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古代的俸禄制

合集下载

中国历朝俸禄一览

中国历朝俸禄一览

二、魏晋南北朝
曹魏时发放粟米为俸禄。至西晋实行占田制,按官品各地分别授予职田和谷帛,授田标准为:一品50顷(每顷100亩),二品45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至九品10顷,各食其租。此外,《晋书》中记载禄秩有:
1)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匹,秋绢二百匹,绵二百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十顷,田驺十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5)左右尚书仆射,食奉月四十五斛。南朝宋、齐大致与晋略同。梁天监时,定一品秩万石,二、三品秩中二千石,四、五品秩二千石。但所给钱谷却任意。陈时稍敛。
北魏初期官吏无俸禄,任其搜刮。至孝文帝改革,始行俸禄,从每户征调帛3匹、谷2石9斗作为百官俸禄,地方长官按户给俸,多少不一。实行均田制后,地方守宰授给公田食租,刺史15顷,太守10顷,县令、郡丞6顷。
唐时俸禄分土地、实物和货币三种。其中土地分永业田和职分田。永业田按爵、勋、品级授给,不收回,可传子孙,亲王10000亩,正一品6000亩,从一品与郡王5000亩,正二品与国公4000亩,从二品与郡公3500亩,县公与正三品2500亩,从三品2000亩,正四品与侯1400亩,从四品与伯1000亩,正五品与子800亩,从五品与男500亩,六、七品250亩,八、九品200亩。(以上均为职事官,勋官为60-3000亩不等。)职分田则为在职时可享用其租,作为俸禄一部分,按品级给,一品12顷(1200亩),二品10顷,三品9顷,四品7顷,五品6顷,六品4顷,七品3顷50亩,8品2顷50亩,9品2顷。实物方式的俸禄为唐初所定:京官正一品700石,从一品600石,正二品500石,从二品460石,正三品400石,从三品360石,正四品300石,从四品260石,正五品200石,从五品160石,正六品100石,从六品90石,正七品80石,从七品70石,正八品67石,从八品62石,正九品57石,从九品52石。中间经过变化,到开元年间合为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各品级给付额度是:

历代官员俸禄

历代官员俸禄

北周复古于周礼,改品为命,禄秩上从下士(正一命、一命)每年125石,历经中士(正二命、二命)、上士(正三命、三命)、下大夫(正四命、四命)、中大夫(正五命、五命)、上大夫(正六命、六命),每级加倍,至上大夫为4000石。再往上则卿(正七命、七命)6000石、孤(正八命、八命)7000石、公(正九命、九命)万石。
一品月俸料8000,食料1800,杂用费1200,防閤20000,总共每月钱31000;
二品月俸料6000,食料1500,杂用费1000,防閤15500,总共每月钱24000;
三品月俸料5000,食料1100,杂用费900,防閤10000,总共每月钱17000;
四品月俸料3500,食料700,杂用费700,防閤6667,总共每月钱11567;
唐时俸禄分土地、实物和货币三种。其中土地分永业田和职分田。永业田按爵、勋、品级授给,不收回,可传子孙,亲王10000亩,正一品6000亩,从一品与郡王5000亩,正二品与国公4000亩,从二品与郡公3500亩,县公与正三品2500亩,从三品2000亩,正四品与侯1400亩,从四品与伯1000亩,正五品与子800亩,从五品与男500亩,六、七品250亩,八、九品200亩。(以上均为职事官,勋官为60-3000亩不等。)职分田则为在职时可享用其租,作为俸禄一部分,按品级给,一品12顷(1200亩),二品10顷,三品9顷,四品7顷,五品6顷,六品4顷,七品3顷50亩,8品2顷50亩,9品2顷。实物方式的俸禄为唐初所定:京官正一品700石,从一品600石,正二品500石,从二品460石,正三品400石,从三品360石,正四品300石,从四品260石,正五品200石,从五品160石,正六品100石,从六品90石,正七品80石,从七品70石,正八品67石,从八品62石,正九品57石,从九品52石。中间经过变化,到开元年间合为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各品级给付额度是: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内容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内容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内容
俸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制度,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俸禄制是中国古代官员的薪酬制度,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俸禄制的实行,使得官员的收入与其职位相挂钩,有助于提高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在俸禄制下,官员的俸禄主要由粮食、布匹、钱币等组成,根据职位高低和工作表现进行发放。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始于北魏时期。

均田制的实行,使得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

在均田制下,政府将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农民需要缴纳一定的赋税。

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基层地方组织制度,即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这些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官员俸禄制度

我国官员俸禄制度

我国官员俸禄制度我国官员俸禄制度的正规化始于汉代,而在此之前的秦朝,官员们是依靠食邑的收入和非常规性的赏赐来养家糊口的。

至于说待遇高低,这个只能平均比较,因为品级不同,俸禄差异会很大。

但从总体上来看,唐宋两朝的官员工资待遇较好,尤其是唐朝玄宗时期和宋朝仁宗开始及之后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各代,都比较好。

