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局限性
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 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贡献
• 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迈进了一大步。 • 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
得重大成果。
• 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局限 • 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 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 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 入了机械主义。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二、格塞尔的发展原则 发展方向原则:表现为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 发展。 相互交织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由某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 个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通过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把发展引向整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 机能不对称原则:如优势手、优势眼、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等 个体成熟原则(核心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 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 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不巩固,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 兴趣 自我调节原则:并非直线,而是有波浪起伏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经联系的接通,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
点,又称为兴奋灶。 无关刺激: 铃声 定向反射(注视)
第三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PPT课件
7
(三)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四年级(10~11岁)是小学生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8
“我早上从来不吃大饼!”
有一个学生,人长得很漂亮,就是数学老也 学不好。一天,我让这个学生做一道题。这道题 很简单,题目是这样的:××牌52型拖拉机一天 耕地150公亩,问12天耕地多少公亩?就这么个 题目,她不会做。她先是把52乘以150乘以12这 样乘起来。我说:“你错了。”她就订正,把乘 法变成除法。我说:“你又错了。”她又订正, 把除法变成加法。我一看就觉得这个学生是在瞎 猜,她不会思考。很多小学生都是这样的,今天 课堂上讲了乘法,就认为今天的题目肯定用乘法 ;要是讲了除法呢,就用除法,完全不思考的。
担心用脑过度和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自己记忆力不如从
前的人来说,每天吃一个苹果就能保持反应敏捷,记忆良
好。
研究人员发现,苹果不仅含有丰富的糖、维生素、矿物
质等大脑所必需的营养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富含锌元素。
据研究,锌是人体内许多重要酶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和
记忆力密不可分的核酸及蛋白质不可或缺的元素,能促进
12
二、小学生情感发展
(一)小学生的情绪特点:
小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
愤怒、焦虑过度、恐惧、敌对、
冷漠、自闭、自卑、嫉妒、冲动
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人体内缺锌对记忆力将产生不
良影响。
苹果或者苹果汁可以保护大脑中随着人年龄增大而损失
的记忆细胞。美国细胞神经学和细胞肿瘤研究中心主任托
马斯·施雅说:“这项新的研究发现,吃苹果或者喝苹果汁,
再加上平衡的饮食,可以保护大脑免受年龄的影响,可以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31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31儿童身心发展概述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儿童身心发展概述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能不能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归根到底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为使小学教育能够真正地促进儿童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因此就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也可称为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 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
其中,身体的发展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1/ 9增强又有助于有机体的正常发育。
二是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三章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六七岁~十二三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勤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如下:一、学习时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系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学习时小学儿童的社会义务。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答疑、解惑、育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被视为是被动的接受者。
所以教和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
这个过程势必会出现种种矛盾,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一方,教师的素质、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爱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项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
小学低年级倾向于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已经能够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
”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他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涉及多重要素,其中有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等。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住到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认识或认知过程。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在丰富自己、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将所学不断内化于己,不断地引起其智力、个性、社会性诸方面结构的变革,以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在童年期,儿童的记忆的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儿童少年卫生学】3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心理发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又称心理发育,指个 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持续的有 规津的心理变化过程。
• 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需掌握两个要点: • 其一是儿童的运动能力、认知、情绪和行为等随年龄的发育规律,
✓节律性(rhythmicity):儿童反复性生理功能的规律性,如对饮食、 睡眠、排便等进行评价。
✓趋避性(approach and withdrawal):儿童对新刺激的最初反应,接近 或退缩。
✓适应性(adaptability):描述儿童对新事物、新情境的接受过程。
✓情绪本质(quality of mood):每日中愉快、和悦、友好的行为相对于 不愉快、不和悦、不友好的比例。
✓坚持度(persistence):指儿童活动持续时间的长度和克服阻碍继续进 行的能力。
✓注意分散度(distractibility):外界刺激对正进行的活动的干扰程度。
✓反应阈(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引起儿童产生可分辨反应的外 界刺激水平,如对声、光、温度等的刺激。
二、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发展包括动作、言语、认知、情绪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只有动作性智慧,而 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气质(temperament)是婴儿出生 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
✓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描述儿童身体的运动量,如儿童洗澡、室 内外活动、玩耍时的活动水平。
评价儿童的心理发育通常以年龄别心理发育水平作为标准。
一、大脑发育
小学教资第三章 学生指导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维导图
能力发展 准备{目标任务、丰富知识、具体方法、计划}、培养技能{多感官}、总结{知道记录和整理观察结 果、报告日记、讨论交流})
②注意力(无意注意促发展{兴趣、组织活动直观}、注意稳定{养成好习惯、增强活动目的性、利用更生动有 趣材料、通过实践活动}、注意转移{先安排需要集中注意力的课程再活动,有意识训练}、注意分配{有意训 练}、选择注意{掌握策略})
