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救助:从道德诉求到制度补偿

合集下载

基于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系建设 ①——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益缺失及制度补给

基于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系建设 ①——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益缺失及制度补给
无 职化 、 困化 、 弱化 和边 缘化 的特征 。它 主要是 贫 脆
9 .%。从辍学的儿童情况看, 11 国家扶贫重点县 7
1 2岁女童的辍学率 为 5 7 比同年龄组 的男童 . %, 高出 1 8个 百 分点 ;3—1 . 1 5岁 女 童 的辍 学 率 为 29 比同年龄组 的男童高 2 6个百分点[ 。在 .%, . 4 】
是以地方为主。 这不仅造成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 边 远山区因财政供给能力不足而出现学校及教育资源 的匮乏, 且也造 成 地 方 教育 资 源 的 不平 衡 以及 严 而
① 本文为浙 江省社会科学 界联 合会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 :7 1) 0N 0 ̄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 何煦( 9 6 。 湖南湘潭人。 17 一) 男, 浙江工商大学讲 师, 博士, 研究方向 : 教育法治与教育公平。
题, 已经成 为 全 社会 关 注 的 焦 点。本 文 主要 侧重 于
边 远贫 困地 区。 由于 恶劣 的 自然 环境 、 重男轻 女 的传
统习俗、 家庭经济贫 困等原因, 一些学龄儿童失学、 辍学, 其中 7 %是女童。 0 2 入学机会不均等 . 首先 , 义务 教育 阶 段入 学 与 户 口之 问 的直 接 联 系,城市倾 向” “ “ 、重点学校” 等政策 的施行, 使得弱 势群体子女甚至连在入学上的“ 平等国民待遇” 都变 成一种奢望。 更不用说享受到与城市儿童 同等优 良 的教育环境、 充裕的教育资源。其次。 办学条件与教 育支付能力的矛盾突出。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益缺失令人堪忧
45 %, 疾 儿 童 少 年 义 务 教 育 辍 学 率 达 到 了 .3 残 2 %。3 3 【女童失学、 】 辍学率高。据统计。05年国家 20 扶贫重点县的男童在校率为 9 . %, 3 4 女童在校率为

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

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

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近年来,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不断增加,其中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备受瞩目。

这些弱势群体子女包括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他们常常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生活环境恶劣、学习压力巨大等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弱势群体子女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学校数量有限;贫困家庭无法支付高昂的学杂费和辅导班费用;流动人口子女因频繁迁移无法稳定就学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更多优质学校和教育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改善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条件。

2.拓宽教育渠道,提供多元学习机会。

除了传统学校教育,可以鼓励开设在线教育平台、社区教育等,为弱势群体子女提供更多学习途径。

此外,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组织志愿者开展教育援助活动。

二、生活环境恶劣问题弱势群体子女的生活环境通常较为恶劣,这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贫困家庭子女可能居住条件简陋、饮食不均衡;农村留守儿童可能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良好的生活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救助力度,提供基本生活物资、饮食补助和健康保障,以减少他们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2.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提供心理支持和陪伴。

可以通过设立留守儿童之家、推行“爱心陪读”等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个家庭般的温暖环境和关怀。

三、学习压力巨大问题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压力常常较大,因为他们要迎合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同时要努力追赶优势群体的步伐。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校和家庭应该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幼儿园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讨

幼儿园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讨

一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这些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的人群,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论题。

以我园为例,2022年秋季共有852名幼儿,但弱势群体的子女却达208人,占幼儿总数的25.84%,他们因家境贫困、家庭变故、单亲家庭、身体残疾而处于弱势。

通过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座谈会,发放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情况调查问卷,综合分析发现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弱势主要体现为:1.心理缺陷严重。

据调查统计,34.6%的孩子由祖辈或亲戚照看、代管,为“留守儿童”。

而此时正是孩子情感、品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情绪消极、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情绪不稳。

2.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大多弱势群体子女的父母或忙于生计,或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能在精神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往往以溺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无形中使孩子养成了攀比的陋习,有些孩子甚至出现说谎、偷拿别人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3.人格发展失衡。

调查显示,本园弱势群体子女中有6.1%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没有安全感、信任感,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对以后的人格重塑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有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受到歧视和虐待。

