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叔同对中国戏剧的革新

合集下载

李叔同_春柳社及中国话剧

李叔同_春柳社及中国话剧

内的有识之士不乏 “倡改良戏曲 之 是 李叔 同的表 演艺 术 , 引 起了 日本
说” 者 , 但 “其成效率莫由睹” 。剧社 戏 剧界 的关注 , 当时 有一 位日 本戏
的职能即是 “研究学理 , 练习技能” ; 剧 评论家甚至这样认 为 :“中国的俳
其研究的对象是 “以新派演艺” 为 优 ,使我佩 服的 ,便 是李叔同君 … …
的李 叔 同 与也 在 日
本学 艺 的 曾孝 谷 等
几位 热 心 于戏 剧 的
留日 学 生 , 在日本东 京俳 优 学 校校 长 藤
泽浅 二 郎
和日本 戏剧改革家市川左 团次的帮 助和指 导下 , 成立了我国 最早的新 剧团体 ──春柳社(演艺部)。
春 柳社原以研究各种 文艺为目
的 , 但因 “创办伊始 , 骤难完备” , 故 先成立演艺部 , 从事 “改良戏曲” 的 研究和实践 。从由李叔同执笔的《春 柳社演艺部专章》 一文中 , 大体可以
由于剧 社演出许多进步革 命内容的
剧目 , 引起清统治者的不满和忌恨 ,
最后终 于遭到清朝驻日公 使馆的禁
令 , 被迫终止活动 。 对于中国话剧艺术来说 , 李叔
同之退 出春柳社及不久春 柳社的解
散 , 无疑皆为十分可惜之事 , 但李叔
同与春 柳社对中国话剧艺 术的贡献
及其地 位 , 依然是值得后 人纪念和
佛果 , 为现歌台说法身” 诗 , 以表全 是 李君 的优美 婉丽 , 绝非 日本 的俳
社同仁共同的心志 。可以看出 , 李叔 优 所能比拟 。我当时看过以后 ,不觉
同立社和从艺的精 神是认真而执 著 感 到十 分地兴 奋 , 竟 跑到 后台 去和
的 , 毫无旧时文人 和有闲阶层那 种 李 君握手为礼了 。”后 来这位评论家

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与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与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与发展近代中国戏剧的转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革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背景与现代戏剧的兴起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使得中国社会迅速走向现代化,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现代戏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在此期间,一批优秀的戏剧家纷纷涌现,他们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例如,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戏剧作品,以及李叔同、谢冰莹等导演的舞台实践,都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戏剧形式的转型与创新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型与创新。

传统的京剧、豫剧等戏曲形式逐渐被新式话剧所取代。

新式话剧以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对话语言的运用,更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同时,中国现代戏剧也开始引入西方戏剧的元素,如舞台布景、灯光效果等。

这些新的舞台表现手法使得戏剧更加生动、真实,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戏剧内容的转变与思想启蒙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空前活跃。

这种思想解放也反映在戏剧内容的转变上。

传统的戏剧内容多以历史传说、神话传说为题材,强调忠诚、孝顺等传统价值观。

而在民国时期,戏剧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呈现出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故事情节。

例如,鲁迅的戏剧作品《阿Q正传》就以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为主线,通过揭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弱点,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具有了更加深入的内涵和意义。

四、戏剧教育与专业化的兴起民国时期,戏剧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许多学校和戏剧团体开始开设戏剧课程,培养专业的戏剧人才。

这些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戏剧团体的兴起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新中国话剧的时代特色

新中国话剧的时代特色

论中国话剧的时代特色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或历史故事,向观众直接展现这些情景。

因此,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话剧长期以来吸引观众并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观众从话剧欣赏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娱乐之后的快感,更多的是对于话剧所表现的故事或场景的思考,而这份思考正是由于话剧中鲜明的时代特色所引起的共鸣。

与传统戏曲不同,根植于欧洲文化土壤上的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

自李叔同先生创办新柳社开始,中国话剧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

这一百年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时代,从1907年所在的清光绪年到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有艰难的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政治的混乱,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进入了新的时期,但是随后又迎来了“大跃进”、文革等并不顺利的年代,直到如今改革开放,国家各方面全面发展。