影响因素:成熟{神经、内分泌}、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个体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认知发展阶段:①感知运动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翻领、不可逆、自我中心、不守恒}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 恒、可逆、去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理解规则原则、多维思维}、④形式运算11岁以后{命题关系、假设和演绎、 抽象逻辑、可逆补偿灵活}
顺序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具体到抽象。 阶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注意衔接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要求抓住关键期(洛伦茨) 互补性:一方面缺失另一方面补偿,要求结合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发现有时,促进发展。自信和努力 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发展程度和速度,个体表征,群体性别等,要求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引导扬长避短,促进发 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发展持续一生,每个阶段都面临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会引起个体心理的矛盾和危 机。
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0-1.5体验希望)、自主性vs羞耻疑虑(1-3体现意志)、主动感vs内疚感(3-6体验目 的)、勤奋感vs自卑感(6-12体验能力)、同一性vs角色混乱(12-18体验忠诚)、亲密vs孤独(18-30体验爱 情)、繁殖vs停滞(30-60体验关怀)、自我整合vs绝望(60后体验智慧)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遗传及其作用1、识记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
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遗传的作用利用孟德尔法研究的成果,使我们认识到,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从高尔顿法所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遗传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其作用不能夸大,因为具有相同遗传条件的个体,因环境不同会导致其智力的一致性程度下降,这表明遗传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理发展。
(二)成熟及其作用1、识记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成熟决定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
他主张:(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其中成熟更为重要。
(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
(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2、领会成熟的作用: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水平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大脑皮层机能成熟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青少年神经系统结构与机能的成熟,为其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奠定了基础,突出地表现在其思维发展上,已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3、第二信号系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调节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二信号系统不断发展,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所实现的大脑的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逐步形成,从而使心理的概括性和调节性不断增加,心理活动的水平也随之提高。
(三)环境及其作用1、识记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狭义的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
教育行业教师培训手册
教育行业教师培训手册第一章:教师角色与职业素养 (2)1.1 教师的角色与职责 (2)1.1.1 知识传授者 (2)1.1.2 价值观引领者 (3)1.1.3 情感关怀者 (3)1.1.4 人才选拔与培养者 (3)1.2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1.2.1 忠诚教育事业 (3)1.2.2 爱岗敬业 (3)1.2.3 尊重学生 (3)1.2.4 为人师表 (3)1.3 教师职业发展路径 (3)1.3.1 教师成长阶段 (3)1.3.2 教师职称晋升 (3)1.3.3 教师培训与进修 (4)1.4 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 (4)1.4.1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4)1.4.2 增强心理素质 (4)1.4.3 压力管理策略 (4)1.4.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第二章: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4)2.1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4)2.2 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4)2.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2.4 教学策略与技巧 (5)第三章:学生心理与教育 (6)3.1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6)3.2 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6)3.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7)3.4 学生行为管理与辅导 (7)第四章:课堂管理与班级建设 (7)4.1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7)4.2 课堂纪律与秩序维护 (8)4.3 班级文化与氛围营造 (8)4.4 班级活动设计与实施 (9)第五章:教育评价与教学反馈 (9)5.1 教育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9)5.2 学生评价的方法与技巧 (9)5.3 教师评价的方法与技巧 (10)5.4 教学反馈的途径与策略 (10)第六章:教育技术与媒体应用 (10)6.1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0)6.2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11)6.3 网络教学与在线教育 (11)6.4 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12)第七章:教师沟通与合作 (12)7.1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策略 (12)7.2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13)7.3 教师与同事合作的策略 (13)7.4 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沟通与合作 (13)第八章:教育政策与法规 (14)8.1 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 (14)8.2 教育法规的基本知识 (14)8.3 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5)8.4 教育政策法规对教师的影响 (15)第九章:教师专业发展 (15)9.1 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15)9.2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策略 (16)9.3 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 (16)9.4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17)第十章: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 (17)10.1 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17)10.2 教育论文的写作技巧 (17)10.3 教育科研项目的申请与管理 (18)10.4 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18)第十一章:教师职业规划与成长 (18)11.1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与内容 (18)11.2 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19)11.3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19)11.4 教师成长的心理调适 (20)第十二章:教育创新与未来发展 (20)12.1 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 (20)12.2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21)12.3 教育创新与教师角色转变 (21)12.4 教育创新与学校发展 (21)第一章:教师角色与职业素养1.1 教师的角色与职责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教师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和发展行为的。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
例如,孩子会学习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怀和注意。
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正反馈和奖励来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
让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是这一理论的核心。
例如,通过让儿童玩拼图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和空间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规范。
例如,学前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关注儿童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些基本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行为主义理论来说,教育者应当注重正反馈和奖励,鼓励儿童展示积极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其次,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再次,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合作、沟通和适应社会规范。
