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大鼠疫高发区医学地理特点、传播机制及卫勤保障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中国六大鼠疫高发区医学地理特点㊁传播机制及卫勤保障措施
王明泽,陈郁,陈兴书,罗勇军*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卫勤训练基地军事医学地理学教研室,全军战救训练技术与器材研发实验室,重庆400038)
摘要:鼠疫是我国一种甲类烈性传染病,致病菌是鼠疫杆菌,鼠类和蚤类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㊂鼠疫会引起淋巴㊁
皮肤㊁脑膜㊁肺等病理变化,最终发展为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㊂本文简要概括了中国6个重要的鼠疫高发区独特的医学地理环境特点,阐述了鼠疫通过蚤类传播的机制以及形成菌栓的影响因素㊁鼠疫的临床表现,并总结了军医对于这些地区鼠疫的卫勤保障措施㊂
关键词: 鼠疫;医学地理特点;卫勤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48(2018)11-01483-0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7YFC0806300)
作者简介:王明泽(1996-),男,大学本科在读㊂从事地理环境地域差异与特殊地域疾病研究㊂
*通信作者E-mail:ajun-333333@
鼠疫耶尔森菌是鼠疫的致病菌,这种细菌通过鼠类和蚤类传播,再借助皮肤感染最终发展为腺鼠疫㊁肺鼠疫,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烈性传染病,也是广泛存在于啮齿类动物中的自然性疾病㊂患者在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发烧以及由于细菌引起的淋巴㊁肺部等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发展为菌血症㊂在世界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流行,大部分临床表现均发展为败血症,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极高的病死率,处于我国甲类传染病之首㊂本文简要概括了中国6个重要的鼠疫高发区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㊁媒介蚤类㊁传播动物㊁易感人群,阐述了鼠疫通过蚤类传播的机制以及形成菌栓的影响因素㊁鼠疫的临床表现,并总结了军医对于这些地区鼠疫的卫勤保障措施㊂
1 中国六大鼠疫高发区医学地理分布特点
1.1 新疆鼠疫流行概况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此区的地貌主要有山地和盆地㊂即阿尔泰山㊁昆仑山山脉㊁天山和塔里木盆地㊁准格尔盆地㊁吐鲁番盆地〔15〕㊂新疆气候特点为白天与晚上温度差异明显,年平均降水只有150mm 左右,气候干燥炎热㊂新疆鼠疫疫源地带菌动物有赤狐㊁灰旱獭㊁狗㊁黄鼠等㊂最重要的宿主是灰旱獭㊂已发现的传播蚤类有谢氏山蚤㊁斧形山蚤㊁硬蟀㊁古北拟颚虱㊂谢氏山蚤是最主要的媒介蚤类㊂本地疫源地主要位于天山北部和南部以及帕米尔高原
和昆仑山㊂海拔高度主要在2800~4300m,灰旱獭群落覆盖度基本在30%~50%不等〔1〕㊂主要的带菌动物灰旱獭生活在高山㊁丘陵㊁荒漠㊁山地㊁森林㊁草原㊂位于天山北部的疫源地有较广阔的冰川覆盖,山区东西部环境各不相同,呈现东湿西干的气候特点㊂天山南部的疫源地由于无绿色植被(如森林)的覆盖,常年气候条件干燥,降水量和河流都较少,因此呈现独特的荒漠带景观㊂新疆的四块疫源地在地理位置㊁气候条件和群落覆盖度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但是主要宿主和媒介蚤类都基本相同㊂
1.2 青海鼠疫流行概况 全省各地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有许多山脉和河谷构成,西北部有被三座大山围绕的柴达木盆地,南部有海拔在4500m 以上的青南高原㊂此区地势倾斜,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走势㊂这里也有丰富的水网覆盖,是长江㊁黄河以及澜沧江的起源〔16〕㊂此地常年有丰富而强烈的日照;且气温寒冷,年平均气温在0.5℃左右,一年中有很长的寒冷季节;雨水量很少,在春天常伴有猛烈的大风沙尘天气㊂因此,青海整体气候呈现明显的高原大陆性气候㊂本地区主要通过剥食带菌动物㊁接触疫狗和蚤类叮咬以传播鼠疫〔2〕㊂在人群间传播的鼠疫流行高峰期在7~10月,从以往的数据分析中得到普遍的规律:长期㊁偶尔暴发的特点㊂在所有类型的鼠疫中,腺型类是最普遍的,病死率居高不下㊂非主要宿主传染源逐年增多,牧民所占患者比例在70%以上,以前,本地鼠疫最重要的传染动物是灰旱獭,而由于少数民族游牧的生活习俗,牛羊类逐渐成为本地区第二大传染动物㊂在本地区,青藏高原喜
