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孙新章

合集下载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任务。

要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需要不断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探究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

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必须加大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力度,保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要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还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二、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要着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可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提高环保技术水平,促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

三、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环境监测和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情况,及时发现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要加强环境治理工作,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水平,确保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保护。

四、促进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搭建各种形式的宣传平台,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共识。

五、强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强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保障生态环境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惩治,形成严格的环境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加强环境监管,确保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效运行。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取得新的成果和进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并在实践中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新成果: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培育生态文化。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环境监管机制不断加强。

各级政府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对工业企业和污染企业的监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同时,推动环境治理和修复,加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

其次,推动绿色发展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的重要途径。

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改造,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大对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绿色交通也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这些举措使得绿色发展成为当今社会持续发展的趋势,有效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培育生态文化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的重要保障。

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和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育领域,加强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培养人们的环境友好行为。

同时,鼓励人们参与到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活动中,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这些方面的努力将有助于形成重视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总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新的成果,这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培育生态文化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202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单元测验答案)

202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单元测验答案)

202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课(单元测验答案)一、国情教育单元测验1.【单选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几次历史性飞跃:A.二次B.三次C.四次答案:B2.【多选题】产业转型升级三种主要方式包括:A.产业结构升级B.产业链垂直升级C.产业同心圆升级D.次产业向二级产业升级答案:ABC二、海洋经济单元测试1 【单选题】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四阶段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为回①在省里回②在厦门回③在福州回④在宁德A.④②③①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④③①答案:D2【单选题】推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福建省,引导生医药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围绕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生成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成果转化项目,形成协调发展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体系。

A.制造业优势B.服务业优势C.技术创新优势D.生产力优势答案:A三、绿色经济单元测验1.【单选题】2023年11月16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文章中,总书记从()这几个方面,深刻阐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提出明确要求A.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B.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C.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D.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答案:D2.【单选题】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对此,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①发展循环经济②吃食野味③伺机排放污水④保护耕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四、数字经济单元测验1.【单选题】AI的中文翻译是()。

A.互联网B.人工智能C.区块链D.云计算答案:B2.【多选题】2002年,“数字福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31”计划,同时实施“339”建设计划。

“339”计划具体包括()。

A.三个基础工程B.三项研发课题C.三类示范项目D.九个信息应用系统答案:ACD五、文旅经济单元测验1.【单选题】福建省共有()个城市进入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1-20单选题(每题2分)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 B)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A、全面B、可持续C、又快又好D、协调2、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

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和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 C )轨道。

A、民主化B、规范化C、法制化D、有序化3、循环经济的特征是( B )。

A、能量梯次使用B、以上都是C、物质闭路循环D、以上都不是4、( B)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A、低碳发展B、绿色发展C、循环发展D、生态发展5、( A )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生态文明B、生态文化C、生态和谐D、生态精神6、“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以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B)A、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B、价值论视角C、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D、文化形态的视角7、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C )次集体学习时间明确强调“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A、四B、二C、三D、五8、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B)A、艰巨性B、人文性C、长期性D、复杂性9、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个方面彻底转型?(B)A、两者都不是B、两者都是C、经济结构D、能源结构11、(A)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具有生态智慧的信念。

A、生态精神B、生态文明C、生态和谐D、生态文化12、“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A、生产方式层次B、物质层次C、生活方式层次D、以上都不是13、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D)和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制度创新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制度创新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制度创新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关键制度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制度创新旨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创新。

过去,一些地区为了经济发展而过度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而生态补偿制度则通过经济手段,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的补偿,激励他们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下游地区可以向上游地区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补偿上游地区为保护水源地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本。

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对那些为保护森林而限制开发的地区,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

生态补偿制度不仅有助于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区域之间的公平发展。

其次,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创新也具有关键意义。

明确自然资源的产权归属,能够避免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浪费。

过去,由于产权不清,导致一些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和滥用。

通过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明确谁拥有、谁使用、谁受益、谁保护,可以有效地规范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

比如,对于土地资源,明确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使得土地的流转和利用更加合理有序。

对于矿产资源,清晰界定其产权归属,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监管,防止私挖滥采和资源浪费。

再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项目建设和规划之前,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其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轻措施。

这一制度的创新在于扩大评价范围,不仅包括大型建设项目,还涵盖了一些小型项目和政策规划;同时,加强公众参与,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创新,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和公正,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另外,绿色金融制度的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传统的金融体系往往更倾向于支持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而绿色金融制度则引导资金流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方向。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正是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首先体现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上。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工作,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同时,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加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了多重保护机制。

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还体现在促进绿色发展上。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我国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

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和整治,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这些举措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还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坚实支撑。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还体现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

我国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积极推动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草原恢复等工作。

特别是在扶贫攻坚中,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这些举措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后代子孙留下了绿水青山。

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还体现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多个场合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这种国际合作的拓展,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是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场革命。

专题9: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课件)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预测

专题9: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课件)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预测

2.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新征程 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将以更加坚定有力的保护和修复举措,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机盎然的大 美湿地。这体现出( ) ①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起决定作用 ②适应时代要求的哲学能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③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 ①: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起重要影响,而不是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 ②④:新征程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将以更加坚定有力的保护和修复举措,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 生机盎然的大美湿地,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也表明适应时代要求的哲学能够推动人与 自然和谐共存,②④符合题意。 ③:真正的哲学是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考向预测】
1.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代化的过程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 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执政理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绿色发展,通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让人民 群众共享美丽生态环境的福祉。
3.位于四川省剑阁县的翠云廊“三百里程十万树”相传为三国名将张飞组织种植,明朝李壁担任剑州知州时,发出 “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同时制定“交树交印”制度,每逢新官和旧官交接任,都要核查清点当地古柏树的增减 情况并进行奖惩,这一制度沿袭至今、相习成风,造就了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这对我国生 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 ) ①构建治理体系,完善执法程序 ②坚持为民执法,提高服务效能 ③弘扬法治精神,增进社会共识 ④创新监管方式,优化职能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制定“交树交印”制度,每逢新官和旧官交接任,都要核查清点当地古柏树数量的增减情况并进行奖 惩,这启示我们应构建并完善治理体系,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治理效能,①正确。 ②:材料强调“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和“交树交印”制度对翠云廊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的是严格执法,强化管 理职能,而不是提高服务效能,②不符合题意。 ③:发出“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制定“交树交印”制度,有利于通过弘扬法治精神,增进社会共识,动员人民 群众广泛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③正确。 ④:材料没有涉及优化职能配置的问题,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富”共赢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含义,详细地分析了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区别和联系,并就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最后从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措施:提高全民意识;做大生态经济;健全法律体系;发挥宏观调控。

