篇文章的重要突破是研究了铁载体在群落水平互作,尽管还依然聚焦在假单胞菌。

3年后,我带着我们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铁载体与根际健康的研究结果去苏黎世大学拜访了他,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学习了很多。

现在他成为了LorMe实验室重要合作伙伴,小邵的工作打算与他展开具体的合作。

导读在土壤和池塘的假单胞菌群落中,由生长所必需的单一可共享化合物所介导的群落互动对竞争动力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发现非生产者和低生产者的铜绿假单胞菌铁载体共同存在于许多自然群落中。

虽然非生产者有编码多种铜绿假单胞菌铁载体受体的基因并且能够利用来自其他群落成员的兼容的异源铜绿假单胞菌铁载体,但是生产者在分泌的铜绿假单胞菌铁载体类型方面存在差异,从而为其提供免受具有不相容受体的非生产者利用的保护。

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生物既有欺骗的选择(欺骗者),也有抵制欺骗的选择(合作者),这可以驱动自然细菌群落的拮抗协同进化和多样性。

天然菌株的铜绿假单胞菌铁载体生产水平不同作者从8个土壤群落和8个池塘群落中总共分离到320株假单胞菌。

研究对所有的分离株的rpoD基因进行了测序,确定315株分离株是假单胞菌。

为了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铁载体非生产者是否与同一群落的生产者共存,研究测量了铁限制的酪蛋白氨基酸(CAA)培养基中所有315株分离株的铜绿假单胞菌铁载体生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 13]
[ 6]
[ 14]
[ 7]
[ 15]
[ 8]
[ 16] [ 17] [ 18] [ 19]
பைடு நூலகம்[ 9]
[ 10]
[ 11]
[ 20]
[ 12]
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簇在细菌系统分类中的研究进展
沈德新( 综述) , 封志纯 ( 审校)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 , 广东 广州 510282) 关键词 : rRNA 基因簇 ; 细菌 ; 系统分类学 中图分类号 : Q 933. 0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2084( 2004) 02 -0069 -03
细菌在生物的起源、 遗传、 演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研究 价值 , 早先细菌的鉴定、 分类 是根据 生物学 和抗原 性特征 , 结 合生态学、 流行病学资料人为地加以分类 , 即以表型特征为基 础的分类。随着核酸 分析技 术的问 世 , 细 菌系统 分类学 得到 了很大的发 展 , 而 核糖 体 核糖 核 酸 ( ribosoma ribonucleic acid, rRNA) 基因簇序列 分析 技术 在细 菌分 类学 中的 应用 , 日 益引 起相关学者的关注 , 并使细菌系统分类学进一 步完善。 1 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簇的结构 rRNA 基因簇是指细菌染色体上编码 rRNA 相对应的基因 序 列 , 由 结 构 区 及 间 隔 区 组 成。 结 构 区 包 括 16SrRNA、 23SrRNA、 5SrRNA 三 部分 基因 , 其 序列长 度依 次是 1. 6kb 、 3. 3 kb 、 0. 12kb; 间隔区 包括 16S - 23SrRNA 和 23S -5SrRNA 2 个 编码 基因 [ 1] 。除 了 普 氏 立 克 次 体 等 少 数 几 种 细 菌 的 16SrRNA、 23SrRNA以及 5SrRNA 基因在染色 体上被 分隔 开 , 绝大多 数细 菌 rRNA 基因位 于一个 操纵 子上 [ 2] 。 16SrRNA 基因 在结 构上 分为保守区 、 半保守区 和非保 守区 , 保守区 序列基 本恒定 , 半 保守及非保守区序列因不同种、 属细菌而异 , 一般不同属细菌 16SrRNA 基因同源性为 70% ~ 90% , 而同 一种 内不 同株 间基 因同源性 > 99. 5% 。 23SrRNA 基因在结构上与 16SrRNA 相似 , 但前者序列较长 , 可变性比后者更明显 , 有时在此区域内还可 有长度不等 的插 入序列。 5SrRNA 基因序 列也 具有 保守 区与 可变区 , 但其变异性比其他结构基因更大 ; 由于其基因序列相
对较短 , 故提供系统分类的 总信息 相对较 少。16S - 23SrRNA 基 因间隔区位于 16SrRNA 和 23SrRNA 基 因之间 , 内部常 有 tRNA 基因插入序列 , 此插入序列 的数目 和种类 可因不 同的细 菌而 异 [ 3] ; 该 间隔区虽 然没有特定 的功能 , 但因其 进化速率比 16 SrRNA 基因大 10 多倍 , 使 得不 同属、 种 以及 株的 细菌 在该 间 隔区的序 列长 度和 种类 不同。 23S - 5SrRNA 基 因间 隔 区位 于 23S rRNA 和 5S rRNA 基因 之间 , 其内 部基 因的变 异性 与 16S 23SrRNA 基因间隔区相同 , 至今尚未在此区发现插入序列。 2 16SrRNA 基因在细菌系统分类学中的应用 16SrRNA 是核糖体小 亚基 的骨 架 , 为蛋 白合 成的 必要 场 所 , 它的编码基因存在于 所有的 细菌中。在 长期进 化过程 中 16SrRNA 基因受到的选择压 力比 较大 , 序列 变化 缓慢 , 每 1% 的碱基取代需 5 107 年 的漫 长时间 [ 4] , 16SrRNA 基 因具有 分 子计时器的特 点 , 能跨 越整 个生 命进 化过 程。 16SrRNA 基 因 序列中含有进化速度 不同的 区域 , 可用于 进化程 度不同 的生 物之间 的 系 统 分 类 研 究。 由 于 16SrRNA 基 因 所 含 信 息 比 5SrRNA基因序列多且长度 适中 , 又不 像 23SrRNA 基 因序列 太 长而不易全序列测定 , 所以 , 16SrRNA 基 因在细菌 分类研 究中 成为最常的选用区段。 迄今为止 , 16SrRNA 基因 序列 同源 性分 析已 成为 细菌 系 统分类的 金指标 。 Woese 等 [ 5] 首 先利用 16SrRNA 基因序 列 同源性分析发现了一群产甲烷细 菌 , 命名为古菌 , 从而认为生 命是由细菌域、 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所构成 , 并由此构建了一 个生命进化树。此后利用 16SrRNA 基因将细菌域中可培 养的 细菌分为产液菌目、 栖热袍菌目、 绿色非硫细菌、 蓝细菌、 低G + Cmol% 革兰阳性细 菌群、 梭杆 菌群、 高 G+ Cmol% 革兰 阳性