除了这些基本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原则需要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首先,个体差异原则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其次,渐进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任务。
再次,全面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综合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第三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 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活动一般都伴 随着思维活动,所以,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小学生观察的品质随年级升高而不断发展,小学 一年级学生在观察的各个品质方面都较低,而经 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时,已有明显的发 展,到五年级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 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顺序性 和观察的深刻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1.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培养 2.注重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记忆的培养 3.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4.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和策略 5.加强复习,防止遗忘Leabharlann 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 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小学生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 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 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 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可以 称之为形象抽象思维。 总的来说,小学生思维还是具有很大的具体性, 其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大约 在四年级(10岁)。 另外,思维的不同方面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不 同儿童之间的思维发展存在差异性。
三、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针对小学生的智力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1.教育照顾到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 对于低常小学生的教育要注意:(1)激发他们的学习积 极性,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2)制定适合于他们的 个性化目标、内容、计划和评估体系,使他们能够获得成 功的体验;(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性、 活动性、趣味性。 对于超常小学生的教育要注意:(1)要满足他们成长的 需要,不要搞平均主义;(2)对他们的要求要适当,不 要操之过急;(3)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既 要全面发展,又要发挥特长;(4)将教育、指导与自我 指导、自由发展相结合。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咨询师要点整理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伴随着青年期的结束,心理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该理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指出认得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如下:(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的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皮亚杰认为,心里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定向性与顺序性
学生的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方向和顺序,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例如,认知发展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从感觉运动阶段逐步过渡到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连续性与阶段性
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这意味着心理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改变,同时在特定年龄段会出现显著的质变,形成新的心理特征和能力。
3.稳定性和可变性
在每个发展阶段内,心理特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比如儿童的认知、情绪和社会化行为等方面会有相对稳定的模式。
然而,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心理发展也会表现出可变性,即个体可能超越一般的发展规律,或者由于不利条件而暂时滞后。
4.普遍性和差异性
所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普遍的心理发展阶段,比如语言发展、自我意识形成等。
但同时,每个学生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式、最终达到的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因为遗传、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因素导致的个性化发展。
5.不平衡性
各个心理机能的发展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有的能力可能会较早成熟,有的则相对较晚。
比如,动作技能的发展先于抽象思维,言语理解能力的提高不一定伴随着书面表达能力的同等增长。
6.关键期与敏感期
在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中存在着关键期或敏感期,即在特定时间段内,如果受到适当的刺激和教育,该机能的发展会更加迅速和有效。
错过这个时期后,同样的教育投入可能无法取得同样的效果。
心理咨询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方向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顺序性(七个时期)(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两个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是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发展心理学两大重点问题: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重点)流派创始人核心观点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研究方法:谱系调查法●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因素的自然显现●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环境决定论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因素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流派创始人核心观点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新行为主义代表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社会行为的●学习的方式观察学习(观察-模仿)替代性强化(奖励-惩罚)●榜样示范作用和观察模仿学习在发展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认同文化-历史理论维果茨基【前苏联】●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代表人: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家、创立发生认识论)(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题和课题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重点)(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二)以人格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艾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八个阶段以不变的序列发展;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
第三章 心理发展
第二篇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怎样教人接受教育?过去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的教育。
在此种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步骤的安排、作业的布置、管理措施和考评系统等都由教师控制。
传统的教育多采取这种方式,典型者如至今在中国农村还存在的工匠带徒弟,多半仍是采取这种方式。
另一是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的教育。
在此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步骤的安排、作业的布置、管理措施和考评系统等都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并且主要是听从学生的主张。
这主要是受西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后现代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它改变了学习者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地位,为学习者找回了做人的尊严。