关键词:生态文明;含义;必要性;措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最近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出现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恐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避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创出一条文明的、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要求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目标和四大措施,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为我们今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但人类社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一种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它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教案、学案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教案、学案

福州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案教学专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也即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

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美丽中国”,“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祖国大地,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

1、新高度——(视频1:李莉读报告)(1)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

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规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中,出现了如下的一些新提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等。

基于CiteSpace_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CiteSpace_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分析

㊀第2卷㊀第4期2022年12月林㊀草㊀政㊀策㊀研㊀究JournalofForestryandGrasslandPolicyVol 2㊀No 4Dec 2022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分析∗孙欣欣1ꎬ2㊀刘㊀畅3㊀董丽娜4(1㊀南京大学金陵学院㊀南京㊀210089ꎻ2㊀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㊀南京㊀210037ꎻ3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㊀北京㊀100091ꎻ4㊀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㊀南京㊀210014)㊀收稿日期:2022-10-27∗基金项目:2021南京市园林局科技项目 生态修复视角下公园景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YLKJ202113JH)㊀第一作者:孙欣欣(1983-)ꎬ女ꎬ博士研究生ꎬ讲师ꎬ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设计㊁景观生态学ꎮE-mail:sunxinxinao@qq com㊀通信作者:刘畅(1982-)ꎬ女ꎬ硕士ꎬ副编审ꎬ研究方向为城市林业㊁林草政策ꎮE-mail:22611883@qq com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ꎬ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成为生态学㊁地理研究和城乡规划等领域的研究热点ꎮ文中以CNKI数据库中1999 2021年的557篇文献以及WOS中SSCI数据库的264篇文献为原始数据ꎬ基于CiteSpace软件对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计量和文献可视化分析ꎬ研究认为:1)国内外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始于1999年ꎬ之后一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ꎬ经历了缓慢增长㊁波动增长㊁快速增长3个阶段ꎻ2)发表文献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和美国ꎬ我国研究机构主要是中国科学院㊁中国科学院大学㊁北京大学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ꎻ3)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早期的 生态规划 景观安全格局 及后期的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等ꎻ4)在发文期刊方面ꎬ国际期刊EcologicalIndicators被引频次最高ꎬ国内«生态学报»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ꎮ在此基础上ꎬ提出以下3点建议:1)加强生态安全格局基本理论的研究ꎬ特别是针对生态脆弱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这2类生态安全受到威胁较为严重的区域ꎬ构建合理的安全格局仍需深入探究ꎻ2)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ꎬ以更好解决各地区当前的 三区三线 划定以及各类生态保护问题ꎻ3)加强新兴学科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ꎬ如结合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遥感㊁自然保护地建设等进行多元化的探索ꎬ使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形成完整㊁系统㊁实用的研究体系ꎮ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ꎻCiteSpaceꎻ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Q148ꎻX171 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6-9546(2022)04-0028-09DOI:10.12344/lczcyj.2022.10.27.0001孙欣欣ꎬ刘畅ꎬ董丽娜.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分析[J].林草政策研究ꎬ2022ꎬ2(4):28-36.ResearchProgressi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BasedonCiteSpaceSunXinxin1ꎬ2㊀LiuChang3㊀DongLina4(1 JinlingCollegeꎬNanjingUniversityꎬNanjing210089ꎬChinaꎻ2 CollegeofBiologyandEnvironmentꎬ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ꎬNanjing210037ꎬChinaꎻ3 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PolicyꎬChineseAcademyofForestryꎬBeijing100091ꎬChinaꎻ4 NanjingZhongshanCemeteryAdministrationꎬNanjing210014ꎬChina)㊀第4期㊀孙欣欣㊀刘㊀畅㊀董丽娜: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分析㊀㊀Abstract:Sincethe1990sꎬregional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hasbecomeahotspotintheresearchonecologyꎬgeographicalresearchꎬurbanandruralplanningꎬetc.ThispapercarriesoutbibliometricanalysisandvisualizationanalysisusingCiteSpacesoftwareꎬwith557papersretrievedfromCNKIꎬPekingUniversityCoreꎬCSSCIꎬCSCDdatabasein1999-2021and264papersfromtheSSCIdatabaseoftheWOSastheoriginaldata.Thestudyfindsthat:1)Theresearchonthe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athomeandabroadstartedin1999ꎬandhasbeenincreasinginnumbersincethenꎬgoingthroughthethreestagesofslowincreaseꎬfluctuatinggrowthandrapidgrowthꎻ2)IntermsofcountriesꎬinstitutionsandauthorsꎬChinaandtheUnitedStateshavepublishedthemostpapersꎬand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theUniversity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PekingUniversityandtheEcologicalEnvironmentResearchCenter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reamongthemostrenownedresearchinstitutionsinthefieldꎻ3)Thekeywordsof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mainlyinclude ecologicalplanning ꎬ landscapesecuritypattern andothersatthebeginningoftheresearchꎬand ecologicalservicefunction ꎬ ecologicalsourceplace ꎬ ecologicalcorridor