而相对最低的就要数明朝了,以至于后人在修《明史》时竟得出了“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而清朝虽然在正式工资上向明代看齐,但各级各类补贴非常多,所以至少要在明朝之上。

下面乐奀就和大家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汉朝:建立了实物和钱币兼具支付的俸禄制度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粮食计量。

到了汉代,以“秩”作为官员官阶等级,以“禄”作为官员的报酬标准,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十斗为一斛,一斗为1斤),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汉代官俸虽以“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

尤其是在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于是出现了将谷粮折算为钱币发放的形式。

实际上西汉时大多以钱币支付,而东汉则是“半钱半谷”,除常俸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汉武帝时的州只是设立的监察区,没有实际的权力,其州刺史仅为六百石。

后来,州郡升格了,其州刺史和郡太守成为真两千石。

东汉后期刺史升格为牧,牧是一州最高行政长官,为中二千石,比两千石高一级。

而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中二千石月钱九千,米七十二斛;真二千石月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比二千石月钱五千,米三十四斛。

而中郎(皇帝侍卫和随从)秩为比六百石(月60斛),侍郎(宫廷近侍)比四百石(月45斛),郎中(护卫、陪从)比三百石(月37斛)。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

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县长是三百石至五百石不等。

而一般的小吏最低为百石,月钱800,米4.8斛。

古代,各朝代官员的俸禄有多少?

古代,各朝代官员的俸禄有多少?

古代,各朝代官员的俸禄有多少?谢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搞清楚什么是俸禄。

俸禄就是古代国家给官员的薪俸,也就是官员工资,出自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各朝代给官员俸禄不同,形式也不同,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

其中钱币和粮食为主,也有实物的,土地是先秦时期的。

我们一起看看各朝代的俸禄。

俸禄最开始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的俸禄制度有所不同,比如卫国有“百盆”“千盆”之说,齐国有“百钟”“千钟”之臣,秦国则是“百斗”“千斗”。

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俸禄是“奉粟六万”,也就是说孔子一年六万多斤粮食。

这还只是一个小诸侯国,大的诸侯国大家可以想想。

秦朝官员形成了系统的爵位制度和薪俸制度,老冯找了一下资料,大家来看。

爵位岁俸(石)收入(元/年)1公士 50 0.6万2上造 100 1.1万3 簪袅 150 1.7万4 不更 200 2.2万5 大夫 250 2.8万6 官大夫 300 3.3万7 公大夫 350 3.9万8公乘 400 4.4万9五大夫 450 5.0万10左庶长 500 5.5万11右庶长 550 6.1万12左更 600 6.6万13中更 650 7.2万14右更 700 7.7万15少上造 750 8.3万16大上造 800 8.9万17驷车 850 9.4万18大庶长 900 10.0万19关内候 950 10.5万20彻候 1000 11.1万汉代的俸禄以禄米为主,因为封建社会早期国家的主要收入就是禄米。

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

”万石以下各级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斗食、佐史。

佐史最下,月俸八斛。

凡俸禄均一半发谷,一半发钱。

唐朝呢,国家强盛,俸禄很高,一品官员的月俸中有三分之一是钱,三分之二是实物,此外还有朝廷赏赐的土地。

中国历朝俸禄一览

中国历朝俸禄一览
三、隋唐
隋制以粟为禄,京官:正一品900石,以下以100石为差,至正四品300石;以下按50石为差,至正六品100石;以下以10石为差,至从八品50石,于春秋二季发放。食封者及不管事者、九品官皆不给俸禄。外官俸禄为:大州620石,以下按40石为差,九等至下下为300石;大郡340石,以下按30石为差,九等至下下为100石;大县140石,以下按10石为差,九等至下下为60石。后来公卿以下又各给职田,一品5顷,以下按50亩为差,至九品为1顷。
北周复古于周礼,改品为命,禄秩上从下士(正一命、一命)每年125石,历经中士(正二命、二命)、上士(正三命
、三命)、下大夫(正四命、四命)、中大夫(正五命、五命)、上大夫(正六命、六命),每级加倍,至上大夫为4000石。再往上则卿(正七命、七命)6000石、孤(正八命、八命)7000石、公(正九命、九命)万石。
从四品:京官钱粟40贯石,曲麦米各10称石,春秋罗绫各6匹,绢各30匹,绵130两;外官钱粟40贯石,曲米麦各7称石,绢各18匹,绵六10两,公田14顷。(猛安仅有钱粟48贯石,余皆无)。
正五品:钱粟35贯石,曲米麦各8称石,春秋衣罗绫各5匹,绢各25匹,绵100两;外官钱粟30-35贯石,曲米麦各6称石,绢各16-17匹,绵50-55两,职田10-13顷。
21)斗食:月谷11斛,一说每日1斗2升;
22)佐史:月谷8斛,另一说佐史也并入斗食中。
东汉时禄秩变化不大,从万石到斗食佐史共17级(或16级),但给付方式改成半钱半谷,东汉延平中定制,中二千石月钱9000,谷72斛;真二千石月钱6500,谷36斛;比二千石月钱5000,谷34斛;千石月钱4000,谷30斛;六百石月钱3500,谷21斛;四百石月钱2500,谷15斛;三百石月钱2000,谷12斛;二百石

