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以及影评_《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感悟心得5篇
返老还童有感范文600字
返老还童有感范文600字返老还童故事的主人公本杰明是一个已于常人的孩子,他生下来的时候便是一个老人,别人是年纪越大,越老,他却是越长越年轻。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返老还童观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返老还童观后感1我们常常会说,要保持年轻的心态,那么即使你年界八十,你依然会觉得自己是年轻的。
我喜欢这部片子,不疾不缓的步调,风景画般富有质感的画面。
长近三个小时的片子,一点也不会让我觉得无聊。
这部片子说了一个非常不一般的故事,丰富的情节足以让我忽略布拉德皮特的帅气和凯特布兰切特的高贵优雅。
《返老还童》让我想起了《大鱼》,《阿甘正传》,还有那部《海上钢琴师》,他们的风格并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讲人的成长。
都是很有故事的电影。
对了还有一本《恋恋笔记本》他们都是用一本日记串起了整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本杰明是一个已于常人的孩子,他生下来的时候便是一个老人,别人是年纪越大,越老,他却是越长越年轻。
于是你会看见个苍老的老人却有着孩童的好奇心,一个年轻的男子,有着历经沧桑的心。
这样的人注定无法像常人一样,他的人生如同是逆向行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对他而言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即使他有心也没有办法。
当他爱上黛西时,他是那么的年老体衰,当月夜下黛西在他面前优美的舞蹈着,他也没有勇气接受黛西的示爱,因为他是那么的老。
当他越来越年轻,两个人终于突破心理障碍走到一起的时候,问题又来了,黛西越来越老,他却越来越年轻。
他慢慢“衰老”成为一个婴儿。
他不能让自己爱的人,照顾一个大婴儿,他无法让自己的女儿拥有一个不正常的父亲,于是他选择离开,放手是为了让自己爱的人可以幸福下去,也许很多人都无法做到,那种孤单,那种痛心。
他是注定孤单一辈子的人,出生被遗弃,然后不得不放开自己的爱情,孤单终老。
他必须放手,因为爱情有时候没有那么坚强,就像是黛西多年后自己承认的那样“我没有那么坚强,我没法抚养两个大孩子。
”放手有时候是为了留下最美的回忆,让我们还可以时时回想。
返老还童的观后感范文5篇
返老还童的观后感范文5篇《返老还童》中本杰明的出生,也可以算的上是个奇迹。
在一战中承受了丧子之痛的钟表匠为新建的火车站打造了一座倒转的钟,祈求上帝让他们在战争中失去的孩子重新站起来。
于是上帝让本杰明来到人间,开始了他逆行的人生。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返老还童观后感电影以叙述日记的方式回忆描写主人公"本杰明"一生的重要经历!只是,电影的表现形式非常奇特(也可以说是奇妙吧)!因为主人公本杰明一出世就是衰老得快要死去的身体,慢慢随着他的成长,居然奇迹般健康活了下来并且拥有越来越年轻的身体特征。
这正好与我们普通人相反。
但是最重要的是。
主人公本杰明从成长到他衰老最后死去的整个人生经历,一幅幅喜怒哀乐的生活画面,一张张永远难忘的面孔,还有那几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
电影最经典,最寓意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尾。
开头本杰明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个不懂世事的婴儿,到最后年迈到死去,仍然又回到了那个不懂世事的婴儿状态。
不同的只是,他已经经历完自己的人生!突显了人们都要经过自己的人生,不在意身体的衰老变化,而是生活的意义,抹不去的记忆,难忘的亲人,朋友面孔,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一生中,经历完之后,人又要无奈的回到刚来这个世界时候的样子,什么也不带着,什么也带不着的离开这个世界!个人认为,电影是成功的,出色的!电影刻画的主人公以"返老还童"的形式寓意的表达出了电影的意义,是体现涵义的电影!蜂鸟的奇迹“蜂鸟是唯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
”“蜂鸟绝对不是一般的鸟。
它的心跳每分钟1200下,每秒翅膀扇80下。
如果想让翅膀停下来,10秒钟内绝对死亡。
这可不是一个寻常的鸟,简直就是个奇迹。
”孤独童年。
他有着孩童美好的好奇心。
但是在一群没有了期望的老人面前,他是个不安分的老顽童。
本杰明不知道自己是个孩子,他以为自己不过和身边的老人一样。
于是只能在无人的夜里,自由的去眺望老人院之外的世界。
飞越老人院观后感600字5篇
飞越老人院观后感600字5篇人生是对称的,就如同老葛讲的麻雀的故事,父亲能对孩提孜孜不倦的说着“这是麻雀”,但儿子却只会不耐烦的对老父说着“这是麻雀”而扬长而去。
下面是作者收集推荐的飞越老人院的观后感6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飞越老人院的观后感600字(一)《飞越老人院》,这是我今年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好电影之一。
没想到我们的导演居然能关注现实,更没想到关注的还是老年人这一容易被人忽视的群体。
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老年人的生活以及老年人的心态并不了解,以为人到老年就心如止水,除了整天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就没别的事可做了。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看来我虽置身现实,但却并不了解现实。
如果除去各种意外疾病事故,每个人都会毫无例外地步入老年。
现在朝气蓬勃的我们都不想过多想象自己年老时候的样子,也许因为人就是一种总是喜欢往好处想的动物。
尽管我们在心里深深明白:自己迟早也会有衰老的那么一天。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震惊,同时也很快惊醒:我的父母,也将很快步入老年。
作为他们唯一的儿子,我想平时对他们的关心真是太少了。
这种惊醒让我重新回到当年创业的欲望中,我想,也许只有我的成功才是给他们的最大慰藉。
我不想因为我的失败而让他们在步入老年后依旧对我的前程每日牵肠挂肚。