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自尊心,还影响他们正常的人格形成,造成儿童成长期严重的心理阴影。

4.综合素质发展较慢。

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许多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将识字、写字、算术作为幼儿学习目标,对幼儿教育为首的健康教育和艺术活动却认识不清,认为孩子是玩,殊不知幼儿教育是“玩中学、学中玩”。

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措施

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措施

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措施
1.社会救助制度:国家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为贫困、残疾、失业、孤儿等弱势群体提供生活补贴、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帮助。

2.教育扶贫:国家实施教育扶贫政策,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助学金、减免学费等帮助,让他们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3.医疗保障:国家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救助、医疗保险等服务,保障他们的健康权益。

4.就业扶贫:国家实施就业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机会、职业培训等帮助,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5.住房保障:国家建立了住房保障制度,为低收入家庭、特困家庭等提供住房救助、公租房等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居住权。

6.残疾人保障:国家实施残疾人保障政策,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教育、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帮助,保障他们的权益。

7.老年人保障:国家建立了老年人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金、医疗保障等服务,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

8.儿童保障:国家实施儿童保障政策,为儿童提供教育、医疗、营养等方面的帮助,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作者:宋庆红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1期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处于弱势,生活处于困境人群。

由于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方面的“弱势”,他们不仅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弱势”还体现在教育起点和教育结果上。

这种问题在城市不太明显但在农村则比较普遍了,这也是我们农村教育的一个难点。

我本身就是农村中学的班主任现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谈谈我的感受。

一、存在问题我校地处农村,招收的学生多为弱势群体的子女,在教育上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弱势群体家长大都文化素质较低,忙于生计,缺乏自身管理教育子女的能力。

家长对子女的整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系统的正确引导,使子女对自身的人身目标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目标。

弱势群体家长学历较低,对子女的培养缺乏整体规划,也难以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辅导。

弱势群体家长工作不稳定且收入较低,由于工作环境的时常转化,使得子女难以在某一地区某一学校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这些转学生入学后又要面对新老师新教法,成绩肯定会有影响,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尤其是英语基础较差。

(2)弱势群体子女在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明显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弱势群体家长受教育普遍较少,面对复杂的现代城市,大多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再加上所从事的工作普遍强度大、待遇低、保障差,对子女无时间也无精力严加管教,往往走上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放任子女不管,要么强硬粗暴对待子女。

父母的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而且由于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社会的一些阴暗层面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3)弱势群体子女自身有较强的自卑心理。

大部分的弱势群体子女往往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他们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

由于弱势群体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子女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而频繁转学,使一些弱势群体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

从道德关怀到制度保障:新时期教育关怀理念的变迁

从道德关怀到制度保障:新时期教育关怀理念的变迁
c 2. (删) ≈‘ 00 上 O9 8
口 孙 中 民【 ’ 心

从道德关怀到制度保 新时期教育关怀理念的变迁 障:
(]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政管 系 湖南・ 1 长沙 400 ; 102 [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2 】 长沙 4 00) 125
们 的社会 分层 过程。教育程度与社会分层 和社会 流动互 为因果、 互 相强化 。教育程 度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 的职业 位置 , 而职 业是制 约社会 分层的全面的和决定性 的因素, 是影 响生 活经济来 源 和非经 济的其他一切 方面的 因素 。除 了简单 的体力劳 动和脑力劳 动之分外 , 获得教育 的层 次越高 , 职业 的经 济地位和 社会地位往 其
改善弱势群体 的生存状 况 ,消除 由于外 在各种差 异而带来 的歧视
和教育机会 不平等现象 的行 动。教育关 怀体现 了对弱势群体 子女
的人道关 心与人 文关怀 , 文关怀就是关 注人 , 注人 的发展 。教 人 关
育关怀 的实施 可 以活化 和调适 人生价 值的构成 ,同时还可 以促使 新 的人生境 界的形成 。教育关 怀的现代 理念要求 政府 在政策 和制 度层 面对处境不 利的群体予 以特别 的照顾 和倾斜 , 而达 到在 教 进 育 资源 的配置方 面的相对公平 与合理 ,改 善弱势人群 子女 的生存 状况并使之有所发展。
关键词 弱 势群 体子女
中图分类号 : 1 G4
教育 关怀
制度保障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 8 4 2 0 0 — 0 - 2 1 2 7 9 ( 0 8) 9 0 9 0 6
教育关 怀是 一种 旨在通 过教育 的途径 从总体 上关 注并 致力于

