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教学材料内容教学活动内容的关系

合集下载

课堂教学理清脉络线索梳理

课堂教学理清脉络线索梳理

课堂教学理清脉络线索梳理
课堂教学的脉络线索梳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能够将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1. 明确教学目标: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并向学生明确传达。

这有助于学生明确课程内容的重点和学习方向。

2. 分析课程大纲:教师应该仔细研读课程大纲,了解课程内容的关系和逻辑顺序。

这有助于教师把握整个课程结构,并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的学习框架。

3.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大纲,教师应该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每一堂课的内容、活动和教学方式进行规划。

这样可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机性。

4. 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知识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流程图或者制作知识点列表等方式,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5.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

例如,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应用知识。

6. 反复巩固复习: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该反复巩固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

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进行练习和复习课堂笔记等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的步骤,教师可以清晰地理清课堂教学的脉络线索,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教学备课教案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小学教学备课教案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小学教学备课教案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关系在小学教学中,备课教案和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实施的重要指导文件。

备课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教学大纲则是对学科或者课程整体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进行综合阐述。

备课教案和教学大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作用。

一、教学大纲对备课教案的指导作用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它对备课教案的编写提供了指导。

教学大纲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备课教案在编写时,必须紧密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教学大纲中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备课教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此外,教学大纲中也通常规定了教学时数的分配。

备课教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性。

二、备课教案对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落实备课教案是教学大纲的具体执行方案,是教学大纲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

备课教案中详细规划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等,并准备了教案所需的课件、实验设计等教学资源。

备课教案的编写要兼顾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和教师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备课教案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扩展和细化。

教学大纲往往只提供了整体的教学目标和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备课教案需要将这些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备课教案还可以根据教材选用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

教学大纲中可能只规定了选用的教材名称,备课教案需要进一步选择和编排教材中具体的内容,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三、备课教案与教学大纲的相互促进备课教案和教学大纲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的定义基本含义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二、与课程有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挑选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2)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一样,教学进程只能是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课程的全部。

它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展开。

(3)学科学科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二是指教学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的基本单位。

(4)科目狭义的学科就是指教学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就是一个个科目。

“科目”强调的是分科的形式,而“学科”则更强调知识内容。

(5)知识“知识”被看作是人类知识成果的结晶。

知识内容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课程的主体。

看不起知识,轻视知识的态度是轻率的。

(6)经验三种较为通俗的解释:一是动词形式,意指经历,体验;二是名词形式,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三是哲学概念,指感觉经验,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经验是一切认识的起点,但经验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本质,更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7)活动活动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基本的认识:活动可以是课程的一种形式,但不能认为学校里的所有活动都是课程(8)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体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1)课程计划定义: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教案编写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教案编写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教案编写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劳动法律法规教育)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描述了教师期望学生在课程完成后能够达到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在劳动法律法规教育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教案编写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定义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行为、能力和知识水平起到指导作用的预期结果。

它可以是知识性目标,即学生在课程完成后应该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技能性目标,指导学生在课程完成后应该具备的技能和能力。

而教学内容则是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关系1. 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首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特定能力和对法律法规的理解,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将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

例如,在劳动法律法规教育中,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那么教学内容就应该涵盖劳动合同的定义、主要条款和签订程序等内容。

2. 教学内容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提供了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具体素材和任务。

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劳动法律法规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法律条文,分享真实案例,组织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

3.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互影响,不断修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动态的,相互影响并不断修正。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学生的背景和水平,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则要求教师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情况修正教学目标。

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困难,教师可以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对该知识点的讲解,并设置相应的练习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关系的重要性1. 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优质教学的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一、概述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基础。

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规定的学科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总和,它是教育活动的蓝图和指南。

教学则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等因素,都对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整合,成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并提出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

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概述课程与教学是教育体系中紧密相连的两个核心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为教学提供了基本框架和依据而教学则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课程内容得以传递、内化与应用。

从内涵上看,课程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它规定了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要素,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同时,教学又是课程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它通过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使课程内容得以生动展现和有效传递,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关系层面分析,课程与教学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方面,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估结果也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课程与教学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整合课程与教学,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这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系统性、连贯性和前瞻性,同时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学教案中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教案中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教案中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对课程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文件。