想起老人院那些孤寂中颤巍巍的老人们,有的甚至生活已经不能自理,有的已经陷入老年痴呆,甚至还有被用绳子日日绑在床上的……回想起这些画面,我有一种难以说明的情感。
中国的老人也许是世界上最悲催的,他们为子女奋斗一生,但到最后,子女继承他们全部所得后,未必会如愿孝顺。
中国人一向说自己是孝行当先的,但我们也许是世界上最不孝的一个民族。
上世纪美国作家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德行》中就有这样的观点。
我不知道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也有几千年封建体制的原因。
但另一种事实却是这样的:我们通常向世界所宣扬的东西,大多都是我们根本不具备的东西,恰恰是自己最欠缺的。
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精选2篇
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精选2篇01这是一部非传统的“口述”纪录片,通过老兵的语音叙述串起属于一战的真实故事——参军、受训、登陆、厮杀、归乡机枪、尖叫、鬼哭狼嚎、爆炸、屠杀运动日、赌博、烟草、妓院这一切一起构成了这群不满20岁的年轻人对于残酷战争的记忆。
从黑白影像到修复后的3D彩色宽幅画面,从出入伍时的莽撞懵懂、刚上战场时的绝望恐慌,到受尽战争折磨的疲惫厌倦,以及归乡时的茫然不知所措。
导演将年轻士兵的稚气笑容和战场上的尸山血海剪辑在一起,把一部稍不小心就会变得无趣沉闷的历史纪录片拍出了剧情片和故事片应有的跌宕起伏的效果。
之前看《血战钢锯岭》,豆瓣热评第一条我十分喜欢——“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
”《他们已不再变老》全都做到了。
我最喜欢的是影片末尾关于英军士兵和德军士兵之间关系的讲述:就算是面对被俘虏的德国人,大多数的英国人也从没觉得怨恨,只是钦佩、尊敬、同情,毕竟不论英军还是德军,都只是同样地“被困在制服里”。
——“我情愿他站在我这边,也不愿他站在我的对立面。
”——“战争是多么无用,它为什么必须发生?”然而最令人倍感凄凉的是,当这群年轻的士兵经历种种身心摧残,好不容易死里逃生重返故乡时,迎接他们的却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失业、寂寞、不被社会认可、不被父母和家人理解,成为了多余的人。
任何人,无论他多么善良或富于同情心,都没办法体会那种上一秒还跟你一起踢球的人转眼死在你脚边的心情。
当初不满20岁的年轻人,现在回想起这段尘封在博物馆中的历史,觉得“要说喜欢是不对的,但是后来有一种美好的、温暖的感觉,认为自己至少是有用的”。
这句话出现在影片初始,看完全片之后再细细咀嚼,更觉得悲壮和凄凉。
02看完了这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一时间感到语塞,跟随着那些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的回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们曾经也是正值青春,一腔热血,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成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懵懂无畏,满怀激情地参军入伍!参与过魔鬼般的训练整顿,居住在尸横遍野的露天战壕里,捡食过战场上的残羹冷炙,体验过老鼠在脸上刺挠的惊悚,目睹过战友和对手被子弹枪炮撕裂的惨状,经历过子弹击中自己血流不止的痛苦,享受过停战期间的酒肉色欲,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稀里糊涂地上战场了,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也会挣扎求生,更加会恐惧不安,但是当他们站在战场的那一刻一切都身不由己,他们必须战斗,必须前进,因为除了战斗,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在惊心动魄,时刻与死神打交道的战争下,他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盼望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他们并不怨恨敌方,甚至会敬佩同情敌方,因为他们和敌方都是一样被战争束缚和捆绑的可怜人!可是当战争结束那一刻,他们并没有庆祝,反而感到极大地失落感和茫然感,凯旋而归却因为常年在战场而失去了干其他工作的机会,除了打仗他们什么也不会!而家乡的人们也并不是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关心战争,尊敬他们这些战斗英雄,人们只想活下去,没人关注你打了胜仗,保家卫国,而没有了战争,你只能继续向前,适应时代,为生存而不断做出选择,而被历史和后人铭记的只是那些个别的战斗指挥家和首领,成千上万的普通士兵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个个曾经悲情而又不凡的印记!。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希望你喜欢。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1就像影片里所说的,他们并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些普通人,前去执行任务。
而且这里面的配音的幸存者都对战争这个概念感到很新奇。
上战场前他们还是跃跃欲试。
结果经过残酷的,地狱般训练,他们从男孩变成男人,同时也变得厌倦战争。
影片不仅着重刻画他们的心理,还刻画了一战时这些平凡战士在战壕的生活,包括不少威胁是来自身边的,比如经常不洗澡身上有跳蚤,身边死尸变多了会有老鼠。
细节刻画的特别好,还配备英国片常有的冷幽默。
在影片修复上,彼得·杰克逊也是花了大功夫,先是上了一战战场后画幅变大,然后就是画面也变成彩色的,修复的如同实实在在今天发生的事情一样,而且配合一些声音,包括炮弹的声音都是用一战原来的武器模拟出来的。
没有被影像录制的战场打斗用warillustrated里的铅笔画和画外音让我们联想当时野蛮厮杀带来的残酷。
真的是额外衬托和平的可贵。
《他们已经不再变老》真的是用技术让一战的战场鲜活起来,希望国内能引进。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21.我对一战的了解仅通过以往会考课程裡的西史字面课本。
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的战争通常都是二战,比如电视剧兄弟连、电影敦刻尔克这种。
要说有甚么我看过的作品跟一战有扯上关係的,可能就只有唐顿庄园,还有之前在网飞看的关于英国王室的纪录片,提及到英国王室就是在一战后将德国姓氏去掉改了姓氏的。