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作者:王祯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4年第12期[摘要]: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由于其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经常置身于“困苦”环境,加之其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引发一些教育疾病或者社会问题。

小学教育是重要的奠基工程,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第一阶段,小学教育时期不仅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更是学生对外观世界认识的启蒙时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未来。

关注并有效地解决小学教育阶段,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既是家长、学校,也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对策人类社会进步需要人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但是伴随着经济转轨和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其趋势虽得到遏制,但是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弱势程度不断加深。

为了研究之便,我们把弱势群体子女归为贫困、残疾、单亲和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

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即指上述各类人群的子女。

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由于其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经常置身于“困苦”环境,加之其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引发一些教育疾病或者社会问题。

小学教育是重要的奠基工程,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第一阶段,小学教育时期不仅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更是学生对外观世界认识的启蒙时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未来。

关注并有效地解决小学教育阶段,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既是家长、学校,也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现状分析1.教育资源实质上的不公平,使得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资源获得上处于劣势,发现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问题上仍然处在实际上的失衡状态。

(1)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机会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不公。

从义务制教育入学的机会获得上来看,虽然国家颁行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年满六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弱势子女道德教育初探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弱势子女道德教育初探
1 CHN0LO0Y l ORM A I E NF rON
学 术 论 坛
和 谐 社 会 背 景 下 的 弱 势 子 女 道 德 教 育 初 探
于 文 新
( 阳音乐学院 沈 阳 沈 1 0 8 11 ) 6
摘 要: 羁势群体 子女是 一个特殊群体 , 他们 出生在 弱势群体 家庭 , 在经 济生活 。学 习条件 、人 际交往和 心理健康 等方面都存在一 些明 王 的问题 , 这些 问题 又会对其社会价 值观及 思想道 德修 养 产生深 刘的 影响 。 然而其 思想道德教 育砷未 引起 社会各界的重视 , 使社会对 致 其德 育教 育缺乏针对性 和灵活性 , 也就 带来 了一 系列的社会 同题 。我 们应 该认真分析存 在的 问题并找 出解决的办法 , 其加以积极 的引 对 导和教 育 , 促进 其健康 成长 , 免其成 为和谐社会 的不 和谐音 符 。 避 关键词 : 和谐 社会 弱势群体 子女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 5 G6 1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6 2 7 1 2 o ) O c- 2 0 1 7 —3 9 ( 0 8 1 () 0 1 — 2 6 在 《 0 5 社 会 蓝皮 书 中胡 锦涛 指 2 0 年 出: 实现 社 会 和谐 , 设 美好 社 会 , 终是 建 始 人 类 孜 孜 以 求 的 一 个 社 会 理 想 ,也 是 包 括 中 国共 产 党 在 内 的 马克 思 主 义 政 党 不 懈 追 求 的 一 个 社会 理 想 。根 据 马 克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和 我 国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实 践 经验 , 根 据 新 世 纪 新阶 段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新 要 求 和 我 国社 会 出现 的新 趋 势 新 特 点 ,我们 所 要 建 设 的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 该 是 民 应 主 法 治 、公 平正 义 、诚 信 友 爱 、充满 活 力 、 安 定 有序 、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的 社会 。 个社 会 是 否 和 谐 ,一 个 国 家 能 否 实 现 长 冶 久 安 ,很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全 体 社 会 成 员的 思 想 道 德素 质 。 而 弱 势 群 体子 女 的 德育教育是实现 和谐社会的关键 环节。 弱势 群体 子 女是 一个 特 殊群 体 , 们 出 他 生 在 弱 势 群 体 家 庭 ,在 经济 生 活 、学 习 条 件 、人 际 交 往 和心 理 健 康 等 方 面 都 存 在 一 些 明显 的 问题 , 些 问题 又会 对其 社会 价值 这 观 及 思 想 道 德 修 养 产生 深刻 的影 响 。 然 而 其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却未 引起 社 会 各 界 的 足够 重视 , 致使 社 会对其 德 育教 育缺 乏针 对性 和 灵活 性 , 就 带 来 了一 系 列 的社 会 问 题 。 也