在教案中,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教学教案中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关系和重要性。

一、课程标准的作用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要求,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规定的文件。

它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撰写教学教案时,首先要仔细研读并分析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只有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学教案的设计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在教学教案中制定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并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教学教案中的关系和重要性教学教案中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计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为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了基础。

而教学内容设计则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具体操作步骤。

教师在编写教学教案时,需要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更加科学合理。

在教学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具体阐述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技能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课程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细致分析和梳理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选择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选择适当的教材、多媒体资料和其他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4.制定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程的有序进行。

(完整word版)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精选教育文档

(完整word版)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精选教育文档

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几种认识对于课程与教学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学者归纳为三种类型1、独立模式独立模式即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

这种观点在教育理论界的支持者颇多。

如布鲁纳指出:“将课程和教学看作是分离的实体。

”蔡斯坚决主张将课程和教学分离研究,他的观点是将课程视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或亚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教学是课程的延续。

坦纳夫妇主张:“在当代的课程理论家中,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这种论点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

”就是说,各自在互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自行发生变化。

2、包含模式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形:(1)大教学小课程,即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其中,我国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长期持有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隐含有课程等同于教学内容的趋向,如把课程定义为“指学校教育科目及各科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

这样,课程就成了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2)大课程小教学,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对扩大。

这种观点在北美影响较大。

美国现代课程理论奠基人泰勒把教学作为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这在其代表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已经有所体现。

3、循环模式循环模式即两种系统虽然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该模式意指教学决定在课程决定之后,并且在教学决定付诸实施与评价之后,根据成效,修正课程决定。

这一过程周而复始,永不终止。

独立模式将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并分离,容易产生一种误导,出现教学研究与课程研究相互独立、相互脱离,教学实践与课程实践相互独立、相互脱离,最终给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课程事业和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包含和循环模式都充分说明了课程与教学的密切联系,告诉我们课程与教学实际上是无法独立和分离的,其理论研究也无法单独进行。

即使在“计划文件”层面上规划课程,也必须同时规划与特定“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形式、途径、手段和方法。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教学本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设计等。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目的与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 2.教学进程 3.学科 4.科目 5.知识 6.经验 7.活动8.计划或方案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2.教学进程它回答的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还指教学科目。

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用后者意义。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这个概念有动词的意义、名词的意义、认识论的意义。

也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有人认为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有人认为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又密切相关。

第一节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

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 .第二节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1.课程评价的含义在西方,关于课程评价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早期的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一、幼儿园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阅历,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进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幼儿园课程的范畴。

2.课程的要素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根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

它包括教育教学打算、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与布置、教育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

(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展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供给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供给调整的信息。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程评价这四个根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调整,从而使课程处于良性循环的动态进展过程之中。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分,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与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进展的规律与特点打算的。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在园所进展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整理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人(离)园等。

另外,从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看,由于幼儿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系统的学问技能,而是留意幼儿全面和谐的整体培育。

因此,在内容上就不仅仅限于几门学科,还必需能够满足幼儿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性的以及沟通与制造等各方面的进展需要。

而如此多的内容只通过作业课是不行能完成的,必需综合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途径,特别是通过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幼儿园课程。

2.玩耍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形式幼儿园教育以玩耍为根本活动,因此,玩耍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形式,幼儿园通过玩耍对幼儿进展全面进展的教育。

教师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剖析

教师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剖析

教师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剖析一、课程背景与目的教师教学计划是教师为学生制定的一套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目标,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剖析教师教学计划的课程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而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二、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教师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包括目标确定、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准备等。

目标确定是根据学生的学科要求和发展需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则是根据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编写实施案例。

教学资源准备是为了支持教学实施,包括准备教材、教具和评估工具等。

三、教学计划的核心要素教师教学计划的核心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是教学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内容是通过选择具体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来支持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方法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策略。

评估方式则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和评价。

四、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符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学科发展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还需注意在教学目标中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综合培养,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学科要求和教学目标来确定。

教师可以选择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发展需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选用一些实际案例和教学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探究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资源的准备是为了支持教学实施和提供学生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选用适当的教材和教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关系一·总述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教师理念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