arisinginthelaterstudiesꎻand4)IntermsofjournalsꎬEcologicalIndicatorshasthehighestcitationfrequencyꎬwhilethedomesticjournalEcologicaSinicaistheonepublishingthemostpapersrelatedtothefield.Theauthorsproposerecommendationsbasedontheaboveanalysisꎬincluding:1)Enhancingtheresearchonthetheoriesof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ꎬespeciallyfortheecologicalfragileareaandthedevelopedareawhoseecologicalsecurityareseverelythreatenedꎬandmorestudiesareneededfortheestablishmentofareasonablesecuritypatternꎻ2)Focusontheconnectionsofresearchandpracticesinordertobettersolvetheproblemsin threeareasandthreelinedivisions andecologicalconservationinthedifferentregionsꎻand3)Strengthentheintegrationofemergingandmultipledisciplinesꎬe g ꎬthediverseexplorationoncombiningbigdataꎬartificialintelligenceꎬremotesensingandnaturereservedevelopmentꎬwhichcouldbringtheresearcho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intoacompleteꎬsystematicandpracticalsystemofresearch.Keywords: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ꎻCiteSpaceꎻvisualizationanalysis㊀㊀生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组成部分ꎬ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1]ꎮ近年来ꎬ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ꎬ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㊁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ꎬ生态安全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ꎮ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ꎬ所维持或者达到的一种良好的完整性和健康程度ꎮ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是沟通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2]ꎮ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ꎬ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㊁农业发展格局㊁生态安全格局ꎬ提升生态服务功能ꎮ通过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ꎬ可以起到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一种潜在的保护作用ꎻ因此ꎬ及时梳理并总结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进展尤为重要ꎮ当前ꎬ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生态安全的评价[3-5]㊁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6-7]㊁生态系统服务[8-9]㊁生态修复[10-12]等方面ꎬ其研究方法主要是生态系统服务评价㊁生态敏感性评价ꎬ以及通过生态安全评价获得生态源地ꎬ继而对生态源地进行分析ꎬ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形成源地 廊道 安全格局的构建范式[13]ꎮ对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成果展开阶段性的研究梳理ꎬ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理论及相关方法ꎬ探究国内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发展方向ꎬ有利于完善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研究ꎬ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新的研究方向的拓展提供借鉴ꎮ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557篇文献及WOS(WebofScience)的SSCI数据库的264篇文献ꎬ共821篇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ꎬ通过文献计量法[14]对生态安全格局研究领域的最新92㊀㊀㊀㊀林㊀草㊀政㊀策㊀研㊀究㊀第2卷进展㊁前沿热点㊁未来趋势等进行分析ꎬ以期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参考ꎬ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ꎮ1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在CNKI数据库中筛选北大核心㊁CSSCI㊁CSCD期刊ꎬ以及在WOS中的SSCI数据库ꎬ以 生态安全格局 为主题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ꎬ并取1999 2021年作为研究时间段ꎬ对检索到的结果进行去重㊁删除会议稿等整理ꎬ最终确定相关文献821篇ꎮ在CiteSpace 6 1 R3软件中ꎬ分别基于 author keywords institu ̄tion reference country 等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ꎬ并获得分析图谱ꎬ明确了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核心团队㊁重点研究机构㊁重要期刊ꎬ及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ꎮ2㊀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文献计量分析2 1㊀发文量分析1999 2021年ꎬ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的研究论文发文量不断增加ꎬ大约经历了3个阶段(图1):缓慢增长阶段(1999 2003年)㊁波动增长阶段(2004 2011年)㊁快速增长阶段(2012 2021年)ꎮ图1㊀1999 2021年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文献时间分布1)缓慢增长阶段ꎮ1999 2003年正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ꎬ城市快速扩张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ꎬ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ꎮ俞孔坚等[15]提出ꎬ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ꎬ是由景观中某些关键的局部㊁位置和空间联系构成的ꎮ关文彬等[16]认为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ꎮ总体来说ꎬ这个阶段还处于生态安全与生态保护学科建立的初期ꎬ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还很少ꎬ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尚不完善ꎮ2)波动增长阶段ꎮ随着经济发展㊁城市扩张ꎬ人们开始越来越意识到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性ꎬ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完善ꎮ马克明等[17]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与理论基础㊁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究ꎮ李月辉等[18]基于土地利用和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研究ꎮ龚建周等[19]将遥感技术应用到研究中ꎮ陈星[20]对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ꎮLi等[21]以快速城市化的中国沿海城市厦门为例研究了生态安全的预警方法ꎮ3)快速增长阶段ꎮ中共十八大确立了 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的方针ꎬ进一步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发展ꎮ此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是围绕生态安全评价[22]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23]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4]㊁生态敏感性[2]等方面ꎬ发文量占全部样本的87 31%ꎮ2 2㊀发文国家㊁作者与机构分析2 2 1㊀主要发文国家对发文国家的分析可知ꎬ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ꎬ占总量的62 82%ꎬ这是由于中国近年来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ꎻ其次是美国㊁澳大利亚㊁加拿大㊁德国ꎬ占比分别为7 89%㊁3 38%㊁2 54%㊁2 25%ꎬ可见经济发达国家对生态安全越来越重视ꎻ而其他国家占比不足2%ꎮ此外ꎬ从各国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图谱(图2)可以看出ꎬ各个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ꎮ对发文国家进行聚类分析可知ꎬ国家之间的合作主要分2个组团:一是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ꎬ包括日本㊁韩国㊁印度尼西亚㊁南非等ꎬ各国在生态脆弱性研究㊁可持续性研究03㊀第4期㊀孙欣欣㊀刘㊀畅㊀董丽娜: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分析㊀㊀方面合作较多ꎻ二是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国家ꎬ包括加拿大㊁德国等ꎬ主要研究环境保护及污染增加等相关问题ꎮ图2㊀1999 