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经验和教训

合集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工 业 国 有 化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固 定 粮 食 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实 行 自 由 贸 易 按 劳 取 酬 工 资 制
取 消 自 由 贸 易
实 物 配 给 制
巩固政权 但激化了矛盾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逐渐过渡探索成功
直接进入失败
Hale Waihona Puke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 了统治。 (3)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 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 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 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 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 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 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 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 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 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 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5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4.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5.评价(1)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苏联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积极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党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背景●长期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3)、特点:①管理方法、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一定范围里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①积极方面: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c、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消极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由此可见,任何政策都不能永保不衰,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变!四、苏联的建立:(1922-1991)时间:1922年。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一)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高度集中)(二)形成过程:1、形成背景:①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②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③与俄国的专制主义历史传统④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④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浅谈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经验和教训_胡柏枝

浅谈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经验和教训_胡柏枝

浅谈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经验和教训胡柏枝+中共中央党校,北京#""",#-摘要: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牢固树立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吸收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永远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

关键词: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训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的事业,也是人类历史上极其艰巨的事业。

前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历经)"年后突然剧变,毫无疑问给前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研究和总结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深入理解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牢固树立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它是以确立科学的实践为前提的,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纵观前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更证明了这个观点。

十月革命前列宁对俄国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当时的俄国有一定的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和统治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照旧生活下去;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具有高度的革命热忱,不想照旧生活下去;有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和指导。

俄国是帝国主义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列宁不拘于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找出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如下:1.经济计划和集体化:苏联实行的经济计划和集体化政策,通过国家对经济的集中控制和农业集体化,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教训是,过度的集中计划和集体化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和充分尊重个体的经济权利。

2.政治体制和人权: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党的领导和单一执政的集权模式导致了政治权力过于集中,限制了公民的个人自由和言论权利。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主参与,确保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3.科学技术和创新:苏联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太空探索、核能技术和军事领域。

然而,由于政治控制和缺乏市场竞争,苏联在科技创新、科研自由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滞后,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科研自由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苏联时期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导致了政治运动、大规模迫害和思想控制等问题。

这严重削弱了社会的多样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自由,避免过度强调阶级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5.国际关系和冷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意识形态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形成了对立,并导致了冷战格局。

这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教训是,国际社会应该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寻求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和谐与共存,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科技的创新和开放的国际合作,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个体权利和多元性。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经验教训)
(1)积极: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解决紧迫经济问题。一 度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取得反 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资本主义国家起了借鉴 作用。
(2)消极影响:农轻重不能协调发展,,严重损害农民利 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体 质逐渐僵化;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消极影响。
列宁在事后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 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 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
第三版,第四卷,第570页《20世纪的俄罗斯》49页)
错误的实质?
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利用这一形势在全国掀起富农叛乱,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实施效果如何?“退却”的实质?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其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 同点是
• A. 农民自由支配上缴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B.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C.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 在农村推行合作制
阅读:苏联成立与列宁逝世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1月25日,列宁逝世,享年53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工业化 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帝国主义包围敌视。
背景
面临危机
政治经济危机
目的任务 应付战争;推进社会主义 解决危机,探索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

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也带来新的挑战。

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诞生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矛盾引发激烈的动荡,危机孕育着转机。

在俄国这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度里,率先实行了突破,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充满错误和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以斯大林体制为代表的这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

它一旦被模式化、固定化,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前苏联虽历经数次改革,但仍积重难返,收效甚微,最终轰然倒塌。

其经验教训足以使世人引以为戒。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知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优先发展重工业;4、农业集体化运动;5、斯大林模式的形成;6、赫鲁晓夫的改革;7、勃列日涅夫的改革;8、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9、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历史背景(1)国内: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导致了苏俄内战的爆发。

(2)国际:资本主义列强不甘心失去在俄国的原有利益,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它们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力量,使苏俄内战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

(3)目的:为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政权。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3)流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方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评价战时共产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

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

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例如,苏联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方式,实行国家所有制,使得国有企业成为社会资本主导的产业。