医学综述 2004 年第 10 卷第 2 期 M edical Recapitulat e 2004, Vol. 10, No. 2 w ith prostat e carcinoma and benign prost ate hyperplasia [ J] . Cancer, 1997, 79( 1) : 104 -109. Thiel RP, Oesterling JE, Wojno KJ, et al . Mult icent er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 ic performance of free prostat e- specif ic antigen [ J] . Urology, 1996, 48[ 6A Suppl] : 45 -50. Cat alona WJ, Smith DS, Wolfert RL, et al . Evaluat ion of percentage of free serum prost ate -specific ant igen to improve specificity of prostat e cancer screening [ J] . JAMA , 1995, 274( 15) : 1214 -1220. Haese A, Graefen M , Noldus J, et al . Prostatic volume and ratio of free to -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 igen in pat ients with prostat ic cancer or be 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 J] . J Urol, 1997, 158( 6) : 2188 -2192. Chen YT, Luderer AA , Thiel RP, et al . Using proport ions of free t o t o t al prost ate -specif ic antigen, age, and tot al prostat e - specif ic antigen t o predict t he probability of prost ate cancer [ J] . Urology, 1996, 47 ( 4) : 518 -524. Graves HC. Standardizat ion of immunoassays for prostat e - specif ic anti gen: a problem of prostat e - specific antigen complexation or a problem of assay desgn [ J] . Cancer, 1993, 72( 11) : 3141 -3144. Semjonow A, Brandt B, Oberpenning F, et al . Discordance of assay methods creat es pitfalls for the int erpretat ion of prostat e - specif ic antigen values [ J] . Prostate, 1996, 7[ Suppl] : 3 -16. Woodrum D, French C, Shamel LB. Stability of free prost ate -specif ic ant igen in serum samples under a variety of sample collect ion and sam ple storage condit ions [ J] . U rology, 1996, 48[ 6A Suppl ] : 33 -39. Paus E, N ilsson O , Bormer OP, et al . Stability of free and tot al prostat e
69
specif ic antigen in serum from patients wit h prostate carcinoma and be nign hyperplasia [ J] . J Urol, 1998, 159( 5) : 1599 -1605. Ornstein DK, Smith DS, Humphrey PA, et al . The effect of prostat e vol ume, age, total prostat e specific ant igen level and acute inf lammat ion on t he percent age of free serum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levels in men without clinically detectable prost ate cancer [ J] . J Urol, 1998, 159( 4) : 1234 -1237. Ornstein DK, Rao GS, Smit h DS , et al . Eff ect of digital rectal examina t ion and needle biopsy on serum total and percentage of free prostate specif ic antigen levels [ J] . J Urol, 1997, 157( 1) : 195 -198. Lechevallier E, Echazarian C, Ort ega JC, et al . K inet ics of postbiopsy levels of serum free prostat e - specif ic antigen and percent free prostat e specif ic antigen [ J] . U rology, 1999, 53( 4) : 731 -735. 马云波 , 李仁寿 , 孙茸 , 等 F T 比值在 前列腺 癌筛选 中的 应用 价值 [ J] .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 2002, 17( 4) : 159 -160. 费世宏 , 曾甫清 血清 T -PSA 、 F T 在前列腺疾病 诊断中的 意义 [ J] .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 2002, 17( 6) : 289 -291. 程怀瑾 , 王国民 , 何家扬 , 等 PSA、 F TPSA 及 PSAD 在前 列腺癌 诊断中的意义 [ J]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2003, 24( 2) : 140 -141. Catalona WJ, Southwick PC, Slawin KM, et al . Comparison of percent f ree PSA , PSA density, and AGE -specif ic PSA cut offs for prostate can cer detection and staging [ J] . Urology, 2000, 56( 2) : 255 -260. 林毅 , 李黎明 , 强万明 , 等 游离与总 PSA 比值检测在前 列腺癌 诊断中的作用 [ J]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2003, 24( 4) : 287. 收稿日期 : 2003 -09 -06 修回日期 : 2003 -12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