2021年各国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图谱(WOS)2 2 2㊀主要发文作者与机构由发文作者图谱(图3)可知ꎬ俞孔坚㊁彭建是发文最多的作者ꎬ分别发表了17篇和10篇ꎬ仅次于他们的发文作者为李迪华㊁刘焱序㊁邹长新㊁吴健生等ꎻ发文最多的2个作者团队分别是俞孔坚㊁李迪华团队和彭健㊁刘焱序团队ꎬ其次是邹长新㊁傅伯杰等团队ꎮ从作者合作的角度来看ꎬ呈现部分集中㊁整体分散的状态ꎮ合作关系基本是同一个团队内部的合作ꎬ或同一个研究单位内部的合作ꎬ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ꎮ生态安全格局发文机构合作图谱中(图4)共有351个节点㊁203个连接ꎬ网络密度为0 0033ꎬ说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机构联系较弱ꎬ需进一步加强不同研究机构的直接合作ꎮ对二级研究机构进行合并以后得到发文机构前10的排名情况(表1)ꎬ发文量最多的5个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ꎮ不同研究机构间针对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能力差异比较显著ꎮ中国科学院大学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机构是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主要单位ꎬ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研究课题和项目ꎬ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ꎮ图3㊀1999 2021年生态安全格局发文作者研究图谱(CNKI)图4㊀1999 2021年生态安全格局发文机构合作图谱(CNKI)表1㊀CNKI排名前10位发文机构名次出现频次机构㊀㊀㊀㊀123中国科学院大学22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3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51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611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79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89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98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08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㊀㊀从中国发文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ꎬ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地区㊁长三角地区ꎮ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较快ꎬ城市化程度高ꎬ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尤为明显ꎬ生态环境保护㊁生态安全研究的迫切度较高ꎻ同时ꎬ这些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集中ꎬ为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ꎮ13㊀㊀㊀㊀林㊀草㊀政㊀策㊀研㊀究㊀第2卷2 3㊀关键词分析2 3 1㊀关键词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图谱中(图5)最大的关键词节点是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安全ꎬ结合关键词的频次数据ꎬ可以确定出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最小累积阻力模型[8ꎬ20ꎬ25]㊁生态廊道[26]㊁生态系统服务[24ꎬ27-28]㊁土地利用[29]等ꎮ通过研读重要节点所对应的相关文献发现ꎬ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㊁生态安全评价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30]㊁研究方法[25]㊁生态系统服务[24]㊁生态保护红线[31-32]等方面ꎬ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方法[33]㊁生态脆弱区[34]㊁时空格局变化[29]等方面ꎮ由此可见ꎬ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面趋于广泛ꎬ并产生了城乡规划㊁生态学㊁遥感地理㊁国土管制等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趋势ꎬ这与近年来国家推行国土空间规划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有直接关系ꎮ图5㊀1999 2021年CNKI生态安全格局关键词图谱与WOS关键词聚类图谱2 3 2㊀关键词突现强度分析关键词突现强度是指在某一时期关键词使用频次的骤增ꎬ表示这个关键词在该时间段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ꎮ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进行关键词聚类ꎬ绘制1999 2021年的生态安全格局关键词共现网络突现词表(表2)ꎮ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生态保护红线ꎬ突现强度为5 57ꎬ起始突现时间在2015年ꎮ其现实背景是ꎬ2014年1月ꎬ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ꎬ成为中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ꎬ生态用地空间开始逐渐受到重视ꎮ表2㊀生态安全格局CNKI关键词共现网络突现词表㊀㊀关键词突现强度起始年截止年时间轴(1999 2021年)生态规划3 2319992011▃▃▃▃▃▃▃▃▃▃▃▃▃▂▂▂▂▂▂▂▂▂▂生态基础设施4 9520052010▂▂▂▂▂▂▃▃▃▃▃▃▂▂▂▂▂▂▂▂▂▂▂生态安全格局3 3820062008▂▂▂▂▂▂▂▃▃▃▂▂▂▂▂▂▂▂▂▂▂▂▂景观安全格局4 0620092017▂▂▂▂▂▂▂▂▂▂▃▃▃▃▃▃▃▃▃▂▂▂▂土地利用3 4420142016▂▂▂▂▂▂▂▂▂▂▂▂▂▂▂▃▃▃▂▂▂▂▂生态保护红线5 5720152018▂▂▂▂▂▂▂▂▂▂▂▂▂▂▂▂▃▃▃▃▂▂▂生态系统服务4 4020182021▂▂▂▂▂▂▂▂▂▂▂▂▂▂▂▂▂▂▂▃▃▃▃生态源地3 2720182021▂▂▂▂▂▂▂▂▂▂▂▂▂▂▂▂▂▂▂▃▃▃▃最小累积阻力模型4 8620192021▂▂▂▂▂▂▂▂▂▂▂▂▂▂▂▂▂▂▂▂▃▃▃生态廊道4 2620192021▂▂▂▂▂▂▂▂▂▂▂▂▂▂▂▂▂▂▂▂▃▃▃生态安全格局4 1020192021▂▂▂▂▂▂▂▂▂▂▂▂▂▂▂▂▂▂▂▂▃▃▃23㊀第4期㊀孙欣欣㊀刘㊀畅㊀董丽娜: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分析㊀㊀㊀㊀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关键词出现频率的分析和研究可知ꎬ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内容是逐渐变化的ꎮ在缓慢增长阶段ꎬ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生态规划ꎬ说明在起步阶段ꎬ研究者对生态规划的研究比较重视ꎮ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多是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ꎬ以及我国生态脆弱区的一些景观生态恢复和生态规划方面的内容ꎮ在波动增长阶段ꎬ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生态基础设施㊁生态安全格局[35]㊁景观安全格局等ꎮ在快速增长阶段ꎬ研究深度和宽度逐渐扩展ꎬ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有土地利用㊁生态保护红线[36]㊁生态系统服务[27ꎬ37]㊁生态源地[38]㊁最小累积阻力模型[25]㊁生态廊道[30]㊁生态安全格局等ꎮ从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ꎬ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深化ꎬ开始从定性转为定量研究ꎬ开始注重生态保护㊁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ꎬ以及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等内容ꎮ2 3 3㊀关键词频次及聚类分析CNKI文献中高频次关键词时间跨度较长(2002 2019年)ꎬ这表明国内研究学者在较长的时间中关注相关方面的研究ꎮ以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生态安全为例ꎬ2002 2019年ꎬ其总频次达105次ꎬ其次是生态廊道(2011 2019年共40次)㊁土地利用(2006 2019年共29次)ꎮWOS文献中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主要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㊁影响㊁模型等ꎬ时间主要集中在2010 2011年ꎬ其次是城市化㊁土地利用㊁环境保护等(表3)ꎮ表3 生态安全格局关键词频次及中心度㊀㊀由WOS关键词聚类图(图5)可知ꎬ聚类产生了11个聚类团ꎬ分别是0#景观生态安全㊁1#决定因素㊁2#模型㊁3#最小阻力模型㊁4#修正风蚀方程㊁5#虚拟水㊁6#土地利用变化㊁7#影响因素㊁8#节点㊁9#初期阶段㊁10#城市边缘地区ꎮ聚类模块值=0 5283>0 3ꎬ表明聚类结构显著ꎻ聚类轮廓值=0 793>0 7ꎬ表明聚类可信度高ꎮ这说明国际上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主要是在这11个领域ꎮ2 4㊀发文期刊分析根据CiteSpace软件功能对CNKI载文期刊进行数量统计ꎬ对WOS中期刊进行被引频次统计(结果见表4)ꎮ中文期刊中ꎬ«生态学报»载文数量最多ꎬ共计98篇ꎬ占文献总数的17 59%ꎻ其他载文量超过10篇的期刊有«应用生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规划师»等ꎮ以上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均在1 