中国古代历代薪俸制

中国古代历代薪俸制

十、模范代表——海瑞
• 1、女儿 • 2、种菜 • 3、买肉 • 4、六钱
四、东汉后期——腐败横行
• 1、皇帝带头卖官 (崔烈)“铜臭” • 2、服毒自杀司马直
五、腐败原因初探
• “今所使分威权、御民人、理狱讼、干府库者,皆 群臣之所为,而其俸禄甚薄,仰不足以养父母, 俯不足以活妻子。” • ——崔寔 • 汉朝时,政府要拿出一半左右的财政收入作为官 吏俸禄。
六、唐——高度人性化的俸禄制
高级官员——高薪养廉
• • • • • 1、正俸 2、加俸 3、职田 4、赏钱 “北宋中前期,高级大臣多能以天下为己任,贪赃枉法这 很少。” • (欧阳修、三苏、王安石、范仲淹(义庄)、司马光、 包拯……)
八、元——腐败空前
• 1、钞票 • 2、停俸 • 3、克扣
• “元朝末年,官贪吏污。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 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各目,新属始参曰拜见钱 ,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 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 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 得职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爱民为何事也。” • ——叶子奇《草木子》
• 1、职田 • 2、俸钱 • 3、赏赐 • 4、公廨田——办公经费
七、宋代——高薪制
• “其待士大夫,可谓厚矣。惟其给赐优裕,故入世者不复 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真,仁,英诸朝,名臣 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绍兴之 支撑半壁,德佑之毕命疆场,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 惟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 • ——《宋史 百官志》
补充:官与吏
• 中国历史各时期官民比例(小道消息) • 汉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 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而现在是 • 1:30人

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

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

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
古代俸禄制的变化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逐渐从实物俸禄向货币俸禄转变:古代俸禄制最初是以实物形式发放,如粮食、衣物、牲畜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流通逐渐普及,俸禄也逐渐以货币的形式支付,以方便统一计算和交易。

2. 高官厚禄化:古代俸禄制一开始是基于平等原则的,不论官职高低都有相应的俸禄。

然而,随着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高官厚禄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高级官员的俸禄明显高于低级官员,且具有更多特权。

3. 折归官府:古代俸禄制最初是由百姓直接支付给官员的,但后来逐渐演变为由官府统一征收和发放。

这样可以确保俸禄的正常支付,减少了因个别官员的贪污和不良行为导致的问题。

4. 社会地位与俸禄挂钩:随着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人们的社会地位与俸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高级官员的俸禄通常反映着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平民百姓的俸禄则相对较低。

5. 其他形式的福利待遇的出现:随着社会变迁,古代俸禄制逐渐不再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其他形式的福利待遇,如官员的住房、服装、医疗等。

这些待遇逐渐成为官员的一种重要福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总的来说,古代俸禄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变化趋势,从实物俸禄到货币俸禄,从平等分配到高官厚禄,从个别支付到官府征收,从仅包括俸禄到包括其他福利待遇等。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汉朝俸禄制度 -回复

汉朝俸禄制度 -回复

汉朝俸禄制度-回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俸禄制度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汉朝俸禄制度为主题,逐步回答相关问题,并试图深入探讨其影响。

一、汉朝俸禄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俸禄制度的起源:汉朝俸禄制度的基础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 造成制度改革的原因:汉朝的统治者意识到,通过建立健全的俸禄制度可以吸引和激励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提供稳定的支持。

3. 俸禄制度的发展过程:汉朝俸禄制度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比较简单的制度,逐渐发展为充满细致规定的体系。

二、汉朝俸禄制度的内容和要点1. 俸禄的种类:汉朝的俸禄制度主要包括官职及其对应的物质待遇,如地位、金银财富、土地等。

2. 俸禄的分级:汉朝的官员根据地位和职务的不同,享受不同级别的俸禄,如三公、九卿、郡县官员等。

3. 俸禄的确定方法:汉朝的俸禄往往是由统治者根据官员的表现和贡献,通过封赏制度进行赐予或降低,以达到激励和约束的目的。

4. 俸禄的支付和管理:汉朝的俸禄支付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收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俸禄的管理和发放,以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汉朝俸禄制度的影响和意义1. 激发人才的积极性:汉朝的俸禄制度为人才提供了明确的奖励机制和晋升通道,激励了人们投身于国家治理事业,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维护统治者的政治稳定:汉朝的俸禄制度建立了明确的权威和等级关系,稳定了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力,有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3. 经济和社会效益:汉朝的俸禄制度通过财政的投入和收入分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同时也为贫富之间的相对平衡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4. 传承和影响后世:汉朝的俸禄制度对后世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制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并在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变异和发展。