2.战争的残酷,比平时大银幕裡的电影可能要更残酷和噁心。
电影裡是有很多血腥的镜头,但可不会有真正的尸体这么恐怖。
作为一个高中没选修过生物课连老鼠解剖都没见识的文科生,我竟然能看完这极度真实的纪录片也是挺厉害的。
3.看到豆瓣上有认为这片子美中不足的点在于没对于战争背景成因等等作介绍,这我也承认有,但在欧洲来说,大概是因为这种本土歷史知识太深入民心不需要过多科普吧,片子的重心其实是放在普世意义中战争对人的影响和荒谬和残酷,和这场是甚么样的战争其实没太直接的关係。
2020《他们已不再变老》优秀影评_《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观后感5篇
2020《他们已不再变老》优秀影评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他们已不再变老》优秀影评_《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观后感5篇,希望你喜欢。
《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观后感11.我对一战的了解仅通过以往会考课程裡的西史字面课本。
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的战争通常都是二战,比如电视剧兄弟连、电影敦刻尔克这种。
要说有甚么我看过的作品跟一战有扯上关係的,可能就只有唐顿庄园,还有之前在网飞看的关于英国王室的纪录片,提及到英国王室就是在一战后将德国姓氏去掉改了姓氏的。
2.战争的残酷,比平时大银幕裡的电影可能要更残酷和噁心。
电影裡是有很多血腥的镜头,但可不会有真正的尸体这么恐怖。
作为一个高中没选修过生物课连老鼠解剖都没见识的文科生,我竟然能看完这极度真实的纪录片也是挺厉害的。
3.看到豆瓣上有认为这片子美中不足的点在于没对于战争背景成因等等作介绍,这我也承认有,但在欧洲来说,大概是因为这种本土歷史知识太深入民心不需要过多科普吧,片子的重心其实是放在普世意义中战争对人的影响和荒谬和残酷,和这场是甚么样的战争其实没太直接的关係。
有的话,大概也只是片中人所说的,以前的战争都只是拿刀骑在马上砍,但随着科技进步,进入了二十世纪后,武器升级给战争带来了几何级数增长的恐怖和残酷。
4.虽然我不算是真正的北影节影迷,但我很喜欢这种只要是北影节片子,完场后都会有低调鼓掌的这种自发性传统。
虽然鼓掌的一刻我是在想这片子鼓掌合适吗,但将掌声认为是一种悼念和尊重其实也没问题的。
也是给影片幕后人员的一种致敬。
5.这片子的技术真的很神,虽然从头到尾都是旁白,一开始的黑白,到变成彩色之后,有一种迅速进入真实感的状态,因为通常看黑白片时你是有一种抽离感觉的,但黑白转彩色之后,那一瞬间你会意识到这是真正的歷史纪录片。
3D感给真实感加成。
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个人观后心得和感悟精选
9月2日,第8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
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迎回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
9月3日,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公映,这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通过对志愿军老兵的访谈,倾听他们对于战争最真实、最动情的讲述,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青春易老,浩气长存;军魂不死,初心不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站在本片里的岁月窗口回眸着,那些老兵的面孔一一浮现,从老人的沧桑里,见证了岁月的峥嵘,几十年后,无情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壮丽韶华。
活下来的是历史真实的见证者,他(她)们的青春芳华,留给我们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书。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为国奋战的人都会被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生活状态,那么牺牲和准备牺牲也应该是军人的生命状态。
有幸参加了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的首映,数次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浅谈一下关于生死的5组词:你死我活、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不如死、向死而生。
“你死我活”,很残酷的词。
在战场上,于敌,你死我活是胜利、是骄傲;于友,你死我活是遗憾,是背负一生的痛苦与怀念。
为什么那么多从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再也不对外人讲起那段硝烟,在访谈时谈到最多的是对逝去战友的愧疚,他们感觉自己在偷生。
活着是罪过,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心路沧桑。
“出生入死”,很宿命的词。
从人的一生看,每个人脱胎于母体,被授予生命,开始生活于世间,最终衰老、死去、入土为安,“出生入死”概括了一生。
对军人来说,上战场出发时是生的,但已抱定了必死决心,离开战场可能就“马革裹尸”了。
军人的“出生入死”是一曲慷慨悲歌,是一种天定宿命,更是一份职业荣耀。
“舍生忘死”,很壮烈的词。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把生命都舍弃了,再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舍生”的军人不可能被战胜,因为他要么胜利、要么牺牲。
一个人变老全过程观后感
一个人变老全过程观后感看了那一个人变老的全过程,就像看了一场超级漫长又无比真实的电影,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一开始啊,看到年轻的那个人,朝气蓬勃的,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满脸都是胶原蛋白,眼睛里闪着对这个世界好奇又渴望探索的光。
那股子冲劲啊,感觉就像能把整个世界都装到自己的口袋里。
看着他那活力四射的样子,我就忍不住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也是天不怕地不怕,觉得啥困难在自己面前都是小喽啰,一脚就能踢飞。