落实弱势群体子女“正差别待遇”

落实弱势群体子女“正差别待遇”

落实弱势群体子女“正差别待遇”作者:宋亮来源:《教育》2014年第04期2012年9月28日,深圳宝安区宝城小学19名家长联名写信,要求在该校就读的自闭症学生李孟转学。

此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广泛关注。

宝安区教育局表示,为了让李孟早日回校上学,将为宝城小学安排特教、社工等特殊教育教师以开展针对性教学。

在国际上,对陷入经济困境、文化困境和身体状况不佳等困境的儿童进行补偿教育,已经成为普遍趋势。

在中国,也有相似的教育救济概念提出。

但是《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这项事业上,从概念到操作,都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完善。

现行教育救助系统不力因自闭症而被学校希望转学的学生李孟,今后很可能继续在深圳普通学校就读。

残疾儿童和少年是我国教育弱势群体主要人群。

根据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受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但是实际上,很多普通学校并不具备接受残疾儿童和少年入读的办学条件和能力。

2005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修订残疾评定标准时,明确将自闭症患者首次列入了残疾评定范围。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方俊明介绍说:“虽然自闭症患儿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因为法律层面的规定多具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各地的执行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地方,普通学校拒绝自闭症患儿入学的情况时有发生。

”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卫生局与市残联联合委托由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机构组织专家评估组对深圳户籍的残疾儿童进行评估,通过教育评估的孩子,建议普通学校接收。

然而,深圳自闭儿童很少接受评估,随班就读依然具有随意性,学校对其是否适合随班就读也无法做出专业判断,家校间的摩擦也会增加。

在深圳市召开的“推进建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援体系研讨会”上,有教师发言说,置身追求高升学率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日常工作的压力很大,还要承担对特殊儿童的超常付出,承受来自其他学生家长的压力,况且普通学校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并不专业,这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十分苦恼。

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

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

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公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

本文将以教育公平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为主题,探讨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子女、残疾人、贫困家庭的孩子等。

他们由于种种原因,面临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容易被边缘化。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这些群体的帮助与扶持力度,确保他们享有与其他学生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

其次,为了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

政府在教育改革中要重视对弱势群体教育的照顾与关注,例如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的教育环境和专业教育机构;加大对贫困家庭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的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只有政府出台了明确的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

除了政府的努力,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保护弱势群体教育权益的行动中。

学校可以开设有针对性的补习班,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学生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学习资源;企业可以设立奖学金,资助那些有潜力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弱势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组织夏令营、助教活动等,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这些举措都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进一步地,在关注弱势群体教育权益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教师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推动者,他们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弱势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因此,教师需要接受更多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岗位的激励,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弱势学校任教,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教育经验,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结起来,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

通过正确认识和重视,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及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社会救助政策解读帮助弱势群体

社会救助政策解读帮助弱势群体

社会救助政策解读帮助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政策是国家为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活中的突发困境而制定的政策。

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一些弱势群体面临着阻碍其正常生活的困难,因此,社会救助政策的出台成为了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

本文将围绕社会救助政策的背景、重要性以及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解读,帮助弱势群体了解如何获取应有的帮助。

一、社会救助政策的背景和重要性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些群体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和权益。

这些群体包括贫困家庭、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

社会救助政策作为国家关注弱势群体的体现,旨在通过政府的介入,为这些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权益保护。

同时,社会救助政策的出台也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体现。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救助政策的存在可以缓解这种不平等现象。

通过政府的调控,将一些资源重新分配给弱势群体,实现资源的均衡分配,为社会带来更加稳定和和谐的发展。

二、社会救助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社会救助政策的种类繁多,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政策的内容和实施措施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救助政策: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低收入及无收入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

通过对家庭收入和资产的核实,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以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

2. 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为了解决贫困人口医疗费用问题而设立的政策。

通过与医疗保险的结合,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医疗费用的补贴和报销,帮助他们解决看病就医的问题。