不过,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都没有妥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或是将教师置于主体地位而将学生置于被控制的地位,或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而将教师视作学生的仆人,都未能摆脱或将教师或将学生视为手段和工具的怪圈,其结果常常会导致教育的异化,它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教育的功利化。
本书主张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其要点有二:一是,教师是一个生命主体,学生也是一个生命主体,二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平等相处,和谐相处;二是,妥善借鉴《坛经·行由品》提出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①的思想,当学生刚学习某一门功课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在某一门课程的学习上已拥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妥善坚持双主体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融会贯通上述两种教育理念的长处,而克服它们的不足之处。
在双主体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身心发展是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之一,一个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师,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因而是一名不合格的教师。
为此,特用一章的篇幅来探讨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第一节_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 华生的儿童教育观
•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 2.反对体罚儿童 • 3.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 4.对幼儿护理工作的要求 •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 对华生的评价 华生将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排除对意识的研究,
把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单化、庸俗化了; 华生摒弃内省法,主张用观察、实验等客观化的方法研究
• 这种方法发展为现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这种方法主 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 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 焦虑或恐惧的目的。三个步骤:(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 级层次; (2)进行放松训练;(3)要求求治者在放松
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 许多动作 特定动作+强化 特定动作出现 概率的提高
•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的基本原理就 是强化所希望看到的行为,忽视不想要的行为。 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本身而言的,而不是针对 有机体而言的。
• 他把强化分为两种:正强化与负强化。
• 斯金纳还比较了惩罚与负强化。认为惩罚可以 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也可以分为呈现性 惩罚与移去性惩罚。
心理学,把条件反射技术引进心理学,为心理学走上科学 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他否认遗传的作用,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不对的; 他强调对儿童的行为控制,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他重视对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反对体罚,反 对统一标准,主张区别对待,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 仍有启发意义; 华生在心理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创立的行为主义,使得该理 论流派在20世纪上半叶统治美国主流心理学达半个世纪之 久。
• 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来,儿 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 意的和无意的反应,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 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二节:学生情感与个性发展
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对学生的关注和鼓励 ,对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发展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 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04 教育实践中的情感与个性发展
创设有利于学生情感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充满关爱和支 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 和尊重。
提供多元的学习体验
鼓励自主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机 会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运用教育策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发展
情感教育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 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
积极的人际关系。
自我意识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 点和不足,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调节 能力。
消极情感
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焦虑、沮丧和自卑等,可能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 情感可能导致学生缺乏自信、退缩和逃避挑战,从而影响其成长和进步。
个性对情感的影响
性格特质
学生的性格特质,如外向、内向、乐观或悲观等,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反应和表达 。例如,外向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表达快乐和兴奋,而内向的学生可能更容易体 验到焦虑和不安。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 二节学生情感与个性发展
目录
Contents
• 学生情感的发展 • 学生个性发展 • 学生情感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 教育实践中的情感与个性发展
01 学生情感的发展
情绪的分类
01
02
03
积极情绪
快乐、满足、自豪等。这 些情绪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学 习效果的提升。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遗传的作用1.遗传的作用: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1)“遗传学之父”是孟德尔法:染色体异常疾病: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特纳氏综合征;克兰费尔特氏综合征。
基因-遗传疾病:苯丙酮尿症;亨廷顿氏舞蹈症。
(2)高尔顿法:对双生子的研究;血缘关系的研究;家谱分析法的研究。
二、成熟决定论1.提出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格塞尔。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2.成熟决定论:(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
(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
(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三、遗传决定论1.关于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学史上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请予以详细论述:(1)遗传决定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
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
实质上,这都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伍德沃斯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
(4)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四、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1.英国哲学家罗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彪勒夫妇,只讲内因不讲发展。
2.格式塔学派,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
3.联想主义心理学,既讲外因又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最近发展区(ZPD)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 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 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 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 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阶段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二)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第3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问题
为什么儿童似乎在几个月里在一个特定的 水平上停滞不前,而一两个星期后成绩却 又突飞猛进? 为什么某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很轻松的学会 某种技能,而年龄更小的时候费九牛二虎 之力也学不会?
为什么儿童在学会某一领域的一种技能之 后,在解决另一领域里的一个相似的问题 却仍感到困难?