随着时间的推移呢,他开始有了一些小变化。
脸上开始有了一些细细的皱纹,就像平静的湖面被微风吹起了一点点涟漪。
这个时候啊,他可能开始意识到,岁月这个小坏蛋已经悄悄开始在他脸上搞小动作了。
不过呢,他还是充满干劲,只是偶尔会对着镜子,看着那些小皱纹有点小纠结,就像发现自己心爱的衣服上有了一点点小污渍一样。
再往后啊,变化就越来越明显了。
头发开始变白,就像下雪似的,一根一根地冒出来。
身体也不像以前那么灵活了,以前跑个几公里都不带喘气的,现在走几步楼梯都得喘上一会儿。
这个时候我就有点感慨了,岁月就像一把杀猪刀,而且还是一把慢慢折磨人的杀猪刀。
看着他做事情开始力不从心,心里就有点酸酸的,想着自己以后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到了老年的时候,整个人就像一部老机器,零件都开始生锈、磨损了。
行动变得迟缓,记忆也开始变得模糊,就像脑海里有一团雾,好多事情都想不起来了。
但是呢,这个时候又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一种很平静的东西,就像经历了大风大浪后的大海,虽然不再汹涌澎湃,但却有一种深沉的韵味。
这可能就是岁月带给他的一种沉淀吧,虽然身体老了,但心里却有着满满的故事。
看完这个过程,我突然觉得变老其实是一场很奇妙的旅程。
虽然有很多无奈,像身体机能的下降,美貌的消逝,但也有着独特的收获,比如内心的成长和对生活更深的感悟。
这就像一杯茶,年轻的时候是清新的绿茶,充满活力和青涩;慢慢变成了红茶,醇厚而有韵味。
我们都在这个变老的旅程中,虽然不能阻止岁月的车轮,但我们可以像那个人一样,在每个阶段都活出自己的精彩,即使老了,也要做一个有趣的老头儿或者老太太。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篇1】影片讲述的是续弦的老伴去世后,老葛在非血缘关系的儿女家处境尴尬,而跟儿子的关系也始终没有松动。
无奈之下,老葛辗转来到关山老人院,寻找当年同在一个单位的好友老周。
老周热情开朗,平日里组织这里的老人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
为了实现各自人生最后的价值,这群老伙伴们毅然决定排练节目去天津参加比赛。
可是,衰老与疾病让院长无法下定决心开绿灯,而意外的事故更促使她对老周他们的表演下了禁止令。
即便如此,老人们也从未放弃。
他们决定偷偷跑出老人院,寻找生命中纯粹的快乐与意义。
《飞越老人院》用朴实的情感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面对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步进入而立之年,其父母的养老问题也浮出水面。
这是一部让人不能不流泪的电影,导演用温情风格揭示了我们再也不能回避的比死亡还要残酷的人性问题。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研讨首映影片《飞越老人院》,认为该片以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为艺术焦点,倾诉了老人渴盼自由、渴盼理解的心灵之声,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温暖的人性情怀,为电影艺术的社会关怀和社会问题的艺术化表达提供了一个样本。
学者们从社会学角度对影片的思想内容进行了阐释。
指出关心老人的程度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当前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是社区的、家庭的养老服务因为很多现实困难不能尽如人意,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该片充满真情的细节感人至深,很有针对性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唤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爱人,曾经作为自己一片天的父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自己的负担,打着为了他们好的名义,送他们去老人院,认为有吃有喝有人照顾,便可以心安理得的去过自己自由的人生。
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以为自己给予父母的已是最好,殊不知,你心中的好,于老人而言,不过是枷锁,不过是牢笼,不过是你自己的心安理得。
这部电影,更多的可能像是为我们编制的一个梦,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宁静的大海和一群在残酷现实下追梦的老人。
他们已经老去
他们已经老去
时间:2019-04-28 14:39:43 | 作者:刘俊丽
时间飞逝,过去的都将过去,再也回不到现在。
遗憾终究只是遗憾,时间的流动,我们却在成长。
却逐渐成熟。
看看身边陪伴的人,它们却有了岁月的经历。
青春年少不复从前。
他们已经老去。
的确,是为了我们,为了差劲的我们。
可惜我们却永远达不到最优秀,却之恩能够让爸妈操碎了心1我们也该长大了,也该成熟了。
那就试着去努力,请相信,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的!
岁月的洗礼
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成长。
我们的成熟。
走过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不知走了多少个黑夜白昼。
但我们都变了。
都变得成熟稳重了、但现在的我们的确实是变了。
只希望回头看看岁月的洗礼,看看我们的父母。
他们为了我们,无私的奉献了许多,但是我们都无力回报1只希望随着我们得改变,更加的去关心父母。
爱护父母!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的爱父母!
无私的爱
小时候,父母的对我们的悉心呵护,生怕我们发烧感冒。
每天都照顾着我们。
这一照顾就是现在,如今的我们,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我们也将更加的优秀了。
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会照顾自己,多多的体谅父母!无私的包容。
希望我们更加的去爱父母,因为他们曾经爱过我们、我们就要学会回报,学会感恩!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经历!才会更好地成长,相信,只有爱,才能拥有前世界。
相信爱,才能拥有你!
珍惜时光,我们就能够成功!