这曲折的一百年之间,诞生了数不清的话剧作品,他们大部分都传达着时代的气息,展现着每个时期的人民生活和社会形态。

1907年的《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是中国话剧的开端,其所采用的口语对话和接近生活的真实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

这正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接受国外文化艺术的表现,也为我们预示着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即将到来。

中国话剧在之后的成熟过程中时代特色也愈加明显。

五四运动中新文学兴起,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正式形成。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对处在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的青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有了第一批大规模的话剧作品,如胡适的《终身大事》、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特色。

这是一个“吸纳新潮,脱离陈套”的时代,这期间产生了丰富的艺术作品,或是象征主义或是现实主义,但都反映了一个思想:“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完美地反映了时代特色。

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

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

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作曲家:●《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首《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校歌内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用“弘扬诚朴精神”、“培养精英人才”和“发展教育事业”来简要概括。

“诚朴”的求学和治学精神,是人才培养和大学发展的根基,它是铸就“雄伟”的必要条件。

诚朴的精神,符合办学的规律,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已经成为南京大学百年办学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髓。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题及答案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题及答案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题1.李叔同是谁?2.李叔同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何贡献?3.李叔同的作品有哪些?4.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李叔同是谁?李叔同(1881年-1942年),字伯心,号楞山,以字行,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教育家和译者之一。

李叔同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政系,在成为作家前从事过古籍整理、编辑与教书工作。

2.李叔同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何贡献?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倡文学革新,主张以自由自在的创作风格来表现个人感受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是中国最早的自由体散文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联系欧美文学的重要创立者之一。

李叔同认为,文学艺术应该追求真实、自由和创新,应该表达个人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对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李叔同的作品有哪些?李叔同的作品涉及散文、小说、剧本、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有《我的母亲》、《催眠术》、《绣像》等散文以及《满园春色关不住》、《荷马史诗》等译作。

《我的母亲》是李叔同最著名的散文之一,通过对母爱的描写,展示了家庭与爱的温暖。

这篇散文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

《满园春色关不住》是李叔同的长篇小说,以鸦片战争为背景,描述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苦难。

这本小说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善恶对比。

4.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什么?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文学、教育和翻译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思考。

他用自己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残酷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性善良和温暖的坚信。

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他的作品给人以勇气和启示,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社会,并为未来的发展激发了无限的希望。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

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1.1921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朱自青、冰心等。

3《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成;该社团进行演剧活动,改编演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等进步戏剧,在留日年1月,吴宓主编的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光马肃等,称为学衡派。

学衡派属于复古主义思潮,但不同于封建遗老林琴南,他们都是欧美留学生,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受到鲁迅戴望舒早期诗歌"",受法国魏尔伦等象征诗派的影响。

注重音乐,是其代表作。

以传统诗词中的丁香为意象,表现一个现代青年的迷茫、烦愁。

诗中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中心意象,她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旋又在"雨的衰曲"里消失。

诗中ɑng韵的词反复出现,织就了一张音韵的网。

诗人把那份忧郁浪漫化、诗化了,获得广泛好评(为新诗音节开了个"雨巷诗人"的美32"一二八"前后江南某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

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展示了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和穷苦贫民的罪行,挖掘了中下层人民悲惨命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1949年7月2—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于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一、早期话剧中国话剧起源于清末民初,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其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汪仲贤等人,他们通过引入西方戏剧的元素,创立了中国的早期话剧。

在那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新文化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话剧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文化革命,旨在推广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话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被用来宣传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当时,曹禺、郭沫若等人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代表。

三、抗战戏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用以鼓舞民众的士气和宣传抗日思想。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话剧作品,如《雷雨》、《日出》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国后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话剧作品,如《茶馆》、《智取威虎山》等。

同时,中国话剧也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如尝试采用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等。

五、改革开放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话剧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话剧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如实验话剧、荒诞派话剧、肢体戏剧等。

同时,中国话剧也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戏剧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话剧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第一篇: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一、单选题 1.()是姚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A.“现在接受” B.“期待视野”C.“先在理解”D.“先在知识” 正确答案:B2.《塔铺》的作者是: A.方方 B.池莉 C.刘震云 D.刘恒正确答案:C3.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旨在“研究新旧戏曲,翼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的()A.春柳社 B.春阳社 C.春草社 D.春风社正确答案:A4.运用“ 戏拟”这种方式最受注目的作家是:A.马原B.莫言C.格非 D.余华正确答案:D5.以弘扬儒家“道统”、“文统”为宗旨的各文学派别声势大振。