马拉雅旱獭鼠疫和青海鼠疫重要的传播蚤类有细钩盖蚤和谢氏山蚤〔3〕㊂
1.3 西藏鼠疫流行概况 西藏鼠疫流行的明显特点为流行频率高㊁传染源多样化㊁极大的危害性㊁活跃且控制难度大㊂西藏鼠疫流行区域㊁危害人群不断扩大㊂流行区域由过去边远地区逐渐蔓延至交通便捷㊁人口密度大的半农牧区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鼠疫密集出现在公路沿线㊁人口流动快的西藏南部和中部地区〔14〕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鼠疫主要通过媒介蚤类叮咬皮肤以及牧民剥食喜马拉雅旱獭或者西藏狐狸来传播㊂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西藏绵羊㊁兔子㊁山羊等渐渐成为新的不可忽视的传染源㊂已发现的患者均为牧民和务工者㊂20~ 29岁男性占首发病例的68.4%,由于此年龄段男性主要从事狩猎以及剥食染疫动物,因此,感染几率大大增加㊂从以往的首发病例的数据研究结果来看,鼠疫发病概率最高的类型同样是腺型类,占到总发病数的半数以上〔4〕㊂
1.4 内蒙古鼠疫概况 内蒙古鼠疫的带菌动物主要生活在高原㊁平原和草原㊂本地区鼠疫的主要媒介蚤类是谢氏山蚤,占所有媒介蚤类的90%以上,此类蚤主要的寄生动物是本地区的旱獭㊂本地区还有三类鼠疫:达乌尔黄鼠类㊁长爪沙鼠类(主要的媒介蚤类为秃病蚤类)和布氏田鼠类鼠疫,随着鼠种的自然选择,秃病蚤成为主要媒介蚤类,原双蚤越来越少见㊂1.5 云南鼠疫流行概况 研究表明,特新蚤类是云南地区鼠疫的主要传播蚤类,此类蚤重要的寄生动物为大绒鼠和齐氏姬鼠㊂从在本地区发现鼠疫至今,还未在人群中出现流行㊂本地区鼠疫流行区域主要在怒江州东部的兰坪县境〔5〕㊂以老君山的垂直高度为标准,可将整个疫源地分为4层区域:从2000m的第一层开始,此层人口密度大,有人类种植的农作物,是历史上人间鼠疫的流行区㊂第二层树木群落外观常年呈绿色,夏季生长最为茂密,内含植被种类繁多,仅次于热带雨林,且此区水源丰富㊂第三层主要生长着各类常绿乔木,如铁杉㊁冷杉㊁茂县云杉㊁灌木丛㊁草地㊂第四层在4000m以上,此层土地不肥沃,气温低且常年为严寒天气,动物㊁植物难以在此层生存繁衍,此层还未发现鼠疫〔6〕㊂因此,本地区重要的传染鼠类主要生活在第二层,即海拔2750m左右㊂鼠疫在此区域全年均可出现,但3~4月和6~8月这两个时期是鼠疫高发时期,这与媒介蚤类和寄生宿主的繁殖旺盛期有关〔5〕㊂1.6 甘肃省鼠疫流行概况 甘肃处于黄河上段,省内有各类复杂的地形地貌,如高山㊁盆地㊁荒地㊁河谷㊁高原㊁戈壁㊂全省空气干燥炎热,有丰富的日照,长期降水量少,整体形成干旱的地貌㊂本地区鼠疫主要分布在平川县和会宁的山地㊁草原㊁干旱地区㊂鼠疫的重要寄生动物为旱獭类,重要的媒介蚤类为谢氏山蚤和阿巴盖新蚤㊂发生人间鼠疫主要是由于省内农民直接接触染疫动物引起的,比如抓捕㊁剥食或者切开染疫动物〔7〕㊂
2 鼠疫的传播机制和临床表现
2.1 鼠疫通过蚤类传播的机制 蚤类是中世纪腺鼠疫大规模流行㊁导致大量人群死亡的重要媒介㊂鼠疫的媒介蚤主要通过叮咬动物㊁人群来吸血,吸血不仅影响着媒介蚤的生存㊁繁殖和生命周期的长短,而且通过吸血,它可将体内的致病微生物排入被吸血的动物体内,使鼠疫杆菌在不同物种间得到传播㊂蚤的寄生动物种类繁多,但主要是啮齿动物㊂无致病菌的蚤类通过刺吸式口器骚扰和叮咬染疫动物皮肤,在吸血过程中,携带着鼠疫杆菌的血液首先进入蚤类的中肠,致病菌在中肠内迅速大量增殖,逐渐蔓延到前胃㊂随着蚤不断吸血,使胃内充满大量血液,渐渐反流到前胃,致病菌在此处相互凝结成团块状,最后发展为菌栓〔8,17〕㊂前胃内形成菌栓的蚤类在再次吸附其他正常动物的吸血过程中,由于前胃的栓子的存在,进入蚤类体内的血液无法进入中肠等处消化,只是在口器与前胃之间反复循环,前胃处的菌栓内的部分致病菌容易在流动的血液中脱落,携带着致病菌的血液通过口器反流入寄主体内,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寄主的感染㊂加上体内含有菌栓的蚤类一直没有饱腹感,不停地骚扰㊁叮咬寄主,且蚤类在饥饿的时候,寄生动物种类更多,使致病菌不断通过血液在不同物种间广泛播散,这也是致病菌在寄主和媒介蚤两者之间不断互相传播的基础㊂