5以上ꎬ且都为双核心期刊ꎮ其中ꎬ«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为生态类期刊ꎬ«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则偏向环境㊁地理领域ꎬ而«规划师»是城乡规划类期刊ꎮ由此可以看出ꎬ生态安全格局是一个涉及到环境科学㊁生态科学㊁地理研究和城乡规划的综合性㊁跨学科的研究领域ꎮ在WOS数据库中ꎬ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是EcologicalIndicatorsꎬ被引频次为173次ꎻ前10名期刊被引频次均超过100次ꎮ期刊类别涉及到生态学㊁环境科学㊁城市规划㊁景观规划㊁土地政策等诸多领域ꎬ基本与国内的研究学科保持一致ꎮ33㊀㊀㊀㊀林㊀草㊀政㊀策㊀研㊀究㊀第2卷表4㊀CNKI主要发文期刊与WOS被引频次较高期刊(排名前10位)2 5㊀文献被引分析CNKI数据库中ꎬ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是北京大学俞孔坚1999年发表的«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15]ꎬ文中分析了景观中的空间格局对生物的保护作用ꎻ其次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马克明等在2004年发表的文章[17]ꎬ文中明确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ꎬ并对其理论发展进行了论述ꎻ被引频次较高且较新的文献是北京大学彭建等于2017年发表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2]ꎬ详细梳理了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ꎬ并提出当前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方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表5)ꎮ在WOS数据库中ꎬ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章主要集中在2016 2018年ꎮ其中ꎬ被引频次最高的2篇文章均为彭建等[28ꎬ37]于2018年发表ꎬ分别从生态系统服务及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退化风险的角度分析了生态安全格局的作用ꎻ被引频次排名第3[39]㊁第4[27]㊁第5[40]的研究则主要从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生态网络方面论述了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表5)ꎮ表5㊀CNKI与WOS数据库中生态安全格局文献被引频次(前5位)数据库频次第一作者年份㊀期刊文献题名CNKI1734俞孔坚1999生态学报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779马克明2004生态学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608俞孔坚2009生态学报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388彭建2017地理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371关文彬2003生态学报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WOS38PengJ2018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Linkingecosystemservicesandcircuittheorytoidentifyecologicalsecu ̄ritypatterns33PengJ2018HabitatInternationalLinkingecologicaldegradationrisktoidentify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arapidlyurbanizinglandscape25SuYX2016UrbanForestUrbanGreeningModelingtheoptimal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forguidingtheurbanconstructedlandexpansions20ZhangLQ2017UrbanEcosystemsCouplingecosystemservicessupplyandhumanecologicaldemandtoidentifylandscape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acasestudyin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ꎬChina15YuQ2018EcologicalIndicatorsOptimizationofecologicalnodelayoutandstabilityanalysisofecologicalnetworkindesertoasis:atypicalcasestudyofecologicalfragilezonelocatedatDengKouCounty(InnerMongolia)3㊀结论及建议3 1㊀结论本研究对1999 2021年的CNKI㊁WOS数据库中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82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ꎬ结果表明:1)从发文时间和发文量来看ꎬ国内外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经历了缓慢增长㊁波动增长㊁快速增长3个阶段ꎬ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内容㊁深度都不相同ꎬ总体呈现从定性到定43㊀第4期㊀孙欣欣㊀刘㊀畅㊀董丽娜: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分析㊀㊀量㊁从静态到动态㊁逐步深入的趋势ꎮ2)从发文国家㊁机构和作者团队来看ꎬ中国是世界上发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论文最多的国家ꎬ其次是美国㊁澳大利亚等ꎻ从发文机构来看ꎬ中国科学院大学㊁中国科学院㊁北京大学㊁中国地质大学等为主要的发文单位ꎬ各个发文团队和发文机构内部合作较为密切ꎬ但跨单位㊁跨区域合作仍需进一步加强ꎻ俞孔坚㊁李迪华团队ꎬ彭健㊁刘焱序团队ꎬ邹长新㊁傅伯杰团队是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核心作者团队ꎮ3)从关键词共现网络来看ꎬ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 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ꎮ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视ꎬ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廊道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ꎮ4)从发文期刊的研究领域来看ꎬ生态安全格局涉及到生态学㊁环境科学㊁地理㊁规划等多学科的内容ꎬ研究范围逐步扩展ꎬ综合性不断增强ꎮ5)从文章被引用情况来看ꎬ高被引文献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生态系统服务㊁区域生态安全ꎬ以及解决快速城市化引起的生态退化等ꎮ3 2㊀建议近年来ꎬ我国生态安全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ꎬ但是关于国土尺度上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ꎬ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3个方面:1)加强生态安全格局基本理论的研究ꎮ通过对过去20年研究文献的总结发现ꎬ虽然目前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ꎬ从最初的景观安全格局㊁生态规划㊁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ꎬ发展到如今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㊁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等方面ꎮ但是在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ꎬ仍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ꎮ例如ꎬ针对生态脆弱区和经济发达区这2类生态安全受到威胁较为严重的区域ꎬ如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ꎬ构建的方式和内容有何区别ꎬ如何针对不同的生态类型分区进行恰当的生态安全评估等仍需进行深入探究ꎮ2)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ꎮ在以往研究成果中ꎬ针对当前我国国情进行落地实践方面的研究较少ꎮ当前ꎬ我国正处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时期ꎬ如何结合各地的空间规划ꎬ制定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战略ꎬ解决各地区当前的 三区三线 划定以及各类生态保护问题ꎬ需要进行深入研究ꎮ3)加强新兴学科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ꎮ当前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已经成为环境㊁生态㊁地理㊁规划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课题ꎬ未来仍需结合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遥感㊁社会经济发展㊁自然保护地建设等进行多元化的探索ꎬ从而形成完整㊁系统㊁实用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体系ꎮ参考文献[1]彭文英ꎬ李碧君ꎬ刘灿.习近平关于生态安全重要论述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研究[J].城市与环境研究ꎬ2021(1):20-34. [2]彭建ꎬ赵会娟ꎬ刘焱序ꎬ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ꎬ2017(3):407-419.[3]孙芬ꎬ吴涌泉ꎬ刘秀华ꎬ等.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丰都县沿江地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ꎬ2012(8):240-247.[4]朱莲莲ꎬ谢永宏ꎬ宋冰冰ꎬ等.基于DPSIR模型的湖南省生态安全评价及安全格局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ꎬ2016(6):1084-1090.[5]GHOSHSꎬCHATTERJEENDꎬDINDAS.UrbanecologicalsecurityassessmentandforecastingusingintegratedDEMATEL ̄ANPandCA ̄Markovmodels:acasestudyonKolkatametropolitanareaꎬIndia[J].SustainableCitiesandSocietyꎬ2021ꎬ68:102773.