在文论上,桐城派主张()A.“义法”说B.“肌理”说C.“清空雅正”说D.“道统”、“文统”正确答案:A6.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格非 B.孙甘露 C.莫言 D.马原正确答案:B7.巴金的作品中反映轿夫一家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与同情的是:A.《可爱的人》B.《路上所见》C.《报复》D.《悼橘宗一》正确答案:A8.《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 A.莫言 B.洪峰 C.马原 D.余华正确答案:D9.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A.黄遵宪B.梁启超C.康有为D.谭嗣同正确答案:A10.“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一著名论断是在()一文中提出来的。

A.《新民主主义论》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D.《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确答案:C11.()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A.创造社B.左联 C.太阳社 D.研究会正确答案:B12.在故意设“空缺”方面,格非的小说()就是典型的代表。

中国近代文学5

中国近代文学5
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要唱腔形成发展起来,也称“皮黄戏”或“二黄 戏”。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并吸收昆曲、秦腔等戏曲养 分,逐渐形成京剧。19世纪末,随着演戏活动频繁和演出班社会的增多,皮黄戏得 到进一步兴盛和发展。其时艺人辈出,涌现了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 的第一代京剧艺术家。京剧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定型化,产生了以谭鑫培、汪桂芬等 为代表的京剧艺术流派,也出现汪笑浓等人的京剧改革和演出活动。近代京剧艺术 以其博采众长,唱腔声情并茂,融歌唱、说白和富于象征性于一炉的表现形式,受 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 京剧剧目非常丰富,据统计,在1300多个剧本中,经常演出的达三、四百个。剧作题 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戏占相当大的比重,许 多优秀剧本虽取材历史题材,但经过艺术改编和加工融进了新的思想内容和民族意 识,从各个方面反映社会斗争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要求和愿望,具有高 度的人民性。 《打渔杀家》揭露了官府、恶霸欺压良善的罪恶,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剧本形象刻 划了萧恩由忍耐退让到燃起满腔怒火进行反抗的性格发展过程。 《四进士》通过一件复杂的案子,赞扬为官应清正廉明,并揭露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内 幕。剧中塑造宋士杰的形象十分成功。 京派与海派。 辛亥革命前后京剧演员兼剧作家汪笑侬写了一些表现爱国思想、揭露政治黑暗、反映民 主要求的剧本,如《哭祖庙》、《党人碑》、《博浪椎》等。
中国近代戏剧创作革新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近代戏剧打破了传统的戏曲格局,体现了时代 变化对戏剧艺术创作的要求,逐步形成了我国 近代戏剧鲜明的时代性和向现代戏剧过渡的艺 术特点。 1、昆曲的衰落; 2、传奇杂剧的嬗变; 3、地方戏和京剧艺术的蓬勃发展; 4、戏曲改良活动的兴起; 5、我国早期话剧(文明戏)的萌芽和成长。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李叔同最先把西洋油画、音乐、话剧带回中国,第一个把广告图案设计、现代木刻和西洋美术师介绍到中国,他最早采用人体模特写生教学。

他在艺术教育上也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留下了多方面的文化精神财富。

关键词:李叔同,艺术成就,西洋绘画,人体模特教学,书法,篆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弘一法师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做出多方面的开拓性的贡献,无论是在戏剧,音乐,美术还是艺术教育思想领域,他的成就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下面从美术方面的成就作以论述。