总结:汉朝的俸禄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制度之一,它的起源、发展、内容和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官员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俸禄制度我国古代的俸禄制是封建官俸制的副产品。

奴隶社会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被分封的贵族,其经济收入直接取之于封地上的居民,无需政府提供专门的俸禄。

当封建官俸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以在政府做官为专门职业的一批人,他们具体承担着政府的各项工作,同时依靠政府发放的俸禄作为基本的生活源。

“禄”原指天的赏赐,与“福”的意义相近。

春秋以后,“禄”才开始表示官吏所领的俸禄。

俸禄在我国古代也称为“俸给”、“俸食”、“禄润”等,实质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工资。

而从我国古代的情况看,长期是以谷粟为主要的俸禄形式,也称为“禄米”。

官秩品在秦汉时以谷物多少计算。

西汉从万石到佐史分为二十级,曹魏时以一品至九品定分为九级,南北朝逐渐改为正从九品十八级,隋唐沿袭南北朝的秩品等级,以后各朝也大抵如此。

汉代的官俸以谷物计算,最高秩万石月俸350斛(一斛相当于14公斤),最低秩月俸仅为3.6斛。

两者相差近百倍。

唐代官俸有职田、禄米、钱货。

京官一品、外官二品授田12顷,京官八品、外官九品授田2顷50亩。

武德初年,正一品禄米700石,从九品禄米50石。

贞观时一品官月俸钱6800文,九品官为1300文。

唐后期,俸禄厚外官、薄京官。

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

除俸钱外,还有禄米,宋朝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

清代俸禄的基本状况是银米兼支,以银为主,既有本俸,又有加俸。

本俸指基本的俸银和禄米,加俸指为改变清初的低俸状态而后加的起养廉作用的恩俸(京官)和养廉银(外官)。

清初的低俸制致使各级官员不得不私立税收,苛征于民,明敛暗贪,政风一片腐败。

雍正年间,不得不以恩俸和养廉银的形式大大提高体制标准,以缓解日益盛行的贪风。

在俸禄的差别上,高层和底层官员之间,可以相差十几倍到几十倍之间。

清朝的一等公年俸为700两银,与从九品官俸31两银比,俸差达22.6倍,使得高级官员在消费需求及荣誉心理需求方面得到满足。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是一种奖励官员、士人等具有特定地位和职责的人员的制度。

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而在汉朝、唐朝、宋朝等朝代,它得到了更加完善和广泛的应用。

根据《周礼》的规定,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分为二品及以下的品级俸禄和三品及以上的品级俸禄。

一般来说,二品及以下的俸禄由财政支出,而三品及以上的俸禄则由土地收入负责。

俸禄的具体金额和物品也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古代的中国,获得俸禄的人员包括君主、官僚、士人和一些有功勋的军事将领。

通过领取俸禄,人们能够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也能够获得社会地位和尊荣。

俸禄不仅是一种实际的报酬制度,同时也起到了约束和激励的作用,使官员们能够更加努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然而,俸禄制度在古代中国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俸禄多数是由土地收入负责,使得土地集中于贵族和有权势的官员手中,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另一方面,一些不称职、腐败的官员也能够通过收取贿赂等手段来获取更多的俸禄,导致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官员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汉朝俸禄制度

汉朝俸禄制度

汉朝的俸禄制度主要分为“月俸”和“常俸”两个方面。

其中,“月俸”是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固定工资,而“常俸”则是指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一些福利津贴。

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月俸”主要包括:常俸、禄米、俸钱、军功奖励等几种形式。

其中,常俸和禄米是最基础的俸禄部分,而其他几项则是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一些额外津贴。

以汉朝公职人员的薪酬制度为例,丞相作为百官之首,俸禄最高,为“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此外,后宫昭仪等同丞相,但实际上昭仪拿的年俸并没有丞相多,为4200斛。

以上只是最基本的俸禄,还没算朝廷给官员配发的各种“补贴”和皇帝的奖赏,如果官员拥有爵位,他们能获得的收入只会更高。

如需更多汉朝时期的相关知识,可以查阅汉朝历史文献,或者咨询历史学家获取帮助。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是一套用于支付公务员和官员薪水的制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其中发生了很多变化和演进。

古代中国的俸禄制度最早出现在商代,由商王直接支付给官员和工人的工资。

商代的俸禄制度比较简单,根据官员和工人的地位和职责来确定工资水平,一般以食物、衣物和住宿等生活必需品来支付。

到了周代,俸禄制度开始更加复杂和正式化。

周朝的俸禄制度分为“禄”和“俸”两部分。

禄是以土地和农田的形式给予官员的礼遇,而俸是指物质和金钱的报酬。

官员的禄俸水平按照官位的高低、地位的重要与否、工作的表现等因素来确定。

例如,国君或大夫的俸禄要比庶民高得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俸禄制度逐渐变得更加庞大。