3. 教育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教育政策和教育资助金制度。

通过提供免费教育,解决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同时,通过教育资助金帮助优秀但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

4. 残疾人救助制度:残疾人救助制度是为了解决残疾人生活和发展问题而设立的政策。

通过提供经济补贴、教育培训、职业康复等支持措施,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救助制度外,社会救助政策还涉及到就业援助、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等多个方面,目的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弱势群体渡过困境,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弱势群体关爱的帮扶计划和措施

弱势群体关爱的帮扶计划和措施

弱势群体关爱的帮扶计划和措施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资源,导致其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较为劣势的群体。

为了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爱和帮扶计划和措施。

一、扶贫政策我国的扶贫政策从“千方百计”到“精准扶贫”,贯彻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实现了由“普惠型”扶贫向“精准型”扶贫的转变。

扶贫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扶贫机制我国在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成立了相应的扶贫机构,通过层层落实扶贫政策来实现精准施策。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弱势地区建设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为扶贫提供基础保障。

3.开展教育扶贫实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医疗和营养改善计划,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提高边远地区群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4.开展产业扶贫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养殖等行业,帮助农村贫困户稳定增收。

二、特殊扶助计划我国还设立了一些特殊扶助计划,集中针对弱势群体的不同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1.医疗救助在我国,对特定的贫困和重病患者的医疗救助是普及的。

国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贫困和重病患者提供医疗、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特殊援助。

2. 极度贫困家庭救助针对我国极度贫困家庭,国家设立了“农村五保、城市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政策和计划,通过政府给予生活救助以及社会资助,为这些人提供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

3.教育资助为了鼓励弱势家庭的孩子能够得到教育,在我国教育部门设立了多种奖学金和助学金,以资助弱势群体的青少年完成学业。

三、志愿帮扶计划志愿帮扶计划是通过在社会上发动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和捐款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关心。

例如,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支教、义诊等活动,不仅给弱势群体带来实际效益,同时也传递了社会的温暖。

四、其他措施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弱势群体关爱计划和措施,例如政府购买服务、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等。

弱势群体子女道德心理教育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弱势群体子女道德心理教育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弱势群体子女道德心理教育策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出现了下岗失业人群,也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热潮。

贫困农民、进城民工和下岗失业者这三类社会成员构成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主体。

当他们为生活奔波自顾不暇之时,他们的子女有不少因贫困或其他原因变成了学习、思想均落后的后进生,因而加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开展了课题《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思想道德较普遍地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就学机制,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公平1.1教师转变理念,树立公平的教育观树立弱势群体家庭子女不是学校包袱,而是学校新鲜的教育资源的理念。

教师应告诉学生,大多数同学的家乡还很落后,家庭还很穷,落后和贫穷制约了许多优秀孩子的成才,有些同学因此失去了学业,加剧了家庭的贫穷。

要让家乡和家庭摆脱贫困落后,只有发奋学习。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更应珍惜学习的机会。

同时也让教师明确,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更好地关心和教育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才算教师的职责,这是岗位要求。

1. 2学校转变落实措施,做好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关键仍在教师身上尽管“以人为本”、“公平教育”的观点提倡多时,鼓励教师“以生为本”,但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学生观”积重难返,不是所有的教师对此都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具体表现有:首先是急功近利:对教育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往往是知难就退,半途而废。

其次是懒惰思想:一些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惯性,对当前教育中新出现的问题,不能主动地了解弱势家庭子女的思想状况,用尘封已久的旧思维,对待现时代的青少年,缺乏寻找教育教学的新方法的热情。

再次是漠视心态:有些教师对弱势家庭子女缺乏师爱,没有真正从心理上接纳他们,动不动就以其“素质差、习惯不好等”为理由贬低他们。

面对这些表现,学校领导明确表示:“全社会都在关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更应引起我们重视,这不能等每个人都想明白了再去做,等一下,影响一个同学,等一年,会影响一大批同学。

学校弱势学生关爱制度

学校弱势学生关爱制度

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基础薄弱、心理素质较差等原因,成为弱势学生。

为了保障弱势学生的受教育权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我校特制定以下关爱制度。

二、制度目标1. 提高弱势学生的生活质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2. 改善弱势学生的学习条件,提高其学习成绩。