甲午战争后,中国掀起第一个此留学日本的风潮。

由于中国距离日本较近,文化同源,东渡扶桑的学生越来越多。

1905年8月李叔同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绘画。

所谓西洋绘画。

主要指油画、素描、水彩等画种。

在国内普及这种画法,则是以李叔同等为代表的出国留洋的学生学成之后所做的事。

李叔同去东京不久,在留日学生高天梅主办的《醒狮》上发表美术论文《水彩画法略》和关于图画之起源等公用的《图画修得法》。

一篇是介绍绘画的作用、种类、和绘画的基本方法,除了文字说明,他还画了几组范文图列。

在向国人传输新知识的同时,也表露出要改革传统国画的想法。

我国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形象文字本身就有图画的意味。

关于这种形式,李叔同则说;图画者可以养成绵密之注意,敏锐之观察,确实之智识,强健之技艺,著实之想象,健全之判断,高尚之审美心。

又若户外写生,旅行郊野,吸新鲜之空气,览山水之佳境,运动肢体,疏通精气,手绘目送,神为之怡,此又图画之效力关系于体育者也。

1在本世纪初,李叔同所指出的图画功用,比现在经常列出的几条,更为全面些,丰富些。

他把美术的功能分为实质上何形式上两大类,实质上分为普通之技能和专门之技能两种:形式上分治育上,德育上,体育上三种。

他着重指出美术不仅仅是娱乐为目的,他的巨大的社会实用功能更为重要。

文章中还提出重视美术就教育,以及培养人才,让国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中国话剧史》期末复习

《中国话剧史》期末复习

一、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1、晚清的戏曲改良1907年话剧诞生(1)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新编杂剧、传奇●梁启超1902年《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文艺包括戏曲)文学功利论●陈独秀1905年《论戏曲》“戏园者,普天下人之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教师也“●清末改革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对戏剧的重视●出现一批新戏曲《二十世纪大舞台》“案头剧““场上曲”(2)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时尚新戏”——汪笑侬(德克金,正黄旗)根据时事改变的新剧《哭祖庙》《受禅官》以古喻今梨园编剧第一能手最终没有成功中国封建太强大内容受形式影响2、早期话剧的诞生Adc剧团——上海喜人业余剧团兰心剧院(1)上海的学生演剧中国话剧从校园起步,推动发展张之洞《劝学篇》鼓励出国教会学校新式学堂宗教戏剧——自排戏——学生演剧(1899 上海约翰公学《官场丑史》1903 南洋公学《张汶祥利马》汪悠游“文友会”(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在日本中国留学生建立的学生文艺社团●李叔同(弘一法师)看到新派剧演出大为震撼赴日学画1907.6.1《茶花女》●“留西洋不如留东洋”张之洞《劝学篇》●中国戏曲——文明戏(早期话剧)——话剧——新剧(西方话剧)●日本歌舞伎——新派剧(生活化)——新剧●中国话剧第一部《黑奴吁天录》●李叔同曾孝公欧阳予倩“中国未来戏剧的希望”春柳社早期成员演出比国内更正规●《黑奴吁天录》5幕契合当时中国地位感情真实1)按照西方演剧方式分幕不分场中国戏曲分场不分幕2)采用对话方式写实生活化3)随意性截取小说第二幕很随意“工厂联欢大会”最不符合剧本舞台效果最好4)男扮女装●春阳社——紧随春柳社成立亦演《黑奴吁天录》失败态度不严肃●南欧北梅●后期春柳——“新剧同志会”主干陆镜若(在日戏剧全才就读于腾译浅二郎的非优学校)●当时中国演剧环境差,严肃认真的戏不得人心●春柳社宗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以庄严的态度实现艺术的理想”“以营业为宗旨则可,因营业变宗旨则不可”演出形式特征1)纯粹的对话体形式2)严格的分幕分场3)即兴表演4)一贯的男旦制(3)国内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正式形成春阳社的戏剧活动马湘佰欲办中国的戏剧学校模仿西方但没人教找到了王钟声会演讲留过洋活跃社会活动家——戏剧是现场性的感染力——导致中国话剧以后出现了一个新角色1907年6月通鉴学校革命性与“春柳社”不同“欲新民先新戏剧”中国话剧是由改革家自上而下压下来的,因此先天不足日本“壮士剧”“书生剧”专门宣传革命思想演出《黑奴吁天录》没有任何依据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中国戏曲美化生活,因此不化黑妆)准进行演出在兰馨剧院“配锣鼓唱皮黄”改名春阳社任天知加入春阳社接替王钟声担任校长对戏剧热情高有天赋演出《迦音小传》——中国本土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标志中国话剧在国内的诞生1910年任天知成立进化团通鉴学校——春阳社——进化团(职业性)随辛亥革命兴而兴,随辛亥革命亡而亡“时事活报剧”——1.及时报道时事2.宣传功能《新茶花女》《黄金赤血》《共和万岁》林琴南《莎士比亚全集》——《吟边燕语》任天知创造角色“言论派”言论正生、言论正旦、言论小生、言论小旦早期话剧没有留下名编剧早期话剧密切了戏剧与生活的关系进化团派特点:(1)在戏剧审美观上,进化团不避讳告诉观众自己是在演戏,不要求写实,处处为观众着想,常有自报家门,插科打诨,背躬,直抒胸臆的手法出现。