封建时代的中国,各个封建国家都有自己的俸禄制度,这些制度更加丰富和复杂。

例如,在秦代,秦始皇通过“郡县制”统一了全国的俸禄制度,将土地和农田转化为官员的俸禄,从而控制和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权力。

在明清时期,俸禄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明朝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而俸禄制度则作为一种表彰和奖励,影响了官员表现和绩效的好坏。

清朝时期,俸禄的支付主要以黄金和银两为单位,称为“金银笺”。

俸禄的支付有固定的周期和标准,一般是每月或每季度支付一次。

然而,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腐败现象的普遍存在。

由于俸禄制度是由上级政府支付给官员的,因此,一些官员可以通过贿赂、行贿和滥用职权等手段来获取更多的俸禄,这导致了官员的贪污和腐败问题。

此外,俸禄制度的不平等也是一个问题。

根据地位和职责的不同,官员的俸禄水平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不公平。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是一套用于支付公务员和官员薪水的制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经过演化和发展,成为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制度。

然而,这个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贪污腐败和不平等,这些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存在,并对社会治理和社会公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代官阶与俸禄

古代官阶与俸禄

古代官阶与俸禄古代官阶与俸禄文职九品官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内阁大学士。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总督加衔同)。

正、从一品同诰授:光禄大夫、妻封夫人、封赠三代暨本身、诰命四轴。

正一品俸禄: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加授特进光禄大夫。

左右柱国。

月俸米84石。

从一品俸禄: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加授光禄大夫。

相国。

月俸米72石。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诰授:资政大夫、妻封夫人、封赠二代暨本身、诰命三轴。

俸禄: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正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正治上卿。

月俸米61石。

从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诰授:通奉大夫、妻封夫人、封赠二代暨本身、诰命三轴。

俸禄: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治卿。

月俸米48石。

正三品:都察院左都御使、右副都御史、詹事府詹事、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武备院卿,按察使司按察使、奉天府府尹、顺天府府尹。

诰授:通议大夫、妻封淑人、封赠二代暨本身、诰命三轴。

俸禄:初授加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资治尹。

月俸米35石。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司盐运使。

诰授:中仪大夫、妻封淑人、封赠二代暨本身、诰命三轴。

俸禄:初授亚中大夫、升授正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资治少卿。

月俸米32石。

正四品: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盐粮巡抚各道、鸿胪寺卿、奉天府府丞、顺天府府丞、通政使副司、詹事府少詹事。

诰授:中宪大夫、妻封恭人、封赠一代暨本身、诰命二轴。

俸禄: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资治尹。

月俸米24石。

从四品: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府知府、盐运使运同。

诰授:朝议大夫、妻封恭人、封赠一代暨本身、诰命二轴。

俸禄: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资治少尹。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吏俸禄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机制,旨在激励官员尽职尽责,同时也是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的手段。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完善,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定。

古代中国的官吏俸禄制度主要包括官品制度、薪俸制度、禄位制度和赏罚制度等。

根据官员的职位和官职等级划分官品,官品高低决定了他们的待遇和权益。

官品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调控官员的职级和待遇,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同时也限制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官吏的薪俸制度是根据官职、地位和工作量等因素来支付工资。

在古代,官员的薪俸主要以米、绢、银和布等实物方式支付,随着社会的发展,纸币也逐渐成为一种支付手段。

此外,官员还可以通过田地、产权和税收等途径获取额外的收入。

这种薪俸制度不仅保障了官员的基本生活权益,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施政效率和公正性。

禄位制度是指根据官员的才干、功绩和表现分配特殊的待遇和奖励。

官员可以通过提升禄位来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待遇,而降低禄位则可能导致降职或解职。

禄位的晋升主要受到官员的政绩和贡献的影响,这一制度能够激励官员积极工作和追求卓越,同时也有利于选拔和提拔有才干的人才。

赏罚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官吏俸禄制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官员的表现和执行情况给予奖励和惩罚,以此来激发积极性和纠正错误。

正面的鼓励和奖励可以提高官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负面的惩罚则可以约束他们的行为和遏制不法行为。

然而,古代中国的官吏俸禄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官员通过权谋和关系网来换取更高的俸禄和禄位,导致了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官员获得了高禄位,但缺乏实际的能力和才干,从而影响了政务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通过官品制度、薪俸制度、禄位制度和赏罚制度等多种手段,激励和约束官员的行为和工作,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仍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官员的俸禄有哪些形式?

古代官员的俸禄有哪些形式?