2.2 影响蚤类菌栓形成的因素
2.2.1 Pgm表型 先准备一个内含Congo Red和外源性氯高铁hemin的培养基,某些鼠疫杆菌在此培养基内可紧密吸附在这两种物质上,此种菌叫Pgm阳性菌,此类阳性菌导致的菌栓粘附程度比阴性菌更为紧密㊁牢靠,这也许是因为此类菌外表粘附力或者细胞表面组织结构不同㊂因而,Pgm表型是否为阳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鼠疫致病菌形成菌栓的紧密程度〔9-10〕㊂
2.2.2 温度 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的蚤类形成菌栓的数量和速率明显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㊂印鼠客蚤在(21±1)℃的条件下,菌栓的形成数量最多,当温度降至30℃时,菌栓的形成数量明显下降〔11〕㊂这一现象在其他蚤类关于温度影响菌栓形成的实验中
也得到体现,如方形黄鼠蚤和毛新蚤形成菌栓量最多的温度在(19±3)℃〔12〕㊂实验中也发现,温度上升,形成菌栓的速率不断提高〔11〕㊂
2.2.3 毒力和吸血次数 致病菌本身的毒力决定因子以及其他决定其吸血能力和产生毒力效应强弱的物质,均可影响其吸血量的多少㊂如果提高蚤类吸血次数和每次吸血时长,由于蚤可以获得足够的血液以及营养物质的供应,因此为致病菌的大量增殖以及逐步形成菌栓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18〕㊂2.2.4 产生生物膜可能有利于菌栓的形成 致病菌随着血液进入前胃后,在蚤不断吸血以及吞咽过程导致的胃肠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如果致病菌只是单纯地堆在一起,很容易被这些因素以及流动的血液冲刷并分散开,很难形成菌栓,因此,Darby认为,在致病菌形成菌栓的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保证了菌栓在胃肠壁表面紧密地结合并 扎根”〔13〕㊂
2.2.5 寄生宿主的血液内葡萄糖含量 致病菌要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且需要大量繁殖,最终形成菌栓,因此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而对于细菌来说,最重要的能源物质就是葡萄糖,实验中,吸入血糖含量高的血液的蚤形成的菌栓数量明显多于吸入正常血糖含量的血液的蚤〔8〕㊂
2.3 鼠疫的临床表现 鼠疫杆菌经过媒介蚤类的传播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后,虽然不会像在蚤体内一样形成菌栓,但致病菌在人体内会释放大量的内毒素以及分泌一些酶,这些物质随着血液㊁组织液㊁淋巴循环进入机体各处,形成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㊂鼠疫杆菌释放的有毒产物和毒素进入机体体液循环,出现高热㊁寒战等中毒表现,也伴有全身各重要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也常出现皮肤㊁粘膜等处的出血斑点㊂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过程中,会渗出含有各种物质的水肿液,致病菌随着水肿液进入淋巴道内回流,引起淋巴管炎㊂细菌随着血液循环至肺部毛细血管,引起肺炎,严重者可产生鲜红色的痰液㊂3 卫勤保障措施
3.1 军民融合在卫勤 多数鼠疫疫源地在牧区㊁偏远贫苦地区,此区缺医少药㊂作为人民军医,应积极去基层进行宣传教育,送医送药㊂以 三不三报”为重点内容,持续开展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用一切办法让广大群众掌握鼠防知识〔19〕㊂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宣传画㊁宣传单㊁科普读物㊁广播㊁录像等,并结合临床主要症状进行生动的讲解㊂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大都未接受过高等正规医学教育,治疗疾病水平有限,对于鼠疫更缺乏知识,认为仅仅旱獭才可致病,使得首发病例得不到很好的诊治,最终使患
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疫情不断蔓延,有时从医者自
身由于缺乏防护知识而感染疾病〔20〕㊂所以,军医应为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全面㊁系统的鼠疫鉴别