李叔同与话剧

李叔同与话剧

二 要 吃得 起 苦 , 坚持 不 懈 。 “ 拳 不 离 作 的是 其 中的戏剧 。春 柳社 成 了中
手, 曲不 离 口”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当 国人的 第一 个话 剧研 究和演 出团体 时 的 中 国 留 日学 生 大 都 出 身 官 宦 人家 、 读 书门第 , 从 小 的 教 育 背 景
合, 因此 , 很 快 就 形 成 了 一 种 以 爱 是 , 首 先 创 作 中 国人 用 汉 语演 出的
也 就 是 中 国话 剧 的 前 身 的任 有 不 少 人 开 始 接 触 人 文 学科 , 好、 欣 赏 新 剧 来显 示 自身 之 “ 文明” 新剧 ,
务, 就 这 样 历 史性 地 落 在 了李叔 同 如经 济 、 政 治 等 。因 此 , 这些 留 日 的 时尚 。 中 国 的京 昆皮 黄 、 日本 的 能 乐 身上 。
栏 目主 持 : 徐 立 刚
பைடு நூலகம்
人 物 志 I 1 R e c o r d s o f P e r s o n a g e s
2 0 1 4 . 2 餐 峨 殳
“ 壮士 芝 居 ” 。
学 生 的 经 济 能 力 和 文 化 品 位 都 较 形 式 有 一 个 特 别 具 有 吸 引 力 的 特
音 乐 等 若 累 了大 量 具 有 剧 种 和 民族 文 化 特 术 进 行研 究 。下 设 戏 剧 、 色 的 歌 舞 技 巧 。把 这 些 艺 术 给 玩 干 M l ' q, 分 门别 类 地进 行 研 究 。但 纯熟了 , 一要 有 幼 功 , 从小 打 基础 , 由于 条 件 限 制 , 真 正被 投 入 实 际 运
并创 作 出很 多 脍 炙 人 口的 学 堂 就 形 成 了一 股 留 学 日本 , 学 习改 良 他 们 有 足 够 的 财 力 和 文 化 欣 赏 新 素 , 对 近代 中国 音 乐 的发 展 也 有 维 新 的 热 潮 。 当 时 留学 日本 的 这 剧 这 种 异 域 的 艺 术 形 式 并 对 之 产 乐 歌 , 尤 其 是 他们 了解 到 莫 大 的 贡 献 。 他 当 年 创 作 的 一 些 批 留 学 生 们 的 家 庭 背 景 与 李 鸿 章 生 浓 厚 的 兴 趣 , 如《 骊歌 》 ( 又 叫 选送 的“ 留美幼童 ” 相 比就 有 两 点 日本 的 新 剧 是 一 群 知 识 分 子 阶 层 歌 曲至今 仍 在传 唱 ,

论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

论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

2018·07一、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早期成长之路与儒家思想李叔同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家学渊源深厚。

其父李世珍,清朝同治年间进士,典型的儒学弟子。

其母王氏,自幼便教其诵读名诗名言。

其兄文熙,在其六岁时开始家庭启蒙教育,学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书籍。

随后先后又跟随其乳母刘氏、常云庄先生、天津名士赵幼梅等人学习,期间李叔同自己也勤奋不辍,熟读《四书》《古文观止》《说文解字》等,学习八股,力摹篆字。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李叔同自小就根植于儒家文化之中,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正是李叔同早期的成长经历,使他追求高尚道德、注重人格修养,为他“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南洋公学与蔡元培“新学”南洋公学开放、多元的学习氛围,蔡元培“新学”的教育方式,是李叔同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南洋公学已经具备新学制的雏形,聘请以蔡元培为首的一大批博通中西的知识分子为教师。

蔡元培自由教学、提倡“新学”、鼓励学生成立“演说会”的独特教育模式以及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出类拔萃的同班同学为李叔同打开了新视野,培养了他自由表达的民主思想,使李叔同从传统儒生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能够辩证接受西方文化。