[6]蒙吉军ꎬ王雅ꎬ王晓东ꎬ等.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贵阳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ꎬ2016(7):1052-1061.[7]吴健生ꎬ岳新欣ꎬ秦维.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构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J].地理研究ꎬ2017(3):429-440.[8]CHENCJꎬLIUYH.Spatiotemporalchangesofecosystemservicesvaluebyincorporatingplanningpolicies:acaseofthePearlRiverDeltaꎬChina[J].EcologicalModellingꎬ2021ꎬ461:109777. [9]LIUPJꎬHUYCꎬJIAWT.LanduseoptimizationresearchbasedonFLUSmodelandecosystemservices ̄settingJinanCityasanexample[J].UrbanClimateꎬ2021ꎬ40:100984.[10]彭建ꎬ李冰ꎬ董建权ꎬ等.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逻辑[J].53㊀㊀㊀㊀林㊀草㊀政㊀策㊀研㊀究㊀第2卷中国土地科学ꎬ2020(5):18-26.[11]张美丽ꎬ李智ꎬ张益琛ꎬ等.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ꎬ2021(3):299-307.[12]WANGLJꎬMASꎬQIAOYPꎬetal.Simulatingtheimpactoffutureclimatechangeandecologicalrestorationontrade ̄offsandsynergiesofecosystemservicesintwoecologicalsheltersandthreebeltsinChina[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ꎬ2020ꎬ17(21):7849.[13]孙欣欣ꎬ董丽娜ꎬ刘畅.国土空间视角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综述[J].林草政策研究ꎬ2022ꎬ2(3):8-13.[14]施生旭ꎬ童佩珊.基于CiteSpace的城市群生态安全研究发展态势分析[J].生态学报ꎬ2018ꎬ38(22):8234-8246. [1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ꎬ1999ꎬ1(1):8-15.[16]关文彬ꎬ谢春华ꎬ马克明ꎬ等.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J].生态学报ꎬ2003ꎬ23(1):64-73.[17]马克明ꎬ傅伯杰ꎬ黎晓亚ꎬ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J].生态学报ꎬ2004ꎬ24(4):761-768.[18]李月辉ꎬ胡志斌ꎬ高琼ꎬ等.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杂志ꎬ2007ꎬ26(6):875-881.[19]龚建周ꎬ夏北成ꎬ陈健飞ꎬ等.基于3S技术的广州市生态安全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ꎬ2008ꎬ28(9):4323-4333. [20]陈星.区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评价模型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ꎬ2008ꎬ30(1):21-28.[21]LIYFꎬSUNXꎬZHUXDꎬetal.AnearlywarningmethodoflandscapeecologicalsecurityinrapidurbanizingcoastalareasanditsapplicationinXiamenꎬChina[J].EcologicalModellingꎬ2010ꎬ221(19):2251-2260.[22]YANYCꎬJUHRꎬZHANGSRꎬetal.Theconstructionofeco ̄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coastalareasbasedonlandscapeeco ̄logicalriskassessment:acasestudyofJiaodongPeninsulaꎬChina[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ꎬ2021ꎬ18(22):12249.[23]彭建ꎬ郭小楠ꎬ胡熠娜ꎬ等.基于地质灾害敏感性的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7ꎬ28(2):627-635.[24]韩增林ꎬ赵文祯ꎬ闫晓露ꎬ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的生态安全格局演变分析:以辽宁沿海瓦房店市为例[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22):8370-8382.[25]谭华清ꎬ张金亭ꎬ周希胜.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水土保持通报ꎬ2020ꎬ40(3):282-288ꎬ296ꎬ325.[26]韩宗伟ꎬ焦胜ꎬ胡亮ꎬ等.廊道与源地协调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ꎬ2019ꎬ34(10):2244-2256.[27]ZHANGLQꎬPENGJꎬLIUYXꎬetal.Couplingecosystemservicessupplyandhumanecologicaldemandtoidentifyland ̄scape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acasestudyin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ꎬChina[J].UrbanEcosystꎬ2017ꎬ20:701-714. [28]PENGJꎬPANYJꎬLIUYXꎬetal.Linkingecologicaldegradationrisktoidentify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arapidlyurbanizinglandscape[J].HabitatInternationalꎬ2018ꎬ71:110-124.[29]LIUXYꎬWEIMꎬZENGJ.Simulatingurbangrowthscenariosbasedo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acasestudyinQuanzhouꎬChina[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ꎬ2020ꎬ17(19):7282.[30]吴茂全ꎬ胡蒙蒙ꎬ汪涛ꎬ等.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多尺度景观连通性的城市生态源地识别[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13):4720-4731.[31]邹长新ꎬ王丽霞ꎬ刘军会.论生态保护红线的类型划分与管控[J].生物多样性ꎬ2015ꎬ23(6):716-724.[32]俞孔坚ꎬ王春连ꎬ李迪华ꎬ等.水生态空间红线概念㊁划定方法及实证研究[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16):5911-5921. [33]WANGZYꎬSHIPJꎬZHANGXBꎬetal.Researchonlandscapepatternconstruc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ofJiuquanCitybasedonecologicalsecurityevaluation[J].Sustainabilityꎬ2021ꎬ13(10):5732.[34]杜悦悦ꎬ胡熠娜ꎬ杨旸ꎬ等.基于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的西南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J].生态学报ꎬ2017ꎬ37(24):8241-8253.[35]黎晓亚ꎬ马克明ꎬ傅伯杰ꎬ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与方法[J].生态学报ꎬ2004ꎬ24(5):1055-1062.[36]BAIYꎬWONGCPꎬJIANGBꎬetal.DevelopingChina seco ̄logicalredlinepolicyusingecosystemservicesassessmentsforlanduseplanning[J].NatureCommunicationsꎬ2018ꎬ9:3034. [37]PENGJꎬYANGYꎬLIUYXꎬetal.Linkingecosystemservicesandcircuittheorytoidentify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ꎬ2018ꎬ644:781-790. [38]朱捷ꎬ苏杰ꎬ尹海伟ꎬ等.基于源地综合识别与多尺度嵌套的徐州生态网络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ꎬ2020ꎬ35(8):1986-2001.[39]SUYXꎬCHENXZꎬLIAOJSꎬetal.Modelingtheoptimaleco ̄logicalsecuritypatternforguidingtheurbanconstructedlandex ̄pansions[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ꎬ2016ꎬ19:35-46.[40]YUQꎬYUEDPꎬWANGYHꎬetal.Optimizationofecologicalnodelayoutandstabilityanalysisofecologicalnetworkindesertoasis:atypicalcasestudyofecologicalfragilezonelocatedatDengKouCounty(InnerMongolia)[J].EcologicalIndicatorsꎬ2018ꎬ84:304-318.63。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研讨材料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研讨材料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研讨材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在新时代下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退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首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提高环境意识。