本文试以英语学科为例,阐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学理基础之上。

英语教材在我国英语学科教学中历来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每次课程改革中,人们关注最多的就是教材的变化。

但要说教材的研究,则解释、论证多于理论探讨。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统一控制的课程教材研制体制,课程和教材这两个本来不同的研究层面便重叠了起来,致使分属课程、教材和教学不同层面上的问题缠绕在一起,混淆不清。

一方面,由于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历史几乎就是研究学什么(学科知识)和如何学的历史,学科内的课程理论、教材理论和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贫乏,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对现行课程具体形态──教材的解释;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材又代替了教学大纲,或者合而为一,甚至超越大纲,行使着权威角色,主宰教师的教学生活。

教师可以不必研读“英语教学大纲”,只需“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研究几乎是大包大揽,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因而不堪重负。

这样,很多本应属于课程层面或教学层面的研究内容不能和教材问题有效剥离,其后果是,课程或教学层面的问题被忽略了,而教材本身的研究也仅滞留于表面的介绍和解释,缺乏系统的深度研究。

上述情况反映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最为典型和普遍的便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概念的辨别不清。

诸种术语纠缠不清使很多问题的讨论或争论缺乏合理的学理基础和共享的理论框架。

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材内容往往与英语课程内容和英语教学内容混淆在一起,在实践中导致教材内容等于课程内容,教学就是教教材内容的现象。

简述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理解

简述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理解

简述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理解课程和教学是教育工作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课程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按照制定的目标、标准和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是教育工作的基础。

教学则是指以教师为主体,针对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课程1. 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政策、教学目标和标准,通过对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设计,确定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结构。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2. 课程的要素课程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用于达到课程目标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包括教学计划、教案、讲义、教具等。

(4)教材:教材是指被选定为教学内容的一种或多种书籍和其他资料。

(5)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指对学生在课程中表现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问答、口头评价等。

二、教学1.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实现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 教学的类型教学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面授教学:传统的面授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听讲和互动来学习。

(2)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习。

(3)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将面授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既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交互性,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自主性。

(4)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教学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三、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总体规划,而教学则是在课程的框架内进行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

你怎样看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你怎样看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摘要:毫无疑问,“课程”与“教学”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任何从事课程或教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问题构成了我们认识本领域的基本出发点。

事实上,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教育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探究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科学里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然而人们对它们各自的定义却众说纷纭。

本文从课程与教学两个方面探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课程的定义英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1895年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课程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字典中很普遍。

美国的蔡斯也曾归纳出“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活动计划”等几种不同的课程定义。

在我国,据课程论专家陈侠考证,“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弃》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时,最早引用了“课程”这一称谓,但这里的含义与现在通常所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意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施良方先生曾给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创造”等6种定义。

顾明远教授在《教育大辞典》中认为,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第一章 概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章 概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章概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大教学论”的传统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通过办学实践,升华出了有代表性的“泛智教育理论”,包括世俗的教育目的论、百科全书课程论和艺术性教学论。

他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整理成系统的文字著作,于1632年出版了标志着教育学诞生的《大教学论》。

在该书中,夸美纽斯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目的,学校性质和结构,教育原则和方法,课程教材内容与组织等问题,建立起了“大教学论”体系。

这样的体系流播于世,形成了作为历史渊源的“教学包含课程、教学论包括课程论”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观念。

二、国外的四种模式1.包含模式: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模式图1.1C表征了包含模式,它有两个变式,一是课程包含了教学,课程论包含了教学论,二是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论包含了课程论。

相互依赖,是这一模式揭示的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根本特征。

其次,它们之间还有相互归属的关系。

模式C—a表示,课程与课程论是教学与教学论的一个子系统;模式C—b则相反,表示教学与教学论是课程与课程论的一个子系统。

2.二元独立模式图1.1A表征了二元独立模式。

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一样,两者没有“接触”,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

这样的话,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里发生的事与人们计划好的课堂里应该发生的事之间毫无关系。

课程规划者,忽视了教师,反过来也被教师所忽视。

课程研究与它们在学校中的教学实际应用分离开了,两者就会独自变化而互不影响。

3.相互交叉模式图1.1B表征了相互交叉模式,即教学包含课程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地课程也包含了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了教学论的一部分。