(三)东渡日本留学与西方教育模式李叔同在生母过世后,跟随其老师赵幼梅到日本访问考察,成为中国早期留日学习学生之一。

留学期间,除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外,还在音乐学院学洋琴,与黑田清辉、音上郎二氏郊游,开拓了艺术领域的学习,接受了西方进步的艺术教育的思想。

随后与曾延年等组织春柳社,初演《黑奴吁天录》,不久又上演《茶花女遗事》,取得很大成功。

在多次艺术实践中,李叔同清楚意识到中西艺术的差异性,虽然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器识”的思想一直根植于内心深处,他大胆借鉴西方教育模式来实现中西的融合,并在归国后实施于课堂教学中,使得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出现了生机与活力。

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解析(一)“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本意与出处“器”具有器量、器度的意思,是自然领域里的具体对象,“识”是指见识、胆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把握。

李叔同对中华文化艺术贡献述略

李叔同对中华文化艺术贡献述略

艺术广角剧影月报过程,虚拟现实技术的萌芽,是人类在仿真技术上的第一次大胆尝试,经过大胆的思想和技术研发,技术的进步为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将通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媒艺术的媒介化和大众参与性的特点使传媒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形成的不是对立的关系,当整个城市空间都成为媒介,艺术在城市的各种媒介上以矩阵式的方式传播,网络、影视艺术都己经渗透到生活方式之中,生活和艺术已经逐渐融为一体。

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技术的变革。

从PC到智能手机在到虚拟现实,新兴的通用计算平台都需要新一代的人机交互技术来保证用户的操作效率和体验。

不同与PC或是智能手机等设备,虚拟现实技术为人们带来的是一个完整的虚拟世界。

然而,过度依赖媒体技术可能会导致人们受到技术的限制和约束。

控制技术不再是人的思维活动的物质体现,而是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外力,没有科技就无法生存。

从艺术媒体的角度,似乎也证实了麦克卢汉的观点。

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体的重要作用是提高竞争力,感官和非线性思维作用于人的综合感觉系统。

今天的虚拟现实艺术正在实现这种可能性。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教师,本文为2019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D201906117)参考文献:[1]梁国伟、袁博:《论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网络沉浸式交互艺术空间》,《学术交流》,2010年第12期。

[2]王莉、杨明辉:《虚拟现实时代:智能革命如何改变商业和生活》,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3]曹戊:《论身临其境的艺术设计: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研究》,清华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

[4]候湘:《虚拟现实技术中三维方法建模研究》,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5]张思忠、温炳辉:《3D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第2期。

[6]程赟、丁筑兰:《论虚拟现实艺术的“沉浸”》,《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7第5期。

中国话剧艺术的开拓者——李叔同话剧活动研究

中国话剧艺术的开拓者——李叔同话剧活动研究

作者: 邵振棠
出版物刊名: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2-37页
主题词: 话剧艺术;中国人;李叔同;开拓者;戏剧活动;西洋绘画;艺术成就;表演实践
摘要:李叔同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从事戏剧活动虽只有很短一段时间,但由于他的苦心钻研,并一丝不苟的进行表演实践,使得中国人在日本第一次演话剧的举动非同凡响;不仅中国的留学生为之振奋,日本的戏剧界也交口盛赞他的演技,从而使《春柳社》名声大振。

李叔同是一个开放、革新的人,他先学习西洋绘画,继而引进西洋戏剧,把中国的传统艺术与外国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从艺的大胆探索和精益求益的精神,为后人的艺术实践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李叔同——精选推荐

李叔同——精选推荐

一.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二.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行。

三.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开中国话剧先河。

四.1908年中国第一位将西方通俗音乐介绍到国内的音乐家,如填词《送别*长亭外》传唱百年至今。

五.1912年中国采用图文广告艺术第一人,时任上海《太平洋报》美术编辑,一改国内长期单调乏陈的文词版面。

六. 1913年第一位编著《西方美术史》教材,讲授西方油画艺术,著名画家徐悲鸿等为推进者。

七. 1913年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采用男模裸体写生课教学的美术教育家,著名画家刘海粟紧为其后1914年采用女体写生课第一人。

八.1914年最早介绍《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画教学,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乃大师高足也。