珍惜青春,他们已渐渐老去!。
他们不再是他们、他们依然是他们
他们不再是他们、他们依然是他们他们不再是他们、他们依然是他们年华似水,时空飞逝,转眼间已经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进入了21世纪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类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
他们未曾改变的信仰和价值观在他们与时代的互动中有时显得笨拙而古老,但却依然是那支绵延不绝的历史泉源。
在这个时代里,一个新的群体日益崛起,他们是年轻的、充满期待的一代,他们是拥有最尖端科技的一代,他们是拥有无穷创意和机遇的一代,他们被赋予的使命是改变这个时代,成为这个时代的掌控者.然而,他们的出现似乎意味着上一代人已经退居幕后,被他们取代、替代。
然而,这种认知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他们依然不是他们,他们依然是每个人曾经度过的时光里的那些自己。
在他们年轻富有活力的背后,藏着从小到大积累的经验和思考。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从无数个奋斗和挫折中走出来的,他们的坚韧和勇气都来自于他们历经的风雨。
因此,无论是管理业务,还是国家政治,他们依然是承载了丰富生命体验的个体,他们在实践中会表现出其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慎重。
与此同时,他们的到来也为前一代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因为,当新时代到来时,也会带来出人意料的挑战和问题。
这时前一代人就有机会协助新的一代人,分享他们的经验、思考和见解。
他们在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实践方案时,能够依靠前一代人的技能和经验,共同解决现实问题并开创新的未来。
前一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就是因为他们在其年轻时期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他们的晚年仍然富有潜力。
这些经验和技能,能够与新科技和新观念相结合,发挥出更为卓越的作用。
例如,技术公司里的职场老将们可以为创业公司里的年轻创业者提供技术、营销、管理方面的经验,帮助创业者解决问题;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年轻一代所关心的问题,从而更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经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
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5篇_看完《他们已不再变老》有感
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5篇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5篇_看完《他们已不再变老》有感,希望你喜欢。
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1这是一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纪录片。
通过对一战原始影像资料编辑整理修复而成。
影片从英国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解说全部是采用经历了这场战争的英国老兵的回忆。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精彩之处在于两个地方。
首先是技术上。
据影片导演彼得·杰克逊说:他用了四年功夫从600小时的老兵采访和100小时的纪录片当中剪出99分钟的片子。
并处理色彩、速度、晃动以及声效和音乐。
在这部电影的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左右两部分清晰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右面是原始画面,黑白,颗粒很粗糙,稍远的人物和物体很难清晰的分辨。
左面是经过处理后的画面,彩色,细腻。
每个人物的神态、表情都看得很清楚。
在餐桌上的花瓶中插的花朵都是很艳丽的。
在一百年前的一战时期,摄影机的拍摄速度是每秒18帧,拍摄出来的场景有明显的晃动和跳跃,现在也改成了每秒24帧的正常图像。
画面就流畅了很多。
摄制团队还聘请了专门的唇语专家辨认那些对白,再找配音人员配上去。
其它所有的声效也都是重新制作的。
炮弹在不同距离上爆炸时远近有别的爆炸声,皮靴踩踏泥泞地面的声音、士兵们聊天说笑的声音、武器撞击的声音。
所有这些,都把握的非常到位,天衣无缝。
我们不禁要赞叹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更要佩服彼得·杰克逊为首的团队。
四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严谨认真的态度。
不客气的说,在咱们这里暂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电影,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操作这些技术的人太浮躁了。
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太多了。
一边给电影上色,一边琢磨着片酬。
在细微之处,得过且过。
所做的只是工作,而不是艺术,更不是真实。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_《他们已不再变老》影评5篇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_《他们已不再变老》影评5篇,希望你喜欢。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1-所有的视频片段原本都是黑白的,一个世纪以后才被PJ的WingNutFilms上色。
在一战爆发前十年,开始有人实验拍彩色电影,早期有一些关于一战的彩色影片,是用一种叫做"kinecolor “的技术拍摄的,不过这部片里没有采用。
-剧组看/听了200个士兵的600个小时的访谈,以及100个小时的影片资料。
PJ说只是做这一步就花了一年。
-很多片段从未公开过,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里躺了很多年。
-PJ自己的祖父曾经参战。
-PJ决定不采用一般此类纪录片常有的旁白。
他希望观众能够听到亲身经历过对抗的士兵的声音。
-片名用的是LaurenceBinyon的诗歌“FortheFallen“中的一句,不过稍有调整。
原句是"Theyshallgrownotold".PJ将语序调得比较常规,而不是Binyon那种诗意的"尤达式“的表达。
-原有的片段拍摄于1910年代,那时音画同步录摄的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来。
那时候,底片由摄影师通过大概匀速的手摇而拉动。
而要音画同步,稳定匀速或机械马达是必需的。
因此,本片中的音效都是加上去的。
-本片于2020年伦敦电影节首映,威廉王子在场。
同一天,影片被发行到英国的各个学校。
-本片故意不识别士兵和战场,因为那样会因为太多事实而框住影片,并拖慢节奏。
影片要表达的是士兵的(普遍)体验。
-影片开头是黑白,在战壕部分转成彩色。
士兵们回家后又转回黑白。
-《霍比特人》和《魔戒》的作者托尔金也参加了索姆河战役。
-PJ认为这是他最个人的片子,因为他向来对一战入迷,也因为他的祖父在他出生前就因战争创伤而去世,他深有感触。
他的兴趣实在非常浓厚,纪录片开拍之前他就已经收藏了一大批一战军服和武器,可供参考。