古代官员的俸禄有哪些形式?俸禄是政府支付给官吏的报酬。

俸禄与官吏相伴始终。

进入文明时代,有了国家,就有了官吏,有了官吏,自然也就有了俸禄。

但是,历朝历代官吏的俸禄有着不同的形式,而且俸禄的多寡也有着极大的差别。

大致说来,我国古代官吏的俸禄有三种形式:(1)采邑或禄田。

这是商周时期的俸禄形式,即:政府将邑或土地授给官员,官员收取其封邑或封地的租税作为生活来源。

《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即指此而言。

“公”指诸侯,诸侯除了拥有“公田”以外,还收取卿大夫的贡赋,所以说“公食贡”。

大夫和士则有“食邑”“食田”。

由于公、大夫、士的身份是世袭的,他们的“食贡”“食邑”“食田”同样也是世袭的,这就形成了世卿世禄制。

除了官员以外,供职政府的其他人员,如工商、皂隶等,则各按其职业获取衣食之源,这就是《国语晋语四》所说的“工商食官,皂隶食职”。

(2)谷禄。

这是春秋后期出现的俸禄形式。

春秋后期,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不少邦国渐无都邑、土地可封赐,这就出现了一批无“食邑”“食田”的低级贵族,而私人讲学之风的盛行,也培养了一批“学而优”的人才,这些人都积极谋求仕进,希望得到一官半职,以解决生活来源问题。

而这些人一旦入仕从政,政府不再给予采邑或禄田,而是量官职之大小给予谷物作为俸禄。

《论语泰伯》记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意思是说,学习了三年,还没有做官获取谷禄的念头,是很难得的。

《论语宪问》又记孔子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这是说,在邦有道、政治清明的时候,可以出来做官获取谷禄;在邦无道、政治黑暗的时候,不可以出来做官获取谷禄,否则,就是耻辱。

这正说明了当时实行的一种新的谷禄制度。

谷禄制度自春秋后期开始实行,到战国时普遍推广开来,从秦汉到隋唐,一直是俸禄的主要形式。

(3)货币。

始于汉代,起初只是谷禄制的辅助形式,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在俸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到唐代开元年间,开始成为支付俸禄的主要形式,历宋元明清大致相沿不变。

东汉俸禄制度

东汉俸禄制度

东汉俸禄制度一、东汉各秩别月俸额
二、赏赐
1、定期赏赐——春赐、腊赐
《汉官仪》称:“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匹,九卿十五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六十匹,执金吾、诸校尉各三十匹。

武官倍于文官。

”“腊赐:大将军、三公各钱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

特进、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各七千,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以为祀门户直。


2、庆典赏赐(皇太子、皇帝幼年即位至成人亲政)
3、功勋赏赐
三、封爵食邑
据司马迁的估计,“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即封邑主从每户百姓那里每年获取的租谷大致可折合为200钱,有的为5斛谷物。

但各地每户百姓拥有的土地数量不同,土地产量也不一样,按收入交纳的田租也就不同。

这种情况下,即使食邑户数相同,实际收入也会有差别。

东汉封爵食邑基本上继承了西汉时的制度,列侯中又出现了县侯、乡侯、亭侯等高低级别。

俸禄在搞些什么

俸禄在搞些什么

俸禄在搞些什么
【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

古代官员俸禄起源于哪个朝代呢?按照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

因为在周朝时期,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士都有自己的封地。

除了缴纳给皇室外,剩下的就属于自己。

汉朝的官员俸禄一般是一年结一次,工资都是与之等价的粮食,工资发放的时间和地点由朝廷通知,需要官员自行前往领取。

晋朝时,官员就可以一月领一次俸禄了,领取方式与汉朝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晋朝的朝廷会用良田作为俸禄,官员在获得土地所有权后可以自行耕种,不论种出什么东西,都归官员自己所有。

唐朝的纺织业发展迅速,俸禄里还出现了绢,如果官员太忙或是懒得自己去领俸禄,还可以让别人代领。

宋朝官员的工资构成就非常丰富,有钱有粮食,还有公用钱、职田等。

像宰相一类的一品官员,每月可以领到三百贯的俸禄,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到粮食和丝绸等补贴,而地方官员每月可拿到十几贯的俸禄,
以及茶、酒等补贴。