当站在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时,它们就是平等而相互交叉的了。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图1.1D表征二元循环联系模式,突出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关联研究

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关联研究

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关联研究引言:在教育领域中,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

课程标准起到统一、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作用。

然而,仅有标准并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关联研究,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课程标准的定义与作用课程标准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课程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参考,从而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教学内容是指在一定教学环境下,教育工作者按照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必须与课程标准相对应,并且真正地体现出课程标准的要求。

只有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如何建立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关联1. 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只有对课程标准有全面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并使教学活动与课程标准相对应。

2. 确定教学重点: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要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和比较,确定需要重点讲解和重点强化的知识点,以及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3.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教师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制定评价方式:教学内容的关联与课程标准还需要通过评价方式来验证。

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教学内容的关联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反思。

四、优化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关联1. 不断完善课程标准: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改进力度。

注重对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最新的学科发展进行对接,确保课程标准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初一语文教案编写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初一语文教案编写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初一语文教案编写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一节课中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能力要求。

而教学内容则是指教材中要教授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协调一致,确保教学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一、理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关系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驱动力和核心,它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实现程度。

教学内容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载体,是达成目标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通过教师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

2.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决策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明确的依据,它们决定了教学需要达到的层次和程度,从而指导教师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具体要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适应和调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益。

3.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保障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教学内容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式。

教学内容要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

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协调安排1.明确教学目标的层次和要求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

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层次和培养要求,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差异,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步骤。

2.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与目标相关、贴近学生实际、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组织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逻辑顺序,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联系。

有机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安排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安排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编写教案时,教学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安排。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在编写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即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然后,根据课程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与课程目标一致,能够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分解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从宏观角度分解为微观内容。

宏观教学内容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和技能。

微观教学内容是指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的详细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需要将整个教学内容分解为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以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因素。

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是指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和组织的方式。

在编写教案时,可以采用线性结构、树状结构或者网络结构等方式,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五、示例下面通过一个示例来说明教学内容的安排。

假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英语中的动词时态。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 热身活动: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动词时态的兴趣。

2. 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复习一些基本的动词时态概念。

3. 介绍动词时态:通过PPT和教材,详细介绍英语中的动词时态,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等。

4. 实例讲解:通过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态的用法和变化规律。

5.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动词时态知识。

6.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动词时态知识,展开一些口语或写作活动。

7.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再次复习和巩固。

幼儿活动教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幼儿活动教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幼儿活动教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引言幼儿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智力和情感。

有效的活动教案不仅能够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本文将探讨幼儿活动教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应用。

1.教学前准备在制定活动教案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

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教师可以获得幼儿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合适的主题和内容。

2.设定教学目标在制定活动教案时,教师应明确活动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与幼儿的成长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例如,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等目标。

3.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和设计。

教师可以联系国家和地方教育课程标准,参考幼儿发展心理学理论,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

4.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互动方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

5.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应注重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活动的适应性和差异化,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6.提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对于活动教案的实施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制作和利用各类教具、教材、图片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使用电子教具和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7.引导幼儿参与在活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通过提问、解释、示范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的目标和要求。

8.开展实际操作教师还应组织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在活动中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的词义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意是指功课及其进程,与当今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

在这里,课程仅仅是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与规定,几乎未涉及教学方法上的要求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只能称之为“学程”。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班级上课制的施行,随着人们对教学程序或阶段的关注,课程的含义在我国才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英语“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由拉丁语“currers”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这一词源导引出了对课程的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currers”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重点是在“道”上,因而课程应重在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另一种认为,“currers”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重点是在“跑”上,因而,课程应重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认识事物,课程是一个人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

看来,课程从其词源上,就预示着歧义与矛盾。

目前对课程的定义林林总总,甚不统一,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课程即教学科目。

我国一些有影响的工具书及教育学教科书,大多持这种认识,认为课程即学科,既指一门学科,也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

这种说法强调的是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其实质是“教程”。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与前者相比,更为宽泛一些。

它将教学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了,使得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模糊不清。

它把课程的主要特征视为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学生的实际体验上。

课程即学习者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

这一定义在北美一些国家较为常见。

它把课程定位在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上,着重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的意义。