(2)教师不能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 轻视青少年 (3)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明 确具体的任务,让他们体验并解决问题, 但同时也要注意同伴关系的影响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
1.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 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一般包括两个 方面,一个是主体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 动的觉察;另一个是客体的我,即被觉察 到的我。
教学支架有5个基本功能:
(1)提供支持
(2)具有工具的性能
(3)扩展学习者所能达到的范围
(4)使学生能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选择使用。
可用性,调整性
2. 交互式教学模式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交往和教学支持在学 生逐步发展技能的过程中的作用,帕林卡 萨和布朗据此开发出了一种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 小组之间的相互对话。
1.教学支架 competent assistance or support, usually provided through medi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by a parent or teacher, by which cognitive, socio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forms of development are facilitated
(二)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三)发展的因素
1.成熟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 练习和经验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 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教师
(1)教师作为儿童进入学校中最主要的指 导者,是帮助学生面对情感或人际问题的 最好资源。
(2)师生间的交往直接影响到学生处理人 际关系的能力、个性形成、知识技能的掌 握。
(3)教师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与成人 交往能力的提高、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也 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的妥善自治是适应社会环境的保证
(4)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加速儿童发展的进程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观点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人的思维和智力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是儿童与各种活动社会性地相互 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与他人的相互 作用,对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心理发展观
是持续增长还是跳跃式发展
4.领域一般性与领域特殊性
领域一般性:多领域同时发展 领域特殊性:不同的领域发展速度不同 一个学生语文很好数学却不好,如何分析?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 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适应和建构也 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 应用
(1)他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表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模式,为教育 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认知发 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 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反对人为地或无根 据地加速儿童的发展。
(3)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 动,促进他们建构知识。
3.
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 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斯 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 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 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1)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文件交流和观念交流的 媒介 (2)自我中心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 阶段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 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 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1)心理发展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 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 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 —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 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 结果。
在学徒制中,新手与专家近距离地一起进 行与工作有关的活动。 学徒制强调社会性互动的作用
李政道:美国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成就了我
“当时,费米教授每周至少会抽出半天时间,和 我面对面讨论物理问题,我们从天体聊到粒子、 核子、分子、原子……这种教学模式使我终身受 益。”李政道一一列举了20世纪上半叶为物理学 做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指出他们大都有相当好 的老师,而且大部分接受一对一的教学指导……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对教育的重要性
1.成熟与学习
成熟是预设的 哪些学习依赖于成熟,哪些能力和行为依 赖于经验
2.通达力:教学的关键
指一种行为或一种能力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不依 赖于环境。 高通达力:所有的学生都会发展
低通达力:只有依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才能发展
3.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
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 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 学应用中具有了一般性。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
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 即使处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 年龄差异也可能很大,这为教育教学 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 据。
学习不能替代人际交往
案例:××是一个高一男生,学习刻苦,但从不 与人交往,认为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同学就 会瞧得起自己。而同学见他孤僻冷漠,也都不和 他主动来往,而他则认为是由于自己成绩不够突 出,没有引起同学的注意,于是更加努力,把全 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可是这次期中考试中,他 的成绩很糟糕,惟一的精神支柱倒塌了……。晚 自习时坐在教室里的××觉得周围的同学都在嘲 笑他,他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便冲了出去……。
(1)信任对怀疑(出生到18个月)
(2)自主对羞愧(18个月-3岁)
(3)主动对内疚(3-6岁)
(4)勤奋对自卑(6-12岁)
(5)角色统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 (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 (8)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埃里克森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 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2)埃里克森提出了个体发展阶段中的具体 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危机,有助于教育 工作者了解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指 导,帮助受教育者顺利发展。
小学生处于勤奋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 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中学生:
(1)教师要避免将学生简单地看作“孩子”, 而应当作成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每一个想 法
三、社会化:家庭、同伴和教师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 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 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 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1.家庭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动因,是儿童 社会化的基础。 除父母人格的本身影响力外,家庭教养方 式是直接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家庭的重要性:
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这 个时期主要生活在家庭中 童年期是人一生中对家庭的生理依赖和心 理依赖最强烈的时期 家庭是特殊的社会结构:家庭起初是唯一 的社会关系
2.同伴
(1)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 社会能力的培养、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2)同伴关系不仅存在于建立友谊和交往受 挫过程中,在健康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中也 起着重要作用。 (3)同伴文化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也起着重 要的作用。
3. 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 关键作用。
(四)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
的贡献
(1)对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整体描述,证 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肯 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 心智发展的作用
(4)皮亚杰提出“发展是一种建构
的过程”,“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 的两种机能” 的建构主义发展观,是 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