这种经济运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在掌握经济资源和分配方式方面的权威性。

然而,苏联在过度强调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忽视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只有在实行市场化经济的条件下,才能保证企业效率优化、生产效益最大化。

此外,苏联在政治上暴力控制社会意识形态,使得国民思想倾向单一化,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存在着局限,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缺少动力。

因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之间具有明显的矛盾。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重视文化、教育、人际交往和国际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纵深调整。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 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 年 3 月 , 俄 共 ( 布 ) 第 十 次 代 表 大 会 通 过 《 关 于 以 实物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________
专题七 第1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3.内容 领域 农业 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①改变国营企业__________ 高度集中 管理的办法
工业
商业
②坚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行________ 经济核算
③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________ 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________的工资制 按劳取酬
2.内容 余粮收集制。 (1)农业:实行__________ (2) 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 ________ 高度集中的管理政 策。 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3)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 ________制。 3.特点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功绩。他指出:“工农政府从实行新
经济政策以来„„国内经济生活都因自由商务的开放而渐渐 发展”俄国“复活”了!因而他由衷地称赞新经济政策是
“无产阶级革命党的第二篇”,是“社会革命史之第二
篇”。本课向你介绍的,就是新经济政策实行前后苏俄社会 经济政策生活的巨大变迁。
专题七 第1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对象 项目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最大规模和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一,其影响深远。

虽然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但是其所遗留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依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世界提供宝贵的启示。

一. 前苏联的发展历程从1917年十月革命起,苏联开始了由以共产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设,其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内,苏联经历了数次政治和经济上的转型,包括战争和重建等阶段,尽管经历了许多坎坷,它仍然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在原计划的目标上取得了一些成就。

二. 前苏联的经验1. 工业化意义下的富国强民由于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被投入到工业领域,前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其中的一个铁的经验背后是统一的工业企划和专家充分发挥的推动作用,这种充分利用和集中管理的模式使得苏联在二战时期战胜了德国。

这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了强有力的动力。

2. 集体农业在短时间内没有实现土地私有化,而实行集体农业。

集体农业成功地解决了苏联农业过度依赖个体经济的问题,实现了土地占有者和劳动者的统一,有助于激发劳动的积极性。

3. 公有制经济苏联尝试创建的公有制经济意味着国有化、集中经验和计划经济的实行。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认为只有个人和集体携手合作,才能使国家元气倍增。

由于工程和投资项目都通过中央规划机关编制,导致资源供给的滞后,缺少供求平衡,出现了一些非常严重的浪费和经济前途无限的打算。

三. 前苏联的教训1. 法制意识不够、监管制度不严格由于政府集中力量采取过高的政策,保护措施不力,导致大量资源和财产被疏忽,监管制度缺乏有效性,使国营企业和公有制经济陷入困境,发挥了负面效应。

2. 基层民主不健全虽然苏联试图建立代表制和实施一些形式上的民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它并没有发挥作用,局限于仅仅实现了建立一些人民团体和政治学机构的带头人和知识工作者的人脉,使群体普遍参与自己的政治生活不可能。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创建太平盛世的挑战,他们对如何应对这一 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模式可遵循,马克思主义著作也 没有多大用处,因为他们几乎论述如何夺取政权,而没有论及夺取 政权以后该怎么办。起初,几乎没有可以试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 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行于1917年至 1921年间。其主要特征一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 国有化,二是强行征收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内战结束后,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 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 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他所称的“制高点” (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 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 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背景:
A理论探索:如何将落后小农业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引 导小生产者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劳动者?
B落后的小农经济不适合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针:逐步集体化演变为全盘集体化。 评价: 积极方面:解决了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和资金问题。 弊端:A贪大求公,超越了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B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 入集体农庄。 C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挫伤了生产积极性;D消灭富农的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所有 这些都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使工农联盟出现危机。
影响: 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国力上升;苏联的国际 地位提高,1933年美苏正式建交; 许多国家开始仿效苏联实行不同的经济计划,以减轻本国的经 济困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地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课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1)经济:使俄国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下了见识的基础,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一次有益探索。

【轻巧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

两个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个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