诊断㊁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㊂卫勤保障不能单一依
靠军医,应与地方㊁基层卫勤力量联合起来,在实践
交流中,互相学习彼此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㊂3.2 切断传播途径,各级严格要求 引起人间鼠疫的媒介蚤类和动物种类繁多,在部队驻训期间,应加大力度做到灭蚤彻底,定时定量喷洒药物;在驻训基地周围,充分做好隔离措施,防止任何媒介蚤类和鼠疫动物以任何形式进入训练区域;各级官兵严格要求,互相监督,禁止任何人猎捕㊁剥食鼠疫动物,如旱獭㊂发现鼠疫可疑情况,及时向军医以及上级卫生防疫部门报告,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处理,为战士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㊂3.3 加大力度研发安全有效的免疫制剂 目前还没有一种安全㊁免疫效果好的免疫制剂㊂作为人民军医,应加大对鼠疫疫苗的研发力度,国家应给予更多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争取研制出更安全㊁免疫强度高㊁免疫效期长的疫苗㊂避免鼠疫在未知将来突然暴发㊁人类束手无措的局面发生㊂
4 总结与展望
鼠疫每次的大范围流行都造成极高的致死率,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鼠疫的流行与地理特点㊁人文风俗之间的关系,更要深入研究鼠疫的传播机制以及影响菌栓的形成因素,这对于鼠疫的预防控制和研发免疫制剂有很大的帮助㊂作为人民军医,还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融合,深入基层㊁一线部队,进行宣传教育和落实各项卫勤保障措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筑起健康的防线㊂
参考文献:
〔1〕 滕云峰,张鸿献,谢杏初.新疆鼠疫自然疫源地〔J〕.地方病通报,1994,9(3):35.
〔2〕 王兆芬,严嵬,梁霞,等.青海省鼠疫流行病学特点演变及预防〔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3):202.〔3〕 魏绍振,李超,郑谊,等.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媒介蚤生态及流行病学意义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37(16):3171.
〔4〕 洛桑群增,西绕若登.西藏人间鼠疫流行态势与控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7,22(4):296.〔5〕 方喜业.滇西综谷大绒鼠齐氏姬鼠疫源地.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38-257.〔6〕 郭牧,董兴齐.滇西北齐氏姬鼠㊁大绒鼠鼠疫疫源地的发展概况〔J〕.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23(1):27.
〔7〕 沈夏华,张荣广,邓开泽.甘肃省鼠疫流行概况〔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6,11(5):306.〔8〕 寻慧,漆一鸣.媒介鼠蚤与鼠疫关系的研究进展〔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26(4):318.
〔9〕 BIBIKOVA V A.Cotemporary view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fleas and the pathogens of human and ani⁃
mal disease〔J〕.Annu Rev Entomol,1977,22(2):23.〔10〕 PERRY R D,BEARDEN S W,FETHERSTON J D.Iron and heme acquisition and storage system of yersinia pestis
〔J〕.Rec Res Dev Microbiol Rew,2001,69(5):2829.〔11〕 纪树立.鼠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85.〔12〕 GUBAREVA N P,AKIEV A K,ZEMELMAN B M,et al.