口述历史纪录片中个体记忆的独特价值——以纪录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为例
作者: 罗丽娅[1]
作者机构: [1]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出版物刊名: 西部广播电视
页码: 118-11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9期
主题词: 口述历史;个体记忆;《他们已不再变老》;历史纪录片
摘要:在这个强调个体体验的时代,以历史当事人为核心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渐受关注。
众所周知,口述历史纪录片建立在大量亲历者的记忆回述上,个体记忆成为这类纪录片的关键。
本文以纪录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为例,分析与传统叙事方法相比,个体记忆的独特价值以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
《返老还童》观后感范文5篇
《返老还童》观后感范文5篇人们喜欢新生的事物,讨厌衰老的东西。
人们喜欢光滑,细腻如水的皮肤,恐惧逐渐衰老后的容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五篇《返老还童》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篇一:《返老还童》观后感范文常常感慨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该有多好!可以越活越年轻,很多事情有经验了就不会犯那些无知的错误,可以重新和他相识,只是做个好朋友,也就不会为那些无足轻重的事情伤心难过或是乱发脾气,那样就可以无所顾虑地谈天说地,谈谈对生活的看法,或一起玩海底世界和开心农场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影片《返老还童》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和常人不同,生下来就是一个小老头,而且他越活越年轻,他长在福利院,只能和一些暮年的老人做朋友,随着他的长大变年轻,他最爱的亲人和最好的朋友都相继离他而去。
在他不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中他努力尝试着各种不同的体验,他深爱着一个女人,他们有了孩子,但由于这个无奈的的现实,使他们无法携手人生之路,只有在两人年迈的时候,她悉心照料着像孩子一样的他,这也许就是爱情最深的含义吧。
当他最终在爱人怀中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是个婴儿,而她是个年迈的老人,一段温馨而无奈的爱情。
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否则怎么会知道他们有多重要。
人生无常,一切都是有时限的,所以要珍惜你的亲人和朋友。
篇二:《返老还童》观后感范文人们喜欢新生的事物,讨厌衰老的东西。
人们喜欢光滑,细腻如水的皮肤,恐惧逐渐衰老后的容颜。
如果一开始,万物不是从新生开始的会怎样?万物都从衰老作为开始,人们都渐渐褪去衰老,丑陋的容颜,一天天年轻,健康。
你还会如此痛恨衰老吗?要不是衰老过,你怎会感知每一天都不一样,逐渐年轻的面容?看见老人去世,我觉得是天命,看见幼儿闭上双眼,我竟哭得如此大声。
如果,一开始,人们就把“衰老”定义为“新生”,定义为“上天的礼物”,你还会只喜欢新生儿那细嫩地皮肤,厌倦布满皱纹的脸颊吗?不,或许,你会懂得:一切都是经历。
飞越老人院电影开始后
飞越老人院电影开始后,温馨的画面和老戏骨们自然的表演让我知道名字只是一个噱头,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一群年岁已高的老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被家人们送到了老人院,身体的每况愈下和精神上的孤独让他们十分憧憬老人院外面的生活,可是迫于家人的担心和院长的管束他们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自由生活的权利。
直到老金的一次提议,他在老人院里召集身体健康的老人跟他一起去参加超级变变变的节目,当他们设计的节目博得了大家的笑声,他们更加坚定了要到节目现场去参加表演的信心。
商量过后,他们的想法虽然遭到了家属和院长的反对,老金和其余老人们仍旧决定这一次一定要出去看一看走一走,不想再只活在老人院里。
于是大家齐心协力买了一辆大巴,逃脱了老人院保安的管辖,偷偷溜出了老人院,一路歌唱欢呼,活出了他们想要的激情,脱缰的野马自由地奔跑在大草原上让我想到了这群老人们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并不是只有年轻人可以活出自我,老人们也应该比年轻时更热爱生活.这部电影里的老人们是一个大家眼中的弱势群体,可是他们虽然在生理上不如从前,心理上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热爱自由和生活,他们有自己的烦恼,虽然被忙碌的孩子们冷落在老人院里,可他们心系子女渴望温馨的家庭生活,渴望化解跟子女们的矛盾。
电影里很多细节的刻画都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想起自己的父母来。
让我们这些在喧嚣之间忽略家人的孩子们重新审视自己,主动去呵护和父母之间无比珍贵的感情。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情节是老葛跟自己的孙子说的那个麻雀的故事,我流了眼泪。
老金在参加超级变变变的舞台上被采访的时候说之所以参加节目是为了在日本的女儿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我听到影院里有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没能在海边看到日出的老金终于在老人院里看到了大家特意为他准备的节目,坚强有爱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老金表演了最美的一次海边日出,谱写了不老的生命乐章。
其实老人们想要的很简单,有时候只要我们一句温暖的话,尊重他们的眼神,不嫌弃他们的态度。
我们中将变老梦想永不褪色观后感80字
我们中将变老梦想永不褪色观后感80字“燃烧着心中不灭的阳光,让所有远方为我发烫,别怕弄脏向前冲就是希望。
听着耳边响起歌声,我不由得感叹了。
在我内心深处也拥有一个关于远方的梦想。
但是我们害怕,我怕有一天我会坚持不下去,无论是因为当初的坚持改变了模样还是长久的等待不到结果。
但是我还是想说,即使通往彼岸的那条路很长很艰难;但是追梦的过程依旧很美,现在的梦想就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身单力薄也没有能力长处飞天的翅膀,还要借着风力奔向远方。
只要我们一直向前,梦想不是虚幻的空壳。
想到了意大利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罗蒂,并不是出身于豪门贵族,而是一个贫寒多穷苦家庭。
天生就拥有一副好嗓音的它渴望能够到音乐学院深造。
梦想成为一名歌唱家。
但是对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成为歌唱家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高一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
高一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高一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1“当你感到希望时给你绝望,当你感到绝望时又给你希望。