前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前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前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李晓婷①苏联的兴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至巨的大事件,在对苏联70年历史的研究中,苏联社会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全民福利体制的国家,建立起了较好的全民保障,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4.1982),苏联民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上无失业,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外出度假,物价普遍较低。

这些保障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苏联在社会发展战略、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失误也使苏联的社会建设存在较大的不足和缺13。

一、苏联社会实行全民福利体制1、苏联政府“自上而下”构建全民福利体制20世纪20年代,正当西方世界困顿于动荡不安的时局和满目丛生的社会问题时,苏联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从列宁时期开始就“自上而下”的构建起政府垄断的全民福利体制,二战后苏联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获得迅速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全民保障得以实现,而且立法逐渐完备,1977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确立了统一的苏联公民社会保障制度。

在宪法总纲中提出:“这个社会的生活准则是大家关心每人的福利和每个人关心大家的福利”,《宪法》在多个具体条款中明确了公民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权益,如“采取措施保护妇女的劳动和健康”,“对母亲和儿童给予法律保护”,苏联公民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并按其工作数量与质量获得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数额的劳动报酬的权利”(第35条规定):苏联公民“有休息的权利” (第41条规定);苏联公民“有享受保健的权利”(第42条规定);苏联公民“在年老、患病、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赡养者的情况下,有享受物质保证的权利”(第43条规定);苏联公民“有获得住房的权利”(第44条规定);苏联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第45条规定)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 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期探索
类别 背景 背 景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资极度匮 乏 实行余粮收集制 普遍实行国有化 禁止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 治危机严重 固定的粮食税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四、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 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表现突出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与 挫 折
扩大自主权 摇 摆 农业: 削减农业税
经济
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 政治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平反冤假错案
评价: 1、打开了改革的阀门 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前期有所发展: 重点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国 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 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后期逐渐停滞: 70年代初,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Biblioteka 针时间: 1925年12月
1928年 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
(2)、三个五年计划(成就及缺陷)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对前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首先来自那些令人难忘的电影。

对于列宁,我们早在《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苏联早期的电影中熟识。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了本世纪最早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为夺取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列宁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过程中以及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思中,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斯大林在列宁去世以后,继承了列宁的事业,捍卫列宁主义。

他领导着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领导苏联人民同国内外一切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保卫和壮大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榜样。

然而,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深深埋下了曲折与坎坷的伏笔。

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道路,可做以下分析:一、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忽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曾犯过类似的“左”的错误。

全国上下“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急于求进,忽视了当时我国的生产力实际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幻想着迅速建成社会主义,使人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

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反映在我国“大跃进”年代,大搞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全面泛滥,最终导致了我国国民经济在60年代初的严重困难,加之自然灾害,使得国家和人民生活遭到重大损失。

【史料及解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史料及解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史料及解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高一的新生学人民版历史时,一定先要让学生明确,历史不能死记,但是一定要记死,首先必须记死一定的基本知识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理解记忆都无从谈起。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的经验和教训不但被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其实也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例如罗斯福新政。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⑴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⑵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⑶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2、新经济政策⑴背景: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⑵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⑶意义:①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经验和教训胡柏枝+中共中央党校,北京#""",#-摘要: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牢固树立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吸收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永远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

关键词: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训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的事业,也是人类历史上极其艰巨的事业。

前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历经)"年后突然剧变,毫无疑问给前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研究和总结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深入理解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牢固树立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它是以确立科学的实践为前提的,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纵观前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更证明了这个观点。

十月革命前列宁对俄国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当时的俄国有一定的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和统治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照旧生活下去;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具有高度的革命热忱,不想照旧生活下去;有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和指导。

俄国是帝国主义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列宁不拘于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找出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正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才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的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对此列宁强调一定要以实践而不是以书本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

他有两句至理名言:“现在一切都先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来争论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这里所说的“理论”或书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或“经验”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社会主义实践。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被推翻的剥削阶级更加仇恨和反抗,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和国外反共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多年策划,从#,#.年下半年开始发动了#(个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捍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建设新社会,从#,#.年下半年到#,!#年春,前苏联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践证明,实行这一政策,对夺取战争胜利和巩固政权是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