The effect of some factors of the block formation in fleas
citellophilus tesquorum and neopsylla setosa〔J〕.Parazi⁃
tologiya,1976,10(4):315.
〔13〕 DARBY C,HSU J W,GHORI N,et al.Plague bacteria biofilm blocks food intake〔J〕.Nature,2002,417
(6886):243.
〔14〕 李苗苗.藏族天葬源起及文亿价值探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6):53.
〔15〕 黄璜.西部大开发新疆区域生态系统的描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26(2):136.〔16〕 陈建强,肖景义,张璞.青海地质旅游发展探讨〔J〕.
西北地质,2007,40(3):111.
〔17〕 BACOT A W,MARTIN C J.Observations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transm ission of plague by fleas〔J〕.J Hyg
London,1914,13(Supp.l):423.
〔18〕 潘卫民,梁效成.蚤类传播鼠疫的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08,23(4):53.
〔19〕 曹汉礼,楚定成,戴翔,等.1991~1998年新疆鼠疫流行趋势及其防治对策〔J〕.地方病通报,1999,14(2):57.〔20〕 西绕若登.西藏鼠疫流行病学特点与防治对策〔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9,14(1):31.
(收稿日期:2018-06-21;修回日期:2018-07-19)
(上接1470页)
参考文献:
〔1〕 刘军桂,孟建明,张文全,等.驻高原高寒地区某部疾病谱特点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3):47.〔2〕 牛文中,卢林,张良科,等.日喀则地区高海拔高原部队夏季疾病谱调查〔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7):508.〔3〕 RAUB J A,MATHIEU-NOLFM,HAMPSON N B,et al.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J〕.Toxicology,2000,145(1):1.
〔4〕 谢海东,冯翔,闫永平,等.2008-2010年驻藏武警住院官兵疾病谱分析〔J〕.武警医学,2014,25(3):23.〔5〕 殷旭东,卢林,唐宾,等.非高原部队与高原部队夏季高原训练主要病种构成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
志,2014,32(2):110.
〔6〕 王淑琴,柯国萍,段霄燕,等.武警高原某部队2009年-2013年驻训点病种分析〔J〕.中国病案,2014,15(2):55.〔7〕 陈奇,张健,严伟,等.川藏线某汽车部队士兵住院疾病普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0):1155.〔8〕 BELL N S,SCHWARTZ C E,HARFORD T C,et al.Tem⁃poral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disability:U.S.Army sol⁃
diers discharged with disability,1981-2005〔J〕.Disabil
Health J,2008,1(3):163.
〔9〕 韩轶群,马宽军,张利坤,等.4523m高原驻军官兵门诊疾病谱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50.〔10〕 朱永红,张延华,沈勇.某部医院3年住院患者疾病谱变化与医疗保障策略探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2015,24(4):317.
〔11〕 钟靖明,韩天民,陈建明.滇南某医院平战时期住院军人疾病谱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
(2):106.
〔12〕 叶汉深,朱成全.联勤前后某医院住院团以下干部疾病谱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1):64.〔13〕 毛玉明.美军高原病防治研究有关情况介绍〔J〕.人民军医,2008,51(6):353.
(收稿日期:2018-04-27;修回日期:2018-06-30)
(上接1472页)
参考文献:
〔1〕 李春伶,高永艳,孙鲲,等.武警部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种类及特征〔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33(1):45.〔2〕 王心,魏茂提,王兴,等.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随访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0):24.〔3〕 付常喜.我国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2):44.〔4〕 都本才,杨晓明,管清丽,等.士兵军事训练致踝前外侧软组织撞击伤综合征的体外冲击波治疗效果〔J〕.实用
医药杂志,2017,34(8):678.〔5〕 段英超,李莉.现代综合康复疗法对膝关节损伤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8):1124.
〔6〕 王杰,韩德民,卢九星,等.康复治疗师教育及从业现状研究〔J〕.医学教育管理,2017,3(3):165.〔7〕 陈志伟,翟彬,许茂强,等.康复治疗手段在高校网球专项运动中的可行性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7(1):114.〔8〕 SKINNER H B.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ortho⁃pedics〔M〕.NewYork:McGran Hill,2000:602-649.〔9〕 仇红,张晓航.康复师与医护人员共建协同康复治疗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5(34):188.
(收稿日期:2018-07-06;修回日期: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