九.1915年最早创作、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艺术的教育家。

十.1915年最早撰《西洋乐器种类概说》,开创了钢琴音乐教学的先河,音乐家刘质平乃大师高足、在俗弟子,情同父子。

十一.1931年第一位自撰自书佛教对联集——《华严集联三百首》弘法利生,此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十二.第一位重兴泯灭了八百余年最难修的唐朝南山四分律宗。

他过午不食,苦行戒律,著述佛理,办佛学院弘法,尊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

十三.第一位对传统书法审美观进行革新的艺术大师,他的书法称古今绝无的“弘一体”。

他将中国书法艺术别开生面依西洋画“形象”美学理念表现,并用佛教静观法打破传统元气论以动态气势美学作为书法的本体论基础,开启了新的书法审美道路。

李叔同(原名文涛,别号息霜,法号演音、弘一)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正如他的弟子——著名画家丰子恺所说,他是我国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是最早提倡话剧,最早研究油画,也是最早研究西方音乐的艺术教育家之一。

李叔同作文素材

李叔同作文素材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话剧: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的主要成员。

李叔同在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茶花女》中扮演女主角。

他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

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

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音乐:他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

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爱国歌曲、抒情歌曲、哲理歌曲。

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西洋画:他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

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

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3
·
艺术研究
摘 要:李叔同将话剧思想、表演、化妆、服装、舞美等引
入中国,成为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奠基人。

尤其是他在春柳社编演的《茶花女》《黑奴吁天录》,被认为是中国话剧产生的标志。

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李叔同在戏剧观念、戏剧实践方面对中国戏剧的革新。

关键词:李叔同;话剧;戏剧观念;戏剧实践;革新李叔同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参加上海早期学生演剧活动到去日本留学,李叔同对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革新。

他在日本组织春柳社,创演话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给中国的戏剧舞台带来一股新风,对话剧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忧国忧民”的戏剧思想
李叔同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人民大众之忧而忧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种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命运的博爱之心。

所以,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李叔同进行了新剧,即“以后话剧”的探索,以此作为警醒世人、振兴国家强有力的工具。

李叔同首先一改旧戏剧中充满封建主义“忠孝节义”的思想以及反科学的神仙鬼魄的迷信思想,主张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新思想。

李叔同曾在日本东京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醒狮》第2期上,发表了署名“息霜”的《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四首绝句。

其第四首云:“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

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①
李叔同通过这首诗说明自己编写《文野婚姻》的目的是“歌台说法”,即为了唤醒民众,从而奋起救国。

李叔同有感于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民不聊生,所以他愿以古代名优优孟、优旃为榜样,做一些有益于国家、民众的事。

而戏剧成为他当时认为最为有利且得当的手段。

所以,他编撰出版新剧《文野婚姻》,不同于传统旧戏中那种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模式,而是通过两种婚姻的对照,歌颂了为追求自由不惜献出生命的“健者”和“奇女”。

他们为了祖国的自由,血溅断头台上,他们是真正的“国魂”,身躯虽亡而精神不死。

而对于“东临儿”与“西邻女”这样只满足于“床第之私”的庸碌之辈,作者表现出强烈的鄙夷之情。

这样的思想内容,与20世纪初反清革命的现实是紧密相连的。

在李叔同以后的演剧中,这一思想不断得到强化,成为当时话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重要思想。

《茶花女》上演的直接原因,是1907年初,我国淮河流域遭受水灾,李叔同与春柳社成员举行赈灾游艺会,筹集善款用以赈灾。

这时,戏剧的社会功用得以体现,它不再是人们单纯休闲娱乐的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商业演出,而主要是为了解国家之忧困,为民众之生活。

2 “社会教育”的戏剧宗旨李叔同不仅组织和主演话剧,他还研究话剧理论和话剧艺术,他一直认为话剧是进行社会教育最得力的工具,并想借此进行爱国的宣传教育。

李叔同可以说是较早地以戏剧为手段来警醒国人、改良社会的一位艺术家。

《春柳社演艺部专章》第3条云:“本社无论演旧戏、新戏,皆宗旨正大,以开通智识,鼓舞精神为主。

偶有助兴会之喜剧,
亦必无伤大雅,始能排演。

”[1]
从这里可以看到李叔同所倡导的春柳社的演剧宗旨是“转移风气”“开通智识”“鼓舞精神”。

李叔同在这里一反传统戏剧中,所具有的“惩恶扬善”的封建腐朽的清规戒律,而极力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主张戏剧起到开启民智、教育大众的作用,表现出他启蒙主义的戏剧观。