”这是在看《釜山行》影评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有人说韩国影人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他们非凡的叙事能力和精巧的借鉴本事。
没有好莱坞式拯救人类的大英雄主义,多了的是人性的反思与情感的刻画。
无论怎么看,这部电影都是亚洲影界的头一遭。
所以,即使这部影片在国内禁播,也挡不住我们找资源一口气看完吧。
现在距离看完这部影片也有一两个小时了,总觉得想去记录些什么,或许是太久没看这种值得思考的片子了,想抒发抒发自己的一些感触。
人性里有恶,必须先接受看过影片的应该都与我一样,恨不得杀了那个常务,他是那么的自私,因为懦弱、恐惧、极度私心惨害了一个个无辜的甚至是帮过他的善良人。
直到病发,他才说要去釜山找母亲,我不知道导演在那个场景的用意如何,只觉得人在将死之际大都应该回归到了初生时的状态,内心想揪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似乎都是故乡。
因为已无暇顾及其它,哪怕他是一个巴士公司的常务,再高官再多权利,在生命的面前每个人都会变得很渺小。
所以,有时候把自己抽出来,还是觉得需要去包容所有的,一切好的与不好的,善良的丑恶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有他们的不得已,把那些丑恶作为警钟不断去树立自己越来越强大且完善的人生价值观,也不失为一种豁达。
生命的顽强,无关能力有关勇气在这部影片里,那个流浪汉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一开始他是不起眼的,在大人眼里他是我们会本能远离的对象,但在小孩眼里,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平等相待。
这个流浪汉,他是可怜的也是幸运的,他虽然没有金钱权利一无所有,但他在这场灾难里从未有一次被抛下。
同样的他作为一个人的个体,面对灾难危险无疑也是恐惧的,甚至因为太过害怕在失去冷静时也惊慌失措的犯错过,但在最后,他终于在那个瞬间,为了保护孕妇和小女孩,是那么毅然的扑向了感染僵尸病毒的丧尸者。
如果说面对生命,我们都一样的脆弱,如果一定需要分一个生命的胜负,那么能战胜生命的,一定是那些能在危险时刻依然控制自己冷静下来,依然保有对生命的敬畏,对周边人善意的勇敢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以及影评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以及影评_《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感悟心得5篇,希望你喜欢。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1他们不再老去,因为他们的青春葬送在离家千里的前线。
备战前和终战后的片段是黑白的,只有战期的影像被填上色彩,象徵在战场上的他们过着与故乡的人们脱离的年月。
最令人难过的是看到在痛苦边缘挣扎的年轻生命,和不知为何而战的前线士兵。
英军如此,德军亦然。
但是当面对纪录的镜头时,他们还是笑了。
看到笑容与尸体的影像交错,还有他们把战争与杀戮形容成工作或游戏来说服自己的样子,我想若不是在战场上秉持着另一种价值观,真的难以在人间地狱自处。
復员后的他们在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发现人们避免去谈论战争,也不愿任用煺伍军人工作,他们的经歷一般人不会明白,只能与拥有着同样经歷的人诉说,彷彿那只是属于某部分人民的噩梦,旁人无法理解。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战俘。
煺役军人回忆到当时他们要俘虏德军士兵时,那些与他们同样年轻的士兵举起双手,脸上却是解脱的表情。
他们非常配合地登记与交付装备,甚至还协助搬运英军伤患。
其实不管是哪一方势力,他们都知道对方跟自己一样,是迫不得已的互相厮杀。
还有影片中让人无法不注意的另一细节是关于英军士兵在战场上还是会尽力保持喝茶的习惯。
我想在越恶劣的环境下,若能维持一件简单又能让自己感觉还是维持住了日常习惯的某一部分,对于平復心灵也是至关重要吧。
/桃园统领的小厅,四女叁男的观众。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2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第一场观影,献给了纪录片《他们已经不在老去》,去年是一战结束100周年,一战时期也是电影刚刚诞生不久,还未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那时候的设备还只能是黑白也没有声音。
我们在听那些老兵的口述史以及重新上色配音的影像,3D效果,实际上是在和另外一个时空建立一种联系。
影片内容也是在平实中感受到震撼。
人类首次运用了摄影机记录战争是从一战开始,在战争期间,诞生了浩瀚的胶片,导演彼得·杰克逊将这些海量的素材剪辑成了这部99分钟时长的影片,片中没有将军,没有统帅,只有一群又一群的士兵,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他们面对着镜头露出了羞涩的微笑,背景声是老兵们,回忆的声音,仿佛就是镜头前那个人生动的倾诉。
对黑白影像的上色,让这些百年前上战场的人好像离你的距离很近。
影片的结构,基本是按照时间线索,分为战前动员,战争准备,上战场,人类第一次动用坦克的战斗,战争的结束,回到家乡。
讲战争场面的部分,被导演克制的只占了相对较少的篇幅。
更多的内容来自于士兵们的日常,每天面对的是食物的发霉,积水,烂泥地,和老鼠做斗争。
坐在木排上上厕所,结果木排倒了,在上面的人都掉到了坑里。
在战场上待四天,才能换防休息。
片中最好辨认的是苏格兰士兵,他们穿着苏格兰裙,以及出现他们镜头时响起的苏格兰风笛声。
影像让书本上一句句生冷的文字活了过来,这种冲击力是不容小觑的。
最好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影片中真正使用的技巧并不多,导演的功力集中在音画素材的选择以及剪辑方面,其中有一个段落,导演用了几组蒙太奇的手法,前一秒是一位士兵的微笑,而下一个镜头一位士兵横尸战壕,反复的出现,导演一方面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也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你看,普通个体得讲述,让这场战争的无意义性表现的愈发强烈。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有一名老兵看到俘虏的德军士兵时说的那句话:“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被困在制服里。
”,一战对于交战国双方来说,都是灾难。
虽然影片只是英国一方的视角和讲述,但是,这句话让我们能够理解导演为什幺不再去找德国方面的口述的塬因,另一方的故事,又有什幺特别呢?告别家人,远离故土,打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战争与和平,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位于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收藏着历次英军对外战争的资料,其中共有1.2亿英尺的电影胶片和超过6,500小时的录像带;600多万张相片、底片和幻灯片,以及约32,000小时的历史录音带。
《好莱坞报道者》评价称,“这是感人且难忘的案例”,《ThePlaylist》评价该片是“深刻的人生”,《FilmSchoolRejects》的评价是:当场心碎。
片名,“Theyshallgrownotold.”是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曾在《谨献给阵亡将士》。
他们不会变老;岁月没有留下沧桑的痕迹;每当夕阳西下,朝阳升起,我们都将纪念他们。
科普一些知识:第一场“看得见”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像记录。