人们应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明白保护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和学校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让他们了解环境问题并积极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其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环境监管。

政府应强化环境监管措施,严格执法,惩罚那些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监督环境治理工作。

第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绿色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环保技术和绿色经济项目。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第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生态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态文明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对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工作,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最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和媒体应宣传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推广,鼓励人们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总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共同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 经济科技三个维度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  经济科技三个维度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经济科技三个维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下,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维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这三个维度下,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政治维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政治上形成合力。

在政治层面,必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众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合力共治,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制度建设也需要更好地促进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通过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

经济维度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对环境资源的主要消耗者。

在经济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发展与环保并重、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改善的双赢。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大力提倡绿色生产、循环经济,加大环保投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政府需要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动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也需要重视生态价值的体现,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科技维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科技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发展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不断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科技创新也需要向环保领域倾斜,推动发展环保设施和环保监测技术,提高环保设备的运行效率,确保环保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营。

科技也可以在生态修复领域发挥作用,通过科技手段加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维度的作用不可或缺。

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孙新章

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孙新章

以全球视野推进⽣态⽂明建设_孙新章收稿⽇期:2013-04-02作者简介:孙新章,博⼠,研究员,主要研究⽅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

以全球视野推进⽣态⽂明建设孙新章1王兰英1姜艺2贾莉1秦媛1何霄嘉1姚娜1(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北京100038;2.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北京100038)摘要国际⾦融危机以来,绿⾊经济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西⽅发达国家积极制定和实施促进绿⾊经济的政策措施,全球可持续发展进⼊以绿⾊经济为主驱动⼒的新阶段。

在国际上⼤⼒推崇绿⾊经济的同时,中国提出了⽣态⽂明的概念,并在2012年党的“⼗⼋⼤”报告中对其进⾏了全⾯的阐述。

建设⽣态⽂明是我国⽴⾜当前、⾯向未来的重⼤战略决策,也将是⼀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

⽣态⽂明建设理念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前沿创造了条件,标志着“中国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全⾯形成。

在推进⽣态⽂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国的双重⾝份所带来的“双重压⼒”、西⽅发达国家“再⼯业化”趋势、我国⾃⾝绿⾊科技创新能⼒薄弱并正⾯临“中等收⼊困境”等国内外因素,以全球视野进⾏谋划和布局。

从当前来看可考虑采取如下四个思路:①积极参与“⾥约+20”后续⾏动、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等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努⼒成为各⽅借重的关键⾓⾊,维护并拓展国际发展空间;②科学制定⽣态⽂明建设路线图,统筹协调绿⾊转型、绿⾊转移和新兴绿⾊产业发展,使⽣态⽂明建设与“中等收⼊困境”的破解协同实现;③着⼒推动绿⾊、循环、低碳创新,提⾼科技对⽣态⽂明建设的⽀撑和引领作⽤;④不断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机制,把全⾯推⾏绿⾊GDP 作为⽣态⽂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抓⼿。

关键词⽣态⽂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绿⾊经济;⾥约+20中图分类号F205⽂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09-04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2国际⾦融危机以来,西⽅发达国家积极制定和实施促进绿⾊经济的政策措施。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 经济科技三个维度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  经济科技三个维度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经济科技三个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政治、经济、科技三个维度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政治维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引领,经济维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资源支持,科技维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和创新承载。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科技三个维度进行剖析,探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政治、经济和科技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政治维度政治维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引领,它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来规范和引导社会各界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政治维度下,各级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政府部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确保企业和个人不违法排放污染物。

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加大对低碳环保生活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

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对环境治理的组织协调,推动相关产业和企业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政府还可以鼓励和支持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经济维度经济维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资源支持,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维度下,企业和市场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企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2022高考时政热点微专题(上):十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21年年会闭幕 Word版

2022高考时政热点微专题(上):十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21年年会闭幕 Word版

十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21年年会闭幕【时事背景】2021年6月28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21年年会正式闭幕。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章新胜发布2021年《贵阳共识》,呼吁世界“绿色化”大潮需全球各方乐观参与,各方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爱护等,共商新议程、适应新常态、实行新行动,共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本次年会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为主题。

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来自全球各地官、产、学、媒领域的精英以及民间人士分别参与30余场分论坛和主题活动,围绕全球新的进展议程下的绿色增长与国际合作,分散可持续进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深化探讨如何改善可持续进展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从而促进全球经济进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经中心批准,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致力于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平安,2009年成立至今共举办了七届论坛年会。

通过论坛年会的连续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行动、成效得到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认同,达成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国际性共识。

【考点链接】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坚持科学的进展观。

面对日趋简单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落实到大力推动绿色化的新行动上,坚守进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进展。

2.企业经营既要留意经济效益,更要留意社会效益。

把“绿色化”从过去常规手段的环境治理提升为政治任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指引新的实践路径。

这要求经营者要留意社会效益,爱护环境,提倡绿色经营。

3.加强宏观调控。

近年来,随着全球现代化趋势的进一步进展,伴生着更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消灭了历史上其次次世界范围的环境爱护浪潮。

这说明市场调整具有自发性等缺陷,要加强宏观调控,企业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 经济科技三个维度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  经济科技三个维度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经济科技三个维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维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这三个维度分别阐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期引起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加关注和重视。

一、政治维度政治维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整个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环境保护政策,明确生态责任,规范环境行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政府还需要加大对环境监管的力度,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格打击环境污染行为,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政府还应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意识,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在政治维度下,政府应该积极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府还应该注重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协同合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经济维度在经济维度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可以加大对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科技的创新发展,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绿色消费的风气。

还可以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引导资金向环保产业倾斜,加大对环保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和蓬勃壮大。

三、科技维度科技维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和技术支撑。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

科技创新可以推动能源技术的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提高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动态,为科学规划和实施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逻辑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逻辑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逻辑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咱们常常会思考,地球到底怎么了?就好像老朋友聚会时总得聊聊,谁的孩子又在学什么新本事,谁又遇到什么小麻烦。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跟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想想看,咱们每天都在用水、用电,吃饭、上班,似乎生活着,但这一切的背后,藏着多少个小秘密呢?想象一下,晴空万里,阳光洒在大地上,绿树成荫,花香扑鼻。

美得让人心醉。

可是,放眼四周,咱们的蓝天白云是不是有点儿稀薄,水里的鱼儿是不是有点儿少?这可真让人感到心疼。

于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条路就慢慢在我们心中成型。

就像咱们从小就听的那句“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说到生态,这可不仅仅是大山大水的事情。

平时咱们用的塑料袋、一次性餐具,那可都是给地球带来负担的“小霸王”。

想想吧,聚会时带着自家的水杯和餐具,多么酷炫!不仅环保,还能展现咱的时尚品味,没事儿还可以当个小谈资,哎呀,咱这可真是环保先锋呢。

咱们常说“积少成多”,每个人的一点儿努力加起来,就能形成巨大的变化。

比如,出门的时候,咱们可以骑个自行车、走路,少开车,省油还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呢?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微不足道,但想想,亿万个微不足道汇聚在一起,那可是惊人的力量!简直就像一颗颗小星星,点亮了整个夜空。

再说说咱们的食物。

现代人讲究健康,咱们可以尝试多吃点儿当地的、有机的食材。

大街小巷的市场里,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瞧,这可比那些超市里的包装食品有意思多了!当你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心里是不是有种满足感?就像喝着自己家里泡的茶,心里暖暖的,嘿,那才是生活的滋味啊。

想要共谋生态文明,还得有点“勇气”。

我们可以在社区里搞搞活动,组织大家一起捡垃圾,或是植树,想想看,浑身都是干劲,成群结队地去植树,简直像是参加了个小派对!这不仅能增强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让咱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这种团结的力量,真的是无与伦比的。