春柳社选择剧目《黑奴吁天录》举行第二次公演,此剧由曾孝谷根据美国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的。

李叔同等人想通过演此剧来激起世界上主持正义的人们,谴责帝国主义对华工惨无人道的迫害,从而争取更多的人给予中国人以同情和支持。

更想通过演出此剧,激起中国人反压迫反侵
略的民族仇恨。

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在留学生群
体中引起轰动,也很快传到国内,得到人们积极地响应,革命热情高涨。

李叔同所提倡的戏剧救国的思想,在当时风起云涌的中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政治反响。

他们在客观上卓有成效地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当时正在酝酿的辛亥革命做了一些宣传鼓动的工作。

3 “写实性”的戏剧形式
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在戏剧内容和形式上的“写意性”,话剧的一大特点就是追求在舞台上反映现实生活。

可以说,早期话剧的历程是一场以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为指导的戏剧运动。

不论在戏剧内容、戏剧形式还是舞美设计上,李叔同的戏剧革新都让我们对戏剧有了新的认识。

他在这场早期话剧形成的“写实性”的改变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首先,在戏剧内容的选择上,李叔同为沪学会编写了《文野婚姻》这一新剧,《文野婚姻》主要歌颂了“健者”和“奇女”两个形象,“健者”和“奇女”不再是历史人物或封建社会的王侯将相,也不是虚构的人物。

而是直接来自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物,是现代新人的形象。

无论在人物的语言还是情节的设置上,《文野婚姻》都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

其次,在具体实践形式上,“写实性”的表现更加的明显。

春柳社首次公演的《茶花女》初具话剧的规模,欧阳予倩看后感慨到:“这一次的表演可以说是中国人演话剧的最初的一次。

”到了《黑奴吁天录》中,就有完整的文学剧本,采取了西方戏剧的分幕形式,将全剧分为五幕。

每一幕之间没有幕外戏,整个戏全用口语对白,没有朗诵,没有加唱,也没有独白、旁白,当时采用的是纯粹的话剧形式,以贴近生活的言语形式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其中“生离欤与死别欤”一幕中的几个场面,在表演处理上采用的都是纯粹欧洲写实剧的手法。

最后,在舞美设计上,李叔同也做出了很大的创新。

与国内的文明戏剧团不同,春柳社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舞台美术的应用,而其中的策划施行者即是李叔同。

1907年,在春柳社的《黑奴吁天录》演出海报上,明确标注着“脚本著作主任存吴,背景意匠主任息霜”。

应该说,李叔同是中国写实性舞台美术的最先尝试者。

李叔同在《黑奴吁天录》的舞台美术设计上,直接借鉴了西洋画的技巧。

其中,第四幕“汤姆门前之月色”,舞台上设计了“空阔的原野,随处可见荒凉的小树林,左侧通向灌木丛处有一栅栏门”,“一切笼罩在月夜之中”。

这就具备了话剧“写实性”的特征,更能直接地表现戏剧内容。

李叔同的舞美设计以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创设戏剧动作的空间、渲染情境气氛、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戏剧主题为目的,对戏剧的演出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戏剧家徐半梅先生看后,肯定了李叔同这种对戏剧的创新形式,赞扬其对中国戏剧形式的巨大革新。

4 结语
李叔同是20世纪中国戏剧改革的先锋,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我们要研究中国话剧的产生与发展,追寻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历史轨迹,李叔同的戏剧活动是不容忽视的一段历史。

这将对我们研究中国话剧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原载《醒狮》第2期,1905年10月在日本东京发行。

参考文献:[1] 春柳社演艺部专章[J].北新杂志,1907,30 .转引自黄
爱华,李叔同.20世纪中国戏剧改革的先锋[J].文艺研究,1999(9).[2] 陈星,李叔同.艺术人生——走近大师[M].杭州.西泠
印社出版社,2004.[3] 黄飚.海上新剧潮:中国话剧的绚丽起点[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 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8.
论李叔同对中国戏剧的革新
崔瑞楠
(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7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