3. 培养弱势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信心。

4. 促进弱势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用之才。

三、制度内容1. 经济资助(1)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与爱心企业、社会团体合作,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2. 学习辅导(1)为弱势学生提供免费辅导,包括学科辅导、心理辅导等。

(2)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3. 心理关怀(1)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4. 生活关爱(1)关注弱势学生的生活状况,定期开展家访活动。

(2)为弱势学生提供生活用品、衣物等物资援助。

5. 职业规划(1)为弱势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明确发展方向。

(2)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施步骤1. 成立关爱弱势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度的具体实施。

2.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3.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校师生对关爱弱势学生的认识。

4. 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爱弱势学生。

5. 定期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不断完善关爱制度。

五、保障措施1.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关爱制度顺利实施。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关爱弱势学生的能力。

3. 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关爱制度落到实处。

4.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关爱制度取得实效。

总之,学校弱势学生关爱制度是我校关心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举措。

通过实施该制度,我们相信能够为弱势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学生弱势群体关爱服务方案

学生弱势群体关爱服务方案

学生弱势群体关爱服务方案引言: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命脉。

然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弱势群体。

弱势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或其他原因,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保障弱势学生的权益,提供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全面的关爱服务方案。

一、提供经济援助弱势学生面临着经济困难,无法负担高额的学杂费用。

因此,学校应设立专项经济援助基金,向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资助。

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捐赠款项或设立奖学金,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

二、建立心理援助机制弱势学生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雇佣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咨询和辅导服务。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三、开展学业辅导活动弱势学生在学业上可能存在各种问题,例如学习方法欠缺、科目成绩下降等。

学校可以组织学业辅导活动,邀请优秀教师或学长学姐为这些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学习小组,推动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四、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弱势学生常常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陷入知识的孤立状态。

学校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体验实际工作环境,增强他们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

五、建立交流平台为了让弱势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学校可以建立交流平台。

例如,每周举办一次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困惑,通过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座谈会和沙龙活动,邀请校外专家和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六、鼓励参与社团活动学校应积极鼓励弱势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社团可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艺。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大对社团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活动。

七、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弱势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题,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学校可以设立就业指导中心。

该中心提供就业信息发布、职业规划辅导以及就业技巧培训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社会弱势群体扶持政策

社会弱势群体扶持政策

社会弱势群体扶持政策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因为身份、资产、职业等原因而无法获得良好教育、医疗、保险等基本福利和服务的人群。

针对这些群体,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帮助他们平等享受基本福利和服务,融入社会。

教育扶持为了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教育扶持政策。

包括:- 免费义务教育。

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9年义务教育,免去家庭经济负担。

- 奖励机制。

鼓励在学校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奖学金和其他激励。

- 贷款资助。

为有志向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以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

医疗扶持为了确保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实施了以下措施:- 医疗救助。

针对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政府提供医疗救助和医疗补助。

- 健康保险。

政府提供健康保险计划,确保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基本医疗保障。

- 免费体检。

政府定期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以预防和早期发现疾病。

就业扶持为了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就业机会,政府实施了以下措施:- 就业培训。

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 就业补贴。

针对稳定就业的弱势群体,政府提供一定的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

- 创业支持。

为有创业意向的弱势群体提供创业贷款和其他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就业。

以上是社会弱势群体扶持政策的简要概述。

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公平视角下城镇弱势群体子女职业教育救助政策探析

教育公平视角下城镇弱势群体子女职业教育救助政策探析

教育公平视角下城镇弱势群体子女职业教育救助政策探析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弱势群体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孩子往往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救助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探析城镇弱势群体子女职业教育救助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城镇弱势群体子女面临的职业教育困境1.1 教育机会不均衡城镇弱势群体子女由于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由于缺乏资金和信息渠道的限制,这些孩子通常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方向,也无法享受到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1.2 职业歧视和社会偏见在城市的职业教育机构中,由于社会歧视和偏见的存在,城镇弱势群体子女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较少、薪资待遇不公等问题。

这会导致他们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丧失,甚至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