然后,再聊聊我们的未来。

聚焦新形势新要求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回顾与展望

聚焦新形势新要求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回顾与展望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回顾与展望REVIEW AND PROSPEC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FOR SDG面向“十四五”,示范区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聚焦可持续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布局体系,健全多元参与机制,打造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孙新章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研究员2022年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30周年,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

世界各地正在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共同追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轨迹,展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前景。

作为中国政府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门开展的行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自启动以来,紧密围绕示范主题,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在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经济新动能、提升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全程参与者,笔者借此机会就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与进展进行系统回顾,对“十四五”期间的工作进行展望。

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与重大意义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了未来15年全球在减贫、健康、教育、环保等17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中国高度重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时郑重承诺,中国将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己任,团结协作,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不断向前。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明确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回顾与展望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回顾与展望

Review and Prospect on the UN' s Effor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 孙新章[1]
作者机构: [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100038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页码: 1-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回顾与展望;里约+20
摘要:该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系统总结了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联合国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重要行动,对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进行了评述。

认为,人类环境会议特别是环发大会以来。

联合国为实现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许多领域推动形成了重要的共识和多边国际公约,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加快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行动。

但是,从目前来看,所取得的进展远低于需要达到的水平,突出地体现在千年发展目标进展缓慢、环发领域谈判举步维艰、国际履约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效果并不理想等。

基于这一现实。

本文认为“里约+20”大会应努力在如下四个方面取得进展:一是重振里约精神,加快已有政治承诺的落实;二是在坚持里约原则的前提下。

围绕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性挑战做出新的政治承诺;三是在坚持里约原则的前提下,勾画出人类绿色发展的未来蓝图;四是促进以南南合作为重点的国家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04-02作者简介:孙新章,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

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孙新章1王兰英1姜艺2贾莉1秦媛1何霄嘉1姚娜1(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100038;2.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北京100038)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绿色经济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制定和实施促进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以绿色经济为主驱动力的新阶段。

在国际上大力推崇绿色经济的同时,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进入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前沿创造了条件,标志着“中国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全面形成。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大国的双重身份所带来的“双重压力”、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我国自身绿色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并正面临“中等收入困境”等国内外因素,以全球视野进行谋划和布局。

从当前来看可考虑采取如下四个思路:①积极参与“里约+20”后续行动、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等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努力成为各方借重的关键角色,维护并拓展国际发展空间;②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统筹协调绿色转型、绿色转移和新兴绿色产业发展,使生态文明建设与“中等收入困境”的破解协同实现;③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创新,提高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④不断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机制,把全面推行绿色GDP 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里约+20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09-04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2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制定和实施促进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

2012年6月“里约+20”峰会通过的题为《我们希望的未来》成果文件中,明确提出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并鼓励各国依据国情制定绿色经济政策[1]。

绿色经济正在成为驱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国际上大力推崇绿色经济的同时,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西方倡导的绿色经济与我国提出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何异同?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刻认识这些问题对于稳步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演进与实践探索的脉络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立足全球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路建议,以期能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新阶段1.1全球可持续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1987年)。

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理性反思。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等重要报告,有力地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3],并促进了联合国环境署以及一些区域性或国家层面环保机构的建立。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二是从环境保护入手推进可持续发展阶段(1987年-2002年)。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行动,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世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23卷第7期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23No.72013各国开始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近100个国家制定了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这一时期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看,大都对环境保护予以高度重视,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治理角度入手来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是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机械平衡阶段(2002年-2012年)。

基于各国实践,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了单纯从环境保护入手解决不了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峰会上,国际社会提出了必须要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即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三者统筹兼顾,平衡推进。

但此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国际社会并没有找到将三者统筹起来的有效措施,“三大支柱”基本上是被机械式地加以平衡甚至仅停留在口头表态阶段。

全球尺度看,“三大支柱”平衡的局面并没有实现。

例如,从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来看[4],全球在消除贫困、改善教育等目标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而环境目标却差距较大。

1.2全球可持续发展正在进入以绿色经济为主驱动力的新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绿色经济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主导了这场绿色变革。

发达国家积极倡导绿色经济,其驱动力是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关键内容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核心目的则是迅速扭转经济颓势和失业率高企,并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绿色经济,何以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写入《我们希望的未来》?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于南北两大阵营在“里约+20”成果文件磋商中相互妥协的结果。

但从深层次原因看,绿色经济的提出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这是因为,绿色经济强调通过对资源环境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为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绿色经济的迫切性和侧重点不同,但这并不否定绿色经济有利于各方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实际上,包括中国、南非、巴西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采取了切实的行动[5]。

可以说,绿色经济的提出,找到了将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有机结合的支点,也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由“三大支柱”的机械平衡转向有机结合,全球可持续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全球视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2.1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生态文明概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中国的哲学界、生态学界出现[6],2007年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从涵义来看[7],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状况的总和。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理念,摒弃了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与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相同,都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遭受大肆破坏的深刻反思;在内涵上二者也是一致的,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阐释。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提出的角度不同,生态文明是从文明形态入手,可持续发展是从发展方式入手;二者的发源地也不一样,可持续发展源于西方,生态文明源于东方。

2.2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为中国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生态文明虽然主要是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的,但它充分考虑了当前及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中国所提出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五位一体”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和机制,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进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创造了条件。

第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完善,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国在国际可持续发展舞台中由被动跟随转向自主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中国积极呼应里约精神,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03年制定《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虽然中国行动积极,在国际可持续发展舞台日渐发挥重要角色,但总体看,这一时期所采取的行动基本上是对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是被动跟随阶段。

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全面阐释,使中国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举措是以中国国情为基础提出的,符合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认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全面形成。

第二,中国所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以及“绿色、循环、低碳”三大发展举措,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实践,为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中国式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立足自身,更要面向全球,要站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的最前沿。

从生态文明的内涵来看,它将生态环境全面纳入发展范畴,强调通过增强生态环境产品生产能力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发展三大战略举措。

与国际上的绿色经济相比,“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尤其是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更有利于“三大支柱”的有机结合。

另外,中国所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对可持续发展推进机制的重大创新。

从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来看,政治、文化与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密切相关,将五者统筹协调、一体推进,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3立足全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

从当前来看,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外因素很多,较为突出的有四个。

一是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制定国际绿色经济路线图、绿色标准等,国际贸易规则中的绿色指标越来越严格,发达国家依靠制度规则打压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的意图日渐明显;二是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期望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甚至要求我们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不相符合的更多责任,我国将承受“双重压力”,并且这种压力趋于加大;三是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大力推行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技术密集型和部分劳动密集型的新兴绿色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有可能向发达国家“回溯”;四是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突破“中等收入困境”的任务艰巨。

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应对所面临的这些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