但是,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继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则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受到普遍地抵制。

列宁和苏共及时总结了经验,毅然改变政策,以#,!#年*月召开的俄共(布)十大和列宁随后所写的《论粮食税》为标志,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异常明显,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出现繁荣迹象。

遗憾的是,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缺乏正确的理解,把它看成是权宜之计,到#,!.年将其中止。

在斯大林时期,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困境中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在胜利中又潜伏着危机,制约着它的发展。

它的历史进程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认真思索的经验教训:一是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的提高;二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忽视农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三是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四是思想僵化,拒绝改革,把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绝对化。

二次大战后,前苏联已经有了相对和平的建设环境,如果对三十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重大改革,逐步消除其各种弊端,会使社会主义得到更好的完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更大发展。

然而,斯大林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僵化,没有感到改革的必要性,不仅没有推行改革,相反,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加强原体制的措施,维持旧的模式,并且把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仿效的独一无二的样板,不允许别国进行探索和改革。

这种做法,脱离了历史实际,对前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产生了非常有害的影响,使前苏共党人思想更加僵化,主动精神日渐消失。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出任总书记和第一书记期间,他们意识到“苏联模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并根据当时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改革理论与实际脱节,从%"年代到&"年代中期,前苏联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一些预测,与苏联的现实有很大的距离。

由于对前苏联当时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了不切实际的过高估计,因而导致许多政策措施严重脱离国情,使“苏联模式”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想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他却提出了“新思维”,形成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政治上承认多党制,经济上只强调多样化而放弃了公有制的优先和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实行多元化,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前苏联现阶段国情,这样前苏联社会性质的演变,苏共领导地位的丧失和国家的解体已属势所必然。

前苏联的盛衰,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多么重要。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问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要不断深化,应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时代特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离开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能使马克思主义变成教条,使科学社会主义陷入空想的泥潭。

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芜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必然结果,是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的消失,“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回答了革命的结果和生产的目的。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曾正确的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其自然条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完全可以支持前苏联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

但前苏联的社会发展在人们印象中却是片面的,甚至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它的卫星率先上了天,它所拥有的核武器可以威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在许多领域领先西方,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却长期落后。

从历史上看,苏联在进行工业化积累过程中,对农民剥夺过多,严重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使工农关系长期紧张,农业生产比较落后。

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定之后,仍然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火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演变成了以重工业、甚至以军火工业建设为中心。

政策上的严重失误造成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经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严重脱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高收入、高消费、物质生活充裕的西方社会对比,不能不使一部分人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表现在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上。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

如果脱离这个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能导致“为生产而生产”。

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吸收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

”他还说:“我不知道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只知道有一种社会主义,即接受了资本主义一切优秀成果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

”前苏联’"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成就在于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其农村人口从十月革命时期的&!(下降到#))"年时的**(,同时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这足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潜力,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许多国家曾纷纷效法“苏联模式”的问题。

但是,’"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的停滞状态也是客观事实。

究其原因,这与前苏共思想僵化,人为割断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自然联系,拒绝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有很大关系。

如在前苏联的经济体制中,“市场机制”这个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仅成了资本主义的专利,商品交换仅仅保留其外壳。

缺乏市场机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竞争和效率,是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在分配问题上按等级的平均主义盛行的体制根源。

虽然前苏联一度经济发展速度较高,但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素质较差,经济体制中缺乏“市场机制”导致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法制不健全。

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调动,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严重削弱。

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科学有效地吸收和利用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永远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前苏共是领导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

因此,前苏共对前苏联剧变应负有不可推卸和不可饶恕的历史责任。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列宁的建党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概括和发挥,但是,从斯大林开始,前苏共在许多方面既没有正确理解列宁有关思想的实质,也没有根据新的实践探索出反映执政党特点的党的建设的道路,而是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缺乏民主的党的建设模式。

赫鲁晓夫上台后,设法解决斯大林时党的建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反对个人迷信、克服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但另一方面,又把统一的党组织分成两个独立的部门,提出“全民党”的概念,这些探索都不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