历史上第一位战地摄影师英国人罗杰·芬顿却是在1855年带着刚诞生不久的相机和暗房奔赴克里米亚战场战场。
BBC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叫做,《战地摄影师》,里面描述一位参加太平洋战争的摄影师时说:“影像留下来了,摄影师却牺牲了。
”鲁迅,其实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战地纪录片观众。
在他的名篇《藤野先生》里,是这样描述的。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部纪录片,让鲁迅清醒的认识到,国人的病不在于身,而在于心。
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如何强壮,还不只是麻木的看客?唤醒国人,中国才有希望。
没过多久,鲁迅就离开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到了东京,联络了许寿裳等人,筹办文艺杂志。
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3这是一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纪录片。
通过对一战塬始影像资料编辑整理修复而成。
影片从英国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解说全部是采用经历了这场战争的英国老兵的回忆。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精彩之处在于两个地方。
首先是技术上。
据影片导演彼得·杰克逊说:他用了四年功夫从600小时的老兵采访和100小时的纪录片当中剪出99分钟的片子。
并处理色彩、速度、晃动以及声效和音乐。
在这部电影的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左右两部分清晰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右面是塬始画面,黑白,颗粒很粗糙,稍远的人物和物体很难清晰的分辨。
左面是经过处理后的画面,彩色,细腻。
每个人物的神态、表情都看得很清楚。
在餐桌上的花瓶中插的花朵都是很艳丽的。
在一百年前的一战时期,摄影机的拍摄速度是每秒18帧,拍摄出来的场景有明显的晃动和跳跃,现在也改成了每秒24帧的正常图像。
画面就流畅了很多。
摄制团队还聘请了专门的唇语专家辨认那些对白,再找配音人员配上去。
其它所有的声效也都是重新制作的。
炮弹在不同距离上爆炸时远近有别的爆炸声,皮靴踩踏泥泞地面的声音、士兵们聊天说笑的声音、武器撞击的声音。
所有这些,都把握的非常到位,天衣无缝。
我们不禁要赞叹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更要佩服彼得·杰克逊为首的团队。
四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严谨认真的态度。
不客气的说,在咱们这里暂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电影,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操作这些技术的人太浮躁了。
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太多了。
一边给电影上色,一边琢磨着片酬。
在细微之处,得过且过。
所做的只是工作,而不是艺术,更不是真实。
我们所缺乏的是人家的那种态度,那种敬畏和尊重。
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弥补的。
一直以来,很多纪录片爱好者们都喜欢塬始画面,塬因在于它真实。
可是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观念。
画面和声音的修复,不是使我们更接近当时真实的场景吗?这部影片另一个精彩之处就是再现了一百年前那场野蛮的战争。
一百年,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则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即便是二战也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了。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习惯于朝九晚五的工作,习惯于歌舞升平,习惯于养颜养生。
谁知道战争是什幺?就如同影片开始所描述的,随着战争的爆发,那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争相报名入伍,在他们看来,战争很刺激很浪漫,“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一场文明的战争,这是从在家里做无聊工作的解脱“。
当然,他们对兵营的严苛纪律和死板的行为还是稍有准备的。
这些年轻人开始努力去适应兵营的生活。
每天十英里的跑步,难以下咽的食物,靴子不合适的塬因是自己的脚,学着自己做饭,自己缝扣子。
在熟悉了这些之后,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仅仅是战争前的热身,更加严酷的考验还在后面。
在大战面前,政治家想的是世界格局,军火商想的是炮弹的批发价格,军事家想的是整体战略,而冲锋陷阵不管生死的总是那些士兵。
影片所描述的就是那些士兵的战时生活。
影片的资料中,从英军的堑壕一侧拍摄了士兵们一次进攻时的行动。
在一人多深的堑壕中做准备,步枪上刺刀,顺梯子爬出,弯腰端枪向敌方走去。
伴随着解说:“那是个无人地带,离德国人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摩尔中士站在战壕后面,手里拿着左轮手枪,他说:‘任何人敢掉头,我就开枪。
’所以我们无路可走。
开火!开火!弹壳散落在你身边,你只能向前走。
你周围充满噪音。
没有跑,没有喊叫也没有欢唿,每个人都像死一样安静。
身边有人中弹,头盖骨裂了。
德军的机枪席卷了我们,子弹像冰雹一样向我们飞来,我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倒下。
我在想:‘他们为什幺朝我开枪?’接着,我的大腿就中弹了。
”每一次攻防的结果都是这样,不是受伤便是死去。
“这是生命中最长的也是最短暂的时间,有多少人能活着看到太阳升起?”然而战争带给这些士兵的并不仅仅是生与死的考验,毕竟从爬出战壕到敌人前沿不过是五分钟的时间。
而生与死也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战争就是这样枪林弹雨一冲一杀,死了算倒霉,活着是幸运。
而影片中让我们看到了另外的场景,比战斗中的搏杀更加漫长痛苦的滋味,那就是:煎熬。
前方密密的铁丝网上,挂着死人的残肢,无数老鼠在吞噬着余下的尸体,人们的靴子在堑壕里踩着冰冻的泥水,死去多日的战友的水壶中遍布青苔。
仅有的肮脏不堪的军服里长满了虱子。
这就像是一座人间炼狱。
士兵们就这样“被困在了制服中”。
艰难的活着,生不如死。
此时在这里的所有人已经没有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因为死亡比煎熬要容易的多。
更令人悲哀的是这种日子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
和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一样,这种煎熬也是战争的一部分,更加折磨着人们的灵魂。
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那些善良的人们流露出的真诚的同情,就体现了他们永远都无法理解什幺是战争。
”如一个老兵所说:“你看,我没有妻子,没有女孩,什幺都没有。
同样,也没有遗憾,没有恐惧。
因为如果你活下来了,无论什幺情况你都可以生存下去。
”在这种时候,支持士兵们活下去的只有两个选择:信念或麻木。
与其它军队不同,在咱们的军队中,从一开始就使每一个士兵有了坚定的信念:为崇高的理想为解放自己而战。