1.3 信息不对称城镇弱势群体子女家庭背景较为贫困,往往没有足够的信息渠道和资源来了解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机会。

这使得他们在选择职业教育方向的时候非常被动,缺乏主动权和选择权。

2.1 教育救助政策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对于城镇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救助政策并不完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方面。

很多政策还停留在纸面上,缺乏有效执行和监督。

2.2 资金投入不足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师资、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

然而在城镇弱势群体子女的职业教育中,由于政府财政预算的限制,很多学校和机构都无法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资源。

2.3 缺乏家长支持和社会关注很多城镇弱势群体子女的父母由于自身的经济困难,往往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支持和指导。

社会大众对于城镇弱势群体子女的关注度不够,导致他们难以获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应加大力度,完善城镇弱势群体子女职业教育救助政策,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扎实地落实到每一个受助学生身上。

弱势儿童帮扶制度

弱势儿童帮扶制度

弱势儿童帮扶制度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弱势儿童帮扶制度,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1.弱势儿童的定义
弱势儿童是指因家庭、经济、教育或其他原因而处于社会弱势
地位的儿童。

这些儿童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生活条件恶劣、社会融
入困难等问题。

2.弱势儿童帮扶的重要性
弱势儿童帮扶制度具有以下重要性:
- 社会公平:通过帮助弱势儿童获得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实现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

- 人力资源培养:发掘和提升弱势儿童的潜力,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 社会稳定:减少弱势儿童的边缘化现象,增强社会稳定性,减少社会矛盾。

3.弱势儿童帮扶制度的实施方法
弱势儿童帮扶制度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方面:
- 教育支持:提供免费教育资源,包括优质学校、奖学金、补班等,确保弱势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 经济援助:设立专项资金,向弱势儿童提供生活补贴、医疗费用、奖助金等经济援助。

- 心理关怀: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关注弱势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 社会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弱势儿童帮扶工作,提供社交支持和互助机会。

4.弱势儿童帮扶制度的评估与完善
为确保弱势儿童帮扶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完善。

评估应包括制度的覆盖范围、帮扶效果、资源分配等方面,以持续改进和优化制度。

结论
弱势儿童帮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培养人力资源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弱势儿童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支持,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平和美好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救助过 程中 , 还存 在管理滞 后 的问题 , 救助机构 不完 善, 运行机制不 畅 , 没有 建立完整 、 规范 的贫困生档 案 , 救助 款项没能专款专用 , 许多救助资金没有落 到实处。获得救助 资金的渠 道和救助后 的跟踪 管理 均较欠缺 , 助的情况 也得 救 不到实时反馈 , 整个教育救助体系还不规范。
救 助方式不规 范。 不论从社会正义发展 的要 求看 , 还是从 贫困文化论与人 力资本 角度 看 , 都不符合社会发展 的要 求。
必 须 确 立 正 确 的教 育救 助 政 策 取 向 , 实现 从 临 时性 救 助 到 制 度 补 偿 的 转 变 , 基 本 受 教 育 权 救 助 向综 合 救 助 转 型 , 从
2 0 年第 9期 08
总第 2 8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ONOMI C RES RCH I EA GU DE
NO. 2 9,008
S ra . 8 e il No2
弱 势群体子 女教育救助: 道德 到制度 偿 从 诉求 补
孙 中民 孙 少柳 ,
( . 第一 师范 政管系 ;. 1 湖南 2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长沙 4 0 0 ) 12 5 摘 要 : 国当前的教育救助是一种基 于道德诉 求的济贫式救助 , 我 责任 主体界 定不合理 , 目杂乱 , 项 资金不足 ,