明朝,俸禄的构成与其他朝代并无太大区别,但是,明朝官员的待遇却是所有朝代中最差的,而且,明朝很少会发放粮食或田地这些比较实在的东西,而是直接折合成银票发放。

清朝,官员们的生活总算又好了起来,他们的俸禄包括钱币和粮食,清朝还推出了一项新政策,即“养廉银”,这个并不包含在俸禄里面,而是由地方财政拨款发放。

目的是基于官员很高的薪水去鼓励他们廉洁和勤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辽从北宋取得燕云16州,改革官制,以北面官治理以上京为中心的本族和西北各族部民;南面官效法汉制,治理汉与渤海族百姓,并建立较规范的职官体系,其官员俸禄体系大体在此后不久也逐步建立。职官大体上分品计俸,按月发放,以钱、银、粟、帛和力役形式支付。但仍保留部分旧俗,皇帝随意赐人户、田宅之事例甚多。
103f
古代的俸禄制
我国的俸禄制度,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的派生物。它上继君主宗法制下的世官世禄制,下接总统为元首,行政、立法、监察三权分立的“民国”体制下的薪金制度。它与世官世禄制和薪金制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其本质性的区别。
“设官分职”、按职取禄,无论君主宗法制、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以总统为元首的三权分立制,大多有此共性;因此,我们在叙述俸禄制度时,不能不上下有所涉及。但是,在君主宗法制度下,以爵定禄,有爵才能任职,爵、职、禄三者紧密关联,以爵为本。而且,封爵之获得和尊卑之区分主要是由其与君主血缘关系的亲疏为决定性因素。而爵是世袭的,因此禄也是世袭的。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除皇帝世袭、皇族按其与皇帝亲疏分別享有高卑不等的爵禄特权外,广大的官僚群,则是皇帝按其统治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贵族、平民中选拔出来,任以职位,颁给俸禄。职官不能世袭①,俸禄随任免而给除②,这种任职获禄,对官僚而言,实际上只是其为皇帝进行统治所付出的劳绩心力的一种物质报酬。无疑,选材任官、任官获禄的俸禄制度,与世官世禄制具有本质的区别,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以总统为元首,行政、立法、监察三权分立的“民国”体制,顾名思义,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级官员,都应出自民选。它既排除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保留的君主世袭制,也改变了官员君选、俸禄君给制,而代之以“民选”官员,官员应为“民众”服务,“民众”发给官员薪金。无论这一体制是否真正在我国完全付诸了实践,但从总的发展趋势而言无疑也是一种进步,它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区別应该是本质性的。
103f
以正从九品定俸禄,抛弃秩石、官品并行的俸禄定等双轨制,成为以后千余年之定制,为我国俸禄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而这一变革与以孝文帝为首的汉化改革派的胜利,与三长制、均田制以及新的租调改革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贵族、金朝建立者女真贵族、建立元朝的蒙古贵族、建立清朝的满洲贵族和鲜卑拓跋族一样,当他们还寓居塞北、关外时,仍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相对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国家或部族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狩猎和战争俘获,其狩猎和战利品的分配方式多为随时赏赐,并无定制。统一中原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各政权的有关官员俸禄制度的定制虽可以概括地说与其汉化程度基本同步,但并不一致,自当各自概略地进行叙述。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共同创建的伟大国家。在历史上既有汉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如秦、汉、唐、宋、明等,也有少数民族统治者统一中原,建立的政权,如北魏、辽、金、元、清。不同王朝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占有相应的历史地位。
北魏的建国者是鲜卑族拓跋部贵族,当他们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占有北中国与汉族统治者建立的东晋、南朝宋齐对峙的百多年间,其统治者和部民仍以游牧、战争为职业,没有建立常规性俸禄制,其官僚贵族在北向柔然、南向宋齐的战争中,获得不定期的赏赐,内容包括绢帛、牲畜和“生口”(俘虏)。孝文帝改革,
金灭辽及北宋后,熙宗改革官制,制度“大率皆循辽、宋之旧”。熙宗时制定“禄格”,标志着俸禄的制度化。金代官员俸禄,主要有正俸和职田、加俸及补贴两大系列。正俸和职田按职品颁给。正俸按规定以钱、粟、绢帛支付。加俸和补贴,是指正俸之外的食直、慊从、口券、马料等,大体上也按品发给粮帛和钱。俸禄发放,或按岁、或按月;支给一般以“交钞”代实物,但也部分发给银、钱或绢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主要仰仗以本族部民为骨干的军队的支撑,因此,对武职官员往往有其特殊的经济优待,金朝以猛安、谋克等不同军种分别发给不同等级的军俸即此类之实例。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官员俸禄制度,从时间上它上起战国秦汉,下至清末,经过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一般历史条件下内外、文武官员的俸禄制度及其演变轨迹,同时还要论及少数民族贵族统一中原时期俸禄制度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世袭皇权下贵族(主要指皇族)的世袭爵禄制的变化。当然,官员的俸禄与职官制度的演变,俸禄有无常制和俸禄厚、薄与吏洽的好坏,以及国家财政制度,特別是赋税制度的变革,都有其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在叙述中也理所当然地应该结合涉及。