这个定义的缺陷在于比前者又更为宽泛了一些,把学生的个人经验等都包罗进去了,以至于无法严密地把握课程的范围,对课程的研究也几乎无从着手。

教案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与衔接

教案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与衔接

教案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与衔接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书,是教学活动的一份详细的计划。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案展开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对教案做出调整和完善。

教学内容则是教师根据学科目标和教学大纲,安排的一系列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

教案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实现方案,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参考工具。

在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内容与教案的衔接与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和质量。

下面将从教案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和教案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案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教案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具体的教案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动的重要依据,而教案的制定则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实现和指导。

教师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点,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与教案的课时分配定教案时,教师需要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难点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使学生能够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注意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2.教学方法与教案的具体执行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步骤和材料,以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教案的适应性,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

3.教学评价方式与教案计划教师除了计划教学活动外,还需要制定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成效性和有效性。

二、教案与教学内容的衔接教案与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按照教案计划进行教学,同时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成长需求。

在衔接教案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主题与教案的实施教学主题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教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紧密衔接教学主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关系一·总述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教师理念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

本文试以英语学科为例,阐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学理基础之上。

英语教材在我国英语学科教学中历来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每次课程改革中,人们关注最多的就是教材的变化。

但要说教材的研究,则解释、论证多于理论探讨。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统一控制的课程教材研制体制,课程和教材这两个本来不同的研究层面便重叠了起来,致使分属课程、教材和教学不同层面上的问题缠绕在一起,混淆不清。

一方面,由于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历史几乎就是研究学什么(学科知识)和如何学的历史,学科内的课程理论、教材理论和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贫乏,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对现行课程具体形态──教材的解释;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材又代替了教学大纲,或者合而为一,甚至超越大纲,行使着权威角色,主宰教师的教学生活。

教师可以不必研读“英语教学大纲”,只需“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研究几乎是大包大揽,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因而不堪重负。

这样,很多本应属于课程层面或教学层面的研究内容不能和教材问题有效剥离,其后果是,课程或教学层面的问题被忽略了,而教材本身的研究也仅滞留于表面的介绍和解释,缺乏系统的深度研究。

上述情况反映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最为典型和普遍的便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概念的辨别不清。

诸种术语纠缠不清使很多问题的讨论或争论缺乏合理的学理基础和共享的理论框架。

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材内容往往与英语课程内容和英语教学内容混淆在一起,在实践中导致教材内容等于课程内容,教学就是教教材内容的现象。

例如,“对话”是英语教材中常见的内容,它是体现语言交际性本质的人际交往形式,实践中不少教师课堂上直接要求学生机械朗读和死记硬背对话,不顾学生语言运用(揭示其中语言知识、语言结构的功能意义)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做法便是将教材内容误解为课程内容的典型事例。

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在于,教师安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教教材),自欺欺人地满足于所谓的课程内容的完成。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

课程内容的选择有三种基本取向: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1](191)英语课程内容属于课程层面的概念,它在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规定和表述,具有法定的地位,不能轻易改变。

从教师教的角度,它回答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段时间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它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领域(如“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初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还包括“过程与方法”(如“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使用简单工具书查找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

对于任何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如何教”的问题则留待教材层面和教学层面了。

“如何教”不仅包含“用什么素材教”,也包括“用什么方法教”。

尽管课程标准十分重要,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和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

课程内容只有“教材化”,即通过具体的事实、现象、素材表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内容才是现实而生动的。

从内容到材料的过程是物化的过程,因此,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态。

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没有限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因而它不直接规范教学材料,而是通过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间接影响教学材料的编写。

[2]教材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途径或手段。

这样,体现同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同一材料也可服务于不同的课程内容目标。

例如,英语学科中的阅读教学,其内容要求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明确的陈述,而选文的题材和体裁可以是丰富多样的。

学习某些英语课程内容,如词汇、语法、结构、阅读技巧和策略、文化意识等,一般依附于选文,它们不能离开语篇选文抽象地存在。

这样,这些选文就充当了教课程内容的手段和学课程内容的途径。

而选用什么样的文章乃是教材层面研究的内容,其中大有学问。

最终呈现于课本之中的不同题材或体裁的文章和相关的活动便是教材内容。

再如,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之处。

原有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写”方面的要求,但传统英语教材中几乎没有它的位置。

而新的英语教材在引导学生“写”这方面已有所考虑。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七年级上册中第13单元将“读”“写”结合起来,侧重培养“写”的能力显然,让学生进行这种活动不是英语课程的内容。