以 放 要 经 过 六 道 程 两 的 资
序, 过手 的机关和部 门太多 , 容易形成资金 的迟发 、 挪用或截
留现 象 。

基 于道 德诉 求 的教 育救 助 及 其 特 点
近年来 , 乡弱势群体子女 的教育救 助问题 受到 了政府 城 的高度重视 , 同时也表现 出以下特点 : 但 是 责任主体界定不合 理 , 助项 目杂乱 , 救 资源缺乏 有 机整合 。教育救助的责任主体是 政府部门, 民间组织 还是学 校, 国家的有关文件缺乏明确界定。 各省 的原则规定看 , 从 由 于实施救助的主要 方式是学 杂费减免 , 因而救 助的责任主体 是学校 。 这种界定是缺乏合理依据的。政府是发展 区域教育 的主体 , 是教育经 费的主要提供者 , 这是 政府 的存 在方式 所 决定 的[ 1 】 。对弱势群体子女实施教育救助是政府不可 推卸的 责任 。 这是一种道义责任 , 更是一种法律责任。 由于责任主体 不明 , 国教育救助实施项 目比较杂乱 。不 同的部 门实施 不 我 同的项 目, 相互之 间缺少沟通联 系和统 一规划 , 助资源缺 救 乏有机整合 , 使救助体 系整体效应难 以发挥 , 造成 社会救 助 资源分散 , 增加 了救助成本 , 降低 了救 助效果 。 二是政府救助资金不足 , 社会救助不力 , 覆盖面狭窄 。 当 前, 教育救助对象需求量大与政府救助资金有限 的矛盾 1益 3 凸显 。地方政府 的财政多属于“ 吃饭 财政” 往往在对弱势群 , 体子女教育救助问题 上没有 承担应有 的主体责任 。 由于资金 的短缺 , 往往 存在救 助面过 窄 、 力度不 够 、 乏稳定 性 等问 缺 题 。 问卷 调 查 中只 有 35 在 . %的 贫 困生 受 到救 助 t 同 时 , 国 - 2 1 。 我 整个社会对慈善行为 的作用 和认识都远远 落后 于西方国家 。 社会组织及个人 的教育捐助 无论 在整体 数量还是 自身能力 建构方面 , 都不足 以应 对社 会现实的需求 。社 会力量在教育 救助方面所起 的作用 比较微小。 三是救助方式不规范 , 救助程序烦琐 , 管理滞后 。目前我 国教育救助措施具有临时性特点 , 没有整体 、 长远 的规划 , 缺 乏稳定 的、 可持续 的资金来源 , 随意 陛较大 , 实施 者往往根据 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来决定救 助方式 , 无法 满足 弱势 群体 子女 的教育需要。而且救 助活动过 于零散 , 头救 助导致重 复救 多 助, 机会不均等 , 许多 没有稳定 的救 助途 径。救助程序烦琐 ,
二 、 弱 势 群 体 子 女教 育 进 行 制 度 补偿 的 必要 性 对
政府 对于改变 弱势群体 子女 的教 育状况 负有 主要 的责 任, 必须通过政策与制度的 凋节促进教育资源 配置趋 于公平 合理。“ 机会均等 的原则意味着任何 自然 的、 经济的 、 会的 社 或文化方 面的低下状况 , 都尽可能 的从教育制度本 身得 到补 偿” 。国家制定相应 的政策 , 嘲 在教育方面保 障弱势群体 子女 享有一定 的优 惠, 是教育救 助的应有之 义。 从 社 会 正 义 发 展 的 要 求 来 看 , 现 社 会 正 义 , 须 对 弱 实 必 势群体平等对待并进行制度补偿 。对于教育弱 势群体 而言 , 仅仅强调平等对待是不够的。 保护弱势群体是 一个社会公平 和正义问题。按照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 虽然财富与收人 的分 配可 以不平 等 , 必须对所有 人有 利 , 但 尤其 是对地位不 利的 人有利 。 因此 , 当分 配造成 收入差距和地位差别时 , 应该对最 少受惠者给予补偿 , 这样社会才 能保 持 良性运转。对于弱势
建立协调有序 的救助 管理体制。
关 键 词 : 势群 体 子 女 ; 育救 助 ; 度 补偿 弱 教 制
中图分类号 :4 — 5 .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号 :63 2 1 (0 80 — 2 5 0 G 0 0 22 A 17 — 9 X 2 0)9 0 1 - 2 接受 良好教育是 防止弱势群体 贫困代 际传递最重 要 的 途径 , 也是实现教育公平 和社 会公 正的本质要求 。弱势群体 子女不 同阶段 的教育救助问题 , 已成 为构建 和谐 社会 进程 中 个 重 要 而 紧迫 的命 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