“官品制”发端于曹魏,至北魏太和末年颁布《后职员令》,官分九品,品别正从,行“一代之别制”,即按九品18等,抛弃秩石制而以官品定俸禄。此制,历北齐至隋、唐统一,推行于全国,一直沿袭至清末。
自隋唐至清末的千余年间,基本上实行以官品品级发给俸禄的“品级制”。品级制的实施,以北宋颁布《嘉祐禄令》为界,又可区分为前后两期。隋唐以来,以本官(主要指职事官)品级颁发俸禄,有时另给虚衔加官以示尊荣;但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强化,由皇帝差遣某官以“使”名执行某项任务,初为临时差遣,事毕复本官职任,在“使”任期并不改变以本官给俸的规定。唐中叶后,这种
北魏太和末年,历齐、周至隋初,俸禄仍给谷帛,属于实物俸禄制。州郡县等地方官则“依户给俸”,即根据所领户数颁给俸禄,这是因为当时州郡县设置过滥,大小相差悬殊所致。但地方官“依户给俸”制对后之乱世颇有影响。唐代官员的俸禄,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止,两税收入的钱,往往折布帛交纳,加上军费支出现钱甚多,使得官员月俸钱也只能常以谷帛充给。而职田、禄力,沿袭两晋南北朝,成为常制,前、后期仍给。宋代官员的俸禄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入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提供 职钱给在京职事官,自6万至1.6万,随月支给,是正俸之外的一项固定收入。职田给外任差遣官,其数额多者40顷,少者7顷,“悉免其税”,雇人承佃,按乡原则“课租”收利。明朝官员俸禄仍由实物、货币和土地三部分组成。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岁禄为“定例”,正一品岁禄米1044石,月给87石;从九品岁禄米60石,月给5石。岁禄本色虽以米计,但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別。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色、折色两种。“本色”(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明代俸禄由支本色(米)到本、折(绢、银、钞等)兼支,其主要原因在于仓粮不足、货币税和一条鞭法的实行。并由于“俸钞折色”之制的实行,而导致了官员俸禄的“歉薄”。明初曾赐百官公田,以其租人充俸禄,但不久即行废止。至于边防武职官员的“养廉田”,大致与遏制将领任意垦荒、侵占官屯田有关,故“酌量职分轻重,定为等第”颁给,以便“与不伤惠,事体归一”。至清代,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完成全国大统一的王朝,在建立和巩固政权的历程中吸收历代统治经验建立起俸禄制度,藉以实现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官员在经济利益上的再分配。元世祖时初建依品颁俸制,至仁宗时最终确立较严整的俸禄体系。元代文武内外职官,基本上以官品定俸禄。来自:耽恋免费资源站-写作素材 文官以月计俸,月末领取;以银两为俸禄标准,实际上多以纸钞支付,间用白银。地方(路府州县)官员普遍颁给“职田”,是其在币值不稳之时最可靠和很重要的俸禄收入。武官领俸时间依军队性质和所驻地区不同而异。元宿卫军中的怯薛,另为特别系统,他们由蒙古和色目人充任,是高级军政官员的后备队,他们不依品支俸,而是一切开支由官府负担,包括俸钞、禄米和马驼草料,而且代相袭承,由宣徽院按月支给。元中叶后,怯薛支俸范围缩小,已入官的怯薛,依官品由户部给俸,宣徽院不再支付。
103f
“使职差遣”日渐增多,任职时间益长,出现了“官与职分”、“名与实殊”的情况,北宋嘉祐年间定禄制,改变只依本官官品给俸禄的“寄禄制”,代之以主要依据本官,部分依据差遣职务定俸禄的“综合”给禄制。从而,一方面强化了官、职、差遣三者的分离,形成“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指文学职名,类似前代的加官)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洽内外之事”的局面,而洽内外之事的“使职差遣”,至明朝演化成为“知府”、“知州”、“知县”之类的正式官职。另一方面,这种“综合”给禄制,部分解决了“名与实殊”的矛盾,使官员的本官与职务之间在经济利益上接近起来,有利于发挥“使职差遣”官员“洽内外之事”的积极性。因此,《嘉祐禄令》的颁布也是我国俸禄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二)俸禄发放标准物的变化
俸禄按等级颁给,俸禄的支付形式主要是实物和货币,辅之以土地和劳动力等。
秦汉以至魏晋南朝属于秩石制时期,秩石制起源于战国,发给粮食,秦以石为最大量器,故以石表示官秩的等级。汉袭秦制,仍以年计俸,按月颁给。由于汉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田租、口赋,租收谷粟,赋纳铜钱,因此按月发放的官俸,实际上西汉大部分时间给钱,而东汉则是“半钱半谷”。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生产严重破坏,实物交换盛行,官府财政收入主要是田租、户调,影响到官员俸禄的支付,经常是发放谷米、绢帛。南朝商品生产交换有所发展,田租、户调以及其他赋税收入,有的折钱,有的直接征收货币,因此,俸禄中货币实际支付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为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待官员,从西晋开始,正式按官品占田、荫佃客,以后形成定制(至明朝始废);又经常按春、秋两期赐给绢、绵。西晋给各级官吏“菜田”、“田驺”,到东晋,地方官授给“公田”,使用文武吏卜艺人耕种。诸如此类,都是官员俸禄的重要补充,其数量有时甚至超过正俸。
这一问题又可以概略划分为官吏分等级给予俸禄的准则和俸禄发放物的变化两个方面来叙述。
(一)官吏划分等级发给俸禄的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