课程的内容是通过读信、写信征友、制卡、写电子邮件等活动掌握“描述”或“介绍”人物,其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国籍、语言、爱好、家庭成员等。

之所以编入这些模拟的活动和形式,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巩固和运用已学的词汇,并运用这些词汇学会“描述人物”这一课程内容,而素材、活动或形式是掌握课程内容的多种途径之一,是教材内容。

如果教师不明了这一点,只让学生从信或卡片中寻找相关词汇来回答问题或完成填空,那么教学就成了“教教材”。

因此,“用什么教”实际上说的是教材内容,属于教材层面的概念,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

教材内容不是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而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教材因此也成为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工具和跳板。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受制于课程内容,必须反映课程内容,但仅有课程内容“教材化”是不够的,教材内容还须“教学化”。

教材内容不是素材的堆积,而必须经过方法化处理。

这种“教学化”实质上是让教材“心理化”,即遵从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逻辑,使教材更具“可教学性”。

它与杜威提出的方法化是一致的。

杜威曾经说过:“一门科学的材料总是有组织的,这个事实说明,这种材料已经经过理性的学科化,它已经方法化了。

”“方法不过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运用某种材料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以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184)教材与方法总是内在联系的,“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教材”。

[1](183)因此,如果脱离方法谈教材内容乃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其本质是割裂了教材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上文点出了教材内容“教学化”的一层含义,即如何使教材“心理化”,教材不仅遵循学科逻辑,而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以便形成高度“结构化”的教材,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基本的操作框架和步骤,提示教学方法,而且还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指引。

换言之,教材不仅方便教师教,还要方便学生学。

日本教材研究中心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教材”转变为“学材”应具备的特征:唤起学习欲望、提示学习课题、提示学习方法、促进学习个性化和个别化、巩固学习成果。

[4]我国学者也提出要重视知识在教材中存在的方式,认为教材中的知识应具有一种“召唤力”、一种主动走向学习者和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应“境域化”。

[5]以上从教材设计层面阐述了教材内容的“教学化”问题,这是教材编制者的研究内容,教师一般不直接介入这一过程。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教材内容无论多么“教学化”,它都不能自动地成为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静态的,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某种预设,而具体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是动态的。

这便引出了教材内容“教学化”的另一层含义,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而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进入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成为教学内容。

钟启泉教授这样论述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

同教学过程的客观结构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包括如下要素:(1)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发作用;(2)同计划相应的素材内容;(3)不属于学科教材内容的掌握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方法论建议、指导或指引;(4)教师的教育性价值判断与学生集体成员的接受或批判性指示;(5)与上述因素相应,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规范行为。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素材内容),而且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但它不过是一种成分。

[6]由此看来,教学内容具备了教材内容所无法包含的内涵,它涉及教师的主观作用,因此隐藏着种种不确定性。

从教师教学中的实践运作来看,同样的教材内容可以衍生多样的教学内容,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教材内容加以实现。

同相对稳定的教材内容相比,教学内容呈现出一系列的可能性,因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例如,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教师既可以对其中的词汇进行理解、识别、运用,对其中的语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操练,又可以通过阅读过程的引导进行阅读策略的渗透,也可以将阅读材料作为了解异域文化和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相反,具体的词汇、语法(教学内容)也可以借助其他教材内容进行,阅读策略也未必遵循材料到方法的路径,必要时可针对一定的技能或策略训练选择材料(即教材内容)。

当然,教材内容不必时时处处“物尽所用”,这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

教材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转化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取决于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教学情景,它内在地蕴含着教师对教材内容个性化的演绎和创造。

这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

教学内容不仅是开放的,还是动态的。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生态系统”。

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学内容。

从既定的教材内容到通过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方案,再到实施过程,其间经历层层变革,最终形成了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

如果说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教学内容则是现实而生动的,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大片开阔地带,教师可以充分地进行再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